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里,郑员外莫名的叹了一口气,不论是宋朝的王安石,还是本朝的张居正,改革派向来是以手腕强硬著称。
全是以快刀斩乱麻的暴烈手段,强行推动改革,尤其是一定会死人。
本以为突然崛起的朱舜会极力主张西法党人,效仿王安石和张居正来上一场快刀斩乱麻的暴烈改革。
东林党作为玩弄人心的祖宗,都不用自己出手,有太多手段鼓动老百姓去进攻那些所谓的蒸汽工厂。
谁能想到年纪轻轻的朱舜,是个比内阁宰辅还要沉稳的怪胎,或是早就看透了人心这一层,一直用温水煮青蛙的手段步步为营的改革。
让东林党最擅长的手段无处施展,只能眼睁睁看着朱舜所说的工业革命在顺天府彻底完成。
还没死一名老百姓。
东林党和晋商倒是吃了大亏,尤其是晋商直接从八大晋商成了五大晋商。
要知道每一朝的改革,手段越是暴烈,死亡的老百姓就越多,他们这些身具高位的官僚乡绅不会受到影响,顶多就是贬官罢了。
朱舜在密云县兴修水利,让老百姓感恩戴德,应该就是在为工业革命铺路了。
老宰辅冯铨对于郑员外的答复还算是满意,拿出尚未完成的浮雕三顾茅庐笔筒竹刻,用刻刀慢慢雕琢:“整饬兵备道手握卫所兵马、钱粮、屯田等大权。”
第二句话说的也是很莫名其妙,郑员外略微想了想,明白了老宰辅冯铨的用意。
密云县的官田也受到整饬密云兵备道的节制,只要担任了这份要职,朱舜以密云为支点收拢北方五州府民心的大计,将会功亏一篑。
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条通往草原的锁匙,给大清国运送大宗紧俏货物。
尤其是硝石、硫磺这两样制造火药的朝廷专营物,大清国正在大力发展火器军,有着很大的缺口。
只要能把硝石硫磺运到大清国,转手就是十倍二十倍的银利,比什么生意都要挣钱。
郑员外不留痕迹的看了一眼老宰辅冯铨,心底震动。
宁远大捷,信王继承大统铲除了阉党,满朝君子的众正在朝,这一桩桩振奋人心的改变,明显可以看出大明的气数还未尽。
老宰辅冯铨这是何意,居然这么明显的暗示他去给大清国送去大宗的硝石硫磺。
难道,大清国真的可以入主中原,老宰辅在铺一条后路?
但是大明这些年展现出来的实力,明显气数未尽,为何要去给大清国当个奴才。
老宰辅冯铨落下最后一刀,把手里浮雕三顾茅庐笔筒竹刻送给了郑员外,示意他可以走了。
郑员外捧着这个珍贵的浮雕三顾茅庐笔筒竹刻,面露沉思的走出了便宜坊,踏在熙熙攘攘的米市胡同大街,无意中看见了精巧入微的诸葛亮。
蓦地僵在了原地,很快又迈开了脚步,脸上露出了笑容。
郑员外也喜欢看三国话本,在武将眼里是一场场热血大战,在文臣眼里是一场场阳谋奇计。
在郑员外眼里却是一部贯穿整个三国的世家兴衰史。
诸葛世家作为荆襄的显赫世家,推出龙虎犬三兄弟分别入仕了魏蜀吴,不论最后谁得了正统,诸葛世家始终都能保持兴旺。
老宰辅应该是做了同样的打算,明面上是大明东林党的老供奉,可保冯家几世富贵。
暗地里为大清国提供硝石硫磺,就算大清国入主了中原,老宰辅冯铨同样是大清国的功臣。
郑员外忽然握紧了竹刻笔筒,春风得意:“本官的机遇终于来了,只要本官控制了长城的出塞口,本官在恩师心里的地位就无可替代了。”
“一身绯色官服也就指日可待了。”
………………………………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朝堂争密云
郑员外冥思苦想出了恩师透露给他的谋划,心里有了底,可以扯起老宰辅这杆大旗在东林党内部游刃有余的当个马前卒了。
不过他这个马前卒只要做的不错,有望成为拱卫帅的士,至于成为恩师那般的下棋人,这辈子是别想了。
怎么拉拢东林党官员一起推举他当整饬密云兵备道,都不需要深思,一句能从密云县的出塞口赚来十倍二十倍的银利就足够了。
郑员外也是东林党的一员,对于东林党的脾性摸的十分透彻,闯王高迎祥都在进攻十三朝古都长安了,东林党还在朝堂吵架争抢利益。
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别说一个作为东林党成员的郑员外担任整饬密云兵备道,就是让卖国卖到一定境界的晋商担任整饬密云兵备道,也会一致赞同。
