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猛虎-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琦聪明了,转头就想到事情出在了粮食上,连忙上前问道:“陛下,可是赈灾钱粮的账目出了差错?若是账目出了差错,臣一定详查,定要把那贪赃枉法之辈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宋祁方才恍然大悟,这尼玛是被王安石坑了?

    没有想到皇帝立马说道:“账目倒是没有什么差错,几十石的来去,情理之中的事情,倒是不必如何详查了。”

    宋祁大气一松,还好还好,王安石没有坑自己,这个没有跟脚关系的三司衙门新人,还是知道进退。

    韩琦开口又问:“陛下,不知到底是哪里出现了差错?”

    皇帝赵祯竟然笑了笑,又问:“这世间到底有没有人一天可以吃得进十五斤面?”

    包拯愣愣一言:“适才陛下不是说有这般的人吗?”

    韩琦是懂了个大概,答道:“陛下刚才是说笑,世间怎么可能有人一天吃得了十五斤面。”

    赵祯点了点头,又道:“韩卿所言在理,世间当是没有这般能吃之人,为何偏偏枢密院派出去运粮的四千人就一天能吃十几斤面呢?”

    这特么是个问题。

    韩琦第一时间一脸惊骇,答道:“还有此事?”

    赵祯把两本账目一摊,然后开口说道:“东京发粮十二万八千六百一十石,夔州接粮十万九千零五石,途中耗费了约莫一万九千石,这粮食是如何耗费的?”

    韩琦眉头皱起来了,转头看向宋祁,宋祁也是脸色一变。

    事情出在哪里?出在两人都各自回去核对账目了,没有一起核对过。没有出这件事之前,韩琦只想着自己到处筹钱筹粮,功劳甚大,如今灾情稳定下来了,他又一次在皇帝面前露脸了,这宰相之位也就越坐越稳了。

    宋祁回京,那也是风风光光的,才刚回京上任,就带着亲自赈灾的功劳,刚回来的时候,朝会上皇帝赵祯,那也是把宋祁好一通夸,劳苦功高,保江山社稷安稳之功臣。

    两人都只想着自己立功了,皇帝也夸奖了。哪里想到,转过头来就出事了?

    哪里想到还会因为钱粮这种事情出事?

    他韩琦,相州豪门,靠这几石粮食发财?什么贪污这种事情,他韩大相公压根就看不入眼。

    他宋祁,那也是一地豪富人家,从晚唐开始,他们家就出大官,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一地豪富,怎么可能与贪污这种事情扯上关系?

    一个首相,一个三司使,官都当到这种地步了,也没有必要去贪污了。

    两个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贪污这种问题。

    两人频频对视,包拯已然黑脸,大手一挥,嗓门一起:“岂有此理!救灾之钱粮,也敢贪墨,定要严查,严惩不贷。”

    包拯的大嗓门,几乎都把房梁上的灰尘都震下来了。

    韩琦连忙附和:“包中丞所言极是,赈灾之款项,也有人敢贪墨,定要严查,定要严查,陛下放心,此事臣回去之后,立马派人严查,一经查出,严惩不贷。”

    包拯又道:“陛下,此事要先出枢密院查起,再查各地转运使衙门,经手此事之人,一个都不得放过。”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真要说几千石粮食,在这富庶汴梁城又算得什么?不过几千贯钱的事情,那些真正的豪门大户,出手阔绰的时候,一年浪费也要浪费这么多。但是在包喷王看来,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事,真要查起来,谁沾了此事,哪怕只是吃了一顿饭,喝了一碗茶,一个也不能教他们跑了。

    韩琦听得包拯如此说,立马又道:“陛下放心,臣立马着手此事,立马把这些经手之人先拿到京城来,严加审问。”

