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猛虎-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甘奇点点头:“嗯,都是学生昨夜谋划的,若是这基金运作得当,可保一直延续下去,天下哪里有灾,便可救哪里,可为朝廷节约许多公帑,让朝廷度支减小许多压力。”
“好啊,好啊,道坚,如此利国利民之举,竟然只是你昨夜临时之思。以往老夫只觉得你有才,乃是栋梁之才。而今老夫是真见识到了你的能力,你当是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之大才,真希望老夫能多活写年月,能亲眼看到你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胡瑗说着话语,脸上依然不是欣慰,而是憧憬,是期盼。
甘奇笑答:“先生过誉了,不过都是些许小道,学生如今之想,就是想着如何把基金运作好,一定要赚得更多的钱,定不能有亏损,否则难以向众人交代。”
“老夫今日忙完,回家便去把道坚昨夜之举,今日所为,还有这个基金会之事,一并写成奏折,禀到御前,好叫陛下也知晓,知晓这世间出得了一个甘道坚,一个治世之良臣,一个古往今来难出的大才。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胡瑗说得有些激动。这个基金会的组建与运作,实在出乎了他几十年的认知范围,这世间竟然还有这种救灾之法,开万世之先例,福泽子孙后代。
甘奇已然在大喊:“李掌柜,呆霸,且先带人去买粮,买锅,买柴火,出城直接去煮。蔡确,你去开封府,请何捕头与郑捕头派人协助管理秩序。子祥兄,你走一趟皇城司,去寻押官李明,开封府人手定然不够,请他也调派人手到城外协助管理。”
几人上前拱手,带着人与钱飞奔而去。
不得多久,铁锅已然支在了城门之外,粥香弥漫几里。无数的灾民蜂拥而来,在许多衙差与军汉的呵斥声中,慢慢排起了长长的队列,一眼望不到头,还有无数人正在四方城门往这边赶来。
放粥的小厮一边放粥,还一边与每个领粥的人说道:“明日,明日这粥就不白放了,得拿柴火来换啊,记得啊,吃饱了就去捡拾柴火。”
“多谢善人,大恩大德,小人没齿难忘,没齿难忘!明日一定多多捡拾柴火送到此处来。”破碗在手,这人也顾不得粥还滚烫,话语说完,就低头去喝。
又听旁边一个儒生说道:“不是什么善人,我等是慈善基金会的,是慈善基金会再此放粥。”
“慈善基金会?这是个甚么物什?”排队的人开口问道。
儒生蔡确,开口解释:“慈善基金会,就是汴梁城里上千士子出资组建的一个……会。专门救治灾民的,此会乃是我先生甘奇甘道坚主持成立的,有了这个会,保证你们这些灾民今年饿不到一顿饭,来年也还能领到一些粮食回乡耕种。”
“感谢慈善……会,感谢慈善会大恩大德……”
“是慈善基金会。”
“感谢慈善金会大恩大德,活命之恩,没齿难忘,待得度过此灾,来日一定来感谢金会一饭之恩。”
“慈善基金会,明白吗?不是什么金会,是慈善基金会。”蔡确不厌其烦在说。
拿柴火换粥,这是节约开支的办法,因为买柴火也要钱。这必然也是甘奇交代的。
宣传慈善基金会的事情,显然也是甘奇交代的。
无数人领了粥,蹲在地上狼吞虎咽。吃完又再一次走进队列里开始排,却并没有来赶他们走。
唯有旁边不远,又支起了一个简易炉灶,铁锅架上,立马旁边围去了无数人。
沿着河道,一个一个的锅被支起来,粮食倒入锅中,直接在汴河取水,燃起柴火。
场面浩大非常,震撼无比。
甘奇站在叠拱桥之上,笑意盈盈,胡瑗也在身边,亲眼看着这般场面,更多目光却在甘奇身上。
胡瑗对甘奇,是真的满意,满意到不能在满意了,却还听得胡瑗玩笑一语:“唉……只后悔老夫当初没有在官场钻营几番,若是老夫如今为相公,定要让道坚你扶摇直上,年年升三级,几年当宰相。”
甘奇笑着答道:“先生如今去钻营一番也不晚啊,学生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胡瑗闻言,竟然当真转头就走。
甘奇连忙问道:“先生去哪里?”