郑员外只用了一天时间,喝了几杯茶,轻松解决了这件事。
第二天,早朝。
皇极殿内。
满朝君子们站定朝班,一名东林党官员走到大殿中间的金砖上,高声喊道:“启奏皇上,密云县武备废弛,屯田荒芜,很有可能让清国钻了空子,再次从长城的缺口冲入中原。”
“臣举荐郑员外郎担任整饬密云兵备道,最多一年便能让密云县的屯田丰收,操练大批精锐边军。”
东林党官员知晓朝廷现在最缺的就是银子,想要打动皇上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用朝廷出一粒粮食,操练出大量精锐边军。
崇祯从那句屯田丰收知晓了东林党这次要自掏腰包了,不耗费朝廷一粒粮食的操练边军。
按理说只要是不花银子,崇祯的心情应该就会不错,但他心情还是不怎么的好,原因在于一句清国。
建奴自称大清,那是化外蛮夷的僭越,并没有得到大明的承认。
上来就喊了一句清国,咋的,建奴是发你俸禄了,还是赐你女人了,这么上赶着给建奴正名。
面无表情的崇祯很快又有了好心情,一位工业派官员站了出来:“整饬密云兵备道的空缺确实会让建奴钻了空子,不过让姓郑的担任怕是不妥。”
“臣举荐密云知县朱玉兼任整饬密云兵备道。”
一句建奴让崇祯心情很好。
一句姓郑的,却让让东林党官员们脸色不愉。
工业派和东林党党争归党争,好歹在朝堂上留点颜面,毕竟都是读书人,岂能像市井泼妇那样毫无顾忌的撕扯大骂。
这句姓郑的已经有点撕破脸的意味了,更让东林党官员不愉的还在后面。
工业派已经掌握了密云县的政事权,兼任了整饬密云兵备道就掌握了军权。
政事权和军权双双在手,工业派对于密云县这个支点的布局就彻底完成了。
朱舜借助面粉宋家在顺天府的民心威望,步步为营的推广了工业革命,使得老百姓也成了既得利益者,工业革命彻底扎下了根基,已经让东林党如鲠在喉了。
每次想起来这件事再美的花案女进士,都有些索然无味了。
好在这七年来一直把工业派的改革死死的压制在顺天府,没能让工业革命蔓延出去,这让东林党轻松了不少。
倘若让工业派掌握了北五州府的突破口,对于东林党来说是绝对不可以忍受的,严峻到已经不是开始在东林党心口插上一把刀了,而是开始肢解东林党的势力了。
就是使用一些见不得光的暴烈手段,东林党也一定要阻止这件事。
工业派官员这句话说出口,登时让东林党官员们心惊肉跳,差点没上演一出文臣死谏的戏码。
郑员外那张气定神闲的脸容,冒出了大片冷汗,手里的玉笏险些因为手抖掉在地上。
心里更是骇然工业派官员大胆,这种话都敢说出来。
一旦朱玉同时掌握了政事权和军权,密云县的位置又那么的险要,这和唐朝末年的节度使有什么区别。
那名工业派官员到底是工业派还是东林党人?煌煌大唐就是被一群节度使搅得支离破碎,最终亡了国。
哪有往自己身上泼脏水的。
郑员外偷偷看了一眼皇上,坐在大殿之上的皇上还是一如既往的面无表情,让官员们猜不透皇上心里想法。
只是偷瞧了一眼,郑员外便赶紧走出了朝班,一直走进大殿内的金砖上:“启奏皇上,臣招揽了几名擅长农学的幕僚。”
“只要臣能够担任整饬密云兵备道,不仅可以在不耗费朝廷一粒粮食的情况下操练一批精锐,每亩官田还能多出产一斗的课税。”
郑员外的补救顿时让东林党官员们松了一口气,看向他的目光多了几分赞叹,难怪能够先后得到前任吏部尚书和老宰辅的看重。
公然向皇帝买官,还把买官说的这么清新脱俗,当真是一位机敏过人的大才。
尤其是没有直接说出上缴多少粮食,而是用了一句官田多出产一斗,极为高明。
只要皇上答应了这件事,官田的数量还不是东林党说了算。
就算是崇祯觉察到了官田的数目不对,随便找两个佃户当替罪羊,说佃户虚报了数目便能轻松脱罪。
这种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过简陋了,东林党都不愿意使用,只不过没想到在郑员外手里却有这么高明的运用。
最为精妙的是出产这两个字,彻底杜绝了工业派用卖官鬻爵来攻讦东林党。
毕竟郑员外说的是出产,不是缴纳,缴纳还能污蔑东林党为了抢夺官位,以缴纳为名目实际上自掏腰包来买官位。
出产可就不一样了,多出来的课税可是和东林党官员没有任何关系,都是老百姓辛苦种出来的。
工业派敢说卖官鬻爵?