    虽然韩琦没说出来,但是韩琦已经在与包拯争夺事情的经办权了,经办权,就是主动权。

    老皇帝赵祯兴许看出来了,兴许没有看出来,却开口说道:“弹劾官员之事,还是御史台更合适,此事就交由包拯办理吧。不仅要彻查这一回,还要彻查近年来留有账目的所有押送之事,其中贪赃枉法之事,触目惊心,朕都不忍去看,一定要彻查。”

    经办权没有争来,韩琦失望只在心中,口中却依旧大义凛然:“包中丞,此事一定要严加办理。”

    “陛下放心,臣一定彻查到底。”包拯自然点着头,到他手上的,岂能还有宽松的?不死也得脱层皮。

    争来争去的,老皇帝也看烦了,也不多说,只道:“此事乃是韩卿与宋卿亲自过手操持的,出了纰漏,韩卿乃失察之责,宋卿接手粮食,却未自己核对,失察之责更甚。”

    韩琦连忙躬身大拜:“陛下,臣有罪!”

    宋祁一脸懵逼,有样学样:“陛下,臣有大罪。”

    小弟犯错,大哥背锅。这种事情,古往今来好像都有点这么回事,就像甘奇挨的那一枪,不冤。

    忽然包拯也开了口:“陛下,宋相公在灾区忙碌之时未察此事,倒还情有可原,缘何到得京城里,已经坐镇三司了,却还未能察出此事,实在失职。”

    也不知包拯是记着宋祁他哥宋庠的“仇”,还是真的就事论事。

    宋祁又是大拜而下:“陛下,臣大罪!”

    包拯要发威了,又道一语:“三司衙门乃是朝廷重地,国政之根本,如此渎职,岂还能稳坐三司衙门?陛下交付如此重托,渎职之辈,岂能窃居不放?”

    包拯这是要宋祁滚蛋的意思。

    宋祁抬头看着包拯,这屁股都还没有坐热呢?就要滚蛋?

    韩琦也是眉头皱到了一处,宋祁是他推举的,也承着他推举之情,为何包拯就要这么盯着宋祁不放呢?走了宋祁,何人来担当此任?难道他包拯想当这个官?

    韩琦接了一语:“包中丞不必如此愤慨,宋司使也不过是刚刚上任,对于新衙门的事务也该有个熟悉的过程,宋司使一直颇有才名,还是堪当此任的。”


………………………………

第三百一十九章 包拯躲起来了,王安石升官了

    “盐铁,户部,度支,此三司,何其重要,陛下所托非人,臣斗胆上奏,罢免宋祁三司使之要职,另觅良人守此重任。”包拯并不回韩琦的话语,直接再奏一语,说什么也要把宋祁喷下去。火耗之事,但凡当过官的人,哪个不懂?为何宋祁偏偏就不能及时发现其中漏洞?包拯心中,宋祁当这个官,那就叫作尸位素餐。

    韩琦抬头看了一眼包拯,包拯这一刻,哪里把他这个当朝首相放在了眼里?首相都开口回旋了,包拯依旧不依不饶,完全当作没有听见。

    身为百官之首的韩琦,心中很是不爽,会如此把他韩琦不放在眼里的人,如今只怕就这个包拯了。

    只是不爽又能如何?赤膊上阵,去跟包拯对喷?有些得不偿失。

    有些时候,包拯这种做派,其实有点像无赖,官场无赖。这个套路的人,按理说是不可能在官场混得开的,更别说能在朝堂有一席之地,但是偏偏仁宗朝,就让包拯这种人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然后包拯耍起无赖,这不知道如何去招架。韩琦真要与包拯对喷,吃亏的绝对是自己。

    韩琦在犹豫,宋祁唯有自己上了,人重要为自己争取一下:“包中丞,你何必如此得理不饶人,在下虽有罪过,但也有救灾之功,难道在包中丞心中,在下就这么一无是处了?”

    包拯虎目一张,回头看着宋祁,口沫横飞:“功是功,过是过,有功自然要赏,有过自然要罚,从古至今,岂有功过相抵之说?何况此时所言,更非功过之事,而是说才能高低之事,三司本就是与朝廷所有钱粮打交道的衙门,掌管所有来去账目之所在,这么一点小小账目,你都无辨别之能,还有何面目堪当重任?”

