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条是走通州到山海关。
“两条路线的陆运距离差不多都要七百里,一人一骡驮着粮草陆运,每天需要消耗的粮食草料,价值当时的五分银子,往返一次就是一两二钱银子。”
“基本上花费三两银子才能运一石粮食,到达前线。”
“粮草只是最基本的保障,打仗还需要补充各种武器甲胄、火药铅弹、马匹枪炮等等,运送这些辎重又是一笔庞大的消耗。”
“这还只是珠算登州府到前线,以及通州到山海关的漕运耗费,从明朝各地集结大量的辎重粮草到登州府和通州,又是一笔天文数字。”
“在长达一年的战役里,明朝一共耗费了四百万两白银,基本上掏空了明朝的国库,其实当时女真不进攻,再拖上一段时间,明军就会自己崩溃。”
额哲作为蒙古的掌控者,治军作战的能力很高,政治素养低的可怜,以他远超常人的治军作战能力,很清楚的知道一支大军远征,需要耗费大量的辎重粮草。
但他没有想到,一场萨尔浒战役竟然掏空了明朝的国库。
范文程再次在晋商贡献的这张明朝精细舆图上,划了一条线:“山海关到大凌河虽然只有三百多里,但是以辽东边军的辎重储备,最多动用五万大军。”
“超过这个界限,不用咱们打,袁崇焕手里的辽东边军就会自己崩溃。”
范文程收起明朝舆图,说起了另一件毫不相干的事情:“辽东边军的内部,军头林立,内斗十分的严重,再加上军纪败坏,军士不去杀良冒功已经算是精锐了。”
“更不要指望他们备战操练了,早就腐化成了一群兵油子,每次作战往往聚集十倍以上的兵力才敢正面面对女真八旗兵。”
“面对是敢面对了,至于能不能打的过,就是另一回事了。”
“明朝九边的三十万边军,真正能打仗的只有两支,一支是袁崇焕的家丁亲军关宁铁骑,另外一支就是曹文诏整顿出来的一支使用新式鸟铳的曹家军了。”
“即便是仅次于关宁铁骑的曹家军,在平坦的辽东,能够以七倍的兵力对抗女真八旗兵已经很不错了。”
说到这里,额哲明白范文程是什么意思了,就算是袁崇焕想要收复辽东,也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辎重粮草。
这一次的远征只是来了一部分女真八旗兵,辽东还有多达三万的八旗兵,人数更多的汉八旗,以及随时可以过去支援的五万蒙八旗。
单是三万八旗兵,就需要三十万边军。
骁勇善战的五万蒙八旗在平坦的辽东,对抗四十万明朝边军,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
不算人数最多的汉八旗,明朝军队对抗三万八旗兵和五万蒙八旗,就需要七十万大军。
以明朝辽东边军现在的辎重保障,最多可以出动五万大军。
七十万和五万之间庞大的战略鸿沟,纵是十个袁崇焕也难能收服了辽东。
范文程促成这一次针对沙俄西伯利亚的远征,还有一个目的,明摆着告诉袁崇焕,女真腹地已经空虚了,只敢固守不敢进攻。
就问你敢不敢重启大凌河堡战略。
不敢?
等到女真征服了中西伯利亚,疆土已经不亚于大明了,以后可就没有机会了。
敢。
范文程便是要利用这一次大凌河堡战略,彻底耗光明军最后的精锐,彻底打烂明军的战意,从此需要二十倍,甚至三十倍的兵力,才敢正面对抗八旗兵。
这便是阳谋。
搜狗阅读网址:
………………………………
第二百五十章 国运之战
坐在车厢里一直没说话的大贝勒代善,突然说了一句:“范先生这番话有些避重就轻的意思,明朝的军队当然打不过八旗子弟,但这和远征中西伯利亚,毫无关联吧。”
范文程知道大贝勒代善会有疑问,再次说了一句话,却让大贝勒代善和额哲心里更加不理解了。
“这是一场国运之战。”
国运之战?
