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猛虎-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仪峋偻空庋幕埃镒用孀佣加辛耍笏握饣鼐驼剂烁龃蟊阋肆恕K允镎飧龌实郏肥樯弦惨窍乱槐收獬∮肓扇苏岬拇笫だ
至于如何把归义城不还,那自然得甘奇想办法,比如死守归义城,在归义城打退辽人的大军,让辽人无计可施,毕竟城池总是好守的。到时候辽人无可奈何之下,不还是个握手言和吗?
“陛下,不能再等了,若是再等下去,辽人就算是只为了脸面,也会四处调兵遣将而来,几十万大军南下,那就真的不死不休了,甘道坚手上能有几个兵马?加上狄青支援之军,也不满三万。难道真的要从全国调派几十万大军去驰援甘奇吗?生灵涂炭便不说,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几十万大军靡费,又从何处筹集啊?”富弼是实事求是,这朝廷,是真经不起一场这般规模的大战。
富弼这番话,也把赵曙拉回了现实,赵曙舔了舔嘴唇,有些发干。辽国,依旧是那个强盛的辽国,几十万大军是真有,对甘奇再如何期待,也不能期待甘奇凭借两三万人与辽国几十万大军对垒。
赵曙熄了心气,问了一句:“曾相如何作想?”
曾公亮答道:“陛下,此时甘道坚既然占了一些优势,倒也正是言和的好机会,如此坏事反倒变成了好事,那契丹人死在汴梁的事情,便也就此揭过了。也不用割地,也不用赔款,面子上我朝还胜了一遭,倒也是个皆大欢喜。”
曾公亮也是务实的,真要像几十年前一样与辽国开一场举国之战,这朝堂是真有一些有心无力了。更何况西北还有一只党项狼,那西夏党项人岂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综合考虑,还是言和最稳妥。
赵曙点着头,也泄气了,不过听得曾公亮一番话,倒也觉得是自己赚了,契丹人被打死在汴梁城的事情完美解决了,面子上自己又胜了一仗,言和之后,虽然把归义城要还给辽人,但是看起来是真的不亏。在胜利的时候主动言和,还尽显大国风范,也还可以震慑一下党项人,让党项人知道大宋的军队,依旧如此能打。
想得这么多,倒也能接受了,赵曙开口说道:“那便速速再派曾相之子往归义传旨,教道坚见好就收吧,好好斡旋一番。”
满朝之人听得皇帝这么说,皆是大气一松,刚才进来的时候,一个个惊慌失措,喊的喊,骂的骂,哭的哭,此时反倒有许多人面上有了些许喜色。
倒也是奇观。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圣明,赵曙也笑了出来,难得满朝文武皆躬身喊“圣明”,这是赵曙登基之后第一次有这种待遇。
东京城这边商量好了,圣旨也快速备好,曾孝宽再一次飞奔往河北,让甘奇罢战斡旋。
但是谁又知道,短短书信来去的几日,甘奇已经兵临燕京城下了,与燕京城内的辽国皇帝不过一墙之隔。
罢战斡旋?
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甘奇已经坐车出了大营,不仅甘奇出了大营,甘奇还用来来去去从归义运送粮草过来的车架,运送了一万余人出了大营。
这是暗度陈仓,不想被燕京城内的人知晓。所以车架装满粮草进大营,半夜里就安排人钻进车内被运出去。
却只运走了一万来人,因为甘奇还要保证这座大营看起来依旧是满的。
为了暗度陈仓,留在大营里的狄青,加派了更多人手在城外来去巡城,四门更是被盯得死死,不教燕京城有一人能进出,尽量封锁消息。
从滦州回来的十万辽军,正在飞速往燕京赶来救援。身后一直跟着无数的贼匪,贼匪自然是越跟越多。
狄咏一路上是极尽裹挟之能事,把麾下的军队越裹越大。
燕京城东百十里,那里是潞县,也是后来的通县,潞县南方有大片的区域,叫作延芳淀。
淀这种名词,意思就是较浅的湖泊或者湿地,全国最出名的淀,就是白洋淀了。
延芳淀就是一出湿地,后世依旧还有延芳淀湿地公园。只是后世的延芳淀湿地不大了,只有一千多公顷,两万来亩。
