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女副将-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卿明日早朝前先商议。

    “张骞,结盟是必须要结盟的,这毋庸置疑,只是要想一个特别的办法,当然,所有结盟都比不过通婚。”刘彻边说边看地图。

    “对嘛,咱们为什么要驾公主过去呢?咱们也可以娶他们的公主嘛。”刘彻忽然突发奇想,既然是通婚结盟,那么就可以相互间嫁娶。

    ……


………………………………

第263章 张汤计谋

    第二天朝会,刘彻在乌孙特使朝拜前将三公九卿召集到偏殿议论。

    很多老臣,特别是九卿太常、都尉等老臣对刘彻的做法有些不满。

    “陛下,老臣觉得这件事陛下圣断就行。”太常感觉奇怪,这刘彻平日里不是喜欢自己拍板吗?怎么到了这件事就让三公九卿来议论。

    三公九卿的朝议本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现代叫国会,可在刘彻登基以来,本该朝议军国大事,可在他这里却朝议分牛羊、婚丧嫁娶,身为九卿之首的太常郁闷。

    刘彻板着脸看着太常,严肃的说道:“此事关乎两国关系,关乎匈汉战争局势。”

    太常听后没敢再说话,于是退到一边去了。

    就这样,朝议也没议出个结果来,毕竟刘彻女儿才十岁,大汉的公主都还小。

    看着不抱希望的朝议,刘彻只能会见乌孙特使去了。

    会见乌孙特使用了两个时辰,乌孙特使向刘彻详细汇报了西域的情况以及匈奴在西域的活动情况,转达了乌孙王想与汉朝结盟的意志。

    会见结束,刘彻确实忐忑,这盟是必须结的,不为别的,就为遏制匈奴在河西的发展。

    “张汤,你觉得这件事如何办?”刘彻走出大殿后问道。

    张汤是个聪明人,怎么可能说让刘彻把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但他有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刘细君,这不是一个现成的公主吗?

    “陛下,容臣回去再想想。”张汤应答之后就回府。

    “细君,细君呀。”张汤还未进府就看见美丽动人的刘细君在外面练习剑术。

    刘细君对张汤的窝火已经很久,他感觉张汤骗了他很多年,于是拔剑就向指。

    张汤对刘细君其实已经把控了,所以对刘细君刺过来的剑根本就没在意,纹丝不动的站着迎接,刘细君最终在剑离张喉管不足三厘米的地方停住。

    “干什么?”刘细君气愤的问道。

    张汤顿时又开始嬉皮笑脸的说道:“好事,真的是好事,朝廷准备赦免江都王……。”

    “真的?”刘细君边被张汤推着进屋边惊愕的问道:“赦免?是真的?”

    就这样,张汤再一次把刘细君骗进了屋内,而后翻云覆雨。

    半个时辰后,

    带着满足的表情,张汤走出了屋内,恰巧又遇到徐飞在外面。

    徐飞坏笑坏笑的看了看张汤身后的屋内轻声问道:“大人,真要赦免呀?”

    张汤满意的扭了扭脖子说道:“哎,可惜了,她不姓刘就好了。”张汤对刘细君,说实话,那真的是他此生见过的最有味道的女人。

    徐飞暗笑道:“可惜什么?可惜就留下来洛,娶了不就好了?”

    张汤瞪了徐飞一眼:“我说你脑袋瓜什么时候开点窍,她姓刘,虽然现在戴罪,但毕竟是郡主,身份摆那儿的,留在身边迟早都会出大事。”

    张汤的谋划和眼光看得非常远,再喜欢刘细君又如何?她姓刘,说到底是皇族。

    带着爽快的心情,御史大夫张汤再次进宫了……。

    此时的张骞还在与刘彻商议乌孙的事情,看着两人的商议情况看,都不禁人意。

    “张汤,想到什么办法了没有?乌孙的特使还等着朕的消息。”刘彻有些不耐烦的说完就起身又走到地图前,看着河西和西域,他真不想放弃这样一个战略好机会。

    张汤笑了笑上前道:“陛下不必忧虑,这事好办!”

