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何止是有闲心,在党吵来吵去中他已经闲了快一个月了,不差这点时间。
崇祯面无表情的说道:“爱卿请讲。”
温体仁不留痕迹的看了一眼朱舜,见他没有一点反应,心里笑骂了一句这小子还挺能装相。
温体仁开口说道:“皇上这一个月以来一直在忧心国事,想必是不知道京城内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件细说起来甚至不亚于孔有德三人成为满清假王的大事。”
崇祯本来只是随口一说,毕竟这件事在京城内闹得沸沸扬扬,宫里的太监宫女甚至是嫔妃们都在议论这件事。
没想到扯出来这么大的一件事,崇祯看了一眼低眉顺眼站在旁边的王承恩。
王承恩其实早就把八大晋商之一的范家暗地里掌握京城所有的造纸作坊这件事,呈了上去,只是因为这段时间以来崇祯一直在忧心孔有德三人的假王,并没有在意这件事。
温体仁笑眯眯的脸容有些古怪,以王承恩的秉性碰到了这件事应该是第一时间报给皇上,从皇上的表情来看,王承恩显然是没把这件事呈上去。
让他平白无故的得罪了王承恩,虽然他知道王承恩和一般的太监不一样,不像其他太监心眼比女人还要小,人心隔肚皮,谁能清楚他真正的想法。
不过他温体仁作为那个内阁首辅,也不会怕了这个东厂督公王承恩,只不过是出于不愿意随便树敌的习惯罢了。
温体仁继续说道:“两个月以前,范家就在不停的接触京城的各大造纸作坊,意图把造纸作坊全部买下来。”
“谋划这件事的范家长子也着实是个人才,有些真才实学,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京城内所有的造纸作坊全部聚拢在手里。”
………………………………
第五百零二章 造纸工厂对崇祯的影响
范家长子如果泉下有知,自己能被大明内阁首辅温体仁夸了一句有真才实学,就算是在十八层地狱遭受酷刑,想必也会惨笑一声。
崇祯不清楚造纸作坊的价银,也不清楚范家能给出什么价码,但是他很清楚文官的扯皮能力。
那些就靠嘴皮子吃饭的商贾,扯皮能力一点也不低东林党的官员差,没想到这个范家长子居然能在一个月之内就说服了所有的商贾。
把京城所有的造纸作坊掌握在范家手里,这个人确实像温体仁所说的那样,有些才学。
有才归有才,崇祯也清楚如果某一家商贾掌握了京城所有的造纸作坊,会对大明的舆情造成怎样的影响。
大明历代皇帝甚至是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对舆情极度的重视,因为舆情不知道杀了多少人。
从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开始,到黄巾之乱,乃至大明对反抗元猛的统治,都是从蛊惑人心开始的。
一直到现在大明的江南还有白莲教犯上作乱,崇祯身为皇帝怎么能不对舆情问题,感到形势严峻予。
范家掌握京城所有的造纸作坊这件事,此时在崇祯看来危害程度已经超过孔有德三人的假王。
崇祯脸上还是没有任何表情,但在场的几位重臣都能感觉到,崇祯此时的心情因为舆情这件事十分的凝重。
崇祯一般在召见臣子的时候,经常会把视线在这些大臣身上来回流转,听说了这件事过后,他的视线全部落在内阁首辅温体仁身上:“爱卿继续说。”
温体仁心里有些苦笑了,这下把王承恩得罪狠了,他是不畏惧东厂督公王承恩,但是谁也不愿意随便树敌,这个敌人还是大明的东厂督公。
温体仁不是神仙能够知道所有人的想法,他只能根据手里到的各种形势,进行推算。
这一次得罪了王承恩可以说是一次无妄之灾,得罪了就暂时不去想了,继续把没说完的话说了:“范家长子掌握了所有的造纸作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邸报商贾的家里。”
“臣不清楚他们究竟交谈了些什么,皇上要想知晓他们说了些什么,还得询问王公公。”
“从邸报商贾家中离开以后,范家长子先派了一名亲随给复社张溥送了一封名帖,准备去拜访这位复社的领头人。”
还没说完,崇祯已经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已经不是能用严重来形容的,已经对大明的安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立即说道:“王承恩,范家长子和邸报商贾交谈了些什么。”
崇祯直呼王承恩的大名,三位重臣知道崇祯已经动了真火,这位天子身边的第一大红人,也受到这件事的牵连了。
不过朱舜、温体仁、孙承宗三人并没有一点紧张,尤其是温体仁脸上又露出了笑眯眯。
这件事如果真的按照范家谋划的那样发展下去,他们哪里还有这个闲心在这里交谈,早就在范家接触复社以后,夜闯皇宫也要启奏件事了。
