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条人命官司,少说也需要三四百两银子的上下打点。

    朱舜感到有些摸不透的是,不仅不需要银子,这些乡绅胥吏还要倒贴银子给他。

    朱舜来的时候,让铁塔汉子扛着一个箱子,里面放着五百两银子,大概三十多斤重。

    示意铁塔汉子把箱子放在黄掌案面前,留下一句话,放心的回去等着了:“这件事就交给掌案代为处理了。”

    朱舜把内侄的性命托付给他,黄掌案脸上顿时红光满面,亲自把朱舜一直送出了衙门。

    回到公廨,黄掌案猛的一拍桌子,表情严肃的说道:“银子诸位平分了,这件事无论如何一定要办的漂亮。”

    乡绅胥吏们重重点头,放下手里的汝窑茶杯,走出了公廨,开始去做准备了。

    五天后。

    只用了五天时间,一场涉及了六条人命的官司,就被乡绅胥吏们给批红判白了。

    黄掌案亲自把温度送回了京师大学堂:“温度贤侄,以后温度这个名字不能用了,改名最好改的彻底一些,把姓氏也给改了,免得被人顺藤摸瓜了。”

    “你不如随了令堂的姓氏,也算是报答令堂十几年的含辛茹苦。”

    温度的老爹死的早,本来就对那些所谓的同宗没有多少感情,郑重拱手道:“多谢黄老爷的提点,学生会的。”

    “也早就有了改回母姓的念头,这次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把姓氏改了,不过父亲赐的名字也不能完全不要。”

    “家母姓高,家父姓温,以后学生便叫做高温吧。”

    黄掌案已经知道朱舜的这个内侄,其实只是京师大学堂的门生,更让他对朱舜多了一分放心,对待一名没有拜师的学子都舍得亲自去求人,更不要说是对待朋友了。

    听见这小子没有忘本,记得把父亲的姓氏加在名字里,满意的点了点头:“贤侄以后有事,随时可以来通州衙门找老夫。”

    “只要能帮忙的,老夫定会尽力的。”

    高温郑重行礼,目送黄掌案离开,直到看不见黄掌案的身影了,这才转身回去。

    先去给娘亲报了平安,又去继续研究一项即将完成的发明。

    温度计最高只能测量一百度,高温正在研究一种可以测量三千度的发明。

    名字也想好了。

    就叫高温计。

    灯笔


………………………………

第二百五十四章 制造玻璃的前置条件

    救活了温度的性命,没想到这小子改名改成了高温,前后两个名字,都让朱舜脸上出现了一丝笑意。

    希望这小子人如其名,可以发明出来高温计。

    高温计也正是把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水泥,工业升级的关键。

    水泥的烧制,最大的难点就是火候的控制,需要老匠人根据一种感觉去把握水泥窑的热度。

    感觉这个东西最为玄乎了。

    即便是烧了二三十年瓷窑的老匠人,也是经常烧废泥料,造成产量的低下,成本的增加。

    依靠老匠人烧制水泥,还有一个极大的缺陷,难能实现量产。

    老匠人总共就那么多,培养一名经验丰厚的匠人,最少需要十年的时间。

    现在北直隶的私窑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增长,烧制瓷器也需要大量经验丰厚的老匠人,这也就造成了老匠人的短缺。

    有了高温计就不一样了,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培养出大批可以烧制水泥的熟工。

    热度问题,盯着高温计就可以了。

    有了高温计,这些短时间培养出来的熟工,烧制水泥的成功率比起干了几十年的老匠人,还要高的多。

    大雪时节,距离工人大会没有几天了。

    高温发明了高温计。

    高温计不仅可以用来烧制水泥,对于各种砖厂瓷窑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又是一很受欢迎的新发明。

    京师大学堂的专利评估处给的价钱,八千两白银,高温只要了八百两白银。

    带着这八百两白银,又一次义无反顾的成为了第一位前往南方的京师大学堂秀士。

    主持北洋水师学堂的创建。

    有了高温计,水泥窑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朱舜开始为明年立夏的一项堪称转折点的谋划做准备。

