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之好运加身-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祁镇道:“张卿说的。朕真没想到他不仅乐善好施,第一个搭棚施粥,还献计捐粮。”

    张辅捋顺微笑,一脸自得,道:“老夫猜得没错,果然是此子。”

    他就说嘛,除了张宁,谁能想出这么好的主意?可惜杨士奇不信,非说定是今科的新科状元彭时向陛下献计。那个彭时老成有余,机灵不足,哪想得出这么好的计策?

    三杨一脸惊讶,杨士奇道:“真是张宁?”

    胡潆微笑道:“想必是那天和陛下出宫察看民情时献的策吧?”

    “正是。”朱祁镇道:“张卿心系百姓,实是难得。”

    太皇太后听说有这么好的计策,本来挺高兴,待听此计是张宁所献,细细的眉便皱了起来,又听几位顾命老臣一个劲地夸他,脸色便有些不好看,待听朱祁镇说他心系百姓,便轻哼一声,道:“恐怕是心系女色吧。”

    五位顾命大臣什么风浪没经历过?自不会为太皇太后一句话而影响心情,朱祁镇可不像他们,有些不自在地道:“皇祖母说笑了。”

    张辅哈哈大笑,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本没错。”

    太皇太后沉下脸,气氛顿时凝重。

    杨荣道:“不管怎样,此子心思灵敏,不仅解了灾民之难,更解了陛下之忧。想来不用三天,便有粮食,可派钦差赈灾了。”

    太皇太后脸色稍霁,道:“那孩子原就古灵精怪,陛下跟他混在一块儿,可别被他带坏了。”

    虽然是担心朱祁镇,语气却软了,凝重的气氛也随之消失。

    三杨和胡潆都清楚太皇太后不喜张宁的原因,想起两人的三年之约,不禁莞尔。张宁大概没想到自己挑战了太皇太后的权威吧?

    朱祁镇则为朱祁镇辨解:“孙儿已经长大,哪会轻易被带坏?”

    真是实心眼的孩子,五位顾命大臣暗暗感叹。

    张辅又说起张宁施粥捐被的事,道:“这次差点把安乡伯府的库房搬空了,幸亏安乡伯不在京,要不然非打死这个败家子不可。”

    其余四人笑了起来,他们一样搭粥棚,很是知道一天下来耗费多少车谷子。

    太皇太后唇角微勾,道:“这孩子倒不全说说而已,有时也会做些实事。”

    几人说笑几句,继续议事。

    …………

    搭棚施粥的人家越来越多,基本上灾民只要愿意领粥,一日三餐都能吃饱。顺天府尹应对也十分有经验,最初的混乱过后,开始井井有序。

    老天似乎也同情灾民,气温一天比一天暖和,夜里虽然寒冷,却不至于冻死人。至于像张宁么好心,连绸面新被都拿出来的勋贵朝臣却没有。

    张宁白天当值,晚上做模具,给他打下手的小厮中,有一个叫福安的,特别有天赋,学得特别快,日夜钻研,只用几天便做出第一个模具。

    张宁交给他两张图纸,他只用两天便做出来,简直是做模具的天才。待他两个模具做好,张灯又交给他五张图纸。

    从两天做一个模具,到一天做一个,甚至一天做两个,福安越做越快,越做越好,甚至有青出于蓝的意思。

    张宁把剩余图纸交给他,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则当起甩手掌柜。

    只要不是奇形怪状的零部件,老铁做起来完全没有难度,数量又多,他扩充铁坊的同时,雇了几十个铁匠,日夜赶工。模具做出来后,张宁买下铁坊旁边一块地,规划为两个区域,一是传统的捶打,铁匠和学徒分成两组,每人工作六个时辰,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炉灶和风箱;另一个区域则是用焦炭作燃料,高温融化铁条成为铁水,流进模具,冷却成型。