东林党巴不得工业派这么说,这样一来工业派攻讦的就是老百姓了,没了民心,争不争整饬密云兵备道就不重要了。
郑员外一举把工业派所有的路都给封死了,这份谋算,让几位年迈尚书都忍不住睁开眼睛了,甚至有一位尚书在朝堂上公然轻轻颔首。
东林党为了敲定这件事,生怕工业派出来反对,几名重臣立即站了出来。
文选司方郎中走出朝班,扫了一眼愣住的工业派,很想抚须大笑,想到这里是朝堂只能忍住了。
()
………………………………
第三百六十四章 八百斤就够了
方郎中强忍着笑意,戏谑的扫了一眼工业派说道:“皇上,朝廷现在正缺银子,不用郑员外郎这样的能吏,难道要用也就当了一年知县的毛头小子。”
这句话落下,东林党官员们彻底放宽心了,朝廷争斗说白了就是利益的交换。
东林党已经这么直白的说出要让出一部分利益,交换一个整饬密云兵备道了,相信皇上心里已经有了决断。
尘埃落定了。
郑员外用一句出产轻松解决了让整个东林党如坐针毡的支点问题,捞走了大半的功绩,方郎中及时出手也捞了一笔。
眼里活泛的考功司魏郎中哪里肯放过这个坐地捡钱的好事,玩味的扫了一眼楞在原地的工业派,也是强忍着大笑说道:“郑员外所言极是。”
“不如这样吧,你们要是有更出彩的农学大家可以让官田出产更多的粮食,这个整饬兵备道的官位就让给你们了。”
东林党官员们这句狠狠打了工业派一巴掌的玩味,实在是忍不住了,很多东林党官员笑出了声音,甚至有些东林党官员笑的捂住了肚子。
出产?
一亩地最多出产两石多,从夏商周开始就没超过三石,这就像只能女人生孩子的定律。
说是出产,就是在告诉人数稀少的工业派,有种咱们比比谁手里的粮食多。
粮食多?
想到这里,大部分东林党官员都笑出了声,东林党掌握着整个官僚乡绅阶层,也就掌握着全天下的土地。
工业派掌握的土地还没有良乡县的田地多,就算是工业派掌握了一县的土地。
但是。
一县土地和全天下的土地相对比,也未免太可笑了些。
高下立判。
崇祯看着笑出声的东林党官员,脸上的表情略微有些古怪了,东林党这是吃错什么药了,怎么拼了命的要往枪口上撞。
已经担任工部左侍郎的孙元化,亲自上阵了,也是脸色古怪:“你们说的是出产?”
“确定是一亩地的出产?”
一句确定。
东林党官员的玩味笑声当场戛然而止了,已经被工业伯朱舜各种手段折磨成惊弓之鸟的他们,紧张的看向了孙元化。
难不成朱舜这个灾星又搞出来什么幺蛾子,可以提高亩产。
两百五十斤?还是两百六十斤?
难不成。。。。。。
东林党官员突然有了一个不可思议并且很可怕的念头。
提高到了三百斤!
