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猛虎-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人再敢把甘奇定下的官方收购价格不当回事。这件事情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没有人再敢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商人勾结,去剥削底层劳动者的生产力。
这对百姓而言,就是切实的好处,直接的利益。
甘奇也想不到,过不得多久,真的就有百姓会把整筐的鸡蛋放在后衙侧门,却连名字都不留一个。
对于执政者而言,中国的百姓,其实是全世界最好的百姓,他们要求得很少,只要吃饱穿暖,一家老小能和和美美过一个又一个的年节,就再也没有更多的要求了。
中国的百姓,相比世界所有人而言,吃苦耐劳,逆来顺受,讲道德,有纪律,还很容易团结一心,在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之下,他们还更爱国爱民。
有人说,这是傻。
但是,这真的是傻吗?
所谓不“傻”的人,组成的国家,组成的社会,又是什么样子的?
要么犯罪率居高不下,半夜不敢出门,走到哪里不是被抢就是被偷,甚至挨打挨杀。
要么就是一团乱麻,怎么也找不到出路,在冲突仇恨撕裂中盲目不知出路,在战争火海之中挣扎不知明天。
所以,这不是傻,这是最大的聪慧。稳定与团结,才是一个群体最重要的特质,也是最有前途的特质。历史一次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反过来说,中国的官员,其实也是很好当的,只要你真的把自己的心思花在了工作上,就把官当成功了。
比如甘奇,其实很轻易就获得了百姓的拥戴。怕就怕许多官员,最开始就把心思放歪了。
甘奇这个知州,算是当舒服了,泉州的读书人拥戴着,泉州的底层百姓也拥戴着,泉州大小的官员也不敢忤逆。
接下来,甘奇就可以放开手脚做一些其他事情了。
甘奇再一次把蒲志高找来,这回甘奇设宴相请。
蒲志高似乎有些受宠若惊,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赴宴而来。
今日的宴席,不仅请了蒲志高,还请了蔡黄衣,蔡济也在一旁作陪。
宴宾楼,席面之中,甘奇开口问道:“蒲掌柜,本官想问一问你们家开设的船厂,一年能赚多少钱?”
蒲志高已经吃了不少酒,但是他并没有醉,甘奇如此发问,他心中自然会多想,想得片刻,便答道:“回甘相公话语,船厂其实赚不到什么钱……倒也不能这么说,应该说船厂其实算不得有大盈利的产业,小人之所以要一直开办着船厂,是因为自家需要好海船,寻别人买也是买,而且还不放心,不如自家雇人造。出海本就是风险极大的事情,时不时就会有沉船的事情发生,一旦沉船那就是血本无归,所以自己造船,终归是要放心一些的。”
蒲志高在生意场上打转的人,岂能不明白甘奇话语中的意思?甘奇所言,就是要分一杯羹的意思,蒲志高不是不舍得,而是相当舍得,就怕甘奇不要。只要甘奇得了好处,知道海贸之中的暴利,保准甘奇舍不得这门生意。
所以很舍得的蒲志高,想给甘奇更大的好处,想让甘奇参股海贸之事。甘奇不是定制了两艘大海船吗?以后出海走一趟,把甘奇这两艘船也顺带上,一来一去几个月,保准甘奇开开心心直夸蒲志高的好。
蒲志高多少有些想差了,甘奇对海贸是感兴趣,但是他对造船更感兴趣。
甘奇的关注点,其实并不在生意上,而是在船只之上,他要好船,载重大的船也好,速度快的船也好,坚固耐用的也好,能打仗的也好,甘奇都要。
所以甘奇说道:“蒲掌柜,蔡老你也是认识的,今日酒宴之后,便是更熟了,他们是泉州本地人,倒也并不十分愿意出海冒险,刚好这船厂就在泉州海湾之上,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赚一些养家糊口的钱,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蔡黄衣连忙起身给蒲志高行礼。
蒲志高懂了,这蔡家以后就是甘奇的代言人了,甘知州这一手,还是比一般人高明的,至少比涂丘之辈高明太多,有一个代言人,总比事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要好得多,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风险。
