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秦命运-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以战养战:前面说过,匈奴侵入中原后,总是免不了烧杀抢掠。这种做法,用《孙子兵法》来说就是“以战养战”了,即“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匈奴人未必研究过《孙子兵法》,但他们对“以战养战”这一套玩得很熟溜。匈奴骑兵在中原烧杀抢掠,一方面极大地削弱了中原的实力,一方面补充了他们的后勤,达到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目的,不像中原军队那样严重依赖于后勤保障。对于匈奴骑兵这种战术,中原民众十分头疼,却又无可奈何。
匈奴果然是草原人兴起的新霸主!真是不简单啊!
………………………………
第62章 贪心不足
东方六国早就送了无数的女子给秦王嬴政,一方面自然是为了讨好秦王嬴政,另一方面何尝不是想让秦王嬴政沉迷于酒色中。
但是东方六国注定要失望了,秦王嬴政不仅雄才大略,而且不好女色。其中自然少不了秦王母亲赵姬放浪形骸留下的阴影。我们都知道秦王嬴政是千古一帝,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是没有难以启齿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的。但是,偏偏人世间最为难以启齿的事情,就是发生在了秦王嬴政的身上。
这个让秦王嬴政终生都抬不起头来的事件,正是和他的母亲赵姬有关系。
不可否认,赵姬是一个美女,而且她能歌善舞。这样的人,在古代的时候,一般都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赵姬也是如此,赵姬的幸运就是在赵国的时候,她认识了吕不韦,并且成为了吕不韦的小妾。其实吕不韦对赵姬也是宠爱有加的,无论做什么事,吕不韦都会把赵姬带在身边。但是我们都知道吕不韦是一个商人,而他这一生,做的能够让他最名流千古的一件事,就是结识了秦国的落魄公子异人。这个异人不是别人,正是秦王嬴政的父亲。那时候的异人并不受秦王的宠幸,而是被派到了赵国当人质。正好吕不韦是赵国的大商人,命运就这么巧妙的让这两个不相干的人相遇了。当吕不韦知道异人的身份之后,他觉得异人奇货可居。若是能够帮助他继承秦国的王位,那么自己将会名留青史,富可敌国。我们都知道吕不韦有钱,在万恶的旧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吕不韦经过各种活动,最终把异人给推上了秦王的宝座。这个过程十分的复杂,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在把异人推向秦王宝座的期间,异人就认识了吕不韦的小妾赵姬。可以说他对赵姬一见钟情,于是,异人就想让吕不韦把赵姬让给他。
吕不韦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尽管他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后来他还是咬了咬牙,把自己最为宠爱的女人赵姬,送给了异人。他们两个在赵国结婚之后,就生下了后来的秦始皇嬴政。所以说嬴政是在赵国长大的,到了异人被立为秦国太子的时候,他就被从赵国给叫到了秦国,在秦国异人只是当了三年的秦王,他就英年早逝了。
可以说所有的让嬴政,难以启齿的事情,都是从他的父亲异人去世开始的。
异人去世之前,把嬴政立为了秦王,吕不韦为宰相辅佐嬴政,赵姬为太后。从此很长一段时间内,秦国的大小事情,都是太后赵姬和秦相吕不韦俩人拍板敲定。本来赵姬以前就是吕不韦的小妾,所以,在异人去世之后,他们两个又住在了一起。
这件事让嬴政看在眼里,当然是十分的不爽的了。
不过吕不韦也有自知之明,在他觉得嬴政知道男女之事的时候,他就有了要离开赵姬的想法。
毕竟,不离开赵姬,以后嬴政长大了掌权了,对自己是没有任何的好处的。
可是,他也不敢公然的和赵姬提分手,因为赵姬是太后,若是吕不韦把赵姬给惹怒了,赵姬说不定和他对着干。不过,吕不韦还是想了一个办法的。他不动声色的,选了一个年轻力壮的美男子送给赵姬,这个美男子就叫嫪毐,吕不韦以太监的身份,把他给送到了宫里。当赵姬和嫪毐相处了几日之后,她对嫪毐很满意,以后再也不找吕不韦了。就这样,吕不韦终于脱离苦海了。