    张宁只求尽快做出纺织机,尽快开工,没想到这么一来,成了京城最大的铁坊东家。

    另一边,虽然王振极力阻挠,但朱祁镇亲自过问,犯官充没的地也交到张宁手里。张宁让老关雇些泥瓦匠按图纸盖房子。这些天也在热火朝天日夜赶工。

    为了不耽误自家公子开纺织厂的工期,老关粥棚顾不上,府里的大小事务也顾不上,一心扑在盖房子的大事上。

    纺织机所有零部件造出来时,张宁既激动又紧张。他郑重其事地洗了手,用洁白的新帕子擦干净。

    图纸是他画的,要从哪里装,他心中有数,只要找到每个零部件对应的号码按顺序安装就行。但为保险起见,他还是戴上玉佩,一刻钟后取下再戴上,如此多次。

    安装非常顺利,纺织机装好了。

    张宁激动,先解下玉佩放进袖袋,再细看这台有划时代意义的机器,手轻轻抚在冰凉的机器上,像抚摸美人迷人的曲线。

    “我创造纪录了。”他轻声自语。这台机器提前几百年面世,将带来怎样的改变,会不会像蝴蝶的翅膀,让明朝的走向偏离轨道?张宁不知道。但他不会为了所谓的历史走向,就什么都不做。

    和现代的机器不同的是,这个时代没有电力,张宁设计了一个脚踏的零部件。也就是说,一台机器需要两个人,一个不断踏脚踏,一个放线织布。
………………………………

第49章 轰动

    府里绣娘郑氏自告奋勇第一个上机,另外三个绣娘围观,胖丫头三凤被推举出来踏脚踏,织布开始了。

    绣娘们既兴奋期待又有点害怕,一个个睁大眼睛看郑氏上机,三凤则使劲把脚踏踏得飞快,以致张宁怀疑谁得罪了她,她拿脚踏出气。

    三凤踏了一刻钟,郑氏织成了一块三尺见方的布,布针线均衡绵密,比老式织布机织出来的强太多了。

    绣娘们赞不绝口。

    三凤抹了一把脸上的汗,道:“郑大娘,再来。”踏这个太好玩了,玩一天都不够。

    另一个绣娘看纺织机不会伤人,壮着胆子过来试。

    张宁无声叹了口气,要是有电力就好了,人力效率不高,不过目前只能这样。

    绣娘们一个个上去试,再对比织出来的布,张宁敏锐地发现,布的质量和踏脚踏的人的体力好坏,踏得快慢成正比,踏得快织出来的布针脚密,踏得慢则针脚稍大,虽然相差细微,不细看看不出来。因为织布机的动力完全由脚踏带动,

    这样当然不行。怎么处理好动力的问题摆在张宁面前。

    难怪有大佬说,人生就是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解决一个问题,会带来无数问题,只好不停地解决解决解决,直到两眼一闭,脚一蹬。

    在无法解决电力问题时,踏脚踏的人保持均速就很重要了。

    “三凤啊。”张宁把小脸红扑扑的胖丫头叫到跟前,语重心长道:“能不能织出布全靠你带动织机,你要是时快时慢,织出来的布就不好看,卖不出去了。要不快不慢地踏。踏半个时辰歇一刻钟,一天踏四个时辰,好不好?”

    真正投产,肯定得三班倒,才能发挥出织布机发最大的效率。

    三凤高兴极了,小眼睛亮晶晶的,道:“干半个时辰活,给歇一刻钟?那敢情好。”

    公子真是好人,还让我歇,哪府的婢仆能边干活边歇?

