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军神-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衰也关系到千家万户了。车行负责人马滔也来了,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多少有些紧张,不过见也没外人,这才安心了。至于造船厂、铠甲厂目前还属于主军工部门,直接对晁盖负责,不归晁旬管理。

    晁旬清了嗓子,道:“农业、工业、商业是头等大事,关系到咱们团练的兴衰成败,不由得不重视。经过这么一年的发展,各行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家先看看各部门的情况吧,这里有归纳整理的。”

    说着晁旬让人把整理的文稿发给大家,大家相互看看也好有个了解。

    要说这重头戏还是铁厂,铁厂虽然是普通工厂,但是和军事密切相连,具有超然的地位。铁厂再次更名,定名为利国钢铁厂,张铁汉统领全局出任厂长,下设三个大车间,第一车间炼铁炼钢车间,由谢钢负责。第二车间,兵器、钢铁机械车间,由汤隆负责。第三车间,生产农具等民用钢铁产品,由张铁汉兼管。还有一个铸炮车间,不过设置在了许猛负责的铸炮厂,属于高度涉密的单位,对外基本不公开。

    利国钢铁厂目前拥有普通工人两千人,高级工匠二百人,普通铁匠四百人,就连负责安全的保安都有五十人之多。虽然比登州吕家的铁矿规模要小些,但是在整个济州来说算得上头一号的大工厂,济州知府许林来参观过一次,大加赞赏,同时也惊叹于利国钢铁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利国钢铁厂,这个名字好,钢铁发展本身就是利国的事情,铁汉兄发达了。”徐海说。

    张铁汉道:“徐海兄过奖了。”

    张铁汉从内心里也是说不出的自豪,要知道一年前他还是东溪村一个专门维修农具的工匠,时至今日发展的非常速度。整个铁厂将近三千人的规模,可谓非常庞大,只是目前技术上还欠缺,生产工艺还落后,钢铁产量还是一半,如果不是当今钢铁畅销,卖的价格好,钢铁厂很可能就要亏本。

    民用钢铁产品开发的品种也很多,铁铲、铁锹、斧头、锄头、民用朴刀、锯子、锤子、凿子、钻等等,各种东西都很齐全,主要是以农具、木工用具、铁匠用具为主。这几类铁器不管是内贸还是外贸效益都很可观。利国钢铁厂目前还有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铁器大多通过百货商行销售。

    木器厂,原本只是个木匠铺,由鲁夯等四五个人而已,发展也很速度,拥有各类木匠二百多人,小工三百多人。主打各类马车,水车、同时也生产一些兵器上的木质配件,比如长枪的白蜡杆,比如朴刀的木柄,比如巨弩的架子等等。木器厂也正式定名了,叫做利民木器厂。木器厂主要是民用产品为主,自然是利民,叫做利民木器厂也是没错的。

    由于改进了技术,马车和水车生产速度大大提高,生产的马车、水车摩擦小,用起来比同类产品轻松好多,因此在市场上还是很畅销的。尤其是生产的各类水车,在抗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高了粮食产量。

    将近五百人的利民木器厂规模堪称庞大,鲁夯指挥调度有方,各类工作井井有条。

    负责农业的刘有田,农业没有商行,产品也基本由百货商行等其他部门销售。但是今年玉米种子获得效益巨大,产量也惊人。同时所种植的棉花、花生、辣椒及其他农作物也都丰产了。刘有田的任务也有原来的单纯种植农作物,改变为对新品种农作物的培育和研发,主要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示范。刘有田还有个大跟班,大光头负责育苗的光头强。光头强懂得果树嫁接、扦插等等技术。主要培育桑树、梨树、枣树、核桃树、花椒树等等许多种常见的干鲜水果苗木,各类苗木培养了数百亩,明年秋天就可以在郓城大力推广开来了,等过些年整个郓城一带将成为真正的花果之乡。

    养殖的情况有所不同,李庆子管理着养鸡场、养鸭场、养鹅场,同时还要两个孵化场。牲口类主打养牛场、养羊场、养马场、养毛驴场、养猪场。岛上军马场李庆子也负责一些事情,只是军马场主要有团练骑兵管理着因此也不用李庆子过于操心。

    今年出栏了近二十万只的鸡鸭鹅,为郓城团练、为各工厂提供了大量的肉食。李庆子也是劳苦功高,年底时候还有两千头猪要出栏,这些都是养殖场的功劳。

    刘梁看了很吃惊:“两千头猪啊,怎么着猪长的这么快啊?”

