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带张彩照回明末-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城上伤亡惨重,城下尸体层叠,血水已把泥土浸透了,一脚下去,直没到脚面,城下遍地是折断的刀枪和燃烧的旗帜及木梯。
襄阳,湖北省辖地级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
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
十月份从均州(今均县西)出兵,大败总兵秦翼明后,张献忠就信心膨胀,想要夺下襄阳这座重镇。
可是因为襄阳城高墙厚,守军众多,又是临江城池,无法投入大量的兵力,加之江对面樊城守军的支援,张献忠虽已折损了好几千的手下,可还是无法攻下来。
“父帅,我看我们还是撤兵吧,这襄阳确实不好打。”孙可望说道
看着城墙下那些战死的手下,张献忠咬着牙,恶狠狠的的说道:“老子不撤,老子就是用人命堆,也要把襄阳拿下了,等攻进去,老子要屠城,杀光里面的人。”这是他出兵均州后受到的第一个挫折,不由得他不恼怒。
军师徐以显劝道:“大帅,这襄阳攻不下来,你也不必生气,要知道当年纵横天下的蒙古军队耗费了数年也没有打下襄阳来,最后是守城的宋将投降了,蒙古人才总算得到了襄阳。”
听了这话,张献忠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
“连蒙古军队也打不下襄阳,咱老张打不下来也就不丢脸了。”张献忠自嘲的说道。
见张献忠心情好了一些,徐以显道:“大帅,我们撤兵吧,这襄阳不会跑掉,等以后我们实力更强了再来打,那就容易了。”
听了徐以显的话,看着远处的襄阳城,张献忠看了好一阵,才说道:“好吧咱就听你的,先放过它,等以后再来。”
见张献忠听从了自己的劝谏,徐以显松了一口气。
他就怕张献忠在这里和襄阳耗上了,那可麻烦了,想当年那么强大的蒙古军队也打不下襄阳来,更何况现在的农民军。
“大帅,离开襄阳后,您打算去哪里?”潘独鳌问道。
他可不想让徐以显一个人在张献忠面前表现,他也要显露一下。
想了想,张献忠道:“前几天罗汝才、老回回等人派人来邀我到大别山与革左五营汇合共商大计,我看就去大别山走走吧。”
“大别山地域广阔,地跨三省,又处中原腹地,进可攻退可守,是个好地方。”徐以显说道。
瞟了他一眼,潘独鳌道:“这还用说,当然是好地方了,否则的话,革左五营早就完了。”
见这两人斗嘴,张献忠也不劝解,他说道:“事不宜迟。今晚就动身。可望你去安排辎重和物资的转移。”
“是。我这就去。”孙可望答应着,走开了。
当天三更时分,张献忠带着军队和罗汝才、老回回等人汇合去了。
天亮后,看着城外一人的流寇营址,湖广总兵秦翼明知道,张献忠的流寇队伍终于走了站在襄阳城头,他长长的吁出了一口气。
张献忠找到了罗汝才、老回回、闯塌天等,合兵一处,共有十五万人,声势大振,对外号称二十万,沿江东下。一路浩浩荡荡往大别山而去,欲与久据大别山区的英山、霍山地区的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等营会合。
在山东耽搁了一些时间,为了早点赶回江西,赵国华打算带着忠勇总队从山东转道河南,过湖北入江西。
大军进入了河南,沿途府县见了这样一支军队,都是紧闭城门,神情紧张屏声静气的看着,连问也不敢多问一声。
这天中午,忠勇队进入了开封府的新乐县,新乐也就是今天的新乡市,太阳高照,天气燥热,见大家走的口干舌燥,赵国华下令休息一阵,喝点水再走。
宿营后,他让牛欢烧水来喝,烧好了茶水,他就和吕清刘光祖,张顺,程冲等下属边喝边聊起天来。
“吕清,你读的书多,可知道这里为何叫新乡?”赵国华笑着问道。
不好意思的摇摇头,吕清道:“我没到过这里,还真不知道”
“这个我倒是知道一些。”刘光祖插话道。
听了这话,赵国华好奇的问道:“你是河北的人,怎么知道这里的事?”
