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舜接下来的举动,更让中年儒生看不懂了,完全变成了一个粗鄙武夫,咋咋呼呼的划拳喝酒。

    没心没肺到对面的那名中年读书人,都感觉丢人了。

    朱舜没去在乎官僚乡绅们怎么想,在装醉以前,按照徐光启的谋划,说出了一句话。

    “不就是旱灾嘛,想我朱舜什么解决不了,小菜一碟。”

    东林党郎中和右参议瞬间对视了一眼,脸上冒出了笑意,付了茶钱,立刻离开了这里。

    同时还有七八个官员站了起来,付了茶钱,快步离开了这里。

    ()


………………………………

第一百四十一章 纺纱机换侍郎

    朱舜酒后的狂言,很快就在东林党的高层传开了。

    在京城有着盘根交错关系网的七大晋商,也知道了这件事,不过这一次他们没工夫搭理朱舜,全都在拼尽全力侵吞黄永发的祖产。

    祖产就那么多,谁吃的快,谁就能多捞一笔,哪里还有那个闲工夫去勾心斗角。

    东林党郎中回到自己的府邸,第一时间喊来了同僚们,开始商讨怎么拿这件事,彻底整死朱舜,展现他的才干,加重在尚书和两位侍郎心里的份量。

    当今的朝堂属于东林党一家独大,正是因为东林党太过庞然大物了,各部都有各部的小团体。

    这位东林党郎中是吏部某一司的郎中,还是六部里极其清贵的考功司郎中,掌管着官员的政绩考核,一位官员是升迁,还是贬官,都在于他手里的那支笔。

    毕竟汉字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评语的意思可就不一样了。

    考功司郎中却对自己的清贵位置有些不满意,想要动一动,往上再升一升。

    去年,工部尚书死在京城第一酷吏马士英手里以后,按照惯例,会从工部的左右侍郎里挑选一人担任工部尚书。

    这样一来,正三品侍郎就空出来一个位置,考功司郎中看上的就是这个中枢重臣官帽子。

    考功司郎中府邸的后院,建造了一处苑林,月榭、石桥、曲水、花草一样不少,他最得意的一处地方,是一片石林。

    石林里摆放的全都是地方官员孝敬的太湖石、灵璧石这些四大名石,虽然不敢说每一块都是珍品,但都是上乘名石。

    考功司郎中端坐在石林中间的一座竹舍内,面前摆放着一尊宣德炉,焚着一炉沉香,还是品质上佳的兰花结。

    考功司郎中坐在正堂的右边,左边坐的那位可以说是六部各司之首的文选司郎中,手里掌握着承办科举的大权。

    文选司郎中已经年近五旬,头上的发髻开始泛白,正式迈入老年的他,也是看上了工部侍郎的位子。

    文选司郎中放下手里的官窑斗彩茶杯,不咸不淡的说道:“魏郎中说的可是真话。”

    考功司的魏郎中本来不打算把文选司郎中请过来,但是架不住朱舜的那句醉话,已经引起了六部各司郎中的极大重视。

    个个都是呼朋唤友的准备大干一场,要是不把这位文选司的方郎中请过来,还不一定争的过其他五部。

    魏郎中没有说话,看向了坐在下首的员外郎和主事,当时他们也在场。

    察言观色本事不俗的员外郎和主事们,立即开口说话,说出了当时的情况。

    “当时本官就在场,朱舜那个不知死活的小人,确实说了那么一句话。”

    “不错,朱舜可是当着上百名朝廷命官的面,说了那句话,想赖都赖不掉。”

    “正是,把柄已经有了,咱们接下来就是商讨怎么整治朱舜了。”

    方郎中确认了这件事,不说话了,坐在黄花梨官帽椅上,静静喝茶。

    吏部的四位郎中聚在一起,刻意把吏部尚书的代言人郑员外排斥在外,目的就是为了独享这一次的大功。

    底下的员外郎和主事们,也想分一杯羹,一个接着一个的说出了自己早就打好的腹稿。

    争论了小半天,始终都拿不出一个最歹毒的谋划,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

    又过去两炷香时间,竹舍内的官员们还在那里争论,各执一词,都在尽力举荐自己的谋划。

    毕竟只要采纳了谁的谋划,谁就能独享四位郎中以外的第一大功,等到郎中升迁以后,空出来的郎中位置就是他的了。

    眼看就要到黄昏了,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天衣无缝的谋划,右边的魏郎中有些坐不住了。