    李庆子笑道:“吃的好当然长的快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第一百三十六章 武大郎发迹

    晁旬道:“两千头,感觉很多,其实很少,眼看要过年了,咱们的利国钢铁厂、利民木器厂、还有种地的长工等等,庄主都打算每人分上点儿猪肉。”

    刘梁道:“商行还要往济州销售五百头,如此就剩下一千五百头了。”

    李庆子道:“明年要出栏两万头肥猪,这是保守数量。刘掌柜的负责销售可得提前准备好了。猪出栏的快其实很简单,就是吃的好。把大麦、豆饼、鱼粉按比例配好了给猪吃,自然长的非常快了。明年天王米产量高了也将用来加工猪饲料,如此出栏两万头肥猪还是保守数字。”

    “如果两万头还可以想办法销售掉,只是恐怕会拉低生猪的价格。还不如销售猪饲料呢,让养殖场加工好的猪饲料打包,我们百货商行负责销售出去。”刘梁提议。

    晁旬也是做生意的行家,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关键,但是说道:“猪饲料销售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可是庄主不同意,粮食还是需要加大囤积量的,如今这年月天灾**的不断,咱们也不能不防。”

    刘梁负责的晁记百货商场也开了五家了,郓城店、金乡店、巨野店、任城店、济州店。马市还是一家,但是马市开始面向整个济州赊销马牛,或者分期付款,或者返还幼畜。今年单单是在郓城就陆续赊销了三千多头,明年数量会更大。就在前几天,晁盖让刘梁准备耕牛三百头,准备赊销给新济州的马家村人。

    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百货商行吞吐量非常大,从南方低价收购来的茶叶、丝绸、瓷器通过海商贸易或者其他途径转销给西夏、辽、高丽等等地区,获得了巨大而且丰厚的利润。又从东北运过来低价的人参等药材,一转手又是高价。只是普通药材这一块生意晁盖陆续安排给百草堂药厂负责,不再让百货商行插手。

    阮英负责的渔场现在可谓是兵强马壮,明年网箱养鱼量将会达到两万网箱,鱼苗基地三百亩。还开设了鱼粉、鱼干、咸鱼加工厂,如秋天稻田收鱼的时候一天能加工上万斤的鱼干。加工数量庞大,还能加工少量的鱼干和咸鱼。其中生产的鱼粉就用到了饲料上,通过和各种粮食配合能大大缩短各类牲口的出栏周期。原本还有些人认为鱼粉没用,现在没话说了。

    明年将是渔场大发展的一年,一来是夏初时候鱼苗销量增大,二是明年秋天稻田养鱼将达到几十万亩的规模,要收购的鱼将会大大增加。因而渔场的任务还是很重的,稻田里养的那些个鱼多半较小,只能作为鱼粉加工或者咸鱼加工的。固定工人也将增多。鱼粉、鱼干、咸鱼能长途运输,外销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徐海负责的酒店从新整理,开设了高档酒店醉天仙大酒楼。在济州开设了五家店,醉天仙大酒楼一改其他的酒店只喝酒吃饭的业务,开设了吃饭喝酒,住宿一起的业务。管理正规,价格中等,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是胜在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服务周到,因此生意甚是火爆。

    天涯客栈,作为一个低端的大车店、茶馆与一体的客栈发展更加快速,已经多达二十多家了,包括东平府、登州城在内的许多地方都有了天涯客栈。只是天涯客栈一般很少公开,很少有人知道天涯客栈是晁盖的产业。

