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来福王世子不仅对于世界地理,有着清晰的认知,还对世界各国的实力有着一个清楚的了解。
朱舜现在也不好和他说太多,说多了他也不懂,反问了一句:“小王爷觉的我的发明创造能力怎么样。”
燧发枪、线膛枪、水力钻床、比大纺车更好用的水力纺车,这一件件堪称国之重器的发明,早就给福王世子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福王世子很认真的说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前无古人是真的,后无来者就不好说了,不过朱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果我说未来会发明一种铁甲战舰,福王世子信不信。”
这句话要是别人说出的,福王世子肯定会以为那人是诓人的喇唬,朱舜说出就不一样了。
他说能,那便能。
那一件件不可能实现,偏偏又被朱舜发明出来的东西,给他一点一点的累加了一种势。
这种势让福王世子不得不相信,郑重的说道:“本世子,信!”
朱舜笑了笑,继续说道:“这种铁甲战舰叫做蒸汽机船,全部是用钢铁打造而成,还能在逆风的情况下,比顺风的海船还要快。”
大明的海船极为先进,在冬季顺风的情况下,从大明航行到南洋的马六甲海峡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钢铁能够浮在水上已经是神话了,在逆风的情况下还能超过顺风的速度。
这要是对战欧罗巴的海上战船,简直就是关宁铁骑拿着燧发枪,攻击一个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想怎么虐打就怎么虐打。
只需要十艘蒸汽机船,就足够纵横南洋。
福王世子一把握住了朱舜的手掌,真心实意的说道:“先生真乃我的诸葛亮。”
诸葛亮在大明朝那可是智圣,都上升到诸葛亮的高度了,看来蒸汽机船对于福王世子的冲击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朱舜笑了笑,继续分析道:“小王爷要想击败和兰东印度公司,控制巽他海峡这个黄金要道,在南大陆建立第二个大明王朝,只有蒸汽机船还够。”
“小王爷还需要十万擅长海战的海军,还需要一大批精通海战的海军将领。”
福王世子听着海军两个字也新鲜,头一次听说,也没在自己看过的古籍里见过,不过真是相当的贴切:“先生这句话在理,既然先生说了这么多,想必有解决的办法。”
朱舜再次反问了一句:“小王爷觉的建立海军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着大明这个前车之鉴,福王世子也是笑了笑,回答道:“银子。”
朱舜拿出了怀里的那块橡胶:“没错,不管是打造蒸汽机船,还是建立海军,最需要的就是钱了。”
“我知道福王府很有钱,但是远远不够,就算有了钱,没有一批熟悉南洋各地气候,以及洋流地理的海军将领和军士,还是没用。”
“小王爷可以先在这个爪哇国,成立一家海上贸易公司,一来能够赚来大量的金银,二来可以通过海上贸易培养海上将领和军士。”
福王世子听着朱舜的国士之言,真的以为他要做开国元勋,也就不藏着掖着了,苦笑一声说道:“说来简单,如果没有一种紧俏商品,很难在二十年内聚拢海量的财富。”
“超过二十年,本世子都已经不惑年纪了,哪里还有精力去开疆拓土。”
朱舜把橡胶放在了福王手上,淡淡笑道:“有了这种东西,不用二十年,甚至十年都要不了,足够小王爷拉起一支十万海军。”
福王世子很随意的接过来不起眼的橡胶,听到朱舜的这句话,手掌一哆嗦差点掉在地上。
这个玩意现在比福王世子的命根子还重要,赶紧趴下去接住了橡胶,生怕把它摔坏了。
福王世子小心的把橡胶放在桌子上,嘴皮子都哆嗦了:“当。。。。当真。”
朱舜突然觉的现在的福王世子有点像一个人,当初见到水力钻床的崇祯,淡淡笑道:“当真。”
………………………………
第一百零九章 大明没走完的路
福王世子脑子里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在南大陆建立第二个大明王朝,而是能不能把朱舜这个大才给拐骗走。
福王世子真诚的问了一句:“先生如此帮本世子,真的别无他求。”
