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女副将-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今刘彻看出张汤面对大臣们的谏言还是退让,于是乐呵呵的说道:“难得你还知道退让,朕其实一直就在考虑你,但也在等你,果真没有让朕失望。”
张汤的主动劝退让刘彻对公孙弘的话产生了怀疑,前面说了,张汤毕竟是刘彻年幼时的书伴,是刘彻年轻时的得力助手,与董、宋两张共称“四杰”,还是有感情的。
张汤内心砰砰直跳,以退为进果然奏效,看来这身后果真有人使坏。
张汤跪地磕头:“谢陛下信任。”
第二天,
刘彻向满朝文武宣布,丞相李蔡不再兼任御史大夫,由张汤接任。
消息一出,确实把丞相李蔡和大将军卫青惊愕了一把,怎么就忽然转变的呢?
但陛下圣意两人都没有过多的去揣测。
由此,张汤经过各种阴谋诡计,先后搞死了前面两任御史大夫(张鸥和番系),加上又等了两年,最终也登上了权力的顶端,位列三公。
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掌握生杀大权的现代纪高官加公安部长,刘彻的这一决定同样也让廷尉府门庭若市,个道门的官员纷纷踏至。
就连最初被卫青保下来的聂军也借此机会向张汤道歉,示好。
初登大位的张汤应酬了一晚上,他喜欢这种感觉。
“细君,细君!”张汤满身酒气醉醺醺的向屋内走来,一把将正准备迎接宾客的刘细君拖进了屋内:“我终于,我终于实现了,哈哈哈。”
刘细君没有反抗,张汤升官了对他来说是好事,至少自己的家人该有着落了。
外面推杯换盏,屋内暖心翼翼……。
张汤其实是一个不爱财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对权力非常渴望的人,他其实也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除了领俸禄,再无其他收入。
………………………………
第259章 市井流言
张汤坐上了三公的位置感觉甚好,至少在刑法领域他除了顾忌刘彻的想法,再也不用顾忌任何人的想法,所有的事情都是他拍板,这种感觉真的是爽快。
而朝中的大臣那就更不用说了,之前是谈汤色变,如今是腿脚都软了。
十日后,
张汤从廷尉府出来,这一次的出行很隆重,他首次坐上了三公马车,确实比之前的九卿马车还要大还要舒适,居然做上之后就睡着了。
“还不散开,御史大人马车也敢拦。”
张汤睡得正香,却闻外面徐飞的呵斥声,于是懒懒散散的撩开帘子,只见几名士兵正推着一辆粮草车挡在路中间,而且正在挪动。
军士丝毫没有理会徐飞的呵斥,而是自顾自的继续捣鼓粮草。
这简直就不给三公大臣的面子,按道理,三公大臣过街,百姓都要跪迎,于是徐飞挥起手里的马鞭就重重的向一个士兵打去,士兵害怕的躲闪。
“来人,抓起来。”徐飞指示衙役抓人。
张汤顿时就感觉不妥,再次撩开帘子:“算了,让他们先过。”
“大人,这些人太不识趣了,必须抓起来让长安令治罪。”徐飞快速向马车走来。
张汤的眼神越来越不对,因为他看见了徐飞背后骑着高头大马的卫青和若瑶向这边走来,身后还带了吴林等一群将军。
“大人。”
“啪!”张汤重重的一巴掌呼在徐飞的脸上恶狠狠的说道:“你知道你给本官惹多大的麻烦吗?”说完眼睛死死的盯着走来的卫青。
徐飞从张汤眼神中看出了什么,缓缓扭头看去,内心一惊。
此时的卫青很平静,他看着被打的士兵傻傻的站在路上,拳头捏的发烫。
若瑶也不服气,骑着马上前对着张汤的行队大声道:“大将军在此,还不下轿迎接。”
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卿以下皆拜,所以按照规矩,张汤这个三公大臣都要下车迎接。
不服气,真的不服气,张汤再次恶狠狠的看了看已经满头大汗的徐飞,而后拉下面子走下马车,正正的来到卫青的高头大马前,抬头看着高高在上的卫青。
“张汤,身为御史,你就是这样教育你的属下?”卫青一身戎装手拿马鞭问道。
张汤很尴尬,自己也是三公大臣,今日却被搞得如此下不来台。
