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倘若是真的带走了一部分辽东军进入汉八旗,对于汉八旗的战斗力来说,将会有一个五品官员换上一袭绯服成为四品大员般的改变。”

    范家长子顿了顿,看了一眼父亲的反应,瞧见父亲满意的点了点头,紧绷的情绪放松一些继续说道:“三顺王眼看就要成功了,可惜受到了洗煤厂的影响。”

    “本来已经带出去四五万军士了,还有一大批游击将军参将等高品武官,最后还是败给了朱舜的工业妖术。”

    “没能带走一兵一卒。”

    “三顺王变成了三个光杆,还是被大清国册封为三顺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一是告诉全天下的官员,大清国信守承诺,只要是答应了的赏赐,不管反生什么改变,大清国始终不变。”

    “二来,千金买马骨了。”

    范永斗对于长子的答复,已经不是满意了,而是一种自豪。

    能在这个年岁有这等老成谋国之言的年轻人,可是不多,他家长子便是其中一个。

    尤其是最后的千金买马骨,可谓是一语点透册封三顺王的本质了。

    明廷边关的武官们在东林党的挤压下,本来就过的不如意。

    立了战功本来能有一个重赏,经过东林党的三吵两骂最后能够得到一个口头嘉奖就不错了,很多精忠报国的武官反倒是因为立功换来了惩罚。

    老督师孙承宗是这样,惨死的袁督师也是这样,立了再多的功劳还不如东林党的一张嘴。

    大清国就不一样了,有功就赏,有过就罚,孔有德还好说毕竟是一位总兵,耿仲明和尚可喜那种货色也能封王。

    洪承畴、祖大寿、左良玉这样的大军头,岂不是绰绰有余。

    这一次册封三顺王的事情对于大明的军心,绝对是一次重大打击。

    范永斗忍不住笑了:“相信不久以后,明廷的边军武官会有不少人暗中接触大清国了。”

    “东林党,军头,还有我等晋商压在明廷国体上,明廷气数不尽也得气数已尽了。”

    提到大明气数已尽,范家长子也是忍不住笑了,有伯父范文程的大权在握,还有晋商范家的财力。

    只要大清国能够入主中原,范家的富贵日子就要变成世代簪缨了。

    范永斗收敛笑容,抿了一口蒙顶石花茶:“过来的时候,应该碰见管家管事们出去吧。”

    范家长子点了点头,脸上配合的露出了好奇。

    范永斗拿出一个剔红匣子,递了过去:“这里装着范家八成的地契房契,除了祖宅祖田基本上都在这里了。”

    范家长子的心神再次紧绷起来,高度紧绷,迟迟没敢接手这个剔红匣子:“父亲。。。。。。。。”

    范永斗直接把剔红匣子交给了长子,平淡笑道:“莫要多想,为父并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

    “是让你去办一件事。”

    范家长子接过剔红匣子的手掌,往下坠了坠,不是匣子沉重。

    而是这件事太沉重了,竟然需要用上范家全部的五行八作。

    范永斗看着长子往下坠了坠的手掌,明白他为何会这样,语气里多了一丝叹息:“如果咱家的三十万两现银还在,也用不到这么冒险的用上咱家所有的产业。”

    “可惜,因为洗煤厂那件事三十万两现银只剩下原来的一成,不足以支撑结下来的那件大事。”

    “就是因为剔红匣子过于沉重了,为父迟迟下不了决心,毕竟万一有半点纰漏,范家就会从高高在上的五大晋商,彻底破落。”


………………………………

第四百八十五章 纸张控制舆情

    “直到千金买马骨这件事的到来,为父知道时机到了,便做了一个万无一失的冒险。”

    范家长子听到这里还是不明白父亲的意思,恭敬说道:“还请父亲明示。”

    范永斗平淡的说出两个字:“舆情。”

    舆情两字落下,范家长子瞬间明白父亲的图谋了,这是要控制京城的言谈风向。

    如今有了册封三顺王这件事的千金买马骨,不论是朝廷官员,还是在野的读书人,一定会对大清国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要能够控制整个京城的舆情,范家就可以潜移默化的鼓吹投靠大清国的好处,造成大批不得志的读书人前往大清国。

    毕竟,京城里的很多读书人没去过大清国,不知道大清国的情况,范家完全可以把大清国鼓吹成一个有着宏图大志并且对明人一视同仁的国度。

    虽说大部分读书人去了只能做个包衣奴隶,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只要范家借助千金买马骨这件事不停的鼓吹前往大清国的好处。