可是,嫪毐这个人很张狂,他竟然和赵姬爱的死去活来,一点都不避人耳目。弄得满朝文武大臣,都知道他们之间的事情了。关键是嫪毐和赵姬,他们两个人竟然还生了两个儿子。你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嬴政的眼前,他怎么可能忍下这口恶气去?嫪毐一听说秦王嬴政准备对付自己,就发动了叛乱。可是,除了身体强壮外,即没有政治智慧,也没有军事经验的嫪毐发动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
平息叛乱之后,嬴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嫪毐给抓起来然后车裂掉。嫪毐和赵姬生的两个儿子,也都被嬴政给处死了。
对于这个让嬴政抬不起头来的赵姬,嬴政把他给软禁了起来。省的她出来之后,又干出一些让自己颜面扫地的事情。后来,在不断有人劝说下,秦始皇才让赵姬回到了咸阳。再次回到咸阳的赵姬,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再也没有任何权势,再也没有往日的快乐。十年后,四十岁左右的赵姬,郁郁寡欢而死,走完了她可悲的一生。看赵姬的一生,最初完全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当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又任性放荡,最终葬送了本该收获的安宁与富贵。
所以,赵姬和嫪毐干的这件事,就是让秦始皇嬴政抬不起头来的一件事。
在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地位低于妻,妾只能算奴婢。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始于黄帝尧舜,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一夫多妻制主要在帝王、诸侯、 御大夫中实行,在有些民族中也成习俗,实行多妻制除为了满足男子性欲、生育子女增加劳力以外,也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一 直存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体现为地主阶级的妻、妾并存。
从周超开始,周天子除去王后,还可以娶夫人、嫔。御妻等合计120人。这些夫人、嫔和御妻等都被统称为妾。另外还有地位更低的婢和姬,在地位上有很大差距。妻的地位自然最高,几乎与夫相当。妾的地位相对于妻就差很多了,但也能算得上是宫廷内的小主。婢就是仆,一般是身家清白的穷苦人,不得已才卖身为仆。姬则是地位最低的一等,通常是罪人的后代。所以完全被当做财产计算,可以随意买卖、交换。
到了战国时期,普通诸侯都是不能纳妾的。所以出现了一种代替纳妾的结婚形式,叫做媵妾婚。也就是娶一个妻子会附带一群陪嫁。这些陪嫁并不是普通的丫鬟,而是妻子同族姐妹,所以被叫叫做媵妾。媵妾的地位不低,仅次于诸侯们的正妻。
秦国的后宫嫔妃等级分为八品: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东方六国选派的嫡亲公主一律被封为了美人,陪嫁的同族姐妹,例如庶出的公主,一律被封为八子。
东方六国选派的嫡亲公主一个个自以为是,还以为是本国的王宫,仗着父王宠爱可以肆意妄为,结果大多不为秦王嬴政所喜爱,反而是六国庶出的公主很懂得察言观色、温柔体贴,有几个竟然有了身孕。
秦王嬴政很高兴,许诺:不管是谁,只要能生出秦国长公子,一律晋升为夫人。这些女人对他而言,只是用来生育帝国继承人的工具而已。
秦国,咸阳宫书房。
只有蒙毅和秦王嬴政两人。
蒙毅感觉今天的气氛很诡异,因为秦王嬴政一直盯着自己的眼睛。刚开始还是询问此次西征北伐的具体事宜,后来就扯到一些男女之情,莫名其妙地从林胡公主胡月牵扯到女侠董柔身上。
“蒙毅,给寡人从实招来,柔儿是不是看上你了?”秦王嬴政突然冒出一句话,吓得蒙毅冷汗直冒。
“大王,这话可不能乱说的,要是女侠董柔知道,她恼羞成怒之下,一定会把我当成罪魁祸首,然后大卸八块的!”蒙毅随机应变,乾坤大挪移,将焦点转变成女侠董柔。
“可是寡人屡次追求不得要领,而你什么也没有做,居然让柔儿天天围着你转?你说,天下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吗?”秦王嬴政见蒙毅很畏惧女侠董柔,不像是两情相悦的样子,放下心来。
“大王,微臣早就说过,董柔是女中豪杰、向往自由,再加上出身富裕,根本不会贪恋王宫富贵,所以您的富贵套路不管用。”蒙毅继续解说道,希望秦王嬴政要么改变策略,要么干脆放弃。