    “罢了,别吵了,包卿一开口,朕的双耳都震聋了……”皇帝赵祯还真做出了一个掏耳朵的动作,这还不是说笑,包拯扯着大嗓门一通说,口水还到处飞,这谁受得了?其实……赵祯还是受得了的,口水飞到他脸上,他还得假装若无其事,不好意思当着包拯的面去擦,免得伤了包拯的自尊心。

    皇帝当到赵祯这种地步,也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独一号了。

    宋祁见得皇帝在说包拯,莫名觉得心理舒服了不少,连忙一躬身:“还请陛下明鉴。”

    仁宗皱着眉头,想了一想,还有一副于心不忍,伴随唉声叹气:“宋卿乃是朝廷栋梁之臣,内外倚仗之助,莫不如此吧,欧阳学士一直主持《唐书》修撰之事,如今他又赴任开封府,如此大事,不若劳烦宋卿接手主持一下,欧阳学士只当辅助之职。另升宋卿为工部尚书,以为功劳之封赏。”

    仁宗的话,说得很是愧疚,愧疚也只是愧疚,话说得再好听,三司使还是说罢就罢了,不过也还是有重用的,修上一朝的历史,也是重任,对于当朝而言,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韩琦吞了吞口水,看着宋祁躬身谢恩:“谢陛下隆恩。”

    还看着包拯趾高气昂,韩大相公很是不爽。

    赵祯又道:“包卿,此番当把此事严查。”

    包拯作揖:“遵旨。”

    “都回吧。”赵祯起身挥手。

    几人回头出门而去,包拯是龙行虎步,甚至故意离韩琦只有两步远,头前韩琦与宋祁,本来还有说几句私密话语,包拯就跟在身后,两人只得对视摇头,私密话也就只能忍一忍了。

    要说宋祁去修《唐书》,也是倒霉,还被欧阳修嫌弃。欧阳修嫌弃宋祁咬文嚼字,故作高深。这个故事头前也说过,依旧还是新旧文风之争。而今欧阳修推崇的新文风已经占据了优势。

    宋祁在修史的时候,把“迅雷不及掩耳”写成了“震霆无暇掩聪”。

    欧阳修看到这一句话,还故意在门口题了八个字“宵寐非祯,札闼洪休”,这八个字就是“夜梦不祥,题门大吉”的意思。就是欧阳修故意咬文嚼字编出来取笑宋祁的,欧阳修甚至还直言去编排取笑宋祁。

    这是宋祁人生中最后一个重任了,还被欧阳修一个后辈编排取笑。最后宋祁得了个群牧使的大官,这个大官就是主管天下马政的。可别小看了这个官,周朝的时候,秦国祖先就是管这个的,到得汉唐,这也是重中之重。只是到得宋朝,呃……这个官就不那么重要了。

    宋朝缺马,这个言论经常会被人反驳。有人说宋朝根本不缺马,唐朝养马之地,宋朝依旧保有很大一块地区。有人说宋朝并不缺马,只是缺少战马。

    但是真要看过史料,就会明白,宋朝是真的缺马。也如一些人所言,北宋若是单看地图,是真有养马之地的。只是有人忘记了时过境迁这件事情,说白了,就是生态恶化。西北之地是还有一些牧马之所,只是生态环境与几百年前的唐朝早已不是一回事了。

    生态恶化的原因,其实也要归咎于唐。昔日长安为天下中心,万国来朝,那时候的长安,最鼎盛时期,人口甚至高达一百五六十万以上,比宋之汴梁还要繁华得多,长安城里光是外国人,就有上十万之数,甚至还有几千外国人在长安当官当吏。那时候的陕西,可以说是富甲天下,那时候的关外,也是沃野千里。