你当这里是富庶的江南,打下这里就能让明朝灭亡,女真就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
范文程知道大贝勒代善和额哲理解不了这句话的意思,不只是他们俩,天下能有这等战略眼光的国士,寥寥几人而已。
范文程只能用最平实的语言,解释这一次远征西伯利亚的真正国策:“大汗准备称帝,这件事想必两位都是知道的。”
“女真建国以后,会有五省。”
“贝海儿省,土地膏腴,种植大量的土豆以后,就是大清帝国的塞上江南。”
“帝国粮仓。”
“蒙古省,民风彪悍,拥有上百万蒙古子民,每个蒙古子民从小都是在马背上长大,骁勇善战。”
“帝国兵仓。”
“东西伯利亚省,疆土广袤,拥有大量的铁矿,铜矿,金矿,银矿。”
“帝国矿仓。”
“中西伯利亚省,疆土同样是广袤,多是高台地和森林,拥有西洋和远东最为丰厚的裘皮和木材。”
“帝国钱仓。”
范文程说的很平淡,为了这个足以开创一个强盛帝国的国策,不知道付出了多少,耗费了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
为了勘察人迹罕至的东西伯利亚,死亡的雄库鲁都快有五百人了。
大贝勒代善和额哲听了这段平淡的语言,心情却怎么也平静不了,有了这四大仓,立国称帝也就指日可待了。
范文程的国士之策远远不止这些,他要争来的国运,是彻底压过明朝的国运:“远东和西洋之间最为繁华的一条商路,应该就是丝绸之路了。”
“但这条丝绸之路上崛起了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垄断了东西方的商贸,赚取了难以想象的利益,现在正处于最为强大的巅峰。”
“英格兰和佛郎机才会先后出海,希望从海上找到一条通往远东的商路,不过英格兰人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绕过奥斯曼帝国,在沙俄的莫斯科成了莫斯科公司,希望从北方寻找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
范文程突然闭上了眼睛,轻描淡写的说道:“只要攻占了中西伯利亚,就打通西洋和远东的商贸通道。”
“再建了一条丝绸之路。”
范文程这句话说的轻描淡写,落在大贝勒代善和额哲的耳朵里,却让两人久久说不出话来。
筹划了四大仓国策,范文程在两人心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荀彧的高度。
现在看来,范文程是女真的诸葛亮!
皇太极那张始终脸色如常的面孔,也多了几分笑意,只要完成范文程制定的国策,他皇太极就可以比肩秦皇汉武。
国策是有了,但是想要完成却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沙俄在欧罗巴也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尤其是哥萨克骑兵几乎是横扫欧罗巴,地位相当于横扫远东的八旗兵。
哥萨克骑兵也有一部分鞑靼血统,额哲对于这些占据了西波尔的强大骑兵,有着很深的了解:“哥萨克骑兵占据中西伯利亚多年,对于这里山川地貌比咱们熟悉多了。”
“想要吃下中西伯利亚,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范文程明白额哲的意思,但他的眼光只是局限于军事了。
军事只是完成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却不是唯一途径。
范文程继续轻描淡写的说道:“哥萨克骑兵,只不过是一群不愿意成为农奴的贫民,他们很缺钱,更缺地位。”
“大汗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银子和地位,难啃的哥萨克骑兵将会成为一支哥萨克八旗,成为大汗横扫明朝最锋利的长刀。”
明朝面对远东最强大的八旗兵,已经够惨了,在范文程的谋划下,又诓骗来了欧罗巴最强大的哥萨克骑兵。