所有的百姓都看着,他们相互间议论着,眼神似乎在说:看他如何出丑。
若瑶见张汤没有说话,于是大声道:“张汤。”
张汤反应过来,忽然又是一副嬉皮笑脸的感觉上前道:“呵呵,下官见过大将军,刚才的事确实是下官教育无方,下来之后一定严格追责。”
“马上向这位士兵道歉。”若瑶气愤的一跃下马走到张汤面前。
张汤更下不来台了,他可是三公大臣,御史大夫,朝廷三大佬之一,于是尴尬的对若瑶轻轻的说道:“姑娘,本官下来一定严办,你看……。”
“没有什么你看,道歉。”若瑶用马鞭指了指已经吓得瑟瑟发抖的士兵。
张汤的面子实在是挂不住了,他再次抬头看了看高头大马上的卫青,但卫青的脸色更不好看,最终在压力面前拱手对士兵道:“本官今天就对不住了。”
张汤的道歉虽然一点都看不出诚心,但样子真的很舒适。
士兵还是害怕,尴尬的回礼:“大大大大人严重了,严重了。”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卫青也没理会张汤,骑着战马带着众人就从张汤的三公马车旁边走过,丝毫没有将其看在眼里的意思。
卫青带着人消失在路上,百姓也叽叽歪歪的相继离开,张汤今天这面子丢大了。
“大,大人。”徐飞微微若若的上前。
张汤气愤的一脚将其踹翻在地恶狠狠的说道:“看你办什么事?真是混账。”
对于今天在集市上的丢脸,张汤果真是大发雷霆,这是他近几年来受到的最大耻辱,而且是当众出丑,回来之后气愤难消。
一旁的徐飞也没有办法,真的没办法,卫青的地位现在就这样,连丞相李蔡见了都得行礼,更不要说九卿之下的人物了,那就得站成排。
张汤有些恐慌,他真的怕卫青那天对自己动手。
“大人,你看,你看现在怎么办?”徐飞头脑一片空白。
张汤气愤之后却忽然笑了:“什么怎么办?张鸥、番系这些人不是厉害吗?还不是乖乖的腾位置。”说完就瞪着徐飞道:“你要知道,高处不胜寒呀。”
“高处不胜寒?”徐飞复述。
张汤突然很高兴的走到桌旁,拿起茶杯说道:“卫青他是一个从奴隶成长起来的人,没什么家族底气,其实咱真不用怕他,他只是个人地位上去了。”
确实,卫青只是个人地位上去了,相比李蔡、李广等这些形成了几代世族势力的人,卫青还差很多,至少在思想上还是很保守。
徐飞有些不懂:“大人的意思?”
“哈哈哈。”张汤忽然大笑着起身看着楼阁外正对月坐着的刘细君说道:“功高震主,我就不信陛下对卫青真的是一如既往。”
张汤借鉴了当时灭张鸥的做法,让徐飞找人在长安城大肆散布大将军军功论,什么大汉朝没了卫青估计难,卫青真乃战神等等话语。
反正一句话,要把卫青抬高,只有这样,卫青才会坐如针粘。
徐飞在这方面可是一把好手,当年以军功爵虚报冒领之计让朝廷与北疆将士对立,陷害御史大夫张鸥的言论就是他一手炮制和策划的。
这一次他遵照张汤的指令没有在长安散布卫青的功高盖主的任何言论,而是从边郡开始,从匈汉作战的一线开始,而后慢慢蔓延回长安,这样更加体现出事情的真实性。
张汤的计谋真的很奏效,因为北疆军民对卫青真的很崇拜,卫青也确实在北疆名声大噪,所以徐飞还没怎么运作,这股抬卫风自己就刮了起来。
卫战神、卫青是大汉的顶梁柱、卫青让汉人站了起来,等等言论犹如雪花一样飘落。
而张汤也就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边郡刺史部纷纷上报情况,这样从下而上坐实卫青。
………………………………
第260章 无奈之举
关于卫青的舆论被闹得满城风雨,而卫青在北疆的名气可谓真比刘彻大。
一个月后,这种风气终于在长安形成气候。
百姓本来就对卫青充满崇拜,毕竟这是大汉建国以来第一位将欺压汉人的匈奴打得满地找牙的将军,更是为全天下的汉人出了一口恶气。
正是基于这样的民心基础,在张汤等人的策划下,这股风自然而然就形成。
刘彻坐在皇宫对外界的事情有所耳闻,但张汤没有报告,他在等机会,等一个刘彻心情不要的机会,而后联合几个刺史部将所见所闻呈上。
刘彻听到了风声,皇后卫子夫也在半月前就已经知道,因为林海棠问安的时候说起。
“娘娘,大将军的事迹都被百姓编成了说书的。”
“什么?有这样的事情?”
