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师傅,这两样东西您是没用过,一旦您用过后就不会再买皂角洗衣服了,秀儿妹子也不用再买猪苓膏洗头了。”张顺高兴的笑着道。
“张大哥,这两样东西真的那么好用吗?”秀儿姑娘娇声问道。原来她上茶后就没走想听一听张顺流落外面这几年的故事。
毕懋康看了女儿一眼毕懋康,他好奇的笑着问道;“此物既然如此神奇,不知赵先生是如何知道制作方法的?”听了赵国华和徒弟张顺的话,他心里也是感到新奇。
“在下是个孤儿,三岁时被一个过路的和尚收留,后来就跟着他去了海外一个叫华夏国的国家,一住二十多年,前几个月才跟着师傅回到大明,所以会一点那里的技艺。”赵国华一本正经的说道。
毕懋康听了这话,疑惑的问道“海外华夏国?怎么没听说过?它是个怎样的国度?它离大明有多远?”
“它面对东方,在大海的另一边,距离大明很远,风平浪静的情况下,坐大船也要一年的时间。是战国时候鲁国的大匠鲁班的后代为躲避战乱,造大船两艘,载同乡二万男女出走到大海的那边所建立的国家。”
“啊!这么远?……”秀儿姑娘一声惊呼。
毕懋康看了看赵国华,又问道:“那么你师傅现在哪里?”
“恩师上岸后,由于年岁太大,行程又太长,受了风寒,已经仙逝了”赵国华悲声道。
哼,看来此人就是一个江湖骗子,会点奇巧淫技,说个子系乌有的海外国度就想在老夫面前讨巧,不叫他显出原形来,老夫就不是叫毕懋康了。
想到这,毕懋康脸色不变的沉声道:“先生说的华夏国老夫从没听人说过,不知道你可有什么从华夏国带来东西作证?”
听了这话,再看了看毕懋康有点稍变冷淡的脸色,赵国华知道他起疑心了,想想也是一个搞科学家怎么会轻易相信别人说的奇怪的事呢。
“拿什么证明我说的事不是骗人的呢?”赵国华思索着。
这时,张顺说话了,他说道:“赵先生,你不是有一只从华夏国带回来的手铳吗?”
“手铳?手铳也算是凭证吗?张顺,你难道忘了为师是干什么的了……你想和着外人来欺骗为师吗?”毕懋康说到这里已是声色俱厉了。
“爹,张大哥不是这样的人……我看……我看赵先生……也不像是坏人……”秀儿姑娘小声道。
毕夫人在见仆人已做好了饭,正在指挥丫鬟和仆妇们准备饭食,听到客厅里毕懋康的吼叫,急忙跑到客厅里去看,进了客厅,见毕懋康发怒的样子,急忙走过去柔声问道:“老爷,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毕懋康也不说话,只是看着赵国华和张顺两人。
“张顺,这里发生了什么事,你告诉师母。”毕夫人对着张顺问道。
看了看师傅,又看了看师母,张顺委屈的说道:“刚才我师傅听了赵先生说的事,他不相信,认为是假的,我帮着说了句话,他就认为我和赵先生合伙欺骗他。”
听了这话,毕夫人问道:“赵先生说了什么事你师傅不相信?”
“娘,我和你说吧……”秀儿姑娘说着,就把刚才听赵国华说过的事大致说了一下。
“赵公子,海外真的有那样一个由我中华先民建立的华夏国?”毕夫人神色郑重的对着赵国华问道。
“千真万确,不敢有丝毫欺骗伯母之意。”赵国华认真的说道。
………………………………
第二十一章 精巧的手铳
“师母,赵先生说的事的确是真的,我还见亲眼过赵先生在华夏国生活时画的……哦,照的小图片。那图片上的路又宽又直,平坦极了,路两边是比南京的城墙还高的房子,房子门前栽着漂亮的花草和树,路上的人穿着漂亮的衣服高高兴兴的走着,那画面真是太美了……”张顺回味的说道。
毕懋康听了张顺的叙述,看了看赵国华坦然的神色,心里的怀疑也有点松动了,他心想:莫非真的有这样一个华夏国?