    但是到得唐朝末期,史书记载,整个长安城里,竟然打不出一口甜水井了,长安城所有的饮用水,皆是“卤水”,都是带有味道的水,要么臭,要么咸。什么意思?就是几百年长安下来,吃喝拉撒,排污又没有处理手段,地下水都被污染了。

    黄土高原,本是郁郁葱葱之地,砍,伐,烧,耕种,取暖,做饭,千百年下来,高原成了高坡,黄土高坡。然后还有一条满是泥沙的黄河。

    汉之时,张掖这种地方,那是匈奴人的重要据点,那里曾经草原遍地,郁郁葱葱,汉为了抢夺张掖,花费了无数心思,得胜之后取名张掖,意思就是张腋,得了这个地方,大汉朝就把腋下张开了,把手臂张开了。

    而今,张掖,早已成了戈壁大漠之地,草原反倒成了点缀。这只是举个例子,意思就是说西北养马地,如今早已名不副实,大片的草原成了戈壁沙漠,沙漠越来越大,大到党项人都难以游牧了,大量党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大宋,没有养马场了。汉与匈奴的主要战场,在西北。唐与突厥,主要战场也在西北。从唐之后,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主要战场,再也不是西北了。连西北的长城都开始荒废了,那里连游牧民族不去了,还养什么马?乃至后世说要看长城,反倒是往燕云这边去,就是北京。

    再说宋朝民间的马,且不论是不是战马,就说马。也就是说马政,宋没地方养马了,得想办法啊,想了个好办法,那就是让百姓养,国家出钱,国家收购,是不是天才?很是天才,把百姓养得叫苦连天,因为怕马死啊,马也是要生病的,马一死,得赔钱,乃至还要获罪。这谁敢养?

    马要吃好的喝好的,还不能像牛一样任劳任怨,马政在开国之时,还有点成效,到得之后,那就成了一团糟。

    宋朝民间缺不缺马,把清明上河图拿来看一眼,看看诺大一个百万汴梁城,人来人往的城门口,最热闹的交通咽喉,一共有几匹马。拉车的,有没有一匹是?这就是最直观的证据了。清明上河图中,连外国商队,都不带一匹马来,只能带骆驼,为何?因为商队若是带马,不论从西夏来,还是从辽国来,那是过不了边境的。

    宋朝缺马,已经缺到了哭爹喊娘的地步了。

    宋祁,两年后就在群牧使这个没什么卵用的职位上郁郁而终了。宋庠宋祁兄弟俩,本是主角光环,兄弟俩同榜高中,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一时间名传天下,成为天下所有人羡慕与学习的对象,宋庠一度拜相疯公,最后结局,一个当县长,一个当弼马温,郁郁而终。两人本该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兄弟才子,但是最后却再也无人去传颂两人的故事了。

    至于谁接任三司使这个职位,那还得大朝会的时候去商量,其实皇帝赵祯,心中已经有了人选,那就是包拯。

    不过包拯想当上这个三司使,也没有那么容易。还有一个不怕事的喷子会来喷包拯,那就是欧阳修。

    欧阳修喷包拯的理由很简单,张方平当三司使,你包拯把他喷下去了,然后宋祁当三司使,你包拯又把他喷下去了,哦豁,然后你包拯就当上三司使了?

    包拯你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什么新套路?包拯你这套路也太过分了一点。

    欧阳修喷得包拯气不打一处来,不论皇帝怎么劝,包拯就是不当,回家呆着也不去上任。大概在包拯心中,唯有如此才能显出自己清高,唯有如此才能显示自己大公无私。

    所以包拯喷倒宋祁之后,在皇帝已经要升他做三司使的时候,他竟然躲在家里不出来了。

    当甘奇从王安石口中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只是苦笑不已。三司使是顶级的高官,副宰相,一国之财务总监,这也是包拯的人生巅峰了。