朱舜不说话了,坐在太师椅上静静喝茶,过了不知道多长时间,突然开口道:“小王爷,我有一些心里话想和你说说。”
福王世子本来不抱希望了,听到朱舜要说些心里话,心里不免有些激动,坐直了身子说道:“先生请讲。”
这些心里话,朱舜憋的心里很久了,每次翻阅明代史料都让他感到痛心疾首,恨不得找个明朝人一吐为快。
后世哪里有明朝人,只能憋在心里。
现在到处都是明朝人了,朱舜却是不能说了,涉及很多后世的东西。
不过今天,朱舜面对这个未来将会开创一个新时代的福王世子,倒是可以说说了:“内阁制度,世界贸易中心,大纺车,自生火铳,番薯。。。。。。。。。”
“宋应星,徐光启,王徵,孙元化,毕懋康,茅元仪,张焘。。。。。。。。”
“晚明其实已经具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切条件了,如果没有满清入主中原,为了巩固统治,故意让我华夏文明倒退。”
“华夏早就在晚明实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了,也就没了后来的一桩桩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死伤三千五百多万军民的鬼子入侵。”
福王世子不明白朱舜在说些什么,不知为何,听了这些话,骨子里冒出了腾腾杀意,像是一场场比五胡乱华还要惨烈的神州陆沉,出现在眼前。
朱舜亲自给福王世子倒了一杯茶,明白他为什么只是听到简单的叙述,就出现了难以遏制的杀意和愤怒。
华夏人都会如此。
朱舜看向了窗外,看着北平上方的天空,脸上出现了一抹子纯真笑容:“我啊,只是想把大明王朝没有走完的路。”
“走出来。”
福王世子也不知道今天是怎么了,当朱舜说完一句走出来,浑身竟然是激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霍然起身,目光灼灼的盯着朱舜:“澳洲,大明要定了。”
“哈哈。”一直都是以平静示人的朱舜,终于是忍不住仰天大笑,笑了很长时间。
笑出了眼泪。
猛的回头,朱舜同样是目光灼灼的盯着福王世子:“可惜,今日无酒。”
福王世子端起手里的茶杯,哈哈笑道:“谁说无酒,来,你我干了这杯好酒。”
朱舜哈哈一笑,也是端起茶杯,端起了千秋万代,端起了大国之梦。
也端起了一条艰辛之路。
一饮而尽。
………………………………
第一百一十章 活神仙
说完自己的心里话,朱舜就开始商讨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主要是粮食问题。
福王封王就藩的时候,得庄田两百万亩,福王府的粮食比起国库粮仓贮存的粮食还要多。
经过细致的计算,大概可以救活一百五十万的大明子弟,暂时解决了燃眉之急。
还有五十万大明子民没有饭吃,朱舜就要另想办法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斗彩鸡缸杯,找福王世子要了一个真品,福王世子的回答,让朱舜见识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贵之家:“只要一个成化斗彩鸡缸杯?”
“宣德炉要不要?正德紫砂壶要不要?不如这样,这些东西本世子都给先生来一套。”
这些价值连城的东西,得到一样都不容易,福王世子每样都有,还要送一套。
朱舜无奈的笑了,没要这些不该要的东西:“小王爷送这些东西给我,应该是有事求我帮忙吧。”
福王世子哈哈一笑,放下手里的茶杯:“先生果然是高人,一眼就看了出本世子的心思。”
说到这里,福王世子脸上出现了一丝忧愁:“先生你也知道,南洋那些国家都是统治和宗教合一的国家,老百姓对于佛教有着深入骨髓的信仰。”
“如果真的像先生所说的开始殖民,不能统治人心,只是统治地域,这样的统治是无法长久的。”
信仰问题确实是个大难题,未来的某个日不落帝国也最头疼这件事了,倘若不能统治信仰,很快就会出现独立现象。
不过在朱舜看来就太简单了,指着小阁楼里用来镇压风水的一只八宝葫芦说道:“说起传教,咱们大明的道教是国外那些宗教的祖宗。”
“张角的黄巾之乱,元末的白莲教起义,就是凭借一张嘴,前者几乎颠覆了大汉王朝,后者直接把元朝给推翻了。”
朱舜在心里补了一句还有太平天国,反问了一句:“小王爷知道番邦宗教都是怎么传教的吗?”