在古代,资讯不发达,想要知道几百公里以外的事情,是件很困难的事,除非是一定级别的官员,这些官员可以看邸报和塘报。
“因为我游历时来过这里,也到过开封。说起来,这新乡也是一个大大有名的地方。”刘光祖说道。
赵国华知道,在明代,一个秀才是有资格出门四处游历的。
笑着看了看他,问道:“看这里也不起眼,不知道有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端起杯子来,吹着喝了一口茶水,刘光祖才说道:“新乐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东晋太和五年建新乐城。隋开皇六年置新乡县。共工治水、鸣条之战、姜尚卫河垂钓、牧野大战、比干剖心忠谏、孔子讲学杏坛、官渡之战、围魏救赵、张良刺秦、陈桥兵变、岳飞抗金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此,”
“啊?原来这里还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赵国华惊讶的说道。
………………………………
一百四十九章 宋朝的大问题
吕清吃惊的问道:“陈桥兵变也是发生在这里?”
“确实是这样,当年赵匡胤就是在这里黄袍加身,开创了宋朝三百多年的江山。”刘光祖说道
程冲道:“赵匡胤真不是个东西,人家柴荣是他的结拜大哥,对他有那么好,可是人家一死,他就把人家的江山夺了。柴荣把这样的人当兄弟,真是瞎了眼。”
“话也不能这样说。要是没有赵匡胤,凭柴荣留下的孤儿寡母,是撑不起大周江山的,说不定还会死于非命。”吕清分析着说道。
看了一眼刘光祖,赵国华问道:“光祖怎么看?”
“我同意吕参谋的看法。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没有赵匡胤出来,其他人是没有这个本事统一南方的。只是我对他杯酒释兵权有些看法。”刘光祖说道。
“说说你的看法。”赵国华道。
看了大家一眼,刘光祖道:“杯酒释兵权,虽然了解决了唐朝中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但是却带来了另一个大问题。”
“什么大问题?”吕清问道。赵国华也鼓励的看着他,听他解说。
见赵国华专心致志的在听,刘光祖心里很高兴,知道这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于是喝了口茶润润喉咙,这才说道:“文官统兵。而文官多数不知军略,打仗时瞎指挥,胆识不够,有了挫折首先溃逃,这就是两宋面对辽金时胜少败多的基本缘故。”
“啪啪啪。”赵国华鼓起掌来,边鼓掌边夸赞道:“光祖说的不错,但是还不全面。”
“请将军赐教。”刘光祖拱手道。
见大家都在看自己,赵国华也不推辞,喝了口茶水说道:“光祖刚才只说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三冗问题。”
“什么是三看问题?”吕清问道。
看了看大家,赵国华道:“不是三看,而是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费。”
有宋一代,为避免重蹈唐代灭亡的复辙,在官和兵两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收权和分权的工作。在官吏制度上,为防止出现朋党之争的重演,在官衙设置上强调使各机构互相不通气,互相制约,在中央政府中,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宰相只负责中书省(所谓‘中书主民’),另设枢密使(枢密院长官)主管兵权(只有奉旨发兵的权力,无权实际统率军队)
而主财的三司也不需要向宰相负责,而是直接向皇帝负责。宰相之下还有实为副宰相的‘参知政事’,进一步对相权形成制约。
在地方官的任命上,其一任命必须出于朝廷为,其二多用文官。几乎重要的州府都有皇帝直接派出,其三有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的通判。
地方官的任何离心行为,都需要冒比唐代大得多的风险。而且,官,职分离,有官不一定有权,官职在多数情况下只代表俸禄的多少,而权力往往以临时任命的方式授予必须的官吏。
最后,地方财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转运使主管,从人,财两方面遏制了地方的尾大不掉,同时也必然造成了大量的冗员,同时,由于三年一升迁制度的普遍实行,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冗员数量无限扩大,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的冗官。
沉思了一会,刘光祖赞同的,点点头又问道:“那冗兵又是怎么说?”
