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Р坑沂汤杀享当洗笕恕
“毕懋康?,这名字好像听说过,赵国华拼命的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终于想起来了,他不就是明末著名的火器专家吗?他的弟子竟然在自己的手下………”他兴奋了起来。
看他高兴的样子,张顺一怔,好奇的问道:“赵兄弟也知道我师傅?”
“不不不,我只是前几天去县城办事时,听几个路过的弗朗机人(明代的人称呼葡萄牙人为弗朗机人)说到火枪的事,提起这个名字,今天又听你说起令师的名字故而想起。”赵国华急忙解释道。
虽然是撒谎,可是赵国华又不得不撒谎,因为一个刚从海外回来的人知道一个专门制作火器的人,在当时那资讯不发达的年代是件很奇怪的事。
“哦,弗朗机人听说过我师傅的名字倒是有可能。”张顺想了想说道。
………………………………
第十八章 初临南京
喝了一口水,张顺继续说道:“在军器局,我和大师兄赵有才就负责制造鲁密铳,制作这鲁密铳极难极费料,每铳需要六七斤精铁,而十斤粗铁才能打制一斤精铁,军器局的大使牛高,为了贪污铁料,削减鲁密铳的重量,我看不下去,便向我师傅毕懋康说了这事,我师傅便把这事告诉了南京工部尚书杨光,不想杨光和牛高是一伙的,于是两人就设计诬陷我倒卖精铁,军器局里的一些工匠也被逼做伪证,于是他两人倒卖的精铁数量就安到了我的头上,我被抓进去打的死去活来,逼我承认此事,最后在我师傅的担保下,我卖了房子,又借了我师傅的五百两银子,凑了一千五百两银子交上去,这才保住了这条性命。”说到这里,丁顺已是泣不成声。
明代由工部和内府来负责兵器的制造和监督,下设负责兵器生产的军器局,兵仗局、火药局等管理部门,在这些局下面设有从事实际生产兵器的工厂(当时称为“广”),有数以千计的工匠艺人,从事着兵器的制造劳动。到了明末,当欧洲新型火器生产技术刚一传入中国,当时管辖广东和福建的大臣们,很快掌握了这种火器的制造方法,并开始大量生产。因火器是一种重要的兵器,因此,对制造方法和工艺是保密的。由国家政府直属的中央工厂来生产,对生产出来的兵器新产品严加管理,不许对外部泄露。
男儿有泪不轻淌,只是未到伤心处,看着痛哭的丁顺,赵国华安慰的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张大哥,把你心里的痛苦都哭出来吧……”。
哭了好一会,张顺才止住了哭声,继续说道:“被放出了监狱后,我也是一无所有了,为了避免被杨光和牛高一伙人报复,我师傅和大师兄赵有才又借了百十两银子给我,于是我离开了南京,不想来到永新县鸣凤村时大病了一场,花光了剩余的银子,要不是遇到孙大哥,我早就死了,一家人也妻离子散了……”
又安慰了张顺一番,见他情绪稳定了,这才说道:“张大哥,我想问你一下,除了你,现在哪里能找到制造鲁密铳的人?”
“制造鲁密铳?你想制造鲁密铳?”张顺吃惊的望着赵国华。
赵国华笑了笑,说道:“张大哥,这大明内有李张两大流寇,外有满洲鞑子,这些年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大明军队都鲜有胜绩,难道你看不出乱世即将来临吗?”
“啊,大明就要完了吗?”张顺惊呼道。
说实话,他虽然恨大明的贪官污吏,但是对大明还是有感情的,想到大明就要完了,他的心里也是难受的。
“据我估计,最多不到十年,大明就撑不住了,到那个时候,就是真正的乱世了,在乱世没有军队在手里,连命也保不住。军队里不仅需要大量的弓手和长枪手,也需要火铳手,而且一个火铳手训练合格的时间起来比起弓箭手来时间短多了。火铳中鲁密铳又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打算让保安队装备鲁密铳。”赵国华正色道。
“你说这保安队………”张顺探询的道。
“嗯!”赵国华点了点头。
张顺听了这话,静静的坐着不再说话,他仔细的考虑了好一阵,也不得不承认赵国华说的事是真的,他说的话是对的,再看了看神色坦然的赵国华,他走过去跪下,神色郑重的说道:“赵兄弟,我知道你是个干大事的人,我丁顺虽没什么大的本事,但是一腔热血是有的,只要兄弟你不嫌弃,以后我就跟着你干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张大哥,你这是作甚,快起来,快起来。”赵国华急忙拉起了丁顺。
张顺此时已是彻底下决心跟着赵国华了,于是便为他出主意道:“赵兄弟,我看你不如这样,我去南京找我师傅托关系先买一批,待以后找到工匠时再造可好?”
