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吃完这张面饼,朱舜的早饭和中午饭算是一起解决了,站起来走向了匠作间。

    所有的匠头们聚集在一个棚子里,拿着马吊牌在棚子里赌钱,反正有东林党撑腰也不怕朱舜整治他们。

    过了这个月,朱舜就不是他们的顶头上司了,更没必要怕他了。

    其他年轻的小匠们则是站在旁边看着,不敢去给朱舜帮忙,生怕惹了匠头不高兴,不教给他们手艺了。

    得罪了朱舜顶多就吃点苦头,要是得罪了匠头,饭碗可就要丢了,毕竟他们的年纪不大,没有那么丰富的经验,不能单独铸造鸟铳。

    朱舜走过去,说的一句话,让匠头们感到可笑:“所有的小匠跟我过来。”

    现在没有匠头的说话,小匠们哪里敢过去,抬头看向了匠头。

    匠头们不明白朱舜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想要收买小匠们,得,就让他收买好了,回头让小匠们把好处送过来就是了。

    匠头们忍不住笑了,朱舜好歹也是当过匠头的人,还是王恭厂唯一的年轻匠头,怎么连这个道理都给忘了。

    “去吧,去吧,朱掌厂都发话了,不去的话小心给你们小鞋穿。”

    “哈哈,是啊,他现在可不是匠头了,是王恭厂的掌厂,权利大的很。”

    “老赵,理睬他做什么,马上就要从王恭厂滚蛋的人了,来来,接着赌钱。”

    朱舜没有在意匠头们的冷嘲热讽,争这些口头之快没什么意思,表情淡然的把所有小匠聚集在了一起。

    说的第一句话,顿时在小匠中间引起了骚动:“你们有谁想当匠头。”

    朱舜作为王恭厂掌厂,确实有提拔人当匠头的权贵,饱受匠头各种欺压的小匠们,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媳妇熬成婆的熬成匠头。

    现在突然听到说朱舜要提拔他们当匠头,小匠们全都是躁动了,激动不已的盯着朱舜。

    围在棚子里的匠头们,有的在玩马吊牌赌钱,更多的站在旁边看着,听说朱舜要提拔这些小匠们当匠头,全部都是笑了。

    其中一个孙姓匠头实在是听不下去,嘲笑道:“你想提拔他们当匠头,可以,关键是他们得有这个本事能够当得了。”

    孙姓匠头说的这话很在理,就算朱舜提拔他们当匠头,他们也没有这个本事干得了匠头的活,小匠们自己都是个半吊子,哪里能指导别人制造鸟铳。

    朱舜知道不仅匠头们不信,就是小匠们自己都没那个自信,干得了匠头的活。

    面对这种外面使绊子,内部有人捣鬼的困局,换成任何一个人,就算是明代科学界的第一大佬徐光启,也是没有任何办法。

    唯有朱舜可以破解当前这个局面。

    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最大区别在于,农业社会依仗的是人力,工业社会依仗的物力。

    作为农业社会的大明王朝,无论是铸造鸟铳,还是甲胄武器,都十分依赖匠人的手艺是好是坏。

    工业社会就不一样了。

    朱舜懒的和这帮子老油条废话,给了小匠们甜枣了,就要给他们大棒了:“你们全部跟我过来,谁敢不来,现在立刻滚蛋。”

    朱舜只要还是掌厂,就有权利让任何一名小匠滚蛋,小匠们担心丢了自己的饭碗,赶紧跟了过去。

    来到永定河河岸边,除了摆放水力钻床的棚子,还有三排大棚子。

    朱舜挑选最先跟过来的三十个小匠,来到了摆放水力钻床的棚子,拿起一根铁棍,开始教他们使用水力钻床:“你们谁的产量最高,以后谁就是这条线的匠头了。”