东林党官员们想到了飞梭织布机,想到了大明蒸汽机,想到了蒸汽磨坊,越想越觉得可能。
朱舜这个灾星真的有可能高出了三百斤,面色有些焦急的看向了郑员外,希望他赶紧站出来再一次力挽狂澜。
郑员外这一次不敢轻易开口了,朱舜如果真的把亩产提高到了三百斤,这件事就难办了。
那可是足足三百斤的亩产,江湖术士骗庄稼人银子的时候,都不敢说这碗符水能让地里长出三百斤的粮食。
再是老实的庄稼人听到三百斤,第一反应都是假的。
一个臆想的三百斤顿时让朝堂上陷入了寂静。
这阵寂静持续了一盏茶功夫。
眼看孙元化想要继续张嘴说话了,东林党官员越发的焦急了,就连力挽狂澜的郑员外都无计可施了。
崇祯突然说了一句话。
“朱玉要是能让一亩地出产一千斤稻谷,整饬密云兵备道就是他的了。”
东林党官员们听到皇上的这一句天籁之音,一些官员感动的差点跪下来山呼皇上圣明。
皇上果然还是心向着东林党,向着这帮为大明铲除阉党的功臣们。
魏郎中更是感动的几乎潸然泪下,救了他一条命,毕竟那句让给工业派的话是他说的,不是郑员外。
不由的想起来与皇上一起并肩对抗阉党的日子,心里暗暗下了一个决定,皇上这么帮他,帮他捡了全家老小的性命,挽救了他的仕途,以后一定少贪些银子。
还有这一次多帮皇上争取一些官田出产,嗯,提高到一斗一升好了。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魏郎中,捡了一条命,又做出了大展拳脚的决定。
不知不觉间,身子缩成一团的魏郎中,莫名的气宇轩昂了很多,朗声笑道:“一千斤委实多了些。”
“以臣之见,八百斤足矣。”
………………………………
第三百六十五章 清廉的东林党
“哈哈——”
“哈哈——”
一句八百斤足矣,逗笑了东林党官员们,全部都是‘噗呲’乐了。
一千斤欺负工业派也就算了,还用八百斤来嘲讽,这就过分了。
不过嘛。
东林党很喜欢这种连消带打欺负人的感觉,一群东林党官员笑着走出了朝班,开始打趣工业派了。
“八百斤?魏郎中到底是在寺庙里点了长明灯,心肠太过善良了,依本官看不如改成七百斤吧,莫要过于为难了孙侍郎。”
“七百斤?看来程御史深得佛法的精妙,深知口上留德,这样吧改成六百斤最为合适了。”
那群东林党官员们在那大肆狂吠,一亩地的稻谷出产很快从一千斤降到了五百斤,眼看就要突破五百斤了,东林党的主心骨们还是没有制止东林党官员的打趣行为。
这些年在灾星朱舜的打压下,吃了太多亏的东林党成员需要一个宣泄口。
至于五百斤能否让朱舜完成支点布局,所有东林党成员都是不用担心的,就连几位年迈尚书也是默许了这种行为,没有丝毫的担心。
朱舜能够打破老天爷都改变不了的定律?
这就像朱舜说能让太监生育一样可笑。
脸色平静的朱舜要是知道了东林党的想法,还真的会说上一句,可以生育。
太监又不是整个割掉,只是割掉前面一部分,直接用针刺取精技术取出太监体内的蛋白质,再注入菜户体内便是了。
身穿麒麟服的工业伯朱舜脸色平静,工业派官员们却是一直面色古怪,看着所有的东林党官员在那耍宝。
机会难得。
毕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见到把持朝政的东林党,像个乡下土财主在京师首富面前炫耀自己有百亩良田。
不,应该是乡下土财主在福王世子面前炫耀自己的银子多。
炫耀完了还要在福王世子面前鼻孔冲天说上一句,本财主用一百两银子砸死你。
工业派官员也没去讥讽东林党官员,时间还不到,现在讥讽东林党官员反而会被以为气急败坏了。
只有等到秋收,稻谷真的达到了一千斤,东林党官员包括全天下的官僚乡绅才会相信一件事。
亩产千斤。
崇祯坐在大殿之上看着满朝东林党官员对于改革派的嘲笑讥讽,心底松了一口气,总算是把这件事稳住了。
脸上还是继续喜怒不形于色,面无表情的坐在龙椅上,等着东林党掉进一个大坑。
东林党官员被人卖了,还感恩戴德的对崇祯十分感激,心想着今年各省缴纳的课税腰斩轻一些,算是发发善心,对于皇上的投桃报李。
东林党官员们越想越觉得有必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决定了,多给皇上留一二百两银子,改善宫里的膳食。
免得皇后娘娘以一国之母的尊贵,还要亲手织布给太子裁剪新衣。
东林党官员的夫人们哪一个不是身边有一堆丫鬟伺候,各款褶裙更是多达几百件。