想了想他缓缓的说道:“现在这些图片在哪里?”
“图片现在永新鸣凤村我住的房里,前辈需要看的话,可等几日,我托人去取即可。”赵国华躬身说道。
毕懋康想了想,“也好,老夫就暂且相信你们,图片过几日拿来我看,现在你把华夏国的手铳拿来我看,老夫倒要看看这华夏国的手铳与我大明的手铳相比有何不同。”
“请大人指教”指教!”赵国华从腰间解下皮带,连枪带皮带放在桌子上,又打开枪套,拔出手枪,双手拿着,递给了毕懋康。
看着桌子上的军用皮带和皮带上的枪套,毕懋康眼前一亮,便专心专心致志的研究起手里拿着的64式手枪来。
手枪那漂亮的外形,精巧的工艺,冰冷的钢铁质感,泛着光泽的表面,无声的告诉他这是一把杀人的利器,他越看眼睛越亮,越看越是震惊,身子也情不自禁的颤抖起来。
“这手铳射程如何?”毕懋康强压住激动的心情,和气的问道。此时,看着手里这精巧的手铳,他已开始相信赵国华说的话了。
赵国华笑着说:“该枪用以杀伤50步以内的目标,在30步的距离上,能射穿重甲。”
“什么?这么小的手铳在30步的距离上能射穿重甲?”毕懋康不敢相信的问道。
“确实如此,而且此手铳装弹一次,可以连发五次。”赵国华说道。
毕懋康几乎怀疑自己耳朵出毛病听错了,这怎么可能,这么小的手铳在30步的距离上,能射穿重甲已是惊人了,能够连发,更是令人不敢想象。
于是他恭敬的向赵国华施了一个礼,说道:“赵先生,请恕老夫孤陋寡闻,你能否装一次子药给老夫看看。”
“当然可以。”赵国华笑着说道,然后把弹夹从枪套上抽出,拿过手枪,“咔嗒”一下把子弹上了膛,然后关上保险,把枪再递给了毕懋康。
“这就行了?”毕懋康的吃惊看着上了膛手枪问道。
“是的,一扣下面的板机就可以发射了。”赵国华笑着道
“怎么没见你装火药,也没见你装铳子?”毕懋康又问道。
赵国华笑了笑,把手枪拿回来,抽出弹夹,从弹夹里退出一颗子弹,递给毕懋康后才说道:“这手铳在华夏国它不叫手铳,而是叫手枪,这锥形物就是铳子,也叫子弹,黄色闪亮的子弹壳,火药已装在子弹壳里面的后部,手枪里有一根钢铁制作的撞针,一扣板机,板机带动强力的弹簧,弹簧再弹出撞针,撞针顶击子弹后面的凹点引发子弹里火药的爆炸,爆炸的气体再推出锥形的子弹射向远处的目标。”
“奇思妙想,简直是闻所未闻……太神奇了,我大明的手铳比起这华夏国的手枪来,简直就是一堆废铁……我毕懋康此生能见到如此精妙的手铳,不,手枪,真是不白活了。”说完这些话,毕懋康恭恭敬敬的向赵国华躬身施了一个大礼,一脸歉疚之色的说道:“赵先生,老朽无知,目光短浅,刚才误会了先生,还请先生莫怪。”
赵国华急忙回礼道:“毕大人不必如此,不知者不罪,如果大人不介意,我就叫大人伯父,大人叫我国华或明远即可。”
“不介意,不介意,我就叫你国华了,哈哈哈哈……”毕懋康笑的颏下花白的山羊胡子胡直抖。
“我就说赵先生不像是坏人,爹,我说对了吧……嘻嘻……”秀儿姑娘在一旁做着鬼脸打趣道。
“哈哈哈哈……嘿嘿嘿嘿……”赵国华和张顺笑了起来。
毕懋康笑着看了看女儿和老妻,又看了看赵国华和徒弟张顺,大声吩咐道:“老婆子,快去厨房,叫他们加几个菜,再把我珍藏了十年的那坛好酒抱出来,我今天要和国华贤侄以及好徒儿张顺好好的喝两杯。”
“老酒鬼,想喝就明说,又何必找借口……”毕夫人笑骂着拿酒去了。
张顺道:“师傅,我也好几年没见过我师兄赵有才了,何不叫他来一起喝。”
“唉,你师兄自从回老家探母,半路就失踪了。”毕懋康叹气说道。
听了这话,张顺惊讶的问道:“派人找过了吗?”