但是在辽朝时代的延芳淀就不一样了,根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时的延芳淀,方圆数百里,涵盖了后世的漷县、廊坊边缘,采育、马驹桥、大羊坊,大羊坊这个地名就来自延芳淀,大羊坊以前叫作羊坊店,就是延芳淀的谐音。
方圆数百里的延芳淀,更是辽国皇帝喜欢的狩猎场,历史记载,历代辽国皇帝如果住在燕京的时候,往东出了燕京,不远就到了延芳淀,延芳淀里最多的猎物就是数之不尽的鸟,天鹅,大雁,野鸭,数不胜数,辽国皇帝最喜欢到这里来猎这些大鸟。
甘奇所谋,这场围点打援之战的战场,就在燕京城东边占地几百里的延芳淀。
………………………………
第四百七十四章 高墙城池,运筹帷幄,始决胜
时节里的春天早已经到了,但是在燕云之地,春天却还没有来,尽目望去,皆是一片枯黄,去年的枯草干枝,今年还依旧耷拉在大地之上。
若是再细细去看,才能发现枯黄之下,已经开始出了一点点小小的嫩绿。
延芳淀,一座超越百里的巨大湿地,其中有浅浅的湖泊,有泥泞的沼泽,有湿润的泥土。在以后大明朱棣真正定都这里的时候,河道尽头一个叫做通州的地方就会成为极为繁华之地,所谓通州,就是通衢交通之意,是京杭大运河的尽头,也是大明朝首都北京与江南的连接点。
那时候从南方来的货船,也会出现“堵车”的现象,延芳淀里的湖泊,就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
数百里延芳淀,湖泊只是其中的点缀,真正的主角是候鸟最喜欢的湿地,湿地就是湿润之地,却又能让动物与人在上面行走,上面会长出茂密的草丛,高大的芦苇,也是百姓养的牛羊牲畜的乐土。
这里还是一个天然的狩猎场,是辽国皇帝最喜欢来狩猎的地方。
但是如今这个时节,这里放眼望去,尽是一片枯黄。
甘奇把战场定在这里,就是看中了这里的一些特点。
但是这里却又并非是耶律仁先回师救援的必经之地,因为延芳淀北方边缘还有一条更好走的道路,那条路直通潞县县城,潞县也就是后来的通州。
所以甘奇得想办法让耶律仁先不去潞县,而是稍稍往南走一点点,往延芳淀通过。
要调动耶律仁先,是有办法的,因为耶律仁先是被动的,而甘奇是主动的。这一点,就是这场大战的胜负关键。
怎么能让耶律仁先不走潞县那条道呢?
甘奇显然早已做了安排。
一直跟在耶律仁先大军之后的狄咏,就是这个安排的执行人。
当大军离潞县还是一百多里地的时候,狄咏开始有了动作,他忽然让大军停止了前进,把所有军将都招到了面前。
狄咏眼前的这些军将,就是大燕国的文武百官,狄咏开口问道:“军中共有多少匹马?”
“我这里有七十匹。”
“我有一百六十多匹。”
“我有……十二匹。”
“我有三百六十一匹。”
……
狄咏一边听,还一边拿笔在记,待得所有人说完,狄咏算了一算,说道:“一共一千三百多匹,不错……”
“狄相,咱们手中的多是劣马,就算建个骑兵,怕也不堪用处。”
狄咏摆了摆手,没有接话,又问:“军中共用多少匹驴骡?”
“骡子我只有二百来匹,但是驴子我有八百多匹。”
“驴子我也多,我有五百多匹,骡子一百来匹吧……”
“我有八十匹驴子,六十匹骡子。”
……
狄咏又是一通算,自顾自说道:“共得骡子三千六百匹,驴子五千八百多匹。勉强够用了。”
“狄相,您不会是真要建一个骑兵营吧?咱们这点东西,骑是能骑,跑也是能跑,但是用来打仗的话,怕实在是不堪用,与那辽人的健马比起来,差了太多了。”
狄咏只道:“把所有的马匹与驴骡都集中起来,我马上抽调一万大军,随我出击!”
“啊?狄相,你这是要带一万……骑兵去追赶掩杀辽人吗?”
狄咏摇着头:“非也,我是要带兵抄到辽人头前去,去堵住他们的路。”
“不知狄相是要到何处去堵路?”
“潞县!”
众人闻言多是先皱眉一想,然后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好计,狄相好计策,只要把潞县一堵住,辽人无有去路,必然会被我二十多万大军堵在路上,如此咱们二十万大军对他不到十万人,一战灭之,便是燕云十六州尽在我手。”
“狄相果然不是我等可比,竟然想出了这般好计策!”
“难怪狄相要带我等追出来,原来早已有了定计,佩服佩服!”