赵国华又详细的说了起来……
自‘杯酒释兵权’以来,吸取唐代的经验,有宋一代对兵权的集中十分重视,不仅禁军受皇帝直接指挥,精兵往往收归中央,在地方上,也多以文官制约武官,所有涉及兵权的官员,轮换频繁,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训练松懈,战斗力低下。
夏辽等国则在同一时期相当强大,为解决此问题,宋所采取的政策是增兵,但实际战斗力却没有什么提高,于是再战败,于是再增兵,形成恶性循环。
宋代初期采取的是募兵制,即百姓出钱,政府招兵(这实际上是当时条件下为提高战斗力,使军队职业化,训练系统化的一个必然,可惜的是,在不合理的兵制下,这些兵往往全无战斗力而成为地痞流氓逍遥自在所在),以后因太大的经济负担,不得已又部分采取了征兵制,使百姓在交过钱后仍需当兵,从而激化了矛盾,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有宋一代最强的兵,实际只出现于北宋灭亡,中央政府失控的年代(如‘岳家军’,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
听完了赵国华对冗兵的讲述,吕清又问起了那冗费的说法。
赵国华又讲起了冗费的缘由。
“两冗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支出,加之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败,为了对付北方的军事威胁,不得不保持一支庞大而又无能的军队,为了维持这支军队,不得不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致使国弱民穷,最后走向了灭亡。”赵国华说道,这些都是他后世在网上看来的知识。
听完了他说的三冗,大家陷入了沉思。
沉默了一会,赵国华说道:“其实,宋朝之所以灭亡,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刘光祖急忙问道。
他想不到赵提督可以把宋朝灭亡的原因剖析的那么清楚。现在听说还有一个原因,不由得赶快问了出来。
“那就是军人地位的卑贱。大家知道,在宋朝,罪犯几乎都是刺配军营的。所以他们有一个“贼配军”的贬称。”赵国华说道。
吕清点头道:“是这样的。确实如此。”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军人是随时要为保卫国家献出生命的。军队是值得国家呵护的,军人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可是宋朝却把士兵等同于罪犯,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全社会对军人充满了鄙视。当一个社会对军人充满了鄙视,你还能指望他们打胜战吗?生活在这样氛围中的军队有打胜仗的勇气吗?当国家有难时,这样的军队敢于挺身吗?”赵国华问道。
大家低头不语,当今的情形何其相似,明军面对鞑子之所以屡战屡败,和军人地位低贱有极大关系。
赵国华继续道:“文武之道,就像一个人的两左右两支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短,是走不稳的,是要摔跤的。”
刚说到这,牛欢带进来了两个人,这两个人走进来,犹豫了一下,仔细看了看,对着赵国华“噗通”一下跪了下去,边磕头边说道:“小人夫妻感谢将军的救命之恩。”
“牛欢,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快起来!”赵国华说着,急忙把这可头的夫妻两拉了起来。军中已废除了磕头礼,他怎么能接受人家的磕头呢。
牛欢笑着道:“将军,他们就是我们在德州救回的那对夫妻,现在他们治好了病,养好了身体,特意来感谢您的。”
“原来如此。吓了我一跳。”赵国华说道。
看了两人一眼,赵国华问道:“两位现在身体已恢复,不知是否有去处?”
“这个……”那个男人犹豫起来。
这时,女人说话了:“将军,小妇人名叫王春枝,今年三十岁,我男人名叫李再发,是河南怀庆府(今博爱县)人,小妇人虽然不会做什么大事,但是我男人是个好兽医,几乎没有他看不好的马病,人称马郎中。我俩不想走了,想跟着将军回南方,不知是否可以?”