“找过了,没有任何踪迹,也不知现在是死是活。”秀儿姑娘说道。
大家不由得感叹了一番。很快,酒菜就摆好了,虽说不很丰盛,但也有**个菜,五荤四素一个汤,家里的丫鬟和佣人另坐了一桌。毕懋康不好意思的说道:“国华,不要怪老夫小器,老夫的俸禄有限,又不会经商,平日里也没有其他的进益,那点俸禄除了吃饭,就剩不下多少了,所以……”
“伯父,你不要这样说,你这样的人是我最崇敬的,大明像你这样的官员太少了,如果大明多一些你这样甘守清贫,忠于职守的官员,大明天下何至于此。来,我敬您几杯酒,这第一杯,祝您老人家和伯母身体安康,长寿安康。”说完,赵国华端起杯来,一干而尽。
毕懋康激动的眼里闪着泪花站了起来,连声道:“谢谢!谢谢国华的理解。”说完一仰脖,也是一干而尽。
赵国华又倒了一杯酒,说道:“这第二杯,祝我大明重振雄威,除流寇灭鞑子,光耀千秋。”
“好!……”大家说着,又是一饮而尽。
喝完第二杯酒,大家目光热烈的看着赵国华等他说话。
笑着为大家倒好了酒,赵国华举杯道:“这第三杯酒,祝我大明普天下的百姓,早日过上人人有饭吃,家家有房住,小孩有学上,大人有钱花,冬天吃炖肉,夏天喝凉茶的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好啊!好啊,赵先生说的太好了。”佣人们大声叫好。
毕懋康和夫人也是听的激动不已,心里热腾腾的。秀儿姑娘秀目含泪问道:“赵大哥,普通百姓会有这样的日子吗?这样的日子恐怕是天上的神仙才有吧。”
“不!秀儿妹子,这样的日子会有的,一定会有的。”赵国华庄重的说道。
这一顿饭吃到深夜才散席,赵国华也不知道他是怎样回房睡觉的了。
第二天一醒来,他不习惯被人伺候,便自己洗了脸,来到了客厅。进了客厅,见毕懋康静静的坐在看着那手枪,十分痴迷的样子。
“伯父!昨晚唐突了!”赵国华急忙施了个礼。
“不碍事!不碍事!”毕懋康摆了摆手大度的笑着道。
过了一会儿,毕懋康看了看,欲言又止,脸上显出一丝难为情的样子。赵国华见了,便笑着道:“伯父有事就请讲,只要我能办到的,就一定尽力。”
“好吧,我就厚著脸说了……我想把你带来的华夏国的手枪拿到工部军器局让那些火器工匠看一看,不知道是否……”说到这里,毕懋康不好意思的又看了看赵国华。
赵国华听了哈哈一笑,说道:“伯父何必这样说,这是小事一件,只要大明能做的出来这种枪,也算是我对大明做出的一点贡献。”说完回屋拿了手枪,当着毕懋康的面,麻利的拆卸开后,把零件一个一个的摆在他面前的桌子上,然后说道:“伯父,这是手枪的全部零件,你全部拿去让那些做火器的大师傅们看,如果他们做的出,就留下让他们做比样,如果做不出就再带回来,只是不要漏了任何一零件。”
“哎呀!太好了,国华……老夫真是太感谢你了,你放心,我会把这些手枪零件做上编号,登记在册的,老夫做事你放心,保证不会丢失任何一个零件的。”毕懋康兴奋的说道。
说完他兴奋的把枪的配件包起就要带走。
见毕懋康带着拆卸后的枪的零件就要走,赵国华急忙道,“伯父,请等一下……”。
“莫非国华反悔了?”毕懋康疑惑的问道。
“不是,伯父误会了,我只是想问伯父你会用这些配件组装成手枪原来的模样吗?”赵国华笑着问道。
“这……这倒是不会。”毕懋康点头承认道。
赵国华笑着道:“伯父,你带着这些零件去到工部军器局,那些师傅能看的懂吗,他们会相信这是一把手铳的配件吗?”