额哲在心里忍不住为崇祯默哀了。
额哲也体会到了拥有一位国士的可怕之处,本来需要耗费很大代价才能完成的国运之战,在范文程一计计谋划下,不仅没有消减实力,反而极大的增强了实力。
难怪《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也要请诸葛亮出山。
要是换了他额哲,第一回见不到诸葛亮,直接给他一刀了事。
范文程轻描淡写的说完这些,足以让后辈翻来覆去不停研读的国策,视线投向了额哲:“不过在这以前,还要请额驸挑选八百名勇士,正面击溃一支哥萨克骑兵。”
“要让这些蛮夷见识到女真的实力,不然,银子引来的只是一群养不熟的狼狈。”
额哲听到这些话,莫名的有些羞愧,他刚才一直在范文程,没想到范文程却把头功交给了他。
范文程扶住了要行礼的额哲:“如果没记错的话,额驸很喜欢大汗赏赐的三国演义,应该记得七擒孟获的故事。”
说起三国演义,额哲来了很大的兴致:“当然记得,里面的诸葛亮和范先生一样睿智。。。。。。。”
还没说完,范文程打断了他的话:“额驸有幸看过三国演义,哥萨克骑兵应该没那个荣幸了。”
“辎重车上为额驸准备了八百副藤甲,额驸离开的时候,可以让勇士们穿上藤甲。”
这一次,范文程再怎么阻拦,额哲还是对他行了草原上对待尊贵客人的礼节。
这时,一名三等侍卫骑着辽东大马来到了马车旁边,禀报道:“大汗,前方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蛮夷的营地。”
额哲哈哈大笑一声,掀开厚重的车帘走了出去,准备让那些罗刹尝一尝草原弯刀的锋利。
大贝勒代善冷不丁的问了一句:“挑选一支八旗子弟,应该更加稳妥吧。”
范文程却是笑了:“两个字。”
“人心。”
“当年成吉思汗给罗刹蛮夷们留下的恐惧,已经刻进骨子里,这一次就是利用成吉思汗的余威,告诉这些罗刹蛮夷。”
“黄祸,又来了。”
灯笔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南方的新式学堂
女真吞下中西伯利亚以后,想要彻底整合五省的实力,大概需要十年的时间。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就看谁更快了。
朱舜推动的蒸汽时代,随着人才厚度的不断增加,进程越来越快了。
寒风呼啸。
潮河岸边下起了大雪。
水道凝结成了厚实的坚冰,阻碍了水塔运输系统的使用。
倒也不碍事,砸开坚冰,保持水道里的河水快速流动就行。
朱舜站在潮河岸边,目送一艘四百料大商船离开,通过京杭大运河转运到大沽口。
从大沽口出海,航向松江府。
松江府的朱四海一直在享受大兄给他带来的技术红利,一处规模不大只够自己用的水泥厂,已经搭建好了。
储存了几个月的水泥,朱四海挑选了一个黄道吉日,开始以混凝土和钢筋为主要材料,建造一家近代干船坞。
钢铁蒸汽机船动辄就是几百吨的重量,铆接好了怎么下水,是个大难题。
大明的清河船厂这些大船厂,制造的木头福船广船下水,一般都是用铺枕木的方式。
枕木下海的方式,倒是也能用在钢铁海船上,但是有太多的掣肘和弊端。
近代干船坞的建造,就势在必行了,也是制造钢铁蒸汽机船重要的前置条件之一。
朱四海一方面烧制水泥,储备干船坞所需要的各种原料,另一方面大把的撒银子,通过香山澳炮厂接触了和兰东印度公司和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招募西洋学者。
明码标价的告诉西洋人,‘请’来一位西洋学者,就给一千两白银。
松江府不是顺天府,朱四海没有皇帝的支持,更没有官僚乡绅的背书,不敢轻易开办新学。
研究蒸汽机船需要大量的西学人才,自己办不了,那就从欧罗巴‘请’来一位位西洋学者。
欧罗巴积攒了不知多少年人才厚度,培养出来的西洋学者,让朱四海捡了便宜。
佛郎机、和兰、英格兰这些国家,都是依靠贩卖奴隶起家的,对于这种事情熟门熟路。
不同的是,以前是贩卖黑色奴隶,现在要贩卖欧罗巴的白色奴隶。
这些欧罗巴人刚开始还准备拒绝,听到一千两白银的天价,还是最低价,西洋学者的地位越高学识越是出色,价钱也会更高。