    包拯不干,打死也不干,躲在家里不出门,也不听皇帝的。历朝历代,身为臣子,能这么不听皇帝话的人,包拯大概也是极少数中的一个了。而且,皇帝还拿他没办法,只能等着,虚位以待,等到包拯哪天相通再说。

    对于下属而言,赵祯真的是一个好领导。只是对于公司而言,赵祯是不是一个好董事长,那就不好说了。

    王安石升官了,这也是王安石来找甘奇的原因,升官了要找人庆祝一下,但是整个汴梁城,想来想去,能赔王安石庆祝升官的人,似乎就唯有甘奇了。

    甘奇家也偏僻,倒也不会落人口舌,在仁宗朝升官,只有谦虚谨慎的,没有大操大办的道理,连庆祝都要躲一躲,免得让人觉得你得意忘形了。

    王安石当了什么官?三司副使,这真是意外之喜,从度支判官升到三司副使,也有点破格录用的意思,这回王安石在皇帝面前,是真的露脸了。包拯躲在家中不上任的时候,王安石几乎就是三司衙门里的负责人。

    酒桌之上,王安石一杯一杯去敬甘奇:“当真要多谢道坚了,此番若是没有道坚,我当万万不可能如此高升。”

    “介甫兄不必如此,以介甫兄之才,相公之位也不在话下,何况一个副使之职?”甘奇这句话不是奉承,王安石真有当总经理的能力,不论其变法最终如何,但是变法之中,王安石是切切实实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帮助,就说帮国家赚钱这一道上,王安石的办法是很见成效的。

    “道坚过奖了,愚兄可不敢如此妄想。愚兄屡次给官家上书,禀奏改革之事,奈何官家皆未有答复,唉……每每念及此事,愚兄心中不免有所懈怠,盐铁度支之事,实非愚兄所好,若是一直在京城里办这份差事,愚兄倒是更愿意去主政一方。”王安石与甘奇掏心掏肺起来,他想把自己在地方任职的那些经验说给皇帝听,也把一些改革的思路说给皇帝去听,希望皇帝能听自己的,奈何皇帝没有什么反应。

    “道坚过奖了,愚兄可不敢如此妄想。愚兄屡次给官家上书,禀奏改革之事,奈何官家皆未有答复,唉……每每念及此事,愚兄心中不免有所懈怠,盐铁度支之事,实非愚兄所好,若是一直在京城里办这份差事,愚兄倒是更愿意去主政一方。”王安石与甘奇掏心掏肺起来,他想把自己在地方任职的那些经验说给皇帝听,也把一些改革的思路说给皇帝去听,希望皇帝能听自己的,奈何皇帝没有什么反应。


………………………………

第三百二十章 了无生趣的元夕与悲催的甘奇

    甘奇是希望王安石能步步高升,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才开口劝说王安石不必气馁。

    王安石听得劝说,对甘奇笑了笑,说道:“道坚,若非这汴梁有你,只怕我就真的早已懈怠了。”

    这句话听得甘奇心中很爽,笑道:“介甫兄可要留在东京城中,不能说走就走了,待得我明年入了官场,还要倚仗介甫兄提拔抬举。”

    王安石听得哈哈大笑:“道坚,我倒是想有这个机会能提拔抬举你,就怕这事情还轮不到我来做。”

    甘奇闻言故作愁容,说道:“唉……介甫兄你是有所不知,我若进士及第了,十有八九是要去教书的。”

    “为何?”王安石问道。

    “太学胡先生亲口而说,说我若是进士了,他就把我要到太学去,介甫兄到时候若是不抬举我,我这书就不知道要教到猴年马月去了。”甘奇笑道。

    王安石自然知道甘奇是说笑,摆了摆手,说道:“道坚,跟你说点正经的,我想把你那明算之法传扬天下,如此结算天下来往钱粮账目,不知省力多少,不知你心中如何想?”

