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用木头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木台子,没有汉白玉石阶,也没有丝绸铺地,简陋的还不如一个山大王。

    简陋的銮驾又是引来了东林党的直谏,一个个大义凛然的说这样有损皇室威仪,就算是没有修筑行宫,也要搭建一座汉白玉石台铺上锦绣丝绸等等。

    崇祯实在是被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东林党烦透了,就在忍不住要发作的时候,王承恩慢悠悠的说了一句:“谁觉的有损皇室威仪就由谁掏银子。”

    大义凛然的东林党人立刻哑巴了,老老实实的站在谷场里,谁也不敢多说半句话。

    等到谷场内安静下来,从恩师坟墓那里赶过来的孙元化,一身缟素的走了出来:“皇上,是否开始收割稻谷了。”

    崇祯坐在简陋高台上,看向了不远处的一块稻田,稻田旁边的田埂上站着二十几名年轻人,手里拿着镰刀,等着收割这亩稻田。

    崇祯在来的路上也算是体察了民情,知晓稻田都是什么样子,为了能够多占一分是一分,稻田的形状大多都是奇形怪状。

    这里凸出一块,那里凹进去一块,看起来十分的别扭。

    崇祯坐上谷场的高台没多久,就被这里整齐划一的方格稻田所吸引了。

    放眼望去。

    四周全是黄灿灿的稻穗,在凉爽秋风的吹拂下,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稻浪。

    形成稻浪的稻田,在横平竖直的田埂划分下,变成了一块块整齐的方格。

    如一块块方形黄玉,嵌在大地上。

    看起来很顺眼,又让人有一种很舒服的圭臬美。

    在秋风的吹拂下,鼻尖传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稻谷香。

    在宫内没日没夜批阅奏章的崇祯,忍不住伸了一个懒腰,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心底出现了一个念头。

    心旷神怡。

    东厂督公王承恩也是被这副稻浪画卷所吸引了,不再是低眉顺眼的看着脚尖,抬眼看向了欺负翻滚的稻浪。

    心里也有一个念头。

    等以后告老还乡了,修筑一座草庐,住在这里也不错。

    东林党同样是被眼前整整齐齐的方格稻田所吸引,只不过他们嘴里没什么好话,酸味十足的念叨着花架子。

    崇祯还在欣赏心旷神怡的稻田,正要回答孙元化,郑员外站了出来:“皇上,为了避免小出大收,臣建议由马士英带人去收割。”

    崇祯不明白什么是小出大收,旁边的王承恩低声解释起来:“虽然早在秦始皇时期便统一了度量衡,但官吏奸商们为了牟取利益,基本上都是使用私斗。”

    “从佃户那里收取租子时用大斗,卖给老百姓粮食时用小斗。”

    崇祯听到官僚乡绅们居然用这种手段堂而皇之的搜刮老百姓,脸色很难看,但他也知道吏治的沉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这一次的亩产千斤关乎着高产水稻和土豆在北方五州府的推广,为了避免东林党使用这些阴险手段,崇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马爱卿,就由你去收割稻谷。”

    正在欣赏方格稻田的马士英,认真说道:“臣一定秉承公正二字。”

    东林党官员们看着走向田垄的马士英,彻底放心了,有这位京城第一酷吏在,工业派就别想小出大收了。

    郑员外在这种本该得意忘形的时刻,还不忘谨慎行事,当即引来了几位侍郎的赞许,各司郎中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夸赞郑员外。

