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刺明1637-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卦掌有单练﹑对练和散打等形式。根据老拳谱记载﹐八卦掌拳系尚有十八趟罗汉手﹑七十二暗脚﹑七十二截腿﹐但目前很少传习﹐八卦系统所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练法仍体现随走随变﹑械随身走﹑身随步换﹑势势相连的特点﹐另外﹐还有鸳鸯钺﹑鸡爪锐﹑风火轮﹑判官笔等短小的双器械﹐这在其他拳种中较为少见。八卦掌有利於训练人的柔韧﹑速度﹑耐力﹐对下肢力量的培养尤为突出。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八卦掌以掌法为主,其基本内容是八掌,合于八卦之数;在行拳时,要求以摆扣步走圆形,将八个方位全都走到,而不像一般拳术那样,或来去一条线,或走四角,所以称为“八卦掌”。其实,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又名“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为董海川(1796年…1882年)在běi jing所传。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不仅有强身健体之功用,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誉武林。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走圈)为主的拳术。也就是,以自己的一个臂长的距离为半径画一个圆,然后沿着这个圆走圈。它将武功与导引吐纳溶为一体,内外兼修。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锻炼攻防搏击的技能。也有一个例外,有一套六十四式的掌法是在一条直线上打拳。

    传统八卦掌经许多名师的不断研究,以八卦为理论基础,一圈八步八个掌势,以单换掌为基本掌势,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习练者的不同,套路也不相同,但是现在许多演练的八卦掌已不完全按照这个传统了。

    八卦掌注重身法的灵活xing,要求练者在不断走圈中,改变敌我之间的距离及方向,避正击斜,伺机进攻;出手讲究随机应变,发挥掌比拳和勾灵活多变的特xing。其手法有推、托、盖、劈、撞、搬、截、拿等。八卦掌的运动特点是:一走、二视、三坐、四翻。这些特点为发展身手的捷径、灵活,特别是下肢的力量提供了必要的锻炼条件。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身捷步灵如龙游空,拧翻走转掌法幻变无穷。出手成招,刚柔相济,踢打摔拿溶为一体。拧裹钻翻,避正打斜,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无有穷尽。

    八卦掌以掌代拳,步走圆形,突破了以拳为主、步走直线的传统拳法,为中国武术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其步法以提、踩、摆、扣为主,左右旋转,绵绵不断。八卦掌以走为上,要求意如飘旗,气似云行,滚钻争裹,动静圆撑,刚柔相济,奇正相生。好手行拳,真个是行如游龙,见首不见尾;疾若飘风,见影不见形;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常常能使对手感到头晕眼花。以此应敌,则避实击虚,手打肩撞,皆可以意为之。

    八卦掌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却病延年上有独特的功效。

    八卦掌另有对练和散手,器械有刀、剑、棍、鸳鸯钺等,其步法要求与掌法相同。八卦刀又名“八盘刀”,长1。4米,重2公斤,其长度和重量都超过一般的单刀。

    八卦掌的器械主要有:

    chun秋刀、战身枪、连环剑、连环纯阳剑、连环蟠龙棍、五行棒、昆仑铲、八卦刀等。

    八要

    1。三形三势:三形即“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三势即“步如蹚泥,臂如拧绳,转如磨磨”。

    2。三空三合:三空即:“手心涵空,脚心涵空,胸心涵空”。三合即:“意与气合,气上力合,力与意合”。

    3。三圆三顶:三圆即“脊背要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三顶即“舌顶腭,头顶天,掌顶前”。

