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的工业革命-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分范文程。

    范文程作为大清国立国的第一文官功臣,别看平时抱着一只白猫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其实内心深处眼高于顶的很。

    大清和明廷能够被他看中的人很少,少到首屈一指的地步,这个李鲁生居然得到了一句有他范文程八分的王佐之才。

    豪格当日听闻了范文程的评语,已经把李鲁生当成了自己的王佐之才,辅佐他登上大清国皇位的荀彧。

    只是豪格不知道的事,在他站在大凌河堡边界焦急等待自己的荀彧的时候,曹文诏率领一支塘骑杀向了李鲁生所在的马帮。

    满清细作自以为这条商路十分的隐蔽,这个细作哪里知道,曹文诏早就派遣夜不收把途经山海关的所有道路都已经查探清楚。

    守卫边关的日子极其无聊,杏园的戏班早就离开了这里,曹文诏总得给自己找些乐子。

    便把屠杀这些卖国的晋商当做最大的乐子,同时为了操练这些夜不收的潜伏刺探能力,在大凌河堡附近的隐蔽商道撒满了夜不收。

    就等着这些给满清驮运商货的晋商送上门,打从立秋以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晋商马帮的数目逐渐减少,尤其是买卖煤炭那件事过后。

    通敌卖国把货物运往满清的晋商几乎已经绝迹了,好不容易碰到一只晋商马帮,曹文诏得知这个消息连罩甲都没来得及穿戴,挎着一口腰刀骑上辽东大马带领塘骑冲向了隐蔽商道。

    隐蔽商道上,随着越来越远离大凌河堡的范围,李鲁生紧绷的心神逐渐平静下来。

    那双平淡的眼睛不留痕迹的扫了一眼身边的几名八旗兵,心里在不停的揣度以怎样的礼节来面对这位和硕肃亲王,毕竟他可是大清国未来的皇帝。

    李鲁生在过来以前已经把满族的习俗了解了一个大概,这也是像他这种心思缜密之人,每到一个陌生的地域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只有了解清楚这些风土人情,才能更为准确并且不出纰漏的谋算出相应的计策。

    了解清楚满族的风土人情以后,李鲁生也就明白这位素未谋面的和硕肃亲王,为何会亲自来迎接他这个汉人文官了。

    如果按照大明的祖训,豪哥作为长子又已经成年并且立下了很多功劳,早就应该被册立为太子。

    但是按照满族的习俗,军功更为卓著的多尔衮、代善等四大贝勒,同样是拥有继承皇位的大权。

    以多尔衮和代善等四大贝勒在满族内部的声望,继承皇位的可能比豪哥还要更大一些。

    豪哥亲自来迎接他的原因就昭然若逝了,目的只有一个,辅佐豪哥击败多尔衮和代善等四大贝勒,继承大清国的皇位。

    明主择良臣,良臣何尝不希望碰到一位明主。

    李鲁生正在发愁自己的一身才学在野蛮的满清得不到充分的施展,如今看来,他早就应该前往大清国了。

    还有什么能比辅佐一位太子抢夺皇位,更能让李鲁生心情激荡,更能施展一身的才学和抱负。

    只要能帮助豪格登上大清国的皇位,他李鲁生便是一位从龙之臣,何止是单眼顶戴花翎,双眼顶戴花翎也敢索要一顶。

    想到自己的才学能被大清国的太子豪格如此的重视,李鲁生心底忍不住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看来大清国也不像坊间所传闻的那般野蛮无知。

    “哒!”“哒!”“哒!”