卫子夫听完林海棠的话后感觉非常惊讶,这是一件非常不好的苗头。
“海棠,有没有办法让这件事停下来,不能让他们这样下去。”卫子夫满脸担心。
林海棠却不然:“为什么?大将军让咱们汉人挺足了胸膛。”
卫子夫无语,大多数人都只看到了卫青的辉煌,可谁又曾想她对枕边人刘彻又是无比的了解,卫青百年难得一见,可刘彻何尝不是百年一见,强强相遇只有最强。
带着忐忑的心情,卫子夫只能将若瑶招进了皇宫,因为他现在绝对不能去大将军府。
刘彻疑心很重,加之现在又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遏制外戚,此时的卫子夫深知去大将军府将会引起刘彻的无端猜疑,所以只能召见若瑶。
卫青身为大将军,走路带风,随从一般都是三品以上的武将,所以卫子夫也很谨慎,而若瑶也相当于是卫府的家将,更是卫青的亲密战友。
若瑶在春福园接受了来自皇后卫子夫的各种事情交办,核心无非只有一条,让卫青切勿高调,一定要让刘彻感觉放心,这是一件大事。
“若瑶,这件事有多重要你可知道?”卫子夫在临走的时候再一次强调。
若瑶拱手道:“若瑶深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
卫子夫再次上前,右手放在若瑶的肩膀上说道:“沈葭走了之后,府里就再无主心骨,这几年也辛苦你了,过几日本宫找卫青,让他给你个名分。”
若瑶有些揪心,笑了笑说道:“娘娘严重了,将军对我有救命之恩,这是若瑶该做的,至于名分,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毕竟,毕竟……”
若瑶还知道,刘彻为了遏制卫青,最终还有一场政治婚姻。
“毕竟什么?”卫子夫好奇的问道。
若瑶拱手说道:“大将军德高望重,地位尊贵,将军夫人自然是一位地位显赫之人。”
卫子夫听后笑了笑,而后边走边说道:“我与卫青早年在边郡贩马为生,卫青从小只是受高人传授了一些兵法武功而已,根本没有在朝堂玩弄权术的本性,我只想他平平淡淡,安安稳稳的为强汉出力。”
“娘娘,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官场既想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又想干出一番事业,真的不可能,两者不能兼得。”若瑶深知历史上战功卓著的将军大多很惨。
卫子夫的脸色更加严峻……
~~~~~~~~~~~~~~~~~~~~~~~~~~~~~~~
廷尉府,
“哈哈哈哈,你知道陛下今天找本官问了什么吗?”张汤进屋就非常高兴的笑了,那种笑是发至内心:“给本官沏茶,快。”
下人开始沏茶的时候,徐飞赶忙上前问道:“什么?”
坐下后的张汤定了定神,看着徐飞说道:“这件事办得不错,陛下刚才问本官,对民间议论卫青一事怎么看,哈哈哈,看来陛下对卫青已经有想法了。”
徐飞听后那高兴惨了,这一个多月的忙活终于有了收获,于是转身从桌上拿来几个竹简递给张汤:“这是五个刺史部上呈的关于卫青的一些东西,你过目。”
刘彻今天问及了这件事情,张汤刚好就用这些竹简进一步打牢刘彻防外戚的决心。
见刺史部的都写得非常好,但张汤总感觉不完美:“光有刺史部的还不行,你联合几个郡的太守也写上几个,最好是边郡的,这样看上去更加真实。”
“我马上去办。”徐飞的落实能力非常强。
“回来。”张汤忽然就叫住了徐飞,而后继续翻看说道:“先将这些竹简送到内廷,不出本官所料,几天后,各诸侯王将进京。”
“啊?”徐飞不解。
看着徐飞一脸的茫然,张汤拍了拍他的肩膀得意的说道:“这叫平衡权力,对了,本官的细君呢?让她到本官的屋内,哈哈哈哈!”