这一点,福王世子倒是清楚:“宣扬人死了以后可以见到上帝,见到佛祖等等。”
朱舜脸上的表情突然有些玩味了:“小王爷应该知道,番邦的医术是很粗鄙的,咱们大明的医术尤其是针灸,在番邦眼里简直就是神术。”
“咱们的道教传教,一般都是医术配合符水,直接把自己变成了神仙。”
“一个是死了以后可能见到神灵,一个是神仙就在自己面前,小王爷你说应该信哪一个。”
福王世子也是笑了,表情玩味:“确实是这样,精通医术的道士在咱们眼里都是活神仙,更别说在那些患了病只能等死的番邦眼里了。”
“先生可真是大才,又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就被先生三言两语给解决了。”
福王世子装了这么多年的孙子,终于可以做大爷了,早就耐不住性子了,郑重拱手离开了这里。
朱舜心情也是大好,想起来未来南洋一票国家,全都是信仰三皇五帝的国家,心情就说不出的好。
估计想让他们反叛大明,老百姓都不会同意。
大明是他们的祖宗,更是他们的祖地。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朱舜在小阁楼里坐了片刻,等到福王府的管事送来斗彩鸡缸杯,拿着这个真品亲自给鲁维奥送了过去。
京师大学堂里的宋士慧,就在朱舜离开北平火器总局的同时,突然又背着已经扔掉的筐子,走向了那片下田。
家住下田的季老头,因为是一名从辽东退下来的老卒,分了二十亩的下田。
虽说拿到手上的只有三亩地,却也很满足了,起码够他和孙女勉强活下去。
季老头家里本来还有四个儿子,却被他全部送到了辽东战场,一个个的全部战死了,乡里人都骂他傻,亲手送儿子去死,让他老季家断子绝孙了。
季老头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知道一个道理。
大明,总得有人有些血性。
四个儿子的抚恤全部被官僚乡绅给贪污了,季老头也没说什么,他只是一个小卒子。
季老头只能努力把仅有的三亩下田给伺候好了,多种出一些粮食,让小孙女吃饱肚子。
可就在前段时间,突然来了一个小贼,居然跑到他家的田里偷土。
娘哩,季老头活了一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穷的小贼,居然偷到处都有的泥土。
咋地,活不下去了,要当观音土来吃。
接连好多天,都看见这个小贼跑来偷土,季老头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怀里一天的口粮谷糠饼子,分了一半给他。
这个小贼也没吃,小心的放到了怀里,看来也是个孝顺孩子,准备拿回去给爹娘吃。
时间久了,季老头最大的乐趣就是蹲在田埂的老槐树下,抽着自己种的旱烟,看这个小贼偷土。
真还别说,还挺有意思的。
顶着大太阳在地里干活的季老头,抬起头看向了小贼经常来的地方,念叨了一句:“这小子有日子没来了,难不成饿死了?”
“哎,可惜了,这么孝顺的一个孩子,老头子我还准备等孙女大一些,把孙女嫁给他。”
“穷点没关系,只要人孝顺就行了。”
就在季老头念叨宋士慧的时候,穿着那身破旧棉布对襟的宋士慧,又过来偷土了。
季老头瞧见这小子又来了,笑的合不拢嘴,也不干活了,赶紧跑到老槐树下面,点燃了烟袋锅子。
谁知道小贼今天没有偷土,而是走到了老槐树下面,像是有什么心事。
季老头也不懂怎么劝人,把烟袋锅子递了过去:“来一口。”
宋士慧木然的把烟袋锅子接过来,用力吸了一口,从来没抽过的他,哪里受得了这个刺激,当场呛的眼泪和鼻涕都流出来了。
身体虽然难受,但心里却好了很多,宋士慧又抽了一口。
准备来第三口的时候,就被季老头慌忙抢了过去,笑骂道:“你小子还抽上瘾了。”
“不知道这玩意有多金贵,老头子我一天就这一锅子的量,再多,就撑不到收割烟叶了。”
“爷爷。”
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穿着破烂衣服,双手吃力的拎着一个罐子,晃晃悠悠的跑了过来。
那双小眼睛看见了宋士慧,惊喜道:“小贼哥哥。”