    就在李鲁生还在展望他大展宏图,先辅佐豪哥登顶皇位,后灭了明廷把那个该死的工业侯爷凌迟处死。

    远处的雪原上,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李鲁生身边的几名八旗兵心中一凛,他们与大凌河堡的曹家军交战多年,太清楚马蹄声的主人是谁了。

    曹家军里最骁勇善战的塘骑。

    几名八旗兵迅速拔出了腰间的削刀,准备与这一支人数众多起码有一百多人的塘骑决一死战,并且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倘若是其他的辽东军,就算只有他们几名八旗兵,面对上百名辽东军也是丝毫不畏惧,可惜他们碰到的是曹家军。

    曹家军早些年就是辽东军里仅次于关宁铁骑的劲旅,那时候的曹家军穷的叮当响,别说每年发放一次鸳鸯战袄了,就算是能有一口没有缺口的腰刀已经算是了相当的阔绰了。

    大清国的皇帝极为重视火器,以至于大清国的火器反而比明廷的火器更为威力强大,并且利用这些火器打了不少的胜仗。

    一直到现在大清国的火器还是远远胜过辽东军的火器,但是和曹家军的火器相比,大清国的鸟铳简直就是一堆烧火棍。

    曹文诏率领塘骑抵达晋商马帮附近,只是用斗米式步枪来了一波齐射,晋商马帮就栽到了一大片。

    那几名八旗兵还没接触到塘骑,便已经栽落马下了,倒是没有任何厮杀经历的李鲁生逃过了一劫。

    本来还以为是碰见了马贼,当他看清敌人的甲胄,心里瞬间就放轻松了,原来是一群边疆的丘八。


………………………………

第四百八十一章 豪格的愤怒

    面对这些丘八,李鲁生不会有厉声呵斥一句话他们便吓得屁滚尿流的可笑念头,这里毕竟是辽东边疆不是在中原各地的州府。

    倘若是在中原各地的州府,李鲁生随便拿出一个身份便能让官兵把他当爷爷一样供起来,但这里是辽东还是抗击建奴最前沿的墩堡。

    大凌河堡。

    还像在中原那般摆出文官的架子,换来的只能是伸头一刀,他的小命就交代在这里了。

    所谓计策要因地制宜,便是这个道理。

    李鲁生首先要做的是摆出一幅临危不乱的气度,先镇住这些辽东的丘八,赢得这些丘八的敬重。

    接下来只需要略施小计,便能轻松的诓骗住这些没读过书的辽东边军。

    这些只会动刀子的粗鄙边军,有一个很明显的弱点,脑子很蠢从来不会玩弄心计。

    要想诓骗这些粗鄙的辽东边军,还不是手到擒来,以他的心机城府把这些辽东边军骗到大清国也不是问题。

    李鲁生能够逃过一劫,那是因为他在看到辽东边军冲过来的一刹那,便果断翻下了战马。

    虽然看起来很狼狈,但是能够保住小命,对于没有底线的李鲁生来说这点狼狈算不得什么。

    李鲁生从厚厚的积雪上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衣襟,淡然的站在雪地上等着辽东边军的到来。

    没过多久,这支辽东边军便杀光了晋商马帮的所有人,只剩下李鲁生一人。

    几名塘骑小旗拎着滴血的佩刀围住了满脸淡然的李鲁生,确实被他的气度所镇住了,等着曹文诏来处理这件事。

    曹文诏正在破口大骂塘骑总旗这小子下手太快,不到半炷香时间就把马帮杀了一个干净,让很久没有杀这些卖国晋商的他没能过足瘾。

    一名小旗走过去禀报道:“还剩下一个读书人。”

    曹文诏一听这话笑了,好久没有宰杀只会凭借一张嘴抨击时政的读书人了:“走,咱们过去看一看。”

    走到近处,果然瞧见了一个读书人,还是一个气度不凡的读书人。

    曹文诏暗骂了一句装象,真要是有这个气度早就像孙传庭那样弃笔从戎,前往寒苦的边疆抗击建奴了。

    与晋商蛇鼠一窝的读书人能有什么好鸟,还气度?