欧罗巴人的眼睛里全剩下了贪婪两个字。
香山澳炮厂的一位佛郎机商人,甚至在私底下找过朱四海以后,说了一句,只要给他一万两白银。
欧罗巴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都能运到松江府。
朱四海以前听大兄念叨过伽利略这个名字,说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人类两个字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大兄都夸赞伽利略了,这个人绝对很有学识。
朱四海伸出了三根手指头,只要把伽利略运来,给他三万两白银。
佛郎机商人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念叨了一句赞美主,直接冲出了大门。
这些事情发生在年前,朱四海身边已经聚集了不少的西洋学者,年纪有大有小。
在这些西洋学者的帮助下,干船坞的设计图纸,在一个月以前正式定稿了。
挑选立冬后的一天,干船坞开始动土了。
朱四海正在建造地点巡视,建造地四周全是如狼似虎的恶仆,说是为了监工,其实是为了防止西洋学者逃走。
西洋学者刚来远东没多长时间,还不适应这里的生活,等到再过几年,朱四海会用一种手段,让这些西洋学者撵都撵不走。
干船坞分为三个部分,坞口,坞室,坞首。
现在正在进行的,是对坞室地基的挖掘,等到坞室地基挖掘好了以后,地基和接触陆地的三面,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
西洋学者们站在地基附近,不停的扶眼镜,他们从未见过任何一种材料,在掺和了水以后,可以凝固的比钢铁还坚硬。
尤其是一名来自于帕多瓦大学的教师,这人同样也是伽利略的一名学生卡斯德利,最近痴迷上了这种名叫混凝土的新式材料。
卡斯德利是欧罗巴很有名气的数学家和水力工程师,在数学领域有很大的成就,还为水力学创立了很大的科学基础。
卡斯德利作为一位著名的水力工程师,对于水力学有一种难以想象的求知欲望。
水泥出现以后,立即就吸引了卡斯德利的求知欲望。
明明是一堆很软的粉末,掺了水放置了一段时间,就变成了坚硬的建筑物,坚硬的硬度不亚于钢铁了。
卡斯德利本来是最热衷于逃跑的西洋学者了,私底下还组建了一个逃跑协会。
但是自从见识了这种神奇的材料以后,卡斯德利就差住在混凝土地基旁边了,再也不提逃跑两个字,其他西洋学者也是这样。
西洋学者对于真理的探知,从骨子里就有一种难以想象的狂热,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哥白尼、达尔文、开普勒,一位又一位的先驱,前赴后继的死在了探求真理的道路上。
卡斯德利在没研究明白水泥是什么原理以前,赶他走也不走了。
更多的西洋学者,则是想要看看亲自设计的这种干船坞,怎么解决排水和坞门升降问题。
朱四海站在海岸边,看着那群比他还要热心干船坞建造的西洋学者们,知道他们暂时没了逃走的心思,但还是没有放松警惕。
起码在他们的家人还没被运过来以前,不敢放松警惕。
几天后,二十几名京师大学堂学子带领大批工人,拉着蒸汽机和很多熟铁零件,赶到了这处小船厂。
这一批京师大学堂学子和大批工人,只是一支先遣队,朱舜准备给二弟派遣最少一百名京师大学堂学子和几百名熟工。
朱四海站在海岸边,看着忙忙碌碌搭建临时住所的京师大学堂学子,是时候建立一所新式学堂了。
不过,暂时不能以他的名义,要借助西洋人在东南沿海的影响力。
名字也已经想好了。
北洋水师学堂。
灯笔
………………………………
第二百五十二章 温度计
送走了第二批京师大学堂学子,朱舜趁着距离明年立夏还有一段时间,准备想办法提高水泥厂的产量。
坐在白府公舍里,正在思考让哪名弟子抽出来时间,对水泥厂进行工业升级。
张焘担任工业署署政以后,主持京师大学堂的四弟子赵斗米,脚步有些急促的走进了会首公舍。
赵斗米端起紫檀书案上一杯茶,一口喝干,压下了口渴:“恩师,京师大学堂有一名叫做温度的学子,可能要被衙门给抓走了。”
温度?
内阁宰辅温体仁的宗族子弟?