“嘿嘿……老夫觉得你此言在理,时不我待,马上就去钻营一番,好让道坚你坐享其成。”胡瑗已然笑着下得叠拱桥。
………………………………
第二百七十六章 胡大儒的钻营之法
在汴河沿岸忙碌了一天的甘奇,夜晚回家,直接坐到了书房之内,开始撰稿,新一期的京华时报,几个版面,不仅要大书特书汴梁士子踊跃捐款救灾的事情,也还要把慈善基金会的事情事无巨细写个说明。
夜里掌柜的来报了账,一共募到的善款数目,连甘奇这个见过各种世面的人都没有预料到,竟然多达七万多贯,此次救灾之用,最多三四万贯就够了,剩下的钱,就是基金会的原始资产了。
甘奇甚至列出了许多规章制度,有管理委员会,有监察委员会,有运营负责。胡瑗大佬,一个人身兼数职,管理委员会会长,监察委员会会长,名义上的运营负责人。
甘奇甚至都开始挖空心思给这个慈善基金会找投资项目了,不过路还是得一步一步走,得慢慢来。
赚钱,甘奇是专业的,只要甘奇想赚钱,办法多的是。钱这种东西,在中国,历朝历代,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
权势才是最重要的。豪富不一定有权势,也不一定守得住。有权势,那就什么都有了,真要要权势了,甚至也就不需要钱了,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手到擒来的东西,甚至都懒得去手到擒来的东西、没必要去手到擒来的东西。非常时期,此处不要乱章评
书房里一番忙碌,一番思索之后,甘奇半夜才休息。
却是胡老头比甘奇还敬业,也在书房里奋笔疾书,写了改,改了又写,一夜未眠。大清早胡老头就带着自己写了一夜的东西出门而去,到得皇城左掖门,把东西递进的皇城,方才回家休息。
左掖门,便是皇城平常时候与外界沟通的宫门,胡老头比任何人都敬业,门还没开就到得这里,这门都是他叫开的。
待得胡瑗回家呼呼大睡之后,几个相公才姗姗来迟。韩琦领头,从左掖门进皇城而去,去给仁宗赵祯汇报工作。
此时的韩琦,倒也算敬业,几乎每日大清早就来汇报工作。倒也不知为何后来到得神宗初年的韩琦,连皇帝朝会该他值班,他都懒得去了。
仁宗倒也起得早,年纪大了,睡眠就会越来越少,甚至天不亮,就已经睡不着了。
此时的赵祯,坐在书房之内,一边喝着羹汤,一边翻阅着今天的奏折。其实大多数官员的奏折,是并不送到皇帝这里的,而是直接送到中书门下去的,先让那些相公们过目。
相公们看完之后,会做批注,也多会提出意见,不重要的,一般就会按照相公们的意见办理。相公们不好轻易定夺的,就会送到皇帝那里去,让皇帝定夺一番。若是皇帝也觉得不太好定夺的,就会到朝堂上大范围商议讨论,最后皇帝听从各方意见,再来权衡定夺。
但是大儒胡子,脸就要大一些了,他奏的大多也不是什么政务之事,一般而言,胡瑗所奏,更多是劝勉之类的东西,劝勉的对象就是皇帝。比如皇帝近来多玩乐,胡瑗就要上书皇帝,不要玩乐。皇帝多喝酒,胡瑗就要上书皇帝喝酒误事,不要多喝。有时候皇帝做了好事,胡瑗也会上书夸奖一番皇帝。
有时候胡瑗对圣贤有了什么新见解,也会上书皇帝做个说明,其实就是给皇帝上课,让皇帝多多学习,学习使人快乐……呃……进步。皇帝也要进步,皇帝有时候也会主动召见胡瑗,让胡瑗给他讲讲圣贤经典,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个好皇帝,将来死了,几十年皇帝生涯的最后评述,也离不开这些清流大儒的口碑,胡瑗就是这些清流大儒的领头人,青史留名也是皇帝追求的。
所以赵祯死后,选来选去,谥号曰“仁”。这些清流大儒们,还是对得起他的。历史上的反面典型很多,周厉王,隋炀帝,你看看,多难听,遗臭万年。宋仁宗,多好听,这个名头一听,就好得不能再好了,千古流芳!