    不管大清国是什么样的,在这些从未去过大清国的读书人眼里一定是好的。

    一旦出现大批读书人前往大清国的情况,明廷的人心就散了,这才是最为可怕的一点。

    一个国度没了人心凝聚,稍微碰到一个更为强大国度的进攻,很快就会被击垮。

    只要控制了舆情,范家能够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在一些特定时期完全可以抹黑明廷的政令。

    例如出现了旱灾,顺天府府尹宋应晶分明正在废寝忘食的抗灾,范家完全可以控制舆情抹黑他没有抗灾,让大批读书人抨击宋应晶。

    三人成虎的可怕,青史上有太多的例子,为了抗击灾情呕心沥血的宋应晶非但不会被人所感激,还会蒙受极大的冤屈成为不作为的贪官。

    范家长子知道父亲的意图,派遣所有管家管事出门,又拿出了所有家业,不难猜出为了什么了:“父亲难道是想要买走京城所有的造纸作坊。”

    范永斗忍不住抚须笑了,能够想到这一点,可谓是虎父无犬子了:“不错,就是为了造纸作坊。”

    “一来只要掌控了京城所有的造纸作坊,基本上就能控制邸报了。”

    控制邸报!

    范家长子心底掀起了滔天巨浪,邸报只是朝野上下的俗称,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朝报。

    是用来传达朝政消息,皇帝的谕旨、官员的奏议、还有官员的任免调迁都是朝报要传递的内容。

    邸报一般都是贴在宫门口,让官员们自己去抄录,很多官员为了求省事,还有很多读书人为了及时了解朝廷的朝政风向,经常会雇人抄录。

    时间久了,涉及庞大利益的邸报抄录,就出现了专门经营邸报的商贾。

    邸报抄录需要大量的纸张,一刀纸提高一厘银子那些商贾就会损失大量银子,降低一厘银子商贾们就会多赚很多银子。

    控制了京城的造纸作坊,就握住了邸报商贾们的命脉。

    至于从外地调集纸张,首先驮运火耗就会让价钱大涨,运到京城哪里还能竞争得过范家的造纸作坊。

    文字的魅力在于只要更改一个字,邸报上的一些内容意思就变了,范家以降低纸张价钱为代价,让邸报商贾们全部更改那是不可能的。

    这要是被朝廷发现了肯定会砍头,更改一两字就没事了,完全可以说是抄录过后制作的雕版出现了纰漏。

    只要控制了邸报,就能从根源上抹黑明廷了。

    范永斗瞧见长子很久没有说话,只是沉默的站在原地,知道长子心里想必不知道掀起了怎样的巨浪:“控制邸报只是一方面。”

    “二来,纸张同样也是那些名士消耗最多的文房四宝,字体对于名士来说就是吃饭的饭碗,没有一手好字,怎么配叫做名士。”

    “想要提升名士最重要的名望,练就一手好字便是捷径之一。”

    “培养家里儿子、孙子、侄儿、外甥这些晚辈,同样需要大量的纸张,科举讲究身言书判,书法的好坏直接影响道家中晚辈的科举名次。”

    “吃的能省,穿的能省,什么都能省,唯独这个纸张不能省。”

    “每月消耗的纸张对于名士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银子,毕竟纸张的市价可不便宜。”

    何止是不便宜,纸张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种负担了。

    朝廷对于造纸地进贡的贡纸,接收时详细到了张,几乎等同于朝廷接收漕粮的时候,详细到了粒,一粒都不能少。

    对于数目庞大的漕粮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数量同样不少的贡纸,朝廷却要详细到张,可见对于纸的重视。

    除了贡纸,还有一套纳纸法度,不管有没有犯法,只要是被审问了就要纳纸,当做师爷记录讼状以及知县记录案牍的纸银。

    不过这个纳纸的数目明显超过了讼状和案牍所需要的纸张,到了后来,凡是涉及案子的人都要纳纸。

    朝廷对于纸张的消耗都吃不消,何况需要大量用纸的名士们,只要范家稍微把价银降低一厘银子,甚至是以白送的方式送给某些大名士。

    找他们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足够抹黑明廷,鼓吹大清国了。

    一些东林党大儒们甚至可以为了白送的纸张,恬不知耻的直接鼓吹大清国。

    这样一来,京城的舆情就控制在了范家手里,京城作为天下的舆情中心,控制了京城的舆情就可以做到影响整个大明的地步。

    范家长子想到范家可以影响整个大明的舆情,一直都很沉稳的他,心情忍不住激荡起来。

    别说是范家一家的家业,就是再拿一大晋商的家业去换,也是值得的。

    不过激荡归激荡,范家长子还是有着一点顾虑,也是唯一让他感到忌惮的一点:“父亲,从过去三家晋商的遭遇来看,朱舜与晋商不对付。”