蒲志高点着头:“既然甘相公都如此说了,这有何难?小人便把船厂二一添作五,分出一半与蔡老就是,蔡老到时候派些人到船厂去,我蒲家便与蔡家共同管理经营船厂之事。”
蔡黄衣带着蔡济连忙又起身:“多谢蒲掌柜提携之恩。蒲掌柜回头算一下股本,我蔡家绝不占任何便宜。”
蒲志高摆摆手:“不必如此。”
蒲志高是真的财大气粗,如今他家有八十艘大海船在海面往来,小一些的海船还不算。每年这些船带着泉州的货物出海,回来就换成的黄金,这种暴利,哪里在乎这点东西。
甘奇却说道:“诶,生意就是生意,该如何就如何,又不是拦路街道,岂能做无本买卖?股本必须核算,该给多少就给多少。”
蒲志高倒也不是矫情的人,甘奇如此按照规矩办事,对他来说反而是好事,便道:“那小人就不多言了。小人说一件其他的事情,甘相公不是在船厂定了两艘五百料的大船吗?正好,小人麾下也有船工水手,不若交给小人替相公经营一次试一试,船马上就完工了,如今季风也正好,小人正有船队出海,多带两艘船也是小事,正好走一趟大食,保准一本万利。”
蒲志高还是想带着甘奇发笔财,这与给甘奇送钱是两码事。蒲志高是要把甘奇彻底绑在自己的船上,让甘奇尝到海贸的好处,甚至让甘奇打造更多的船只,让甘奇获得更多的利益。
当甘奇在蒲志高这里有了真正巨大利益之时,其实蒲志高在面对甘奇之时,手上也就有了筹码,而不是任甘奇拿捏了。
那时候的甘奇,有了巨大的利益掌握在蒲志高手上,是不是也该真正尊重着蒲志高,是否内心也怕蒲志高翻脸不认人,带着甘奇的船队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这都是人心。
这也是甘奇对于蒲志高来说,利用价值实在太大。若是来日有一天,甘奇真的身居宰执高位,蒲志高就更要掌握住甘奇的切身利益。
可惜的是,甘奇并不信他这个外人,甘奇更相信书香门第的蔡家。
蔡家,是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若不是蔡黄裳在陈州当了一个录事参军的小吏,养出了一个进士蔡确,这泉州蔡家的读书一途就真的要没落了,再过两代不出进士,只怕这蔡家也就没有读书的基因了。
而今,蔡家已然崛起在望。
不是甘奇没有想过去信任蒲家,但是对于未来,对于船队,对于舰队,甘奇野心实在太大,未来的船队舰队,也过于重要,这不是生意,这是未来的国家安全,如今甘奇的眼界,哪里会只盯着赚钱看?
甘奇就算不知道蒲家脑后生有反骨,也不敢把这么重要的东西托付给说波斯语的蒲氏。
蒲氏,碰到了甘奇,注定有这一劫。
不过赚钱,甘奇还是喜欢的,点着头说道:“嗯,不错,反正那两艘船也近来也无甚用处,便随你们先下一趟西洋。不过,船工水手就不必安排了,本官其实知道你人手也不足,就让蔡老安排一些家族子弟去吧,也算是照顾一下蔡家子弟,到时候回来都重重有赏。”
这么安排,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要培养自己人。
蔡黄衣已然起身来谢:“多谢甘相公事事照拂,小老儿感激不尽。”
蒲志高看着这一幕,倒也懂得,觉得甘奇是在收买人心,倒也无所谓,八十艘大船的巨擘,也不在乎两艘船的事情。
“那今日之事暂且谈到这里,且先饮酒,这泉州啊,什么都好,就是这丝竹管弦差了太多,比汴梁差得太远,咿呀难闻。且不说汴梁,就说扬州苏州杭州之地,吴侬软语唱的曲,那也是美不胜收,好宴无好曲,可惜了。来日若是有机会,带着你们到汴梁樊楼去听听那里的曲调,听得一次,便是终身难忘。”甘奇如此说道,稍稍给了蒲志高一些美好的憧憬,让他知道以后是有机会去汴梁的。
蒲志高不仅听出了憧憬,还听出了甘奇此时的无奈,好曲,其实就是好姑娘。蒲志高懂了,记在心上了,这好曲,可得想尽办法给甘奇送来。
此时的蒲志高,不怕甘奇要得多,更不怕自己给得多,他就怕甘奇什么都不要。只要甘奇敢要,他就敢给。钱对如今的蒲志高而言,其实也不算什么,人都是这样,有钱了,就需要地位,需要势力。
这一点倒是与甘奇有些相似,钱对甘奇而言,从来都不是重要的事情,甚至甘奇可以拿私人的钱去办公家的事,只求一个仕途通达,步步高升。
蒲志高记下了甘奇这个大宋读书人的需求,又试探性问道:“甘相公,此时没有汴梁的丝竹管弦,要不要听一听小人家乡的曲调?”