    兴安伯和黄掌案这些通州乡绅胥吏的私窑,也就没了掣肘,也开始爆炸式的增长。

    就在高温计投入使用的几天后,成立了瓷器协会,雄心勃勃的要打造出来第二个临清。

    临清是天下砖窑之首,每日生产的窑砖数以万计,通过马头向大明南北吞吐出海量的窑砖。

    瓷器协会因为廉价的黏土胚料。

    高温计的使用减少了废窑,减少了对于老匠人的依赖,培养大批量的熟工就可建立瓷窑。

    普通细瓷的价钱,已经降到了五分银子二十五只。

    瓷器协会会长兴安伯府二老爷,却觉的瓷器从五分银子十只大跌到五分银子二十五只,优势还是不够明显。

    只有把普通细瓷的价钱,控制在五分银子三十只,才能以绝对优势横扫东南沿海的各个窑厂,尤其是要横扫占据贩洋瓷器六成以上份额的广窑。

    兴安伯府的二老爷和瓷器协会的成员商议过后,决定由副会长黄掌案去找朱舜,尝试建立一座石英砂蒸汽工厂。

    黏土是胚料,石英砂是釉料,再加上高温计这个妖术手段。

    瓷器协会就有希望把普通细瓷的价钱,控制在五分银子三十只,甚至是四分银子三十只,赚来的银子还要比正常价钱要多五成。

    瓷器、丝绸、茶叶可是天底下最为紧俏的货品,每多一成,多赚的银根都能多达几十万两,何况是五成。

    黄掌案坐上一顶崭新的蜀锦苏绣轿子,来到了白府,站在会首公舍门口等着朱舜抬头。

    朱舜感觉门口好像有人,抬头看了一眼,穿戴绫罗绸缎的黄掌案,正站在门槛前把玩正德紫砂壶。

    朱舜说了一句:“元池,让黄老爷进来。”

    黄掌案仰着头看了一眼比他高两个头的铁塔汉子,迈步走进了会首公舍,坐在旁边的官帽椅上,拱手道:“会首,在下这次过来是有要事相求。”

    朱舜自从娶了娘子,朱宋氏亲自调教了几名美貌丫鬟跟在朱舜身边,供他驱使。

    也不用朱舜亲自倒茶了,一名美貌丫鬟主动给黄掌案倒了一杯岕片茶。

    等到黄掌案喝了几口,暖了暖身子,朱舜回应道:“黄老爷但说无妨。”

    黄掌案放下茶杯,认真道:“经过瓷器协会的商讨,希望会首能够建立一座石英砂蒸汽工厂。”

    石英砂蒸汽工厂的建立,本来就在朱舜的计划之内,现在建立,只不过提前了罢了:“我记得兴安伯手里,应该有不少石英砂矿山。”

    “你回去禀报兴安伯府的二老爷,去找我二叔特批一批矿石蒸汽工厂所用的新式机械,过两日我亲自去督造石英砂蒸汽工厂。”

    一片荒芜的丘陵前。

    来来往往着大量的骡马,运送一车有一车的水泥、砂子、石子、熟铁。

    靠近河岸的五六里处,大批工人在已经可以独挡一面的几名京师大学堂学子的带领下,开挖地基,浇筑混凝土。

    朱舜戴着藤帽,站在旁边,查看几名负责设计的京师大学堂学子设计的总规划图。

    永定河岸边的五六十家蒸汽工厂,全部都准备翻新建造水泥工厂,也正在热火朝天的建造着。

    朱舜唯独对于石英砂蒸汽工厂尤其重视,亲自过来督造,原因在于石英砂不仅是给瓷胚上釉的原料,还是制造玻璃的胚料。

    大明的琉璃生意垄断在欧罗巴人手里,朱舜以后可是要用透明玻璃,反向垄断,把玻璃倾销到欧罗巴。

    作为玻璃制造的重要前置条件,石英砂蒸汽工厂就要提前建立了。

    爆破组、破碎机、碾机、仓库、秤房、管理、账房,还有水塔运输系统,这些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关键在于石英砂的除杂,还有石英砂的颗粒大小。