这倒也是,没见过这种手铳的人,谁会相信这是手铳的配件呢。想了想,毕懋康便问道:“老夫愚钝,还请国华指教……”
………………………………
第二十二章 工部军器局
“我教会伯父装配拆卸这枪就可以了。”说着,赵国华就手把手的教毕懋康拆装起手枪来不愧是火器专家,很快的毕懋康就学会了拆装手枪,拆装的丝毫不差。
“伯父学的好快啊!不愧是搞火器的大行家!”赵国华佩服的笑着说道。
“哈哈哈哈……”毕懋康笑着包起手枪,又请教了装弹夹的方法,赵国华本来是不想毕懋康连弹夹带去的,可是又怕惹他不高兴,于是便又教会了毕懋康上膛的方法,并郑重告诉他子弹上膛后,千万不能打开击发保险。毕懋康笑着点头答应后,便告别了赵国华,满脸高兴的坐着两人小轿向工部军器局而去。
见毕懋康出去了,赵国华就叫上张顺出去闲逛,秀儿姑娘见了也要跟着去,毕夫人拗不过女儿,在赵国华的劝说和保证下,只得同意秀儿跟着两人出去逛街了。
南京工部工部军器局坐落在一处偏僻的地方,高墙壁垒,门口有十几个军士在站岗,门口树立“军机重地,闲人禁步”的牌子。
军器,顾名思义就是军用的器具,也叫兵器,如鼓铎、枪械等。《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大师,则掌其戒令,涖大卜,帅执事涖衅主及军器。”郑玄注:“军器,鼓铎之属。”《新唐书百官志三》:“开元以前,军器皆出右尚署。”
1263年,蒙古朝廷下令各路设置军器局制造兵器。1268年,改为军器监。1307年,元朝又下令各路设置军器局,下辖各州县的甲局、弓局、箭局、弦局、杂造局等,制造各种专用兵器。
明代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火铳在朱元璋的开国大业中可谓功勋卓著,助朱元璋打下了半壁江山。
早在南宋时,南京的火器制造业就已经很发达了。康王赵构建立南宋后,为了抵御金兵,在江南建了很多军事重镇,制造火药、火器,其中就包括位于江宁的建康府。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四月,到景定二年(1261年)七月,短短两年三个月间,建康府共造了63754件火器,不但包括北宋初创制的弓火药箭、弩火药箭、霹雳火毬、蒺藜火毬,以及南宋初创制的铁火炮,还创制了突火筒。
火器在朱元璋打天下时立了大功,所以朱元璋对火器非常重视。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南京设立了很多机构来制造和保存火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在工部设立军器局,专营兵器制造,以火器为主,同时也造皇家御用仪仗兵器和少量冷兵器。1387年,明廷令各地都司卫所设置军器局制造各种兵器。明初对军器局制造火器还有规定:每三年要造碗口铜铳3000个,手把铜铳3000把,铳箭头90000个,信炮3000个,椴木马子3000个,檀木马子90000个,檀木送子3000根。制作数量相当惊人。
另外宝源局也是火器制造机构,宝源局原本是制造钱币的地方,但近年来出土的洪武手铳、碗口铳中,常有铳身铸有“宝源局造”的铭文。
