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带着军需来大明-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发话了,王振不敢不依,当下就给手下一个小太监使了一个眼色,随即就有人飞奔而去。可怜了一众老臣们,此时还跪在地上,没有皇旨,不敢起身。

    登闻鼓前,一众五城兵马司外加闻鼓声而至的锦衣卫将一身青衣长衫的杨晨东紧紧包围着。

    所不同的是,被围住的杨晨东一脸的轻松惬意,时不时还会伸手去摸摸那登闻鼓的边缘,似乎想看这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倒是包围他的那些士兵,一个个紧张不已。

    胡长宁镇抚使正在人群之中。

    也是赶的巧,今天他当值。原本注意力放在朝堂之上,因为谁也不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没准就有不长眼睛的大臣惹怒了皇上,会被给拉出去,那时就要他们锦衣卫出力,像是这样的事情以前也是常有发生的。

    今天倒好,完全反过来了,事没有发生在皇宫之上,而是之外的登闻鼓前,在一听到鼓声响起,他就暗道一声坏事,带着几名手下飞快的赶了过来,这其中就有上一次带去建宁府的两名属下。

    此时,这两人已经认出了杨晨东,一脸的佩服之意,虽然此时不亦说些什么,可从他们的眼睛中还是能够看出,他们对于六少爷的胆量还是很敬佩的。

    杨晨东自然也认出了胡长宁等人,当下心生一计,今天的事情注定功劳不会太小,即然是顺水人情,当然送给对自己充满善意的是最好了。

    “胡大人,下官见礼了。”杨晨东想罢脚步向前一移,来到胡长宁面前抱拳拱手。

    “杨知事有礼。”胡长宁想不通杨晨东要干什么?难道是因为知道自己闯了祸,想要来套近乎吗?他刚才可是听五城兵马司的那个小旗官说了,此子胆大妄为,竟然于大白天公然去了王苟家,行殴打之事。

    朝廷早有明文定律,官员只有皇权才能制罪,任何人私自动手,不管你有何等的理由,那都是要重处的。这也就可以说,杨晨东如今已经是犯官了,与这样的人交好会有什么好处吗?

    换成了旁人,胡长宁一定会义正言辞,本着公事公办的态度说话,毕竟和一个犯官谁愿意与其发生什么关系?

    但杨晨东不是旁人,自己女儿的心思别人不知道,胡长宁岂会不知。要是让胡嫣知道,六少爷就出现在父亲的面前,但父亲理都未理,反而公事公办的将其送入到了诏狱之中,怕不知道会有多久不理自己。倘若是如此做的话,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当然,最主要的是,胡长宁心中并不认为杨晨东会做出这等鲁莽的事情来。两人曾经接触过,此子给他的感觉绝对不像是其它年轻人那般的浮躁。

    现杨晨东即然主动问好,他也就想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至少能帮的地方伸手帮上一把便是。就算是看在以故的杨荣老大人面子上,这样做也是应当的。

    “杨知事,你可知道今天犯了大罪。先是殴打朝廷官员,接着又击了登闻鼓,你到底是要做什么?”两人走进到一起,胡长宁这就将声音压低一脸不悦的质问着。

    “啊呀胡大人,一切都是冤枉呀。”杨晨东一脸喊冤的表情,似乎他就是那个受害人一般。

    “到底是怎么回事?如实说来。”胡长宁也被这幅表情给欺骗了,当然这是他还不了解六少爷,等以后接触的多了,就会知道此子是什么样的人,以后怕在与其一起办事的时候就多少会留些心眼。

    “是,不敢欺瞒胡大人,事情是这样的。”杨晨东那一幅老实人的模样,看着就先让人同情上了三分。

    “下官是昨天来到的京师,直接去了城南十五里外的杨家庄。一入庄中,顾不得车马劳顿,当下就先去了庄园,看到了一大吉之事,心下便再也忍不住想要报知皇上与朝廷知晓。只因城门已经关闭,入不得其法,这才不得不留在庄中,以待天明。如此一夜辗转反侧不得安睡,天一亮,便骑马入城而来。”