    这倒是甘奇没有想到的事情,甘奇最初把这些传给王安石,主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装逼,让王安石觉得甘奇了不得,让王安石与甘奇多亲近。

    真要把这些事情传遍全国,让全国所有的官员乃至读书人都学,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其实也是改革。

    甘奇甚至都没有想过要改革全国的计算之法,就是知道这种改革推广的难度。若是再一想,王安石以后要主持全国各方面的改革。在这种原始通信水平的社会里,主持全国各个层面的大改革,这需要多么大的能力?

    有时候不多想,就往纸面上一看,觉得这种事情没有那么难。真要具体实施起来,诺大的国家,从南到北,从边境到大江大河,全部改革,其中的工作量,需要的工作手腕,当真是不可想象。而且外部反对势力还极大,一天到晚闹,一天到晚又骂又怼,甚至直接反抗不从。放在一般人,每天面对朝野反对势力,那都要焦头烂额,力不从心。

    后世之人,还真是小看了古人,也小看了王安石。以王安石这种工作能力,就算放在后世,那也是能力极其出众之人,凤毛麟角的人物。

    话说回来,要把新的计算之法推行全国,甘奇自然是乐见其成的,这件事情由王安石去做,那也算是牛刀小试。甘奇点着头:“介甫兄自去操办就是,官家若是应允了,介甫兄那就有得忙了。”

    王安石脑中已然考虑起来,说道:“官家上次就见识过了,还把道坚你好一通夸赞,想来官家是不会反对的。此事……当先编一本新算经,然后还得培训一批人手,然后下各地去教授,三五年时间,总能把这件事情做成了。”

    “培训人手之事,那就交给我了,介甫兄只管派人来就是。”甘奇也尽了一份力,王安石这个朋友,是真值得深交的。

    “如此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是……但是会试在即,还是打搅不得,我先自己在衙门里选几个人培训一二,明年待得会试过去了,再来劳烦道坚。”王安石也在为甘奇考虑。

    甘奇点头:“也可,到时候我就在书院里开一门新课,就叫做《新算经》,我那书院的学堂极大,来多少人也都一并教了。”

    数学,其实是科学之本。所有科学,都要以数学为基础。甘奇这门课,还真有必要去开,数学思维,其实就是科学思维。要开一门课,那就不能简单随便,一定要深入一些,要真正给这个时代带来科学思维。

    科学,从来不是发明一个什么肥皂或者火药就好像有了的。科学是一种思维模式,有了这种思维模式,就能遍地开花结果。

    酒慢慢在喝,王安石心情大好,临走之时,还说了一语:“祝道坚来年高中榜首。”

    “介甫兄吉言。”甘奇回了一语。

    冬天真的来了,温泉酒店也开张了,就在道坚书院隔壁,倒也不必如何宣传,书院里的学生就是第一批顾客。

    有一项运动在这些学生之中风靡了起来,那就是羽毛球。这种运动似乎天生就与这些读书的文人相契合,因为羽毛球不用直接与人身体接触或者冲撞,又能享受竞技的乐趣,太过直接的竞技运动,对于读书人而言,多少有些有失体统。

    只是这羽毛球拍质量不太好,丝绸的网,在有些超重的羽毛球的击打下,坏得太快,为了这件事情,张淑艳甚至专门安排两个小姑娘专门负责修羽毛球拍。

    羽毛球,也适合女子,赵小妹也经常会与张淑媛打上几局。

    弄得甘奇也在考虑,是不是也弄一个羽毛球联赛?

    冬天越来越冷,知道还有温泉酒店这么一个好地方的汴梁人也越来越多,王安石就是常客之一,经常来此一泊二食,晚上下班跑出来吃完饭泡温泉,睡一觉吃个早餐,赶回去上班。

    甘奇还亲自进城去请了包拯,也是知道包拯最近躲在家中不出门,既然躲在家中,那不如就直接躲出城来。

    温泉酒店在这冬天里,那是最好不过的享受,泡温泉最舒服的时候,就是头上一边飘着鹅毛大雪,人泡在热水里舒爽无比。包拯住进了温泉酒店的雅苑里,那就不走了,连皇帝派人找他,都找不到。

    只是把包拯请来之后,甘奇有些悲剧了,身为座师,以往忙碌,没有时间顾着学生的学业,如今清闲了,甘奇还能有得好?