应该只是刚巧同姓,如果真是内阁宰辅的宗族子弟,县衙哪里来的那么大的胆子,抓走一位宰辅的宗族子弟。
这位宰辅,还是内阁首辅。
朱舜给四弟子又倒了一杯,安抚道:“坐下来慢慢说。”
倒不是平日里做事井井有条的赵斗米,不够沉稳,只是这件事涉及到一条人命。
万一处理不好,京师大学堂的学子就会因为他丢掉性命。
赵斗米清楚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沉下心来,连续喝了两杯岕片茶,吐了一口浊气,开始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
温度本来是江南一间店铺的堂倌,性子比较懦弱,经常被同龄少年欺负。
爹死的早,家里又没什么帮衬他的同宗兄弟,孤苦伶仃一个。
时间久了,渐渐养成了懦弱的脾性。
人越善越是被人欺辱,逐渐的有几个仗着家里有些势力的恶霸少年,经常以欺辱他为乐趣。
在他老爹的坟头上撒尿。
温度忍了。
抢走了青梅竹马的心爱小娘。
温度忍了。
直到有一天,那些十五六岁恶霸少年竟然要强行侮辱他娘。
好在被人撞破了这件事,他娘保住了清白。
为了掩盖这件事,恶霸少年的父母们仗着家里有些势力,给衙蠹们使了点银子,说孩子年纪还小就揭过了这件事。
懦弱了十几年的温度,还是像以前一样,没有说一句话。
三天后,温度在邻居鄙夷的目光里,卖了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包括宅子。
为了巴结那些恶霸少年,请他们去青楼喝花酒。
就在喝花酒的那天晚上,醉倒在地上的温度,在黑暗里突然睁开了眼睛。
拿出准备好的木棒,一棒接着一棒,把六名恶霸少年的脑袋全部砸成了肉酱,溅的满屋子到处都是脑浆和血肉。
第二天,笑眯眯过去喊人的龟奴,瞧见地府十八层地狱般的惨状,吓的当场瘫在了地上,裤子也尿湿了。
就在那天晚上,温度带着娘亲,搭上了一艘去往京师的陈记商船。
本以为天子脚下应该是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的清平盛世,温度怎么也没想到北直隶的老百姓,过的日子比江南凄惨多了。
踏在顺天府的土地上那天起,温度和娘亲就成为了流民大潮的一员。
就在温度要饿死的时候,朱舜从福王世子那里借来了大批粮食,朝廷开办了粥厂。
后来,朱舜开办了新式学堂,温度想也没想就去参加策试了,义无反顾的成为了京师大学堂第一批学子。
温度身上毕竟背着六条人命,为了不牵连山长殚精竭虑才搭建起来的新式学堂,温度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终于,就在三天前,温度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拿去京师大学堂的专利处评估,可以卖到四千两银子的天价。
温度本来住在流民聚集的一间残破龙王庙里,鉴于他的特殊情况,京师大学堂分配给他一间精舍,让他可以和娘亲一起住在温暖干净的京师大学堂。
娘亲吃饭,也特许可以进入食舍吃饭。
温度已经把温度计给卖了,拿着一千两银子的票据,走进了精舍。
娘亲买了一台手摇朱氏纺纱机,正在房间内纺织纱线,好给他攒成亲的钱。
温度作为京师大学堂少有的秀士,每个月在实验小院都能领到一份月钱,攒的月钱,买了一名相貌周正的良家少女。
这名曾经也是流民的良家姑娘,正在旁边捻棉条。
有了一千两银子和这名良家姑娘,温度就彻底放心了,把票据放在了正堂的八仙桌上。
温度走到院子里,走出门外,在门口给娘亲磕了三个响头。
大步离开了精舍。
朱舜听完赵斗米的讲述,放下了手里湖笔,平静的脸容皱起了眉头。
各县学堂能够进入京师大学堂的学子,全是精英,京师大学堂的秀士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十年后,基本上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实业家。
这些年,好不容易培养出来几个,朱舜哪里舍得让温度去自首。
再说了,那些所谓还小的恶霸少年,本就该死。
朱舜明白赵斗米为什么少见的这么慌张了,站起来说道:“四儿,先把温度给稳住,为师这就去一趟府衙。”
朱舜本来就是宋家两名嫡孙的先生,这在重视师道庄严的书香门第,地位甚至超过了两名孩子的父亲。
朱舜前些日子又和宋家小女儿完婚了,亲上加亲,碰到难处,当然要去顺天府找自家人帮忙。
还没走出去,就碰见曹文耀:“火箭营的操练已经基本完成了,会首何时去一趟火箭营的营地。”
朱舜现在哪里还有心情关心这个,随口解释了两句,就让铁塔汉子去备马了。
曹文耀没有说话,也没走,等到铁塔汉子再次回来,不温不火道:“这种事情找宋知府反而不好办,会首应该去找黄掌案。”
“这些地方乡绅在这种批红判白的事情上,要比高高在上的知府有用多了。”
朱舜也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官大就能解决的,在地方扎根了不知多少辈子的乡绅胥吏,往往比皇帝还有用。
朱舜说了一句,多谢曹兄,骑上辽东大马就去了通州衙门,找到了被一堆乡绅胥吏众星捧月般围在中间的黄掌案。
几个月前,黄掌案因为暗地里站队朱舜那件事,他和他那一波亲信乡绅被孤立了。
通州乡绅们瞧见黄掌案自从跟了朱舜,赚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流进家里,哪里还会为东林党背书,全都跑去恳求黄掌案了。
灯笔
………………………………
第二百五十三章 高温计
希望黄掌案能在朱舜面前美言两句,卖给他们一些廉价的黏土,更为贪心一些的希望可以买走一批新式机械。
黄掌案瞧着这些趋炎附势的乡绅胥吏,奉承话不要钱的往外倒,心里大呼痛快,让你们站队东林党,现在知道跟着谁有肉吃了吧。
跟着东林党,那帮子贪官污吏能给留口汤喝就不错了,跟着朱舜,吃肉不说,还是最肥的肥肉。
朱舜做事公允,照顾身边人,那可是出了名的。
想当初善继堂宋家已经到了破落的边缘,自从交好了朱舜,先是四子宋应晶担任了顺天府知府,后来家里每年的银项少说也有个二百万两。
那可是整整二百万两,不是二万两,更不是二百两,银子多到都能堆成一座大山。
曹文诏家里穷的连饭都快吃不上了,现在如何?