    说起这些的时候,杨晨东身体还很配合的晃了一下,似乎就像是真的没有休息好一般。

    这一倒还正向着胡长宁身边靠来,让这位老实的胡大人条件反射的伸去手扶,正扶了一个正着。

    靠着胡长宁的肩膀,杨晨东做出一幅身体好点的样子继续说着:“入了城,下官这才想到,以我小小的九品微官怎么可能有机会见到当今皇上呢?凝眉思考间,不知不觉的就来到了琉璃厂外,不巧的是在这里看到了家中七姐,本想上前寻问一下登闻鼓在何处,想必只有这个办法才能让下官面圣见皇吧。谁曾想,我那七姐夫竟然不问事非,不分清红皂白的上来就欲打下官。若是平时,下官也就忍了,谁让人家是我的七姐夫呢?可是一想到还有重大事情要报知皇上知晓,一时情急,就反手推了一下那王苟,不曾想,他身体竟然如此的不结实,被我一推即倒,羞怒之下又要上来与我拼命,当时那眼珠子可都是红的。下官一看,这分明就是入了魔,便打了一巴掌,想要将其打醒。可谁知那王苟之母正好赶来,误会了下官,又要上来拼命,同样是双眼通红,下官的家丁为了保护下官就扬手给了一马鞭,也算是打醒了那妇人。”
………………………………

第五十一章  尿不湿的妙用

    故事继续讲着,按杨晨东的意思他的所为完全都是被动的,都是被逼的,属于无奈的,他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杨晨东讲到这里的时候注意了一下胡长宁的观色,发现他正认真的听着,当下嘴角就是一笑,继续说道:“打醒了妇人之后,下官就想上前去赔礼道歉,谁曾想此时五城兵马司的官军正好赶来,下官这才想起还有大事要办,当下就询问官军小旗官登闻鼓在何处,有关这一点,胡大人尽管可以去询问,事情就是这样的。”

    最后一句杨晨东说的自信,也皆是因为说了这么多只有这一句是事实罢了,是经得起任何人去查的。

    胡长宁任由杨晨东将身体靠在身上,仔细的听着,待没有了动静之后,他也将整个事情做出了一个推断,当下断定——语句不实。

    说什么巧合下来到了七姐家门前,京师这么大,怎么可能会如此之巧?一定是早有预谋罢了。

    只是事情的关键不在此处,而在于杨晨东所说的大吉之事,这到底是何等事情能够让杨家六少爷这般的有恃无恐,敢去堂而皇之的殴打朝廷官员呢?

    杨二的身手到现在胡长宁都记忆尤新。杨晨东如果只是想报复王苟对他七姐的不好,只需派出此人半夜下手就是,这样才是真的神不知鬼不觉。可是他没有,反倒是选择光明正大,选择了众人皆知。

    难道说杨晨东不了解大明的律法吗?这一点胡长宁并不相信,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这连普通百姓都清楚的事情。但他还是这样做了,那只能说他心中的底气十足。但这个底气到底是什么?

    胡长宁想不到,更猜不出来。便侧头看向杨晨东想去问一个清楚。

    “胡大人,你也不用问我了,下官也不敢在这样大吉之物上说大话的。现在您只需要进宫把下官刚才给您说的那些启奏给皇上听听就是,到时候有了功劳,自然也有您的一份不是。”杨晨东嘿嘿的笑着。正是此时余光注意到远处来了几名太监,当下就连忙低头说着,“胡大人快些去吧,若是晚上,让这些阉人抢了头功,那就不美了。”

    胡长宁自然也注意到了远来的太监,知晓了杨晨东话中的意思,这便点了一下头道:“好,我且相信你一回便是,但你记住,胆敢骗我,定不轻饶。”