宋士慧看见这个羊角辫小女孩,脸上总算是出现了一丝笑意。
嗯了一声。
………………………………
第一百一十一章 气缸
朱舜回到京师大学堂,宋士意围着一台宋氏飞梭织布机又在研究,宋士慧却不见了踪影,也没多想,还是让宋士慧继续冷静几天。
打造纽可门蒸汽机的铁料已经送过来一部分了,早在一个月前,朱舜就让王恭局的工匠在京师大学堂建造了一间匠作间。
朱舜换上一身破旧对襟,走进了匠作间,思索从哪里开始下手。
纽可门蒸汽机最重要的两个装置是内凝喷嘴和自动阀装置,尤其是自动阀极为重要。
蒸汽的力量非常庞大,当蒸汽机里面的蒸汽气压过大,很可能引起爆炸,炸死烧煤的炉工。
有了自动阀,就可以把气缸和凝结缸分开,始终保持一个比较安全的气压。
蒸汽机使用的时间长了,气缸、凝结缸出现损坏,只会让蒸汽机向内收缩,而不是向外爆炸。
朱舜这段时间哪里也不去了,闷着头打造气缸,其他的事情等到气缸打造好了再说。
十天过后。
天气渐渐开始转凉了,朱舜终于是打造好了气缸的框架,剩下的就是进行精细打磨了。
在精细打磨以前,还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纽可门蒸汽机的摆放地点。
纽可门蒸汽机的体积比较大,朱舜准备在京师大学堂西边的永定河边上,建造这个大明历史上第一台蒸汽机。
建造的地点也选好了,距离京师大学堂十里远的地方,反正这些种不出粮食的上等水浇田很便宜,朱舜从朱氏纺纱厂拿走了一百两银子,又买了一大片土地。
纽可门蒸汽机不能直接放在地上,需要平整土地,铺上一层青砖,还要挖掘一片不用多深,面积要足够大的水池。
这个水池,朱舜准备按照一个小型湖泊的面积来挖,这个工程量就大了,起码要招募三百多名役夫。
现在到处都是吃不上饭的灾民,朱舜就想着把这个机会让给那些退伍的军士,或者辽东军士家里的儿子。
纽可门蒸汽机打造好了就不能移动了,在土地平整出来以前,暂时只是打造一些小零件。
当务之急就是先把土地给平整了,朱舜骑着小毛驴前往了王恭局,让二叔找来一批从辽东退下来的军士。
朱舜走下小毛驴,迈进王恭局在里面转了好几圈,不仅没见到二叔,两个总旗胡瞎子和杨秃子也没见到:“奇怪了,就算是出去清剿流寇,王恭局也会留个人。”
“今天怎么一个人也没有。”
一名小旗带着一队军士正好走了过来,朱舜问了一句:“见到百户了吗?”
中年小旗摆了摆手,让其他军士先去巡逻:“朱百户和胡总旗杨总旗一起去看望一位老卒了。”
“当年他们在辽东当兵的时候,就是这位老卒手把手教的他们骑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以前大家都穷,朱百户和两位总旗也顾不上,现在生活好了一些就想着给老卒送几石粮食。”
“大使要是想去,卑职可以带大使过去,我家正好就住在那个村子。”
朱舜点了点头:“一起过去看看,也算是我二叔的恩师。”
小旗把巡逻的事情暂时交给了一名老卒,在小旗交代的时候,朱舜想着也不能空手去,就去朱氏纺纱厂拿了一瓶白酒。
那名老卒正是季老头,还准备亲眼看着孙女出嫁的他,手里拿着一根绳子,沉默的站在老槐树下。
如今的日子已经不是难熬了,而是活不下去了,晋商米铺卖的粮食,最便宜的谷糠都涨到了三钱银子一斗,白米已经涨到了五钱一分银子。
逼的他们这些庄稼人只能卖儿卖女卖地了,儿子是卖不了了,季老头的四个儿子全部战死在了辽东。
小孙女更加不可能卖了,季老头只能卖地,卖完了三亩活命的下田,买来的粮食也只够一个人活到明年开春。
季老头回头看了一眼空旷的平野,田埂间有不少的老树,老树下基本上都站着一名或者几名老人,有男有女。
谷糠已经买好了,孙女也找到人照顾了,只是有点舍不得老伙计烟袋杆子。
不过给了宋小子,也算是找了一个好主人,也算是他以后照顾小孙女的报酬。
季老头看向了北方,那片苦寒之地才是他的家,住了大半辈子,四个儿子也战死在那里。
最后看了一眼辽东,季老头义无反顾的把绳子挂上了树干。
吊死在老槐树上。
一生杀敌,四子皆战死的季姓老卒。
一生,穷困潦倒。
临了,唯有一根绳子。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十四万匹布