    东林党官员们拍了一通马屁,然后志得意满的看向了工业派,一副看你们还能耍什么花招的得意表情。

    工业派官员们却有些哭笑不得,东林党的无赖程度那是有目共睹的,谁不知道多少东林党官员为了利益连脸面都可以不要了。

    工业派官员还在担心万一东林党翻脸不认账,说是工业派动了手脚就难办了,正在商量对策,还没商量完对策。

    得。

    东林党倒是主动帮忙弥补了唯一的纰漏。

    还自以为占了多大的便宜,露出了很是欠揍的志得意满表情。

    不过,东林党们很快就没了得意。

    马士英做事太过于认真了,认真到亲自走进稻田,把收割过程中散落的每一粒稻谷捡起来,放进后背的竹筐里。

    随着稻田的收割,没过多久马士英就捡了小半筐的谷粒,走出稻田,把谷粒倒进田埂上的官斗里。

    一筐接着一筐,居然捡了三四斗的稻谷。

    东林党官员很想喝止马士英的拆台行为,但他马士英都敢火烧工部尚书,怎么会怕了东林党不痛不痒的喝止。

    万一招惹了这个瘟神被他记住了,以后的乐子就大了,还是尽早告老还乡为好,免得哪天被马士英给烧死在家中。

    东林党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挑选的马士英,在那里不停的捡稻谷,自我安慰就算马士英捡起再多的稻谷也达不到一千斤。

    在场的东林党官员从小都是锦衣玉食,比起官宦人家的小姐还要娇嫩,估算不出一亩地大致的收成。

    但是随着稻谷打出来装进官斗,稻谷的重量很快就从一百斤变成了三百斤,东林党官员的脸色终于变了。

    旁边还有很多没有打出来的稻穗,瞧着堆在那里的数目,说不定还真的有可能达到八百斤。

    直到现在了,眼见为实了,东林党官员还是不敢相信真的可以达到亩产一千斤。

    打完所有的稻谷,马士英在所有人的期待中走向了銮驾。

    此时,马士英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所有人的注意,当他走到銮驾旁,没有像往常那样认真说话,反倒是露出了一股子自我怀疑表情。

    看到马士英这副自我怀疑的表情,东林党松了一口气,看来亩产一千斤是真的不可能了。

    还没等东林党的这口气松完,马士英认真说道:“启禀皇上,亩产一千斤。”


………………………………

第三百七十二章 情绪失控的东林党

    绝无可能!

    东林党官员们心里的想法出奇的一致,绝对不可能达到一千斤,这可是老天爷都办不到的事情。

    郑员外站在众多五品高官中间,淡定自若的享受着身旁官员们的恭维,时不时轻轻点头,表示自己一定会赏脸去吃个饭。

    还没享受完一群官员的大拍马屁,郑员外以为自己是不是癔症了,听到了一句令天下人耻笑的一句话。

    亩产一千斤。

    身旁的那些官员们对于这种虚报数目的破冒,相当的熟悉,几乎是张嘴就来,他们身上的那层官皮就是靠着两张嘴破冒得来的。

    东林党官员们推己及人的以为一定是工业派耍了踢斛淋尖的手段,并且十分的肯定,摇着头嘲笑起来。

    “一千斤?骗人也讲究个章法,你怎么不说一万斤。”

    “用这么低劣的手段来骗人,莫不是觉得我等满朝君子是傻子?”

    “皇上!臣恳请彻查这件事,一定要查明真相,免得被人说朝廷里都是一群玩弄权术的具臣。”

    郑员外抚须笑着走了出来,依旧是淡定自若,轻笑道:“肯定是勘察的人勾结了。。。。。。。。”

    话说一半,郑员外的声音戛然而止。

    亩产一千斤给东林党人带来了恼怒和气愤,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勘察的那人是京城第一酷吏马士英。

    此时,马士英正在认真的看着郑员外。

    郑员外走上前瞧见那双认真的眼睛,哪里还敢说下去,立即闭上了嘴。

    站在田埂上的马士英,接过来一条汗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水,认真的问道:“郑员外郎怀疑本官不公正?”

