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情史-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安便点点头,挥手让来喜先出去。等来喜却步退下去后,秦安这才看向张氏三人道:“请赵梅儿的娘亲出来说话。”
这个时候坐在屋子中间黄铜大火盆旁边小杌子上的赵梅儿也见到张氏等三人进来,便立刻站了起来,望着张氏颇有些激动地喊了声“娘“,又走过去低声问她,“您怎么亲自来了,这要是再受寒了可怎么好?”一面说着一面到她身侧去扶着她手臂。
张氏发觉这才一会儿没看到自己的女儿心里已经像是空了一块似的,这会儿看见她眼里已然湿了。但此时在秦府管家跟前,她也知道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然会让别人不快,给人一种人家是强买自己女儿的感觉。
马牙婆此时也站了起来,看向张氏向她介绍秦安,说他是这府里的管家,代表秦府跟她签赵梅儿的身契。
张氏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便强撑着向秦安蹲身道了福,然后说:“我是梅儿的娘亲,来替她签身契。”
秦安嗯了一声,随即吩咐身边儿立着伺候的一个小厮即刻出去把在秦府间壁住着的本坊的老人年逾六十的何老丈请来,请他做中人,签赵梅儿的卖身契。在等何老丈来的过程中间,秦安便把赵梅儿的卖身银子是多少,以及以后在府里的待遇和月例银子等都对张氏说了。最后指着赵梅儿脚上的那双新棉鞋说:“你瞧瞧,我这才让人替你女儿换了双棉鞋,你且把心放肚子里头,以后你孩儿进了府,吃穿不愁,还有不少的工钱,咱们秦府不会亏待下人。”
张氏方才进来只顾着看女儿了,倒是没见到赵梅儿脚上的新棉鞋,这会儿听秦安说了,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到了一双鞋面儿上还绣着几个蝴蝶儿的新棉鞋穿在自己女儿脚上,看大小也很合适,抬起头来,又见到了梅儿抿唇笑着。此时,她的心才真放下去几分,至少从眼前看来,大女儿梅儿甫一进府,便被人善待,而她脸上也有了真实的笑意,让自己这当娘的心稍微好过一点儿了。
于是张氏便又向秦安欠身道谢,说多谢他看顾自己女儿,以后还得请他多多关照几分,不胜感激等语。
秦安连说了几个“好说,好说”,别的也就不多言了。
等到去接人的小厮接了中人何老丈来,秦安便让人去把府中平时早备好的写有身契的文书拿来,在上头填上赵梅儿的名字,籍贯,年纪等,又在下方写上买卖人和中人的名字,年月日,还有身价银子等。然后拿起来读了一遍,问张氏是否确认无误。待让张氏点了头,最后让她在上头按上拇指印,就算是签好了赵梅儿的身契。
待赵梅儿的卖身契约签好,秦安便吩咐人去捧了身价银子和给马牙婆的中介银子来,一共三十两,托盘上头规规矩矩的摆放着六个五两的银锭。他拿起其中一锭递给马牙婆,马牙婆满脸堆笑地接了谢了秦安,将银子放到自己腰间的荷包里,退到一旁。接着秦安便让小厮把那余下的二十五两银子捧到张氏跟前请她收好。
看着眼前白花花的二十五两银子,张氏说不出是欢喜还是苦涩,只是心绪复杂。
“莲儿,拿帕子出来包好。”张氏虚弱地吩咐赵莲儿道。
赵莲儿依言将自己袖中的一方旧帕子抽出来,铺在小厮捧着的托盘上,将那五个小银锭放进去,仔细包好,打上结,再递给自己娘亲。张氏接过银子,却不急着收,因为她忽然想起一件事,这吴氏跟着来见了自己得了银子,想必一出去就要向她讨银子的,自己手里头都是五两的,到时候怎么给她?这要是拿到钱庄里去分开,还得给人几个钱呢,不如这会儿管这好心的秦府管家换五两的碎银子。