    “放心,放心。”杨晨东很是没大没小的拍了拍胡长宁的肩膀,笑嘻嘻的回着。

    怎么说胡长宁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竟然被一个不满二十的小伙这般的轻拍肩膀,不由双目就是一怒,想要发火。“胡大人快去,不然真的没有立功时间了。”杨晨东早就预想到这样的结果,又是连声催促着。

    果然,此话一说,胡长宁也只得先压了找杨晨东算帐的想法,转身飞快的向着皇宫内奔去。只是在路上他还想着,如果杨晨东敢耍自己的话,事后绝对不会轻饶了。只是反过来一想,人家根本没有坑自己的必要,怎么说他还去建宁祭奠过杨老大人和老夫人的,就凭着这一条也没有必要来坑自己吧。

    登闻鼓前,胡长宁刚刚离开,那边就来了三个太监,其中为首一人手拿拂尘,一脸的虚白之态。人未站稳,那公鸭嗓子的声音就先传了出来,“是谁敲了登闻鼓呀?”

    “回公公,是下官,建宁府知事杨晨东。”尽管心中不愿,可是形势不如人,六少爷还是微微弯下了腰,拱手以一礼,随后就直起了腰板。

    “为何击鼓?可是有冤情?”来的太监本能的就以为击鼓者当然是有冤屈之事,且应该还冤屈不小,若不然的话怎敢行此大事。

    “没有。”杨晨东摇着头。

    “那是何事?”太监心下有些不悦了,他为杨晨东的不识相而不高兴。在他看来,自己到了,对方应该主动交待问题,而不是他问一句,人家才答一句。

    这位太监哪里知道,杨晨东对这些阉人素来就没有什么好印像,不知道多少的忠臣明君正是毁在了这些人的手中,刚才施以一礼,也是大势所迫,已经是他能做的最大让步了。现在又岂会给对方太多的好脸色看。

    “当然是大事,且此等大事只有见了当今皇上才能去诉说。”杨晨东脖子一梗,一幅不见正主就不会说话的样子。

    “大胆!”眼看着杨晨东竟然如此的狂傲,见了太监还是这般的做态,那太监小头领就眼睛一瞪,生气的说着。

    杨晨东丝毫不为对方的话所吓,反而摇了摇头道:“事情我已经请胡长宁大人去通报皇上和群臣了,若是这位公公自我感觉身份地位够高够稳,都可以大过王公公的话,那大可以抓了下官下诏狱,只是如此一来的后果可是要想一个清楚才是。”

    对于杨晨东的恐吓之言这位公公根本不怕,他是太监,有着一个强大的太监集团做后盾,并不怕事。但那口的王公公确是着实吓到了他。

    太监不怕文臣武将,因为他们都要听皇上的,但他们确怕太监。因为这些人的手段往往不经过皇权就能把事情办了,这才是让人感觉到的可怕之处。

    又因王姓是大姓,王公公在宫中就不知道有多少,万一是哪一位当权的,岂不是自己要吃亏了。

    本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想法,这位太监再说话的时候带了几分小心,“不知你说的那位王公公是。。。”

    “当然是司礼监王公公了。”杨晨东就知道对方会这样问,早就等着了,说起这些的时候,那是气都不带喘一下的。怎么说,杨报中还有有王振的两成干股,月月都是不少的银子呀,拿他的名头一用,想来应该无事。

    人的名树的影。王振的名字一报,那太监果然就是面色一变,突然间想起了什么,“刚才这位大人说自己叫什么?”