这就是胡瑗这类人在朝堂上干的活。他的奏折也就不必去那中书门下了,往往直接就送到皇帝面前。
胡瑗又双叒叕大清早送折子来了,宋仁宗赵祯,是个爱学习的好皇帝,“迫不及待”翻开了大儒胡子的早读课,一万银耳汤都只喝了一半。
爱学习的好皇帝认真读完了早课,面带惊讶,拍案叫绝,口中连连在说:“此子有才,此子大才!这般的好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好一个慈善诗会,好一个基金会,当真大开眼界,国之栋梁也!”
话语夸完,赵祯又把胡子的早课读了一遍,连韩琦等人进来拜见,赵祯也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等待片刻。
待得赵祯再仔细看了一番细节之后,方才喜笑颜开抬头,左右看了看,然后问道:“韩卿,那救灾之事,处置得如何了?”
韩琦本来今日不准备禀报救灾之事,只因为事情还没有真正办好,得真正办好了再来禀报,如此脸上才有光彩,却没有想到皇帝开口就问,韩琦唯有硬着头皮答道:“陛下,臣已几番安排调度,就在这一两日即可妥当,定会保证原武县的灾民,不会饿死一人。”
赵祯开口笑道:“韩卿,你身为宰相,这办差效率着实差了些啊。”
韩琦愣了愣,不解其中之意,怎么效率就差了?这不才刚发生的事情吗?灾民到京城还没有两日,皇帝怎么就觉得他韩大相公办事不力了?
还好,还好皇帝陛下是笑着说的,不是板着脸说的,韩琦躬身开口:“不知陛下此言是指何事?”
赵祯笑得很是开心,说道:“昨日大早,城外就有人放粥了,七八万灾民,没有饿到一人。你说此人办事是不是神速?”
韩琦还真不知道昨日就有人在城外放粥了,只因为韩琦昨日焦头烂额,到处找钱粮,一个衙门一个衙门跑了一天,累得半死不活的,有人放粥,倒也正常,因为总有心善之人会做些好似。但是要说有人把七八万人都养活了?这韩琦哪里敢相信?这汴梁城大户不少,但是谁会倾家荡产去做善事呢?
韩琦疑惑不已,唯有又问:“陛下,不知是何人有这般能力,能放得七八万人的粥粮?不会是误传吧?”
“哈哈……韩卿却还不信,你且看此折,好好看看,当真教人叹为观止。”心情大好的赵祯,把胡瑗大清早送来的奏折递给了韩琦。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大宋的屁股
韩琦看着奏折,心中阴晴不定,脸上的表情却变化不大。
也不知这一刻韩琦心中到底作何想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韩琦的脸被甘奇打了一巴掌。
甘奇一夜就解决的近十万流民的吃饭问题,当朝首相韩琦,却还在四处奔波。
皇帝赵祯就在眼前,正在喜笑眉开,但是这份欣喜,并非来自皇帝最倚仗的宰相韩琦,而是来自那个连功名都没有的士子甘奇。
最重要的是皇帝刚才竟然还说他韩琦办事效率不行。
韩琦挤出了一点笑脸,抬头看向赵祯,开口说道:“如此办法,当真解了朝廷燃眉之急,这位甘道坚,着实不凡。”
却听赵祯说道:“募捐之法,虽然惊艳,但是比起那基金会之谋划,那就算不得什么了,若是这个慈善基金会能如胡瑗所言一直运作下去,那当真是福泽子孙后代之事,此法才是真正教人叹为观止,朝堂无数臣工,却无一人能想出此等旷古之法,偏偏让他一个年轻人想出来了,此子不凡啊!”