    4。三裹三敏:三裹即“气要裹,肩要裹,两肘要裹”。三敏即“心要敏,眼要敏,掌要敏”。

    九论

    ";九论";是:论身、论肩、论臂、论指、论手肘、论股论足、论谷道、论腿。

    1。论身:头正身直,虚灵顶劲,以腰为轴,跨为先锋。

    2。论肩:肩宜松,松则肩穴开,气贯全身。

    3。论臂:前臂圆则内劲伸出,似曲非曲,似直非直,曲如弓形其力无穷。

    4。论指:食指勾眉,中指上指,无名、小指并拢,大指微扣。

    5。论手肘:前手向外推,后手向下坠,前肘对准脚跟,后肘对准后脚尖。

    6。论股:前股领路,后股坐劲。

    7。论足:里足直出,外足微扣,足扣要小,足摆要大,足如趟泥,平起平走。

    8。论谷道:股道上提气通督脉,接至任脉,气如丹田,此所谓提肛实腹。

    9。论腿:上腿带动跨部,小腿后膝带动踝部。

    歌ri:十要九论理要明,生花变化妙无穷。

    若能悟出此中妙,周身浑圆任意行。

    技法主要讲究:

    1。掌型掌法:

    掌型有仰掌、俯掌、竖掌、抱掌、穿掌、劈掌、撩掌、挑掌、塌掌、撞掌、掖掌等。

    掌法主要有:推托带领,搬扣劈进。穿闪截拦,沾连粘随。削砸劈挎,缠挑刁钻。撩塌掖撞,片探切翻。

    2。步型步法:

    步型:掰步、扣步、仆步、半马步等。步法:起落摆扣,进退跟撤,开掰插闪等等。

    3。腿型腿法:

    两腿形似剪,行步如蹚泥。腿法:摆扣踢曲,兜崩翻踹,劈蹬截切。八卦掌有明腿、暗腿之用,但以腿掌齐至,暗腿为主。

    4。身型身法:

    八卦掌身形似游龙,腰如轴立,身法讲究拧裹钻翻,圆活不滞,身随步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协调。

    周身一动无有不动,拧旋走转似流水,上下翻动如骄龙。

    技击原则

    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溶踢打摔拿为一体,循循相生无有穷尽。避正就斜,顺势顺劲,虚实莫测,脱身化影。柔则绵里藏针,沾粘随化;刚则冷弹崩炸,迅如闪电惊雷。

    八卦练功者从行步入手,内功为基,正形、通气、懂劲、熟技、明变。以八大掌为母掌,演化出不同风格的实用掌法和套路。八卦掌的器械种类很多,尤以八卦刀最为著名。

    八卦掌不但是我国著名的三大内家拳之一,在国内各地广为流传,而且更为国际友人所喜爱而广为传播。

    程式总诀

    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

    走如风,站如钉,扣摆转换步法清。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

    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yin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

    抱**,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扣摆步,仔细盘,转换进退在腰间。

    脚打七,手打三,手脚齐进莫迟缓。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

    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亦枉然。
………………………………

太极拳

    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理论思维

    太极拳与中国古代道家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jing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认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yin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ri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yu避此病,须知yin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yin,yin不离阳;yin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jing,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yu。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称谓由来

    明万历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拳名为太极者,盖取法于易经yin阳动静之理,盈虚消长之机。运动作势,纯任自然,圆活运动如环之无端,循环往复,无休无止,气象万千,变化莫测,故名之曰“太极拳”。

    此条只为参考,并未有实据

    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yin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拳经

    十三势歌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尤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zi you。入门引路需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chun。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

    十三势行功心解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jing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jing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jing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拳经总歌《拳经总歌》全文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包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姿势要求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姿势正确

    1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3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4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xing,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

祖大寿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宁远(今辽宁兴城)人,祖家世代为辽东望族,吴三桂舅。祖大寿、祖大乐、祖大弼三兄弟皆辽东将领。崇祯四年,祖大寿筑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兵围大凌河,孙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吴桥兵变,有德倒戈回山东,登州城陷;孙承宗派宋伟、吴襄两将救援大寿,宋吴两将不和,在长山坡遭遇溃败;祖大寿四次突围均失败,明军4万多、分两路出击,全军皆没,祖大寿粮尽而降,不久复归明。崇祯十五年,锦州被清军围困年余,粮尽援绝,祖大寿再次降清,入关后任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

    祖大寿(1579年…1656年)

