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猛虎-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好好训练,到时候开赛了,咱们对先上,打一场漂亮的揭幕战。”甘奇拍着草上飞的肩膀,勉励几语。

    “东家瞧好了就是。”草上飞终于算是有了用武之地,憋着劲要好好表现一番。

    体能测试开始。

    却听各处在喊:“此人速度太慢,不合格。”

    “此人力气太小,没用。”

    “此人……此人傻乎乎的,话语都听不明白,回家去。”

    “此人不错,力气不小,冲撞起来很是骇人。”

    “此人力气太小了……”

    “此人腿短无力……”

    甘奇听得连连摇头,看向身边的康会。

    康会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大官人,难道只要那般壮汉不成?蹴鞠里还讲究一个体态灵活。”

    甘奇答道:“灵活可以,但是灵活也要有力。到时候还得穿戴一些简易甲胄在身,无力岂能行?”

    “甲胄?还要穿戴甲胄?大官人,这可花费不小啊。”康会面色有些吃惊。

    “简易甲胄,又不是成套的步人甲,民间岂能私藏军用铠甲?只需要护肩护胸腹即可,头上再来一个。要不了几个钱。”甘奇说道。

    “这就好这就好。”康会面色转好了许多。且不说民间能不能有真正的甲胄,大宋朝的铁甲,乃是历朝历代之最,一套步人甲,全身铁片覆盖,质量一般的也有三四十斤左右,质量好的可以有五十斤,而且还在继续发展,越来越重。这种重甲,几乎可以让士兵只露出两个眼睛,架势不凡。

    为何说宋朝的铁甲乃是历朝历代之最?也是被逼无奈,宋朝实在太缺骑兵,而面对的敌人又是多骑兵的军队,那就只有不断加厚身上的甲胄来弥补兵种差距。

    宋朝的铁产量大增,也很富庶,军队大量装备这种步人重甲。这也是导致宋朝军费激增的原因之一,因为铁也是贵重之物,一个士兵就需要装备几十斤的铁,花费甚巨。

    这种重甲带来的防护,也不可小觑。满身重甲的士兵,几乎就是刀枪不入,后世戏剧之中,一身甲胄的士卒,被人一刀砍死的场面常有,但是这种场面在现实战场上,是极其不合理的,也是极其没有常识的,重甲在身的士卒,想要被杀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一刀下去,只能看到火星迸溅。

    当然,装备是装备,人是人。战力高低,还得区别对待,并非一身好装备,立马就成了战场精锐了。

    一通测试下来,甘奇看着康会,连连摇头。

    康会哪里还能不懂,连忙开口解释:“大官人放心,今日只是来得仓促了一些,许多人手还没有调配妥当,待得明日,明日我再来,定让大官人满意。”

    甘奇点头答道:“嗯,明日就明日,明日你让我满意了,我当也让你满意。”

    康会闻言大喜:“多谢大官人,多谢大官人。我这就回去把人手调配齐整。”

    “我也进城,往开封府走一遭。”甘奇去开封府,还真是准备帮康会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康会明日带来的人能让甘奇满意一些。

    除此之外,甘奇也准备让开封府组织一支队伍参加球赛,这事倒也不用麻烦包拯,何海与郑中和就行了。

    (老祝今夜无眠,码多少算多少,求月票)

    。m。


………………………………

第一百四十二章 老头胡瑗

    一个衙门,权力大不大,与这个衙门管辖的范围有关,更与这个衙门是谁当主官有关。

    一个权力大的衙门,有了一个怂兮兮的主官,整个衙门都憋屈。

    一个权力不那么大的衙门,有了一个牛哄哄的主官,整个衙门都可以牛逼哄哄。

    如今有包拯坐镇的开封府,就是一个在汴梁城里权力本不那么大的衙门,如今却也能在汴梁城里横着走,管你什么皇城司,什么枢密院。要查谁就查谁,要逮谁就逮谁。

    不服?不服到皇帝面前喷一场,你喷得过包拯,算你本事大。仁宗一朝,与包拯对喷的人有许多,包拯不管自己是几品,也不管对方是几品,不服就喷起来。然后悲剧的人,数不胜数,比如几年前还是宰相的宋庠,就是被包拯反复喷倒的,那时候的包拯还只是知谏院,从四品。

    谏院与御史台,北宋两大言官衙门,就是喷子基地,谏院比御史台大概低一个品级,包拯就是喷子头领,不仅一个人喷,还带着一众谏院小弟一起满朝堂喷,喷倒无数大佬。

    可以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包拯就是这大宋朝第一喷子,当官的,不要给他拿到了把柄,但凡拿到了一点把柄,包拯就能喋喋不休把你喷回家。