    “好办?”刘彻质问。

    张汤拱手详细道:“陛下可记得当年削番的事情。”

    “呵呵,朕刚才就已经与博望侯商议过,现在这节骨眼上,哪个诸侯王愿意把女儿嫁到乌孙?这不是让朕与他们反目吗?”刘彻现在可不想与诸侯王再有什么纠葛。

    张汤拱手报告:“陛下可还记得当初削番时,淮南王、江都王、渤海王等造反问罪的事,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现在可还关在廷尉府。”

    刘彻听后犹如得到至宝,激动的上前两步问道:“他们一家不是已经被问罪了吗?”

    “陛下,你是天子,可赦免,封刘细君为大汉公主嫁过去不就可以了?”张汤说的非常轻松,似乎这件事就要这么定下来似的。

    刘彻真是听不得这些事情,听后居然真的就这么定了,立即问道:“江都王刘建现在还有多少家眷健在?一个都不要落下。”

    这把张汤急坏了,他当初只管把刘细君骗到府内伺候自己,陪自己,真没关心过这家子人究竟在哪里,最后如何处置的。

    尽管如此,可张汤真不知道这件事:“回,回陛下,江都王刘建,太子刘斌当年造反的时候就城破而亡,后来共抓捕家眷二百多人,目前,男眷都发配边疆屯边筑长城,女眷也流落边市,所以目前戴罪关押的只有刘细君。”

    “好。”刘彻忽然起身,这件事终于解决了:“当年造反不就想当公主吗?朕就封他为大汉细君公主,远嫁乌孙,你告诉刘细君,如奉诏,朕就赦免其家人,他们系数可以回到长安,回到自己曾经的封地生活,不然,朕定让他们消失。”

    张汤看了看一旁的张骞,刘细君虽是戴罪之身,但毕竟是尊神,只是一尊落魄的神,留在张汤身边迟早都是一个隐患点,于是激动道:“臣马上去办。”

    走出未央宫,张汤还是把握不准,于是上前与张骞交流。

    张汤现在的想法就是如何将刘细君忽悠走,毕竟西域乌孙是遥远的地方,是大漠戈壁,是艰苦,万一刘细君不从怎么办?而且还不能让刘细君爆出自己所做的一切。

    “张侯爷,你,看这件事怎么办?刘细君恐怕不会答应。”张汤说完就忧心忡忡。

    张骞道:“陛下不是已经明确了吗?奉诏就赦免江都王一家,如不奉诏,你张大人身为御史大夫难道还不知道怎么办吗?”

    张汤知道,可又怕刘细君到时候将他在廷尉府生活了几年的事情说出去。

    带着忐忑的心情,张汤踏上了回府的路……。


………………………………

第264章 张汤面目

    连哄带骗带威胁是张汤对付刘细君的办法。

    刘细君既然当初敢谋反脑袋也不是装稻草的,只是面对这样有个强权她也无能为力。

    赦免江都王刘建一家,这对于刘细君来说真的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与张汤各种缠绵,将张汤伺候得舒舒服服后,张汤告诉刘细君,明日刘彻召见。

    带着忐忑的心情,刘细君几乎是一夜未眠,她甚至都想好了如何谢恩的事情,毕竟,在江都王刘建谋反的事件中,刘细君的反骨还没有淮南郡主刘陵强。

    汉朝内战已经结束多年,该杀的杀,该入狱的入狱,自己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家族一脉现在生死未卜,刘细君不认命也得认命。

    第二天,张汤带着刘细君来到了建章宫,这是建章宫迎来的首位女子觐见者。

    “罪女刘细君叩见陛下。”刘细君见面就行了跪拜之礼。

    刘彻表情严肃,看了看张汤后说道:“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刘细君面带羞涩的将头抬了抬,但还是不敢直视刘彻。