    老子给你一刀,度了你。

    李鲁生平淡的看着围在周围的辽东边军,果然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这些辽东边军被他的气度震慑住了。

    不等这些辽东边军开口询问,李鲁生平淡的说道:“本官是大理寺卿,这些满清细作劫持了本官准备送到满清。”

    “多谢诸位的相助,本官感激不尽,如若能把本官送回京城便是立了一件大功。”

    李鲁生这番话说得极其缜密,他并没有直接挑明身份以后嚷嚷着让这些辽东边军放过他,那样说话看似很合理,但绝对不是一个朝廷命官该说的话。

    朝廷命官真的要被掳到了辽东,首先要说的不是放过,毕竟面对的是大明边军而不是满清八旗兵。

    放过二字,是用来对于敌人所说的话。

    心里只有把辽东边军当作敌人,才会说上一句放过,作为一名朝廷命官,应该说的是送回京城。

    李鲁生说的一切都很合理也十分的缜密,但是不知为何,感觉面前的辽东小卒子们脸色十分的古怪。

    曹文诏听到一句大理寺卿,差点没笑喷了:“来来来,你给这位大理寺介绍一下咱们杀过多少朝中大臣。”

    塘骑总旗也是乐呵的不行:“六部的郎中,六部侍郎,就连内阁宰辅的门生咱也宰过一个。”

    “得,今天又要收集一个大理寺卿了。”

    面前的这个辽东武官显然不相信他所说的大理寺卿身份,倒也无妨,李鲁生只要能够镇住他们便有无数的后续手段。

    李鲁生说这么多,只为了一个字,稳。

    只要能稳住这些杀性很重的辽东边军,接下来便可以慢慢戏耍他们了。

    可惜,李鲁生不知道的是,他面对的是怎样一群辽东边军,不是那些整天想着钻营的兵油子,而是一群时刻想着杀敌报国的曹家军。

    塘骑总旗挤了挤眉毛。

    曹文诏的脸色先是很不好看,看到塘骑总旗哀求的眼神,只能叹息一声,嘀咕了一句便宜你小子了。

    就在李鲁生准备说出后续计策,真正诓骗住这些辽东丘八,一柄滴血的佩刀迎面劈了过去。

    雪原上喷出一道血泉。

    李鲁生到死也不敢相信,想他有万般算计,满腹锦绣,就是这么草率的死在了一名低贱的辽东边军手里。

    曹文诏杀了这一支晋商马帮,又碰见了一个又在冒充朝廷命官的账房,心情不错的回去了。

    心里还在美滋滋的想着自己的足智多谋,真以为他曹文诏没读过书好诓骗。

    这些年可是看了不少的话本,尤其是兰陵笑笑生的…咳…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了不下于十遍了。

    大凌河堡的军士们甚至都以为曹文诏转性了,准备考个举人老爷回到中原去享清福了。

    曹文诏带着塘骑们心情十分不错的回到了大凌河堡,在大凌河堡边界的豪格,心情却是越来越差。

    一直等到夜幕降临,始终没见到晋商马帮的影子,更没看到他的荀彧出现在边界。

    豪格内心其实已经有了大致的推算,他的荀彧十有八九惨死在了大凌河堡守军的手里。

    但这位荀彧先生对和硕肃亲王豪格来说,实在太过于重要了,已经确定惨遭不测了,但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在大凌河堡边界上静静等着。