    这就是仁宗把包拯安排在开封府的原因所在。

    包拯身后,有了一个狐假虎威的甘奇,借着大宋第一喷子的威力,让何海带着几个衙差往惠客牙行走一趟,约坐一顿,事情也就差不多了。甚至还拉来了一个惠客牙行队。

    拜师还真是有好处的,狐假虎威少不了。

    但是甘奇如今忽然发现自己可能应该也要往喷子这条路上发展一下了,包拯的弟子,不该辱没了老师的威名,北宋第二喷子的这把交椅,是不是应该争取一下?

    甘奇这算是确立了自己最近一段时期的道路了,带着户籍文书,往太学去报道。

    甘奇的喷子之路,可能就要从太学开始了。

    而今国子监管事的名叫胡瑗,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头,这个人虽然在后世名头不大,但是在此时,名头甚大,儒家理学一派的开创者,而今官拜太子中舍,天章阁侍讲。影响后世的程朱理学的开端,大概就是从胡瑗这里开始的。

    胡瑗名声之大,不仅是因为负责国子监的事情,更因为如今礼部的官员,几乎一半都曾经在他门下。礼部就是负责组织科举考试的部门,可见胡瑗对于如今朝堂的影响力。

    程朱理学,被后人诟病无数,其中有利有弊,有益之处不少,有害之处也多。以“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语为后世之人诟病最甚。但是这一点上,其实是有误会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被人断章取义了。

    原文乃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原文是把天理与人欲进行了区分,然后存天理灭人欲,本质上的意思是控制自身过分的欲望。

    当然,程朱理学总体来说,是真的影响了后人的思想,让后人的思想愈加保守迂腐,这一点是程朱理学最大的弊端所在。

    程朱理学真正的开创者,便是程颢与程颐兄弟俩,还有一个张载,三人也都是今年进考,与苏轼苏辙同一届的考生。

    甘奇到得太报道,老学究胡瑗却还亲自出来见了甘奇,因为甘奇是这一届学生里唯一一个由皇帝亲自推荐的人。

    胡瑗自然要来看一看甘奇这个“关系户”,甘奇也礼节周到见过,只等聆听老学究的教诲。

    胡瑗上下打量了一番甘奇,说道:“官家推荐你之时,老夫也曾吩咐人打听了一二,听过你几首词作,也看了你的文章。才华倒是有,可在太学内舍进学。”

    太学的学生,分内外舍,就如江湖门派也分内门弟子与外门弟子是一个道理,想要进入内舍,那自然是难上加难,考上加考。到得王安石主政的时候,还把太学分成了三舍,内外舍之外,还加了一个上舍,这就是三舍法了。

    “谢过胡先生。”甘奇答道。

    胡瑗忽然又问道:“但是官家又交代了一语,说让我等不必束缚与你,听讲上课,任由你来去。这般是为何啊?”

    甘奇看出了胡瑗面色有些不爽,知道这老头得先对付住了,不然以后有的是麻烦,脑中出了一句后世名言,开口答道:“先生,学生有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请先生指正。”

    胡瑗闻言微微沉思,口中重复一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随后胡瑗微微一笑,捋着胡说摇头晃脑:“嗯,此语初一听,倒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之处,再一想,却又觉得意味深长,意味深长啊,实乃至理之言。官家难怪会亲自推荐你入太学来,就这一语,胜却无数人啊。”

    甘奇见得这老头模样,立马又道:“学生还从其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再请先生指正。”

    “说来听听。”老头抬头看着甘奇,很是期待。

    “知行合一之理。”甘奇答道。

    胡瑗闻言,摇头晃脑的模样一停,抬头看着甘奇,一脸惊讶,

    知行合一,乃是明朝王阳明心学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思想,这个词也是王阳明首创。

    心学与理学的关系,其实有继承,有发展,也有区别。但是在哲学层面而言,两种学派还是相辅相成的,分别在阐述主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是对万物认知上,两种学派区别很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这些话语,在后世已经烂大街了,但是在这大宋朝,却能让人醍醐灌顶。

    若是真要甘奇具体来深入解释阐述,完善学说,甘奇可能会露一些怯,但是面前这个胡瑗,乃是理学起步之人,便也不需要甘奇具体去解释阐述了,反而激起了胡瑗满脑子的哲学思考。