    “哈哈哈。”刘彻看后忽然大笑着站了起来,而后走到刘细君跟前说道:“看来天牢的日子还挺好呀,白白净净,与当初朕第一次见你的时候如出一辙。”

    刘彻不是傻子,说完就看向了张汤,眼神中透露出不悦。

    按照道理,刘细君是死罪之人,不仅现在还活的好好的,还细皮嫩肉长胖了点。

    张汤轻轻的低了低头,避开了刘彻的眼神。

    刘细君磕头道:“谢陛下天恩。”

    “哼,天恩。”刘彻只要一想到当年江都王刘建勾结淮南王等造反心中就来气,如果不是他们,自己恐怕早已将匈奴踏平:“说正事,还想不想让你的家人回当初的封地?”

    刘细君哭了,这几年确实受到了非人待遇,战败之后被地方军揉捏,被关长安以来被张汤欺骗和玩弄:“想,罪女刘细君知道错了,请陛下开恩。”

    刘彻沉思了一刻,而后对一旁早已等候的张骞说道:“把情况都给她说说。”

    “喏!”博望侯张骞站出来说道:“陛下为了遏制匈奴在西域的发展,准备让你远嫁乌孙……”

    张骞将这件事说了一遍,吓得刘细君当场就瘫软在地,西域、乌孙,这些地方连她听都没听说过,现在想想,刘彻赦免,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不,陛下,我不嫁。”刘细君知道,一旦嫁了,这辈子也就结束了,于是看着张汤吼道:“张汤,张大人,张大人。”

    张汤有些心虚了,但这个女人必须送走,不能留在自己身边:“陛下,臣觉得联姻之事事关两国,臣建议册封刘细君为大汉公主,即日随特使外嫁。”

    刘细君惊愕,她脑袋一片空白,张汤果真是玩弄了自己几年,昨晚的那些甜言蜜语都是假的,刘细君哭笑道:“不,我死也不嫁。”

    刘彻不削的笑道:“好哇,那你就只有学刘陵,身首异处。”

    刘彻的态度是坚决的,张汤和张骞就这样看着刘细君。

    “刘细君,朕给你一天的时间,想好了,朕册封你为大汉公主,你的家人全部赦免,可以返回原来的封地生活,没想到,朕就只有将他们一网打尽。”刘彻威胁道。

    刘细君瘫软在地上,她已经没有了任何与命运抗争的底气。

    见刘细君还是没有说话,张汤拱手向刘彻禀报:“江都王余孽现全部发配在朔方城。”

    朔方筑城需要大量的民夫民工,所以当年那些叛乱者的男丁基本都在河南地卖苦力。

    刘细君傻傻的瘫坐在地上……

    刘细君答应了远嫁乌孙,刘彻在未央宫册封其为大汉细君公主,昭告天下,赦免江都王刘建所有戴罪之人,他们即可返回原来的封地生活。

    十天之后。

    在长安城西、丞相李蔡、御史大夫张汤纷纷代表大汉朝为,西域乌孙国特使、细君公主和博望侯张骞送行,这是刘彻稳定西域夺取河西的第一步。

    “侯爷,一路辛苦,望早日归来。”

    “丞相就不必再送了,都回去吧。”

    此次结盟事关重大,是遏制匈奴的第一步,所以熟悉西域与河西的博望侯张骞亲自护送,而且还带了十几个商队,组成了大汉使团。

    看着身穿大汉公主服饰坐在马车内的刘细君,张汤居然鬼使神差的走过去:“恭喜。”

    刘细君撩开了帘子,而后从马车上走了下来,那种盛气凌人的感觉顿时镇住了全场,也难怪所有人都在为最高权力而奋斗。

    刘细君看着一脸奸笑的张汤,心中的怒火已经烧过了头顶,往日哄骗威逼利诱自己的景象历历在目,于是走到张汤身边。

    “啪……”

    刘细君扬起手重重的打在张汤的脸上,让张汤顿时脸上红烫,尴尬万分。

    “你!”张汤气愤的同样也扬起手要打刘细君,可刚扬起手,就感觉大家都瞪着他。

    刘细君稳如泰山的站着,就等着张汤的巴掌下来。

    对,刘细君现在是大汉的公主,张汤看了看丞相李蔡尴尬的笑了笑说道:“呵呵,公主走好,下官告辞,哼!”