虽然杀八大晋商之一的范家,不是那么简单的,肯定会受到满清的胁迫。
一来满清要保护这些为他们运送铜铁硝石硫磺的大晋商,二来也是为了千金买马骨。
告诉大明的商贾们,只要把货物运到大清国,大清国就能保证他们全家的安危,以及他们的富贵。
不过如果因为自己的本事不济变得破落,甚至家破人亡,满清再怎么想为大晋商出头也找不到一个出头的理由。
王承恩回禀道:“皇上,范家找上邸报商贾只为了一件事,把三分银子一刀的桑皮纸,以二分三厘银子一价银卖给邸报商贾。”
只是一句正常的商量货物价银,暖阁内的气氛再次凝重了三分,崇祯紧紧皱起了眉头。
抬压价钱确实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但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这件事就极其不正常了。
作为卖家的范家不去抬高价钱,反而是把价钱压得更低,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说明范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私贩铜铁硫磺硝石这些军用辎重了,这是准备成为满清灭亡了大明的忠实狗腿子。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还没解决孔有德三人判出山海关成为满清的假王,八大大晋商之一的范家又在想着怎么帮助满清灭亡大明了。
崇祯很清楚大明这艘破船已经千疮百孔了,到处都是漏水的漏洞。
甲板上的水师们还各自为营,争夺船上仅有的一些金银财宝,没有任何一个人去想着怎么把那些漏水窟窿补起来。
当他听到范家掌控所有造纸作坊这件事,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范家该让出的利益想必已经商讨的差不多了。
布局应该基本完成了,倘若范家真的和一些在民间影响很大的东林党名士串通一气,还有满清以大军压境为威胁,再怎么想灭了范家,也是不可能的了。
崇祯一直都是腰杆笔挺坐在紫檀官帽椅上,听了王承恩的叙述过后,深感无力回天的微微弓着腰靠了靠背上。
谁能来救救这个大明!
温体仁、孙承宗、朱舜三人看着依旧是面色无情的崇祯,没来由的一阵心酸。
遭遇各种天灾不怕,中原大地到处都是叛乱也不怕,满清陈兵在边关随时有可能打进来也不怕。
君臣一心的同心协力,就能度过这个难关。
但现在的大明贪腐极其严重,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的一心为国,以匡扶大明作为毕生的志向。
东厂督公王承恩似乎是没有看到崇祯无力回天的颓然,继续说道:“可惜,工业侯朱舜给出了更低的价银。”
“一刀桑皮纸只要一分六厘子,范家与邸报商贾没有谈拢,只能暂时放弃了。”
“回去找了复社领头人张溥。”
崇祯本来在听到工业侯朱舜给出一分六厘至一刀的价银,心里多了一次希望,也看到了一丝拯救大明的希望。
谁能想到范家长子又去找了复社领头人之一的张溥,想想也是,范家既然敢做这件事,想必已经想好了一个万全之策,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
………………………………
第五百零三章 朱舜的赏赐
刚刚升起的希望突然被一脚踩灭,让崇祯越发的感到无力回天,甚至有了绝望的念头。
还没挺直的腰背,弯曲的程度更甚了。
王承恩还是没有看见崇祯的任何情绪,低眉顺眼的继续说道:“范家还没走出棋盘街,就得知了工业侯要插手桑皮纸生意。”
“工业侯好像又发明了什么新式机械,把桑皮纸的价银降到了一分六厘银子一刀,还白的像雪花一样。”
“刚好压着了范家造纸作坊的成本上。”
“哈哈。”“哈哈。”“哈哈。”
东厂督公王承恩正在叙述一件关乎大明国运的事情,不管是谁,多高的官帽子都要保持一定的严肃。
朱舜三人也是始终保持着满脸的严肃,但是当王承恩一本正经的说了一句刚好压在成本上,孙承宗实在是没能忍住放声大笑了起来。
内阁首辅温体仁本来就是富家翁般的人畜无害模样,在别人面前整天都是笑眯眯的,也是跟着笑了起来。
这件事是朱舜亲自谋划的,把雪花似的纸张价银压在范家的成本线上也是他的决定,最不应该笑了。
而且这本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又牵扯到大明的舆情,以及大明的国运。
谁也没能想到,突然被王承恩一板一眼的说出来是这么的有意思,也是忍不住跟着笑了。
还在那深感无力的崇祯,没有大笑,猛地拍了一下紫檀大案,想到自己是君王赶紧收敛了接下来的动作:“精彩!”