    胡瑗从满心的惊讶中稍稍定神,然后啧啧几声,再道:“年少有为,年少有为啊。知行合一,便是这一语,惊醒了梦中人,读万卷书,便当行万里路,如此知行方可合一,往后有暇,当多来老夫这里坐而论道。”

    坐而论道?甘奇一听这话,连连拱手:“后进末学,不敢不敢。”

    “什么后进末学,圣人言,闻道有先后,朝闻道夕死可矣,圣人又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此大道之思,必有细想,达者为师,坐而论道,你我当可为忘年之交。”胡瑗这种老学究,一辈子研究的就是这些,对于做官什么的,他也不感兴趣,对于教书育人,他倒是很上心。

    兴许这才是严谨治学该有的态度,这也是他能管理国子监、桃李满天下的原因所在。

    说甘奇有大道之思,倒也无妨,但是所甘奇对大道之思有细想,那就未必了。真要与这严谨的老学究坐而论道,甘奇侃是能侃,就怕侃出问题来了。

    所以甘奇只是拱手一拜,表示礼节。

    却见老学究胡瑗站起身来,铺好一张宣旨,提笔就挥,四个大字:知行合一。

    写罢之后,胡瑗心情极好,说道:“当把此语裱在屋内,时时见之,时刻想之。”

    甘奇看着心情大好的胡瑗,说道:“先生,时候不早,学生退下了。”

    不想老头上前拉住了甘奇的手,往外看了看,说道:“时候还早,时候还早,坐一坐,坐一坐。”

    甘奇见这老头如此热情,连忙又道:“先生容禀,学生家中还有急事,来日再来拜会先生。”

    老头见得如此,把甘奇的手放下了,说道:“今年太学有了你,老夫心中甚是欣慰,来日定当到此来见,老夫一定要与你促膝长谈。”

    “拜谢先生。”甘奇一拜,转头就走。

    刚一出门,就看到了一个熟人,太学首席刘几。

    。搜狗


………………………………

第一百四十三章 大宋喷王之野望

    刘几见得甘奇从胡瑗的房间走了出来,也是愣了愣,他倒是想不通为何甘奇会出现在太学之中。要说甘奇参加了选拔考试?刘几却一点印象都没有,因为刘几之前还帮着监考来着,从未见过甘奇出现。

    甘奇见得刘几,也懒得多言,直接就走过去了。

    留得一脸疑惑的刘几走进胡瑗房间,他对胡瑗自是尊敬非常,也走动得非常勤快,时不时就要到胡瑗面前露脸,便是知道胡瑗在朝堂上的影响力,若是能获得胡瑗的看重与推荐,仕途之上不知能轻松多少。

    见礼之后,刘几问道:“先生,刚才那位可是甘奇甘道坚?”

    胡瑗笑着点头:“正是。”

    “缘何他能如此轻松进出太学?”刘几又问。

    “他如今也是太学生了,与你同窗。”胡瑗答着话语,眼神却在桌案的知行合一上。

    刘几脑中微微一想,便能猜到甘奇是走了谁的后门进来的,这种事情不少,朝中诸公,想法设法往太学里塞人是常见之事,便也不再多说,而是开口:“先生近来可都好?”

    “都好都好。”胡瑗答着,忽然又抬头问道:“此番会考,你考得怎么样啊?可有信心?”

    刘几来拜见胡瑗,就是为了考试的事情,听得胡瑗主动发问,连忙说道:“学生不敢胡乱猜测,只听闻那位欧阳学士喜欢那等直白文风,不喜太学生的咬文嚼字,所以学生心中颇有疑虑。”

    胡瑗想了想,说道:“欧阳修乃是有才之人,文风清爽,不喜咬文嚼字也属正常,文章之法,倒也没有必要太过咬文嚼字,生僻难懂反而不美,你平常里太过于追求生僻晦涩,反而过犹不及,有些时候甚至会显得牵强,若是考官都看不懂你的答卷,还如何取你啊?”