“先买后造,这也是个办法,而且还可以暗中增加实力,不错!不错!就依照大哥说的办。今晚你和大嫂说一声,明天我和你一起去。我想见一见你的师傅,把我手里的这把海外手铳拿给他看一看,说不定对他研究火铳有些帮助”赵国华笑着道。
第二天一早,早操过后,见张顺已做好了去南京的准备,赵国华又叫了孙老汉和孙氏兄弟进来,交代道:“孙大叔,我和丁大哥有事出去几天,保安队训练的事就拜托孙有兄弟了,你按照我所说的方法训练就可以了,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
“赵队长,你就放心吧。”孙老汉和两个儿子抱拳道。
看了他父子三人一眼,定了点头,赵国华和张顺两人,骑上了马,抱拳说道:“孙大叔两个孙兄弟,村里和保安队的事就交给你们了。”说完,两人挥鞭打马飞奔远去。
永新县衙里,知县宋忠和师爷牛得草正在谈论县里上缴州府的钱粮的事。
“大人,我县今年的钱粮交纳任务总算完成了,累了几个月了,我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牛得草感叹的说道。
“是呀,这也多亏了赵明远啊,没有他义捐的千两白银,我还真不知道那缺额的银子该怎么办啊。哈哈……”
笑过后,宋知县说道:“牛先生,我已有段时间没见到赵明远了,你辛苦一下,去鸣凤村找到赵明远,请他来县衙,我想当面感谢一下他的义举。”
“东翁,我这就去……”牛得草说着,躬身抱拳对着宋知县施了个礼,就出去了。
半个时辰后,牛师爷和王捕头等人骑马来到了鸣凤村。村民见村里来了几个公差,急忙去告诉了孙老汉,孙老汉正在指挥大家做着肥皂。
自从保安队成立后,赵国华就把做肥皂的事交给孙一平孙老汉,自己只是负责保安队的日常训练和肥皂的销售。
除了每天中午饭后回村里巡视一遍化工坊外,其他时间都是在操场。
“不知几位差爷来此有何贵干?”孙老汉带着几个工人迎出来小心翼翼的笑着问道。
看了一眼孙老汉,牛师爷客气的说道:“我们是奉县令大人的命令,请赵先生到县衙议事的,快带我们去见赵先生。”
“哎呀,不巧的很,让几位白跑了,赵先生昨天有事去了南京。”孙老汉说道。
见孙老汉的样子也不像是说谎,牛师爷想了想说道:“麻烦这位老哥,赵先生回来就通知他来县衙,县令大人有事要找他。”说完,就和王捕头几个人拨转马头回去了
“小人等恭送几位差官老爷。”孙老汉在背后恭声说道。
赵国华和丁顺两人一路上日行夜宿,两天后就到了南京城外。
南京城的城墙高大,气势雄浑,一面辟有三座城门,门上建有城楼,城楼上密布拿着刀枪的军士,城门洞里各式人群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亲眼看到了三百多年前的古代南京城,不由得赵国华不激动而震撼。
“不愧是千年的名城,此城当属我大明东南的第一城!”赵国华说着,看着不远处南京城高大耸立的城墙,不由得浮想联翩,感叹不已。
南京是个历史名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
208年前后,诸葛亮出使江东,观察南京山川形胜,作出了“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的著名评语。211年改名建业。229年,孙权称帝,自武昌还都建业,是为南京为国都之始。280年,西晋灭吴,改建业为建邺。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名建康。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其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
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也被称为六朝古都。
六朝时期的南京城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