又是一个月后,
刘彻还真召见了各诸侯王,并明确给与一项政策,恢复之前诸侯国的自治权力,允许拥有兵力,这明摆着就是为遏制外戚而做的准备。
显然,张汤的外戚威胁论在刘氏宗亲中已经起到了作用。
而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其实卫青都已经感觉到了,因为他已经很久没有参加朝会了,刘彻这一个月研究的任何事情也都没有召见他。
一边是不断上大将军府各种祝贺、拜访、看望的百姓、官员还有富商,一边是刘彻深深的感觉卫青在边郡的声望超出了自己,有威胁到自己的苗头。
“若瑶,快,快把大门直接关起来吧。”卫青面对络绎不绝想上门见他的人,真的是没有了任何办法:“本将军感觉这背后绝对有人推波助澜。”
若瑶看了看门口安慰道:“将军不必紧张,你这辈子大富大贵,终能平安着陆。”
卫青深深的叹气,而后看着若瑶满是疑问:“你又是算出来的?”
若瑶思考片刻道:“对,放心吧,小人自有小心去收拾。”
“可是,可是。”卫青忽然非常烦躁。
从卫青的烦躁中若瑶已经看到了卫青此刻正在经历煎熬,一个遇事冷静异常的人,面对朝堂的斗争,面对背后的黑手,面对刘彻的疑心,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因为他只是一个想为汉人争取尊严的武将。
若瑶帮卫青理了理披风说道:“将军如果实在担心,那就请旨去打仗吧。”
……
………………………………
第261章 边关急报
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巧,第二天,宋玉军还真送来了一份北疆军情。
为了体现自己的姿态,卫青让宋玉军将军情先送到了朝廷。
军情很紧急,右贤王不甘心失败又集结散兵游勇卷土重来,对上谷郡、河套地区等地发动了进攻,上谷郡的战事似乎还特别吃紧。
刘彻接到军方送来的军情之后思考了很久,以至于各诸侯王到殿外辞行他都忘了。
“陛下,楚王他们已经在殿外候旨,你看?”侍过来提醒。
刘彻这才放下手里的军情而后往前走了两步,但最终还是停了下来:“传朕旨意,让他们先回去吧,朕该说的都已经说了。”
“喏!”侍应答完之后就退下了。
刘彻再次走到桌案拿起军情,眉头紧锁的一字一句的研究。
一旁的羽林卫见状上前问道:“陛下,是否把大将军找来商议。”
刘彻一愣!怎么这些人第一想法都是找卫青:“朕问你,为什么要找大将军呢?”
羽林卫是天子亲卫,贴身侍卫,于是说道:“他,他是大将军。”
刘彻听后居然冷笑了一下,而后说道:“宣张汤。”
羽林卫不敢问,于是拱手应答:“喏!”
涉及战争的事情不问卫青却召见了御史大夫,这是龙城大捷以来还是首次。
张汤也是聪明人,一路上也在揣摩刘彻的意图。
来到建章宫,张汤恭敬的行礼。
“张汤,知道朕找你何事?”刘彻边批阅奏章边问道。
张汤自然懂:“陛下是为了大将军的事情。”
刘彻起身就将军情丢给了张汤,让张汤看,张汤恍然大悟。
张汤:“陛下叫臣过来并非为了战事。”
刘彻一愣,揣摩得够准,直接问道:“那你觉得朕如何办?”
张汤再次打开军情详细看了一遍说道:“匈奴人自然已经不是大将军的对手,陛下担心的是大将军此战如果大胜,回来之后该如何封赏。”
刘彻听后长长的叹气:“确实,拜大将军封长平侯已经是最高封赏,卫青再次胜利凯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朕又拿什么来赏?”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张汤将军情放在桌案上,不慌不忙的拱手应答:“陛下,臣觉得陛下现在应该想的不是奖赏,毕竟大将军还未出征,胜负难料,陛下现在最应该想的是如何弱化。”
“弱化?”张汤确实提醒了刘彻,怎么自己一想到打仗就是奖赏?
张汤趁热打铁说道:“陛下召集诸侯国进京用意何在?还不是为了弱化。”
见刘彻没有说话,而是一副正正思考问题的架势张汤继续说道:“打了再说,只有打了,才能抓住一些东西来遏制。”
张汤的谏言让刘彻有了新的想法,兵养着不用也是一个棘手的事情,于是对张汤说道:“那你就传朕旨意,边关军情紧急,着卫青亲率大军稳定北疆边患,两日内出发。”
“臣马上去传旨!”张汤乐了,发至内心的乐了。
~~~~~~~~~~~~~~~~~~~~~~~~~~~~~~~~~
面对闹得满城风雨的卫青牛掰论,卫青也想出去打仗,在他看来,打仗顶多马革裹尸,而在朝廷每天面对这样的勾心斗角迟早被搞疯掉。
“陛下,臣前来接军令。”卫青接到圣旨以后麻利儿就进宫了。
刘彻的意图已经不是为了消灭匈奴,而是遏制卫青,于是看了看军情说道:“你是朕的大将军,此战务必将右贤王麾下的右大都尉彻底消灭。”
卫青坚定接旨:“臣,接旨!”