    后来醉天仙大商行还开设了一家小店连锁,叫做大朗光棍鸡店。原来啊,晁盖把武大郎从清河带了过来,武大郎在郓城依旧开了个炊饼店,郓城治安很好,武大郎也不怕有人欺负了,起早贪黑的做炊饼,衣食无忧,可是想要娶媳妇对他来说也是个难事。晁盖就安排徐海提携一下武大郎,直接送钱显然也不太好,就请武大郎过来。

    徐海问武大郎:“大朗啊,你有什么特长,咱们酒楼想你请过来帮工。”

    武大郎道:“我做炊饼还行。”

    徐海暗道晁盖说的明白,这个武大郎一定要照顾好,让他做炊饼岂不是安排的不合适啊。

    “除了做炊饼还会做什么?”

    武大郎想了半天,道:“我家武二爱吃鸡,因此我学得一手炖鸡的好方法。”

    “噢,你会炖鸡?”徐海吃惊的问。

    “我这炖鸡有讲究,首先要选三四斤种的公鸡,香料也有讲究,做出来之后色泽鲜红、鲜香醇厚。”武大郎说起炖鸡来头头是道的,看来以前没少下功夫。

    徐海道:“光说不练假把式,我给你弄只鸡你炖一下试试吧。”

    当即徐海武大郎炖了一只大公鸡,果然味道很好,非常鲜美,就连酒楼的师傅也很赞同。徐海有心把武大郎留在酒店当个大厨,但是晁盖说了,要好好安置。

    “大朗啊,你这鸡叫做什么名?”徐海问。

    武大郎道:“没啥名字。不过呢这都是选用公鸡做食材,就叫做光棍鸡如何?”

    徐海说:“好吧,就叫做光棍鸡,明天去租铺子在郓城县开一家光棍鸡店,你当掌柜的,每年保底五十贯钱,另外持股百分之十,一年一个账期。”

    武大郎高兴坏了,卖炊饼能赚几个钱,如今当了掌柜的自然是千恩万谢。

    第一家大朗光棍鸡店开张,小店不大只有前后加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平米,十张桌子,四个伙计。不过选址很好,在繁华的路口。

    光棍鸡选材依然是很讲究,只是做法上做了改进,用大铁锅炖熟了放着,来了客人,把鸡肉捞出来一炒就端上桌子了,四个客人吃一盘子鸡肉,几个炊饼,外加点小酒花费也不过几十文,价格不贵,味道还好。因而这生意居然出奇的好,本来吧这武大郎身材矮小是个缺陷,但是这一开店反而是个噱头,大朗光棍鸡居然走红了。

    不过三个月的时间,大朗光棍鸡就从郓城开了一家店,发展到济州店、东平府店,最近又开业了阳谷店。效益不错,武大郎工资也拿的高,更何况还有他的股份,因此武大郎高兴的合不拢嘴了。

    晁旬说:“咱们这一摊子已经够多的了,利国钢铁厂、利民木器厂已经走上正规了,不用我太操心。种植上风险也依旧比较大,天气不稳定。明年开春依旧要牧鸡鸭治蝗虫,李庆子和刘有田你两个多多沟通一下。马牛羊猪等大牲口养殖上还是不要发展速度太快的好,毕竟疾病不少,遇到哪里有合适的兽医高手要请个过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第一百三十七章 阳谷开店

    晁旬做事稳重而不乏商业创意,利益中看到了风险,养殖业高利润的背后是高风险,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晁家养殖场有严格的消毒和管理流程,因此到现在也没有爆发过大的瘟疫,但是居安思危,不得不提前预防。