甘奇连忙摆摆手:“不必了,有碍观瞻,有碍观瞻。”
在大唐看胡璇艳舞是可以的,在这大宋看艳舞,使不得使不得,甘奇可是名士大儒,更使不得。
蒲志高倒也不尴尬,嘿嘿笑着,口中还说:“小人有一女儿,亲生的,那舞姿,曼妙非常,还能弹胡琴,唱曲也婉转动听,若是相公哪日闲暇无趣,只管派人来召。”
蒲志高是真舍得下本,也有不屈不挠的态度。
甘奇还是摆摆手:“且饮一杯。”
蒲志高还是不气馁,觉得甘奇应该是听进心里去了,今日人多有些不好意思,说不定哪日就真的派人来召了。
酒宴作罢,蔡黄衣与蒲志高先把甘奇送走,然后两人私下里还要谈一些入股的细节。
甘奇带着蔡济先回。
蔡济躬身再谢甘奇:“小人再拜恩相。”
今日的事情,这份恩德,实在太大。
甘奇受了一拜,开口说道:“云海啊,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复杂,此番,我会派你去船厂。去了船厂,你一定要把造船的所有门道都摸清楚,还要把那些匠人笼络好,往后有大用。但是你万万不可把今日我与你说的事情泄露半分。”
听得甘奇这么说,蔡济已然知道事关重大,连忙躬身:“恩相放心,小人一定办好差事。”
“嗯,办好此事,来日定有重用。泉州蔡氏,兴许从你这里就会一飞冲天了。”甘奇所言,透漏着他心中的野心。
蔡济激动非常,却还努力收敛着激动,努力做出一个严肃沉稳的样子。蔡氏在这泉州,是真的已经走到没落的边缘了,时也命也,唯有再躬身去拜。
………………………………
第三百九十九章 甘知州又升官了
蒲氏一族,已经开始了真正的迁徙,从广州迁徙到泉州来。
广州与泉州的地理位置是有区别的,两广之地,如今还属于开发不足的地方,官员贬谪多去这些地方,广东真正要崛起,还得是明清时期。
泉州在广州之北,离江南更近,相比而言也离权力中心汴梁更近,而且泉州产好瓷好茶,所以在宋朝而言,泉州的贸易比广州是要发达很多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朝廷对于广州的掌控力是比不上泉州的,所以这些胡番商人把落脚的首选放在广州,也是最安全、最方便的选择。
如蒲氏一族,从越南占城到广州来,慢慢发展之后,又从广州迁徙到泉州来,这很符合外国人稳扎稳打的规律。
到得蒲氏这般的巨商,到泉州来发展也是迟早的事情。真正能在泉州站住脚,蒲氏一族也就彻底在东方站住脚了。
其实历史上的蒲氏,是很有眼光的家族,也是很有能力的家族,决策者也很有魄力。哪怕是说他们在宋朝最后时刻倒戈相向,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而言很气愤,但若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而言,其实这是一次很明智很成功的抉择。
毕竟蒲氏是外国人,他们在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大宋倾颓的时候选择与蒙古人站在一起,想要世代的荣华富贵,也无可厚非。
从这个角度而言,蒲氏其实是相当有智慧的一个家族。
不过话也说话来,敌人就是敌人,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也就不谈什么角度了。
甘奇把钱给蔡济,让蔡济付了船厂的股金,也让蔡济去购买了许多瓷器茶叶,乃至江南的丝绸之物,装满了两艘船。
船队出发了,从泉州往南,过广东广西,过海南入南海,过马六甲,过印度洋。
生意上的事情,甘奇也懒得多操心,他也知道这一趟稳赚不赔,哪怕是自己的两艘船沉在半路上了,蒲志高也不可能让甘奇赔钱。
甘奇有更重要的事情交代了蒲志高。
甘奇要两样东西。
一样是棉花,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与阿拉伯,但是在印度与阿拉伯。这个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但是用起来作用极大,特别是中国这种跨维度极广的地方,很多区域都属于极为严寒之地,有了棉花,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还能促进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所以甘奇要很多棉花籽,能收购多少,就收购多少。
还有一样东西,兴许比棉花还要重要。那就是一种稻谷,占城稻,就在中南半岛,就在越南。只是一直没有人重视这个东西。
占城稻为什么这么很重要?因为它属于热带稻种,它有一个特性,那就是一年能熟两季,什么意思?就是说一片水田,一年能种两次稻谷,能收两次稻谷。
占城稻进入中国的时期,其实也是宋朝,只是如今还没有来,更没有真正推广。
甘奇要加速这个进城,在中国许多亚热带区域,在中国许多夏季很长,而且很炎热的地方,都是很适合种这种两季稻谷的。这能大大的提高南方粮食的产量。