隋炀帝时改为丹阳郡。南唐立国,改为江宁府。975年,北宋灭南唐,以江宁府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赵受益(后改名赵祯)为升王,不久立为皇太子,改升州为江宁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东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为建康路。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以应天府为南京,以为首都。
1420年底,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1645年满清入关,攻陷南京后遂即废除国都地位,改应天府为江宁府,成为江南省省府。晚清,这里成了洋务新政的实践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千年古城,化为一片废墟。
南京大屠杀成了中国人心头永远的伤痛。
“自从离开南京城后,我已三年没回来过了,不知道恩师的身体怎么样了?……唉,真想马上就见到他老人家……”张顺流着眼泪激动的说道。
赵国华微笑着安慰道:“张大哥,你先别急,我们先吃饭,吃过饭找个住处,我再陪你去见他老人家”。
听了这话,张顺点了点头,便不再多说。
………………………………
第十九章 南京也有人卖肥皂
第十九章南京也有人卖肥皂
进了城,两人牵着马,便去找地方吃饭。
一路上,赵国华是边走边看,城里商业异常繁华,街道两边酒楼、茶馆、商店、当铺、药铺等鳞次栉比,街道是平坦的青石板路,三十来米宽,有些地方的青石板已破损待换了,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路两边各式各样的店铺人潮进出涌动,街边小摊叫卖声此起彼伏,路上人流如织,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车马往来穿梭不息,士女纷杂,车水马龙,一副盛世情形,北方的战乱似乎没有影响到这里的繁华。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赵国华感叹道。
想到九年后清兵南下时对江南百姓烧杀抢掠的惨景,赵国华没心情再看下去了,他和丁顺找了个名叫“好又来”的客栈走了过去。
“两位客官,您们是打尖还是住店……”门口的伙计说着,笑容满面的躬身迎了上来。
看了看客栈一楼嘈杂的情形,赵国华微微皱了皱眉,说道:“店家,有没有安静一点的房间?”
“楼上有几间上房,就是价格有点……”伙计试探着说道。
看两人衣着一般,像个行商,可是两人牵着的马却不错,其中一人更是皮肤白皙,身材魁梧,气度沉稳,像个世家子弟,伙计虽猜不出两人的身份,可是也不敢怠慢。
“好!就来两间上房。把我们的马牵到后面用上好精料好生饲喂。”赵国华说道。
进了二楼的上房,赵国华四处打量了一番,这两间房光线明亮,房间整洁,床铺整齐显见得是每天都有人收拾的。
“不错!不错!就要这两间了,再弄三个荤菜三个素菜,一碗汤,一壶好酒,两斤米饭到我们房里。”说完,丁顺拿出一锭十两的银锭放在桌子上。
“客官,这太多了。”伙计急忙馅笑着道。
“你暂且拿去,待我们走时再一起算。”赵国华说道。
“小人告退。二位稍等,酒菜很快就送来。”店伙计收起银子,讨好的笑着退了出去。
不一会,两人要的酒菜就送了进来,菜是炒里脊、宫爆鸡丁、炖排骨,炒木耳,凉拌小黄瓜、酱爆茄子、汤是白菜汤,两人看的食指大动,倒好了酒,便吃喝了起来。
吃完中饭,两人便在城里逛了起来,张顺一边走,一边向赵国华介绍着南京的风土人情
赵国华听的是津津有味。逛了一阵,赵国华笑着道:“张大哥,说了这么多,你还没向我说一下你的师傅呢,他喜欢什么礼物,他的性格如何等等……”
“哦,是了,是了……一时高兴,我都快把正事给忘了。”张顺拍着脑袋笑着道。