    张宁道:“你试试,要是做得好,以后踏脚踏的人归你管。”三班倒的话,每台织布机得三人,二百台就得六百人,当然要有人管理。

    三凤笑得眼见不见缝,道:“谢谢公子。”

    “前提是,你干得好。”张宁强调。

    “嗯,我一定把差事办好。”三凤信心满满,不就是不快不慢嘛,这个她会。

    交待完三凤,张宁对绣娘们道:“你们再熟悉机器。”

    绣娘们齐声答应,再次轮流上机操作。

    …………

    组装成功,说明所有零部件严丝合缝,没有出错。第一次先造两百台,这些天老铁带领工匠们日夜赶工,眼看就快赶出来。

    张宁提拔福安当管事,把组装的任务交给他。如果没有意外,以后纺织机的制造、组装、维修,就全交给他了。

    福安一点不像奴仆,倒像读书人,说话做事温文有礼,常被别的奴仆嘲笑他是奴才的命,却长了一副主子的相貌。小时候他曾闹着要读书,被母亲一顿打,把念头打没了。

    如今十六岁,本以为一辈子也就是个奴才命,没想到因为张宁让他打下手,出现转机。管事虽说是奴仆,但是有权力,张宁把做模具的小厮都拨给他,由他调派,并言明人手不够问老关要,府里的人他随便调。

    福安热泪盈眶,公子的知遇之恩,他永世难忘。

    为了报答公子的知遇之恩,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更加努力。

    小时候想读书考科举,做人上人,现在同样想做人上人。只要跟着公子,这个愿望总能实现。福安有信心得很。

    …………

    房子盖好,墙刷好时,老关松了口气,总算没有耽误公子的大事。

    组装好的纺织机用特制的马车拉到新盖的工厂,引起无数路人围观跟随,有一直跟到工厂的,有打听这是什么怪物的。

    不到一个时辰,安乡伯府小公子玩出新花样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不少人恍然记起,很久没瞧见这位小爷带人打架了,勋贵子弟们也好久没在街头打架了。

    原来这位小爷忙着捣鼓这个,怪不得呢。

    可是这么奇形怪状的东西,有什么用呢?织布?真是笑话,这东西能织布?当我们没见过织机么?

    京城百姓把这事当奇闻怪谈的时候,刘念找到张宁,要求入股:“我爹说,不管你干什么,让我跟着你就是。我们是一起打架的交情,你现在奉旨弄这个,不能丢下我吧?”

    刘瑜早就要求他提入股的事,多少钱无所谓,只要能掺一股就行。刘念不好意思提,架不住父亲软硬兼施,最后来一出老泪纵横,他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来找张宁。

    他觉得,自从通过校阅后,张宁变得有些陌生了,细想又觉得,张宁近在帝侧,不再像以前那样嬉戏玩闹才正常,要是还像以前一样带着他们四处打架,像话吗?

    这样的张宁他没见过,才觉得陌生吧?

    两人已有些不同,张宁会顾念以前的情份吗?

    “你想入股?”张宁并不觉得奇怪,纺织厂背后是皇帝,说皇家生意不为过,刘瑜那么机灵的人,怎会不想分一杯羹?

    “是我爹。”刘念苦笑,父亲逼他来的。

    张宁想了想,道:“我们合伙做一番大事业,诚意伯是长辈,就别掺和了。”

    刘念惊喜不已:“你是说?”

    他是家中幼子,袭爵的是他大哥,入股纺织厂,好处迟早是大哥的,若是以他的名义入股,就跟他大哥没有半个铜板关系了。阿宁真心为他着想呢。

    张宁含笑点头,道:“你把我的意思转达给诚意伯,他自然明白。”

    “哎。”刘念高高兴兴走了。

    刘瑜不仅没有反对,甚至觉得张宁思虑周全,两人本就从小打闹到大的交情,一起拼搏,共同成长,可不比长子刘世延横插一脚要强?

    消息传出去,顾淳、薛翰等人忙找上门来,张宁苦笑道:“陛下会不高兴的,事情很难办。”

    这就要大功告成了,你们一个个来摘桃子,真当我是傻子吗?你们可没有原主和刘念的交情。张宁果断拿朱祁镇当挡箭牌。
………………………………

第50章 见银子心动

    杨士奇在回府的路上被人拦住。拦住他的少年身着飞鱼服,剑眉星目,鼻直唇薄。

    “张公子,老夫最近经常听闻你的大名,可真是雷贯耳啊。”马车的车帘掀起,露出杨士奇的笑脸。他并没有因为张宁的唐突而不快。

    张宁行了一礼,道:“打扰阁老了。灾民甚多,不知阁老打算如何安置他们?”