“承恩快去取来几坛好酒,今日朕要和几位爱卿痛饮一番,不醉不归。”
崇祯突然出现这么有损君王形象的行为,朱舜三人并不感到奇怪,他们的想法也是和崇祯一样。
短短几句话,里面的跌宕起伏真是十分精彩。
此时此刻,对于大明来说,比那一本波澜壮阔的三国通俗演义还要精彩。
这顿酒一直喝到了深夜,已经快子时了崇祯才恋恋不舍的放走了朱舜和另外两位重拳,要不是夜宿皇宫不合规矩,崇祯肯定会拉着朱舜同榻而眠。
回到府内的第二天,还没有醒酒的朱舜正在卧房内睡觉,司礼监的太监就抵达了工业侯府邸。
平日里,司礼监太监出去宣读圣旨,哪一次不是趾高气扬,顺带捞一大笔银子。
就算是去哪个内阁宰辅的家里,都是直接从大门闯进去,今天过来打听情况的东林党官员却见到了让他们咬牙切齿的一幕。
司礼监太监老实巴交的站在侧门门口,让手底下的干儿子去看喊人,再三交代了一句一定要客客气气。
谁要是有一点不敬,就亲手把他的脑袋拧下来。
等到太监的干儿子们走过去,发现了干爹的英明之处,开门走出来的独臂汉子,哪里是寻常人家的门房,分明是辽东边关杀人如麻的边关老卒。
太监们曾经跟着司礼监太监去辽东传过几次圣旨,对那些辽东军士身上的气息太熟悉了,不是经常见面的那种熟悉,而是这辈子都忘不了的熟悉。
这名门房和那些辽中老卒有着一样的杀气,虽然杀气这个词是昆剧演义里经常说的一个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杀气。
但是杀气这个东西确实是真实存在,太监们也说不清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总之只要见了辽东军士,他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人来自辽东,身上还有一股杀了很多人的杀气。
司礼监太监对工业侯朱舜恭敬有礼还说得过去,毕竟司礼监太监很清楚朱舜是崇祯一手提拔的新贵,在崇祯心里有多么重的份量。
那些曾经在东林党府邸闹得鸡飞狗跳的小太监干儿子们,居然也这么恭恭敬敬,就像儿子见了亲爹一样,跟过来打听情况的东林党官员想不通了。
门房要是在自己家里看见这些令人厌恶的太监,直接就把门给关上了,但这是工业化的府邸:“你们先等着,副爷我去通传一声。”
刚好大老爷和三老爷都在府内,几位夫人也在,走到了大门口。
司礼监太监为了和朱舜结下一个善缘,直接在中门大开的大门口宣读了圣旨,过来打听消息的东林党成员也知道了圣旨的内容。
朱舜的二夫人也是曹文诏的妹妹被册封为夫人。
一门三夫人。
崇祯对朱舜是何等的宠信,宠信程度让东林党成员已经做好了弹劾朱舜的准备。
这可是本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煊赫封赏,要不是崇祯已经有了皇后和嫔妃,东林党成员都要怀疑崇祯是不是有龙阳之好了。
朱舜建立造纸工厂只是为了让化工体系早日产生经济效益,没想到又坑死了八大晋商中的一家,八大晋商只剩下一半了。
还为二夫人换来了一个夫人的封号,感慨这是个意外之喜的同时,心里想着晋商怎么这么倒霉,每次都往枪口上撞,自己找死。
八大晋商又覆灭了一家,朝廷还是没有商量出一个解决孔有德三人册封假王的应对策略。
不是找不到,而是这件事涉及到东林党的利益,不可能让老督师孙承宗再次成为辽东督师。
不仅没让老督师孙承宗前往辽东,卸任三边总督的洪承畴暗中投靠了东林党以后,由他担任了新任辽东总督。
已经够乱的辽东,军头林立,满清寇边,现在东林党又插了一手,不知道又会引起怎样的风波。
不过洪承畴成为辽东总督,早就在朱舜的预料之内,史书上清楚的记载洪承畴担任过辽东总督。
大明的历史因为朱舜的到来发生了很多改变。
曹文诏没有因为被人出卖,死在闯贼手里。
孙传庭已经不再受制于人,改变了因为粮草不济遗憾战死的命运。
大明的工业革命萌芽没有因为满清走向覆灭,正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等等。
有些事情却没有偏离原来历史的轨迹,袁崇焕的死,孔有德三人的反叛,满清打到京城等等。
洪承畴担任辽东总督这件事也是没有改变,朱舜却没有关心,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