    李庆子想了想提议道:“养殖场和马市都有自己的兽医,更何况咱们有晁团练制定的消毒防疫办法,养殖规范风险不算大。但是县里最近新起来了不少养殖户,小户还好说,三十只鸭子五十只鸡的。但是有十几家大户也养了数十头牛,上千只的鸡鸭,他们的消毒防疫并不严格,有的甚至很稀松。瘟疫这东西是传播的,光管理好咱们自家的也没用,不如给晁团练提议,就向医馆一样在县里设立一个兽医局,不仅仅管治病防病,更为主要的是管理。”

    晁旬很欣慰,感叹道:“李庆子进步了,看来最近没少用功,懂得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抽时间会提醒一下晁团练。”

    年底经济盘点主要是由晁旬做的,利国钢铁厂、利民木器厂的高级技术工匠都拿到了高额的奖金,尤其是愿意传授技术的高级工匠,拿到的钱都是让人眼红的。一时间郓城这一带人人以会技术懂科技为荣,甚至一部分醉心功名的读书人也开始转行做工匠。渔场、养殖场、农田种植表现突出的技术工人也得到了丰厚的奖励。

    尤其是种植天王米、天王棉、朝天椒、花生种认真努力的长工,都拿到了丰厚的奖金。一个个高兴的合不拢嘴,许多人当长工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想到能赚这么多钱。

    晁盖忙活的事情还是真多,虽然安置难民的事情交由公孙胜负责,但是毕竟是两万难民,如此庞大的数量公孙胜也难免手忙脚乱,诸多细节需要晁盖协调。至于时文彬他的事情也不少,郓城农业明年想要大发展就必须劝课农桑,趁着冬天没事干时文彬忙着在各村奔走,宣传一些农事、扶持一些农业类的商行,诸多事情需要办理。

    一直到了腊月二十的时候,晁盖总算是抽了三天把下属的各大工厂作坊转悠了一遍,请利国钢铁厂、利民木器厂、造船厂、制药厂的高管、高级工匠一起吃饭到郓城晁家楼吃饭,欢聚一堂,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出了晁家楼,晁盖感觉也有些晕乎,旁边焦挺要扶晁盖上马,晁盖道:“不用,我自己来吧。这点酒还是没关系的,汤隆那小子还真能喝,还有木器厂的鲁夯他们一个劲劝酒。”

    焦挺道:“他们可能是有些想不通吧,咱自家有这么多工厂作坊的,哥哥为什么还要在县里扶持其他的一些类似作坊。”

    焦挺这么一说,晁盖也明白了,鲁夯也说过这个问题。郓城县里新开了四五家木器作坊,甚至连主打产品都和利民木器厂类似。

    “如果要是想当个富家翁,自然会去打击这些相似作坊,但是咱们的目标是经济的整体发展,社会的共同进步,所以要扶持他们。”晁盖道。

    焦挺摇摇头道:“虽然我不懂,但是知道哥哥是对的。”

    “走吧,回军营吧。”晁盖道。

    一行人没走多远,就看见醉天仙酒楼的马车,一个中年车夫赶着骡车,一个小个子坐在车厢里,原来这小个子正是武大郎,武大郎看见晁盖远远的就让车夫停车,对晁盖道:“可是晁团练。”

    原本酒楼给掌柜级别的是配备马匹的,可是这武大郎个头小了点,骑马不方便,如同一个小猴子蹲在马上,考虑到实际情况就给武大郎配个骡车,只是车夫的费用要武大郎自己支付。

    晁盖一看,不是别人,正是武大郎啊,晁盖道:“正是我啊,大朗啊,这大冷的天你做什么去?”