    年轻人的学习能力比起老年人快多了,水力钻床又不是很复杂,很容易就上手了。

    只用了半天功夫,三十名小匠基本上都学会了水力钻床的使用,接下来四百多名小匠们见证了奇迹般的一幕。

    不需要冷骨,不需要敲打,不需要焊接,水力钻床就钻出了一段枪管。

    其他人也不能闲着,分别被朱舜带到了另外三个棚子:“你们负责枪托的打造,谁的产量最多,谁以后就是这条线的匠头。”

    “你们负责打造火帘片、轮机主弹簧、击发锤这些零部件,砧板旁边竖着的木板上有图纸和精度要求,同样是谁的产量最多,谁就是这条线的匠头。”

    朱舜敢夸下海口说交付一千支鸟铳,也不怕手艺精湛的老匠头们,撂挑子不干了。

    关键就在于工业社会的两大优势,量产,廉价,量产大大降低了物品制造对于人的依赖。

    朱舜把滑膛燧发枪的制造,一共是分成了四条线,第一条线负责制造枪管,第二条线负责制造枪托,第三条线负责制造零部件。

    最后全部汇总到第四条线,负责把前三条线制造的枪管、枪托、零部件,组装起来。

    这样一来,每个小匠只需要掌握自己那条线所要铸造的东西,无需像以前那样,要能熟练掌握鸟铳制造的每一个步骤。

    大大降低了一名合格匠人的培养时间,以前需要几十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匠人,现在都不用几年,几个月就能熟练的上手了。

    王恭厂的小匠们最少都干了三五年了,有着一定的经验基础,只需要两三天就能轻松上手。

    朱舜看着永定河河岸边的四条线,看着热火朝天卖力干活的小匠们,心里出现了一股极大的成就感。

    大明的第一条兵工线,建立了。
………………………………

第二十三章 标准化

    朱舜瞅着这条兵工线,心情极为振奋,来到大明王朝这么长时间,总算是有点成就了。

    穿着鹌鹑补子绿袍官服的朱舜,喊来一名组装线的小匠,让他搬来一张太师椅。

    大模大样的坐了上去,手里拿着公廨里的粗瓷茶壶,喝着清茶,欣赏着热火朝天的兵工线:“好在只是滑膛枪,对于精度的要求不是太大,他们这样各凭感觉制造枪管,大差不差的就行了。”

    “这要是换成线膛枪,就完全不一样了,线膛枪要求弹丸和膛线紧密的结合,对于精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朱舜把嘴上的粗瓷茶壶放下来,开始思考线膛枪兵工线的建立:“这样就涉及工业社会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了,标准化。”

    “只有所有的铅弹的大小都一样,线膛枪的口径都一样,这样才能让任何一颗铅弹适用于任何一支线膛枪。”

    “铅弹大了,塞不进线膛枪里面,小了又不能有效的闭气,造成哑火。”

    “线膛枪的口径如果不统一的话,也很容易造成塞不进或者哑火的问题。”

    “有了这种水力钻床,枪管口径的标准化就有了一定的保证,毕竟不是那种依靠人力去敲打了,而是固定住一点一点的钻成一根枪管。”

    “只是就算使用水力钻床,也有一定的误差,嗯,应该打造出游标卡尺和千分尺这样的基础测量工具,对枪管口径进行标准化生产。”

    “符合标准的就用来制造线膛枪,不符合标准的也不能浪费,用来制造滑膛枪。”

    至于铅弹的标准化就难了,没有蒸汽机,没有机械冲床,很难对铅弹进行标准化。

    要是真的有了蒸汽机和机械冲床,朱舜也不会用来标准化铅弹,而会用来制造黑火药火枪的巅峰之作,米涅式步枪。

    这种使用圆锥形子弹的步枪,已经和近代枪械差不多了,装填速度快,射程远。

    朱舜以前看过不少的历史小说,里面的主角竟然用手工作坊,制造了大量的高标准米涅式步枪。

    简直就是胡扯,这也是很多小说的硬伤,上来就开挂制造这种堪称外挂的米涅式步枪,孰不知,米涅式步枪后面涉及的技术标准有多高。

    别的不说,没有机械冲床,就连米涅式步枪使用的米尼弹都造不出来。

    朱舜所说的一年交付三万多燧发枪,只是滑膛枪,别说是米涅式步枪了,就是想要大规模制造线膛枪,以现在的工业水平来说,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爱荷华膛线机,单纯依靠手工刻画膛线,没有个一两个月根本不可能完成,中间要是有一点差错,又得换一根枪管从头再来了。