除了军器局和宝源局外,明代的内府系统也造火器。其中兵仗局是明代主要的兵器制造机构之一。兵仗局是一个规模大、工匠多、工种齐全、分工细密的机构,已经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来制造各种军器。到嘉靖年间,工匠已经达到3000多人。当时火器制造、使用的规模之大,可以从以下比例看出:明初,每十个士兵里有一个使用火器;到了明代中期,每三个士兵里就有一个使用。
明朝的火器制造属于国家机密。对其制造、使用的控制也相当严密。神枪、神炮不许擅造,火器制造之法严禁外泄。火铳的铳身上,必须刻上制造单位和工匠的名字,以备核查。兵仗局制造的火器,如果在演放中炸裂,就会被退回去改造,工匠也会被“问责”。火器制造,还必须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进行。比如,关于铳规定:铜手铳的重量是5…10斤,碗口铳按胜字编号,手把铜铳按列字编号等。
明初时期,地方行政系统所辖的兵器制造机构也制造兵器,但是大多只能制造冷兵器,除特殊需要和经朝廷批准者外,各地不得自行制造,如有违反者,“在内(京)拏送法司,在外拏送巡按御史,从重治罪”。
1424年,明永乐朝廷在北京设置军器局,至此,明廷在南京和北京都设置了军器局。开始与南京军器局和兵仗局并存,后来两者渐渐合二为一。虽然火器生产重心渐渐往北迁移,但南京在后来依然是火器制造的重镇,这些也都有史料为证。
明朝中期,一种名叫佛郎机的轻型火炮传入中国,并且被一位叫何儒常的中国人学会了制造该炮的技术。明王朝就升何儒常为应天府(即南京)上元县主簿,并让他带领会制造的工匠从广东迁到南京,开始制造佛郎机炮。这是在中国第一次制造佛郎机炮。何儒常到了南京后,不仅模仿佛郎机炮,还对佛郎机进行了改造,生产了各种样式的佛郎机炮,对后来的火炮研究贡献很大。
在明朝枪支的发展过程中,南京对枪的发展也是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的。在《中国历代军事装备》一书中,记录了明代末南京户部侍郎毕懋康发明新式枪支的事情。
在明代末年,毕懋康发明了一种叫做自生火铳的燧发枪,对中国的火枪发展推动了一大步。在这之前,中国使用的枪支用的都是火绳点火法,而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发了。
而毕懋康发明的撞击式燧发枪,扣动扳机后,龙头下压,因为弹簧的作用与火石摩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阻碍,而且不需要用手按龙头,使瞄准更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以发射。自生火铳将我国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点火法,这是我国火器史上的一个大革新。
毕懋康坐着轿子来到工部军器局不远的地方,掀开轿帘下了轿,向军器局大门走去。
“见过毕大人。”带队的一个身材魁梧的百户军官急忙走过来,拱手施礼道。
毕懋康笑呵呵的道:“杨百户,今天是你带队值班啊!来了好了几回都没看到你,老夫还以为你高升了呢。”
“唉,老大人说笑了,卑职一个穷军汉,没钱没势,想高升,这辈子就别想了……”杨百户苦笑着说道。
沉默了一会,毕懋康问道:“杨百户,你父亲的病好些了吗?”