皇后娘娘却像个乡野妇人打梭织布,未免太过于有失国体了。
想到要多给国库一二百两银子,东林党官员就像是立下了砍掉一千颗建奴脑袋的大功,所有人气宇轩昂起来。
有几位喜好作诗写词的东林党官员,差点当场来上一首大作,彰显自身的廉洁奉公。
崇祯、王承恩、以及工业派官员们看着满朝君子莫名其妙的全部气宇轩昂了,倒也理解,毕竟在他们心里。
东林党胜券在握了。
这场讥讽嘲笑持续的时间不短,崇祯受不了东林党的感激涕零和气宇轩昂了,提前退朝了。
东林党官员们挺着胸膛走出了紫禁城,便宜坊、查楼、柳泉居这些名动京城的酒楼戏楼,今天晚上一座难求,到处都是觥筹交错的东林党官员。
只是一司副手的郑员外,在众多一司郎中的拥簇下走进了便宜坊,心中感慨良多。
多年前因为朱舜让他丧失了大权在握,变成了家门都不敢出的惊弓之鸟,没想到时隔多年,还是因为朱舜再次尝到了权利的滋味。
走进雅间。
这几年尝尽世间冷暖的郑员外,从进不了一名八品东林党官员的门庭,变成坐在了身边全是五品高官的主桌,还是坐北朝南的首位。
雅间内只有一张黄花梨八仙桌,郑员外等东林党人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寒暄几句,开始谈论今天的重头戏了。
瓜分利益。
密云县北方的出塞口有一卫一所,密云后卫统辖五千六百名军士,下设五名千户。
潮河所统辖一千一百二十军士,由一名千户负责统领。
郑员外担任了掌管所有兵马的整饬密云兵备道,剩下的六个千户就是东林党高层们要争夺的利益了。
毕竟这六个千户关系着马帮的大小,关系着能从满清那里挣来多少银子。
坐在主桌上的郎中们官位差不多,身后东林党高层拥有的权利也大致一样,不再像以前的吏部尚书那般一家独大了。
再怎么争吵也争吵不出一个所以然,郎中们端起汝窑茶杯慢慢品茶,视线不约而同的落在了郑员外身上。
郑员外才是这一次‘胜券在握’的主谋,怎么分配,还得看他的意见,毕竟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东林党老供奉冯铨的影子。
想要让郑员外偏向自己这方,就得拿出真金白银来,而不是一些天花乱坠的吹嘘。
考功司的魏郎中掌管文官的处分和议叙,大明所有地方官的政绩评定全都在考功司手里,在这一次的利益分润里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文选司的方郎中手里掌握的权利也不小,又和魏郎中是死对头,两人不免习惯性的争吵起来。
郑员外一边慢慢吹着汝窑茶杯里的热气,一边笑看两位正五品高官因为他激烈的争论,心里想着怎么才能借助这件事获得最大的利益。
这个利益不只是银子,而是他们背后站着的大人物能够保他爬到多高的位子。
郑员外也不贪,一个正四品的永平府知府。
………………………………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个师的兵力
永平府与顺天府接壤,在顺天府的东边,再往东就是东海了。
北方与辽东接壤,是一处紧挨着边疆的州府,没有多少油水可捞。
郑员外放着河间府、保定府这些油水十足的州府不选,偏偏选中了永平府,并不是胡乱选了一个州府当做过渡,而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
老宰辅冯铨有着两边押注的念头,郑员外想要加重在老宰辅冯铨心里的份量,就要成为一根不可替代的暗线。
掌握了密云县北方的出塞口还不够,郑员外必须还要掌握一条满清入主中原的重要通道。
永平府的最北方,有一座天下闻名的城池。
山海关。
郑员外只要成为了永平府知府,就可以用各种手段慢慢渗透山海关,必要的时候,只要恩师一声令下,他就可以放满清入关。
如果老宰辅冯铨坚决拥护大明,就算是满清攻克了山海关,只要郑员外在恩师的一声令下里,命令永平府所有的官兵抵抗满清。
不管能不能打得过,就算是一击即溃,郑员外和老宰辅冯铨也是岳飞那般保家卫国的忠臣。
掌握了永平府知府便可以在大清和大明之间左右逢源了。
等到魏郎中和方郎中吵的口干舌燥了,郑员外放下汝窑茶杯,慢悠悠的说了三个字:“永平府。”
雅间内的吵闹声戛然而止,所有东林党人都不说话了,陷入了一片寂静。