“哎,越是得不到,寡人越是不甘心啊!”秦王嬴政此刻哪里还有秦国之主的气概,犹如普通的男儿一样,为情所困。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蒙毅此刻除了想到金代元好问的名词名句,还想到后世一句更加经典的话:“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人啊,永远都是这个德性,吃着山珍海味,但是却感觉粗茶淡饭会更香甜。反过来,吃着粗茶淡饭,却又向往着山珍海味。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得不到而已,所以才会无比向往。当你远看风景的时候,你往往会觉得它们很漂亮,这是因为你和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使得你的视线变得模糊,所以你觉得它们很美。但是当你走上前去,你会发现,与你之前看到的景色并没什么不同,甚至还有一丝丝不如。
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而得到了,就不懂得珍惜了。
………………………………
第63章 年少张狂
秦国,咸阳宫书房。
聊完闲事,秦王嬴政和都尉蒙毅又把精力放在对付匈奴的身上了。
“匈奴避而不战,我军总不能劳师远征,跋涉万里,追逐匈奴人吧。该如何是好?”秦王嬴政暂时放下了儿女私情,一心扑在秦国大业上。
“先易后难,如果秦国全力对付北方游牧部落,就没有机会东出函谷关,一统天下!大王,不妨收缩边线,迁移人口,这样匈奴屡次讨不得便宜,也只好龟缩在草原。等我们解决了东方六国,再来对付狡猾的北方游牧部落。”蒙毅苦口婆心地劝解道。
“晋文公退避三舍挫楚军,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寡人一定要效仿先贤,做出一番大事业。”秦王嬴政终于下定了决心。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公元前632年4月1日(愚人节?),春秋历史上第一场争霸战爆发。骄傲自负的楚帅成得臣不顾楚王的反对,率领楚、郑、许、陈、蔡五国联军,气势汹汹,有如暴风骤雨般一路北上,寻找晋、齐、秦、宋四国联军主力决战,双方在曹都陶丘附近摆开阵势,战争一触即发。这是“华夏”与“蛮夷”自春秋时代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正面对决,卷入战争的国家,共计至少有九国军队,兵力超过二十余万,战车超过两千乘。在此之前的大战,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宣王伐夷,也最多只有数万人而已。但这一次,整个中华大地上几乎所有的中等级别以上的诸侯国,全都参战了!天下霸业的归属,就在此一战!然而眼看双方就要大打出手,晋、齐、秦、宋四国联军突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撤退了,而且一退就是足足九十里。这次撤退,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古代计量,一“舍”为三十里地。)按照晋文公的说法,他这次撤退,为的是给楚成王面子,毕竟当年人家在自己落魄的时候收留过自己,自己也曾答应过以这种方式报恩。而且,他未打先退,就好像武林高手对决时让对方三招一样,既显得自己有气度,又赚足了道义的上风。
对于这次撤退,晋军统帅先轸举双手双脚赞成,不过他倒不是为了道义,而是由于军事方面的考量:楚国人劳师远征,疲惫不堪,让他们再多跑90里,岂不更妙?其次,按照周礼,晋退让三舍,楚若还要以臣(成得臣)追君(晋文公),乃大为失礼,此必将激怒华夏联军的军心。并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所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公元前237年在开始灭国大战之前,秦王嬴政对军队做了一次大规模校阅。战国时期校阅军队都是报职位和姓名的,秦王又额外加了一项就是年龄。首先就是:假上将军王翦49岁(注:假上将军就是代理上将军的意思),随后依次是:
假上将军蒙恬,28岁(注:秦军当时设有两位上将军);
国尉承蒙毅,24岁。(注:国尉承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前将军杨端和,30岁;前军主将王贲,26岁;
弓弩营主将冯去疾,28岁;右军主将冯劫,28岁;
左军主将李信,29岁;后军主将赵佗,30岁;
飞骑英主将羌瘣(lěi),29岁;铁骑营主将辛胜,28岁;
材官将军章邯,29岁;水军营主将杜赫,27岁;军器营主将召平,30岁;
辎重营主将马兴,31岁;(说明:各军主将的年龄会与实际有稍微偏差,但大体年龄基本如此)