心情大好的皇帝把甘奇拿来一个劲的夸,夸得韩琦越发难受,开口说道:“陛下,此法民间去做,倒是极好,但是朝廷却不能做这般事情,若是朝廷参与经商,那便是与民争利,实非良策。”
韩琦这句话,说得有些道理,目的就是想把甘奇这个谋划的功劳给拉下来一点,也把赵祯此时心中的一些激动也降下来一点。
但是朝廷到底能不能参与商业活动呢?这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若是甘奇在这里,定然会对韩琦之语嗤之以鼻,“国家资本主义”这个词,想来这些朝堂大佬是没有听说过的。
果然,赵祯闻言笑意少了一些,叹息道:“韩卿说得也在理,此事民间去做倒是无妨的,朝廷却做不得这些事情。民富而国穷啊,历朝历代而下,曾几何时,哪里有过这般的朝廷,倒也不知这朝廷问题到底出在何处?”
赵祯身为皇帝,身为天下之主,他的思维模式自然是这样的,朝廷穷得苦哈哈的,入不敷出,但是民间却能富裕成这样,甘奇一夜就能在那些年轻的士子里募到这么多钱,这一点才是赵祯内心之中真正惊讶的地方,甘奇募捐的对象还只是那些年轻的士子,若是真要核算那些豪门望族的财产,那还得了?
富可敌国?
赵祯提出的问题,还真不好回答,但是韩琦又不得不答,所有笑着开口说道:“陛下,民富,则国强,民之所以能富,只因为陛下治国有方,有良政,有善治,才有百姓之富,百姓若是能衣食无忧,必然心向王化,江山社稷,才能千秋万代。若是如暴秦那般,只是压榨百姓,二世而亡国,此乃前车之鉴,万万不可效仿之。”
韩琦说得有道理吗?有点道理!但是这个道理不适合说这个大宋朝。
大宋朝的问题,不是民富国穷,而是真正的民也不富,国也穷,士大夫阶层却富可敌国?
为何会这样?只因为这大宋赵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国家股东是皇帝与士大夫,股东之一的皇帝没钱,是因为皇帝要负担整个国家的运作。另外一个股东士大夫们,他们有钱,是因为他们不用负担国家的运作成本。
这就等于有一个公司,大股东赵家分红之后,还要负担公司的运营成本。士大夫们也分红,他们分红,就拿回家了。
公司出事了,人人都看着大股东赵家,等着赵家来解决,等着公司来解决。其他股东们一个个富得流油,却不拿出一分。
国家资本主义,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国家没有其他股东了,谁也别想分红,谁分红就拉去坐牢。国家成为一个整体,收税也好,投资也好,做生意也好,赚的钱,都是国家的,国家可以用这些钱来改善教育,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军事,改善民生,真正去解决百姓贫困问题,带动大部分人消除贫困,甚至消除所有的贫困问题。
大部分的资本能力在国家,资本带来的分红受益者也主要在国家,这才是良性循环。
朝廷该与谁共治天下这个问题,才是宋朝最根本的问题所在。朝廷就该与最基础的广大人民共治天下,而不是哪个利益集团来共治天下。
士大夫,就是一个少数利益集团。士大夫本该是服务阶层,倒成了既得利益阶层,还是不用负责任的既得利益阶层。这就是大宋亡国的原因所在。
这个问题,若是甘奇思考,他是想得明白的。
但是让皇帝赵祯来思考,他是想不透彻的,为何?因为赵家的政权,在先天畸形的情况下,需要全国上下的人来支持,需要拉拢士大夫阶层,需要士大夫阶层的拥戴,更需要士大夫阶层的人来帮助他们治理国家。
是皇帝需要士大夫阶层来入股这个国家!