这时。
百户朱忠义抱着一坛子剑南烧春,胡瞎子推着一辆独轮车,上面绑着三大袋白米。
杨秃子手里则是拎着十斤猪下水,不是不想买更贵的羊肉,只是季老爹得意这一口,索性就多买了一些。
来到了季老爹的家门口。
百户朱忠义等人敲开门,看见了一个熟人,朱舜的大弟子宋士慧。
宋士慧拿着季老爹的烟袋锅子,有模有样的抽着旱烟,羊角辫女孩在旁边浆洗着宋士慧的一件衣服。
突然看见三个熟人,脸皮薄的宋士慧像是被人捉奸在床,臊的满脸通红,慌忙从门口跑了出去。
百户朱忠义三人倒是没觉的有什么,甭说是男未婚女未嫁,就是个小寡妇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只要是心甘情愿就行。
在辽东边疆,今天还活蹦乱跳的在一起喝酒,明白可能就只能战死在沙场,连一口棺材都没有。
羊角辫女孩认识三个中年汉子,每逢过完年他们三个总会过来一趟,手里还总是拎着一些她做梦都想吃的肉。
羊角辫女孩每年最期盼的一天,就是三位叔父到她家里来了,这一次过来也不例外,又是买了好多的肉。
百户朱忠义还从六芳斋买了一小盒桂花糕,递给了羊角辫女孩,咧嘴笑道:“吃吧,丫头。”
羊角辫女孩飞奔着过去,甜甜的喊了一声朱叔父胡叔父杨叔父,然后把这盒桂花糕小心放了起来,等到爷爷回来一起吃。
百户朱忠义三人都挺喜欢这个丫头的,都是准备以后让儿子娶她,为了这件事,三人私底下没少比试武艺。
看到百户朱忠义偷偷买了一盒桂花糕,差点没把胡瞎子和杨秃子的鼻子给气歪了,两人一起瞪了他一眼。
百户朱忠义把酒瓮放在灶房棚子里,开始往灶房里的那个粗陶大缸里挑水,胡瞎子淘米烧饭,杨秃子清洗猪下水。
没过多久,季老爹家里冒出一股炊烟,破旧院子里弥漫出一股子诱人的米香和肉香。
羊角辫女孩把小贼哥哥的衣服晾好,搬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等着爷爷从地里回来。
“爹啊!你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啊!”
“爷爷!爷爷!”
“爹啊!都是儿子没有本事,你老人家这么年纪这么大了,也没享一天的福。”
百户朱忠义三人都把饭做好有一会儿了,迟迟不见季老爹回来,村子里还响起了一声声哭嚎声。
三人心里突然有了不少的预感,百户朱忠义赶紧问了一句:“丫头,家里的地卖了吗?”
羊角辫女孩没去回答百户朱忠义,撒腿就跑,倒腾着小腿跑向田地。
到了地头,远远的就看见相依为命的爷爷,吊死在了老槐树上。
“爷爷!”
百户朱忠义三人跟在后面一起跑了过来,跑进小村后面的田地,看见了极其悲哀的一幕,田地里的老树上都吊着一个个衣服破烂的老人。
来到季家的田头,胡瞎子和杨秃子痛苦的大喊了起来,眼泪控住不住的不停掉在地上。
“季老爹!”
“季老爹!”
百户朱忠义这位辽东边军里数一数二的凶悍丘八,登时瘫坐在了地上,悲痛的望着孤零零掉在树上的尸体。
尸体旁边,还呆呆的坐着一名半大少年,颓然坐在老槐树下,手里紧紧握着一根烟袋杆子。
这个时候,在季老爹家里没找到二叔的朱舜,跟着小旗走向了后面的田地。
见到了让他这辈子都忘不了的震撼一幕。
空旷的田野里。
一位位操劳了一辈子的慈祥老人,本该在这个年纪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
现在为了能给家里省一口吃的,全部吊死在树上。
朱舜深吸了一口气,拉住准备跑向自家地头的小旗,问了一句话:“现在的粮价是多少。”
小旗的老爹早就战死在辽东了,不过家里还有一位老娘,甩开朱舜的手掌,回了一句谷糠三钱银子一斗,就赶紧跑开了。
朱舜紧紧抿着嘴唇,走了回去:“崇祯末年的谷糠价格,也不过一钱银子一斗。”
“你们真是对得起晋商两个字,竟敢卖到三钱银子一斗。”
“就算是涨价一分银子,也不知道要逼死多少贫寒百姓,你们这是不给老百姓留活路了是吧。”
“好,很好。”
朱舜骑上小毛驴,把小毛驴当成战马来骑了,不停的拿柳条抽打小毛驴,让它快点走。