“狄相带咱们出来的时候,就说了寻找机会歼灭之,眼看着燕京城不远了,我还以为狄相没有计策呢,原来机会就在这里!”
狄青听着众人夸赞,一脸的笑意,环看了一圈,心中只有一个感觉,一帮菜逼!
如果真是他们口中的这个计策,真的拿所谓二十万大军把辽人堵住,与辽人十万大军野外对垒,怕不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二十万裹挟之军,且不说什么军心战意,就是连队列都站不整齐,怎么跟辽军披甲之士打仗?怕是一战就给人打回原形了。
所谓揭竿而起,真的就是揭竿而起,拿着竹竿子就起来干的意思。二十万大军,连一人一柄兵器都没有,大多数裹挟之军拿的还是棍棒之物,更不说甲胄了,拿什么去跟辽人拼?
不过这些都只是狄青的心理活动,不可能说出口,所以狄青笑着说道:“便是此计,堵住辽人去路,便是前后夹击,一战胜之,咱们这大燕国,从此就真正建立了,到时候便把陛下请到燕京城去住那辽国皇帝的皇宫,你们的那些官职,才真正是实打实的官职了。”
“好!”
“多谢狄相!”
“跟着狄相干,就是有前途。”
这些泥腿子,就真没有一个懂一点军事!都被之前几场所谓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狄咏摇着头,脸却依旧在笑:“全赖诸位用命!”
“更是狄相运筹帷幄,我等用命都是应该的!”
“对对,全靠狄相指挥得当!”
众人皆是兴奋不已,辽人仓惶而逃,狄咏这一计,那就是釜底抽薪,只要把辽人逃跑的线路堵住,辽人必然崩溃当场,胜利在望了。戏文里,说书先生的口中,那些运筹帷幄的将帅之才,不就是这么指挥调度的吗?
“速速去办差事,把所有马匹驴骡都聚过来,把麾下最勇猛之人都派过来!时不我待,本相亲自带着他们抄小路飞奔而去,日夜兼程,先到潞县。”狄咏胸有成竹,哈哈大笑着,显然也觉得胜利在望了。
还真别小瞧了驴骡,这些牲口,有一样很大的本事,那就是耐力惊人,拉磨的驴,不要任何精细的饲料,只吃草,可以一天到晚不停的拉磨。拉车驼人,也一样耐力极强,只是速度跑起来比不得健马。用来赶路却是最合适不过的。
狄咏就是要靠着劣马与驴骡,星夜兼程,从小路绕一绕,直去潞县,要在耶律仁先的前面赶到潞县。
这种战术,在后世有一个专业的军事词汇叫作“穿插战术”,也是后世北京太祖那一帮军事家的拿手战术。
耶律仁先显然压根就没有把跟在自己后面的那些乌合之众放在眼里,若不是此时急着赶回燕京救援皇帝,还要准备与宋军的作战,近十万大军转过头来就能把这些乌合之众打得落花流水。
偏偏耶律仁先就是耗不起这个时间,拖沓不得,麾下一众南枢密院的军将也不愿在这些乌合之众身上浪费时间。
也不能怪这些辽国将帅们小看身后的贼寇,事实也是这个道理,下了高耸城墙的贼寇,实在不值得他们放在眼中。
夜晚落幕,安营扎寨,埋锅造饭,精心喂养军中健马,赶了一天路的辽军,在疲惫不堪中快速入睡。耶律仁先倒是想星夜兼程赶到燕京,但是星夜兼程这种事情,对于人类来说是只能做一次的。
意思就是连续不眠不休走一日一夜勉强可以,但是连续两日两夜不睡觉赶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军行远路,终究还是得日出走路,日落睡觉。若是赶路之后还要打仗的话,那更得养精蓄锐,不能真的把大军给累垮了。
耶律仁先却睡不着,因为连续几天没有收到燕京城的确切消息了,大多数消息都是其他地方来的,耶律仁先此时担忧的就是对于燕京城具体消息的不了解,这在战场上,也是很大的劣势。
他之前知道到达燕京城的宋军不到三万,过得这七八天了,这个信息显然也不准了。
宋人既然敢开这一战,必然是经过准备的,不可能只派两三万人来攻打燕云十六州,肯定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这个数目实在不好说。而且燕京城之外的许多地方,也派人送过信息来,归义城到燕京城沿线,时不时就能看到宋军的大批车队在路上行进,这就是侧面的证明。
说一千道一万,耶律仁先都在担忧燕京城那边宋军的具体数目,以及燕京城如今的具体情况。虽然他知道燕京城不仅有三万守军,还有许多与辽国共存亡的百姓以及世家大族,更有许多契丹人。把城池守得一段时间并不是难事,但是这种事情,谁又能说得定呢?