“张大哥真是性情中人……哈哈……”赵国华说着也笑了起来。笑了一会,张顺才说道:“我师傅面冷心热,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他不喜欢官场上吹牛拍马的那一套,做事认真,爱琢磨技术问题……总之你见了就知道了。”
听了张顺的简短述说,赵国华心里对毕懋康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永新县里杨府里,管家杨福正在噼里啪啦的拨打着算盘珠子。自从厚着著脸到鸣凤村进了肥皂和洗发膏销售以来,才总算止住了亏损,可是比起原来卖皂角和猪苓膏的收入来还是少多了。
“少爷,这段时间各个店里总算是有些盈利了,可是那“永香斋”钱万财也太不给面子了,他们批发给我们的肥皂和洗发膏价格和其他家一样,而且数量也要限制,想多要也不卖,真是太不把我们杨家放在眼里了,想当初他来我们店里批皂角和猪苓膏时……”杨福愤愤不平的说道。
“你怎么不去鸣凤村直接进货?”杨瑞不解的问道
杨管家哭丧著脸说道:“我去过了,可是没有用,孙老头那老穷鬼说“永香斋”钱万财是永新的总……总什么理……唉,记不住了,二狗你过来和少爷说。”杨管家说着招手叫进了一个干廋而带油滑样的家丁。
“小的牛二狗见过少爷!”牛二狗点头哈腰的躬身道。
打量了他几眼,杨瑞说道:“你把听来的话仔细说与本少爷听……”
“是!少爷!”牛二狗又施了一个礼,便开始说了起来,你还别说,这小子记性还真好把孙老汉说的话记了全,也说了个清清楚楚。
听完了牛二狗的叙述,杨瑞便让他下去了,然后站在屋里思索起来。
“赵蛮子搞了这个总代理的方法,真是太阴损,这不是说整个永新县,只要想卖肥皂和洗发膏,就得去求钱万财了吗。”杨瑞冷着脸说道
杨管家说道“确实如此,而且每次去进货时不仅要带够银子,还得陪着笑脸和一帮推车挑担的穷货郎在一起排队,真是太令人受不了”
“你别再说了……真烦……”杨瑞呵斥道。
杨瑞很不高兴的看着手里的账本,心想:自己堂堂的杨大少爷,在这永新县和吉安府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走到哪里都是笑脸相迎,想不到如今沦落到靠帮一伙穷鬼卖东西来挣钱。想起原来卖皂角和猪苓膏时,每个月所赚的银子数目,再对比一下如今的数字,杨瑞恨的是直咬牙。
想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整治鸣凤村那伙穷鬼的办法。
杨瑞吩咐道:“管家,你去家丁中找两个人聪明伶俐的人进来,我有点事要办。”
“少爷,人找来了……”杨管家很快领着两个家丁进来了
看了看两人,模样很平常,可是看上去有些聪明样,杨瑞看了很满意,问了姓名,一个叫张五,一个叫刘奇,杨瑞假惺惺的笑着道:本少爷有件事要你们去办,办好了,一人赏五十两银子,不知你二人可愿去?”
重赏之下有勇夫,听了五十两的重赏,张五和刘奇互相看了一眼,就大声道:“愿为少爷效力……请少爷吩咐……”
“好!不错……”杨瑞说着,挥手让杨管家回避。
待杨管家出去后,杨瑞就把张五和刘奇叫到他身边凑在两人耳边低声说了起来……
“请少爷听消息吧……”说着两人给杨瑞醒了个礼就转身走了
且说赵国华和张顺在南京城里的街道上闲逛着,走着走着,两人看见了一个名叫《洗相逢》的店铺,门口人流拥挤,生意很是兴隆,出来的人手里都拎着一个精致的木盒。赵国华很好奇,便问道;“张大哥,这里是卖什么东西的,怎么这么热闹?”
张顺看了看店铺所在的街道和店铺两旁的商铺,摇摇头说道:“离开几年了,我也有些记不清了,待我进去打探一番。”说着,就挤了进去。
过了一会,张顺神情古怪但又面带喜色的走了出来,笑着道:“赵先生,他们卖的是我们的做的肥皂、香皂和洗发膏。”
“卖肥皂和洗发膏?”赵国华吃惊的问道。
吉安府永新县,也就是后世的井冈山市,距离南京可是上千里路,这个距离可是不短,而且肥皂和洗发膏出现的时间也不过才三五个月,时间还不太长,而古代交通条件极差,除了船就没有大型的运输工具,吉安府地处内陆,商品流通只能靠马驮车拉,商人们竟然能肥皂和洗发膏从吉安府永新县弄到南京来售,这份商业嗅觉和商品流通能力,不得不让赵国华感到惊奇和佩服。
想了想,赵国华又问道:“张大哥,你打听了这里卖的肥皂和洗发膏的价格了吗?”