    “大人不敢当,下官建宁府知事杨晨东。”

    “哦,原来是六少。。。原来是杨大人,失敬失敬。”一瞬间的工夫,那太监的脸色就是一变再变,由之前的怒气冲天变成现在的笑靥如花,这般的变脸速度当真是可以去演戏,还有成为大明星的潜质。

    显然,这一会的工夫,这位太监已经想起了杨晨东的身份。这阵子在宫中可没少听过六少爷的名头,现摆在皇宫中的三面镜子可都是此人的手段呀。只是因为建宁距离京师太过遥远,一时间众人都没有往那里去想罢了。

    如今即然知道了杨晨东的身份,这位太监就马上转换了态度,变成了一脸的笑容。“杨大人,不知今日敲鼓所为何事呀。”

    人家的态度变好了,杨晨东也不会自拿身份,当下就把头凑了过去小声的道:“好事。”

    “好事?”太监小首领惊讶的问着。

    “对,大好事,还劳烦公公带路了。”杨晨东又恢复了笑嘻嘻的模样,并且说着话,手中就多了一包东西递了过去。

    凭着习惯,太监小首领伸手接过,还用手惦量了一下,只是感觉到根本没有什么分量,面色不由又是一紧。这并不是银子,那是何物呢?   不等这位太监小首领问出什么来,杨晨东已经主动的说着,“这个东西叫纸尿裤,惦于裆部可起洁净的作用,保证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异物传出。对了,这东西是一次性的,用不了多久,以后公公需要尽可差人找杨某来取就是。但不知道大人名讳?”

    听到是洁体之物,太监小首领先是一惊,接着就是一喜。不为别的,只因为太监没有了那个东西,往往一有便意的时候便很难能忍住,往住就会异味传出。平时还好一些,一旦在皇上面前当差的话,那被皇帝感觉到,被其厌烦,往往丢了美差事小,丢命都是常有的。

    如今竟然有东西可以帮助解决此问题,怎能不让人欣喜。“咱家司礼监随堂牟木,官小位低,只是偶尔在圣上面前当差罢了。对了,杨大人所说的这东西当真有奇效吗?”

    “这是自然,牟公公只管放心使用,若是杨某骗了你,大可以事后为难于我。”杨晨东很是自信的说着。这东西可是他让周花的制衣厂制作出来的,给好几十个婴儿都用过了,包裹大小便都没有丝毫的问题,更不要说对付小小的太监之事了。

    知道了牟木是司礼监随堂,杨晨东也有意结交着,虽然按着司礼监的制度,除了王振,下面还有提督、掌印、秉笔最后才是随堂,可越是这位低的也越是好结交,真成为了“朋友”之后,等于在宫中有了一个眼线,会方便以后的很多事情。

    郎有情、妾有意。杨晨东与牟木都有了想结交对方的心思,当下两人聊的那叫一个火热呀。杨晨东甚至还出主意给牟木,让他先用下纸尿裤这个东西,如果效果好的话,只管派人去杨家庄去取,随后可以送给王振公公和一些要好的太监,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

第五十二章  登闻鼓震朝堂

    听的牟木是心喜不已。他虽然在司礼监任职,但双方可是隔着好几层呢,王振那是何等的高高在上,哪里轮的到他去孝敬,就算有了机会,他也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可是有了杨晨东的支持就完全的不一样了,有了这个好东西,讨好与拉近关系不过就是分分钟的事情罢了。

    从见面的不愉快到现在好的跟一个人似的,不过就是一会的工夫而已。这一刻牟木正拉着杨晨东向皇宫大院而去。此时在朝堂之中,胡长宁正跪在地上,重复着之前杨晨东所说之言。“杨知事说他无意中就来到了琉璃厂外,不巧的是在这里看到了本家七姐,就想上前寻问一下登闻鼓在何处,想用这个办法见到皇上。谁曾想,他那七姐夫竟然不问事非,不分清红皂白的上来就欲行打人之事,被迫之下杨知事只能还手。。。”

    胡长宁还在那里说着,但是满朝的文武脸色都是隐忍着难受。什么凑巧,巧合之事?也就骗骗三岁孩童罢了,能站在这里的人哪一个不是人精,谁人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