于是她又把这包银子的旧帕子重新解开,让大女儿梅儿从里头拿出一个五两的银锭出来,向秦安请求,问他可否帮忙将这个五两的银锭换些一两的碎银子?秦安本来见张氏收了银子,正要叫人来把赵梅儿带到鲁妈妈那里去的。此时听了张氏的恳求,因为怜悯这病重又新寡的妇人,略一沉吟也就答应了,唤了个小厮过来,让他拿着这五两银子去外账房换五两的碎银子过来。
不一会儿,那拿着五两银锭的小厮去而复返,手里头拿着个旧荷包,说这里头装着五两的碎银子,三个一两,一个二两的。秦安接过来,转手就把这荷包递给了张氏,一旁换银子的小厮又说:“这些碎银子都是上等子秤称好的,一点儿不差。”
张氏接了,打开荷包看了看,随即嘴中谢了秦管家并这小厮;将荷包和帕子里包着的那二十两银子一并装入自己袖袋中。在她身后的吴氏见她换银子也早就知道了这病歪歪的弟妹的心思,她是怕自己以分不开为由将三个五两的银锭拿了去,不找给她哩。别说,她一见到那白花花的可爱至极的银锭,心里就存了这心思。此时被张氏先一步断了这想头,心里好生不快。
………………………………
第12章 还债(1)
“好了,都散了罢。”秦安对着屋子里头的马牙婆等人挥了挥手,又转脸对张氏说:“跟你孩儿还有啥说得赶紧说,我这就让人来带赵梅儿去见鲁妈妈了。”
张氏道:“多谢秦管家。”
秦安嗯了一声,负手自往外头走,马牙婆和吴氏还有屋子里的两个小厮便也跟在他身后出了屋子。等到屋子里只剩下张氏母女三人时,张氏便一把将女儿的双手握住,切切道:“梅儿,这进了秦府,以后就得靠你自己了。记得要少说话,多做事儿,啥人都得防着三分,切勿太过心善,不该你管的事不要管,见了什么也只当没见着。你也知道咱们间壁的那魏娘子家的女儿进周府做丫鬟是何等不容易才在那府里立住了脚,去年过年那阵儿回家看望魏娘子,咱们当时让她家里头去拜年,你和莲儿都在,她说过的那些大户人家为奴要谨记的话。如今还言犹在耳哩,今儿个我把这些话在你跟前再提一回,你可记住了?”
张氏一口气说完这些话,又是好一阵气喘咳嗽。赵梅儿见状心里自然是心疼娘亲,忙帮她抚背,嘴里温声道:“娘,你这病还没好,强撑着到这里女儿已然担心得不行,又说了这许多话,那病定然是又得加重了些。方才你说得那些话我都记在心中了,定然按照你所说去做。你放心回去吧,回去后好生养病,再把大伯母借的银子还了,和莲儿好生过日子。有了银子,这瞧病抓药吃饭穿衣都不愁了,你的病好了我在秦府里头才会安心。”
说完这些,赵梅儿又对站在一旁的赵莲儿说:“莲儿,回去后好生伺候娘亲,姐不在,以后就麻烦你帮着照顾娘和理家了。”
赵莲儿眼里头包着泪,重重点头嗯了一声,随后道:“姐,你也要好生顾好你自己个儿,家里头,你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娘亲,让她的病早些好,我也会把家里的家事都理好。你以后得了空千万别忘了回来看我和娘。”
赵梅儿含笑摸了摸她的头,“放心,等我在这府里头立稳了足,伺候好了大小姐,一定求她放我回家来看你和娘。”
想了想又说:“你随时要注意大伯母,我不在,怕她又来打什么鬼主意。”
赵莲儿和张氏闻言都深以为是,张氏说:“不需你提醒,她那人我随时防着,以后为娘再不让她的坏主意得逞。”
“那就好。”赵梅儿舒出一口气,心里头轻松起来。很奇怪,在犹豫着是否要卖身为奴进秦府为丫鬟前,她的心情是沉重和无奈的。可这会儿真得成了秦府的奴婢,反倒有一种释然的感觉。或者是因为家里头从爹爹死后的巨大压力今日突然被推开了,所以放松了些的缘故吧。