    机械冲床的制造方法,朱舜也都知道,只不过没有蒸汽机这个工业的动力源泉,造出来了也没用。

    只要熬过去这个月,朱舜就要开始对这些年轻匠人们进行培训,先把分米、厘米、毫米这些计量单位灌输给他们,然后交给他们游标卡尺和千分尺的使用方法,为以后做准备。

    明代倒是有类似于游标卡尺的东西,青铜刻线直尺,只不过精准度较低。

    测量枪管的口径容不得半点的马虎,朱舜准备亲自制作几个精准度高的游标卡尺,还有千分尺当做模板。

    到了晚上,不用朱舜主动去安排,几名年轻的匠人为了能够增加产量,主动跑到王恭厂储存干柴的棚子,抱来一堆干柴放在自己所在的棚子旁边,点燃了一堆篝火。

    匠头的诱惑力对于年轻的匠人们来说,比起青楼里的头牌还要大,现在有机会实现自己日思夜想的夙愿,为了超过其他人,肯定要多干一些时辰。

    有了这个几名年轻匠人的带头,其他人也不走了,同样是跑去抱来了一堆干柴,用来照明。

    匠头们看不懂朱舜在搞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早在放衙的时间到了,跑到附近的集市,随便吃点东西,就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照常是在王恭厂里面赌钱,天黑了就回去睡觉,就这么过了几天,匠头们突然坐不住了。

    他们发现一支支制作完备的燧发枪,不停的送到库房里面,这才过去半个月的时间,库房里面已经堆放了五百多支燧发枪。

    要是放在过去,单单是这五百多支燧发枪,就是他们五个月的产量了。

    匠头再也没有心情赌钱了,就连吃饭都没味道,他们怎么也想不通朱舜到底使用了什么神仙手段,凭空变出来这么多的火枪。

    朱舜今天正好不在这里,匠头们就动了歪心思,想着赶紧把这个消息传给黄贴厂,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赏钱。

    至于那场京城百姓天天谈论的赌局,谁胜谁负不重要,反正他们也没下注。

    负责王恭厂安危的总旗,家里的长辈是东林党的一员,他虽然没能有幸进入东林党,但他一直以东林党成员自居。

    看见了这个情况那还了得,不使点坏都对不起他的身份,总旗还想着凭借这件事立个大功,好让他能够有幸加入东林党。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的狠一点,总旗让手下的五十名军士一人抱着一堆干柴,堆放在了库房旁边。

    总旗手里拿着一个火把,笑着注视库房,只要把这个火把扔过去,就立了一个大功。

    “砰!”