    大寿初为明靖东营游击,天启初,广宁巡抚王化贞以为中军游击。广宁破,大寿率部走避觉华岛。大学士孙承宗督师,以大寿佐参将金冠守岛。三年,主持修筑宁远城。六年正月,努尔哈赤攻宁远,大寿佐袁崇焕等守城,大败后金军,以功升副总兵。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再攻宁远,大寿与满桂率兵驻城外为犄角,与清兵激战,六月,清军败走,史称“宁锦大捷”。

    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用袁崇焕督师辽东,赐尚方宝剑。六月,擢大寿为辽东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守锦州。后崇焕诛杀毛文龙,发生“己巳之变”,清军南下,běi jing戒严,大寿从袁崇焕入卫京师。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大寿毁山海关东走,朝野震惊。思宗命崇焕以书招之,孙承宗亦遣使抚慰,大寿得书,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崇祯四年,筑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将兵围之,孙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吴桥兵变,有德倒戈回山东,登州城陷;孙承宗派宋伟、吴襄两将救援大寿,宋吴两将不和,在长山坡遭遇溃败,锦州告急;祖大寿四次突围均失败,明军4万多、分两路出击,全军皆没。祖大寿粮尽而降,副将何可纲不从,大寿执之,于后金诸将前杀之。可纲不变sè,不出言,含笑而死。皇太极赠以御服黑狐帽、貂裘、雕鞍、白马,大寿请归锦州为内应。既归负约,屡与清兵激战。

    崇桢十一年,祖大寿击败多铎军,擢为少傅左总督,领锦州。崇祯十四年七月,皇太极率师围锦州,崇祯即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十三万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兵败被俘。十五年,锦州被困年余,粮尽援绝,遂再次降清,入关后任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

    有子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一养子祖可法。

    关于“贰臣”

    祖大寿,在明末清初,可以说是如雷贯耳。袁崇焕威震辽东之时,祖大寿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宁远保卫战、宁锦大捷、běi jing保卫战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皇太极兵临běi jing城下,崇祯皇帝却在这时认为袁崇焕通敌谋反,逮捕下狱。祖大寿愤怒之下带着部队返回辽东,置危险中的běi jing城和皇帝不顾。袁崇焕在狱中,修书给祖大寿,劝他带兵回来保卫京城。可想而知,袁崇焕写这封信给祖大寿时是多么的委屈与无奈,冰冷的砚台,冻僵的手,淌血的心。祖大寿看到的袁督师的信号啕大哭,全军亦痛哭。无法想象祖大寿当时的心情,悲痛,伤心,愤怒交织着。尽管最后他还是率部回běi jing了,但崇祯皇帝也下了决心必杀袁崇焕。他的母亲及孙承宗劝他奋勇杀敌以赎出袁督师。在辽东将领中,他是营救袁崇焕最力一员,曾请求削职为民,以自己的官阶赠荫换取袁督师xing命。但袁崇焕最终还是被他奋勇保卫的人千刀万剐了。之后祖大寿率领袁崇焕旧部,这支大明最jing锐的部队,驻守宁远、锦州、大凌河等要塞,抵御清兵的入侵。崇祯四年,祖大寿奉孙承宗之命守大凌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极以倾国之师,把大凌河城团团包围住。祖大寿突围不得,援军又被击退,只能闭城坚守。皇太极不断地送信劝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坚守了叁个月,城里粮食吃完了,开始杀马吃。马杀完了,开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开始吃军中的老弱病残。军中的老弱病残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该是健壮将士的互相残杀了。无论如何,城是没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将领,除了副将何可纲,都认为只剩下投降一条路了。于是祖大寿长叹一声:“人生岂有不死之理?但为国为家为身,叁者并重。今既尽忠报国,惟惜此身命。”于是杀了誓死不从的何可纲,与皇太极在城外设坛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后他向皇太极献策,他愿意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皇太极满心欢喜。但祖大寿进锦州城后就抵抗清军。皇太极恼羞成怒,两次御驾亲征攻打锦州、宁远,都无功而返。祖大寿又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祯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倾国而来包围锦州城。这一次整整围了一年,洪承畴的十四万援军在松山被击溃,洪承畴投降;祖大寿粮尽援绝,城中又开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这样的情况下,皇太极仍没有杀他。只是没给他部队,没再重用他了。史书中记载他投降以后的唯一事迹,是曾经写信劝他的外甥吴三桂投降。吴三桂当时还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劝降信自然毫无作用。祖大寿平平安安地活到了顺治十叁年,老死。可以说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jing明的皇太极知道,对付骁勇善战、铁骨铮铮的祖大寿光用强攻不行,还要辅以强大的政治攻势、人情攻势。