韩琦一番话语,说得在理,理论水平很高。听得赵祯点着头答道:“是啊,暴秦之法不可取,民富则国强,希望如此!”
韩琦,河北相州豪门望族,土豪之家,屁股下就坐着他对世界的认知,相州韩家的昼锦堂里,就代表了他的阶层。
司马光,也是如此,豪门望族出身。程颢程颐兄弟,也是豪门望族出身。乃至苏轼,他也是一地望族出身,第一批跳出来反对变法的,苏轼也是其中之一。
那些主张变法者,比如王安石,小官吏家族出身,哪怕是王安石的父亲当了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也不过刚刚从富农阶级中脱颖而出。又比如支持变法的蔡确,如今也还是富农阶级,在汴梁城里几乎穷得没有钱吃饭。
只奈何朝堂之上,如王安石蔡确这般出身的人,其实是少数中的极少数。
这样分析变法,许多事情就比较清楚明白了。这里甚至可以延伸一下,比如后世太祖,只是一个小山沟里的小富农阶级出身,而常凯申,就出身浙江盐商之家,包括常凯申的老婆宋家,乃至常凯申身边倚仗的四大家族里,除去常家与宋家,还有孔家、陈家,这些都是当是顶级的豪门望族。常凯申于政治势力而言,其实也是先天畸形的,与这大宋朝有异曲同工之妙。
改革之事,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与每个人的屁股坐在哪里是息息相关的。
这就是改革!(诸位章评慎言!)
韩琦此时把胡瑗的奏折送到了赵祯的御案之上,赵祯又翻看了一下奏折,开口说道:“救灾之事,朝廷暂时就可以不管了,由甘道坚去做吧,当把原武明年耕种之事好好安排一下。”
韩琦躬身而下,面色并不好看,点头答道:“遵旨。”
赵祯忽然开口又道:“来人啊,去把甘道坚召进宫里来见一见。”
小太监领命飞奔而去。
正在起身的韩琦,面色却越发不善起来。
………………………………
第二百七十八章 真正的简在帝心
甘奇此时正在安排新一期报纸的事情,便有宦官带着几个皇城司的军汉上门来召。
甘奇拿起刚刚印刷出来的报纸样版,便飞奔进宫去见。
皇帝书房之内,此时已然无人,唯有赵祯勤勤恳恳慢慢翻阅着送来的奏折。
甘奇进来,大礼拜见。
赵祯抬头,已然满脸笑意,先示意甘奇不必多礼,然后开口:“甘道坚,你着实有才啊。”
赵祯开口就夸,甘奇自然开口就是谦虚:“学生当不得陛下如此夸赞。”
皇帝赵祯手一挥,把官袍的袖子拢起来,再开口:“你也不必如此谦虚,为灾民募捐之事本就做得极为出彩,还有那慈善基金会,这般的词汇都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你却把此事谋划得如此高明,朕都佩服你啊。”
“灵光一闪的思虑,算不得高明,只是许多人没有想到而已。”甘奇这是官方标准回答了。
赵祯却又问道:“对于这基金会的钱财,你可有真有经营之法?”
甘奇闻言,第一个念头就是赵祯难道对这笔钱有想法?应该不至于吧?几万贯年轻士子捐出来的善款,仁宗皇帝不至于要干这种事情吧?