“此话当真。”赵国华听了,高兴的跳了起来。
这五六千匹战马,有了一个好的兽医将可以减少很多的病亡,
王春枝福了一福:“此话千真万确,将军可以亲自试验。”
“将军,正好我们有几匹马,这几天看起来有点躁动不安,很不愿意吃食,不如让她男人看看。”牛欢说道。
“好,大家一起过去看看。”赵国华说道。
到了那几匹马跟前,李再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下子精神起来,再没有缩头缩脑的样子,只见他走到马身边,吆喝了一声,说也怪,那几匹躁动的战马安静了下来。
李再发辦开马嘴看了看,又按了按马的肚子,说道:“找点黄连和板蓝根烧点水喂一下就好了。”
大家将信将疑的按他说的搞好了药水喂马,喝过水没一会,马就安静下来,开始大口的吃起草料来。
“好。不错,现在我任命李再发为忠勇总队的兽医官,每月饷银六两银子。”赵国华高兴的大声宣布。
“谢将军!谢将军!”李再发大喜过望,说着,就要跪地磕头。
赵国华一把拉起了他,说道:“李医官,我们忠勇队没有磕头的规矩,以后只要行军礼就可以。”说着,举手示范了一下。
李再发呆看着不知道该怎么办,还是他老婆王春枝有主意,急忙拉着他的手也也勉强跟着行了个军礼。
“哈哈哈哈”看着他那软踏踏怪模怪样的军礼,大家都笑了起来。
待他夫妻下去后,赵国华道:“这里距离开封已不是太远,加快行军,我估计最多两天就到了。传令,停止休息,开始行军。”
一声令下,军队又开始出发。
湖广常德府武陵县,一个四十来岁的俊朗中年男子拿着一本书正在朗读。
………………………………
第一百五十章 杨嗣昌的心机
此人靛青长袍,袖子上绣有暗花,手拿折扇,手指白皙,骨节不大,指甲圆润有光泽,修剪整齐,深邃的五官,眉毛很深很浓,眼睛是很标准的凤眼,整张脸透着股子清贵疏离之气。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是丁忧在家的兵部右侍郎兼宣大总督杨嗣昌,他读的是《论语-论政篇》。
自从丁忧在家,他就手不稀释卷,每天读《论语》,他虽丁忧在家,但时时关注着朝局的变化。
宋朝的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杨嗣昌很自负,他自认才华不输于赵普,他也要学习赵普,从论语这部书里找出治理大明的方法来。
杨嗣昌,字文弱,号字微,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父亲是三边总督杨鹤。杨嗣昌及其父亲杨鹤均以督兵著世。杨嗣昌在家风熏陶下,自幼潜心读书,埋头科举,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中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及第,开启了从政生涯。历任杭州府学教授、户部江西司员外郎等官职。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擢户部郎中,同年十二月至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迁南京户部新饷司郎中。
崇祯元年(1628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移霸州道,崇祯四年(1631年)九月迁整饬山海关内监军兵备道。
崇祯七年(1634年)九月,他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皇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
崇祯十年任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之策镇压农民起义军,荐熊文灿总理六省军务。后因熊文灿失职,亲自出京督师,被张献忠以走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其时已得重病,闻襄王被杀之后,因自感有愧于崇祯帝的信赖惧罪病死。
杨嗣昌正在读书,他儿子杨三松走了进来,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见状,杨嗣昌放下书本,看了儿子一眼,微笑着道:“松儿,你有什么事吗?”