    命运往往就是这样的,而前来送行的之人还有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若瑶。

    博望侯再次出使西域这是大事,大将军卫青北战右大都尉,军方选派了最优秀的军人护送,若瑶身为卫青的副将从前线赶回来与博望侯交接完毕就这样远远的看着。

    若瑶静静的感悟着历史的进程,静静的看着这位同样为强汉而付出的刘细君。

    刘细君走到了若瑶跟前,看着若瑶持剑而立,带着红红的眼睛苦笑道:“呵呵,真被你说中了,我真成了大汉的公主的。”

    若瑶心情很沉重,拱手弯腰拜道:“见过公主殿下。”

    “你知道乌孙在什么地方吗?”刘细君绝望的问道。

    若瑶看向西方,引用了一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意思: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胜者为王败者寇,看着刘细君转身离开的身影,她注定在历史上留名。


………………………………

第265章 北边战报

    西域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紧接着,回朝的若瑶给刘彻带回来了一个震惊的消息。卫青完成了任务,直接把匈奴右大都尉彻底消灭,斩其首级,俘获五千余人。

    刘彻和张汤的设计就是卫青如果不能全歼右大都尉,就可以以此问罪,可现在又是一大功绩,卫青不光消灭了右大都尉的势力,还将其斩杀。

    刘彻在建章宫来回走动,他内心有些焦虑,自己是天子,如今卫青的名气已经大过了自己,特别是在边郡,卫青被边郡百姓奉为战神。

    而御史大夫张汤也趁热打铁继续大力宣扬卫青威胁论,让卫青的名声在大汉的土地上开花,因为他知道,自古以来,天子与功臣势不两立。

    “陛下,张大人来了。”侍见刘彻还走来走去,于是小心翼翼的说道。

    刘彻站停脚步大声道:“宣!”

    “喏!”侍退出大殿。

    张汤在来之前就已经将相关情况了解到位,也知道了卫青此次作战不负众望,来到大殿先是楞了一下,而后向刘彻行礼:“臣拜见陛下。”

    刘彻对张汤其实也刷新了一波认识,特别是刘细君的事情上,因为他发现刘细君一直以来都被张汤圈养在廷尉府,根本就不是什么大牢。

    “张汤,刘细君对你可好?”刘彻走到龙椅旁冷静的问道。

    张汤内心颤抖,当即就跪地叩头,他知道,刘细君他姓刘,迟早都是祸害,还好这一次送走了:“陛下,臣只是想将他保护起来,你知道的,他是刘家子孙……”

    “行啦!”刘彻气愤的挡住了张汤的话,而后问道:“卫青的事你怎么看?”

    刘彻为了遏制外戚,已经宽大了各诸侯王。

    张汤起身笑了笑说道:“陛下不必担忧,既然大将军完成了作战任务,那么就继续赏赐,其次,臣觉得陛下应当开始布局了。”

    面对内忧外患的消除,刘彻开始感觉到了卫青在慢慢的强大,对,确实该布局了。

    大将军,大汉朝整个军队都归他管辖,当然,除开自己的亲卫羽林军外。

    刘彻:“张汤,你觉得天下还有谁可以与大将军匹敌。”

    张汤上前一步坚定的说道:“北疆一老牛。”

    “哈哈哈哈。”刘彻听后居然笑了,因为张汤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纵观整个汉朝,就目前而言,能与卫青匹敌的只有北平太守李广。