    马士英认真的脸上没汗了,郑员外淡定的脸容登时冒出了很多冷汗,为了不让那些恭维过他的东林党官员觉的他怕了,选择了闭口不言。

    只要不说话,就不会露怯。

    谷场的氛围有些僵持的意味。

    崇祯迫不及待的等着看东林党震惊的表情,早就等不急了,哪里会让气氛这么僵持下去。

    崇祯递给王承恩一个眼神,王承恩心领神会的说道:“郑员外郎可以亲自勘察。”

    东林党人听到这句话松了一口气,只要给他们亲自勘察的机会,就能揭穿工业派的阴谋。

    不过东林党官员们瞧着郑员外面色轻松的走过去,突然回过味来了。

    不对啊。

    明明是众正在朝的东林党占据绝对的优势,怎么突然变成弱势的一方了,还是小媳妇见了恶婆婆那般的弱势。

    擅长找各种推脱理由的东林党,很快就给自己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一定是亩产千斤的吹嘘过于前无古人了,吹嘘本领都超过了东林党,让他们产生了自愧不如,满朝的君子们才会显得弱势。

    东林党越想越觉的在理,很快就重拾了自信,淡然从容的开始观赏这场闹剧。

    郑员外走到田间土路上,让几名负责抬秤的火器营军士抬起棒秤,开始亲自称量稻谷。

    看了第一袋稻谷没什么反应,看了第二袋也没什么反应,当他看到第三袋的时候,脸上还是淡定自若,冷汗却是从下巴滴在了泥土地面。

    第一袋一百斤,第二袋一百斤,第三袋还是一百斤。

    郑员外走过来的时候已经看过了,谷场旁边的土路上一共放着十大袋和一个小袋,也就是说马士英回禀的一千斤只是在回应皇上的询问。

    其实不止一千斤,还超出了不少。

    这段时间凭借一己之力搅动京城风云的郑员外,心里没了半点镇定,脚步僵硬的继续向前走去,僵硬到不想迈开脚步。

    因为郑员外很清楚,每多迈一步,他就距离坟墓进一步,这段时间享受的一切权势、地位、巴结全部消失。

    而他也会被愤怒的东林党人折磨的生不如死,带着剧烈的痛苦死去。

    郑员外不甘心!

    当初在离开家乡的时候,郑员外说了一句你们不懂,本以为胜券在握谁曾想却是这么个下场。

    还没有真正的衣锦还乡,郑员外实在不甘心啊!

    再怎么不甘心也只能认命了。

    郑员外形同一个木头人,木然的走到了第十个袋子旁,颓然的站在那里,久久没能回身。

    东林党瞧见土路上的郑员外是那副悲怆样子,怎么还会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这件老天爷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应该是真的了。

    老宰辅冯铨今天也过来了,本想亲眼见证培植了多年的郑员外正式崛起,成为他在朝堂上的一个士,甚至是帅。

    毕竟郑员外在权术方面的天分,很少有官员能与他相媲美,稍加培育就能成长为一名正三品侍郎,成为一部尚书也不是不可能的。

    老宰辅冯铨耗费了很多心血,终于把郑员外培养出来了,眼看就要步入朝堂发挥应有的作用了。

    谁能想到,却栽在了一场稳操胜券的胜局里。

    老宰辅冯铨注视着已经被彻底击溃的郑员外,褐斑老脸上看不出什么变化,正在雕刻竹雕的右手停了下来。

    只听一道闷响,手里的刻刀按进了竹雕的薄弱处,贯穿了竹雕。

    老宰辅冯铨旁边站着一名总管,这名总管从小就是老爷的书童伴读,一直相伴了几十年,比老夫人都了解老爷的性情。

    总管看见老爷用锋利的刻刀贯穿了竹雕,眼皮子剧烈的抖动了一下。

    老爷把竹雕看的比长子还重要,这一刀甚至比亲手穿透了长子的心口还要严重。

    老爷因为亩产千斤这件事,情绪已经失控了。

    总管都不敢往下想了,余光死死的盯着老宰辅冯铨,以他相伴了几十年的情分还是很担心老宰辅冯铨一刀捅死他。

    这是总管第二次见到老宰辅冯铨因为某件事情绪失控,上一次见到,失控的老宰辅冯铨活活掐死了一名小孙子。

    总管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老爷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还是掐死小孙子的情绪失控。

    可见这件事给老宰辅冯铨的打击,更可见亩产千斤这件事给东林党带来的影响,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朱舜不是神仙,不知道老宰辅冯铨心里的想法,他要是知道这个投靠了闯贼,又投靠了满清的三姓家奴,气到了这等地步。

    一定会高呼一声。

    痛快!