还要不断扩大工业革命的影响力,使得历史的轨迹越来越偏离。
………………………………
第五百零四章 京师大学堂开始丰收
洪承畴担任辽东总督的几天后,正好是京师大学堂招纳学子的日子。
朱舜更没有那个闲心去关心洪承畴是大明的辽东总督,还是满清的兵部尚书。
他要为京师大学堂的招纳学子做准备了,今年招纳学子比过往几年都要隆重得多,作为山长的朱舜和教育暑暑的政宋应星一起到场,那是毋庸置疑的。
太子朱慈烺今年也来了,经过朱舜这些年的培养在这位大明未来的皇帝心目中,京师大学堂的招纳学子远比科举重要多了。
因为凡是能够进入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以后可都是能够中兴大明的科学家。
科学家这个新词要是被东林党人听到,不知道又要掀起多么大的波澜了,一些低贱匠人所用的奇技淫巧还能竟然能自成一家。
简直是对学识最大的侮辱,东林党必然会想尽办法让这个科学家消失在大明。
在太子朱慈烺心里配不上一个家字的,是那些整天钻研八股文的酸腐儒生,不可否认八股文和儒家学说对大明的稳定和统治有着重要作用。
但大明的儒家学说不过是程朱理学,早就偏离了儒家的本意,儒家的精气神一点也没有了,是剩下一门钻营官场的学说。
说白了就是一场把当官当作生意的学说,程朱理学首先从圣人当年创立儒家学说时,就有的包容性已经消失。
墨家学说黄老学说都已经被吸纳在儒家学说里,现如今的程朱理学,与其说是儒家不如说是儒教了。
别说容纳其他学说了,就是同为儒家学说却是不同流派的学问,都已经出现很多道统之争。
太子朱慈烺坐在京师大学堂喷泉广场的高台上,今天还特意换上了翼善冠盘龙赤袍,显示对京师大学堂的支持,以及对工业中学的学子们的激励。
京师大学堂的招纳学子一年有两次,分别是在立春,立秋。
朱舜建立的工业教育体系已经初见成果,学子的培养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就算是朱舜去除了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不必要的课程。
还是得五年以上才能进入京师大学堂,大明现在急需科技人才,就没那么多穷讲究了,还要给学生们设立什么体育美术之类的课程。
术业有专攻,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最大的长处就是精通科学,他们再怎么研究音律丹青也没有儒生们精通此道。
虽然只是初见成果,很多工业小学正在培养的稚子还没彻底成长起来,人数比较稀少。
但是使用两三年时间就能进入工业中学,并且只用一年的时间就来参加京师大学堂策试的工业中学学子们,个个都是数理化方面的英才。
在朱舜的设想里,工业中学每年能有一成的学子进入京师大学堂就不错了,但这一次的成绩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料。
所有来参加策试的工业中学学子们,这些年岁都不超过十六岁的少年们,全员通过。
京师大学堂再添135名数理化英材。
朱舜坐在喷泉广场前的高台上,平静的脸容忍不住笑了,笑的及其畅快。
几年前撒下的科学种子,终于开始丰收了。
太子朱慈烺也是笑了,他很清楚京师大学堂这一次能招收的这么多新学子,会给大明带来怎样的影响。
最多两年,这些新学子将会进入军工、化工、机械等等各个工业体系,为大明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进度。
为大明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就在朱舜准备离开这里,轿夫头子走了过来,满脸的为难,像是有什么话要说。
朱舜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位从辽东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残疾军士,露出这么一副有些窝囊的表情,停下脚步说道:“都是自己人有什么话就直说,不必遮遮掩掩。”