“父亲,你不是一直渴望着重返朝廷为官做事吗?昨天陛下第二次派人来传圣旨,让您出任兵部尚书,您怎么还是推拒了?”杨三松不解的问道。
看了儿子一眼,杨嗣昌摇着头道:“松儿,现在,还不是我重返朝廷的时机。”
“您为何这样说?”杨三松疑惑的道。
端起茶水来喝了一口,杨嗣昌说道:“我现在正在丁忧之际,如果陛下一传旨,我立马就答应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我迫不及待的想返回朝廷了,会引来言官非议的,而且现在张凤翼刚死不久,大家还对兵部充满了指责,等过一段时间,尘埃落定,那时我出山,就没有这些麻烦了。”
听了父亲的话,杨三松这才明白过来。
点点头,他佩服的说道:“还是您看的准。”说完这话,顿了一下,杨三松说道:“父亲,你说的这些虽有道理,可是你不怕以后再没机会重返朝廷了吗?”
得意的一笑,杨嗣昌说道:“不是为父自夸,现在朝廷大员中,有几个有为父的本事当今的乱局,恐怕只有为父有能力解决,我断定,陛下还会再次派人来的,三国时的刘备为了请诸葛孔明出山,可是三顾茅屋的,当今的乱局,没有重权难以行事,容易的得到的东西往往不珍惜,如果陛下确实需要我出山,他还会派人来请我的。”
“父亲,如果陛下没有再次请你出山,那你打算怎么办?”杨三松问道
沉默了一阵,杨嗣昌这才说道:“如果真是那样,为父就终老田园山林了。不过,我想陛下一定会再次请我出山的”
听了这话,杨三松看了看他,笑着走了出去。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屋里又传出了杨嗣昌读书的声音。
一天以后,赵国华率领忠勇总队行军到了距离开封不到二十里的地方,队伍安营扎寨下来,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大营里升起了“明”字大旗。
“我想去开封城里走一走,不知哪位有兴趣陪我一走?”赵国华说道
“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大家争先报名。
见状,想了一下,赵国华道:“大家都去显然不行,这样吧,程冲和吕清留下掌握部队,其余的各司其职,我带牛欢和刘光祖去就行了。”
听了他的安排,大家就各自忙去了。
换了衣服,赵国华带了牛欢和刘光祖骑马向开封驰去。
开封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为八朝古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和周口,北与新乡隔黄河相望。
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
汉初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这便是“开封”的由来。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改梁州为汴州,这是开封称汴之始。
五代时期,称之为“东都”或“东京”,这一时期的开封正式取代了洛阳成为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北宋是开封历史上最为辉煌耀眼的时期,经济繁荣,富甲天下,人口过百万,风景旖旎,城郭气势恢弘,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史书更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来描述开封。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开封以其泱泱大国的气象,跃居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为繁华的著名都城。
公元1379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就藩开封,称周王。
走近了城门口,只见一道宽大的吊桥放在宽大的护城河上,桥两边有栏杆,两道腿粗的综绳子延伸到城头上面,城墙上站着一排军士,吊桥上车水马龙,人员往来不停,显得十分的热闹的忙碌。
城门两边有十来个士兵手执刀枪站着,也许是地处北方,士兵的眼中有几丝警惕性。
看着那十来米高的高大厚重的城墙,和那又宽又深几乎可以行船的护城河,赵国华不由得赞道:“不愧为八朝古都。这样的城池,如果宋徽宗父子不是孬种,稍微有一点打仗的勇气,金国是难以攻打下来的。”
开封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誉,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因此,护城河也是修的又宽又深。
“是呀,如果宋徽宗父子敢战,那就不会有靖康之耻了。”刘光祖说道。
三人骑着的马高大雄俊,尤其赵国华骑的那一匹更是一身白毛,四蹄有一圈黑色,神俊非凡。这匹马原来是扬古利的坐骑,是经过挑选出来的,自然不会差,这不由得引起了守门官兵的注意。
“这三个人有点不同,大家注意点。”守门的官军百户对手下低声吩咐。