    和硕肃亲王豪格骑在战马上在寒风呼号在黑夜里,等了一个晚上,还是没有看到荀彧先生的影子,调转马头,离开了这片冰冷的雪原上。

    豪格回头看了一眼大凌河堡方向,那双玩世不恭的眼睛充满了仇恨,从未像今天这般痛恨大凌河堡。

    那可是他的荀彧先生,是被范文程评价了一句八分范文程的王佐之才,能够辅佐他登上皇位的大才。

    就这么死在了曹文诏的手里,毁了他登上大清国皇位的希望,此时豪格内心对于曹文诏的仇恨已经超过了任何明朝武官。

    已经进入大凌河堡的曹文诏,那是不知道豪格正在边界上等着,也不知道豪哥内心深处的仇恨。

    他若是知道了,肯定是美滋滋的叫上几名千总去喝酒。

    大呼痛快。

    灯笔


………………………………

第四百八十二章 蒸汽造纸厂

    李鲁生死在大凌河堡的半个月以后。

    距离惊蛰时节还有三天。

    张白镴提前完成了朱舜交代的硫酸漂白实验,喜滋滋的骑上辽东大马赶往了工人会馆,找到了正在为密云县土改做准备的朱舜。

    朱舜得知他已经完成了硫酸漂白实验,并且成功建造了造纸工厂,改造成蒸汽工厂的蒸汽机械也已经安装完毕。

    扔下了手里的毛笔,放下手头一切的案牍,骑马赶往了潮河岸边的造纸工厂。

    造纸工厂。

    朱舜抵达这里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处用水泥修筑的马头,马头还未启用,只有一艘平沙船孤零零停靠在马头岸边。

    这只是暂时的,相信不久以后会热闹的难以想象。

    造纸工厂里已经全部用水泥进行了硬化处理,修筑了各种排水管道系统,看起来十分的干净整洁。

    朱舜先去查看了泡料池,也是造纸的第一道工序泡料。

    官僚乡绅作坊的泡料池,基本上都是一些直接在泥地里挖出来的水塘,这些水塘有大量的杂质和泥沙,会对造纸原料产生一定的污染。

    造纸工厂的泡料池是用水泥修筑,定期还会排放里面的泡料水,换成经过蒸煮除杂的干净清水。

    首先从原料方面,造纸工厂所用的原料就比官僚乡绅作坊的原料要干净很多,纸张的质量又会提高不少。

    朱舜走到水泥泡料池旁边,看了一眼宛若一个小湖泊的水泥泡料池,里面的水确实比半个月以前见到的泡料水要清澈很多。

    顺着水泥路来到了煮料车间,煮料车间并没有进行多大的改动,只是把煮料用的柴薪换成了煤炭,并且用的是煤矸石。

    煮料是把原料慢慢煮成纸浆,低热效的煤矸石已经够用了,使用这些通过水路运来的煤矸石大大节约了成本。

    离开‘咕嘟嘟’冒着热气,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煮料车间。

    朱舜和张白镴等人来到了洗料车间,洗料车间改进方案是按照洗煤厂的冲洗方式,利用水流对纸浆进行强力冲洗。

    冲洗出来的纸浆,干净程度要比匠人们冲洗的干净很多,所用的时间也是大大减少,一次冲洗出来的数目也不是官僚乡绅作坊所能媲美的。

    接下来便是至关重要的晒白了,张白镴在这个过程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硫酸,把本色纸浆变成白色纸浆。

    传统的晒白法是把洗净的纸浆通过太阳的照射变成白色,时间长达二三个月,通过硫酸洗过的纸浆,晒白时间大大缩减,极大的加快了造纸厂出纸的时间。

    泡料、煮料、洗料、晒白四个车间,只有洗料车间稍微借助了蒸汽机的力量,接下来的几个造纸工厂车间,大量的使用了蒸汽机械。

    朱舜还没走出晒白场地,就已经听到蒸汽机械‘轰隆隆’运转的声音,同时还有蒸汽机械捣打纸浆的声音。

    来到打料车间,朱舜前方放着一台木桶,木桶后方有一台蒸汽捣打机,通过蒸汽机传动过来的蒸汽力量,快速的捣打纸浆。

    工人们把捣打好的纸浆泥膏放上传送带,通过传送带输送到抄纸车间,这里的工人们把纸浆倒入抄纸槽内。

    抄纸车间的抄纸槽比官僚乡绅作坊里的抄纸槽要大上很多,水缸大小的抄纸槽扩大成了水池大小。

    抄纸槽里有一个大型的竹帘,一台蒸汽升降打捞机在工人的操作下,缓缓的把竹帘提起来。

    在大型竹帘上形成薄薄的一层湿纸页,移动到抄纸槽旁边的纸堆上。

    抄纸槽旁边还有一台蒸汽加压机,当湿纸页的数量积累到几十刀,造纸工厂的工人操纵蒸汽升降加压机对湿纸堆进行缓慢加压。

    湿纸堆里的水分缓缓流出,压出的水不能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会在分纸时揭破,过少会在最后一步焙纸时容易脱落。