“回禀陛下,学生颇为擅长经营之道,所以才想出了这般办法。至于具体经营办法,学生还在谋划当中,待得谋划妥当了,学生当再禀陛下知晓。”甘奇唯有如此回答。
“哈哈……经营之法,你倒是擅长的,朕也听闻过一二,那相扑场当真是日进斗金,只是这考学之道,当多努力努力。”赵祯这话不是敲打,而是希望甘奇能到得朝堂效力。之前赵祯也并无这种希望,甘奇在他心中,也不过是一个有文才有胆识的士子,哪怕包拯说甘奇有舍生取义之勇,赵祯也只是稍稍高看了一些,哪怕甘奇随着狄青去了一趟战阵,也就是这么回事。
因为赵祯这一辈子见过太多这种人,要说舍生取义之勇,包拯这个不怕死的,难道不是吗?范仲淹那个鞠躬尽瘁的难道不是吗?狄青不是吗?甚至韩琦在他心中,多少也是这般人物。
当皇帝的赵祯,其实并不在乎谁有什么正直的品性,可以说是赵祯觉得满朝文武都是这般人物,不是这般人物,赵祯又岂会让这些人升官进爵?
兴许还可以说,赵祯是年纪大了,活通透了。对人对事,看通透之后,就越发不在意什么了不得的品性了。哪个臣子在他面前,不是那为国尽忠之辈?一个比一个忠心,一个比一个更忠心。在年纪大的人心中,这些东西,他岂能真的一点都看不通透?
但是如今的甘奇,就不一样了,是真有那治国之能力,直白一点说,此时的甘奇,在赵祯心中,变成了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就很重要了,对于公司的董事长而言,管理层的品德是其一,能力有时候还在品德之上。
此时的甘奇,在赵祯心中,已然有资格当这个公司的管理层了。
“多谢陛下教诲。”此时的甘奇,心中也是欣喜的,这个时代,要说靠山后台什么的,面前这位董事长,才是最大的靠山,简在帝心的好处,不用多说。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在皇帝面前露个脸而挖空心思去想方设法,比如那文彦博。更不知多少人即便挖空心思了,一辈子还是没有把这个脸露出来。
甘奇,二十不满,功名没有,却能的皇帝亲自召见奏对,还能让皇帝亲自开口关心他考学之事,这个起步,已然比任何人都要高了。
赵祯忽然转头想了一些什么,然后开口说道:“此番赈灾之事,你居功甚伟,为朝廷立下如此功劳,朕有意赐你一个同进士出身,把你直接调到三司去办差,如何?”
什么叫赐一个同进士出身?意思就是考都不用考,皇帝直接发个进士,这种事情极少,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北宋末期的蔡京之子蔡攸。这种事情在开国之初多有,在北宋末年也多有,但是在北宋中期,几乎是没有的。
赵祯为何说出这一语,是真要如此赏赐甘奇的救灾功劳?非也。
而是赵祯还是把年纪轻轻的甘奇看轻了,赵祯还在试探这个年轻人的秉性。老人家,把年轻人看轻了,也是正常的事情。
只见甘奇拱手:“陛下,学生万万受不得如此封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生若是受得陛下如此封赏,必是学生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
赵祯闻言自然大喜,桌案一拍:“好,好一个君子以自强不息,读书人就该如此,来日朝堂之上,也该如此。你去吧,礼部马上就要召贡举,朕当在大殿之上等着你。”
“再拜陛下!学生定然不负陛下所望。”甘奇拜下,躬身后退,一直走到门口方才转身。这也是礼节,屁股是不能对着皇帝的,在皇帝面前,可不能转身而走,只能正面对着皇帝,后退而出。
出得皇城,甘奇脸上也起了笑意,甘奇经营的政治资本,这就算初见成效了。比那文彦博给张贵妃送蜀锦的手段,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如今的甘奇,才算得上真正的简在帝心,董事长要提拔他,这谁还挡得住?甘奇一路直接出城而去,这个时候,就当稍稍庆祝一下了,去樊楼是不太合适的,回老宅里,正好。
几日不见甘奇的张淑媛,见得甘奇回来了,当真喜出望外,酒菜准备都亲自上阵,切菜烧油,忙得不亦乐乎。
真香小姑娘春喜,见了礼就跑到的井边,拉起一个冰镇好的大西瓜,还与甘奇说道:“先生,姐姐每日在这井中镇着西瓜,还每日都要镇一个新鲜的,就等先生来,今日总算是等来了。”
“速速去切来,与你姐姐送一半去。”甘奇落座宅院中间,倒是惬意非常。
忽然甘霸奔了进来,开口喊道:“大哥,大哥,你快随我往后山去看看吧,后山一个泉眼,以往都出凉水,今日不知为何出起了热水,书院工地都停工了。”
甘奇闻言,站起身来,问道:“什么玩意?泉眼出热水了?开封这地界,还有天然温泉的吗?”