    明天早朝,其他五部的人肯定会说出这件事,绝对不能让其他郎中捷足先登了。

    魏郎中沉吟了一盏茶功夫,准备说出自己的庙算,这时,守在门口的心腹管家快步走了进来,交给他一封信。

    魏郎中拆开火漆,快速扫了一眼里面的内容,还没看完,眼睛骤然眯了一下,手指微微颤抖。

    方郎中敏锐的观察到了,他的面部表情出现了细微变化,心中讶然,魏郎中也在宦海沉浮了大半辈子了,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见过。

    究竟看到了什么,竟然会如此的沉不住气。

    方郎中心里好奇,放下手里的官窑斗彩茶杯,接过来那份停留在半空的书信。

    只是扫了几眼,刚刚喝过松江府岕片茶的方郎中,喉咙有些发干。

    不止是他们俩,礼部的仪制司郎中、兵部的武选司郎中、工部的营缮司郎中等等所有六部一司长官,全部收到了一封同样的书信。

    里面只有十个字。

    纺纱机,织布机,生员选拔。

    这么一封注定掀起一场风波的书信,居然还有署名,正是因为这个署名,加剧了两位清贵郎中心里的惊愕。

    温体仁。

    那位号称是布衣隐相的温善卷。

    魏郎中陷入了沉思,过了小半柱香时间,抬起头来说道:“温先生说的很对,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打动几位尚书和侍郎,毫无悬念的拿下工部侍郎的官帽子。”

    “京城所有官僚乡绅现在最想得到的东西,就是朱家的水利纺纱机和宋家的飞梭织布机了。”

    “水利纺纱机不用多说,比起松江府的大纺车还要厉害,一台水力纺纱机生产出来的纱线,赶得上一百台普通纺纱机了。”

    “节省了大量的月钱不说,生产出来的纱线,质量又好。”

    “宋氏飞梭织布机生产出来的顺天大幅布更不要说了,神仙般的产量早就传遍了京城。”

    “一台飞梭织布机一个月可以生产两百匹,这种顺天大幅布一匹可是媲美普通的两匹,也就是说,一个月可以生产四百匹。”

    “哪里还是纺纱机和织布机,分明是两座银矿。”

    方郎中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别说是两种都献给尚书了,就是献出去一种,都足够让他们成为一部侍郎。

    方郎中放下手里的信纸,捋了捋花白的胡须,慎重道:“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温先生对于朱舜或者说西法党人的分析,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他们现在最想要的就是获得选拔秀才的资格。”

    魏郎中蓦地笑了,神色轻松的说道:“你觉的朱舜真的能够治理旱灾?”

    ()


………………………………

第一百四十二章 买走一片矿区

    六部各司郎中因为温体仁的一封书信,陷入了沉思和争论,被朱舜坑了一把的温体仁,也在前往京师大学堂的路上。

    温体仁来到京师大学堂没找到朱舜,见到了三个怪人,一个年纪不大却像个小老头一样,蹲在一株小槐树下抽旱烟。

    一个呆呆的站在一台织布机旁边,怎么喊他都不理,傻掉了一样。

    还有一个,吓的脸上始终笑眯眯的温体仁,眼皮直跳,因为这小子满脸狂热的玩着爆破,嗯,这个新鲜词语是从唯一正常的张焘嘴里听说的。

    在这么一处怪诞的学堂,正常的张焘,反倒是不正常了。

    温体仁从张焘那里得知了朱舜的位置,骑着一头黄色毛驴,顺着干裂的田地来到了河对岸的煤窑区。

    京西储存着极其丰富的煤炭,《万历会计录》上记载的无烟煤煤窑都有七十多座,地下还还有数量更加庞大的烟煤。

    可惜这些煤窑基本上都荒废了,朱舜让三叔喊来了京西所有荒废煤窑的管事,准备买走这些荒废煤窑。

    巧了,这些荒废煤窑最大的东家正是文选司的方郎中,那些还没有开采的烟煤煤矿最大东家,也是熟人。

    吴三桂。

    只不过朱舜认识他,吴三桂不一定认识朱舜。

    一座小山包下方,朱舜坐在一把官帽椅上,看着逐渐聚集过来的煤窑管事,准备让三叔把价格说出来。

    余光瞧见了一个熟人,好像是曾经见过一面的温体仁,朱舜把这里暂时交给了三叔,走了过去:“温先生今天怎么有空来这里,不会是来买煤炭的吧。”