    “万一他用工业妖术对付范家怎么办,范家就不是掌控京城舆情了,就会彻底破落,到时候父亲和孩儿只能以死谢罪了。”


………………………………

第四百八十六章 抢手的造纸作坊

    长子的顾虑也是让范永斗难以下定决心的根源,并且是最大的根源,范永斗可谓是亲自见证了工业妖术碾压一切阴谋诡计的摧枯拉朽。

    范永斗对于长子的谨慎颇为满意,淡淡的笑道:“这一点同样也是为父最大的顾虑,其他三家晋商和李鲁生的死为父是亲眼见证的。”

    “面对那等可以碾压一切的工业妖术,以为父的城府也不敢说可以应付得了。”

    “不过范家并不需要应对朱舜的工业妖术,三大晋商和李鲁生的家破人亡是因为他们针对朱舜,这才导致了后面所有事情的发生。”

    “范家只是趁着大清国册封三顺王的时机,暗地里控制京城的造纸作坊,没去招惹朱舜自然不会引起他的针对。”

    范家长子转念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范家悄无声息的控制舆情,朱舜进行他的工业改革,双方井水不犯河水,自然就会相安无事。

    最后一点后顾之忧已经解决了,范永斗父子二人便没了任何的顾虑,开始展开范家控制京城舆情的大计。

    东华门十王府街。

    福王府。

    朱漆铜钉大门前不知何时站着一位仪表堂堂的年轻人,年轻人踏着台阶走到大门前,轻轻叩动了响器。

    听到动静的门房打开了偏门,见到了怎么也想不到的一个人,五大晋商范家的长子。

    京城内外谁不知道福王世子与朱舜关系莫逆,交情好的快要穿一条裤子了,范家长子居然敢来找福王世子,难道就不怕被一群恶仆给打个半死。

    朱舜和晋商的不对付在京城也是出了名的,曾经的五大晋商有三位直接或者间接的破落在朱舜的手里,破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范家长子看出了门房脸上的困惑,拱了拱手说道:“在下过来并不是为了找福王世子,想必福王世子此时应该也不在府内,应该还没从南洋回来吧。”

    “在下今天过来是为了找福王府的大管家,还望门房能够进去通禀一声。”

    门房一个做下人的,没有权利为大管家做决定,点了点头说了一句范少爷稍等片刻转身走进了王府。

    范家长子看着走进这座富丽堂皇大宅子的门房,笑而不语。

    就像朝廷的党争一样,没有永远的党敌,也没有永远的党羽。

    只要范家能给福王府带来大笔的银子进项,大管家一定会把他奉若上宾,毕竟福王世子现在正和西洋人打得不可开交。

    鸟铳火炮的消耗,水师的抚恤,海船的修补采买,等等全是花银子的大项。

    这些年来,福王世子手里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哗哗’的流淌出去,打仗可不是说一句话就那么简单的事情,每一次的大战背后都需要大笔的银子支撑。

    朝廷允许宗藩在南洋各地建立藩属国,意味着什么,想必那位大管家比京城的读书人更加清楚。

    作为福王世子的亲信,他肯定想做一个从龙之臣,捞一个六部尚书的官帽子甚至是内阁宰辅。

    福王世子现在最看重的是什么,银子。

    只要大管家能为福王世子赚来大笔的银子,相信他在福王世子心里的地位会不断的拔高,甚至可能成为福王世子的曹参萧何。

    这就导致了大管家对银子,尤其是对大笔的银子,极其的看重。

    以朱舜和福王世子的交情,以及朱舜和晋商的不对付,大管家自然是不敢与晋商有生意上的往来。

    不过如果能狠狠的坑晋商一把,顺便赚来大笔的银子,想必是福王世子所乐意见到的。

    范家长子今日过来就是为了给大管家一个坑晋商的路子,以高出市面上两成甚至三成的价钱,买走福王世子手里的造纸作坊。

    谁都知道东安门内市的吴纸铺子垄断了京城大部分的纸张生意,能够支撑吴纸铺子每天进出那么大宗的纸张,原因就在于福王世子手里有京城最多的一批造纸作坊。

    范家通过掌握京城内所有的造纸作坊来控制京城的舆情,福王世子在东安门内市的吴纸铺子,就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没过多久,门房走了回来,心里有些不明白的说道:“范少爷请进,大管家有请。”