………………………………
第二百七十九章 五星级温泉酒店
张淑媛忙前忙后在做饭,春喜去切西瓜了,转眼回来,甘奇却不见了。
后山,说是山,其实就是土丘,沿着土丘而上,皆是工地,一幢一幢的房屋在建设,这里其实就是甘奇要建的书院。
此时甘霸带着甘奇到得一处建到一半的工地旁边,一眼泉水,正在汩汩往外冒。
还听甘霸说道:“大哥,原先这眼泉水只是细流,如今还冒起来了,水量不小,滚烫得紧。”
甘奇听着甘霸的话语,拿手去试探了一下水温,温度还真不低,虽然还不至于到得滚烫的地步,但是远远高出体温不少。
甘奇看着这眼泉,也在纳闷,开封这种中原地带,真的出天然温泉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然很明显,就在眼前,开封是真的有天然温泉的。只是甘奇一直以为温泉都是出在有山的地方,不该出现在平原地带,这是一个误解。
有些不解的甘奇,一招手,说道:“呆霸,多找些人来挖,往里挖,看看这水量到底如何?”
甘霸立马就去找人,工地上人不少,片刻就来了十几个锄头,对着泉眼就是一通挖,越挖水量越多。
看着弥漫起来的热气,甘奇席地而坐,口中喃喃说道:“水量还真不错。”
热水横流,甘霸走到甘奇面前,开口问道:“大哥,还挖吗?”
“不挖了,不仅不挖了,书院也不建了。”甘奇回答道。
“大哥,书院不建了?这都建到一半了,说不建就不建了?”甘霸永远都是一个好配角,永远都不能理解甘奇的脑回路。
甘奇摇着头:“书院不建在这边,往西边去建,重新选址。”
好配角甘霸看着眼前的工地,一脸心疼的说道:“大哥,那这已经建起来的东西呢?可花费了不少钱呢。”
“另有用处,这回得好好规划一下,待我画一下图纸。”甘奇起身,四周环看,皱眉思索着。
“大哥,不见书院,这还能有什么用处啊?”
“五星级温泉酒店,你听过没有?”甘奇笑问一语。
“啊?酒店?酒店我是知晓的,樊楼就是酒店。大哥要在这里建一个樊楼?”新词汇,甘霸倒也还不懵,把甘奇所想说出了个大概。
甘奇点着头:“对,就是樊楼,在此处建一个樊楼,你看啊,这边建园林,这边建私人会所,这边是大汤池,阶梯式的温泉池,那边是雅苑,后面可以建温泉小居,嗯,不错不错,要是再来一点能吃脚皮的小鱼,就完美了,可惜开封没有这种鱼。”
“啊?什么?大哥你说啥?”新词汇太多,甘霸有点接受不过来。
甘奇也不理会他,又说了一个新词:“一泊二日,更完美!”
一泊二日,这个词倒也不新,“泊”本就是汉语古词,停留的意思,比如停泊,泊车。意思就是两个白天加一个晚上的旅游入住方式,也有一泊二食这种说法,就是说住一夜,包含头天晚餐与第二天的早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