    温体仁双手抄在袖子里,就算是心里已经开始骂娘了,还是摆出那副笑眯眯表情:“哪里哪里,听说这里风景不错,今天特意过来赏景。”

    赏景?这里光秃秃连根草都没有,有什么景可以赏的,我信你个鬼。

    朱舜淡淡笑了笑,说了一句话转身就走:“温先生是来赏景的,那我就不打扰你了。”

    温体仁脸上的笑眯眯有些僵硬,在朝野混迹了这么长时间,第一次见这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想到朱舜前几次的破局方式,他要是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了,早就被东林党吃的骨头都不剩了。

    温体仁掏出玉质鼻烟壶,抹了一点刺鼻的薄荷膏,压住心里想要骂人的冲动,笑眯眯的说道:“朱先生稍等,有些事想和你聊一聊。”

    朱舜不是在拿这句话噎他,是真的想走,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要见到了这个比谁都和善的富家翁,都有一种芒刺在背的感觉。

    上一次是这样,这一次还是这样。

    朱舜正想着怎么打发温体仁,三叔那边的煤窑管事都来齐了,歉意的笑了笑,离开了这里:“三叔,按照咱们商量好的价格,买走他们手上荒废的煤窑。”

    工厂主朱寿显然不愿意买走这些没有任何用处的荒废煤窑,语重心长的说道:“舜儿,三叔全部都看过一遍了。”

    “这些煤窑全部存满了积水,最浅的也有七八丈深,比永定河的河水还要深。”

    “彻底不能挖掘煤炭了,咱们买了就会成为北直隶最大的笑话。”

    北直隶最成功的收购案例还差不多,朱舜在心里补了一句,平静道:“三叔就这么办吧。”

    工厂主朱寿知道自家孩子只要下定了决心,谁也改变不了,也不再说什么,过去谈价格了。

    煤窑管事们听到工厂主朱寿报出来的价格,顿时引起了一片酸溜溜的冷嘲热讽。

    “三百两?早就听说朱家仗着新式纺纱机发了一笔横财,看来咱们还是低估了朱家的暴发程度。”

    “可不是,三百两纹银说扔就扔了,眼都不带眨一下的,真是有钱啊。”

    “有了这样的败家子,赚了再多的钱又怎么样,迟早都要败光的。”

    跟着一起走过来的温体仁,听了几句,大致猜出了朱舜想要做什么,感觉这事比起京师大学堂还要怪诞。

    以朱舜连续坑了东林党和晋商那么多次的聪明才智,不可能白痴到买一堆没有任何用处的积水煤窑。

    难道要用这些积水煤窑算计东林党?

    温体仁想到这里,自己都觉的有些可笑,东林党就算是白痴也不会买走这些全是积水的煤窑,明摆着买了全都会砸在手里。

    温体仁心里埋藏了很多秘密,所以他很少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话从来都是绕来绕去。

    想到朱舜救活了两百万黎民百姓,温体仁今天决定破例一次:“朱先生买了京西所有的煤矿,恐怕是不妥,里面可都是积水。。。。。。。。”

    朱舜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温体仁的破例,戛然而止。

    “如果我能把这些积水排干,温先生觉的是赚了,还是赔了。”

    温体仁不说话了,习惯性的又抹了一点鼻烟。

    崇祯如果在这里,看到温体仁抹鼻烟的动作,那张面无表情的面孔肯定会惊讶。

    因为这一次的鼻烟量,远远超出了崇祯平时见过的份量,上一次看到,还是在天启皇帝驾崩。

    温体仁抹了远超平时的份量,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这件事第一次超出了他的认知,也是第一次有人突破了他编织的一盘大局。

    破局如此轻松,而又简单,简单到不可能实现。

    因为他通过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联想到了更深远的地方,那句闹的沸沸扬扬的我可以治理旱灾,并不是一句妄言。

    而是实话。

    偏偏全天下的人都自以为聪明的,认为朱舜是个白痴。

    朱舜看着笑眯眯享受鼻烟的温体仁,没来由的浑身一激灵,心里涌出了一股难以遏制的激动。

    因为朱舜想到了一件事,一件可以把这么一位国士变成自己人的天大好事。

    朱舜从怀里掏出了一张图纸,摆在了温体仁面前:“温先生如果信我,就去买下邯郸的这两块荒地。”

    温体仁还是双手抄着袖口,笑眯眯的看着朱舜,没有说不信,也没有说相信。

    因为他从来不会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

    只不过朱舜说的最后一句话,却让温体仁脸上的笑眯眯,差点破功。

    “这两块荒地,可保温家十世富贵。”