    武大郎道:“多亏团练眷顾,醉天仙的大老板给我安排了个事情,负责大郎光棍鸡店。如今这店生意火爆,已经开了好几家店了。我这是去阳谷县,那里人特别爱吃鸡,开了两家店都生意火爆,我这次过去就是开阳谷县的第三家店的。”

    晁盖道:“现在天寒地冻的,赶路不容易,路上一定多多注意身体啊。”

    武大郎道:“团练放心,我这身体好的很。那你们先忙,我就不打扰你们了。”

    晁盖道:“好吧,路上多注意,我们要回军营了。”

    看着晁盖远去的背影,武大郎回到车里,让车夫尽快赶路去阳谷县。

    说起来武大郎和这阳谷县还是有不解之缘的,大朗光棍鸡在其他地方生意虽然也火,但是称不上火爆。到了这阳谷县就不一样了,第一家店一开业,除了早饭之外,不管是中午还是下午,来吃饭的人很多,几乎是没有空座子,饭店的光棍鸡是早就炖熟了的,等客人来了把鸡肉从肉汤里捞出来,炒一下,上菜的时间非常短。光棍鸡再配上几个烧饼,个别客人还要点小酒,由于量给的足,价格实在,来来往往的人都爱来吃。一天得需要上百只鸡,卖三四贯钱,净利润也有两贯。要知道小饭店能做成这样已经很好了,接连开了两家店生意都好,武大郎就策划开第三家大朗光棍鸡店。

    这第三家光棍鸡店位于阳谷县城东,旁边是王婆的茶馆。

    这家小店位置很好,面积也是不大,六十平米,刚好放下十张桌子。雇佣了一个厨子,两个伙计。其中一个伙计还很小,十六七岁光景,原来是在这街上卖梨子的,叫做郓哥,别看他年龄小,但是干活麻利。

    武大郎和厨子、伙计都是一身新衣服,兴高采烈的的。武大郎让郓哥儿挑起鞭炮放了,然后宣布大朗光棍鸡店开业了。

    旁边茶棚的王婆磕着瓜子,鄙夷的看着武大郎嘀咕道:“三寸钉子一样的人物也敢开店。”

    旁边茶客道:“王婆莫小看他,这县城已经开了两家店了,这是第三家店。”

    正说着还来了十多人,一个个衣着光鲜,不是坐轿就是骑马,有眼尖的认出来了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扈家庄商行的人,还有李家庄商行的人。

    王婆收起轻视之意,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拉拢一下武大郎。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第一百三十八章 王婆上门

    小店还得一个小掌柜,只是还没有合适的人选,武大郎临时担任。小店开业虽然没必要大操大办的,但是必要的庆贺还是需要的,也是为了宣传广告。

    醉天仙总店派来了两个人、李家庄、扈家庄商行的也派来了,附件的几个铺子也都过来凑热闹,反正午饭免费,准备了几十只大公鸡呢。

    王干娘一看来的人还很多,作为邻居面子上的事情还是要做的,王干娘包了两包点心,跟着人群过去庆贺,把礼物递给了郓哥儿,笑呵呵的对武大郎道:“大郎啊,我是隔壁的王干娘,开茶馆的。”

    武大郎道:“快点店里请,先喝茶吃糖果,等会有有酒菜。”

    “好好,好,大郎这生意兴隆啊。”王干娘嘴巴抹了蜜一样,说的武大郎很高兴。郓哥儿在阳谷县混的,自然知道这王干娘是个什么货色,但是毕竟是新店开业,作为一个伙计他也不好说什么。

    当天酒菜招待半价,生意还是满火爆的,一直忙到晚上许久这才掌灯打烊。伙计们下班就回去了,只有武大郎一个人留在店里后院。

    第二天天刚放亮,郓哥儿就到了店里,早饭虽然没有人过来,但是需要干的活也不少,打扫卫生,清理清理垃圾。武大郎也刚刚起来,作为大掌柜的这些粗活自然是不用干的,但是检查备货、各种食材还是需要的。

    王干娘看见开门,刺溜就钻过来了,笑呵呵的就往店后面走。

    郓哥儿道:“王婆子,你这是干什么?早上没酒菜卖的。”

    王婆道:“找你们掌柜的,你这小伙计,管的事情也真多,我自来寻找你家老板大郎,关你何事。”

    郓哥道:“你在外面等着,我去进去通报,哪里有你这样的,随便就往里闯的。”