    想着杨晨东不过是刚到京师第二天,刚入京城第一天,竟然就动手了打了官员,说起来这还真是一个奇葩般的人物,要用年少轻狂来形容倒是一点也不为过。

    群臣们此时都已经站起了身,站在那里忍笑着,听着胡长宁在那里讲荒唐的故事,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一切应该就是杨晨东有意的。但只有一个人听的是兴致盎然,此人正是英宗朱祁镇。

    仅仅只是刚满二十岁青年罢了,能成为当今皇上,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能力,而是因为他的命好,有一个好老子,有一个好家世,这才继承了这一切,包括九五之尊的皇位罢了。

    要说有多少阅历?甚少出宫的朱祁镇那几乎与孩子差不了多少,他所知道的,不过都是由群臣口中讲出的那些罢了。而以往都是什么天下太平,百姓安康,高呼万岁的。要么就是哪里又有愚民在坏人的蛊惑之下造反了,但只要朝廷大军一至,便可瞬间平息,百姓又重新的可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等等。

    偶尔有些官员被治罪下了诏狱,也仅仅只是书面上的文字,看起来也好,听起来也罢丝毫起不到什么兴趣。哪里有像胡长宁所说的这般有趣?

    杨晨东本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痛打七姐夫的事情经他口中这般一说,倒像成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一般。只是里面他是好人,王苟是恶人罢了。

    听的有趣英宗高座于龙椅之上就不住的点着头,直到胡长宁闭上了嘴巴,他这还意犹未尽的问着,“胡爱卿,接下来呢?”

    “嗯?”口干舌燥的讲完了这些,胡长宁刚住了嘴,冷不防皇上就突然这样问着。

    “我问你接下来呢?那个王苟还有他的母亲怎么样了?是不是与杨知事又打了起来呢?快快讲来。”英宗一脸兴致盎然的问着。

    此话一说,群臣默然无语。他们此时才想起,他们的皇上年纪也并不是很大,正是爱玩的时候。

    跪地的胡长宁被这一问,先是一头的雾水,接着听到了一声轻咳之音,他再是熟悉不过,知道那是父亲胡濙在一旁提醒自己,当下他就把头向地上一磕,又道:“回禀皇上,杨知事心系大吉之事,便没有与那王苟家人纠缠,而是借着五城兵马司的到来,借问了登闻鼓之地,接着就是响鼓之音传来之时了。”

    “这就完了呀。”英宗明显有些不喜这样的结局。但当注意到其它臣子包括先生王振都是一脸木然的时候,这才想到,这是在朝堂之上,而非是在私下里先生在给自己讲故事。这便也身子一板,座直了身体道:“杨知事欲献大吉之征兆,为此不顾车马劳顿,其举可嘉。至于误入王苟家一事,实是情有可缘,朕看就不必深究了吧。”

    “皇上圣明。”一时间群众又跪倒在了地上,高呼着万岁。

    王苟是何人,估计朝堂之上没有几人知道。杨晨东虽然同样年轻,但大名早已经在外,尤其是上一次王振还出言说其好话,又有吏部尚书王直的推荐为官之举,又会有几人不知。

    更不要说,杨晨东之所以敢去敲响登闻鼓,怕是的确有好事上奏,那此时谁还会与六少爷去一般计较。他们大都为了那所谓大吉之事而被调起了兴趣,一个小小的翰林院学正,被打就被打了吧。好在是官打官,非是民打官,这就不算是打了群臣的脸面。

    见到众人高呼圣明,英宗心情也是不错,继续的说道:“胡爱卿打探情况有功,当赏。待杨知事入了大殿,说出了吉祥之事后一并论赏。来人,宣杨晨东进殿。”

    “皇上圣明。”

    “谢皇上。”胡长宁又磕了一个头,心下高兴不已,这个杨晨东总算是没有坑自己,说自己有功果然就是有功。

    皇上下了旨意,要亲见杨晨东,看看那所谓大吉之物为何,群臣一个个也是眼观鼻,鼻观心的等待着,等待着这个杨家六少爷出现,看看他拿出的是何大吉征兆,也要看看能写出那些精彩故事之人到底长何模样。