    ()


………………………………

第一百四十三章 蒸汽机的排水效率

    朱舜也不问温体仁同意不同意,把图纸卷起来插到他怀里,就去查看三叔和那群煤窑管事商讨购买的细节了。

    两人没有说几句话,看起来也是一团和气,但是朱舜感觉和温体仁相处,真的很累。

    每说一句话都的小心斟酌,会不会透露不应该透露的底细,有没有留下把柄,是否露出了破绽。

    面对这种顶尖的聪明人,说错一个词,都有可能让他推衍出很多东西。

    还是看着三叔和那群煤窑管事签订地契省心,也高兴。

    毕竟那一张张还不如废纸的地契,在不久以后就是一座座银山。

    京西可是天下最重要的煤矿产区,现在荒废的只剩下零零星星几座无烟煤煤矿,那是因为解决不了煤矿积水问题。

    纽可门蒸汽机的发明,最大的初衷就是为了给矿井排水,因为矿井只要挖的稍微深了,就会渗出大量的地下水。

    当今这个世道没有任何人可以解决矿井排水问题,这也给大明的官僚乡绅们造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是矿井渗水了,这就是一个废矿。

    朱舜一直憋着不去把京西所有的煤矿买来,就是在等纽可门蒸汽机的发明。

    现在有了蒸汽机,别说是积水了,就是一座深潭,朱舜也有信心把它给抽干了。

    纽可门蒸汽机一次能够抽出一百斤水,一分钟运动十六次,抽走一千六百斤水。

    一小时抽走九万六千斤,一天抽走两百多万斤,再深的积水也能给抽干了。

    抽干了积水,重新露出来的浅层煤矿,就是一片片闪着银光的银山。

    朱舜看着一张又一张的地契,放在自己面前,按上一个个手印,忍不住说道:“现在终于体会到捡漏的心情了,真是太爽了。”

    朱舜捡漏了一座又一座刚刚开采没多少的丰富煤矿,煤窑管事们按照老爷的吩咐,摆脱了一座座废弃煤矿。

    似乎是皆大欢喜了。

    傍晚时分,腰酸背痛的朱舜,似笑非笑的目送这些散财童子离开,心情大好。

    忍不住拍了一下还站在旁边看戏的温体仁,发自肺腑的大笑道:“老温,走,我请你喝酒。”

    温体仁抄着袖口,笑眯眯说道:“什刹海茶馆。”

    “听说你小子能在福王世子的茶馆喝酒,我也沾沾光,尝试一下在什刹海茶馆喝酒是个什么滋味。”

    两人狼狈为奸的还没离开,工厂主朱寿再次拦住了朱舜,拿着一堆地契,脑门都冒汗了:“舜儿,你给他们打了一堆白条,咱们家哪里有这么多的银子。”

    “当心被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僚乡绅,拿捏住了把柄。”

    一座无烟煤煤矿价值三百两白银,七十多座无烟煤煤矿就是两万多两,还有更多的烟煤荒地。

    朱氏纺纱厂现在一个月赚的钱,还不到五百两,按照现在的规模,十年也还不完所有的欠款。

    朱舜敢打下白条,就有办法解决这件事:“三叔放心,用不了多长时间,这些人就会哭着求着让咱们不要给钱。”

    工厂主朱寿听了句话,嘿嘿笑了起来,舜儿都这么说了,信他准没错。

    朱舜发疯了似的买走了京西所有废弃煤窑的消息,在那些煤窑东家的刻意宣传下,传遍了整个京城。

    人人都在骂朱舜是个白痴,居然花费三百两银子的高价,买一座积水的废矿,这人怕不是得了失心疯。

    这种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都传到了崇祯的耳朵里,没办法谁让朱舜干的这件事太过白痴了,就连宫里的宦官们都把这件事拿出来当做一个笑话。

    跑去左牵黄右擒苍的宋老太爷,要是放在以前,肯定跑过去大骂朱舜这个小兔崽,是个败家子。

    现在嘛,买了就买了,大不了以后宋家来养这位对宋家有大恩的先生。

    因为这件事,宋老太爷还把两个孙子专门叫过去一趟,大手一挥,一人给了五百两银子。

    嘱咐他们俩自己不能用,等到先生出去买些案头清供或者古玩字画,抢在前头付钱,拿来孝敬先生。

    坐在乾清宫里批改奏章的崇祯,听说了这个小道消息,露出了一丝笑意,甚至忍不住念叨了一句:“终于有机会还朱舜这小子的人情了。”