    杨士奇正为这个烦恼,涌入京城的灾民极多,无论遣送回去还是留在京城,都麻烦不小。遣送回去不说到当地后如何安顿这些人,光是一路上的吃嚼,就得很多粮食。允许这些人留在京城,他们以何为生?其中有多少人会自卖自身,成为奴仆,又有多少人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或者铤而走险?

    没有谁会无限期地施粥。

    这两天最轰动京城的事便是特制马车运载形状怪异的机器。杨士奇得知后,曾派人查看,发现是新式织机,不免啧啧称奇,觉得张宁非常奇异。

    听张宁这么说,杨士奇心中一动,眼露奇光,道:“张公子可有办法安置他们?”

    织机需要人手才能织出布,这是常识。

    “正是。小子想要青壮妇人织布。”张宁直言。

    织布只能是妇人,在男女大防大于天的时代背景下,为不引来流言蜚语,踏脚踏的也只能是妇人,不过得是强壮的妇人,否则无法长时间踏脚踏。

    果然如此。杨士奇道:“老夫写一手札,需要多少人,你尽管去挑。”

    “多谢阁老。”张宁行礼道谢。

    杨士奇随即写了一张纸条,递给张宁,道:“你能解决这些妇人的衣食问题,老夫谢你还来不及呢。”

    给一个青壮妇人一份活计,就有可能给一个家庭留在京城的希望,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

    张宁接过纸条,去一趟顺天府,顺天府尹亲自陪同,来到安置灾民的永安门。这儿干净很多,不再有随处可见的米田共,灾民们脸色红润,但大多数一脸茫然,少数则看到有人过来,便盯着不放。

    “张大人,你尽管挑就是。”顺天府尹吴正国字脸,中气十足,一开口声传十里。

    “多谢。”张宁含笑回应,示意清儿挑人。怎么挑人,他已经交待清儿。

    听说要人干活,很多男人涌了过来,争先恐后道:“我有力气。”

    清儿站在车辕上,声嘶力竭地喊:“安静,听我说。”连喊三遍,人群才渐渐安静下来,无数双眼睛看着这个娇俏可人的小丫头,只盼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清儿毫无惧色,大声道:“只要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女子,符合条件的到这边来。”说着手指右边空地。

    吴正低声和张宁商量:“张大人,只要青壮,老弱怎么办?”你不是大善人么,应该挑老弱才对。

    张宁道:“吴大人有所不知,纺织厂需要女工,老弱者织不了布,也踏不动机器。”我是来招工的,不是来做善事的。

    “那老弱怎么办?男人怎么办?”吴正头痛不已。

    “有两个办法,一是吴大人给划一块地,让这些人搭草棚住下;一是让他们回去,选中的女工嘛,我统一安排,统一住。”

    包吃住,领工资,这待遇够好了吧?

    吴正眉头皱得紧紧的,道:“不妥。两个办法都不妥。”

    张宁道:“织一匹布一百个铜板,一天大概能织五匹布,也就是说,一天能赚五百个铜板。吴大人,这样的收入,能养活一家人吗?”

    “什么?”吴正吃惊道:“一天能织五匹布?怎么可能!”

    老式织布机三天能织一匹布的人很少,大多数妇人日织夜织,五天织不了一匹布。

    “试验过了,确实如此。”如果电力发动,一天岂止织五匹布。张宁无语自声,道:“现在,你允许女工们和家人留在京城吗?”