    颗粒大小控制不好,不仅浪费燃料加大成本,还影响玻璃的品相。

    朱舜指着图纸上的一个位置说道:“在这里建造一条斜角为10度的混凝土水道,放置磁石用来除铁。”

    “这里的混凝土水道要灌输干净河水,因为还要利用水的密度,进行除杂。”

    “等到石英砂处理干净,在存入库房以前,要利用筛网进行分目,这样就可以控制石英砂的颗粒大小了。”

    有幸得到山长亲自教导的几名京师大学堂学子,认真的记下了朱舜说的每一句话,这样的机会可不多。

    朱舜在这里待了三四天,眼看就要到冬至日的年终总结大会了,这才离开热火朝天的荒芜丘陵。

    ()


………………………………

第二百五十五章 崇祯六年的总结大会

    崇祯六年的冬至时节。

    召开了第二届工厂大会。

    今年的工厂大会比去年要阔绰气派多了,有了专属的白府。

    铁栅栏外,停满了各种绸缎轿子马车,一位位穿着貂裘或者丝绸冬袄的工厂主,从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走向白府。

    周围一望无际的草地,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

    一队队步兵营的乡勇,在班长的带领下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扛着后装线膛枪不停的巡逻。

    走进大会堂,工厂主们按照座次坐好。

    时辰差不多了,朱舜打开侧面从后院走上了讲台。

    朱舜扫视一圈,崇祯六年的工厂主比崇祯五年又增加了不少,尤其是新成立的瓷器协会,为朱舜控制大明各行各业的鸿图,添砖加瓦。

    朱舜把手里书卷放在讲台上,开口道:“各位,经过一年的辛苦,想必各位在崇祯六年又赚了不少银子。”

    提到赚了不少银子,工厂主们会心一笑,何止是不少,说上一句日进斗金都不夸张。

    朱舜瞧见下面的工厂主们笑了,知道这个开场白说到他们的心坎儿里了,也是笑了笑说道:“各位笑归笑,接下来就要步入正题了,首先是工业。”

    工业——纺织:永定河岸边的蒸汽纺纱厂和飞梭织布厂,数量上暂时没有多大变动,依旧保持在五十家左右。

    但是除了飞梭织布厂,已经实现了全面蒸汽化,另外新增了二十七家蒸汽梳棉厂,十几位在各县有名望的乡绅转化为实业家。

    最大的成果,便是纺织体系终于实现了初步工业化。

    问题:

    1、因为熟工的严重缺少,蒸汽纺纱厂的扩张达到了极限。

    2、梳棉厂和纺纱厂实现了蒸汽化生产,织布机还是人力的方式,导致了棉纱的产量过剩,织布机急需实现蒸汽化。

    崇祯七年的计划:

    1、解决熟工问题。

    2、由蒸汽动力带动的动力织机,要在崇祯七年实现发明,并且可以投入生产。

    工业——机械:四大工业母机之一的蒸汽锤研制成功,机械锯床、碾机、破碎机相继发明,机械钻床也已经研制成功。

    问题:

    1、四大工业母机还剩下三种没有发明,需要尽快发明,提高蒸汽机械的产量。

    2、煤炭和钢铁还是毫无进展,导致蒸汽机械的价钱偏高。

    崇祯七年的计划:

    1、四大工业母机最少再发明一种。

    2、想尽办法也要招纳一名世界级天才,对于煤炭或者钢铁进行研究。

    教育:京师大学堂超额实现了三百人计划,各县新式学堂实现了千人计划,松江府建立了一处北洋水师学堂。

    问题:

    1、顺天府因为背靠京师这座人才济济的大都会,挖掘了三百名数理化天才学子,但是人才潜力已经用尽。

    崇祯七年的计划:

    1、北直隶北方五个州府,实现新式学堂的建立。

    2、北直隶南方的州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进行新式学堂的侵蚀。

    矿业:矿石产业初步实现了蒸汽化生产,建立了一条高效生产体系。

    问题:

    1、煤炭和钢铁的问题,同样是毫无进展,已经严重阻碍了蒸汽化进程。

    崇祯七年的计划:

    1、煤炭和钢铁一定要有一样实现零突破。

    交通:水泥已经烧制成功,高温计的发明实现了量产,同时降低了成本。

    问题:

    1、熟工不足,建造水泥工厂的熟工都不足,建造水泥路更是无从谈起了。

    崇祯七年的计划:

    1、尽快培养大量的熟工,完成对水泥工厂的彻底搭建,然后计划建造大明第一条水泥路。

    2、松江府的蒸汽机船已经进入研究阶段,争取在三年内制造一艘实验型蒸汽机船,五年内实现正式生产。

    朱舜手里的这份总结书,经过战略处的润笔,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所有的问题和计划。

    去年的第一届工厂大会,还有工厂主提出大大小小的问题,今年全部聚精会神的听着会首朱舜的总结。

    尤其是对崇祯七年的计划,一字不落的记载在了自己带来的书卷上。

    这些商贾嗅觉极其敏感的工厂主们很清楚,这些计划哪里是一行行冰冷的数据,分明是巨大的商机。

    就拿煤炭和钢铁的零突破来说,已经有工厂主觉察到煤炭行作,在未来赚来的银子绝对不比蒸汽磨坊差。

    朱舜在谈到煤炭的时候,明显感觉到工厂主们的情绪变化,这些工厂主里只有一小部分西法党人知道第一波工业化红利,大部分工厂主是不知道的。

    明朝商贾们的嗅觉还真是灵敏,只是凭借几句冰冷的文字,就能以过人的前瞻性,觉察到里面的银子味道。

    总结结束,周员外把玩着玉质鼻烟壶站了起来,拱了拱手说道:“会首,其余的事宜暂且可以缓一缓,这个熟工问题,一定要提上日程了。”

    “因为熟工的缺少,在座各位的蒸汽工厂扩张已经黔驴技穷了。”

    “不瞒会首说,房山县不少乡绅在私底下找过本员外,说是要在本员外蒸汽工厂掺上一股,只要蒸汽工厂能够扩张,调整来的寸头少说也有三四万两白银。”

    朱舜知道明朝商铺有掺股一说,一般都是官僚乡绅把手里的现银放在大宗商铺里,以二厘到三厘半的利息掺股,到了年底分红。

    大宗商铺因为大批量的采买货物,经常出现银根短缺,需要大批量的现银。

    官僚乡绅就把手里的现银拿出来钱生钱,双方各取所需。

    周员外说的这个情况,对于工厂协会来说是个好兆头,说明那些顾及东林党和晋商的乡绅,心里有了新的盘算。

    已经开始动摇东林党和晋商的根基了。

    朱舜最后要说的两件事,也正是和熟工问题有关,敲了敲讲台。

    交头接耳的工厂们逐渐安静了下来。

    朱舜伸出了两根手指。

    “第一,工厂协会在崇祯七年一定要走出顺天府,把北直隶的北方五个州府拿下来。”

    朱舜收起一根手指,突然笑了,胸中涌起了万丈豪情。

    “第二,崇祯七年以钢筋混凝土为原材料,建造一座。”

    “工业之城!”

    灯笔


………………………………

每日的更新时间通知

早上九点,一更。

    下午三点,二更。

    晚上九点,三更。

    晚上十点,四更。

    晚上十二点,五更。

    推书祭天!