    就在总旗要扔出去火把的千钧一发之际,朱舜抬手就是一枪,正中后背。

    “啊!”总旗痛苦的哀嚎着倒在了地上,没有伤到要害,但是铅弹穿透身体的剧痛,让他无法忍受,躺在地上满地打滚。

    总旗手下的军士们立即抽出了雁翎刀,当他们转过脸来看到朱舜身后的那群人,这群没上过战场的软蛋,手里的刀全部吓的掉在了地上。

    飞鱼服,绣春刀。

    朱舜早就预料到今天的这一幕,知道王恭厂的军士不可信,就去了一趟王承恩府邸。

    线膛枪、廉吏、水力钻床,亲眼目睹了这一件件事情的王承恩,知道朱舜在天子心目中的分量,已经不轻了。

    这位当朝的大红人王承恩,再三交代,只要是朱先生来了,一定要服侍好了,谁要是敢怠慢了朱先生,就把他沉到永定河里面。
………………………………

第二十四章 准备建厂

    有了王承恩的嘱咐,府内的管事哪里还敢怠慢了朱舜,邀着朱舜坐在正堂以后。

    王承恩的菜户,一名相貌绝美的女子,亲自给朱舜端来了最顶级的蒙顶石花茶。

    还让丫鬟端来了花折鹅糕、木蜜金毛面、五色饼等几样茶食。

    朱舜来到大明,天天不是喝稀饭,就是吃一点味道都没有的面饼,突然吃到这么精致的茶食,差点没把舌头给吞下去。

    但他只是吃了一个就不吃了,保持该有的风度。

    王承恩从宫里回来,换了一件衣服立刻就去见了朱舜,得知朱舜想要借一队军士护卫王恭厂,二话没说连夜又回了皇宫。

    崇祯现在对于水力钻床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国之重事的高度,他可是还指望这笔银子赈济陕西的灾民,顺带补发边军的粮响,直接派遣了一队锦衣卫。

    另外王承恩还给朱舜带回来一个消息,说是如果王恭厂的工匠不服从管教,可以从二十四衙门的兵仗局调遣一千名工匠给朱舜。

    兵仗局才是大明制造火器的地方,王恭厂过去只是火药厂,平时多是以制造火药为主,只是这两年边事吃紧,分出五百左右的工匠负责制造鸟铳。

    剩下的大部分工匠,还是以制造火药为主。

    朱舜有了这一百名锦衣卫的协助,底气就足了,带人刚刚赶过来,就看见了王恭厂的总旗要烧库房。

    带队的锦衣卫百户清楚王恭厂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在过来以前,王承恩还刻意提点过锦衣卫百户。

    没想到刚来就看到了这一幕,锦衣卫抽出绣春刀就冲了过去,面容冷峻的说道:“把他们全部押出去。”

    本来还想着立功的总旗,瞅见了锦衣卫,顿时吓的面无人色,手脚冰凉的被两名锦衣卫拖了出去。

    朱舜看着这一百锦衣卫手脚麻利的把王恭厂总旗,还有他手下的人全部押走,王恭厂这下算是彻底的高枕无忧了。

    朱舜抬脚刚要离开,从来都是摆着一张臭脸,见了内阁首辅也是一副臭脸的锦衣卫百户,脸上多了一点笑容。

    或许是很长时间不笑了,笑的有些僵硬:“朱先生慢些走,我有点事想要和先生谈谈。”

    朱舜不明白锦衣卫找自己能谈什么,自己身上可没有什么油水,更没有肥差安排给他:“李百户请说。”

    锦衣卫百户想了一下,决定实话实说,这种事也没有好瞒着:“是这样的朱先生,过来的时候,我家千户交代了。”

    “让我问问先生,这种线膛燧发枪能不能先给咱们北直隶的锦衣千户所配备。”