诸将报名完毕之后,秦王不禁感慨万千,如此一只年轻的队伍,何愁天下不能一统,何愁天下不能熄灭刀兵,自先祖秦惠文王开始,秦人便将一统天下的大任为己任,还天下一个太平,还天下苍生一份平静,这等历史的辉煌注定由我等来书写。此次阅兵之后,秦王嬴政更加坚信秦军可以承担起定鼎天下的重担,结束这纷扰割据的战乱年代,遂更加坚定了统一天下的决心,随后就着手准备灭国大战了。
在秦国准备展开灭国大战的前几年,秦军通过裁撤病残老弱,保留了绝对精锐的秦军士兵且核心军官也都十分年轻,这也体现了秦军用人看中的绝对是才能而不是资历,充分说明了秦军制度的优越性和积极性。而同一时期的其它国家的军事主官是没有这种现象的,什么出身、资历、威望等一些因素都影响者职位,魏国就是非常典型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秦军扫平六国,一统中原,想必也在情理之中。
秦王嬴政在一统江山之路上,靠的就是军事硬实力和权谋软实力,软硬兼施将天下收入囊中,然而军事硬实力的背后,有六员著名大将为此奔波卖命立下汗马功劳,分别是王翦、 蒙恬、 王贲、 蒙毅、内史韩腾、李信。
秦王嬴政重用年轻将领,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全军士气,鼓励大家多杀敌建功,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效忠于自己的军事班底。
人不张狂枉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
霍去病,西汉战神名将。17岁为冠军候,19岁为骠骑将军,卫青的亲外甥,17岁从征,24岁病亡,短暂一生未尝败绩,战功无数!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封狼居胥”就是典出霍去病,此为霍去病征战生涯的巅峰,也是之后中国古代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
当霍去病刚年满十八岁之时,汉武帝再次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汉武帝再次派遣卫青去打仗,年少的霍去病,初生牛犊不怕虎,愣是要着急上战场,便奏请汉武帝自己要上战场的决心。汉武帝很是欣赏年轻的霍去病,看他年少勇猛,胆识过人,便也想着磨砺他一下,就遂了他的请命。让他做了,骠姚校尉,让卫青亲自挑选了八百个精兵,交给霍去病来指挥。
霍去病带领着他的部下一路向北骑马过去,义无反顾,英勇如虎,不畏道路久远和险阻。霍去病率军发现匈奴营地后,首当其冲,第一个杀入匈奴的营帐,八百骑兵见状,顿时士气大振,跟着勇猛起来,个个奋力杀敌,英勇向前。跟着霍去病,一路杀敌。最后把匈奴杀得片甲不留,四下逃离。杀完匈奴后,便返回与卫青汇合。因为有霍去病的带领下,八百骑兵发挥了他们最大的作用,在这次与匈奴的博弈当中,年少的霍去病就立功首位,以少胜多,仅凭八百骑兵便杀了匈奴两千多人,几乎是以一敌二。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不仅获得了胜利,还斩杀了匈奴的重要首领,重创了匈奴。因为霍去病出奇招,勇夺冠军,就封他为冠军候,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大赞扬,并且赏赐了他许多珍宝。
霍去病,最大的成就就是,这一生四次出兵攻打匈奴,在这四次战役当中,共接近杀敌有十一余万人,匈奴听闻都变得闻风丧胆。霍去病,是个典型的多做事少说话的性格,虽然他平日里说话甚少,但只要上了战场,便开始显示出他凶狠的一面,对待匈奴从不手下留情,汹涌无比,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着实使人佩服。拥有着打仗的天资。汉武帝为了使他的军事水平得到更高的提升,曾经劝解他要学习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我在打仗时,需要时刻运筹帷幄,时刻警醒,为什么非得要遵循古法呢?在战场上,他没有拘泥那些古人的兵法,而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审时度势,随着局势改变而改变。最后使他能够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了为后人称颂的一代名将。
秦王嬴政同样拥有了一群热血的年轻将领,这些“初生牛犊”会带给他怎样的惊喜呢?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
………………………………
第64章 秦赵争雄
中国的铁矿比铜矿丰富的多,为何古代却先进入青铜时代?