………………………………

第三百七十三章 孙承宗的痛快

    郑员外不说话,一直翘首以望期盼从郑员外嘴里听到不同回答的魏郎中,可是急坏了。

    亩产千斤这件事关系着工业派在北方五州府的支点布局。

    也关系着东林党能不能把工业派死死的压制在顺天府,慢慢磨死工业派的工业革命。

    还关系着他魏郎中的前途,几个月前他在朝堂上可是说了一句,只要可以亩产千斤就让密云知县兼任整饬密云兵备道的狂言。

    当时敢那么大言不惭的说出那番狂言,满朝的东林党官员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那是因为一亩地不可能亩产千斤。

    亩产二百斤,是常识,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定律。

    谁能想到,朱舜居然真的可以改变这个定律。

    直到现在了魏郎中还是不敢相信,思绪不停的飞快旋转,思索着对策,怎么也想不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毕竟定律是朱舜改变的,稻谷也是工业派收割的。

    魏郎中黯淡的眼睛,突然恢复了活力,给自己找到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皇上,这亩稻谷是工业派收割的,臣信不过。。。。。。”

    还没说完,马士英认真的看向了魏郎中。

    脸上看起来很镇定的魏郎中,只是被马士英看了一眼,浑身一激灵,头皮发麻,立即补了一句:“当然,臣在收割的过程中,希望还是由大公无私的士英先生亲自勘察。”

    崇祯坐在高台上注意到了老宰辅冯铨的情绪变化,心里好笑的同时,还有些意犹未尽。

    正想着怎么才能让东林党继续震惊,好嘛,这个魏郎中主动送上门了。

    崇祯还没递给王承恩一个眼神,这位也有些意犹未尽的东厂督公,及时的传达了皇上的意思:“就由魏郎中和身边的几位同僚亲自去收割稻谷。”

    魏郎中忍不住抚须笑了,很为自己的急智感到钦佩,难怪自己能够坐上一司郎中的高位,这份急智说上一句国士之才也不为过了。

    东林党人再一次松了一口气。

    一些东林党官员这个时候还不忘争权夺利,暗恼自己怎么没想起这茬,要不然立功的那人就是自身了。

    魏郎中拿了两把镰刀,一把自己使用,另一把递到了郑员外面前,露出了梧桐树下教书先生般的温和笑容:“没事的,咱们不见得会输。”

    颓然站在原地郑员外,看到这张温和笑脸,立即击中了他的内心。

    重重点头,接过了那把镰刀。

    魏郎中笑容温和的跨过水渠,抬头看了一眼秋后的太阳。

    微风不燥。

    阳光正好。

    站在田埂上的魏郎中,挥了挥镰刀,缓步走进了稻田。

    谷场内的东林党官员们瞧见魏郎中这么的有气度,忍不住开始赞叹了起来。

    “魏郎中当真是有国士之风。”

    “是啊,这份气定神闲比起当今棋坛的大国手丝毫不逊色了。”

    就连一直自认为高他一等的方郎中,也是不由的感叹了一句:“本官远不如矣。”