担忧是担忧,但是这路还是得一天一天的赶,耶律仁先也知道自己麾下这不到十万的军队,已经是燕云最后一支大军了,若想其他地方来救援,即便是从最近的中京大定府过来,也要一两个月时间。
所以,耶律仁先知道,自己若是败了,那这燕云十六州就真丢了。这种局面,太过出人意料,太被动了。
放在六十年前,辽宋打仗,辽国那都是倾尽全国之力,把全国所有能战的军队都调过来,动辄几十万,这么多军队,几个州府都摆不开,沿线从雁门到雄州这边,一字排开了打,打得是天昏地暗。
这回真是被宋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耶律仁先也憋着一股劲,只要燕京城稳住了阵脚,待得上京中京的援军一来,到时候他带着北枢密院的骑兵,定要把宋人打回老家去,非要打到汴梁才能解气!
耶律仁先此时其实是有情绪的,气愤不已,澶渊之盟六十年了,辽宋和平六十年了,宋人竟然忽然背盟了。
哪怕辽国以前,也不过是陈兵边境演演武,吓唬一下而已。谁能想到宋人竟然真的就背盟了?还背得这么隐秘而又决绝。
这就像是被一起长大的亲兄弟从后背捅了一刀,岂能不气?
耶律仁先这种感受,大概是此时所有契丹人的感受。澶渊之盟,你我互称兄弟,你宋是南朝,我辽是北朝,从此结下万世的友好。我从来没有想过真正要打你,我只是在边境吓唬吓唬你,兄弟之间骂几句而已,不过只是想着有个好商好量,没想到你个狼心狗肺的,早已暗中准备多时,说动手就动手了。
如此背信弃义,你还是个人吗?
显然,甘奇不是人,管你什么盟约,什么兄弟,我就是要干,干完这一票,天下一统,出将入相,前途光明,大权在握,便可尽情施展!
甘奇,已经到了延芳淀,一万多人,马匹两千,延芳淀里不可计数的候鸟,此时绝大多数还没有从温暖的南方飞回来,看不见天鹅漫天,大雁飞腾,野鸭戏水的场面。
游骑无数,都被甘奇派了出去,马蹄飞奔在湿地之中,翻出黑色的泥土,泥土里带着一些刚刚冒出的嫩绿。
星星点点的浅湖里倒是能捞出几尾大鱼,烤起来喷喷香。
又是一天朝阳,耶律仁先骑上马匹往燕京继续走,一边派游骑往前探路,一边催促着各部人马不要掉队。
此时的潞县县城,却打起来了。
一支万人的骑兵,忽然兵临城下。只是这支骑兵实在有些不堪入目,一眼望去,尽是骡子驴子。
潞县,一个燕云腹地的小县城,邻近燕京,驻军本就不多,还都被抽调到巨马河那边去演武了,此时县城之内,除了县衙里还有一队衙差,也就剩下两三百老弱之卒。
但是潞县却没有开城投降,显然是因为城内的知县主官并非贪生怕死之辈。
不过这仗也好打。
狄咏定了一计,仓促之间砍下了一百来棵树,斧头锯子齐上,凿子再上,短树枝一连,一百来具长梯就成了。
四门齐攻,一边摆上二三十具长梯,羽箭攒射压制,人往上爬。
然后,就爬上去了!
就是这么简单!
百十号衙差,二三百老弱,城墙都站不满一圈,仓促之间也来不及动员百姓,又岂能受得住城池?