    朱舜有段时间对明朝的锦衣卫产生了兴趣,专门查找过锦衣卫的资料,知道锦衣卫一般分为三种。

    一种是分驻各地,一种是驻在京师的,还有一种是临时派往各地的。

    驻扎在十三省和南直隶等地方上的锦衣千户所,以客栈、酒楼、青楼等为密探据点,以各种基层行业身份为掩护。

    监察官员是否贪腐,秘密监视某些下野官员,还有肃反、反间谍、监视各地藩王等等职责。

    最让官员们畏惧的是,锦衣卫具有独立侦查、逮捕、审讯、宣判、关押的权利。

    分驻各地的锦衣千户所最高长官,就是锦衣千户,负责管理一省的锦衣卫。

    这名锦衣百户嘴里说的千户,就是掌管北直隶所有锦衣卫的锦衣千户,要是能和他结下香火情,这是很多中枢重臣做梦都会笑醒的一件事。

    朱舜没有说答应,也没说不答应,只是轻轻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便离开了这里。

    平时正五品官员见了李百户,下意识的都要避开他,从另一条巷子绕过去,李百户瞧见朱舜好像答应了这件事,竟然是主动把朱舜送到了大门口。

    这也就算了,还让手底下武艺最好的两名锦衣卫,小心的跟在朱舜后面护卫着,免的出了什么意外。

    李百户手底下的锦衣卫们,自己平时都是大爷,什么时候见过作为大爷中的大爷的李百户,这么低姿态,感觉真是匪夷所思的很。

    在去黄村的路上,两名锦衣卫看见了两名同行,东厂的两名番子也在暗中护卫朱舜,这让他们对于朱舜的身份更加感到奇怪了。

    朱舜走到村口石桥上,刚好碰见了二叔,二叔扛着一个锄头刚从庄稼地里回来:“二叔。”

    朱忠义黝黑的脸庞,咧嘴一笑,从怀里拿出来一个干巴巴的枣子,放在了朱舜手里。

    停下脚步的朱忠义,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道:“舜儿,赌局那件事家里知道了。”

    “这个官要是真的做不成了,不要觉的丢脸,不敢回家,二叔在山海关还有一些人脉,到时候给你搞来一个负责粮草的小吏。”

    朱忠义在边关厮杀了那么多年,用命换来的人脉,不留给儿子,反倒是为了让朱舜保住面子要把这个机会留给他。

    朱舜知道这句话的分量,当然不会接受:“二叔没事的,这一次咱们稳赢。”

    朱忠义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一瘸一拐的走回了破旧茅草屋。

    看着自己这一家人住的破烂地方,珍妮纺纱厂的建立要提上日程了。

    第二天晌午吃过饭,朱舜就去隔壁找到了在家无所事事的三叔,三叔愁眉苦脸的坐在篱笆院子里,三婶在他旁边数落个不停。

    “你说说你,不就是说你两句,有什么不能忍的。”

    “不当牙人,不当牙人家里吃什么喝什么。”

    “老二家里好歹把抚恤给补了,给了三亩良田,还免了五年的税,老二老老实实的种地,倒也饿不死。”

    “咱家也没地,你又没个手艺,怎么养活咱们这一大家子。”

    “别的不说,老娘可是你们老朱家的大功臣,给你生了五个儿子,壮大了你们老朱家的香火。”

    三叔朱忠礼平时就很惧内,更不要说现在挣不了钱了,只敢唯唯诺诺的听着,也不敢搭话。

    朱舜推开木门走进去,就看见头上插着木钗身上穿着布裙的三婶,织布的同时,嘴里不停的唠叨。

    三叔朱忠礼耷怂着脑袋的蹲在门槛上,老老实实的听着,不敢多说哪怕一句话。
………………………………

第二十五章 工钱问题

    三叔朱忠礼看见朱舜进来了,就像是见到了救星一样,笑嘿嘿的站了起来:“舜儿你来了。”

    三婶瞧见丈夫竟然敢站起来,反了他了,抬头瞪了他一眼,正好看见了朱舜,脸上也是出现了笑容:“舜儿来了,赶紧屋里坐。”

    朱舜很自然的坐在了门槛上,转过头笑着打招呼道:“三婶,你别说三叔了。”

    “你放心吧,过不了几天,三叔就能给你挣来大钱,养活我那几个弟弟。”

    他们老朱家最有出息的就是朱舜了,自从朱舜当官以后,三婶她们三个朱家媳妇,在村子里俨然已经成了最有话语权的人。

    过去最爱说她们姐妹三个坏话的里长媳妇,现在别说是在背地里嚼舌头根子了,见了她们都得绕道走。

    就拿浆洗衣服来说,过去都是里长媳妇家的仆人在上游浆洗,现在上游已经成了老朱家专用的浆洗地点。

    无论朱舜说什么,三婶都是一万个相信,当即就笑的合不拢嘴:“你看看舜儿多有出息,咱家的几个孩子怎么那么的不成器。”