    几位侍郎站在銮驾旁边,时刻关心着亩产千斤的下一步发展,从魏郎中主动请求收割稻谷,一直到魏郎中能够雪中送炭的拉郑员外一把,走进了稻田。

    几位侍郎都是看的清清楚楚,心里同样是忍不住感叹了一句,魏郎中可以成为他们的接班人之一了。

    朱舜平静的脸容,越发的古怪了。

    这个魏郎中让他想到了一个人。

    重案之虎曹达华。

    也只有那位逼王,能和这个魏郎中媲美了。

    毕竟,不是谁都能找死找的这么清新脱俗。

    果然,还没过去半柱香时间,魏郎中的温和笑容僵在脸上。

    只因为马士英认真的报出了两个数目。

    魏郎中为了力求公正,让工业派找不到耍赖的借口,专门喊上了马士英过去称量稻谷重量。

    马士英真是没愧对魏郎中的期望,一粒稻谷都没遗漏的放在麻袋里,认真称量重量。

    “七斗二升六合。”

    “九斗三升半合。”

    不到半柱香的时间里,马士英称量两次稻谷,为了尽快把稻谷从稻穗撸下来,不辜负魏郎中的信任,火器营军士手里的皮革手套都磨出了裂痕。

    两次称量出来的稻谷还没到两石,比起一千斤还差很多,魏郎中等东林党官员们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魏郎中郑员外等东林党官员只在稻田里割出了一小片空地,还不到一亩地一半的一半,前方还有大片沉甸甸的稻穗没收割。

    马士英瞧见信任他的魏郎中停在原地不走了,善意的提醒了一句:“还有两炷香时间就要傍晚了,魏郎中抓紧时间还能回家吃口热饭。”

    热饭?

    怕不是断头饭。

    此时此刻的魏郎中哪里还有半点的笑容温和,国士之风,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老老实实的站在谷场里装死多好,干嘛非要出来找死。

    现在彻底完了,不仅没有挽救岌岌可危的地位,嗯,也不用挽救了,过了今天能不能继续在官场待着都是个问题了。

    崇祯和东厂督公王承恩从头看到尾,从淡定从容郑员外的颓然,老宰辅冯铨的情绪失控,再到这个很能装相的魏郎中僵在原地。

    心里足足大呼痛快了三次。

    亩产千斤这个大坑,真是个好坑!

    大明天子和东厂督公彻底痛快了,心里舒爽的都不想离开谷场了,甚至差点高呼一声拿酒来。

    不过只能想想,以他们的身份哪里能说出口,有失威仪。

    崇祯和东厂督公不能说拿酒来,有一个人却是没有任何的忌讳。

    大明帝师孙承宗。

    孙承宗心里也是不相信违背常识的亩产千斤,但他却想看看屡次创造奇迹的朱舜,这次会给大明带来怎么样的惊喜。

    崇祯坐着銮驾前往密云县,老当益壮的孙承宗拒绝了长子送来的一顶轿子,骑上一匹辽东大马策马奔腾而去。

    孙承宗过去只是听说了飞梭织布机、大明蒸汽机、蒸汽磨坊这些新式机械怎么扭转了乾坤,怎么把东林党和晋商坑成了泪人。

    今天亲眼看见了。

    因为东林党的弹劾只能憋屈回到京城的孙帝师,这些年的憋屈一扫而空,红光满面的放声大笑了一声。

    “拿酒来!”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又是一个之父

    他孙承宗在辽东浴血奋战,没败在满清的长刀下,却败在了东林党的嘴皮子下。

    弟子袁崇焕一生都在抗击建奴,没死在满清的刀下,也是死在了东林党的嘴皮子下。

    这些憋屈还只能埋在心里不能给任何人说,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东林党在朝堂上的势力越来越大,直到成为世人所说满朝君子。

    闯贼已经去攻打长安了,攻打这座造就了几朝君王的帝王之基,东林党还在朝堂上吵来吵去。

    最为可笑的是有些东林党官员在这种艰难时刻还说留着军队没用,只是在白白消耗大明的粮饷,应该全部裁撤。

    孙承宗差点拎着一把刀冲进紫禁城,冲上那座大殿,指着满朝君子们说上一句。

    没有辽东边军的浴血奋战,你们连给建奴当包衣奴才的机会都没有,只是一堆大块人心的头颅。

    但孙承宗不能。

    只能,把这满腔的愤懑憋屈在心里。

    今日。

    一扫而空了!