家里十几口人个个都是绫罗绸缎,每年更是给曹文诏送去大批精良的火器。
借助这些精良火器,曹文诏从一个小卒子都快成为手握上万重兵的参将了。
交好朱舜这样做事公道的人,敢问谁还不放心,也不用担心勾心斗角的算计了。
就算是没有廉价的黏土,黄掌案冒着极大的风险站队朱舜,都觉的值了。
习惯了勾心斗角的他,心里从来没这么踏实过,不用担心被人两面三刀的出卖。
黄掌案轻咳了一声:“咳,诸位。。。。。。。”
还未说完,一名亲随走了进来:“老爷,朱先生来了。”
黄掌案立即从官帽椅上站了起来,亲自出去迎接朱舜:“赶紧去把最好的茶叶拿来。”
聚集在公廨里乡绅胥吏们,也是从官帽椅上站了起来,跟在黄掌案身后一起走了出去。
朱舜带着铁塔汉子站在公廨门口的青砖道路上,想着抛出那些利益,换来温度的一条命。
谁知道,亲随进去没多久,黄掌案带着二三十名乡绅胥吏从里面走出来亲自迎接。
朱舜看见这么大的阵仗,心里多了一丝警惕,自己肯定没有那么的大面子,让通州几乎所有排的上号的乡绅,亲自相迎。
这些人聚集在一起,难不成又有什么不可见人的阴谋。
朱舜递给铁塔汉子一个眼色,双手按着线膛手铳,走进了公廨。
走进古色古香的公廨,朱舜在众乡绅胥吏的推让下,与黄掌案一起坐在了主位:“今天过来找掌案,有一件事想请掌案帮忙。”
一句请掌案帮忙,顿时让黄掌案大感有面子,抚着胡须看向了左右两边的乡绅胥吏们。
本吏和朱先生的关系好的紧,朱舜都有事找本吏帮忙哩。
朱舜在说话的时候,轻微挑了挑眉毛,黄掌案明白朱舜的意思,问他这些是不是自己人。
当然不是自己人了。
不过,从今天开始,就是自己人了。
人多嘴杂,朱舜也不好直接把话说透,隐晦的说道:“家里有个侄儿犯了人命官司,过来找掌案询问一二,衙门会给定个什么罪名。”
什么罪名?
当然是无罪释放。
通州的乡绅胥吏们正在发愁没有机会结交朱舜,好嘛,老天爷马上就送来了一个机会。
朱舜哪里是过来询问朝廷的律例,分明是来找他们来上一手批红判白的手段,找个人给他侄儿替命。
贾讼师的兄长失势以后,在通州衙门的地位一天不如一天,哪里会放过这么一个上天恩赐的好机会:“朱先生,在下是通州最有名的讼师。”
“处理了几十年的诉讼,朱先生要是信得过在下,最多一旬,一定帮朱先生办妥这件事。”
贾讼师急于表现,三班之首的赵班头同样是想尽快结交朱舜,犯了人命官司的可是朱舜的内侄,这个香火情大了去了:“一旬?”
“朱先生要是能信的过在下,就把这件事交给在下,最多六天,一定帮先生处理好这件事,还不用先生花上一分银子。”
这句话说完,底下的乡绅胥吏们彻底炸开锅了,一个个争抢着要帮朱舜办事。
一条人命官司,少说也需要三四百两银子的上下打点。
朱舜感到有些摸不透的是,不仅不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