    官僚乡绅造纸作坊里的最后一步烘焙纸,是消耗柴薪最多的工序,也是使得造纸成本大大增加的原因。

    造纸工厂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忧,几台蒸汽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过多热量,通过管道输送到焙纸车间。

    焙纸车间内有一架一架大型书架,铁制书架里面全是中空的,连接一个个铁质小管道,灌输热量很高的蒸汽。

    匠人们把这些湿纸页放在铁制书架上,一页页的平铺,借助蒸汽机多余的蒸汽热量进行最后的焙纸。

    虽然已经是惊蛰时节,距离春分只剩下半个月了,但是大明的冬天还是相当寒冷。

    整个焙纸车间在寒冷的冬日里蒸腾出大量的白气,看起来云山雾罩,朱舜走进去就像是迈入了到处都是雾气的温泉,身上很暖和,眼前尽是白雾看不清三步以外的匠人。

    一切看起来宛若仙境。

    相信要不了多久,制造雪白纸张的烘焙车间会被人当作一种真正的仙境。

    朱舜走出烘焙车间,一直走到造纸工厂门口。

    放眼望去。

    煮料车间、焙纸车间喷涌着云山雾罩的蒸汽,各种蒸汽机械轰隆作响,一副蒸汽时代的喧嚣场面。

    朱舜对于张白镴主导的造纸工厂,十分的满意:“此事做的不错,本以为会超出惊蛰时节,没想到竟是提前完成了。”

    “本侯已经给专利处说过此事了,硫酸漂白法和这几种蒸汽机械都会最高的价钱购买专利。”

    “便宜坊的全猪宴也已经安排妥当,走吧,本侯请你喝酒。”

    张白镴亲耳从山长嘴里听到了喝酒二字,还没有喝,就已经有些晕乎乎了,红光满面的说道:“那学生就却之不恭了。”

    朱舜笑了笑,迈步离开了造纸工厂,为了奖赏张白镴和罗明堂的功劳,决定拿出一壶崇祯御赐的内酒。

    便宜坊的全猪宴进行了没多久,朱舜表彰了张白镴和罗明堂两人的功劳,便离开了这里。

    作为山长的朱舜在那里,京师大学堂的学子反而是放不开,再说这场酒宴也不是为了吃,是为了给张白镴罗明堂的等京师大学堂学子们一个可以吹嘘一辈子的事情。

    山长请他们喝酒,喝的还是皇上御赐的内酒。


………………………………

第四百八十三章 掌握化工体系

    大明成立了第一家造纸工厂,接下来成立第二家、第三家、第十家就容易多了,朱舜曾经说过把造纸工厂的营生交给主持化工体系的三弟子焦勖。

    造纸工厂正式成立以后,喊来了焦勖的父亲焦掌柜把造纸工厂的营生交给了他,不过和其他工厂主一样每年要给京师大学堂缴纳大量的专利费。

    专利费包括了两样,硫酸漂白法和浮选冲洗法。

    至于蒸汽捣打机、蒸汽碾磨机、蒸汽升降打捞机、蒸汽加压机这四种新式机械的专利费,则是北平机械局缴纳给京师大学堂。

    虽说北平机械局缴和京师大学堂都是朱舜的产业,但是规章制度还是要履行,不然容易给管理者造成贪腐的空子。

    朱舜在成立这两个体系的产业,就已经慎重的规划好了。

    北平机械局、大明军火公司等一系列制造局,掌握尖端制造业。

    京师大学堂、以后还会逐步分离的学院等一系列学堂,掌握尖端科技。

    只要掌握了尖端制造业和尖端科技。

    成立再多的蒸汽纺织厂,再多的洗煤厂,造纸工厂,也是在给朱舜打工,躺着就能赚钱。

    朱舜用这些大批量汇聚来的银子,继续推动两大体系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进程,形成了一套良性循环。