    有太监出去传说,此时牟木正陪着杨晨东来到了殿外。闻听皇上要召见,当下抱拳一脸笑意的说着,“恭喜杨大人了。”

    “哈哈,牟公公实在是太客气了,同喜同喜,也欢迎此事之后,牟公公常来杨家庄座座。”杨晨东同样抱拳还礼。

    “自然自然,以后少不了叨扰杨大人的地方呀,哈哈哈。”

    朝堂之中,一片静寂。几位尚书和重臣都站在那里闭目养神,只有几名沉不住的年轻官员目光时不时会向大殿外看去。仅从这一点上来看,就能分辨出,比起镇气工夫来,姜还是好的辣。

    “来了,来了。”大约是半盏茶不到的工夫,殿外在一名年轻小太监的引领下跟来了一位身穿长衫的年轻男子。

    身材修长,面如朗月。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自信的气质体现着,丝毫没有因为进入的是皇宫大殿而过多的紧张。

    当然,要说一点不紧张是假的。怎么说这也是杨晨东第一次走进皇宫之中,只是他很好的调整了呼息,使得他的面部一直保持着让别人看起来的沉静罢了。

    进入展中,大步而行,待来到距离皇位还有二十步远的时候,站定身形。接着就跪倒在了地上,口呼:“臣建宁府知事杨晨东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爱卿平身。”英宗一脸的好奇之色。射雕英雄传、小李飞刀、笑傲江湖三本书他都看了,一度为其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如今终于见到文章的作者,免不了是会好奇的。

    杨晨东道了一声“谢皇上”之后起身而立,然后也打量了一个座于龙椅上的朱祁镇。给他的感觉是年轻,还有那么一点的帅气。当然,比起帅气来,杨晨东自然认为他还是要面胜一筹的。

    “你就是杨晨东,是你击的登闻鼓?”英宗饶有兴致的问着。

    在场中的众大臣,包括王振都在打量着杨晨东。事实上,这些人中除了站在一旁列班的胡长宁之外,其它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年轻人,这个杨报的创始人。

    “回皇上,正是臣敲的鼓。实在是有大吉征兆现世,臣一时性急,方才敲鼓而动天下,还请皇上恕罪。”

    “无妨,爱卿之心意朕可以理解。倘若真有大吉之事,朕赐你无罪便是。可若是你敢欺骗于朕的话,当数罪并罚,你可知晓?”英宗说着说着突然就板起了脸,一脸的严肃之态。

    都说伴君如伴虎,尽管朱祁镇年纪不大,可也当了十三年的皇帝,一旦威严起来倒也是有一股余威显现。

    数罪并罚,而非是两罪并罚。如此可见,英宗把之前杨晨东打了王苟母子的事情也算在其内了。由此可见,这个朱祁镇并不糊涂,只是有些事情不愿意去思考罢了。

    “臣知晓,容臣俱禀。”杨晨东并没有因为皇上之言而有丝毫的惧怕之意,因为他马上要汇报的事情的确算的是大吉征兆,甚至其影响可传千古,可震惊世人,还会惠及于千万之百姓。

    拥有着如此多的影响和作用,杨晨东自然是底气十足了。

    “嗯,杨爱卿说说吧,朕与众臣们都在倾听。”英宗点了下头,一幅洗耳恭听的样子。

    此时不仅是朱祁镇,便是满朝的文武都竖起了耳朵,他们都想听听,这个敢敲登闻鼓而引动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是大吉兆,还是随便找了一个由头,来逗弄群臣。

    感受到了朝堂中的气氛过于紧张,杨晨东嘴角一翘的同时,并没有先直奔主题而是抱拳说道:“皇上,在臣汇报此事之前,不知可以不可以先问众大人们一些问题。”