    刘几闻言大惊,连忙躬身大拜:“还请先生帮我。”

    刘几平常里,多以考到别人为乐,如此显出自己学识不凡,甚至以为考到了阅卷官,阅卷官必然会惊为天人,甚至直呼牛逼牛逼。

    哪曾想到胡瑗几语,把他这种幼稚的想法击碎了。

    却听胡瑗答道:“有才不怕埋没,若是此番不中,你便再在太学之中读上三年吧,刚好太学中来了大才之人,你与之交好,多多交流,必然有益无害。”

    刘几心中有一些不好的预感,开口问道:“不知先生所言之人是……”

    胡瑗反倒没有急着回答,而是抬手指了指桌案,说道:“你看看此言,有何见解。”

    刘几低头一看,知行合一,字面意思倒是不难理解,见得胡瑗考教,连忙接答:“先生此言,乃是教导学生不要自知口舌,不知实干,是让学生要沉心静气之意。”

    胡瑗摇了摇头:“你看得太浅了,罢了罢了,此言出自甘道坚,暗含大道之思也,此乃道德所知,学识所知,万物所知,求知求是,以行而出。知易行难,知行合一更难。以往圣人之解,皆以规则束缚之法,此知行合一,乃修自身之法。圣人言,吾日三省乎吾身,便与此言暗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行合一才是正途。醍醐灌顶啊,醍醐灌顶。”

    刘几不是听不懂话语,每一句每一词他都明白,只是这些话语连在一起,就听得他云里雾里。唯有口中答道:“拜谢先生教导。”

    胡瑗挥了挥手,说道:“别谢了,再读三年,于你此生,有大益。以往看你治学,颇为用功,也算个博古通今,今日一比,差得远了,当好好努力,不得懈怠。去吧去吧。”

    刘几听出了这话是在批评他,还是拿邻居家的孩子批评他,但是刘几却连这邻居家的孩子是谁都还不知道,满心郁闷,还得装作非常受教的模样,躬身大礼:“学生退下了。”

    “等等。”胡瑗忽然又把刘几叫住了。

    刘几大喜,连忙回头,他憧憬的是胡瑗能帮他到欧阳修哪里提点几句,就算阅卷之时未取,最后也能补上皇榜末尾。只要有了这个末尾,刘几也就能当官了。年轻人,有几个听得进什么沉心静气之语,总想着赶紧进入官场,步步高升,出将入相。

    却是胡瑗又让刘几失望了:“把这幅知行合一的字拿去装裱一下。”

    刘几恭敬上前接过,出门去,立马满脸皆是烦闷之色,心中皆是烦躁之感。

    成了邻居家孩子的甘奇,哪里知道自己随便一通侃,侃成这样一个结果。回家正在请匠人来烧泥做字。

    烧泥做字就是要弄活字印刷之法,活字印刷不是为了出名或者赚钱,而是甘奇准备走上大喷子的道路。

    甘奇没有当官,这个时代也没有贴吧,没有论坛,没有微博,怎么办?怎么当一个大喷子?

    只有自己来建一个平台了。

    别人穿越了,都想着如何往上爬,想的都是朝堂斗争,争权夺利。

    甘奇穿越了,也想往上爬,往上爬的第一步,就是成为一个名动天下的大喷子。

    活字印刷,只为印刷能发行的报纸,这份报纸,就是甘奇作为大喷子的战场。

    在一个公众平台上造舆论,带节奏,这种事情对于微博贴吧论坛区身经百战的甘奇来说,那是信手拈来。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首先就没有真正的公众平台去身经百战,喷起来,岂能是甘奇的对手?

    人的才华如何展示给更多的人知道?怎么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甘奇有治国理政之大才?

    怎么让所有人都盼着甘奇步步高升?

    怎么让政治对手看到甘奇就怕?

    宋仁宗嘉佑年,且看大宋喷王的崛起之路!

    一个一个的活字被烧制出来,甘奇也试着印刷一些东西。

    活字印刷不难,活字印刷的印刷质量其实也欠佳,远不如手抄,但是只要能印刷出清晰的字迹,对于报纸而言,已然足够。

    甘奇还要去混太学,还要混得风生水起,一个喷子是不能成事的,一定要有写手助阵,水军帮忙。哪里水军最多?当然是学校里,年纪轻轻的学生,又好忽悠,又有激情,体力还好。

    算计着算计着,甘奇咧嘴就笑了起来……

    。m。


………………………………

第一百四十四章 东华门外唱名(五更,求订阅求月票)

    甘奇准备着开个报社的事情,烧制更多的活字,四处去请印刷匠人,还到处去找稳定的供纸、供墨渠道。

    日子一混,就到了东华门外放榜唱名之日。

    这一日,激动的不仅是文人士子,还有汴梁城的各家大户,但凡家中有待字闺中的女儿,那一定会赶到东华门外等候着,等候着这些未来的朝堂栋梁之才们,苦口婆心也好,生拉硬拽也罢,如何也要弄一个乘龙快婿回家。