    范家长子平淡的笑了笑:“多谢。”

    大管家为了避免留下误会,尤其是担心工业侯误会他和晋商有勾结,接见范家长子的同时还叫来了王府内的其他一些管家。

    范家长子要趁着大清国册封三顺王的时机,彻底改变京城内外的舆情,没有时间在这里寒暄,他也知道寒暄了也没什么用处:“本少爷不喜欢说些没用的废话,便直接开门见山的说了。”

    “福王世子占据京城六成的纸张生意,不瞒员外说,范家已经不缺富贵了但是想从世人嘴里的商贾变成书香门第。”

    范家长子拿出那个装着房契地契的匣子,是直接交给了大管家:“范家因为洗煤厂那件事手里已经没有多少现银了,这一点京城内外的人都知道,本少爷以诚待人也不想做过多的隐瞒。”

    “大管家能看上哪些铺子田产给个折价,折价出来的银子以高出市价两成的价钱,买走王世子手里的造纸作坊。”

    饶是大管家是王爷府的管家,又历经了那么多年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见到这个匣子的一瞬间,眼皮还是忍不住跳了跳。

    匣子里面装的可是一位大晋商所有的家业。

    曾经的八大晋商多有钱就不必多说了,何况八大晋商变成五大晋商的时候,其余五家又吃进了很多那三家晋商的产业。

    五大晋商可以说是个个富可敌国,这个国还不是如今崇祯年间的国库,而是天启年间的国库。

    正如范家长子所预料的那样,大管家不敢和晋商有生意上的往来,但是如果能狠狠的坑上一把。

    为少爷赚取军费的同时,还能获得工业侯朱舜的满意,少爷不仅不会责怪他还会对他的所做的事情很满意。

    不过,大管家看着这个瞧起来相貌堂堂的范家长子,忍不住在心里赞叹了一句。

    虎父无犬子。


………………………………

第四百八十七章 范家买走造纸作坊

    一般像他这种商贾子弟尤其是父辈陡然暴富,子孙辈大多是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斗鸡、掷骰、下棋、要骨牌、打双等等无不狎弄。

    等到父辈去世以后,更是挥霍无度,最多十年便会把家业挥霍一空。

    像范家长子这般苦读诗书学了一肚子的锦绣文章,实属罕见。

    更不要说范家长子已经开始借用父辈积攒下来的家业,把商贾门庭变成书香门第。

    只要完成耕读传家的转变,作为书香门第的范家在大明的地位,以及后代子孙能否长久富贵,就会高枕无忧了。

    大管家在心里赞叹了一句虎父无犬子,是由衷的一句赞叹,对范永斗有这么个长子很是羡慕。

    不过,范家可真是大好人。

    工业侯朱舜前几日已经派人传递了一个消息,工业派已经完成了造纸作坊的工业化,让大管家尽快把手里的造纸作坊卖给官僚乡绅。

    工业化。

    一个让很多官僚乡绅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的新词,每逢工业化过后,工业派的蒸汽工厂会对相应的行当产生极大的冲击。

    纺纱作坊,织布作坊,兴安伯的瓷器,新宁伯的家具,一直到现在的洗煤厂都对官僚乡绅的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福王府的造纸作坊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占据了京城六成的造纸作坊,短时间内想要全部卖出基本是不可能的。

    大管家这几天夜不能寐翻来覆去的谋划怎么尽快出手,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稳妥的办法,一年之内能够卖出两成就已经不错了。

    毕竟,大管家不仅要尽快把这些造纸作坊卖出去,还要做到不赔银子或是少赔一些,才能体现大管家的能力。

    但是工业侯朱瞬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最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京城市面上便会大批量的出现一种廉价雪花纸。