    不配上一壶烈酒,怎么对得起这道放声大笑,这满腔的痛快。

    朱舜就站在孙承宗旁边,但他没给这位大明帝师递过去一壶烈酒,而是踢了一脚满丹臣。

    这个憨厚少年虽然是蒙古人,却比东林党和晋商更汉人,父亲满桂一生都在抗击建奴,几位兄长全部战死于抗击建奴的大战里。

    满丹臣像很多蒙古少年一样,喜欢烈酒、大马、利刀,腰间常年悬挂着一个羊皮囊,里面装着很烈的马奶酒。

    满丹臣被一脚踹在屁股上,踹到了孙承宗旁边,挠了挠脑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羊皮囊就被鼻子很尖的孙承宗抢走了。

    满桂幼子的脾气和他爹满桂一样,恩怨分明,朱舜救了满丹臣老爹的命,那他的命比满丹臣自己的命还重要。

    朱舜一刀宰了满丹臣,他都不会眨一下眼,还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不过眼前这个不相识的老头子抢了马奶酒,就没那么好脾气了。

    满丹臣恼怒的像头蛮牛一样冲了过去,准备抢回来自己的马奶酒,还没等他冲过去就被铁塔汉子给拖住了。

    满丹臣的年纪不大,力气却真的像头牛一样,拖着铁塔汉子向前挪了半步。

    铁塔汉子护卫恩公这么多年了,从来没像今天这么丢脸过,脸色一红,暗中加大了力气却还是有向前挪的势头。

    皇上还在不远处看着,朱舜担心这个蛮小子被火器营的火铳手当成捣乱的青手喇唬给宰了,说了一句话:“丹臣,在老督师面前不得无礼。”

    孙承宗仰头灌了一口烈酒,眼睛大亮,喝到了很久没尝到的边疆味道。

    这种马奶酒只有边疆才有。

    听到一句丹臣,孙承宗的视线落在这名壮实少年身上:“好名字,看来令尊也是个饱读诗书的儒将。”

    朱舜的嘴角忍不住扯了扯,勉强认识几个字的满桂要是饱读诗书,那天底下的大儒还不得泛滥成灾。

    满丹臣没有回应孙承宗,只是两眼放光的盯着喝酒的老者。

    整个大明能被喊上一句老督师的只有一个人,从小在辽东长大的他,怎么会猜不到面前这位老当益壮的老者是谁。

    孙承宗看出这个壮实小子要说话,拍了一下他的脑袋,笑道:“好戏还没结束,先别说话,回头让你尝尝老夫亲手做的面条。”

    坐在简陋木台子上的崇祯,因为别人痛快了三次,还是意犹未尽的他决定亲自上阵,让自己再痛快一次。

    崇祯扫视了一圈,想要寻找宋老太爷的长孙和朱舜的幼弟,可惜不认识这两个对大明有大功的功臣,只能先把朱舜叫来了:“工业伯何在。”

    朱舜略微整理了一下绯色麒麟服,走到了简陋的銮驾前:“臣在。”

    塞满整个谷场的东林党成员,瞧见真正气宇轩昂走过去的朱舜,全部露出了痛心疾首的表情。

    完了,工业派的工业革命要冲出顺天府了,东林党数年来的心血将要毁于一旦了。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银打造的壁垒,刚刚开始发挥封锁工业革命的大用就这么崩溃了。

    几名为了立功掏了大把银子的东林党骨干,也崩溃了,崩溃的差点掉眼泪。

    简陋銮驾上的崇祯也是几乎落泪,不过崇祯是激动的几乎掉眼泪,那可是亩产千斤的稻谷。

    亩产千斤!