    王承恩也是笑了笑。

    能让皇帝欠下人情,并且不知道怎么还掉人情,朱舜也是大明王朝难得一见的奇葩了。

    关键欠的还是大人情,还欠了两次,还不换不行。

    两次借粮。

    皇帝要想还了某人的人情,太简单了,随便升个一两级,不管有多大的人情,都会感激涕零的叩谢皇恩。

    朱舜这个奇葩可倒好,满朝文武挖空心思的想要升官,甚至不惜抛妻弃子,娶了达官显贵家的女儿,朱舜偏偏要考虑考虑。

    最后考虑的结果,居然是不愿意升官。

    不愿意升官,因为朱氏纺纱厂的缘故,朱舜又不缺钱,崇祯真的不知道应该赏赐什么来还掉这两次的人情了。

    现在听说朱舜买了那么多没用的废弃煤矿,崇祯总算是放心了:“内帑还有多少银子。”

    王承恩这个六眼秉笔,立即报出了一个数目:“七十九两。”

    崇祯的眉头瞬间拧在了一起:“七十九两?”

    王承恩知道皇上想问什么,实话实说道:“启禀皇上,去年为了赈济灾民,内帑的白银全部用来采买粮食了。”

    “还有一部分补发了辽东军的欠饷,内帑只剩下了七十九两白银。”

    得,这下赏钱也赏不了了,这点钱还不够朱舜塞牙缝的。

    知道了内帑的库存,崇祯又恢复了面无表情,内心却快要愁死了。

    今年北直隶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夏粮肯定是颗粒无收了,到了秋天又是几百万张嗷嗷待哺的老百姓,上哪去搞来这么多的粮食。

    江南运来的漕粮,还要用来发放边军的粮饷,还要养着皇室宗亲,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粮了。

    崇祯现在真的希望,那些矿井里的积水,能够全部抽出来灌溉北直隶干涸的田地。

    可惜,希望只能是希望,怕是只有龙王爷才有这样的本事。

    ()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存量的博弈

    崇祯睡了几个时辰,起床穿上褚黄色龙袍,召开早朝。

    今天的早朝,照例是朝议怎么解决旱灾,丹墀下方,站在琉璃珐琅鼎后面的文武百官,又开始吵个不停。

    崇祯面无表情的看着吵来吵去的文武百官,准备让王承恩宣布退朝,听他们吵来吵去还不如多批改一些奏章。

    孙元化走出了朝班:“启禀皇上,王恭局的朱大使找到了解决旱灾的办法,只是。。。只是。。。。”

    崇祯面无表情的看着孙元化,心里激动的差点有损天子威仪的站起来。

    换了其他任何一个人说有办法治理旱灾,还得考虑考虑。

    朱舜说找到了,崇祯绝对相信。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但说无妨。”

    孙元化不留痕迹的扫了一眼东林党的那些郎中,促狭的笑一声,然后赶紧绷着脸说道:“只是朱舜希望京师大学堂获得选拔生员的资格。”

    这一句平淡无奇的话,瞬间在朝堂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五位闭目养神的尚书,立刻睁开了微眯的眼睛,左右侍郎们回头看向了孙元化,脸上多了几分震惊。

    西法党人一直成不了气候的原因,就是学了西法不能当官,八股文把持了上升通道。

    学了西法,不仅考不上秀才,还会像孙元化那样崽卖爷田,大明的老百姓在心里其实很抵触西法,几乎没人让孩子学习西法。

    学了那些所谓的几何物理,又不能当官,有什么用处,哪里有八股文有用。

    难道去当个什么发明家?这就更可笑了,孙元化这些发明家哪个不是把家产败的差不多了,傻子才会让孩子学几何物理。

    京师大学堂只要获得了选拔生员秀才的资格,那么将会在东林党牢牢把控的体制壁垒上,凿开一个突破口!