    一个月有十五两银子收入的家庭,怎么不能留在京城?这么高的收入,足以雇几个婢女,三餐有肉,甚至能买良田,地主老财的收入还没这么高好么。

    “可以,当然可以。”吴正连声道:“下官在这里谢过张大人。”

    顺天府尹三品,张宁只是七品总旗,官职差的不止一丁半点,但张宁是锦衣卫,又有杨士奇写的手札,吴正才亲自陪同前来。没想来对了,张宁这是帮他解决大麻烦啊。

    “不敢。”张宁笑着回礼道。

    解决就业才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惊喜呢。

    “张大人这边请。”吴正客气得很,邀请张宁到旁边干净的棚子喝茶。

    这棚子是士绅用以施粥的,顺天府尹来了,差役让士绅的管家赶着收拾出来,换上干净的桌椅,奉上香茗,供父母官歇脚。

    两人入内坐定,吴正问起织布机的事。

    张宁拣能说的说一些,听得吴正一脸神往,道:“若真这样,是百姓之福。”

    “还请大人适当给予方便。”张宁趁机提要求,毕竟布织出来后是要卖的,虽说第一个客户已经内定,但若有剩余,不是得向外销售吗?

    吴正道:“那是自然。”

    两人喝完茶,清儿那边还没挑好人,一共需要一千二百个女工。三班倒,纺织女工六百人,踏脚踏的女工六百人。

    吴正看时辰不早,道:“本官还有事,先走一步。”

    如果不是他在这里,张宁早就回去了,招人的事交给清儿就可以。

    送走吴正,张宁也上车回府。刚到府门口就被张辅派来的人请去,张辅一见他便道:“你小子了不起啊,竟然想在灾民中挑人。”

    “有问题么?”张宁不解。

    “问题大了。各府谁没有吃闲饭的人?让这些人去织布多好,你倒好,给灾民便利。”

    消息传得这么快?你这是知道女工月收入十五两银子,所以想让各府的婢女们去干活创收吧?张宁腹诽,道:“国公爷有所不知,做这个活非常累,各府那些大姐娇生惯养,哪里做得来?”

    “有什么累的?”

    “机器动她们就不能歇,除了吃饭去茅厕,就没停的时候。”

    “这样啊。”张辅拧眉想了想,道:“那也得让她们去。”
………………………………

第51章 事成

    清儿挑了一天,挑四百多人。这些人连同她们的父母兄弟在灾民们羡慕嫉妒恨的目光中,被带到纺织厂,住进属于女工的院子。

    规划纺织厂时,张宁划了一块地,准备盖小院子,目前还在建设中,不过灾民们显然不在意,只要有一小块地,他们便能动手搭建自家房子。

    清儿再去各勋贵府中挑人,挑了两天,才挑两百人。如张宁所料,能被买进勋贵府中的婢女,要么伶俐,要么娇滴滴,哪里是干这个的料?两百人大多是府里的绣娘,以及少数粗使丫环。

    剩下五百多人怎么补齐?张宁干脆贴了一张招人告示。

    一时间,纺织厂门前人山人海,一个月十五两银子,谁不动心?

    …………

    南城余员外一早打扮得花团簇锦,跟新郎官似的,又派小厮去外面看,不停问:“来了没有?”

    直到近午,小厮气喘吁吁跑进来喊:“员外,员外,来了,来了。”

    “快奏乐!”余员外大喜,忙让外头搭好的戏棚子奏起乐来,自己赶紧迎出来。

    门外,贾小四从马车下来,望了一眼白墙黑瓦,撇了撇嘴,还来不及说什么,像新郎官的余员外已热情万分迎出来,对着比小他三四十岁的小太监跪下,道:“草民见过公公。”

    “起来吧。”贾小四淡淡道。

    “请公公厅上用茶。”余员外爬起来揖让。

    贾小四把手里一卷白纸交给他,道:“这是陛下嘉奖你捐粮有功的嘉奖令,拿着吧。”

    余员外懵了:“不是应该摆香案接旨吗?”他都安排好了啊。

    贾小四撇了撇嘴,转身上车,走了。

    余员外捐了一半家产,成为此次捐粮最多的人,因而得到皇帝墨宝,贾小四奉旨送墨宝,当然不可能用宣旨的仪式。

    …………

    安乡伯府,张宁和刘念对坐喝茶,看着对面懒散倚在椅中,脸上神情却一本正经的张宁,陌生的感觉又涌上刘念心头。这样的张宁,他以前从没见过,不过,他很喜欢。

    “阿宁,我爹说,你越来越像做大事的人了。”

    张宁笑笑道:“你爹不让你上学了?”