    推荐夺鹿侯的《开海》,242万字的精品,没书看的,赶紧宰了他。

    推荐傲骨铁心的《司礼监》,285万字的精品,书荒的可以宰了。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工业之城计划

    一座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工业之城!

    工厂主们心里同时出现了一个念头,天宫。

    这座天宫还是自己这些人亲手缔造的,足够让他们名留青史了。

    历史上能够名留青史的,清誉也好,恶名也罢,无一不是当时的一代人杰。

    他们这些下里巴人,能够在县志上留个名字,已经是祖上保佑了。

    青史留名?

    想都不敢想哩。

    工厂主们顿时感到浑身一阵阵的燥热,比起吃了一斤涩精散还要燥热的多,呼吸粗重的盯着朱舜。

    那一双双直勾勾的眼神,只剩下了渴望。

    朱舜的嘴角忍不住扯了扯。

    一座工业之城的诱惑力,就这么大吗。

    工厂主们很快又把渴望的眼神看向了周员外,他家长子周遇吉现在可是京营游击,还是皇上视作股肱的武官,就差来上一出刘皇叔的同榻而眠了。

    周员外在众多工厂主里的地位,隐隐已经盖过了宋家和曹家,成为了仅次于会首朱舜的二号东主。

    这个时候,也就只有周员外能够提出那个无礼要求了。

    周员外放下爱不释手的玉质鼻烟壶,深吸一口气,站起来恳求道:“会首,这个工业之城的建造,能否允许我等捐些银款。”

    在朱舜的规划中,这座工业之城从道路到屋舍,全部用水泥建造,还有配套的自来水厂、沼气路灯等等设施,消耗的水泥数以万吨计。

    虽然水泥属于自产自销,成本低廉,但是数以万吨计的水泥、砂子、石子堆积起来,所需要的银子就多了去了。

    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建造的,需要的是工人协会所有工厂主的力量。

    朱舜为了劝这些工厂主多捐些银子,打了好几日的腹稿,没想到这些工厂主居然是主动提出了要捐银款。

    瞧他们这架势,不让他们捐钱还不行了。

    朱舜很快就想通了这其中的关节,工厂主所求的不过是一块石阙。

    估摸着只要朱舜开口,无论要多少银子,这些工厂主们都会慷慨解囊了。

    朱舜点了点头:“石阙的建造,就按照规矩来吧。”

    工厂主们听到朱舜答应了他们出银子的请求,全部站了起来,一起对着朱舜郑重作揖。

    久久未能起身。

    黄掌案这些新加入的工厂主,听到工业之城的大计,又受到这股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气氛感染,险些落下泪来。

    黄掌案这些乡绅见惯了表面上称兄道弟,出了门转身就能把兄弟卖上一个好价钱的两面三刀,何时体会过这种暖心的氛围。

    最晚起身。

    赵班头眼睛通红的说了一句:“跟着朱先生,这辈子值了。”

    黄掌案扶着胡须,满脸温暖笑意:“应当是没有白活一回。”

    朱舜同样是被眼前齐齐行礼的一幕,所感染了,久久没有说话。

    原来。

    改变一个社会,竟是这等滋味。

    心里塞满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坐在最前排的曹文耀和宋应升,对视了一眼,很快又把目光移开,心里竟然出现了当世明主的可怕念头。

    现在可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乱世,只有那些赤脚佬才会干造反的事情。

    以他们俩超拔俗流的眼界和才学,又是家大业大,怎会出现这等可怕念头。

    朱舜与生俱来的一种感染力,那种跟在他身边的踏实和放心,在这个充斥着勾心斗角蝇营狗苟的世道,简直有着致命般的吸引力。

    尤其对于官僚乡绅和商贾来说,强烈到如同飞蛾扑火。

    谈拢了最后关于建造工业之城的银款,朱舜走下了讲台,从侧门进入了后院的公舍。

    情绪一直被压制的工厂主们,在朱舜离开以后,当场就爆发了。

    “周兄,今天真是太痛快了,今日去老夫那里喝酒,老夫把女儿红挖出来。”