回到永定河附近,朱舜没有回去,直接去了宋氏织布厂。
宋老太爷正好在这里核查账目,核查完账目,又去跑到库房看着他们家独有的八尺宽布。
宋氏织布机简直就是神仙用的东西,纺织普通宽度的棉布,是一般踏板织机的二十倍,纺织这种八尺宽布,却能达到四十倍。
一台飞梭织布机一个月可以纺出两百匹,宋氏织布厂一共是有七百台飞梭织布机,一个月就是十四万匹。
乖乖,想到这个数字,宋老太爷就睡不着觉,生怕这是一场梦。
朱舜来到宋氏织布厂直接就去找了宋老太爷,说的第一句话,宋老太爷手里的茶杯差点没掉在地上:“老太爷,想不想救活五十万灾民。”
宋老太爷这段时间一直在发愁两件事,飞梭织布机这件事还要排在后面,第一件事就是怎么救济更多的老百姓。
宋老太爷把手里的茶杯,拿稳了,从仓库里走出来,朗声笑道:“知道你小子鬼点子多,说吧,这次想要怎么做。”
朱舜早就谋划好了这件事,问了一句话:“老太爷,这种八尺宽布准备卖多少银子一匹。”
宋老太爷这些年虽然不在官场了,但他那副关心民间疾苦的性格一点没变,对于这种关乎民生的问题,张嘴就来:“一般的棉布正常在一钱六分银子一匹。”
“当然了,这是在正常年份,像在这种灾年,各种东西的价格飞涨,大概涨到了二钱银子一匹。”
“大幅宽布的话,大致在五钱五分银子左右,咱们这个八尺宽布属于独一份,卖个六钱银子都不算贵,老夫准备卖五钱银子一匹。”
以飞梭织布机的产量,少卖一钱银子,一个月就少赚一万多两银子。
………………………………
第一百一十三章 八尺棉布引起的骚动
换成东林党和晋商早就肉疼的吃不下饭了,只会不停的涨价,甚至会昧着良心涨到七钱八钱银子。
宋老太爷却在考虑怎么降价,好让老百姓买上更多的棉布,生活过的好一些。
朱舜伸出了四根手指头,平静的说道:“四钱银子。”
四钱银子?五钱银子已经很低了,每降价一分银子都要少赚一千多两白银。
朱舜张口就是四钱银子,就算是面前站的是他亲爷爷,估计也会被爷爷抄起拐棍满院子追着打,大骂败家子。
宋老太爷问也没问原因,笑的更加爽朗了:“这件事你小子看着办,就算是一钱银子一匹,老爷子我也没有话说。”
“不过有一点,五十万百姓一个也不能少,要是多饿死一个,看老夫不用拐棍敲烂你的脑袋。”
如今官僚乡绅们都在拼命喝灾民的血,眼前这位算不上多么富贵的老爷子,维持一大家子生活已经够艰难了,却在处处为灾民着想。
朱舜郑重拱手,离开了这里,去隔壁正在改造的吕氏织布厂找吕员外。
吕员外自从去年决定留下了以后,遭到了本县所有官僚乡绅的疏远,过年的时候族长因为这件事都没叫他去祠堂吃饭。
宗族上下就他一个男人,坐在家里吃冷饭。
这一年来,吕员外受尽了各种屈辱,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着即将改造好的吕氏织布厂,吕员外握紧了手里的竹雕果老牌,总有一天你们会主动过来求着和我结交,求我去祠堂吃饭。
朱舜走进吕氏织布厂,听见动静的吕员外,主动打招呼道:“朱大使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
面对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朱舜平静道:“想不想让你儿子简在帝心。”
吕员外的儿子前年刚考上进士,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官身,至于简在帝心就更别想了。
简在帝心四个字,一般等同于另外四个字,平步青云。
一旦被皇帝看上了,想要不升官都难。
吕员外知道这句话的份量,更知道想到得到这四个字的代价,不过代价再大也要争取,辛苦了大半辈子,不就为了儿子:“朱大使请讲。”
谁也抗拒不了这句话,尤其是有儿子的吕员外,朱舜知道吕员外在担心什么,先给他吃了一个定心丸:“放心,不是多大的事,只是八尺宽布的价格问题。”
吕员外听说是八尺宽布的价格问题,不免松了一口气,抚摸着竹雕果老牌笑道:“我当是什么事,原来是价格问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