所以甘奇宁愿不要什么价如黄金的香料,也要这种热带稻种,能运几船就运几船,巨资收购。
当然,两季稻也有两季稻的劣势,一是口感差了一点,二是产量略低,但是两季加在一起,那产量是远远超过中国传统的一季稻的。除非袁隆平把杂交稻谷推向的一个高度,才能打败两季稻。
在这个食物紧缺的时代,口感差完全不是问题,所以说占城稻就相当于没有缺点,甘奇只盼望等到船队回来的时候,能有大量的稻种,立马就可以在泉州推广,泉州就是极为适合两季稻的地方。
两季稻是一个大杀器,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就能更多的解放生产力。
泉州,在甘奇心中,其实可以称作一个特区,他想把这里打造成真正有资本主义开始的地方,他想在这里看到工业的萌芽。因为这里太适合了,天高皇帝远,商业发达,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也丰富,一切的基础都有。
这些都是要一步一步实施的,现在首要之事,就是把棉花与占城稻的事情落实,农耕型文明,粮食产量能大幅度增加的时候,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甘奇带着憧憬,亲自到港口去送船队出发。
甘奇也有些着急,着急自己的官还太小,与他想要做的许多事情匹配不上,他要当大官,掌权在手。
着急升官的甘奇,在泉州第一个月的海关税收出炉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往汴梁城上奏,甚至把押送税款的时间也提前了。
涂丘的家产也清查出来了,现钱八十六万贯,加上变卖的许多东西,一共九十七万贯。加上泉州第一个月的海关税收十九万贯,一共一百一十六万贯。
这么多钱,甘奇派遣折克行,带着两百号人马押送入京。只走陆路,不走水路,避免任何闪失。
临行之前,甘奇也把折克行召来好好交代了一番,甚至连安营扎寨、住店都强制规定了许多细节,也规定折克行一定全程官道,不可抄近路小路……
泉州一个小小福建海滨之城,一个月能收近二十万贯的海关税收,这大概又要把老皇帝惊得目瞪口呆。
甘奇还在奏折上明言,每年有两个海关税收的旺季,一个是起西北季风的时候,一个是起东南季风的时候。西北季风就是出海的季节,东南季风就是船队回中国的季节,这两个季节,就会是关税的最高之时。
只待海关税收的事情真正进入正轨,便是这两个季节,甘奇都有把握收到两三百万贯的关税。
这是何其惊人的事情?几乎可比汴梁了,就算还差汴梁一点,那差不得多少了。
泉州商税,比得上汴梁,这种事情,整个大宋谁敢相信?
东京的老皇帝,看着先到的奏折,两眼张得大大,直问包拯:“甘道坚所言当真?所言当真吗?”
包拯是相信甘奇的,最为三司使的包拯,此时也是激动非常,大黑脸上难得出现了笑意,笑得也不太好看,口中立马答道:“陛下,欠款已经在押解回来的路上了,此事岂还能有假?定然是千真万确的。”
老皇帝抬手准备拍案,却又停在了半空,有问一语:“包卿,此事可不能哄骗朕啊……”
包拯笑道:“陛下,他甘道坚就算想哄骗,他也变不出这么多钱来啊,便是劫掠也劫不出这么多钱来,他这个知州还要当下去,他这若是哄骗,便是把他汴梁城所有的产业都变卖了,他也凑不出这么多钱来。”
老皇帝这才相信了,拍案的手就放了下来,拍得御案一声大响,口中说道:“天生甘道坚,天生甘道坚呐!朕得此良才,真乃苍天有眼,护佑大宋万年。”
包拯也笑道:“老臣暮年,能有此弟子,也感与有荣焉。”
老皇帝已然站起,说道:“传旨意,擢升甘道坚为从五品朝请大夫,赐红色官袍。”
甘奇的目的是达到了,朝请大夫,是个文散官,就是一个荣誉头衔,但是品级是实打实的。
包拯连忙代替甘奇谢恩:“老臣在此替甘道坚拜谢陛下隆恩圣眷。”
“该他的,一桩桩大功,如何升官也不为过,古有甘罗,十二岁使赵,计赚十几城,拜为上卿。今有甘奇,初入仕,便屡立奇功,等他归来,再加升迁也是应该。甘氏一族,自古就出少年天才,而今又出天才,是为美谈。”老皇帝是真的高兴,他这一辈子当皇帝几十年,其实就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与西夏打仗,这件事情做得不太成功。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多赚钱,省着花。为此也有励精图治的改革,都不太成功。
陡然间来了一个甘奇,忽然把他人生两件大事中的一件给解决得差不多了,可见老皇帝此时的兴奋。
包拯陪着笑,心中也乐开了花,他其实也没有想到甘奇这么有能耐,这么给他长脸。
甘奇又升官了,这个消息传到了赵宗汉耳中。
赵宗汉激动不已地回家,迫不及待跟赵曙说道:“兄长,了不得了,道坚在泉州又立大功,又升官了,官家上午刚封的朝请大夫。”
赵曙最先的反应是疑问:“这才去了几个月?泉州穷乡僻壤之处也能立大功?”