这座小县城,但凡有一千五六百号青壮披甲士卒,狄咏即便是个“王者”,带着二十万大军围攻,今日也要跪在这里,一时半会也打不进去,只可惜这里本该有一千多驻军的,此时却都在耶律仁先麾下,正在回来的路上。城池,就是这么有用,哪怕是再小的城池,也是这么难攻。万万不要听多了破城的故事,就以为城池真的很容易打。
战场之上,真正容易崩溃的反倒是人心,并不是高墙!因为绝大多数高墙,并不是墙守不住了,而是人心不想守了。但凡战意不减,高墙在没有热兵器的时代,那就是难以逾越的天堑。这种故事在历史上,才是最多的。
大汉将军耿恭带几百人困守天山孤城堡寨,面对匈奴人几万大军围攻,困守一年多,打到最后只剩下十三个人,城还没有破,还让耿恭把大汉的援军给等到了,也让耿恭带着最后十三个人回了家。
北宋末年宋将王禀守太原,城中多是百姓守城,连军队都没有多少,面对金国完颜宗翰几万人马围攻了八个月才破城。破城之时,城内连树皮都人啃光了。
成吉思汗打金国中都,也就是燕京城,皇帝都跑了的中都城,早已是弹尽粮绝孤城一座,但是强如成吉思汗这般的一代天骄,也只能带着整个蒙古的大军围攻了一年才破城而入,还是城内的人主动投降的,并不是被打破的。城内不仅树皮都被人啃光了,人肉都被当做食物煮在锅里了。
这种攻城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才是攻城战的常态。只要人心不崩,高墙就是天堑。城池如此,绵延万里的长城亦如此。
这也是甘奇不愿意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在攻打燕京城这件事情上的原因所在。他怕的就是自己浑身解数使了无数,人命耗了无数,那座辽国的燕京城却还岿然不动。
所以甘奇最后还是想出了办法,到了这数百里的延芳淀。
被动的耶律仁先,一边赶路,一边焦急等候着派出去的斥候。
斥候终于回来了,奔到耶律仁先面前,禀道:“枢密使,潞县不通了!”
耶律仁先一脸震惊:“怎么了?”
“潞县被贼寇占了,城头之上竖起了燕字大旗,墙头之上皆是贼寇的身影!”
耶律仁先闻言怒不可遏,开口喝道:“腌臜之辈,也敢现眼,本使便是转过头去,杀他个片甲不留,杀他个血流成河!”
耶律仁先是真动怒了,他一直迫于无奈不去理会这些乌合之众,眼看着燕京城不远了,过了潞县就到了,这些乌合之众却还不识好歹,非要往面前凑,凑上来找死!攻城是不必要的,与其攻城浪费时间,还不如转头开一场大战,把贼寇主力杀个干净!
杀光了贼寇主力,潞县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
第四百七十五章 十万大军的枯黄末路
耶律仁先在气愤之中,要带兵回头把身后二三十里的贼军杀个片甲不留。
但是耶律仁先身边一圈人,可不是这么想的。这个时候还杀什么贼啊?不把燕京之围解了,一家老小在城里,这个时候谁还有心情回头杀贼?
立马有人开口说道:“枢密使息怒,万万不可中了这些人的缓兵之计,贼人先占了潞县,必然就是知道咱们回援心切,想要拖住咱们回援的脚步,还请枢密使勿要冲动!”
旁边一人也连连点头:“是极是极,想来贼人也收到了宋人已经兵临燕京城下的消息,所以才如此想挡住咱们回援之路,想那燕京城被宋人打破了,他们这些贼人好坐收渔翁之利!”
“对,定然是这般,兴许贼人与那宋人说不定早已沆瀣一气了。枢密使可不能中计了!”这人似乎还真说到点之上了。
不过也都是话赶话说到这里而已。
这几番话,还真让耶律仁先皱眉在想,因为这些话还真有些道理。
潞县是回燕京最快的路,忽然就被贼人堵住了,要说贼人没有其他目的是不可能的,这么转头一想,贼人是想堵住大军回燕京之路?
当是这般!
众人还真就把狄咏的目的猜出来了,还猜对了。
耶律仁先气不过:“乌合之众,蚊蝇之辈,伸手去打他,浪费了时间与力气,不打他,嗡嗡作响好不烦人!”
“枢密使当以大局为重啊!若是转头去打,便是只打一战,指挥调度,列阵布置,再开战去打,怕也要两天时间。若是转头来潞县的贼人依旧还死守城池,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众人都在劝耶律仁先,这燕云之地,又不是什么重峦叠嶂的险要,而是地势比较平缓的地方,此路不通还有别的路,大路不通,还有小路。只是十万大军走小路是不现实的,过不了车架的路,就难以用来行大军。
众人一番劝解,耶律仁先此时心态也平缓了一些,左右看了看,问道:“还有那条路去燕京比较近啊?”
左右人之人互相对视了几眼,一人开口:“枢密使,路多的是,最好走最平缓的就是延芳淀了,正是枯水时节,泥泞也只有少许了,大军通过,必然畅通无阻。”
延芳淀其实没有大路,但是那里小路就是大路,路左右都是杂草芦苇的,一趟就平。
“延芳淀?”耶律仁先微微沉吟了一下,那地方他算是熟悉,因为他跟着皇帝打猎去过几次。
“对对,就是延芳淀,往南走几里就可以入那延芳淀了,枯水时节,好走得紧。穿过延芳淀就到了燕京不远!”