母女三人又说了会儿话,屋子门口的棉帘子被人从外头掀开,只见那方才将自己的棉鞋给赵梅儿穿的圆圆脸的丫鬟名叫翠儿的女子笑眯眯地进来,先是向着张氏蹲身行了礼,随后直起身来看向赵梅儿道:“姐姐,秦叔叫我来带你去鲁妈妈那里,你这就跟我走罢。”
张氏知道这是到了和大女儿分别的时候,再不舍得也没有办法,只能拍拍她的手,再把那些话嘱咐了她一通,而赵莲儿却是流着泪抱着姐姐不肯松手。一旁的翠儿看得心里头酸酸的,赶紧抽出袖子中的绣花帕子别过脸去擦一擦眼角。
“对了,梅儿,为娘来的时候忘了给你带你的衣裳来。一会儿回去让莲儿给你送来。”张氏忽然道。
“这位嫂子,你不用给姐姐送衣裳来。一会儿她去见了鲁妈妈,这从里到外的衣裳和鞋袜府里都要发,所以你不必费心了。”翠儿赶忙道。
张氏一听,心里高兴,谢过了翠儿,多谢她提醒。翠儿忙摆手说不必。
这里赵梅儿缓缓将妹妹推开,拿自己的帕子替她擦了泪,又叮嘱了些自己方才一再交待她的话。这才依依不舍地随着翠儿往外走。张氏和赵莲儿忙跟着两人出来,见这来叫人的丫鬟领着赵梅儿往另一方通往内宅方向的廊子走去,拐来拐去出了两人的视线,这才在门口站着的小厮的带领下往宅外行去。
等出了秦府,却见那来接人的名叫来喜的下厮和吴氏站在一处说话,来喜看起来脸上都是笑,十分殷勤。张氏不禁想这吴氏到底又是使了什么手段把这秦府的小厮给笼络住了?
那边吴氏也见到张氏母女两个出来了,便忙对来喜说:“就这么着,你回去吧。林管事那里你就托你爹去说一说,有了准信儿便上我家里回话,有你的好。”
来喜应了声“好”,自是喜滋滋地回去了。而吴氏见他转身走了,便三两步走到张氏跟前将手一摊,“弟妹,快些将欠我家的银子都还来,我家里头都快揭不开锅了……”
赵莲儿不等张氏说话,立即抢先讽刺道:“大伯母,你瞧你一这一身儿,跟个富户家的主家娘子一般的穿着,还说家里头揭不开锅了?还有啊,这两天从你家院落里飘过来的鸡鸭鱼肉的香味,那油腥味儿熏得人头晕,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么?”
被自己二侄女儿毫不给情面地揭穿谎话,吴氏即时恼了,伸出一只瘦如鸡爪般的手指着赵莲儿骂道:“你这死蹄子,有你这么着跟长辈说话的么?要不是我家大郎好心,你爹还在屋子里停尸呢,又岂能入土为安?还有啊,要不是后头我好心又借了几两银子给你娘瞧病抓药,你这会儿还能有娘叫,做你的春秋大梦去罢!不知好歹的东西,目无尊长,今儿个要不是在秦府跟前,我给你留点儿脸面,非得要把你的嘴给撕了不可……”
“你好心?你黄鼠狼给鸡拜年能安啥好心?”赵莲儿毫不客气地顶嘴道。
“莲儿!不许再说话!”张氏使劲儿拉了拉自己女儿的手,把她往后拖。不管怎么样,吴氏说得也有些道理,不管她打得什么坏主意,但大哥赵大郎那个人还是不错的,要不是他自己丈夫的丧事还真是办不下来。还有,吴氏虽然嘴巴不饶人,但看起来上也还并没有做出什么害自己和两个女儿的伤天害理的事。两边的屋子都挨着,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她还是不想跟这女人闹得势同水火。再有,吴氏的确是莲儿的长辈,莲儿不该这么对吴氏说话,且又是在街上,多少双眼睛看着。
赵莲儿看自己娘亲有些生气,便住了嘴,只是愤愤地瞪了吴氏一眼,站到了吴氏身后,从侧后方扶着她。
“大嫂,多谢你和大哥帮我们。这会儿既然有了银子,我也想还给你。只是,不知道你可带了借据来?”