郑员外能够看出永平府的价值,宦海沉浮多年的东林党高层不会看不出来。
永平府知府过去是由辽东督师节制,基本上就有由辽东督师兼任了永平府知府,自从袁崇焕死了以后永平府知府的位置一直空着,也正是因为东林党高层都想要这个位子。
雅间内的东林党官员心里同时出现了一个词。
贪得无厌。
胜券在握的东林党在便宜坊急不可耐的分配利益,‘必输无疑’的工业派就没那么多内部争斗了。
工业派一直都是众志成城,也一直都听朱舜的。
‘必输无疑’的工业伯朱舜对于永平府早就有了谋划,不过他没去想那么多,还是步步为营的先把整饬密云兵备道捞到手再说。
密云县北方的一卫一所,一共掌控着近六千七百二十名军士,这可是足足一个师的兵力。
朱舜坐在工人会馆里,正在和两位战略处的大才商量给知县朱玉搭建幕僚班子的事情,主要是商量由谁来统领这一个师。
朱舜心里早就有了人选,手指轻敲官帽椅扶手,平静的说道:“茅元仪。”
曹文耀听到这个名字,不温不火的点了点头:“茅公确实很合适,曹某还在辽东时就听说了茅公的大名。”
“茅公是辽东公认的儒将,深受孙帝师的看重,因为战功一直做到了副总兵的官位,掌管觉华岛所有的水师。”
“只可惜这么一位满腹韬略的儒将同样是被东林党给骂的贬官了,从抗击建奴的前线贬到了江南的福建。”
“但茅公再合适,暂时也没办法调回抗击建奴的前线,毕竟朝堂掌控在满朝君子手里。”
这一点确实是个难题,想要把东林党全力打压的茅元仪从江南调回边塞,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少说也需要一二年的运作。
朱舜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秋收一过,就得安排一名忠于工业革命的将才前往卫所,尽快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操练出一支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师团。
工人会馆内陷入了平静。
朱舜的手指不停敲打官帽椅扶手,思索整饬密云兵备道的将才。
思来想去只有侄儿曹变蛟了,但这个小兔崽子一门心思的杀建奴,哪里舍得离开大凌河堡跑到卫所去给一帮子新兵当教头。
就在朱舜狠下心准备把曹变蛟那个小兔崽从大凌河堡拎回来,宋应升放下手里的书卷,温和笑道:“咱们身边就有一个很合适的将才。”
身边就有?
朱舜轻轻皱起了眉头,很快又舒展开,平淡笑道:“大哥说的不错,咱们身边就有。”
说完,朱舜和宋应升一起笑着看向了坐在轮椅上的曹文耀。
曹文耀还是那副不温不火的表情,但两人是何等的了解曹文耀,从他急促了一些的呼吸已经看出来曹文耀内心的不平静。
也是,但凡父亲都希望孩子能够成就一番功业。
何况曹文耀一直对主动放弃大好前程的二子曹鼎蛟,有着很大的愧疚,要不是他这个当父亲的残废了,想必二子早就和长子一样,成为辽东名将了。
敲定了将才,朱舜心里不免有些火热了,平静的脸容更是难得的露出了一丝亢奋,比曹文耀还要高兴。
朱舜内心这么的亢奋,那是因为终于可以实现一件期待了很久的夙愿了。
组建炮兵团。
以及。
东风火箭团。
朱舜想到一支训练有素的炮兵团,使用标准化的野战炮对着建奴八旗兵一波接着一波轰炸,心里就难以遏制的亢奋。
标准化的野战炮不仅统一了口径,测试了使用寿命,还有堪称无理手的炮表,可以做到建奴将领和欧罗巴将领做梦都不敢想的精准打击。
只有寥寥四个字的精准打击,不知能让多少世界将帅激动的夜不能寐。
距离远了有炮兵团。
距离近了,火箭团就能发挥作用了。
宋应升饶是一介书生,想到数百枚火箭齐射,还有一波接着一波齐射的壮观画面,也是忍不住有些激荡。
只要有足够的银子,就能敞开了轰出一朵朵蘑菇云,轰死一片又一片的建奴。
宋应升一位教书育人的温润先生,因为这件事也学会打趣了:“如果银子不够,十朋可以把福王世子这个大财主喊来。”
朱舜忍不住开怀大笑了一声:“大哥所言极是。”
“以那位大明第一败家子的脾气,肯定只有一句话。”
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一下。
朱舜、宋应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