轿夫头子听到工业侯朱舜开口了,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有些尴尬的说道:“侯爷,有个郎中儿子也想进入京师大学堂。”
“只是他没有学过一点工业派的学问,听说侯爷的几名弟子以前也当年也没学过,只是出了一份文卷,通过以后变成了侯爷的弟子。”
“这个…这个…”
接下来的话,这个连死都不怕的高大汉子,畏畏缩缩的不敢往下说了。
朱舜知道他这是什么意思,想找他开个后门。
朱舜很了解轿夫头子的脾气,就算是他亲儿子被砍头,他也不会过来说出让朱舜为难的事情。
今天给一个外人求情,身份还是郎中的儿子,看来这个治病救人的郎中曾经对轿夫头子有大恩。
朱舜不在乎什么走不走后门,只要有才,来者不拒。
不管他能不能通过,朱舜很佩服这个孩子的胆略和志向。
想成为堂堂工业侯朱舜的弟子,单是这份胆略,就比很多学子强上太多了。
就连太子朱慈烺也对这么有胆略的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跟着先生朱舜一起去了山长公舍,等着那个孩子的到来。
半炷香以后,轿夫头子领着一个孩子走了进来。
据他所说这个孩子今年不过十四岁,看到这个孩子的长相让朱舜和太子朱慈烺都有些哑然失笑。
五大三粗的样子哪里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说他是三十岁的壮汉都有人信,而且一点也不像郎中的孩子,倒是轿夫头子这个辽东悍卒的孩子。
不过这个孩子的心思十分缜密,只是快速扫了一眼就分辨出了谁是朱舜,谁是太子朱慈烺。
看起来长得五大三粗孩子比轿夫头子还像一名辽东军士,做起事来却是斯斯文文:“学生见过侯爷,见过太子殿下。”
他这个行礼的顺序,让朱舜高看了他一眼。
按照身份的高低,太子的身份确实比他这个工业侯要高,一般人见了他们俩也会先给太子朱慈烺行礼。
但这样不仅不会让太子朱慈郎高兴,还会让在太子陷入一个尴尬境地。
倘若朱舜只是普通的侯爷也就算了,但他还有一层身份那就是太子朱慈郎的先生。
灯笔
………………………………
第五百零五章 第八个世界级天才
作为先生的朱舜别说是侯爷,就算是没有任何功名在身,也要先给太子朱慈烺的先生行礼,要不然这就是不敬师长的大不孝。
果然,太子朱慈烺对于这个五大三粗孩子也很满意,询问道:“叫什么名字。”
五大三粗的孩子斯斯文文的说道:“回禀太子,学生名叫吴素。”
“因为还没有及冠,所以暂时没有表字。”
五大三粗孩子见了大明的储君还能保持镇定,太子朱慈烺对于他高又看了一眼。
心想就算不能通过先生的策试,把他招入府内稍加培养,应该也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能官。
太子朱慈烺想的很好,不过,朱舜显然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朱舜拿出一份门萨俱乐部测试智商的试卷交给了孩子,这个五大三粗孩子完成的速度和朱舜其他七名弟子一样,很快就完成了门萨俱乐部的智商测试试卷。
五大三粗孩子的速度不仅很快,正确率也很高,最后的得分居然达到了九十六分,又是一个世界级的天才。
时隔几年,朱舜终于能再收一名弟子了,从吴素的情况来看明显还是一名医学方面的世界级天才。
今年已经是崇祯九年了,朱舜一直想建立的医学体系始终都没有头绪,毕竟人才难得,世界级天才更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厚度。
就像孙传庭一样,文韬武略在同一时期世界上所有的名将里毫无疑问是名列前茅的。
只因为局限于时代的局限性,或者说是大明的局限性,连东南亚都没走出去。
朱舜给他搭建了一个新的舞台,假以时日孙传庭必然能够成为麦克阿瑟那般享誉全世界的世界级名将。
朱舜看着这名弟子的分数,内心比眼巴巴看着他的吴素还要高兴,直截了当的说道:“你愿不愿意拜本侯为师。”
吴素心里那是一万个愿意,小脸…大脸激动的通红,他里再怎么愿意还是为难的说了一句话:“学生愿意成为先生的弟子。”
“但拜师不是一件小事,还需学生的父亲拿决定。”
轿夫头子听见这话顿时就急了,差点没像踹自己儿子一样踹了他一脚,想到他的身份及时的把脚收了回来,焦急的说道:“小恩公!”