    就这样,刘彻为了平衡军权势力,在发展诸侯王的同时,将李广调动到了长安。

    刘彻:“张汤,传朕旨意,北疆边患基本解除,李广即日启程进京述职……。”

    张汤听后眉头紧锁,弱弱的问道:“陛下,回来之后如何安置?该不能做大将军副手吧。”说完,张汤就双眼等待。

    刘彻暂时还没有想好,只能回来再说。

    ~~~~~~~~~~~~~~~~~~~~~~~~~~~~~

    第二天,文武百官例行朝会。

    “各位爱卿,大将军此次出战匈奴右大都尉超乎朕的预期,还有五天,大将军将率众将军班师回朝,你们觉得该如何迎接和赏赐?”刘彻问道。

    所有人都沉默了,而大家也关注到一个细节,御史大夫张汤不在。

    见都没有说话,刘彻看着丞相李蔡问道:“丞相,你觉得呢?”

    说句实话,面对卫家这样的荣光,身为丞相的李蔡其实也有些心里不平衡,加之国库确实已经捉襟见肘,于是上前说道:“陛下,臣觉得没必要次次奖赏吧。”

    刘彻忽然起身笑着说道:“不,这一次,朕必须奖赏,其实,朕连奖什么都已经想好了,只等着丞相大人的钱。”

    李蔡有些不高兴,刘彻现在经常玩这样的事情,明明应该需要三公九卿讨论的大事,刘彻却自己做了决定,明明刘彻已经决定了,还要半路来问大家的意思。

    钱!这在李蔡的意料之中,每次奖赏,军功爵要花费的钱真的是一个天文数字:“陛下,朔方城百姓房屋基建即将开始,马上也需要大量的钱。”

    面对李蔡的软抵抗,刘彻会心一笑:“朕也不与你卖关子,朕要赏赐大将军一座大将军府,你准备下拨一些钱给大将军即可。”

    “陛下!”李蔡惊愕,赏赐一座大将军府……。

    刘彻力排众议就将此事定了下来,也让满朝文武再一次领略到了卫家的恩宠。

    事情结束之后,刘彻摆驾春福园,卫子夫上前迎接。

    对于今天刘彻的决定,卫子夫受宠若惊,在这种流言四起的形势下,刘彻毅然决然的给与卫青这么大的赏赐,确实让卫子夫感到不安。

    “陛下,臣弟在北疆打败了匈奴人是他的职责,请陛下收回今天的决定。”卫子夫见到刘彻后,首先就跪在地上祈求。

    刘彻今天过来是故意的,就是为了探探卫子夫的口气和态度,于是将卫子夫扶起说道:“呵呵,子夫啊,大将军为大汉力破匈奴军功卓著,应该有此厚礼。”

    卫子夫不敢起来,说道:“子夫叩谢陛下对卫家的恩赐,没有陛下的恩赐,卫家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荣光,卫青为陛下分忧是职责所在,不需要任何奖赏。”

    刘彻苦笑了一下,说实话,这些日子外面把卫青传的神乎其神的,作为刘彻不在意才怪,说道:“不,朕已经在满朝文武面前宣布了这件事,朕绝不食言。”

    “陛下。”卫子夫无奈。

    刘彻面带笑容的扶起卫子夫,而后拉着卫子夫的手慢慢向前走去:“子夫啊,你也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大将军受之当之无愧。”

    “陛下,这样吧,大将军府就算了,给卫青赏赐一桩婚事吧,毕竟沈葭走后他一直一人。”卫子夫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降低卫青的伤害值。

    刘彻楞了楞:“对,若瑶不是一直跟在大将军左右吗?确实该给人家一个名份。”

    卫子夫深情的看着刘彻说道:“对对对,所以恳请陛下收回奖赏的大将军府。”