    每日大早起床去酒店上课,夜半三更才能回家。

    包拯这个臭脾气,教学生,那也是臭脾气,文章里但凡有个词用得不是最贴切的,包拯也要气得怒吼起来,口沫横飞得甘奇一脸。

    然后甘奇也不好意思去擦,怕伤了包拯的自尊心。不过甘奇倒也能自我安慰,这特么是皇帝的待遇啊!能被包拯喷得满脸口水的,如今这个世界上,那也就只有皇帝有这个待遇了。

    回到家中,甘奇第一时间就是洗脸,好好洗脸。

    自从甘奇把包拯请出城了,甘奇是累得连传宗接代的大业都没有劲了。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再如何自律,不如有人逼一把。

    好不容易熬到了过年,甘奇才舒服几天时间,包拯就赶回来泡温泉了。

    元夕佳节又到了,来请甘奇的人数不胜数,从赵宗汉到蔡确李定,还有那些太学同窗,一个一个上门来请,连樊楼的帖子,从通过张淑媛的手递到了甘奇面前。

    甘奇看着帖子,准备出去嗨一下,顺带再装装逼。

    嗨之前,得跟包拯说一下,甘奇有礼有节到得包拯面前,拱手拜下:“先生,今日元夕佳节,学生想进城去与好友同窗们共聚一番,今日就不上课了。”

    包拯脸一黑,说道:“元夕年年有,会试考不上,那是终身之憾事。会考马上就到,还不发奋,更待何时?”

    甘奇嘴一瘪,就要哭出来了。

    包黑脸手一抬:“坐,今日讲一讲《易经》,其他经典,你倒是都掌握得不错了,独独这《易经》,差之甚远,今日一定要多讲一些,不得懈怠。”

    包黑脸一语说出了甘奇的短板,因为其他经典,那都是在说事情或者是说道理,只有这易经,云山雾罩的,没人给你一句一句讲,一句一句分析,你压根就看不懂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好吧,甘奇瘪着嘴,落座,听讲。今夜暴雨,汴河龙王包拯下的暴雨。

    元夕佳节,装逼之日,甘奇苦逼非常。

    还有那樊楼一声声怒吼:“我道坚兄何在?”

    “甘先生,你在哪里啊?”

    “道坚,你来了没有?”

    “唉!这个道坚,着实不当人子。”

    今年是北宋仁宗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仁宗赵祯登基的第三十七年。

    今年的元夕,格外少了几分色彩。没有了苏轼苏辙,没有了甘奇,曾巩也到外地当官了,柳永死了六年,晏殊死了四年,黄庭坚才十五岁,在家乡江西初露头角,秦观秦少游才十岁,在江苏的学堂里打着瞌睡,负一代词名周邦彦才两岁,李清照的爸爸才十四岁……

    王安石忙着算账,欧阳修正在取笑宋祁,宋祁正在被欧阳修取笑,张先张子野在外地当官……

    晏殊的儿子晏几道,因为考不过科举,正在四处奔走,希望能弄一个恩荫的官职。所谓恩荫,就是想让皇帝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给他封一个养家糊口的官。晏几道想要以诗词出名,还得当到他把恩荫的官职求来之后,有了养家糊口的倚仗,才开始装逼。这个人物是个小重点,要记下来,很会装逼的人物。

    这一年的元夕,了无生趣。整个汴梁城都在呼唤甘奇甘道坚的大名。

    而甘奇,正在钻研《易经》,若是能得周文王姬昌先天八卦之大道,甘奇定要好好修行,一举飞升成仙!

    呃……相比成仙,考上进士还是比较容易一点。

    。


………………………………

第三百二十一章 硬着头皮的甘奇,要干了!

    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