原来赵大郎家借给张氏的银子都是写了借据,按了指印的。按说一般的两兄弟互相之间借这点儿银子哪里需要写什么借据,当初赵大郎回家说要借银子给张氏办兄弟的丧事的时候,也没说要写什么借据。是吴氏不依,闹个不休,逼着赵大郎让自己儿子赵旺写了借据,拿到赵二郎家让张氏按了指印儿。后面借给张氏瞧病的银子也同样写了借据,按了指印儿,故而张氏有此说。
“早备好了。你等着我给你。”吴氏看在银子的份儿上,就不和赵莲儿计较了。一边说一边从左边的袖子里头摸出了两张折叠好的纸,展开后在张氏眼前一晃,“你看,这就是你按了指印儿的借据。”
“我须看清楚了才能交银子给你。”张氏道,心里想,这吴氏鬼主意多,得防着她,万一她要拿个假借据来,自己个儿还了她银子,到时候她拿真借据上门来闹,不是又把自己和女儿推到火坑里去了吗?
好在张氏这一回多了个心眼儿,这吴氏还真是弄了两张假的借据来意图蒙骗她。想得了十二两银子后,以后又拿真借据来逼迫张氏母女两个。她之所以这么大的胆子,肆无忌惮,主要是在家里头,赵大郎和老娘刘氏都被她拿捏住了。而且她娘家的那几个兄弟都是本地的一些帮闲痞子之类不务正业的主儿。平时没事就爱欺负邻里敲诈钱财的,更别说像张氏这样死了丈夫,在吴县又没有什么亲戚,孤身寡妇一个,生得也是两个女儿,搓圆揉扁更是不在话下。
………………………………
第13章 还债(2)
吴氏却说:“弟妹,难道我还骗你不成?我们一手交银子,一手交借据。”
“也好,只是你得把借据展开,摊在手里让我瞧一瞧。”张氏道,她虽然识不了几个字,但这借据还是认识的,当日侄儿赵旺把借据拿来,让她按手印的时候,背着赵旺,她就在上头写有银子多少的地方,拿食指沾了点儿自己的口水在那墨字上点了一下,作为自己独特的一个记号。前后两张借据都是用这种法子留了个自己才知道和认识的印记。
吴氏听她这样说,心里不以为然,这病歪歪的弟妹也识不了几个字,自己手上这借据是找自己儿子重新写的,在按指印的地方则是自己按上去的,和张氏的也差不多。她才不相信这张氏能火眼金睛瞧出假来。
于是,她便大大方方地将手上的假借据展开给张氏看,“弟妹,你看,这可不是你按了手印的借据么?”
张氏探过头去,一眼就看到借据上头没有自己点上去的印记,便说:“嫂子,想必你拿错了,这绝不是我按手印的借据!”
“怎么会?你的眼是不是花了,这明明是你按了手印的借据嘛!”吴氏抖着手里的两张纸强笑道。心里却在想,难不成自己假造的这借据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被张氏给看出来了?
张氏懒得跟她解释,方才自己说她拿错了以已经是给她台阶下了,她还这么说,还真把人当傻子骗呢?
“莲儿,我们走。”她转身扶着自己二女儿的手便迈步向前。赵莲儿回头瞥一眼吴氏,小声嘀咕,“竟然想拿假借据来骗人……”
吴氏也听到了赵莲儿的话,就算她脸皮再厚,这会儿也有些讪讪的。尽管她搞不清楚为何张氏能瞧出自己手上的借据是假的?但在这之前,她也把那两张真的借据放到了右边袖子的袖袋中,就是防止假借据被张氏识别出来,自己可以有借口遮掩一二。此刻她见张氏冷着脸扶着自己二女儿的手转身就走,便明白她这病歪歪的弟妹是认出假借据而恼了。
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是吴氏还是把那两张假的借据收起,从右边袖子里掏出两张真借据捏在手里,快步去追上张氏母女,“弟妹且等一等!”