因为在古代炼铜比炼铁容易得多。
最早,人们只是把发现的自然铜(红铜)当成石器使用,只是觉得这块石头有光泽,比较漂亮。后来,在人们用自然铜打造“石器”时,发现铜有石器无法相比的延展性。人们可以将自然铜打造成各种形状,比石头好用多了。
再后来,人们发现用火加工一下铜,更容易将它打造成型。而且,加热温度高的话,还能烧成水,倒入模具铸造成型。要知道,我国古代烧制陶器时,温度已经能达到900-1000℃。慢慢的,人们不仅用自然铜,还用孔雀石和赤铜矿炼铜。也是因此,我国先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铁就不一样了,特别容易氧化,而且,熔点还高……1537℃。这需要提高鼓风和熔炉技术。无法将铁矿石融化重铸,就只能块炼铁然后锻造。但是,低温(1000℃)块炼铁出来的成品成海绵体,杂质多,质软,只能锻,不能铸。经过反复敲打和加热后,才形成“碳钢”一类金属制品。总之,工序麻烦,产量低,不实用。
当然,也有用铁陨石直接锻造出铁器的,这属于特例。
秦国咸阳宫大殿。
秦王嬴政完全控制了大秦帝国的军政大权!他的目光转向了东方!
“六国称我大秦性如豺狼,孤便是大秦的狼王。哈哈哈!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碳,万物为铜。”
伟大的、光明的、睿智的、英明神武、不可复制的秦王嬴政豪情万状,“六国之中,韩国最弱,寡人想想吞并韩国,然后除掉魏国,最后啃掉赵国这个硬骨头。众爱卿,意下如何?”
“大王,恐怕赵国、魏国不会坐视大秦吞并韩国,再说韩国虽然弱小,但是狗急了容易跳墙,何况韩国主动放弃了很多贫瘠城池,囤积重兵防守新郑、南阳两座大城,韩国弓弩仅次于大秦,急切之下,恐怕很难攻陷韩国。三晋同出一脉、唇齿相依,一定会派出援兵。到时候,外有援兵,内有坚城,秦军就危险了。”蒙毅提醒秦国不要忽视三晋的联合。
“这么说,寡人还是要先削弱赵国和魏国,等到他们自顾不暇的时候,才能一举攻灭韩国?”秦王嬴政也想明白了。
“的确如此,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晋国权臣智伯、春秋霸主吴王夫差、战国东帝齐湣王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吕不韦死后,尉缭就回到秦国,频繁向秦王嬴政献计献策。
一番话正好说到秦王嬴政最担心的问题上,秦王嬴政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寻求的人,于是对尉缭言听计从。不仅如此,为了显示恩宠,秦王嬴政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
尉缭懂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赏识之初曾经认定秦王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暴,对敌人也毫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秦王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多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
所以尉缭虽然被秦王嬴政封为国尉,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实权。
在过去,无论是吕不韦的人或宗室大臣担任国尉时,都和统军将领有深厚渊源,很容易发生嫪毐似的谋反事件。但秦王如今任用与秦国各方势力毫无关系的尉缭此人担任帅职就不会有此顾忌,毕竟尉缭在秦国毫无根基。这样秦王赢政就可以牢牢的掌握全国的军政大权,将国尉变成秦王最称职的幕僚!