    焦掌柜拿到造纸工厂的营生,激动的差点给朱舜跪下来,造纸工厂赚银子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更为重要的是,造纸工厂对于焦掌柜这样的大明百姓来说,是读书行当,有教化大功。

    只要焦掌柜把雪花纸卖的价钱低廉,以后整个顺天府的读书人都要承一份焦家的人情,随着工业派的不断壮大。

    北直隶,黄河以北,甚至整个天下都会承一份焦家的人情。

    朱舜把造纸工厂的营生交给焦掌柜的时候,顺带嘱咐了一句,尽快把造纸工厂扩大到十家。

    造纸工厂不像洗煤厂,所有的老百姓都要用,虽说也是每天都要用,但主要用来搜刮官僚乡绅手里的银子。

    十家造纸工厂生产出来的雪花纸,已经足够顺天府的读书人使用了。

    在工业派的实力还没走出顺天府以前,这些依附在工业派羽翼下的各类蒸汽工厂,还无法独立扩张到其他州府。

    毕竟,工业革命首先要解决的是政治问题,单纯的开办蒸汽工厂只会有一个下场,要么被官僚乡绅整治的破落,要么成为官僚乡绅的附庸。

    无论是那一点,都是朱舜所不愿意看到的。

    给造纸工厂提供硫酸的硫酸厂,朱舜没有交给任何人,而是找来了三叔让他掌管硫酸厂。

    北平机械局是用来掌握尖端制造业,京师大学堂是用来掌握尖端科技。

    这个生产化工之母的硫酸厂,则是用来掌握化工产业。

    硫酸厂同样是要给京师大学堂缴纳专利费,京师大学堂用来购买焦勖专利的银子,足够焦掌柜修筑二十家造纸工厂了。

    这样也就免得他再去工人票号拆解银子,还要把蒸汽纺纱厂抵押给工人票号。

    没拿去抵押,焦掌柜为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造纸工厂上,尽快把造纸工厂开办起来,把自己规模不小的蒸汽纺纱厂送给了外甥。

    焦掌柜自从富贵了以后,第一时间去自己妹妹家把在家种田的外甥叫到身边,悉心教导和培养他,想着等自己百年以后再把蒸汽纺纱厂交给外甥。

    毕竟,以自家长子的本事,用不到也看不上蒸汽纺纱厂,还不交给贫苦的外甥改变他穷苦的命运,继承实业家的遗志。

    至于焦掌柜的几个侄子,没有一个争气的,仗着自家堂兄弟是工业侯的弟子,整天在外面厮混。

    焦掌柜为了给几个侄子填补窟窿,前前后后给赌坊、拆借子钱的窝家、还有被他们打伤的老百姓家里送了快三百两银子。

    有这些银子又能让辽东军士少死几个人了,自从跟了工业派,跟在那些一心报国忠贞之士的熏陶,焦掌柜早就不是那个只会算账的掌柜了,境界早就不同了。

    因为这事焦掌柜没少心疼,不是心疼银子,而是心疼这些银子没有花在实业救国的正途上。

    但那几个侄子毕竟是焦家的香火,还不能不管,焦掌柜只能狠下心托了天大的人情把他们送到了黄掌案那里。

    恶人自有恶人磨,让那位掌管一县胥吏的六房黄掌案好好的管教他们。

    那几个胡乱厮混侄子不怕焦掌柜这个大伯,不过平时见了衙役都吓的不成样子,更不要说掌管一县所有衙役胥吏的黄掌案了。

    造纸工厂和硫酸厂步入了正轨,造纸工厂还没来得及让京城的官僚权贵哗然,一条消息从满清传到了京城。

    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广宁总兵孔有德,山海关参将耿仲明,山海关参将尚可喜投降了清朝。

    投降了清朝不稀奇,自从袁崇焕死后没人镇得住边关武官,已经有不少武官投降了清朝。

    皇太极的女婿佟养性所在的佟家,早些年就是明人,后来举家投降了建奴。

    满清对三个降人的封赏,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孔有德被封为恭顺王,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