追上张氏母女后,吴氏把手里那两张真的借据展开给张氏看,“你看看,这两张是不是?我适才粗心,竟是拿错了,好在弟妹提醒了。”
张氏仔细看了看,明白这两张是真的借据了,便说:“好,你给我借据,我给你银子。”说完便伸手在自己的袖袋中去掏银子,不过手才摸到那包银子,立刻想到什么,便停住了动作对吴氏说:“嫂子,我们两个妇人当街拿银子不合适,就怕那起心不善的人见财起意,要是抢夺了去可怎么好?因此,我觉着这会儿在街上给你银子不合适,还是一会儿回家去再给你罢。”
吴氏闻言四面一看,周围不少人哩。古话说得好,财不露白,自己也是太心急要收回借出的银子了,才没想到这个。如今听张氏一提醒,也觉得她说得对。十几两银子可不是小数,县城里就是那去买菜买肉的妇人身上揣着几十个钱也有人偷,有人抢,何况这许多银子。
虽然说自己娘家几个兄弟也不是好惹的主儿,可是毕竟此时他们不在自己身边,若有窃贼看见银子起了意,不是同样要被偷被抢?
想到此,她颇有些失望道:“那好,我就听你一句,一会儿回去后再让你还银子。”
张氏嗯了一声,便把手从袖子里拿出来,依旧扶了赵莲儿的手转身继续走路。吴氏便跟在身后道:“那咱们一起回去。”
赵莲儿却说:“大伯母你还是先回去,我娘好不容易进城一回,我要扶着她去这南城的医馆瞧病抓药,不敢要你相陪。你放心,一会儿回去了,我娘准会一分不少地还清欠你的银子。”
吴氏白一眼赵莲儿,哼一声道:“谁稀罕跟你们一起?我娘家在这南城边儿,我这是走得回我娘家的路。”说完,喝了声,“让开!”随即上前一步推开赵莲儿,扭着腰一径去了。
赵莲儿被她一推,便撞到身旁自己娘亲身上,两母女都差点儿摔倒。好容易立稳了,直起身子,赵莲儿向着吴氏的背影狠狠地往地上吐了口口水,呸了一声。
张氏拉一拉她,“算了,莲儿我们走吧。”
赵莲儿听了母亲的话,这才回过身来,自作主张叫了顶路边的轿子,扶着母亲进去坐了,往这城南有名的一家医馆而去。张氏虽然心疼这坐轿也要花掉十几个钱,但她也明白自己强撑着出来到秦府看了自己的大闺女这体力都是到了极限,今儿个天还冷着,在外头吹多了风,怕再受寒病情加重,反而更要多费银子。因此也就同意了坐轿。而赵莲儿心里头早有打算,自己娘亲这几个月病得厉害,久久好不了,一是因为爹爹遭横祸而亡,她伤心,心情不豫。并且家里缺吃少喝,找的郎中也不是什么有本事的正规坐馆的郎中,开的药不过是些平常的草药,药效不好,所以才会挨延至今。
所以今日有了银子,她第一个想到的是要找好郎中,开好药来替娘亲治病,争取早日把病治好,不但姐姐和自己能安心,就是家里的日子也会恢复到以前的样子,慢慢好起来。
接下来,张氏母女便真个去城南的一家医馆找了个有些名气的郎中瞧病抓药。诊费和药费花了三两二钱银子,给张氏开了五副药。那郎中说,只要把这五副药吃了,一个月内张氏的病就能完全好,又嘱咐了她一些吃药的禁忌之类的话。给银子的时候,张氏好生心痛,但赵莲儿说:“娘,如今有了好药吃,你也要放宽心,少思少想,这药才能真正管用,病也才能真正好。”
张氏觉得自己的二女儿说得不错,再想不开就是糟蹋了这么贵的药。因此她在心里暗自嘱咐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吃药治病,否则就是对不起自己的两个女儿了,尤其是大女儿。
