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幻之盛唐-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的地下窖贮法和炭烟防『潮』治霉法,至少可以再支撑很长一段时间。
看惯了那些木然呆滞的面孔,因为食物的热气,而鲜活起来。心中多少有些许成就和自得的。
转头呼喝道,“去流民大营罢”,却是我感兴趣的一个所了。
车行陌上,割的田地还是金黄的一片,不时远远掠过视野堆的老高的谷堆,和大老远就飘逸空气中,乡民焚烧麦草气味,广阔的原野中隐约错落的小丘山包,也是葱翠中夹杂着灿烂的金黄,却是一片让人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太平丰饶的景象。直到转过了一处山头,情景顿时一变。
老远就可以听到人声马吠鼎沸混合着断断续续的各种轰窿声,绵长宽广的哗啦水声,竟一片喧嚣
所谓的流民大营,位于成都府北郊数十里外的平山附近,两面临山,南接岷江支流,源水这里转了个小小的弯了以下,堆出一片的台地来,由于土质贫瘠而坚硬,多砾石沙土,因此常年都是大片大片的荒弃,因为足够的广阔,被选为初流民的安置所,又几经拓建迁移的,至现今『性』质有所变化,已是一派繁忙的工地景象。
安抚使有关的从事佐属,早得了消息,迎了一大群的出来,齐声招呼行礼的,其中好些熟人熟面孔的。既有象皇甫、常建等这些关中十七友的赫然也其中,以国家民生的大义相激,请他们出来做事,其实很容易的事情。借着这个机会,潜移默化的把他们彻底绑我的利益体系上。
诸如这位刘长卿先生,被我找个机会举荐给太上后,敢言直弊,很是给太上留下了一些印象,不久就被授为正七品权监察御使,现兼事检正流民司务,专门纠举流民事务过程中,可能出现不法舞弊的情形。
还有相当部分则是干脆完全出自我家,作为一个这一个临时设立的差遣官,机构设置和人事,我都有相当程度的自由置制权,但由于一些因素,对于安抚使的一些事务,地方上似乎不怎么看好和支持的,虽然表面不敢怎么违逆,但是暗中一直有些抵制的意思,因此本乡本土中,知道中间关节的,还愿意出来给我做事的就没什么人。少数投效的,也多是些地位太低,多少抱有想改变现状投机意图的。
因此,于是深感人手缺乏,特别人才缺乏无可奈何之下,我不得不把主意打到了我家收容的那些人身上了。其中既有我家卖身的门人,也有收容的太学生士子们,其中选了可靠又塌实的,出来襄赞事务,虽然不免落得背后“任人唯亲”,“所用皆出私门”的非议和杯葛,但是保持队伍纯洁『性』的好处,却是显儿易见的。象这种繁而杂的事务,涉及颇广,往来复杂,容易发生上下其手,勾结起来舞弊的机会,别说某些有心人算计和使拌,常务领导郑某人的手腕下,虽然不能说支使如臂,但也是上下政通戳力一气的。
而这些门人乃至士子的前程本来就捏我手里,现又有了这个机会,许多也是饥寒困顿里熬过的人,主要由他们担任底下小佐、从吏,直接面对流民,做起事来显然要比别人加的心。
招呼过之后,大都散去继续忙禄自己,只留下我自行参观左右的。他们这种忙碌而井然有序的气氛,让我很是喜欢。
营地的外围,分布着烧陶、做糖、酿酒、熬胶、扎油等形形『色』『色』的大型作坊。却是地方士人大户投资参股的民生事业,鼓励工商以收纳流民的产物。这个主意早却是出现郑元和上书的陈条中,他的理由是所谓“地有,而人无,人滋增而地减。是为官工以养之,事碌以安之,显显无大患呼”
早提出以工代赈的奏议,也是通过劳动密集型的官办工场来吸纳管理流民中的青壮,这东西也是后世法国社会主义革命巴黎公社中,曾出现过的国家工厂的前身。
让我很是惊讶,传统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模式的教育下,居然出现了他这样有点资本主义萌芽式想法的技术官僚。这应该不是阶级觉悟的问题了。
但是初开这个头,却不过是因为我,看见这个一大批廉价劳力,浪费了可惜,通过军工的附属产业,流民中搞起来的便宜营生,然后是一些被我鼓动而来的诸如宫内、军中等有闲钱的投资者,然后再如赵尤恒之流已经尝到了与合作的益处的一些商家群体,以及又如一些我劝捐中干脆是不好推却了,权是做赞助的关系户,也情愿不情愿的参与进来。
我本来的打算,是通过这些股本的多样化,也能够有效的分摊风险成本,毕竟我还没狂妄到,仗着点后世一知半解的东西,就可以独力主导这个时代工商业发展。