    三人全部封王。

    崇祯当天立即召集了文武重臣前往了暖阁,前往了那座自从有了廉价精煤,终于暖了的暖阁。

    英国公、怀远侯、镇远侯,就连凭借千斤粮食大功封为侯爷的朱舜,也被召集到了暖阁。

    与此同时,张阁老胡同的范府,走出了一名又一名的管家和管事。

    五大晋商之一的范永斗,端坐在书房内,叫来了长子。

    范家长子穿过画廊走过来的时候,刚好撞见了府内所有管家管事急匆匆的出门,像是有什么大事发生。

    范家长子来到澄心斋门口,先是把是书房门前的积雪扫干净,又把门前桂树上的红灯笼摆正,走进了父亲的书房。

    范永斗没坐在紫檀书案上手书,坐在澄心斋大堂的紫檀官帽椅上,端着一杯蒙顶石花茶细细的品茗。

    茶杯居然是用的斗彩鸡缸杯,还不是仿品,而是成化年间的真品。


………………………………

第四百八十四章 册封三顺王的目的

    范家长子走进澄心斋,嗅到蒙顶石花所特有的香气,瞧见那只名贵到一只就要一百两银子的斗彩鸡缸杯,心知今日父亲叫他过来想必是有大事发生了。

    范家的家规家教很严,长辈坐在紫檀官帽椅上,作为晚辈的范家长子坐都不敢坐,恭敬的站在父亲面前。

    范永斗也没有让长子坐下的意思,放下手里的斗彩鸡缸杯,平淡的问道:“京城最近可有大事发生。”

    京城发生的那件事,何止是大事,惊扰的朝野上下发生了巨震。

    皇上连夜着急了文武大臣们前往紫禁城,现在已经是亥时末了,距离后半夜只剩下一炷香的时间。

    等候在紫禁城宫门口的轿夫们,还是没等到老爷们的到来。

    范家长子从小受到严苛的家规家教,不敢多说,只是如实的回答了父亲的问话:“大清国册封三顺王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范家长子也就二十几岁,没有半点年轻人该有朝气反倒是暮气十足,换成一般官僚乡绅早就呵斥一句迂腐了。

    范永斗却对长子的暮气反应,很是满意,甚至是他除了光耀范家门楣以外最得意的一件事了。

    这个世道唯有话少的人才能活下来,话多的都死了。

    远的不说,就说已经家破人亡的三大晋商,静静站在背后操纵一切多好,非得去招惹朱舜。

    倒不是说朱舜有多难对付,只是这样把自己暴露在外,总会出事。

    洗煤厂那件事虽说是让范家损失惨重,但面对那种不可以常理揣度的妖术,谁能不输。

    不是朱舜的计谋太过高深,而是对方根本就没使用任何计谋,直接凭借他最擅长的工业妖术碾压了李鲁生。

    范永斗这些天对于洗煤厂那件事,进行了很多次的复盘,不得不说,兄长范文程极为看重的李鲁生输的不冤。

    无论是谁,即便是兄长范文程在这里,面对那等妖术手段也会被碾压。

    好在范家一直站在幕后,只是给李鲁生提供银两,虽然也损失惨重,却不至于像李鲁生那样家破人亡。

    有那些一桩桩一件件的例子在,范永斗哪里会对长子的暮气不满意,端起斗彩鸡缸杯,吹了吹热气问道:“你可知这其中的深意。”

    父亲问了,便是在考校自己,范家长子不敢藏私,恭敬的说道:“回禀父亲大人,孩儿早在山海关发生哗变就一直在关注这件事。”

    “当时,大清国策反三顺王应该是为了他们手里的军士,再怎么打不过八旗子弟,好歹也是辽东军是明廷最能打的一支军队。”

    “倘若是真的带走了一部分辽东军进入汉八旗,对于汉八旗的战斗力来说,将会有一个五品官员换上一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