随后两母女付了银子出来,赵莲儿又去买了些米,一斤盐,一瓶子油,一瓶子醋,一只腌鹅,两条咸鱼,二十个鸡蛋,一小袋子碳,去雇了个骡车,自己和娘坐了回家去。这瞧病抓药,加上买东西,坐车,一共花去近五两银子,母女两个除了还吴氏的十二两银子,手里剩下不过八两多银子了。
到了家,赵莲儿扶着娘亲去西屋躺下,自己则是把这些东西都藏到了自己以前和姐姐住的东屋,把门锁上。这才出来,把西屋里的火盆端出来放进去木炭,生了火,再端到西屋里娘亲的床前,让屋子里暖和起来。接下来,她拿了一把小斧头和绳索出来,跟张氏打过招呼,出了院子,把院门儿锁上,去房后的小树林里去砍些枯树枝做柴火。等砍下一些来,便拿绳子捆了,背了一小捆回来开了院子门儿上的锁,进到那间简易的厨房中,将柴火放下,洗锅淘米,最后把火升起熬粥。
锅里熬上粥了,她才又去西屋里,拿了一包药出来,把以前那个瓦罐里头熬剩下的残药汁儿倒了。重新在井边洗过了瓦罐,将新药倒进去,再倒进去水,拿到厨房里,放在灶上的另一个灶孔上头熬起药来。
这些做好了,赵莲儿舒出一口气,脚不沾地又跑去把东屋的门儿开了,拿了两个鸡蛋还有那瓶子油出来,打算一会儿粥熬好了,炒两个鸡蛋下饭。
………………………………
第14章 还债(3)
不过,还没等她拿着这些东西走出屋子,就听到院子外头有拍门的声音和大伯母吴氏尖锐的叫开门儿的声音响起。一听到这声音,赵莲儿便把手上拿着的鸡蛋和油瓶重新拿回东屋去放下,出来后把门儿锁上,这才拍了拍手去开门儿。
西屋里头,倚靠在床头并没有躺下的张氏闭眼小憩了一会儿,听到院子外头的声音后便睁开了眼,摸了摸放在枕边的一个半旧的帕子包着的十三两银子。因为早就想到吴氏今日定会前来讨债,所以她一回来便把所欠下的银子准备好了,甚至考虑到吴氏还会要利息,所以还准备好了一两银子的利钱。
赵莲儿走到院门儿前,将门开了,面无表情,一句话也没有的看着吴氏进来,等她大步往西屋里去,这才转身重又把院门儿阖上,跟在她身后往娘亲所在的屋子里去。吴氏也懒得和自己这二侄女儿说话,因为晓得这小丫头片子一惯和她不对付,且又有些牙尖嘴利的,十分不喜欢。所以两人可说是相看两厌,一开口说话就要起争执的,彼此闭嘴不吵起来已经是最好的状况了。
“弟妹,今儿个看着你倒好像好些了……”吴氏一进屋,立即一甩帕子,面儿上带了三分笑的对着张氏道。顺带扫了眼张氏身侧。张氏一见她这样,就知道这妇人是看在银子的面儿上才有这好脸色好声气,便也不跟她啰嗦,直接将枕头边早包好的那包银子拿起来递向她,“大嫂,这欠你的银子都备好了,一共十三两,除了借你的十二两,还有一两的利钱。你把借据拿来,我看过了,我们一手交钱一手交那借据。”
“十三两?弟妹,你打听打听,这外头十两银子三个月的利钱也得二两哩,何况我和大郎可是借了十二两与你,且离二郎死办丧事到如今已是四个多月了……”吴氏本来带着三分笑的脸垮了下去,很是不悦地说道。
不等张氏说话,跟着吴氏身后进屋的赵莲儿已经生气地开口,“大伯母,你当是在赌坊里放银子呢?当初,大伯拿银子来的时候,并没有说过要利钱,就是后来堂哥送借据来,上头也没写要利钱的。我娘肯给你一两利钱已是存了感激之心才愿意给你。如今你竟然要二两,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说到这里,赵莲儿转脸对张氏说:“娘,既然大伯母对咱们还她银子有看法,我看不如暂缓还她这银子,等大伯晚上回家再找他来说上一说,看当初借银子给我们时可说了利钱的事儿?”