    什么祥瑞也比不上五谷丰登,这都不是丰登了,而是五谷登天了。

    简直是祥瑞中的祥瑞的祥瑞。

    崇祯激动的无以言表,都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形容,不过看到东林党死了亲爹一样的表情,心情又差了不少。

    这要是放在汉武帝唐太宗年间,臣子们还不得激动的落泪,高呼天佑大汉,天佑大唐。

    君臣一条心的祭拜祖宗,叩谢天地,大赦天下。

    少说也要欢腾一个月,以汉武帝和唐太宗的英明神武都会感觉荒废一个月的朝政也是值得的。

    到了他崇祯这里,满朝的君子们见了有利于天下黎民百姓的亩产千斤稻谷,如同见了仇寇,脸上的表情比死了亲爹还难看。

    崇祯莫名的有些难受,面无表情的说道:“快把爱卿的弟子宋士慧请来,朕要好好看看宋老太爷的长孙到底有多么的英俊潇洒。”

    朱舜朝着田野的方向招了招手。

    崇祯、东厂督公王承恩、孙承宗等人全都看了过去,东林党也是伸长脖子看了过去,看看立下这等丰功伟业的年轻人是谁。

    同样是丰功伟业。

    在东林党心里顶多就是个精通农学的儒生,连个孔庙陪祀的七十二先贤都算不上。

    在崇祯、东厂督公王承恩、孙承宗等人心里,不仅超过七十二先贤,还超过了十二哲,达到了四圣的层次。

    在朱舜心里,就要离经叛道的多了。

    比肩孔圣人。

    朱舜招手的同时,想到七年来的沉默寡言,想到研究成功的不悲不喜,想到那座小小的种子基因库。

    多年的苦功和坚持。

    崇祯八年。

    诞生了一位。

    大明农业之父。

    ()


………………………………

第三百七十五章 又是一位伯爷

    这位农业之父的形象却让所有人失望了。

    田埂的一棵老柳树下,蹲着一名黑瘦年轻人,沉默的抽着旱烟。

    瞧见恩师朱舜给他招手了,磕了磕烟袋锅子,站起身走了过去。

    沉默寡言的走到朱舜身边。

    东林党官员们失望过后,变成了很大的恼怒,他们要是败给了一名风流倜傥的京城大才子,心情还好一些,毕竟对方的才学足够学富五车。

    败给一个比庄稼汉还像庄稼汉的黑瘦年轻人,算是怎么一档子事,分明就是在说东林党还不如这么个下贱小农夫。

    不管满朝君子们怎样的以貌取人,怎么的恼怒宋士慧的下贱长相。

    崇祯看着这个头戴斗笠腰间插着烟袋锅子的年轻人,越看越是喜欢,与那满朝虚伪的伪君子截然不同,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子务实。

    现如今谁不知道宋家每年能赚取一百万两以上的银子,说上一句富可敌国也不为过。

    可就是这么一个富可敌国家的长孙,为了大明,却像个庄稼汉一样在田间辛苦劳作,坚持了七年,从未说去享受纸醉金迷的快活日子。

    崇祯实在是太喜欢了,喜欢到甚至觉的他要是自己的皇儿就好了,哎,可惜。。。。。。

    嗯?

    崇祯突然笑了,不是皇儿不打紧,还有别的方法变成自家人:“爱卿可曾婚配。”

    朱舜的几个弟子早就到了婚配的年纪,这年忙于工业革命的各项研究,整天在实验室里待着没有一人成亲。

    不过这个大弟子却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羊角辫,是那名吊死在树上的边疆老卒孙女,但是按照崇祯这意思看来是要许配给宋士慧一个公主。

    一个是孤苦伶仃的乡野丫头,一个是天下最尊贵的公主,是个人都知道应该怎么选择。

    沉默寡言的宋士慧按理说应该默默接受崇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