    甘奇也早早就到了东华门外,东华门是皇城东边的一个城门,早已人头攒动,都等着城门打开的那一刻。

    人实在太多,甘奇也就懒得往人群里去挤,这也就是为何放榜之人会有人大声唱名的原因所在。因为人实在太多,都拥挤在这里,看热闹的比真正的考生还多,考生的亲朋友好也比考生多。大多数考生压根就挤不进去,若是没有人大声把榜单上的名字喊出来,那这些考生就真的要头疼了,血战一场也不知能不能挤到头前去看一眼。

    其实许多挤在头前的人,昨夜就来蹲点守着了,为什么这些人比那些看榜的考生还要热衷?因为有些人还等着今天赚钱呢,得了名字去报喜,少不得一份官老爷不菲的赏钱。

    甘奇与苏轼苏辙、吴承渥几人站在人群之外,只等里面的人大声唱名即可。

    吴承渥早已紧张得左右踱步不止,苏轼却是一脸笑意。

    不知为何,甘奇又在身边不远发现了甘正。甘奇已经怀疑甘正是故意寻着自己而来的,就是要到自己身边。

    这种心态,甘奇其实也能理解,甘正憋着劲等着在甘奇面前出人头地、扬眉吐气,这是执念一般,甘正似乎也等着甘奇那羡慕嫉妒的眼神。

    甚至甘正也等着那一刻,甘奇会主动上前来说上一番讨好的话语,甘正到时候是耀武扬威一番,还是君子风范一番,他自己倒也没有决定好。

    甘正心中的甘奇,不过就是个攀附权贵门槛的泼皮,除此之外,还有附庸风雅不知廉耻。所以这般的甘奇,甘正是料定他会上来讨好高中的自己。

    所以甘正期盼着,等待着,等着唱名的那一刻,等着有人高声呼喊着汴梁甘正甘端念的大名。

    “子瞻,子由,我准备办一个京华时报,想邀请你们帮衬一二。”趁着榜单还未贴出来,甘奇说起了正事。

    “京华时报?什么东西?”苏轼问道。

    “就是如那朝廷邸报类似的东西,每隔一段时间印制一次,刊载一些时事、文章、评论、策论、娱乐等事情,在东京城里发售。”甘奇说道,邸报这个东西,其实就是朝廷官方报纸,从汉朝就有。

    但是邸报与甘奇要办的报纸又有极大的区别,邸报其实主要是朝廷发给各处衙门机构官员的,里面主要是记录一些朝廷最近的政策,国家发生的大事,或者教导官员勤政爱民之类。

    甘奇的报纸,那就真的是报纸了。甚至也准备打广告,比如球赛广告以及报道。

    “哦,发售?这能赚钱吗?”甘奇做任何事,苏轼都觉得甘奇是要赚钱。

    甘奇摇摇头:“赚不到多少钱,兴许还要亏钱。”

    甘奇这话不假,这个时代的纸与墨价格不菲,印书倒是可以赚钱,一本书价格本就不菲。但是印报纸可就难以在价格上赚钱的,总不能把报纸卖到书的价格,那谁还会买?即便有人会买,又能卖出去几份?

    所以为了广泛发售,报纸的价格肯定高不了,甚至还得亏本卖,至于广告收入,如今还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情况。所以赚钱亏钱都有可能,但是甘奇倒是不在乎,因为他亏得起。

    古代中国,其实识字率很低,农村里,一个几百人的大村庄,能识字的只怕也超不过十几二十个的数目。城市里的识字率就高了许多,许多大户人家的小厮都能认得不少常用字,至少认得街边牌匾上的字。

    汴梁城可以算是例外,因为这里主要居住的群体都是读书人,次要群体,也是为读书人提供服务的人群,服务读书人也能促进许多服务业者识字的需求。

    在汴梁城办报刊,基础人群还是有的。

    苏轼听得甘奇说要亏钱,一脸的不敢置信,问道:“道坚,亏钱的事情你也做?”

    “做,我有的是钱,不怕亏。只愿服务大众,为国举计,哪怕亏空了家底,我也不皱一下眉头。”甘奇正义凛然说道。只是甘奇的家底,想要在大宋朝亏空,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苏轼与苏辙对视一眼,互相摇头,苏轼再道:“我已经努力在说服自己了,就是怎么都相信不起来。你甘奇甘道坚,岂能做亏本买卖?”