    王婆被说的哑口无言,正此时,武大郎洗漱完毕从后院过来了。

    武大郎道:“原来是王干娘来了,不知道所谓何事啊。”

    王婆撇嘴道:“咱们是邻居,没事就不能来了吗?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应该多走动才是。”

    武大郎笑道:“说的在理,以后要多走动走动。”

    “大郎啊,我看你也没个房子,都是有身份的人了,整日里住在店里也不方便,不如这样后面胡同有处两进六间的院子,你去买下来,住着也方便。”王婆说。

    武大郎道:“王干娘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孤身一人,住哪里都一样。再说我还打算多留下些钱,给我家二弟娶媳妇呢。买房的事情暂缓一下,将来肯定会请王干娘帮忙的。”

    王婆讨了个没趣,也不气恼,道:“那正好,我这人最会做媒人,将来给你家二弟找媳妇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了。”

    “好,好。”

    又聊了会儿王婆子这才告辞,原来这王干娘虽然是开茶馆的,但是卖茶水赚不了多少钱,仗着人头熟络,做着这牙行的生意。日常里谁家有房子要卖要租都会来找这王婆,王婆别的本事没有,就是能说会道,再或者帮人介绍个媳妇,当媒人,一年也能赚上几十贯钱。

    武大郎也没在意,如今武松外出不知道去了哪里,武大郎考虑着等武松回来就给武松说个媳妇,也省的武松到处打架斗殴的。

    就在武大郎阳谷的光棍鸡店开业的时候,晁盖在郓城也到了最忙的时候。

    农村习俗,过了小年基本就算是到年了,因此腊月二十三一过除了利国钢铁厂、利民木器厂、造船厂、制药厂之外,其他的作坊基本都全部放假了,为此还形成了一次小小的春运流。马车行实实在在的火了一把,就连水泊里的船家也小赚了一些钱。

    团练议事厅,晁盖居中而坐,旁边军师武将的来了不少,大家都是乐呵呵的,晁盖出手大方,年底奖金发的还是很足的,就连普通小兵每人都拿了三贯钱的过节钱。

    晁盖道:“工厂可以都放假,可是军营不能放假,朱武指定个制度来,最少保留三分之二的士兵在,不可以大意。”

    朱武道:“没问题,咱这的兵主要是当地的,要是外的兵多就不用放假了。”

    “嗯,不过训练可以稍微的减少一些,但是不能懈怠。杜迁在吗?”晁盖道。

    杜迁道:“在呢。”

    “明天开始你组织一百名包饺子数量的士兵包上五千斤饺子。”晁盖道。

    朱武说:“饺子这东西还是现吃现包的好,包五千斤要好几天才吃完吧。”

    晁盖道:“这不是咱们吃的,这是送给一些老弱的难民,还有郓城本地的一些家庭困难户的。昨天时文彬问我,过年了贫困家庭还发福利吗,我说发饺子。”

    李逵咧嘴大笑道:“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说,发饺子,这事情新鲜。五千斤饺子啊,多费钱啊。”

    公孙胜道:“不仅仅要送,而且还要送肉馅的饺子,不要怕花钱。”

    “这是为什么?”李逵道。

    公孙胜道:“哥哥从春天开始送斗笠、雨伞、种粮。夏季又送鸡鸭,冬天又送了柴火,现在过年刚刚好送水饺。”

    “好,就按照公孙先生说来的来,猪肉馅的水饺,一定要好吃。”晁盖道。

    人多好干活,一天多时间水饺就出来了,依旧是兵分四路。晁盖、时文彬、朱武,三人送郓城县本地贫困家庭,公孙胜送招募来的难民,送的对象主要是些孤寡老人,还有些病残人。由于人口少,各种情况都清楚,断然不会出现有钱人家会领到慰问品的情况。