“卑职多谢老大人对卑职父亲的关心,没有大人给的那个药方和银两,卑职的父亲可能就……大人的恩德,卑职永世难忘……”说着,杨百户又对着毕懋康施了一个大礼。
毕懋康叹了口气,说道:“杨将军,我知道你的本事,在军器局这个地方守门,确实是太委屈你了。”
这杨百户名叫杨雄,三十六岁,荆州人,原来是一个京师神机营的一个指挥使,能文又能武,精通火器战术,为人正直,因看不惯军中的**,被上司不喜,借口教习火器,从北京神机营被打发到南京,到了南京,又被新的上司找了个小错,降为百户,打发到工部军器局看大门了。
两人说了一会话后,杨雄见毕懋康手里提着一个小包,便好奇的开玩笑道:“毕大人可是尚未吃过早点,所以带着早食来军器局吃?”
“杨将军说笑了,老夫还没有这样不堪,此包里是一把新式的手铳。”毕懋康笑着道。
“新式的手铳?可是毕大人新研究出来的。”杨雄好奇而惊喜的问道。
毕懋康摇了摇头,羞愧的说道:“老夫没本事搞出这样的手铳,这手铳是老夫一个海外的小友带回来的,此物端的是精巧无比,故我借来请军器局诸位同仁高手一观,看看我大明能否仿制出来?”
“海外手铳?不知道大人能否让卑职一观?”杨雄是个火器迷,听说有这样奇巧的火器,不由的好奇心大起,故而要求一看。
看着他满脸希翼的样子,毕懋康童心大发的笑着道:“也罢,就让杨将军先看。”说完就打开包袱拿出了64式手枪和子弹一起递供给杨雄。
杨雄小心翼翼的接过手枪,翻来覆去的看了好一会,这才抬起头来,问道:“毕大人此铳确实是精巧,卑职请问这手铳是如何装火药的?这黄色晶亮的锥形物好似是铳子,可这铳子又是如何装填到铳管里的?”
毕懋康也不答,笑着接过了手枪和子弹,拉开了枪栓,“咔嗒”一声上了膛,然后说道:“这就可以发射了。”
“这么简单?怎么不见装填火药?”杨雄吃惊的问道。
“此手铳的火药和铳子是一体的,全部都在那个黄色的铜质弹壳里。而且此铳还可以连续发射。”毕懋康笑着,卖弄的解稀着。
杨雄听的是目瞪口呆,他又接过了手枪,啧啧赞叹:“此物太精妙了,简直是巧夺天工,此铳一旦仿制出来,将是我大明军人之福啊!”
“是啊,老夫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才拿了此铳到军器局来。”毕懋康说道。又聊了几句,毕懋康便告别杨雄进了军器局里。一进门,便看见军器局的大使王贵和几个火器工匠杜得才、魏三喜,杨宏在说着话。
………………………………
第二十三章 无法仿造的手铳
“你们几个,这个月底必须完成二千杆鸟铳的任务,否则大家都要受罚。算我求各位了……”军器局的大使王贵拱着手对工匠们说道。
王贵这个人为人还算不错,对工匠们克扣的也不多,毕懋康对他还是基本满意的。
几个火器工匠担心的说道:“大人,那些精铁不够做二千杆鸟铳的,如果强行要做,只怕会炸膛啊。”
“本官也知道会偷工减料炸膛,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本官也变不出铁来。”王贵道。
说到这里,他看见了毕懋康,心里一喜,急忙迎了上来,笑着道:“毕大人来了,我就有好办了。”
“毕大人……毕大人……毕大人……”几个工匠打着招呼,急忙过来磕头行礼。
待几个人行礼毕,毕懋康笑着扶起了几个火器工匠,和气的说道:“几日没见几位,大伙过的可还好?”