    刘彻忽然又有了突发奇想:“不,大将军府一定要赏,朕确实应该给大将军考虑一门亲事了。”说完,刘彻对卫青的事情又有了新的考虑。


………………………………

第266章 李广复出

    卫青将大汉朝内外的威胁逐步消除,而卫青却成了刘彻最大的威胁。

    在御史大夫张汤的鼓动下,刘彻先是启用了诸侯王,现在又调动了李广回长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遏制外戚,毕竟,在汉朝的历史上外戚始终是强大的。

    自龙城之战后李广就北上右北平守护汉朝北疆,当初离开长安的时候李广其实就没想过还有一天会回来,所以一直也没抱任何希望。

    这一次不止是李广回来那么简单,李敢、李玄、李嘉诚、李龙波、李陵等李家世族的年轻人们也全都按照刘彻的旨意回掉到了长安。

    李广胡子头发一片白,他静静的站在长安的城楼外看着高大的城楼,李家为大汉南征北战,后世究竟如何,这是李广一直以来都关心的,毕竟他老了。

    李广看着城楼发呆,城内的百姓忽然跪地叩拜,丞相李蔡的三公大马车前来了。

    看着久违沧桑的兄弟,李蔡步履阑珊的向李广走去。

    李敢、李玄、李嘉诚、李龙波、李陵等李家子弟们见状纷纷拜见,这可是李家的骄傲,李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官,也是威望最大的。

    “李陵,呵呵,长高了,边关如何?呵呵。”李蔡见李陵站在队伍中间垫脚在看自己,于是上前问道:“十七岁了吧,都。”

    李陵很有礼貌拱手应答:“回大爷,十八了。”

    “哦,哈哈哈,哎时间太快了。”李蔡饶有兴致,可一旁的李广却眉头紧锁。

    李蔡上前看着白发苍苍满脸沧桑的李广说道:“兄长,陛下在建章宫等候,快去吧。”

    李广眉头舒展开来:“怎么会忽然将老夫调回来?你的注意?”

    “我哪有这能量,陛下有重担交付于你呀。”李蔡无法将遏制外戚的话点明。

    李广听得似懂非懂就随李蔡进宫了……。

    建章宫内,刘彻独自一人批阅奏章,但内心恨忐忑,因为他批阅的正是若瑶带回来的边疆战报,卫青已经在回来的路上,大将军府究竟赏还是不赏?

    李广带着李敢和李陵风风火火的走进了建章宫。

    “老臣,李广拜见陛下。”李广见到刘彻似乎有一种鼻子酸酸的感觉,毕竟,北疆这几年的生活可不是舒服的,一把老骨头都快垮了。

    刘彻猛的抬头,放下手里的笔上前快步上前扶起李广:“老将军辛苦了。”

    “陛下,老臣有负圣恩,没能为大汉守住北疆。”李广说完就再次跪地,刘彻当初的训斥依然在耳边徘徊。

    此一时彼一时,刘彻深知此时不能再训李广了,于是再次扶起李广:“老将军为大汉的安定作出了杰出贡献,朕一直寻思着给老将军一个爵位。”

    “老臣有负圣恩。”李广推迟。

    看着李广身后的李敢和李陵,刘彻沉思一刻饱含深情的说道:“大汉侯爵千百个,但被敌人称为飞将军的却只有你李广一个,是朕辜负了你。”

    李广听后顿感所有的委屈都不那么重要了,原来,在刘彻的心里是明白的,自己的功劳刘彻是知道的,刘彻这句话是对自己的肯定。

    大汉侯爵千百个,但被敌人称为飞将军的却只有你李广一个。

    李广拱手行礼叩谢:“老臣谢陛下赞许,定为大汉死而后已。”

    与李广寒暄了几句后刘彻就看见了身后的李陵,此时的李陵已经十八岁了,刘彻依然记得当初李陵随李广去右北平上任的情景,当初的小孩儿如今都小伙子了。

    “李陵,还记得走的时候朕给你说过什么吗?”刘彻问道。

    李陵经过了北疆这几年的锻炼,可谓也变了很多,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成天想着混熏香楼的小混混了:“记得,李陵将爷爷照顾得好好的。”