    郓城团练的名声越来越好,军纪严明从不扰民不说,偶尔还帮村民修房子,打井,甚至是抗洪抗旱,军民关系也是极大的和谐,提起晁盖,郓城百姓谁都知道他做的好事情,一个个交口称赞。郓城的变化让附近的巨野、任城、金乡三县的百姓都非常羡慕,虽然同为济州府,但是差别很大,很多百姓都下定决心农闲的时候来郓城打工赚钱。

    大年二十九就在大家高高兴兴过大年的时候一场瑞雪来临,整个齐鲁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第一百三十九章 酒楼遇孟康

    这场雪整整下了一晚上,早上跑操的时候一脚踩上去都到脚脖子了。

    众人都很高兴,李逵看着这铺天盖地的大雪笑道:“俺的好哥哥,下大雪了是不是要放假休息几天,哪怕有几天不上早操也好啊。”

    晁盖道:“你问问牛皋他们怎么说?”

    李逵问牛皋:“黑小子,你说下雪了该不该训练?”

    牛皋一扬眉毛,道:“下雪了你能不吃饭吗?”

    “不能不吃。”

    “那不就是了,吃饭就得训练。”牛皋道。

    负责执勤的华雷已经带着本部士兵把校场上的积雪打扫干净了,王进已经开始训练史进、石秀、陈达、杨春他们了。

    “刘唐、牛皋你们各自带队伍进行雪地行军训练吧,注意保暖和安全。”晁盖命令道。

    “是。”

    两人各自集结了队伍,开拔出营地。蒙古马对这种积雪基本可以无视,只是为了怕滑到,速度变慢了。步兵则不然,踩在雪里根本走不快,好在士兵有牛皮的冬靴,也不怕弄湿了。

    晁盖皱眉道:“士兵都行走都不容易,更何况百姓?”

    旁边朱武道:“哥哥又想起来了什么?”

    “这场大雪来的很好,保证了明年麦子的丰收,可是道路上积雪也会影响商旅行走。”晁盖道。

    朱武道:“这好办,想来时文彬也会考虑到这点,让他发动百姓去清扫积雪。”

    “不然,百姓的眼睛都是亮的,直接发动百姓不可取,还是咱们先打扫,等咱们打扫开了再发动百姓。李逵、晁然、晁彰呢。““在,在,在。”三人道。

    “立刻换装,各拿铁锹跟我进城就清扫积雪。”晁盖命令道。

    “是。”

    “朱先生也一起去吧,看看咱郓城的雪景。”晁盖道。

    李逵、晁然、晁彰三人集结了三百人,很快换好了铁锹等装备。焦挺也带了四个亲卫,保护着晁盖和朱武。一行人赶奔郓城,打扫积雪。

    果不其然,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的确影响了郓城县的交通,尤其是城里。虽然说郓城县城规模还是那么小,但是商业的繁荣增加了许多的外来人口,来往的马匹、马车在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人一踩道路上就变的更加光滑了,偶尔可以看见有人摔倒。

    李逵、晁然、晁彰各自负责一段路,然后开始清扫积雪。晁盖和朱武也打扫了有一炷香的时间,这时候时文彬到了,他带着长随还有几十名衙役,就连许久未见的朱仝也来了。

    “晁团练也来扫雪了,我们这刚刚把县衙里的雪扫出来就上街来了,没想到还没有晁团练来的早。”时文彬道。

    晁盖说:“积雪太深,不清扫影响行走,时县令来的正好,刚好发动一下百姓,一起清扫。”

    “正有此意。”时文彬道。

    百姓们一看,晁团练和时县令都扫雪了,小老百姓还有啥说的。一个个拿出家里的工具,走上街头开始清扫道路上的积雪。县城虽然小时三万人还是有的,发动起来了也有一万五六,人山人海的。人多力量大,积雪虽然多,但是架不住人多,小半天的时间就把城里的积雪清扫干净了。

    李逵等人带领队伍,又组织了三千余青壮年浩浩荡荡的开出城去,准备打城外交通要道上的积雪呢,但是发现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