“多谢的人挂念,小人等还好。”工匠们说道。
“大人,下官想求您帮个忙……”军器局的大使王贵讨好的说道。
看了看几个工匠,面黄肌廋的,有的头发上和脸上还留着被火星灼伤的印子,想到工匠们半饥半饱的日子,想到大明目前的乱局,毕懋康心头沉重,他叹了口气说道:“我都听到了,明天我去兵部找尚书大人说一下,看能不能减少一点任务。”
“谢大人……”众人一齐道。
“不要忙着谢,不要忙着谢,我还有事要求大家呢。”毕懋康说着把手枪从布包里拿了出来放在大家面前的桌子上,众人的目光一下子看在了桌子上。
毕懋康也不出声看着众人。过了一会,魏三喜拿起了手枪仔细的看了起来,看了好一会,这才说道:“这好像是一把手铳,这手铳精钢打造,式样精巧,线条流畅,外形美观,我大明根本找不到这样的手铳,不知道大人从哪里得来此物?”
“是呀!是呀!……”这魏三喜做火铳的技术精湛,他一说话,别的人也点头附和。
毕懋康点头道:“魏师傅说的没错,这手铳是我一个亲戚从海外带回,我想请诸位仔细研究一番,看我大明能否仿制?”说完,毕懋康便慢慢的把手枪拆成了一堆零件。
魏三喜逐个的拿起零件来仔细的看,越看神色越凝重,看完后,他语气凝重的说道:“毕大人,不是小人扫你的兴,此物恐怕我大明没人能够仿制的出来。”
“魏师傅,我也知道此物精巧,可是我大明连红毛番人的大炮都能仿制的出来,难道还仿制不出此小小的手铳来?”毕懋康不服气的说道。
听了这话,魏三喜拿起一个零件说道:“大人请看,这个配件横平竖直,棱角极其工整,似是大型工具所为,再看这铳管,不但外表光洁,内壁也极光滑,里面还刻有波浪形的长条纹,虽然我不知道此花纹何用,但我想不会是用来好看的,再看这铳子,精铜所制,外面光泽明亮,头为锥形,可知破甲能力极好,综上所述,此手铳的仿制难度远高于红毛番人的红衣大炮。”
“嘶!……”屋里的众人听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毕懋康不死心的问道::“难道我大明就没人可做出此物来吗?”
犹豫了好一会,魏三喜一咬牙,说道:“大人如果放心的话,把这手铳交给小人,小人拿去给我的师尊看一看,看他能否仿制的出来。我的师尊刘能号称鬼手赛鲁班,他在终南山修行。”
想了一下,毕懋康问道:“你来回要几天?”
“骑马的话,来回要十来天吧”魏三喜说道。
“好吧,你和杨宏拿老夫的片子去兵部军马菀,领两匹良马,带着这手铳的零件前去终南山,找你师尊看一看,看他是否能做出这手铳来,然后即可回来报告老夫,老夫供给你俩十二天的时间,你俩这段时间的任务老夫会和工部说的。”毕懋康说道
“谨慎遵大人命,我俩回家收拾一下,马上出发。”两人说着拿起包桌手枪配件配件配件的布包,又接过毕懋康的名帖,就匆匆出去了。
在军器局里又和王贵及杜得才探讨了一番这海外手铳的制作工艺,毕懋康这才去兵部了为军器局的任务说情去了。
赵国华和张顺及秀儿姑娘在街上闲逛着,秀儿姑娘心情极好,一会儿走到这个摊前看看,一会又走到那个摊前看看,进这个店,出那个铺,逛的是喜笑颜开。赵国华为她买了许多女孩子喜爱的小玩意,如珍珠耳坠,头饰等,更是逗得她赵大哥赵大哥的频叫着。
走着逛着,不知不觉又走到了《洗相逢》店铺门前的街道上。看着这里出出进进的顾客,秀儿姑娘好奇的问道:“张大哥,这里卖的是什么呀,怎么这么多的人啊。”
张顺看着店铺里出出进进的顾客,笑着道:“肥皂和洗发膏。”
“肥皂和洗发膏?那不是你们做出来的吗,怎么这里也有卖的?”秀儿姑娘情不自禁的大声说道。
一个身穿蓝色长衫戴瓜皮小帽”(又称**一统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