    “我要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生继绝学,为……”甘奇似乎要发表演讲,倾诉自己这伟大的理想。

    “得得得,停,我信了,我信你还不信吗?”苏轼出手去拦,口中说着信,脸上却写满了不信。

    “嗯,要不要来帮衬一二,多多写文章,我免费给你刊载发售出去,传扬天下。”甘奇说得义气非常。

    “行,可以,你若真印制时报,我给你供稿就是,说好了,不得向我收钱。”苏轼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不知苏轼要是知道给报社供稿是要收稿费的,他心里会作何感想。

    “咱们谁跟谁,绝对不收你的钱,免费帮你传扬文章,到时候有什么事情,当也要你写一些评论之类。”甘奇拍着胸脯说道。

    却是此时,头前忽然人潮攒动,喧哗大作,所有人都往前挤去。

    还有人大喊:“皇榜出来了,皇榜出来了。”

    “别挤,别挤啊……”

    “哎呀,我的鞋子呢?”

    “谁他娘踩我啊。”

    反倒是那些真正等着榜单的考生们,并不往前去挤,有辱斯文。

    最头前昨夜就来占位置的小厮们,他们多是楼宇里干活的伙计,识得一些字,又对那些平常喜欢出入楼宇瓦肆的文人很熟悉,三年就等这一次发笔小财了。

    皇榜还在张贴,这些小厮们探头探脑上下去寻,看得几个认识的名字,飞奔往外而去,赚的就是那第一手消息的报喜赏钱。

    不得多久,唱名还未开始,已然有挤出人群的小厮报喜之声。

    “刘公子,你中了,小人亲眼看见的,三榜同进士出身,第九十六名。”

    “当真?你没看错吧?当真亲眼看见的?”

    “当真,河间刘刚刘得正,小人虽然读书不多,这几个字岂会认错?九十六名。”

    刘公子已然一蹦三尺高,语无伦次说道:“好好好,赏,赏……”

    小厮躬身,捧着双手,等候赏钱,这个时候,岂还会有人吝啬?都要当官了,还在乎这点小钱?

    甘奇也是看着热闹,觉得有趣,还回头去看苏轼:“子瞻,怎么就没有人给你报喜呢?”

    “许是中不了。”苏轼笑道。原因其实都知道,那就是认识苏轼的汴梁小厮,不多。

    却见不远处的甘正面前也奔来一个小厮,一边作揖一边道喜:“甘公子,你也中了,二榜进士出身,第四十六名。”

    甘正闻言,深呼吸了一口气,抬手连连拍着自己的胸脯,高八度的嗓音问出:“当真?可是当真?”

    “当真,汴梁甘正,甘字与正字这么简单,小人岂能认错?汴梁哪里还有第二个叫甘正的?”

    甘正此刻,身体忽然感觉到一种轻飘飘,如同飞向了云端,手臂张开,似乎在抚摸云彩的柔软,脑中充血,有些如梦似幻,不经意慢慢转了一圈,再一跃而起,手臂挥舞起来。

    “我中了,我真的中了,我……我……我……”有一个语无伦次的。

    小厮已然等了许久,有些着急,因为他还得去给另外的人报喜,去晚了就怕被人捷足先登了,双手捧起,口中催促一语:“甘公子,甘公子……你看……小的挤来挤去的,也费了一身的力气……”

    甘正看着小厮模样,把手伸进怀中,拿出一个小袋子,看也不看,直接连钱袋都一并扔在了小厮手掌之上。

    小厮欢天喜地而去。

    此刻还在云端之上的甘正,竟然还又往甘奇那边看去。

    左右恭喜道贺之声,立马也是此起彼伏。

    甘正一边回应着别人的道贺恭喜,一边连连去看甘奇,却见甘奇并未往自己这边看,还在与旁边之人调笑说话,甘正以为甘奇是没有听到自己上榜的事情,开口左右大声说道:“今夜樊楼,不醉不归,我甘正多谢诸位兄台,能上皇榜,实属侥幸,再谢诸位。”

    说完话语,甘正又往甘奇看去,这一刻的甘奇,还真往这边看过来了。

    :。: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气人气人,气煞个人

    其实甘奇早已注意到了甘正高中之事,只是没有太当回事,直到见得甘正开口邀约人往樊楼去,甘奇这才转眼去看。

    此时甘奇心中所想,不是其他,反而是想着甘正囊中羞涩的问题,若是真请许多人上樊楼,这份花费……

    官还没有当,俸禄还没有赚到手,甘正这话倒是说得潇洒大气。不过转念一想,甘正如今高中了,来日就是官老爷了,兴许也不一定真要他自己出钱。

    甘奇心中不自觉想了这些,随后又摇了摇头,觉得自己杞人忧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