    大管家不是没想过通过工业侯朱舜的路是,把福王府的造纸作坊变成造纸工厂,但这样很容易被人误解成收买读书人的人心,引来皇帝的猜忌,给福王府招来飞来横祸。

    大管家倘若是真敢那么做,就不是在向福王世子自身的才学了,福王世子一定会恼怒的一刀砍掉他的狗头。

    就在大管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范家长子出现了,居然是要以高出市价两成到三成的价钱买走福王府所有的造纸作坊。

    大管家哪里会不同意,不过为了避免让他看出什么破绽,露出一幅被对方说到心坎上的感慨表情:“范先生所言极是,福王府确实很缺银子。”

    “实不相瞒,我家少爷与其他一些宗藩世子正准备聚集一支庞大的水师,收复被荷兰人占据的琉球。”

    大管家说完这句话,不留痕迹的招了招手,一名管事接过范家长子手里的匣子送到了大管家手里。

    范家长子看到大管家如此的急切,淡淡的笑了笑,果然不出他之所料。

    半炷香过后。

    大管家把手里的匣子还给了范家长子,匣子里少了一大半的房契地契,大多都是比较好变卖的田产绸缎铺子。

    范家和福王府已经敲定了这件事,接下来就好办多了,大管家说了一句稍等片刻,安排人赶紧去顺天府衙门请来了公人。

    这个公人还不是一般的书吏,而是掌管了不少文吏的通判,在通判和几名书吏的办理下双方的文契很快便过了档。

    皆大欢喜。

    范家长子接过来一堆造纸作坊的房契,心里不免有些激荡,更是佩服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信等他百年之后,族谱祖训上都会写他是范家从商贾门庭变成书香门第的中兴之祖。

    但为了避免让福王府的大管家看出来破绽,看出范家狠狠的坑了一把福王府,范家长子站起来拱了拱手,不急不慢的离开了福王府。

    大管家注视范家长子离开,心底默默的说了一句,真的不是福王府想要坑范家,是范家非得往坑里跳,王府能有什么办法。

    范家长子离开了福王府,坐上轿子,命令轿夫用最快的速度赶回范家,免得福王府的人反悔。

    回到家中,范家长子小心翼翼的捧着匣子前往了父亲的澄心斋,把能给范家带来一场大富贵的匣子交给父亲。

    澄心斋。

    庭院里的两棵桂树前。

    范家长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整理了一下那两个红灯笼,和往常不一样的是,此时他的动作是从三岁以来最为轻快的一次。

    走进书房,范永斗坐在紫檀官帽椅上,平淡的喝着蒙顶石花茶。

    范永斗看到长子脸上的淡然表情,心知这件事怕是没有办成,毕竟福王府宰怎么缺银子也不会轻易把占据京城六成的造纸作坊全部卖给范家。

    倒也无妨,安排长子去办这件事只是对他的历练,也是对他的一种培养。

    要想完成这一次千难万难的谋划,从福王府买来所有的造纸作坊,非得六大晋商之一的他亲自出马不可。

    但是让范永斗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长子恭恭敬敬的把匣子拿了出来,很是淡然的说了一句:“父亲,孩儿已经完成父亲的交代。”

    完成了?

    范永斗下意识把长子的话,当成了晚辈在向长辈邀功时的吹嘘,毕竟这件事就算他亲自出马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之内完成。

    谁都清楚造纸作坊对于读书人的影响。

    少不了一场多达一个月以上的水磨功夫,最少要与福王府的大管家交谈十次以上,才有半点希望。

    长子只是去了一趟,就完成了这件事,实在是过于匪夷所思了。

    不过,向来只有父亲望子成龙,哪里有父亲嫌弃儿子过于有才了,都是巴不得自家孩子的学问能够高中状元才好。

    范永斗接过来长子手里的匣子,缓缓揭开盖子,果然看见了一堆还散发着墨香的文契。

    范永斗拿在手里一张一张的仔细查看,果然是福王府的造纸作坊,还不是一张两张,而是把福王府所有的造纸作坊都带了回来。

    范永斗放下手里的匣子,看着淡然站在书房内的长子,极为自豪的说了一句。

    “吾儿,当是范家麒麟儿。”

    灯笔


………………………………

第四百八十八章 舆论危机

    范家长子拿下了福王府的造纸作坊,剩余的那些造纸作坊就好办多了,都是一些官僚乡绅家的造纸作坊。

    晋商二字。

    可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商贾,背后站着庞大的山西官僚乡绅。

    范家长子借助晋商多年来积攒的人脉,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京城的所有造纸作坊,不过,也把范家多年来积累的店铺田宅消耗一空。