“我问了,肥皂一块二两银子,香皂三两银子一块,洗发膏一瓶十两银子。”张顺说道。
“怎么卖这么贵?,比永新贵了有五倍了。”赵国华道。
张顺看了看拥挤的人群,说道:“赵先生,买这些东西的都是有钱的人,南京城王公贵戚很多,在他们眼里,这一点钱算不了什么,我看卖的再贵他们也会卖的。”
听了这些话,赵国华也想也是,在后世,三十万人民币一只的包,二十万一条的腰带
五十万一只的瑞士表买的人也不少,这些人属于人傻钱多的类型,他们买的是面子而不是商品,根本不注重产品的用途。想到这些他释然了。
两人又在街上四处转了转,卖了四瓶女儿红,又买了四包云雾茶,四包果脯蜜饯,四盒胭脂水粉,四尺金华火腿文房四宝,几匹衣料。包装好后,赵国华雇了一个挑夫挑着跟在后面向毕懋康家走去。
走了不多的时侯,来到一家门前,张顺停住了脚步,转身对赵国华说道:“赵先生,这就是我师傅的家了。”
赵国华听了,便打量这房子来起来,房子有二三百平方大小,透过院墙可见院子里种着几棵槐树,门扉下一道红漆斑驳的木门,门口有几道台阶,门口的门房内站着一个年老的门丁,门口的路上不时走过几个路人。
“喂,你俩是什么人,可是想行不法之事,警告你等快点走开,我家老爷可是南京兵部的官人,小心抓你等去衙门吃板子。”老门丁老眼昏花,见几个人站在门口东张西望,便出声呵斥。
张顺笑了笑,走上去对老门丁道:“刘大叔,我是张顺,我回来看我师傅了,我师傅在家吗?”
“谁?你说你是谁?”老门丁似乎没听清的又问了一句。
回头看了看赵国华,丁顺又一笑,凑在老门丁耳边声音不大但又是清晰的说道:“刘大叔,我是毕大人的大徒弟张顺,前几年离开南京,现在我又回来了,今天我特意和一个好友来看看他老人家,他老人家在吗?”
“张顺?……你是张顺?……”老门丁边念叨着,边睁大眼睛上下打量着丁顺。
看了好一会,这才激动的抹着泪说道:“你是张顺,你真的是张顺,你等着……我去告诉老爷去。”说完,就转身向门里奔去。
………………………………
第二十章 火器专家毕懋康
不多一会,老门丁小跑着快步来到丁顺身边,高兴的说道:“张顺,快跟我走吧,老爷和家里其他人都在里面等你……”说完拉着丁顺就往里面走。
“赵先生,我们一起进去吧……”丁顺转身招呼道。
老门丁这才发现还忘了招呼赵国华了,于是笑着道:“对不起,忘了招呼先生了,来来一起去,一起去……”说完一手拉着丁顺一手拉着赵国华走了进去。
进了大门,一行人走进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小池塘,里面有伸展着几片碧绿的荷叶池塘边有两棵枝叶茂盛的桃树,树荫下有一个圆的石桌和两个石凳,院子西面,几根长的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稠密的绿叶衬着紫红色的花朵,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好像一匹美丽的彩缎。
穿过院子来到正屋,进了正屋,只见房间当中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一个削廋的五十多岁的老者端坐在官帽椅上,头戴东坡巾,身穿曳撒,眉毛稀疏,眼睛细长而有神,颏下一把花白的山羊胡,样子严肃而带几分激动,仿佛一个等待游子归家的老父。
曳撒是明代的一种袍服,交领,大襟,长袖过手,上下衣相连,前面腰间有接缝,两边有摆,从两边起打褶裥,中间留有空隙,是士庶男子的一种便服。明代后期,士大夫宴会交际时也多穿用。
老者的旁边是一个和他岁数差不多的妇人,模样慈祥,眼神温和,衣着朴素而整洁,一副贤妻良母的样子。两人稍后面,亭亭玉立站着一个十**岁的少女,身穿比甲,眼神灵动,外秀内慧,一双秀目在张顺和赵国华的身上来回的梭巡。
赵国华知道这就是毕懋康和他的妻女了。
毕懋康,明末著名火器专家之一,字孟侯,今安徽歙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因上疏弹劾权臣田大年、贺盛瑞,中书舍人****荐等被贬到长芦管理盐场。