    朱舜平日里在三叔面前最轻松了,老爹为了挣钱常年不在家,二叔又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就三叔以前喜欢带着他玩。

    基本上能玩的三叔都带着他玩了,朱舜记忆里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有三个疼爱他的长辈,还有六个帮他打架的弟弟。

    朱舜递给三叔一个眼神,对方瞬间就心领神会了,笑嘿嘿的说道:“我出去办点事,晚饭就不在家吃了。”

    叔侄二人走出院子,走了几十里地,来到了本县边界的永定河河岸边。

    这里距离北边的王恭厂也就半柱香的路程,水流湍急,只要把土地平整干净,就是一块极佳的厂房。

    朱舜站在永定河岸边,看着河水汹涌的河面,心情畅快的说道:“三叔,那个水力纺纱机已经做好了。”

    “这两天就要开厂了,我想着反正三叔你现在也不做牙人了,不如这样,过来帮我管理纺纱厂,给你两成的分红。”

    三叔朱忠礼做了那么多年的牙人,清楚的知道分红是什么,赶紧摆手:“不行不行,帮你管理纺纱厂那是应该的,我这个做长辈的哪里能要孩子的钱。”

    朱舜早就知道三叔会这么说,认真道:“这个钱不是给三叔你的,我的几个弟弟年纪也不小了,再过几年可就要娶媳妇了。”

    “家里要是没钱,就连聘礼都给不起,你说谁会把女儿嫁给咱们家。”

    朱忠礼一共有五个儿子,想到儿子们成亲的钱,愁的都快要长出白头发了,但是要孩子的钱,确实不应该。

    一般陷入两难的他,平时都会嘻嘻哈哈的把难处糊弄过去。

    现在只有沉默。

    朱舜敲定了这件事,就要开始说珍妮纺纱厂建立的事情了:“三叔,纺纱需要棉花,今天你先去附近的庄子把棉花的供应给敲定下来。”

    “我等会儿带着几个弟弟,今天就把水力纺纱机给安装好。”

    朱忠礼在牙行干了这么多年,对于京城附近的五行八作门清,说到棉花的价格,脑子里立即就出现了谁家的棉花最便宜,谁家的棉花最好。

    这件事正好可以发挥朱忠礼牙人的优势,再把价格压一压,转身就向良乡县西面的房山县赶去,去找一位姓周的员外。

    朱舜的六个弟弟早就在王恭厂门口等着了,另外还有十几个黄村的庄稼汉,全是朱舜请过来帮忙的。

    也不要工钱,当今这个年月,能够给口吃的就行。

    安装水力纺纱机最费劲的地方,在于要在河里安装一个水车,用了两天的时间才算把水力纺纱机给彻底安装好。

    这些庄稼汉走的时候,朱舜又多给他们每人一个面饼,只是一个面饼,就让他们感恩戴德的不断感谢了。

    这一次的旬假和中秋节的三天休沐连在一起,朱舜一共可以休息四天,这也是他挑选这两天建厂的原因,时间充足。

    水力纺纱机安装好的下午,朱舜的三叔也从房山县回来了,再次站在永定河边上,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昨天还什么都没有的永定河里,现在安放着一架巨大的水车,水车的中间有一根轮轴,一直连接到岸边。

    岸边也放着一个水车样式的转轮,这个转轮小一些,转轮上有一根传动皮带,通过这根传动皮带带动整个纺纱机运转。

    朱忠礼也算是见多识广了,最让他震惊的是,这种纺纱机上竟然可以放置一百个纱锭。

    朱忠礼对于金钱有着天然的敏感,都不用纸笔,只是用心算很快就算出了一个月能赚多少银子:“乖乖,只是这一台纺纱机,去掉各种成本的话,一个月最少能赚二十五两以上。”