“千真万确啊,我是从吏部之人那里亲耳听来的,说是什么海关税收之事立功了。”赵宗汉说道。
“年初中的进士,这才几月啊?十月,就穿红袍了?”赵曙还是有些不敢置信。
“可不是?吏部之人也是惊讶连连,正在给道坚置办官服与诰命,还要刻新印鉴呢。”其实赵宗汉最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反应跟赵曙如出一辙,以为别人是在说笑。
“我的个亲娘,道坚啊道坚,如此良才,竟然成了咱家女婿,当真是有天助啊,献甫,你赶紧去道坚府上一趟,把这个好消息与小妹带去,让小妹也欣喜一下,如此也好安稳一下胎气。道坚这个孩子,一定要养好。”赵曙高兴之中,还带着惊骇。这大宋朝至今,从来就没有跟甘奇这样升官的人。
赵宗汉点着头:“我这就去,先上街买些好补品一并送去。”
赵曙忽然抬手:“稍后,也一并再去打听一下,看看道坚升官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细节都要弄清楚,回来报与我知晓。”
赵宗汉一拱手,飞奔而出。
赵宗兰的肚子,是真的越来越大了,再过三个多月,就要生产了,如今大姐赵宗梅没事就往甘奇家去,就是怕赵宗兰有个三长两短。
赵宗汉带着甘奇升官的消息过来,大大咧咧的赵宗梅,直接大喊:“摆酒摆酒,今夜家中摆大宴。去把甘先生的那些学生弟子们都喊过来,把我家吴承渥也喊来。还得去请各家的夫人小姐们内院也摆几席,陪着小妹开开心心的。”
小厮们这回是有得忙碌了。
还不知道自己又升官了的甘奇,忽然又做了一件让整个泉州震惊的事情,那就是竖旗招兵。
泉州本该有一千多号禁厢军的编制,而今数目还差得远,甘奇准备把编制招满。
招兵之处,不在泉州城,而是在下面的县里,泉州下辖的县,越往西北,越是丘陵山川,山民生活不易,甘奇提高了待遇,招兵应该是不难的。
泉州还有几处铁厂,里面匠人矿工也不少,招这种人入伍当兵,也是极好的选择。
甘奇要一支军队在手,泉州这种要害之地,五百人太少,一千人甘奇都觉得少,甘奇甚至想上奏东京,扩充编制。哪怕这奏折还没有上到东京,甘奇招兵也准备多多益善。
多出来的人,不一定非要占用禁厢编制,还有税丁,衙差,这些是甘奇自己能说了算的。税丁要扩充到至少一千多人,衙差也要扩充。
甚至甘奇自己也准备用招收船工水手的名义,甚至是招船厂护卫的名义,还要组建一支准军事力量,为以后舰队做打算。
说来说去,甘奇就是要把手中的刀磨锋利。
反正就是一件事,出钱,要人,待遇从优。
有泉州知州这个官职在身,甘奇做什么事情,都毫无束缚,占了大义,占了名头,不违法,不逾越。
五百人太少,五千人,甘奇应该就暂时比较满意了。
这一日,甘奇兴致大好,忽然唤来蒲志高,说要出海看看。
蒲志高也是激动不已,早早看了天气,备好船只,只等甘奇上船。
甘奇到得码头之时,身后百十号人之多,有铁甲的军汉,有蔡家的子弟。
上船之后,蒲志高问道:“今日风和日丽,甘相公想出海多远?”
甘奇直接答道:“先去烈屿看看,看看你们蒲氏一族在烈屿上生活得如何?”