    1631年(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皇太极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即便如此,皇太极仍旧为了收服祖大寿而继续努力,他先派人搜捕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的祖大寿的族人软禁起来,但待遇相当优厚。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1642年(崇祯十五年)祖大寿扼守的锦州再次弹尽粮绝,甚至开始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时,他才第二次归降。皇太极封祖大寿为汉军正黄旗总兵,希望他能够为己效力,可直到1656年(顺治13年)病逝,除了给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写过一封不咸不淡的劝降信,史书再难找祖大寿的“汉jiān”记录。对于清一方而言,祖大寿不但是双手沾满了八旗将士鲜血的刽子手,还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如此待遇可谓厚道之极。

    时局的颓废、皇帝的不信任、主帅的无辜被杀、援军的覆灭、族人的被擒、城内的弹尽粮绝,甚至敌手的大度像一道道绳索缚住了祖大寿的身心,终于形成一张大网,使他动弹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杀或投降了。如果当时祖大寿把宝剑横在脖子上一抹,历史对他的评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祖大寿当时选择投降的理由,是觉得为崇祯殉节不值,还是这位往来于刀剑锋镝中的老将最后了一个“死”字,抑或是怕清军加害他的族人或者城中百姓?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病逝,上天给了他长达十五年的“造孽”时间,只消他调转枪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挥,荣华富贵就来了,可是他没有做。可以说,祖大寿投降时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

    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祖大寿起码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第二,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如果狠下心来,如洪承畴、吴三桂流,向自己的明朝旧主和农民军开刀,以祖大寿的强悍,最起码强于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像他们一样封个什么王之类的,恐怕也不困难。第三,在投降的过程中,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有人说,祖大寿早有降清之心,大凌河城破时之所以还回归明朝,是他的家小尚在明朝手里。简直是放屁!岂不知他也有家小在清军手里,如果仅仅因为惦记家小,赚开锦州城算了,何苦再守十多年。但是皇太极对他的政治攻势倒是起作用的,最起码他仍旧在追求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既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

    然而历史毕竟是有其严肃xing的,祖大寿死后未能和满桂等其他三猛一样列入《明史》,而是和洪承畴列入《清史?贰臣传》。

    人物评价

    时局的颓废、皇帝的不信任、主帅的无辜被杀、援军的覆灭、族人的被擒、城内的弹尽粮绝,甚至敌人的大度像一道道绳索缚住了祖大寿的身心,终于形成一张大网,使他动弹不得,剩下的只有自杀或投降了。如果当时祖大寿把宝剑横在脖子上一抹,历史对他的评论就是另一番模样了。后人无法确切知道祖大寿当时选择投降的理由,是觉得为崇祯殉节不值,还是这位往来于刀剑锋镝中的老将最后了一个“死”字,抑或是怕清军加害他的族人或者城中百姓?不知道。但有一条可以肯定,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他一直活到顺治十三年才病逝,上天给了他长达十五年的“效忠大清”的时间,只消他调转枪口,向自己的同胞屠刀一挥,荣华富贵就来了,可是他没有做。可以说,祖大寿投降时的心理是相当复杂的。

    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祖大寿起码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一,祖大寿的两次降清都是在孤立无援,弹尽粮绝、发生人吃人的惨剧的条件下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才开城投降。在个人名节至上,视百姓如草芥的年代,祖大寿的对于百姓的体恤是难得的。第二,他没有做清朝的鹰犬,如果狠下心来,如洪承畴、吴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