在匈奴右边领域,右贤王兵败之后,其属下右大都尉逃脱,所以右大都尉还完好无损,他成了右贤王图谋东山再起的最后一张牌。
而刘彻的意思也很简单,如果不能干掉右大都尉,那么回来之后即可罗列一些罪名,当然,这都是张汤给刘彻出的一些馊点子。
人的性格就已经注定了他未来的路,所以卫青在接到刘彻的圣旨之后一点都不敢懈怠,连夜组织吴林、罗德善、宋玉军等人调集兵力准备北上。
军人永远是雷厉风行,在卫青的业余爱好中也只有出征能激起他内心那一份激动。
“若瑶,快,从西山营整军三千组织先行梯队明早出发。”卫青在作战室开始安排。
若瑶想到了历史上,这应该就是首次出定襄,于是问道:“将军,末将有一个建议。”
面对若瑶的建议,卫青与诸将对视后就坐了下来,而后开始聆听。
若瑶恭恭敬敬的开始装:“我建议从定襄出发,沿东山西路进军……”
若瑶的战法和行军路线居然和卫青想的高度吻合,这让卫青真的是有一种摸不透的感觉,自龙城之战开始,若瑶就时不时的显示出不一样的一面。
卫青好奇:“若瑶,你怎么会想到从定襄出塞?”
“定襄乃西长城必入口,右贤王图谋东山再起,必从定襄开始。”若瑶分析道。
真是让卫青刮目相看,可以这样说,在场所有的武将都是被动的接受卫青的想法和战法,从未有哪一位将军能主动分析出或者提前预判出结果。
“大家分头准备!”卫青很欣慰的说完就与宋玉军商量后勤保障的问题。
若瑶也算装了一把,但卫青确实冷静,居然还能沉住气。
“姐姐,姐姐,舅舅在吗?”霍去病忽然出现在不远处。
霍去病已经十六岁了,若瑶恍然大悟,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干什么,干什么?”
若瑶拦住了霍去病的去路,这小子的个字已经比若瑶还要高,人还狠英俊。
霍去病往屋内看了看:“我,我找舅舅,我也要去。”
“这可不行。”若瑶顿时就将这件事提升了一个高度,霍去病虽然是卫青的外甥,但霍去病更是羽林军的人,羽林卫当初组建的原则就是皇帝亲自掌握。
霍去病郁闷:“凭什么?我也出塞杀敌,让这些胡人看看汉人的厉害。”
“打个赌,你舅舅绝对不会同意的。”若瑶坚定的说道。
“哼,舅舅是大将军。”霍去病不信,哼了一声居然钻进了屋内。
一会儿过去,霍去病奄茄子一样走了出来。
“本姑娘说的没错吧。”若瑶上前安慰:“我告诉你,你求你舅舅没用,你是羽林卫,该找你真正的主人,懂吗?去找他请战才是对的。”
“你说让我找陛下?”霍去病问道。
……
………………………………
第262章 西域大事
十六岁的霍去病确实生长良好,不仅个子都长到了一米七,而且体魄确实壮,由于他从小就在羽林军中就受“武”的教育,所以一直是一个很想爆炸的炸弹。
霍去病在卫青拒绝他的请求之后还果真去建章宫找了刘彻,十六岁的他对战争的渴望已经超出了常人,特别一想到自己的人生标杆卫青,他就兴奋不已。
“霍去病,羽林军不好吗?还是大将军让你走?”刘彻对待这件事情有疑心,他怕是卫青故意让霍去病离开羽林军,又或者卫青有其他目的。
霍去病看了看一旁的张骞兴奋道:“陛下,去病已经长大,希望能像舅舅一样为国效力,为强汉而战,希望陛下成全。”
刘彻虚着眼睛问道:“真不是大将军让你来找朕的?”
霍去病摇了摇头:“不是,请陛下成全。”
“哈哈哈哈,好。”刘彻听后很是高兴,他就喜欢这种有抱负的人:“但,你确实太小了,这样,你先下去吧,容朕再想想。”
霍去病再看了看张骞,他与刘彻似乎在商量什么事情于是拱手应答:“诺。”
霍去病离开之后,刘彻看着张骞问道:“博望侯,你觉得此事怎么处理?”