蒲志高倒也不多想,笑道:“迁了大半丁口过来了,房屋还在加紧建造,恰好,小女也在烈屿,今日便去烈屿,小人做地主之谊,一定把甘相公以及诸位招待妥当。”
地主之谊?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讽刺,甘奇倒也不作声色,只是哈哈大笑,站在船头,抬手一挥:“起航!”
………………………………
第四百章 没有安全感的蒲家,胡旋的姑娘
福建泉州同安的海对面,很近很近,就是厦门岛。厦门出去很近,便是小金门岛,再出去一点,就是大金门岛。
大小金门再出去,就是海峡,台湾海峡,台湾海峡对面就是澎湖列岛,过了澎湖岛才是台湾岛。大宋时期的台湾岛,被称之为流求,这个名称上是有争议的,后世的冲绳岛也叫作琉球。流求与琉球。包括陆游的剑南诗稿也有这个名称。
台湾之名,一直到明朝崇祯年才见于史书。
大宋的泉州港,还有一个别名叫作刺桐港,这个名称在马可波罗的游记里被提起许多次,之所以把泉州叫作刺桐呢?宋朝的诗人吕造有诗“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说的就是泉州遍布了刺桐这种植物。
从泉州港出海南下,先到的其实是大金门,然后再到小金门,因为同安这里其实也有一个海湾,海湾里就是厦门与大小金门三座岛。
而蒲家如今落脚点暂时就在小金门,过不得多久,他们就会真的迁入泉州城,成为泉州地界的一方豪富巨擘,能把泉州城最繁华的街道占据一半的巨户人家,以后的蒲家,是实打实的蒲半城。
第一次乘船出海的甘奇,即便是沿着海岸线往南航行百多里地,甘奇也有一种呕吐感,晕船这种事情,是真的不讲道理的,哪怕海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哪怕上船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挺好,晕船还是如约而至。
甘奇还算好的,只是稍稍有些感觉,甘霸周侗等人,已然站都站不稳,脚步都开始虚浮了。对于这些北方汉子来说,如果不是跟着甘奇到泉州来,这辈子大概也不会看到大海长个什么样子。
反倒是蔡家子弟并无感受,习以为常。这也是甘奇这次非要带二三十个蔡家子弟一起出行的原因。
万事都要谨慎,甘奇预料到的甘霸周侗等北方汉子们第一次出海的情况,此时若是蒲志高起了歹意,哪怕甘霸周侗武艺再如何高墙,到得这海船之上,也成了软脚虾。反倒是这些蔡家的汉子,此时其实就是甘奇真正的护卫。
甘霸已然趴在船舷之上呕吐不止,一边呕吐还一边妈妈列里诶:“他娘的,老子如今骑马都能飞奔起来,反倒坐个船还成了这般模样。”
看着船舷上趴着的一帮铁甲汉子,甘奇笑道:“多坐几次,多坐几次就好了。”
一旁的蒲志高也说道:“甘相公恕罪,这大海乃是人力难以抗衡的,唯有适应。小人也是无可奈何。”
蒲志高解释着,倒也怕甘奇误会他故意把船开得摇摇晃晃。
“无妨。”甘奇毫不在意,又问:“此去流求,要多久啊?”
蒲志高答道:“风好的时候,几个时辰足矣,流求倒也没有什么好去的,反倒是澎湖有一些渔民落脚,去澎湖岛话,近了很多。”
“流求没有人?”甘奇有些纳闷,他对台湾的古代历史其实并不是很了解。按理说中国人早就发现台湾了,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军队到台湾去抢过奴隶人口。
“回相公,倒也不是没有人,只是岛上都是土人,居住在岛中间的山林之中,不通言语,也无甚出产,是个不毛之地。”蒲志高在为甘奇解惑。
甘奇沉默了片刻,眼神往东边望去,其实也望不到台湾岛,只是甘奇的思绪有些飘飞,台湾岛可不小,无甚出产倒也不错,岛上并没有什么大的资源,有几亿吨煤,但是煤的质量奇差,不堪用。还有一些石油天然气,储量也是少得可怜。
以上这些其实甘奇并不知道详细,只知道台湾岛没啥矿产资源。不过甘奇知道台湾岛有一个东西很多,那就是天然的硫磺,储量惊人的多,中国天然硫磺储量最多的地方。
硫磺是什么?硫磺就是火药最重要的原材料。
台湾岛还有一个不错的价值,就是耕地面积还算挺多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