因为吊桥上行人多,马车和小推车多,三人只好下了马牵着步行进去,过了吊桥,刚要进城门洞,官军百户拦住了赵国华他们
“你们几个是干什么的,有路引吗?”守门的百户大声问道:
看了他一眼,赵国华道:“路引到是没有,不过我有这个。”说着,把金光闪闪的腰牌递了过去。百户接过来一看,镀金银牌,独云龙,知道这是正五品军官。
仔细的看了几眼,他这才把腰牌还了回去。
“谢了。”赵国华说着,笑了笑,接过腰牌,和其他两人牵着马走了进去。
看着三人的背影,这个百户军官低声骂道:“他妈的,一个五品小官,得意个屁。”
进了开封城,见人流熙熙攘攘,街道两边全是土木结构的民房和商铺,鳞次栉比的紧紧挨着。这些建筑多是二层,偶尔有些一层的间杂其中,街道两旁见缝插针的摆满了各式小摊,众多小贩叫卖声此起彼落,各种小吃的香气、热气交杂,丝竹声、唱曲声隐约期间,这般热闹景象,仿佛后世县城的土特产一条街。
“光祖,你来过开封吗?”赵国华问道。
刘光祖笑着道:“几年前来过一会,否则我怎么知道昨天我们中途休息的那个地方是陈桥兵变的旧址。”
“好吧,我们就跟着你了,你说吧,是先吃饭还是先逛逛这开封城?”赵国华问道。
嘻嘻一笑,刘光祖道:“这就要问将军您了,如果肚子饿的话,那就先吃饭,如果不饿,那就先逛逛,开封好玩的地方还是不少的。”
“哦?你说来听听听。”赵国华道。
………………………………
第一百五十一章 开封遭遇李岩
见路边有一个卖大碗茶的,刘光祖便走过去。
花三文钱买了三碗茶,端起其中一碗,咕嘟咕嘟的喝了下去,赵国华和牛欢也口渴了,便也端起碗喝光了碗里的茶水
用手抹了抹嘴,刘光祖说道:“说起开封的名胜古迹,那就多了,有大相国寺、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重阳观、天波杨府等等。”
“大相国寺,是不是鲁智深在过的那个?”牛欢兴奋的问道。
他原来为城里的一个茶水店铺送过柴火,听里面的说书先生说过一段鲁智深在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故此对大相国寺这个名字映象极深。
“对。就是这个大相国寺。”刘光祖笑着道。
牛欢一听,高兴极了,拍掌说道:“好,那我们先去大相国寺,然后再去其他地方。”
“那重阳观是不是和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阳有关系?”赵国华问道。
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许多关于全真教的故事,赵国华所以记得全真教的教主王重阳。
“将军没来过开封,怎么知道这些?”刘光祖惊讶的问道,赵国华笑而不答。
见状,刘光祖也不便追问,继续道:“重阳观,是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而兴建的。金末重阳观已毁。元太宗五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规模宏伟,殿宇壮丽,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元末又毁于兵火,仅存斋堂一座。明洪武元年,更名延庆观。”
“好了,我们走吧,先去看看重阳观。”赵国华说道。
于是三人便向重阳观走去。重阳观位于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是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王重阳)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它东邻大相国寺,西邻包公湖,南接开封府,元太宗五年(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历时近三十年,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名延庆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
看过了重阳观,赵国华道:“看来王重阳果然有个弟子叫丘处机。金庸没有骗我。”赵国华说道。
“金庸是谁?他怎么知道这些?”刘光祖问道。
笑了笑,赵国华说道:“金庸是一个高人,几百年才出山一次,有缘分才见的到他一面。”
“啊?几百年才出山一次,那不就是仙人了?”刘光祖说着,惊讶的张大了嘴。
点点头,赵国华道:“差不多,也许是吧。”
“那将军见过他了?”牛欢吃惊的问道。
赵国华神秘的笑了笑,说道“没见过,只是读过他写的书。”
刘光祖一脸崇拜的道:“将军居然读过仙人写的仙书,怪不得打仗那么厉害。”
听了这话,赵国华差点笑了起来。不过他忍住了笑,岔开了话题。
出了重阳观,又走向了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门口就热闹多了,有各种杂耍在表演,能看到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热闹非凡,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