    “哈哈哈,对。”刘彻高兴的说完就又坐到了龙椅上:“先帝曾说过,李广忠君,是大汉的一堵长城,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

    李广预感有大事发生,与一旁的李敢和李陵对视,祖孙三代都在这。

    刘彻见李广有些惊讶,于是笑了笑说道:“老将军也不必紧张,李广接旨。”

    李广、李敢和李陵跪地叩拜。

    刘彻慢慢的翻开卫青的战报,脑海里已经形成了决定:“李广就任郎中令,统领长安禁卫军及所属铁甲军。”

    郎中令,官名。始置于秦,为九卿之一,太常之下,排名第二,掌宫廷侍卫。

    李广一跃三级,从地方太守成为九卿大员,内心有些惊愕不知所措,他先是与李陵对视了一下,脑袋里瞬间就理解了其中要意。

    郎中令为长安之师统帅,是大汉和朝廷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任务艰巨。

    “臣李广定不负圣恩。”李广坚定而有力的声音再次显现。

    刘彻慢慢的走到李广跟前再次将其扶起:“李广,朕希望李家后人都像你这样忠君之事,还有,你切记,你只需要对朕负责即可。”

    刘彻言下之意是在提醒李广,以后他就是他的人,不必要去听什么大将军的。

    “老臣定当万死不辞。”李广在次承诺。

    就这样,遏制卫青的三角平衡线被刘彻树立了起来,诸侯国——李广——卫青,他们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但刘彻还是感觉卫青的力量太大,李广和诸侯王不是他的对手。

    因为卫青不像以往那些草包外戚,卫青真有纵马疆场、运筹帷幄的本事。

    李家熬了一辈子,终于在刘彻这里熬出了头,李蔡成为百官之首、三公之首,李广成为第二九卿大员,李家子弟悉数进入京师履职。

    丞相府,李家兄弟们围坐。

    “父亲,你说陛下怎么就忽然让咱们李家掌管了京师重地。”李敢不明白。

    李敢的头脑纯属就是莽将型头脑,所以李广没有说话,而是与上座的丞相李蔡对视了一下,在二位大佬面前,刘彻的这点心思真不用猜了,这是朝廷必然的发展趋势。

    李蔡见李玄、李敢都好奇的在等待答案,于是笑笑道:“有人又是胜仗而归呀。”

    李家两位老兄弟也知道,这个时候又到了排队站位的时候。


………………………………

第267章 剑指漠南

    卫青将匈奴右贤王打败了,而已经稳定龙城局势的伊稚斜也开始蠢蠢欲动,他要带兵亲自南下教训汉人,所以在三个月后,举兵五万南下……。

    “陛下,我大汉军队虽是强悍劲旅,但两年内已经连续三次发出十万大军攻打匈奴,现国库空虚,军士、马匹损失十多万,兵器甲仗等物水陆运输的费用还都不计算在内,臣以为如果没有十足把握消灭匈奴主力,还是暂缓的好。”

    未央宫,大汉帝国的文武百官左文右武依次列队站好例行朝会,整个朝会的气氛非常紧张,面对间隔不足两月又要发兵十万,以丞相李蔡为首的文官坚决反对,毕竟他是丞相,大汉千千万万张嘴巴吃饭不仅要找他,而且每次十万大军军需粮草、军费补助等都得找他。

    “陛下,臣不然,虽然我大汉年年对匈奴大举用兵,但这一次是必须得用,而且越快越好。”站在右边第一位的大将军卫青见站在左边第一位的丞相李蔡对武帝刘彻出兵匈奴事宜有异议,于是看着对面的文官道:“此次用兵是乘胜追击,匈奴右贤王部基本是苟延残喘,伊稚斜虽亲率大军南下,但士气绝对不高,而且立足未稳,如果速战,解决伊稚斜主力有望。”

    卫青其实对匈奴伊稚斜单于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