    “可不是,他的心思比女人还多变,以前逼我上学,现在逼我别上学。”刘念埋怨了一句,道:“我们兄弟开个布庄如何?”

    一台机器一天织五匹布,二百台一天就织一千匹,这么多布怎么销出去?可不是得开布庄。

    张宁知道刘瑜名下有布庄,这是想拿到最大的经销权吧?他道:“可以啊。”

    织出来的布,一部分成为贡布进入皇宫,还有很大一部分必须外销,皇宫消化不了这么多。当然,贡布和普通的布,织的手法和丝线不同,张宁将这些布分级,定下严格的标准,把布分为四级。

    一级,自然是贡品。

    二三级供应皇亲国戚勋贵官员,四级再差,也比土布强太多了,流向市场完全没有问题。这些布,可以拿到布庄销售。

    刘念高兴极了,道:“那就这么定了。布庄的事交给老王吧?”

    老王是刘瑜名下布庄的掌柜,做生意是把好手,布庄在他经营之下,成为京城最大的布庄。刘瑜这是担心纺织厂的布织出来后,布庄的生意一落千丈,才让刘念出面,提出合开布庄的主意。

    布庄由老王当掌柜,主动权不就在他手里了吗?

    张宁自有打算,身为有志青年、勋贵之后、锦衣卫总旗,自是不能操贱业去卖布,安乡伯府也没有经营布庄的人才,不如交给刘念,由他去操办。反正布的成本、价格掌握在他手里。

    双方各有打算,一谈就妥。张宁发话,老王去找老关洽谈开布庄的事了。

    安乡伯府管家老关总揽销售,这两天京城大大小小的布庄掌柜对他围追堵截,就想拿点货,给自家布庄充点门面。

    老关快哭了,公子太坑,把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交给他。

    …………

    人招满,由郑氏和三凤统一培训,培训结束,二百台织机也安装好了。

    各色蚕线、丝线早堆满仓库,张宁也没择吉日,见万事齐备,和做富家公子打扮的朱祁镇来到纺织厂门前,由朱祁镇持金剪,剪断一条大红绸布,绸布的另一头还扎一个大红花。

    “礼成。”张宁笑吟吟道:“郑大娘,可以开工了。”

    纺织厂由郑氏负责,三凤负责踏脚踏的娘子军,自身也要听郑氏的。

    “是,公子。”郑氏意气风发,纤手用力向下一挥,颇有大将之风地道:“开工。”

    女工们排队向早就安排好的位置走去,落座的落座,上脚踏的上脚踏,顿时机器轰鸣,让前来观看的五位顾命大臣咋舌不已。

    杨士奇本来想悄悄劝皇帝,这么多人的场合,就算要来,也得多带些人护驾,机器声一轰鸣,他就把这事给忘了。

    朱祁镇当先而行,张宁在旁边一一介绍,他不断点头,五位顾命大臣落在后面,反而很多话听不到。

    转了一圈,观看完毕,到帐房喝茶,杨士奇又要求张宁再说一遍。

    …………

    宫里,王振问前来禀报的小太监:“他开始织布了?”