    “哦?这可是有关系?”英宗还等着听吉兆呢,本来兴致正高,忽闻杨晨东的要求,脸上就是一幅便秘的表情。

    “有关系,有大关系的。”杨晨东回禀着。
………………………………

第五十三章  满朝皆晕

    “好吧,即是如此,你且问就是。众爱卿,杨爱卿不管问你们何事,只需如实回答即是。”英宗见杨晨东说的是言之凿凿,便强压下了好奇的心思,他倒要看一看,此人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

    “谢皇上。”有了圣上的允许,杨晨东先是抱拳以谢礼,随后目光转向看着朝堂上两边的文武大臣。

    目光一扫,众臣中有很多人不由自主的低下了头。他们弄不明白这个杨家六少爷要做什么?又会问些什么问题,倘若是事关机密和隐私,那要不要做答呢?

    不答就是欺君!答了就可能把自己陷进去,这一刻,很多人都在心中骂着杨晨东,斥着他的多事。

    对于众人的心态,杨晨东不愿去多想,他之所以这样做,不过就是为了接下来的计划罢了。有句话怎么说的,有对比才会深入人心,他现在要找的就是对比之术。“敢问哪一位是户部尚书王佐王大人?”

    此话一出,朝堂中顿时多了几许的粗重出气声。显然,这些人在看到杨晨东没有点自己名字的时候,不由都放松了许多,以至于呼吸时的气息都加重了少许。

    声落,朝堂的前班走出一人,仪表端凝,很有大臣之风,年纪在六十岁左右的样子。“老臣即是王佐,但不知杨知事可是有事情要问?”

    王佐字孟辅。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时任户部尚书之职。

    “王大人,下官有礼了。今叫王大人,是想请问,如今我大明粮食是否充裕,百姓又是否温饱?”杨晨东对于有本事的人还是很尊敬的,面对王佐那弯腰一礼时,也是有感而发,真诚无比。

    王佐侵淫了官场几十栽,那是什么样的人没有见过?早就炼成了火眼睛睛。刚才杨晨东那一礼是否真诚还是做做样子,他自然是分的出来的。眼见人家是真心请教,遂答道:“我大明粮食还算是充裕,至于百姓温饱,尚有些边疆之地未能完全的解决。”

    不愧是老臣,反应机敏。明明是粮食并不足够,但偏生说的是如此委婉,以地域之分来回答。如此就算是杨晨东接下来说,有人吃不饱饭时候,他也有话可反驳,不算全无还手之力。

    杨晨东对于王佐的老成之言不予评价,这原本也非是重点所在,故继续的发问着,“再请问王大人,为何我大明皇上圣明,臣子尽心,如此之鼎胜之期,依然还会有吃不饱饭的百姓呢?”

    “杨知事,注意你的言行,不可偏题了。”礼部尚书胡濙一直没有开口,但是此时突然出言提醒,意指杨晨东的话有些过激之意。

    这倒非是胡濙要为难杨晨东,相反还是在帮助此子。怎么说因为他的原因,胡长宁有功可立,凭着这一点,他也要有所表示的。

    “多谢大人提醒,下官会注意的。”杨晨东并不认识胡濙,也自为不知其为何人。只是从对方的话语之中,他能够感受到有一丝的善意,当下便抱拳以谢。然后,在看向王佐的时候,话风一转而道:“请问王大人,我大明有多少的耕地,又有多少的百姓呢?土地以亩产多少为准,又能养活多少百姓?”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国之根本,王佐自然不会轻答。但有些问题他还是能够回答的,“土地与人口之比例稍有欠缺。土地以亩均产两石左右为准,若是碰到了丰收之年,自然百姓吃食无忧,但若是碰到了灾年的话,就会有些捉襟见肘了。”

    王佐的回答有理有据,且直指老天爷,意思就是百姓种田原本就是靠天吃饭,若是风调雨顺自然是国泰民安,粮食丰收。反之的话,那出了问题也不在于人,而在于天了。

    “是呀,是呀,这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