    “女儿红?郑贤弟,令爱应该还未到出阁的芳龄,怎么要把女儿红挖出来。”

    “你这鬼精的老鬼,明知故问,今天这个情况,郑贤弟要是不把女儿红挖出来,都对不起心里的那股子劲。”

    “同去,同去,本员外去把绿蚁楼的掌勺给请来,咱们好好庆祝庆祝。”

    “绿蚁楼可是京城四大酒楼之一,吕兄真是舍得腰里的银子,那老夫只好去把苏小小班给请来,助助兴。”

    这些在县乡已经成长为一方土皇帝的工厂主们,急不可耐的离开了白府,呼朋唤友的来上一场酩酊大醉。

    唯有大醉,方能让他们痛快。

    朱舜回到公舍里,独立的侧房内,烧着一个带着铁皮烟囱的碳炉,

    碳炉上烫着一壶上好的黄酒。

    旁边有一张只能容下两三个人的雕花小案,放着几个漆纹食盒。

    雕花小案旁边,坐着一位美人。

    盘髻戴钗,手里刺绣着女红。

    安静的等着朱舜。

    妻子朱柳氏瞧见朱舜来了,展颜一笑,一种东方美人所特有娴静内敛气质。

    充满了整个厢房。

    就像是春日里的兰花,颜色不是特别的惊艳,香气也不是特别的扑鼻。

    却是春日里最最动人的色彩。

    朱舜走过去,温柔的握住发妻的玉手,声音更是温柔:“芸娘,饿坏了吧。”

    芸娘靠在朱舜结实的胸口,柔柔的说了一句:“奴家,不饿。”

    朱舜搓了搓芸娘冰冷的玉手,打开食盒,一起吃芸娘亲手烹调的菜肴。

    还未吃完,就听见公舍外面有脚步声,朱舜皱了皱眉头,放下手里竹箸,起身离开了这里。

    芸娘招来两名美貌的贴身丫鬟,收拾了碗筷,继续为相公刺绣香囊。

    朱舜来到外面,看见站在门口大雪里的人是黄掌案,不悦减轻了一些:“元池,让黄老爷进来。”

    黄掌案坐在官帽椅上了,喝了一杯茶:“过来叨扰会首,是因为有一句话要说,过去是不想说,现在一定要说了。”

    朱舜让身边的美貌丫鬟把厢房内烫好的黄酒,给铁塔汉子送过去,示意黄掌案但说无妨。

    黄掌案直接了当的说道:“今日过来,是为了举荐一人担任经济署署政。”

    这人过来打扰自己和芸娘吃饭,竟是为了要官。

    朱舜还是一脸的平静,示意黄掌案继续说,当他说了那个名字,心里再也没了半点不悦。

    “黄宗羲。”

    灯笔


………………………………

第二百五十七章 经济奇才

    明末清初的人才不少,真正适合经济署署政的大才,只有黄宗羲了。

    才学先放在一边,就凭黄宗羲反对程朱理学,提倡工商皆本,算是志同道合的同道中人了。

    朱舜平静的从官帽椅上站了起来,不过他的这个行为,却出卖了他这个时候心里的不平静:“走吧,去会会这个黄宗羲。”

    黄掌案能够一眼看出矿石蒸汽工厂的真正作用,那是因为背后有高人指点,这个高人就是同宗族弟黄宗羲。

    朱舜正是知道黄宗羲是位在青史上留有姓名的瑚琏,才会这么心急的去见他,希望他能加入工人协会。

    眼看就是崇祯七年了,立夏那件转折点大计,也是在为工业之城的建造铺路。

    只有一个完善而又高效的管理机构,才能发挥出工人协会的最大力量。

    三处六署机构,三处是用来集中权利,六署是用来最大化发挥工人协会的力量。

    作为六署核心之一的经济署,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大才,如今碰见了明末最有名的经济大家黄宗羲。