    这小子还真把这件事做起来了,听说差点把安乡伯府掏空,真是败家子儿。掏空安乡伯府怕是不够,不知道英国公有没有帮衬他一些。

    真如他所说,女工赚到钱,东家赚到钱,卖布的商人也赚到钱,那我怎么办?我更难动他了。

    王振道:“叫马顺带些人过去,把为首那个谁拿了。”

    他不知道纺织厂里,谁是管事。

    马顺带人过去的时候,刚好朱祁镇和五位顾命大臣在帐房喝茶,他见情形不对,急中生智道:“张总旗今日大喜,臣带同僚过来贺喜。”

    皇帝他得罪不起啊。

    杨士奇看他两手空空气势汹汹,哪会不明白,故意道:“贺礼呢?”

    “贺礼,在这里。”马顺笑得那叫一个难看,拿出两绽十两的银绽。

    杨荣摇头道:“记太轻了。”

    张宁笑道:“不轻不轻,只要是马大人送的,多少都不轻。”吩咐清儿上前接了。
………………………………

请假一天

    今天在外奔波一天,晚上想码字,先是卡文,接着感冒流鼻涕发冷打瞌睡,码了三小时只码五百字,实在撑不住了,请假一天,明天再更新啦。
………………………………

第52章 明暗之间

    “笨蛋,连一个贱民都捉拿不了,要你有什么用?”王振气得连踹马顺。

    马顺憋屈极了,纺织厂里现有五樽大神外加一条真龙,他敢开口拿人吗?有本事你自己去。

    “陛下和阁老们都在。”他边躲闪边道。

    皇帝出宫王振知道,这才气不过让马顺去拿人,打算给张宁一个下马威,没想到马顺怂了。王振不想自己在三杨面前是怂包一枚,又踢马顺几脚,道:“再去。”

    “公公,当着陛下和阁老们的面拿人,怕是不行。”马顺忙道,他已经偷鸡不成蚀把米,白白送二十两银子给张宁了。

    他是谁?他是人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指挥使,天底下除了皇帝和王振,谁放在他眼里?偏偏皇帝在场,这就没辙了。

    “陛下还小,难免胡闹,你身为臣子,该劝劝陛下才是。”王振故意不提三杨,话里话外只是要马顺再去一趟。

    马顺哪敢去?一味推托,最后借尿遁。

    王振气得不行,有心让东厂的番子去,又找不出一个有胆量在皇帝面前拿人的带队。他想了半天想起上次因为皇帝出宫太频繁,太皇太后叫他过训斥的事,眼睛一亮,转身去了慈寿宫。

    “娘娘,张宁怂恿陛下出宫,为他的纺织厂撑面子。陛下万金之躯,怎能和贱业搅和在一起?请娘娘处罚张宁。”一见到太皇太后,王振马上告状。

    太皇太后眯着眼看手里的布,听到他的话,停顿了一息,将布移近了一些,继续看。

    不就是一块布吗?有什么好看的。王振腹诽,再次道:“娘娘,张宁竟然让陛下为贱业贺,实是罪该万死。”

    太皇太后依然没出声,坐在她身侧,身着粉红衫子的美少女悠悠道:“王公公,你好啰嗦。”

    我啰嗦?王振可不敢对这位太皇太后跟前的红人有任何不敬,陪着笑脸道:“郡主有所不知,张宁弄了一个纺织厂……”

    悠悠道:“本郡主怎么不知?不就是织布吗?公公说织布是贱业,天下有哪家妇人不织布绣花?难道所有人都操贱业不成?太祖可不是这样说的。”

    朱重八立国之初,将百姓分为四个等级,商人才是贱业,因而皇亲国戚、勋贵、官员,明面上对商人极为不齿,实则名下商铺无数,只不过自己当幕后老板,雇信得过的人当掌柜,既不和“贱业”沾边,又享受“贱业”带来的滚滚财源。

    悠悠特地指出,纺织不是贱业,不要说百姓家家有织机,就是皇亲国戚、勋贵、官宦人家的女眷,也要从小学女红,又抬出朱重八,让王振心里愤恨却无话可说。

    太皇太后道:“你不教陛下学好也就罢了,还搬弄是非,成什么样子?掌嘴!”

    两巴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