”咱们都是普通老百姓,侯爷能够看得起咱们那是祖坟上冒青烟……”
还没说完,朱舜示意轿夫头子不要继续说了,宽容的说道:“这件事本侯同意了,拜师确实不是一件小事,还是回家和令尊商量一下为好。”
五大三粗孩子惊喜的点了点头,没想到工业侯这么宽容,居然会同意他这个不识抬举的决定。
他也不在这里停留了,担心停留的时间久了侯爷再反悔,迈开步子就向外跑去。
朱舜没想到吴素这么的急切,等到他跑的没有影了,这才想起来没有问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
朱舜看向了不知所措的轿夫头子,笑了笑说道:“这孩子的父亲是个郎中,不知道他父亲叫什么名字。”
轿夫头子正在想着怎么让工业侯再次同意,想到这孩子的父亲是个郎中也算是个读书人,赶紧回答道:“吴有性。”
吴有性?
朱舜这下真是忍不住要笑出声了,吴有性这个姓名或许不怎么出名,他的另一个名字却是大名鼎鼎,也是温病历史上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山。
吴又可。
吴素离开京师大学堂,一路狂奔赶往住在京城解元胡同的家里。
京师大学堂距离京城少说也有十几二十里路,一般人连续跑个五里路就累得气喘吁吁了,身子骨再弱一点的估计都能直接瘫坐在地上。
吴素长得五大三粗体力也出奇的好,跑到解元胡同只是大口喘气,并没有累得七荤八素倒在地上。
来到解元胡同,吴素面前就是一片土屋,土屋墙壁上爬满了干裂的裂纹从,很少能够见到砖瓦房,这里的情形和养济院胡同差不了多少。
解元胡同的名字听起来带着一股子富贵气,但这只是胡同百姓的一种奢望罢了。
天子脚下的老百姓,只敢奢望一个解元,进士都不敢奢望,可见这条胡同里的老百姓有多么穷苦。
吴素的家就住在其中一处土屋里。
回到家里,吴素的几个弟弟妹妹又在家里哭着喊饿,想要吃个面饼。
娘亲又在不停的数落父亲:“你说你,有这么好的医术不去赚银子养家。”
“天天在这摆弄你的瓶瓶罐罐,儿女都快被你给饿死了。”
吴又可没有理睬娘子的吵闹,站在院子的东南角,全神贯注的盯着一个小瓦罐。
瓦罐里有一点就像是发霉了一样的绿色东西,吴又可在观察这个东西的变化,手里拿着一张焦家家卖的雪花纸,不停的写些什么。
雪花纸也是吴又可让儿子去找工业侯的原因,自己的儿子有多聪明吴可心里最清楚,不到十岁就能把一整本本草纲目一字不落的背下来,是吴又可生平所见最聪明的孩子,没有之一。
吴素早在十岁以前就能考上一个秀才,但是当今的官场太过于黑暗了,每次都被人冒名顶替,还无处申冤。
吴又可便绝了让儿子走上仕途的心思,本本份份的跟他学医术,将来也算是有个出路。
以吴又可的医术完全可以让家里过得更好一些,不敢说大富大贵,住上砖瓦房肯定没有问题。
但他给老百姓治病从来都只收很少的诊金,有时甚至还不收诊金,以至于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加上吴又可这些年来一直在研究一些东西,需要用大量的瓶瓶罐罐,还要耗费银子采买瓶瓶罐罐。
以至于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吴素娘子看见大儿子回来了,又开始在大儿子面前数落吴又可了:“儿子,你说你爹有什么用。”
“就是一个窝囊废,整天就知道琢磨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能有什么用处。”
吴又可知道自己对不起娘子,娘子以前虽说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家里也有二三十亩良田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自从跟了他以后过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每次听到娘子的数落只是默默听着,也不去反驳。
灯笔
………………………………
第五百零六章 大明科技人才的翻身
但是娘子在儿子面前数落他就不行了,倒不是吴又可觉得在儿子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