    朱舜当然不会放过他了,立即从官帽椅上站了起来,带上铁塔汉子去了什刹海茶馆。

    什刹海茶馆的掌柜,那位见了谁都不予理睬的中年儒生,又是在官僚乡绅惊奇的目光里,起身迎接朱舜。

    找了一圈,没能瞧见黄宗羲,朱舜只能遗憾的回去了,嘱咐黄掌案只要是看见了黄宗羲,立刻去公舍通知他。

    冬至过后,很快就到了小寒时节。

    再次错过了黄宗羲。

    小寒过后,是大寒时节。

    又一次错过了黄宗羲。

    直到除夕,朱舜每一次去什刹海茶馆都扑了空。

    朱舜只是去寻找黄宗羲,却让官僚乡绅们恨的牙根痒痒。

    咋的,是在让人眼馋中年儒生的起身相迎吗!

    崇祯六年的除夕,比往年热闹了很多,朱舜个兄长娶了娘子以后,朱家的几个兄弟也跟着娶了妻,朱家的媳妇们肚子还都大了起来。

    明年,朱家的第三代就要降生了,朱忠仁三兄弟高兴的喝了一夜酒,要不是大年初一有人过来磕头,三兄弟又得继续喝。

    大年初一,先是六名弟子一大早的过来给师公恩师磕头,接着又出现了一波接着一波过来磕头的老百姓。

    日子过的好一些了,老百姓们很少有空着手来的,各种腊肉腊肠干果鸡鸭,都快把朱家的宅子堆成大宗货物的集散中心了。

    员外朱忠仁让家丁亲随们把东西还了回去,这才让养着荷花的大缸,重新露出来。

    朱舜的娘子芸娘的肚子也大了,芸娘主动给相公挑选了一户良家女子,当做平妻。

    曹文诏的嫡亲堂妹,只有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不仅出落的美艳无双。

    因为出身于将门,从小就对打仗最重要的辎重账目有着天生的锱铢必较,可以帮朱柳氏分担繁琐的账目。

    在加上是曹文诏的嫡亲堂妹,只要娶了名为曹湘瑛的嫡亲堂妹,在辽东边疆手握重兵的曹文诏就成了朱舜的大舅哥,算是一种政治联姻了。

    朱舜倒是见过曹湘瑛,刚巧是她在练武,身体的柔软度惊人,当时脑子里不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念头。

    没想到过了没有一年时间,居然成为了现实。

    大年初二,朱舜陪着娘子归宁,给老丈人宋老太爷送去了一堆礼品,回来以后,又去了一趟什刹海茶馆,还是错过了黄宗羲。

    过了正月十五,朱舜把怀有身孕的芸娘留在了双亲身边,反正自从娘子怀了身孕以后,隔三差五的就会骑马回来一趟。

    朱舜憋了大半个月,又把一名美艳无双的十五六岁美人破了瓜,每次都要测试柔软度。

    心情总算是好了一些。

    春分时节。

    白府辽阔草地上的积雪,终于有了一点融化的迹象,朱舜又准备去什刹海找黄宗羲。

    这时,两位舅哥抬着一名衣衫不整的醉鬼,走进了公舍。

    国字脸上开始长出胡子的曹鼎蛟,双手离开父亲的轮椅,恭敬道:“姑丈。”

    两位舅哥费尽周章的抬来一个醉鬼,还送到了公舍,朱舜心里有了猜测。

    果然,曹文耀的话验明了朱舜的猜测:“这小子就是黄宗羲,他父亲可是东林党人,妹婿你放心用他?”

    当然放心,就凭他一生拒绝入仕清朝,就放心使用。

    朱舜深得大国治理当镇之以静的三昧,如果连这点胸襟都没有,还谈什么工业革命,改变一个时代。

    朱舜摆了摆手:“鼎蛟,把他送到后面耳房。”

    节气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