耶律仁先叹了一口气,说道:“走吧,改道往南,进淀子,多派游骑!”
“枢密使不必担忧,便是那宋人,再如何想,也想不到咱们能从水淀子里钻出来,说不定这般还能让宋人措手不及。”
这话也是有道理的,延芳淀里面的路虽然好走,但是不好找,不是真正去过很多次的人,亦或者本地人,是很难在里面找出一条能横贯东西的道路的。因为里面这里一个水洼,那里一个浅湖,走着走着又会有小沼泽挡路。
要在这些水洼、浅湖、沼泽里找到一天比较干的硬路贯通东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非得是那对几百里延芳淀极为熟悉的人才能做到,否则在里面走来走去虽然没有什么大危险,但是不熟悉的人在里面兜兜转转的,那时间都得浪费在探路试错上了。
好在耶律仁先麾下的人马,多是燕云本地人,延芳淀本地人也有一些,连耶律仁先自己都来过这里好几次了,走延芳淀毫无问题。
耶律仁先也点着头:“兴许咱们从水淀子里钻出去,还真能让宋人措手不及。”
耶律仁先算是认同了这个想法,大路不走,走几百里延芳淀,还真是兵出奇招。
一些延芳淀本地的士卒在头前带路,十万大军开始入延芳淀,准备从这里冲出去,直扑燕京城,打宋人一个措手不及。
只是刚刚入得延芳淀不久,耶律仁先眉头大皱。
尽眼望去,皆是杂草丛生,枯黄一片,歪歪斜斜的芦苇一丛连着一丛,直到视野尽头也不见边际。
耶律仁先显然立马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马步微微一停,有了一些犹豫。
“枢密使,怎么了?怎么不走了?”身边的军将连忙问道,生怕这位枢密使又要闹出什么幺蛾子,非要回头去剿贼。
耶律仁先抬手往前指了指,环看了一周,说道:“此处实非行军之地,特别是这个季节!”
“枢密使,您看这路挺好走的啊,泥泞不多,车马都能行,虽然头前要开开左右的荒草,但也并不费事!”
耶律仁先担忧说道:“非是路不好走,实乃这枯黄太甚,干柴烈火,野火燎原,说起就起!”
众人闻言一愣,他们都只想着赶紧回燕京,忽略了许多东西,此时耶律仁先一说,倒是把众人惊到了。这种环境,真要来一把火,那还了得?
不过倒也有聪明人,立马笑道:“枢密使过虑了,此处之路,何其隐秘难寻?若不是本地之人,谁人能从这里轻松穿越得过去?且不说宋人能不能想到咱们回从这里走,哪怕是宋军想到了也无可奈何,宋人便是想派些斥候进来打探,他们那些南人,走得进来,怕是走不出去,又岂能探得到什么消息?咱们只管往这里过,宋人必然难以知晓。”
耶律仁先还是担忧,又道:“就怕那宋人一旦想到了咱们可能从这里过,不论知不知,也把火先放了再说。”
“枢密使,您看着天色,无风起,您看着地形,能过火之处,皆是弯弯绕绕之地。就算远远看得头前起火冒烟了,咱们转头再撤退也是来得及的,此处的火势不比高山峻岭连绵不绝,也无高处大风相助,必然追不上咱们的步伐,到时候转头走就是了。”
耶律仁先坐在马背之上,倒也望得远,地形还真如话语所说,一洼一荡的,杂草芦苇也是弯弯绕绕的,也没有什么风,真要起火了,火势蔓延的速度也快不起来,转头跑还真来得及。
耶律仁先砸吧着嘴,想了一会,还是叹气:“唉……最好宋人真想不到这些,若是真来了火,咱们再出淀子去绕远路,又不知要耽搁多少时间去。”
“枢密使放心,宋人对燕云地势不熟,必然想不到这一节!只待咱们从这里穿过去,必然打得宋人措手不及。”
“走吧走吧,派人往后去催促一下,都加快脚步快些走。”
“得嘞,末将亲自去催!”
芦苇荡,水淀子,湿地沼泽,其实景色还是美的,若是春夏之季,万物兴旺的时候,这里微风习习,芦苇飘荡,候鸟成群,鱼儿肥美,牲畜撒欢,更是美不胜收。到得那时,附近的有一些居民会有一种新的养家糊口的营生,那就是捡蛋,有经验的人,钻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