“高,实在是高!不动声色间,一举严掌全国的军权,秦王嬴政果然是高人!”蒙毅心中暗暗钦佩!
“既然如此,寡人决定派遣王翦进攻赵国重镇阏与。”秦王嬴政立刻作出了决定。
战国时期的阏与,隶属上党郡,初期为韩地;后属赵国;今山西和顺县,是秦国向东进攻赵国国都邯郸的屏障。其实48年前,秦国和赵国就因为上党郡大打一场,就在阏与这个战略要地,秦国还输过一场战争。公元前270年,秦国攻赵,包围了赵国的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将赵奢率军救援、出奇计,终于打赢了一场原本无法取胜的战争。结局:秦国十万大军,死伤过半,赵国完胜。
但因为北方强赵的存在,使秦国对兼并韩、魏两国有所顾忌,遂寻机打击赵国。
公元前273年,秦国攻取赵国3座城池后,赵国派公子赵部去秦国做人质,并与秦国签订以焦、魏、牛狐等地交换3城的协议。后来秦国又反悔。四十六年,秦昭襄王以赵国不履行协义为由,派中更胡阳率大军攻赵阏与。赵惠文王急召名将廉颇、乐乘等,询问是否可救。两人均认为阏与距邯郸甚远,道路崎岖险阻,难以救援。唯赵奢认为,两军相逢勇者胜。于是,赵惠文王命赵奢率军救援阏与。阏与之战中,秦军在围困阏与的同时,已经作了防止赵军出兵救援的准备。他们发兵一支,向东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县西南),以成犄角之势,牵制赵军行动。赵奢侦知秦军这一部署,从邯郸出发才30里就下令安营扎寨,命令军中加固营垒,在营区周围修筑了许多屏障,故意做出毫无进取的姿态。赵奢为隐蔽作战企图,传令军中:“有敢于谈及军事者,一律斩首”。秦军一部进屯武安(今河北武安市境内)西面,击鼓呐喊,欲诱赵军援救武安,钳制赵军。赵奢立斩一名要求救援武安的士兵,不为秦军所动。驻屯28天之久,继续增强营垒防御,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假象。秦派间谍潜入赵营探听虚实,赵奢佯作不知,令属下让其任意活动,并放归秦营,以麻痹秦军。秦间谍把赵军情况告于胡阳。胡阳大喜,认为阏与即可攻取,放松了对赵援军的戒备。赵奢遂率全军偃旗息鼓,疾驰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设营。秦军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到来,仓促分兵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发兵万人抢占阏与北山高地。秦军后到,攻山不下。赵奢乘势,居高临下,猛击秦军。阏与守军也出城配合。秦军不支,死伤逃散过半,大败而归,阏与之围遂解。赵奢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阏与之战的过程看上去并不复杂,然而简练的语言却包含着一段出奇制胜的战争谋略。赵奢将军本来是要解阏与之围,却在仅离开邯郸30里之处驻军28日,并修筑工事,作出畏惧秦军、无心阏与、仅求保住都城的消极姿态;在利用敌方间谍迷惑敌军的同时,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率军跃进至离阏与50里之处驻扎下来。此前为了防止部下对看似有悖常理的行军安排提出异议、干扰了军政,赵奢严令不得议论军事,这样就保证了作战意图不被泄漏;而在此时则适时地听取了部下的建议,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本来秦军可以以逸待劳,但当赵军行至阏与五十里之外时,秦军又希望在赵军立足未稳之时进攻赵军;但不期赵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