张骞也很欣慰:“陛下,霍去病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抱负,确实难得,想必那些王公贵族家的公子哥,霍去病确实是出类拔萃,只是,只是年纪尚小。”
刘彻思考了一下:“对,他才十六岁,对了,你刚才说西域出什么事了?”
张骞这才开始汇报正事:“陛下,西域乌孙国特使来了,他希望与大汉结盟。”
“哈哈哈哈。”刘彻听后高兴了,果然是汉威耸立,要知道在几十年前,刘彻派张骞去找这些人和亲结盟,这些人都不,如今匈奴撑不住了,就开始找汉朝:“不结。”
张骞激动了,他知道刘彻现在是在挣面子,如果不结,河西对汉朝的威胁就永远不能解除,于是谏言:“陛下,臣建议结盟,西域不能丢给匈奴。”
西域发生的变化其实就是随着匈汉战争进展而发生的变化,右贤王兵败、河南地丢失,伊稚斜自知漠南区域已经指望不上,于是把手伸进了西域。
伊稚斜想通过统一西域,而后巩固河西,以河西为基地向汉朝发难。
“陛下,据可靠的情报,匈奴在西域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河西的浑邪王等出玉门关大兵压境西域各国,准备全域控制西域。”张骞说完就走到地图边。
刘彻顺着张骞的眼神看去,地图上那硕大的一块地方,确实是战略要道,经过冷静的思考后他感觉,汉朝的势力发展必须与匈奴一样,匈奴在哪儿发展自己就要往哪儿发展:“对,你说的对,河西位置很重要,必须在背后培育我们的力量。”
张骞拱手道:“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臣建议结成联盟,两面夹击河西的匈奴人,如不能夹击也滞留匈奴对西域的控制,这样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通婚?”刘彻不然,自己膝下女儿还小,况且,如果真可以婚嫁,刘彻还真不希望将其远嫁到这样的地方去:“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张骞拱手:“没有,听使者说,匈奴单于庭也派人去乌孙了,伊稚斜选了一位公主准备嫁到乌孙。”
“为什么要选乌孙?”刘彻想更加详细的了解。
张骞拱手详细汇报……。
西域,位于河西玉门关以西,有羌、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弥、渠勒、于阗等大大小小三十六个国家,但人口不是很多。
乌孙是西域最大的一个国家,领土面积是西域的三分之一,不管是兵力还是城防、经济等都是西域最强,拿下了乌孙,就等于控制了半个西域。
而乌孙与匈奴又有着非常纠葛的关系。
乌孙人当年生活在河西祁连山一带,那里水草丰盛,适合常年放牧而且不用迁徙,后来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之后南下将河西的乌孙人、月氏等族打败。
乌孙人为了躲避被灭族的风险向西出玉门关逃离,而后进入浩瀚的沙漠,经过耕耘,乌孙国王终于在西域这片沙漠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
但,西域毕竟是沙漠,根本无法与河西水草丰盛的祁连山相比,所以乌孙人也有一个薯愿,希望有一天从返河西。
所以,在汉朝几次与匈奴作战胜利之后,乌孙王选择站到了汉朝一边。
对于这次乌孙方面主动提出来的通婚,在张骞看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陛下,匈奴在漠南失利,势力正在向西域、河西一代转移,臣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匈奴人的背后有什么的力量。”张骞再一次建议。
刘彻静静的站在地图前,刘彻当年匈汉开战第一战其实就想定在河西,所以才派张骞出使西域,而后联合西域各国对抗匈奴,可惜西域人都怕匈奴。
“张骞,非得通婚吗?比如,我大汉各种奇珍异宝多不胜数,实在不行咱们每年资助一些钱粮物资如何?”刘彻实在想不出办法。
张骞也知道刘彻的难处,膝下公主还小才是大事,怎么通婚?可西域与汉朝中间又隔着一个河西,如果要安全,就只有穿越沙漠,这些物资又如何运达?
见张骞也是一筹莫展的样子,刘彻干脆就说道:“明日早朝,朕召见乌孙特使,而后召集三公九卿来商议此事。”
对于这件棘手的事情,刘彻还真不想自己来想,这个时候不动用三公九卿讨论机制什么时候动用,于是让三公九卿明日早朝前先商议。
“张骞,结盟是必须要结盟的,这毋庸置疑,只是要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