张氏也气吴氏不仅一点儿不顾及两家是血脉至亲,还屡次上门来逼债,害得自己大女儿卖身进了秦府为婢,这会儿甚至要二两的利钱。虽然想到吴氏这么做,或者赵大郎并非一无所知。可是真要撕破脸,去将赵大郎找来对质,那他一定会下不来台,跟吴氏难免会有争吵,让吴氏难堪。不过令这冷血的女人吃瘪,张氏倒是很愿意看到。于是她便说:“好,我也是这意思。”
赵莲儿听娘亲赞同自己的说法,随即看向吴氏冷笑道:“大伯母,我娘跟我想的一样。那么,这会儿你请回,等晚间大伯回来了,我去请他来说话,看这利钱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借据上头可写了几两?”
吴氏没想到这娘俩竟然说出了这一番话来反驳自己,倒让她一时之间无话可说。别说这借据上头并没有写上几两利钱,就是自己丈夫赵大郎那里她也是遮遮掩掩不敢大张旗鼓地逼债。因为她深知赵大郎虽然软弱,但却并不是一点儿脾气都无。为了借给赵二郎家十二两银子的事情,两个人已经不知道吵过多少回了。有一回,赵大郎甚至举起了拳头,多亏自己婆婆刘氏上前来拦住了。但他也放出了话,说她再乱来,就要教训她,豁出去不过了等语。
想起这个,她有些忌讳,自然是不想让赵莲儿真个晚间上自己家去找赵大郎评理。而且,她一惯都是信奉的银钱落袋为安。拖久了万一张氏有个三长两短,该向谁讨银子去。那可不是大大地不划算了么?
“算了,十三两就十三两吧。这是借据,弟妹你看一看……”
吴氏很快又变了脸,把那真的两张借据从袖子里头掏出来,走到张氏跟前,展开给她看。张氏仔细看了看,在上头看到找了自己所做的记号,知道这回吴氏拿的是真借据了,便说:“好,咱们交换吧。”
于是两人便真个一手交借据一手交银子,互相交换了后。张氏拿着那两张借据松了口气,但同时心里头又泛上莫名的心酸。而吴氏则是打开那包银子的旧帕子,仔细检查过了里头两个五两的银锭和三两的碎银后重新包起,塞到自己袖袋里头得意的一笑。又不怀好意的看了张氏和赵莲儿一眼,转身一言不发的扭着身子扬长而去。
吴氏出了屋子后,赵莲儿跟出去等她出了院子,把门重重地关上,拴上门闩。站在雪地里长长吁出一口气,垂着头,不觉喜悦,但觉寂寥。站了一小会儿,直到鼻尖上沾上一粒粗盐般的雪粒才倏然一凉,抬头仰望天空,见日头早已隐入厚厚的一团乌云之中,一早放晴的碧空已然不见,空中飘下些雪粒子,看样子又要下雪了。便收拾起萧索的心情,快步往厨房里去看熬的粥和药……
“莲儿,把灯拿来……”吃过粥和药后,天色已经黑下来,屋子里点起了灯。张氏便让自己二女儿把灯拿到自己跟前,然后将压在枕下的那两张借据拿出来,放在灯上点燃,直到最后差一点儿烧到手彻底化成灰烬为止。母女两个看着地上那一团黑色的灰烬好半天没出声,最后还是张氏道:“莲儿,咱们得好好过下去,才能对得起你爹和你姐……”
赵莲儿眼里包着泪重重点头。
………………………………
第15章 美婢
秦府内院西南角靠近二门的下人房里头,府中负责教给初进府下人规矩的鲁妈妈正在对跟前垂手肃立的三个十来岁的丫鬟训话,“赵梅儿,刘招弟,姚阿大,你们三个都是这两日初进府的奴婢,今儿下午我已经教给你们一些初步的规矩。你们睡下前都再记一记,做一做,明儿一早我可是要考你们的。”
“是,鲁妈妈。”三人齐齐蹲身一礼道。
鲁妈妈扫了三人一眼,“嗯”了一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