    “一年就是二百多两银子,别说是亲手挣到了,就是见也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朱舜笑了笑,这个时代的科学家徐光启、孙元化等人全都是穷困潦倒,但是在自己的那个时代,最赚钱的公司,全是科技公司。

    科技就是金钱。

    这一台水力纺纱机就相当于一百名妇人,这还只是明面上的计算,妇人们所用的纺纱机还要用人力,累了就得歇一歇。

    水力纺纱机用的是水力,根本不存在休息这么一说,实际上的产量还要超过一百名妇人的产量。

    另外还没计算吃饭、农忙、疾病等等需要停下来的时间,水力纺纱机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年无休。

    朱舜走到纺纱机旁边,教给三叔怎么操作这个水力纺纱机,等到三叔学的差不多了,想了想说道:“三叔,棉花纺成细纱,需要先把棉花用手捻成棉条。”

    “大概需要请两个妇人捻棉条,另外还要请一个妇人看着纺纱机,有了断纱及时把断纱接起来。”

    朱忠礼对于纺纱作坊很了解,曾经有三个月的时间,一直帮一名员外联系买家,问了一个关键问题:“月钱怎么算。”

    月钱多少,朱舜已经想好了:“一个月三钱银子。”

    “三钱!”朱忠礼瞪大了眼睛:“舜儿,你可知道咱们大明的一名军士,一个月才四钱银子。”

    “太多了,给个五分银子就可以了。”
………………………………

第二十六章 招募人手

    精通明代历史的朱舜,当然知道大明的军士一个月多少粮饷,也知道大明银子的换算单位。

    一两银子等于十钱银子,一钱银子等于十分银子。

    朱舜说的三钱银子,已经远远超过了朱忠礼的心里预期,三叔当然是不会同意这件事了。

    叔侄二人还没商量完月钱的事情,朱舜的老爹带着一帮子泥瓦匠赶了过来,开始在纺纱厂的外围建起一堵土墙。

    朱舜老爹听老三说了这件事,也是不同意,就算是一个月能赚二十多两银子,也不能这么糟蹋钱。

    朱舜何尝不知道月钱高了,随着各种旱灾蝗灾的不断发生,地里能长出来的粮食越来越少,粮商们就开始抬高粮价。

    现在粮价已经到了一钱一分银子一斗,三钱银子还买不到三斗粮食。

    成化年间,朝廷赈济京城的流民,保证每人一个月食米三斗,这是一个人饱食的最低标准,就以现在的物价来说,勉强可以让一个妇人达到流民的水平。

    朱舜看着这台号称是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珍妮纺纱机,怔怔的说了一番话。

    “爹,我不是伟人,也不是圣人,但是我想凭借自己有限的力量,尝试着改变这个世界。”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是爹。”

    “我想试试。”

    朱忠仁没有读过书,不知道儿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一件事,只要是儿子喜欢的事情,他就绝对支持。

    朱忠仁乐呵呵一笑:“行,儿子,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爹都支持你。”

    说完这句话,朱忠仁乐呵呵的跑去帮忙了,尽快把土墙给建起来,他们老朱家以后也有产业了。

    挣了钱,看哪个媒婆还看说他们家穷,到时候说不定真的能给儿子娶一个书香门第家的女儿。

    朱忠礼听见大哥都同意了,自己也就不好再坚持了,就想着一定要找三个良善家的妇人,懂得知恩图报,不能说侄儿救活了他们一家的命,还不懂得感恩。

    黄村不像大明其他的村子,基本上都是属于宗族性质的村子,村子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同姓人。

    黄村属于散居性质的村子,小宗族也有几个,人数不多也就几十上百人,剩下的乡民大部分都是匠户,或者是军户。

    在京城里做工,房价太贵,只能搬到距离京城比较近的近郊,这年头当兵的日子也不好过,只能像匠户那样搬到京城近郊。

    三叔朱忠礼正准备推荐三户良善人家,默默干活的二叔朱忠义,突然开口说话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