后来又被派巡按陕西,疏陈边政十事,劾罢副总兵王学书等七人。请建宗学如郡县学制,报可。改按山东,擢顺天府丞,以忧去。天启四年起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懋康雅负器局,扬历中外,与族兄懋良并有清誉,称“二毕”。
撰《军器图说》。此书不分卷。有附图。书前有门人张继孟序,侄登辅小引、侄登翰跋与作者自序,自序署曰:“崇祯八年七月二十日原兵部右侍郎今致仕臣毕懋康谨对”。本书:“罗列各种火器、毒弩,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书中云:“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禁毁。毕懋康在其《军器图说》(公元1635年刊印)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为自生火铳)。
果然,见了他们,丁顺便快步走过去,“嗵”一声跪倒在两个老人的面前,抱着老人的腿,哭泣着说道:“师傅,师母,劣徒张顺回来了……”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
“莫哭莫哭,回来就好,回来了就好了……”毕懋康拍着张成的肩膀安慰着道,眼里闪动着泪光。
“张顺,你可算回来了,你能平安的回来就好,我和你师傅这几年一直在挂念着你们。”毕懋康的老妻抹着眼泪慈爱的说道。
“爹,娘,你看你们俩,张顺大哥回来是好事,应该高兴才是,你们怎么一个个的哭的哭,跪的跪,好像张大哥犯了错似的,也不知道让他站起来说话……”灵秀的少女娇笑着打趣道。
“对对对,秀儿说的对,这是爹的错,张顺你快起来吧……”毕懋康怜爱的说道。
“张顺谢过师傅师母和玉秀妹妹。”张顺对着两人恭敬的磕了三个头,才站了起来。
见张顺站了起来,毕懋康这才转过目光,仔细打量着赵国华。
见状,张顺急忙介绍道:“师傅,这是我的救命恩人赵先生,我一家流落到江西永新县”得了大病,如果不是他伸以援手,我恐怕就见不到你老人家了……
赵国华听后笑了笑,走上前去,恭恭敬敬的施了一个躬身长揖的大礼,朗声说道:“在下赵国华,字明远,江西永新人氏,和张顺大哥是好友,久慕大人的大名,今日冒昧打扰,敬请赎罪……”说完又躬身一礼。
能够见到历史上的名人,赵国华的心里是激动的。在后世,这样的人物可是国宝级的他的地位相当于两弹一星的功勋专家。这样的专家在后世过的生活是优越的,可是在这大明朝,这样的专家过的日子却很是普通平常。
“哈哈……先生过奖了,一点虚名而已。秀儿,快为客人上茶。”毕懋康淡淡的笑着道。
很快,秀儿姑娘就端上了茶水。
喝了一口茶,赵国华站起来笑着道:“毕大人,在下不请而来,很是唐突,蒙大人不罪特献上一点薄礼,以做赔罪。”说完向挑夫招了招手,挑夫这才担着礼物走进了正屋。
“哎呀,赵先生你真是太客气了,你救了我徒儿的命,就是我的恩人了,我还没感谢你呢,怎么还要收你的礼,快拿回去,拿回去……”毕懋康站起来推辞道。
赵国华笑着道:“毕大人,我和张顺大哥已是好友,我买的东西也等于是他买的,难道徒弟买点东西送师傅,师傅也不收吗?”
“这………”沉吟了一会,毕懋康这才笑着道:“嗯,既然你这样说,那我就只好厚颜收下了,哈哈哈……”
“正该如此……”赵国华也笑着道。
收下了礼物,打发走了挑夫,赵国华这才重新坐在毕懋康下首的椅子上,张顺陪坐在对面。
看了看赵国华,毕懋康说道:“不知赵先生在永新作何营生?”
“在下在永新开了一个做肥皂和洗头膏的工坊,专门生产此二物在吉安府周边销售。”赵国华温声说道。
“肥皂?洗头膏?这是何物,怎么我从没听说过……”毕懋康好奇的问道。
赵国华笑了笑,解释道:“肥皂、洗发膏,这是两种洗浴用品,其中肥皂专门用于洗衣服,每次只需一小点,就可快速洗净一件衣服,洗发膏是专门用于洗头的,用过后可使头发香柔且乌黑而亮澤。”
“师傅,这两样东西您是没用过,一旦您用过后就不会再买皂角洗衣服了,秀儿妹子也不用再买猪苓膏洗头了。”张顺高兴的笑着道。
“张大哥,这两样东西真的那么好用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