    这对于范家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造纸作坊同样能给范家带来源源不断的银子,只是赚多赚少而已。

    正如范家长子在福王府说的那样,范家这么大的家业已经不缺银子了,赚多赚少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再者说了,只要范家能够控制京城的舆情,大清国也不会亏待了范家。

    范家的真正意图瞒得了京城大部分的官僚乡绅,其实不瞒住他们,对于官僚乡绅来说也没有什么可在意的。

    只要不耽误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僚乡绅搂银子,京城的舆情是鼓吹大清国还是鼓吹大明,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僚乡绅没觉得与他们有什么瓜葛。

    官僚乡绅不在意这些,大明京城还有一些忠贞爱国之士,孙承宗这些天为了这件事已经数夜未眠。

    陆军讲武堂。

    总教习公廨。

    孙承宗坐在公廨的门槛上,手里端着小盆儿一样的青花大碗,右手拿着筷子,却迟迟没有吃碗里的面条。

    双眼注视前方,注视着那棵落光叶子的枫树,心里不知在思索些什么。

    二期学员郑成功站在不远处,以他诨号小孙传庭的冷静,瞧着已经两顿没吃的孙承宗,急的在校场上不停的走来走去。

    半炷香以后,带着步兵科二期学员前去实战的满丹臣,骑着一匹快马冲到了郑成功身边,把手里的烈酒扔给了他。

    为了缓冲马速,满丹臣胯下的辽东大马继续向前冲去,一直冲到校场外面。

    郑成功见老督师两顿没吃了,还以为是倒在里面的酒水不合胃口,火急火燎的安排人找来了满丹臣。

    满丹臣手里的烈酒虽然很劣质,但有一股子边疆所特有的烽火狼烟味道,老督师一定喜欢。

    郑成功拿到烈酒,一路小跑着跑到老督师面前,刚准备把烈酒倒进已经泡发了的面条里面。

    老督师孙承宗摆了摆手,示意郑成功坐在自己身旁,旁边的公廨门槛上。

    老督师孙承宗在郑成功这些满腔热血的少年心里,那是何等的高高在上,何等的崇敬。

    郑成功哪里敢坐在老督师孙承宗旁边,这个未来注定要成为坤舆万国名将的少年,只是局促的站在老督师孙承宗面前。

    这时,骑了一天快马风尘仆仆的满丹臣,两腿发软的走了过来。

    他可不像从小读书的郑成功那般守规矩,直接从他手里夺过来烈酒,自己先灌了一口,然后全部倒在了老督师孙承宗手上的青花大碗里。

    这个蛮横少年除了害怕工业侯朱舜,在他的那个脑袋里还真没有怕过谁,敬仰老督师孙承宗倒是也敬仰,但是他和别人敬仰的方式不同。

    满丹臣觉得自己要是真的敬仰老督师孙承宗,首先要继承老督师孙承宗的志向,收复辽东。

    其次,自己的治军作战能力要能超过老督师孙承宗,那才是真正的敬仰。

    老督师孙承宗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他并不怕其他武官超过自己,就怕大明边疆青黄不接。

    倘若满丹臣真的能超过他,老督师孙承宗绝对会仰天长笑,喝他一个酩酊大醉。

    老督师孙承宗同样是对满丹臣招了招手,这个蛮横少年倒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在了老督师身边。

    瞧见这个少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孙承宗的心情总算好了一些,抄起筷子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青花大碗里的面条。

    随手抹了抹嘴,让郑成功坐在自己的右边。

    郑成功早就羡慕满丹臣那小子能够有荣幸坐在老督师身边,瞧见老督师第二次招手,还是没有坐过去。

    郑成功有他自己的坚持。

    老督师孙承宗也没有勉强,放下手里的青花大碗和筷子:“今日不谈步炮战术,谈一谈朝堂大势。”

    “你们俩是二期学员里最出彩的学员,要永远记住一句话,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场两场战争,眼光要像孙传庭那般放眼朝堂。”

    “如果哪天能够做到孙传庭那般地步,便可以如同孙传庭从老夫手里接过边疆大旗一样,从三边总督孙传庭手里接过边疆大旗。”

    郑成功满丹臣二人因为性子的不同,对于老督师孙承宗颇有传授衣钵的话语,表现的十分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