    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

    东林党不会同意这件事,就连崇祯也不会同意这件事,因为八股文是大明控制天下读书人的根本,一旦破坏了八股文制度,就相当于在挖大明墙角。

    其中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女真鞑子。

    孙元化何尝不知道这个道理,不过按照朱舜的话说,他们这是在做存量的博弈,只是为了争夺读书人,让更多的读书人走上科技的道路,而不是去当官。

    耗费大量的心血培养一批读书人学了几何物理,没去搞科学研究,却去当了一个不知五谷五体不勤的官员,建立京师大学堂就失去了意义。

    孙元化按照谋划,继续说道:“京师大学堂选拔的生员,不叫秀才,叫做秀士,只需要朝廷承认他们的地位就行,不需要安排他们担任地方上的主簿小吏。”

    听到这里,崇祯内心有些松动,朱舜所求的一个秀士,其实就相当于文散官,只是名誉上的象征,没有任何权利。

    一不发俸禄,二没有权利,只是一个名誉头衔,相当于多了一个没有品秩的文散官。

    只要西法党人扛得住东林党的抨击,崇祯就准备恩准这件事,可以解决最让他头疼的旱灾不说,也能还了朱舜的人情。

    想到人情,崇祯突然明白了,在心里笑骂了朱舜一句:朕说这小子怎么不求官不要钱,原来是在这里等着朕。

    就算是一个散官头衔,东林党也绝不会开这个口子。

    五位尚书很快又合上眼,继续闭目养神,不再关心这件事。

    孙元化说了也没用,朝堂的局势掌握在东林党手里,别说区区一个孙元化了,就算是徐光启站出来也没用。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让几位尚书皱起了眉头,没有心思继续养神了。

    考功司的魏郎中突然走出了朝班:“臣附议。”

    如果说只有他一人站出来,有可能是被西法党人所收买了,魏郎中走出朝班以后,各司郎中纷纷走了出来。

    “臣附议。”

    “微臣附议。”

    “臣附议。”

    六部各司郎中走出来一大半,附议了这件事。

    这么多郎中同意了这件事,五位尚书反倒是轻松了,朱舜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收买这么多的郎中。

    庙堂争权夺利,说白了就是利益的交换,这么多的郎中附议这件事,只能有一个解释。

    那就是有足够大的利益,驱使他们这么做。

    一位侍郎故意往后站了站,低声喊了一名郎中的名字,询问他们究竟怎么回事。

    那名郎中就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粗略的说了一遍,着重说了水力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

    那名头发花白的侍郎,在听到水力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以后,长出皱纹的老脸,明显出现了一丝笑意。

    这位中枢重臣不出意外的也动心了,不动心不行,只要有了这两种新式机械,宗族就有了一种十世富贵的手段。

    侍郎把这件事转述给了几位尚书,他们深思熟虑了片刻,也觉得这件事可行,首先朱舜不可能解决旱灾,也就不可能获得选拔秀士的资格。

    只要朱舜解决不了旱灾,可以纺出一百锭的水力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就是他们的了。

    空手套白狼,套来的还是十世富贵。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等了半柱香时间,始终没见到一个人出来反对,全都是赞同,赞同的人还都是东林党人。

    这就让崇祯感到诧异了,秀士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说服这么多东林党人,面无表情的说道:“孙爱卿,这个旱灾如何治理?”

    听到皇上说出这番话,孙元化这些西法党人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果然就像朱舜预料的那样,这件事成了。

    孙元化不留痕迹的擦了擦手心的汗水,轻松笑道:“微臣正要说这件事,怎么治理旱灾,微臣也不好解释,皇上明天去一趟京师大学堂,自然就明白了。”

    崇祯心想肯定是朱舜这小子又发明了什么新式机械,可以用这种新式机械缓解旱灾,至于彻底治理,估计是不可能的。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就依爱卿说的办,明日,朕摆驾京师大学堂。”

    各司郎中觉的自己可以回去庆祝了,看这样子,朱舜准备在京师大学堂搞一场求雨祭祀。

    当前这个年月,旱灾是注定的,求谁也没用。

    ()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启动十台蒸汽机

    四月初二,崇祯为了省钱依旧是不顾几位内阁宰辅的劝谏,轻装简行,叫上足够的锦衣卫护卫在四周,带着文武百官去了京郊的蒸汽机作坊。

    距离蒸汽机作坊只剩下五六里路程了,崇祯走下了銮驾,其他官吏再怎么不情愿让干净的官靴踩在泥土上,只能从官轿里走出来。

    好在已经快四个月没有下雨了,乡野小道只是干裂出一道道裂缝,尘土比较多,没有肮脏的泥水。

    崇祯常年待在紫禁城,知晓北直隶发生了大旱,是从一份份奏章上看到的,看到的只是一堆文字。

    现在亲眼看到这副土地干裂,河流干涸的凄惨景象,顿时说不出话了,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