后来地方上的也逐步发现认识其中的商机,这些流民多而廉价,只要少许的投入,就可以获得一大批吃苦耐老的工人,这绝对是本好买卖的。开始试着接触安抚司的干系,投了本钱进来。
结果那些本不看好的人发现,先做的人都获利非浅后,就不再缺少趋之若骛,削尖脑袋谋个门路想里头参一份人了。不过后来者想进来分一杯羹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必须有足够的投入,遵守先行者指定的行规和体制,不管你是世家大族,还是官绅士民,要知道,早期的投资者中就不乏些很有分量的人物,没有人会和自己利益过不去的,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利益被摊的薄了,因此大多数不上台面的手段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能老实的按照规矩来,而本来不怎么被看好的安抚司一下就变的热门起来,作为管理流民的机构,没有安抚使的批准,谁也别想得到任何一个廉价的劳力,别说对安置流民朝廷给予优遇。
当然作为始作俑者的郑元和,对于一个简单的流民安置计划,被我搞成个『乱』七八糟的四不象,甚至还能有所赢利的东西,却是郁闷也无可奈何的。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
第一百一十七章 营造与建设
第一百一十七章 营造与建设
当然,我做这一切的立场,都是以利益为中心的,没有钱赚的事情谁肯做啊,没有选泽的情况下,被人剥削总比饿死好,这些饥寒中人的要求也是很低的,只要有个安身的地方,下顿有个着落,就是被『操』役如牛马些,也能忍耐的。
工坊的周边,堆砌的密密匝匝如蜂巢一般的事物,便是那些工人的搭就的简易棚窝,虽然简陋了些,用了沼土、石灰、红泥的三合浆,捣壁封涂了缝隙,到了冬天也不怕漏风,这也是组织流民早进行的工程,其规模也随着作坊,不断的扩展,乃至至今相当部分还热火朝天的建设过程中。
通过温江县的源水的支渠,大量的砍伐自西山的竹木可以直接顺流飘下,为营地源源不断的直接供应了大量的建材。
那些场坊其间,穿『插』分布着明渠暗沟大小水池。还修出碎石铺的宽敞马道和车辙。用从层石墙街垒分成众多的层次分明大小区域,隐然一个兴工业区的雏形,有详细的规划,不但可以供用水、防火、防盗,要是有了变『乱』,还可依房垒做防御之用。规划是可以容纳人数万到十万的所。
每天,天刚发亮,鸣钟而起,敲锣而止。凭工牌出入,供应三餐的大锅饭,虽然是便宜的杂米粗粮,但管够。七日一轮休,出营地,还有微薄的工钱。这是统一的规矩,倒是让许多人心满意足,巴望长这么下去也不赖。
沿着车马道,再进去一些,大片木墙围栅还有人值守的场地,便是官办的事业,剑南是个大道,物产丰富,作为唐代手工业有关的将做,军器、少府、都水四监,剑南都有相应的设置,有现成的匠户、场地、技术等基础和底子,因此郑元和的工赈之法,多落实这些上头。
这其中,便要说到唐代的社会生产形态,唐代官府手工业门类众多;规模庞大;不但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行政经营管理系统;而且建立封建统治基础之上;按照『政府』的需要;生产几乎无所不有的各类产品;具有典型的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唐代官府手工业的主要经营管理体系; 由尚书省工部、工部司、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铸钱监等构成了,负责不同的生产门类。其劳动力组成主要来自两部分:
一部分是官奴婢和刑徒、流徒、番户、杂户,因犯罪等原因而成为国家的劳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罪人,刑户。官奴婢常役无番;番户一年三番;杂户二年五番;每番皆为一个月。
另一部分是征自民间的各类工匠和丁夫,属于随需随征的国家徭役体系的。如军队出征,可以征发地方工匠乃至行会组织,组成随军匠营服役,是为“官士农工商”五民中工属匠户之义务。
这些省台诸监基本掌握了大量的劳役资源,光少府监一家,京畿所属的官奴婢和刑徒、流徒、番户、杂户等就有六万之众。
不过自从长安失陷后,这些构建多已经名存实亡了,因此当以工赈之法的名义恢复重建起来,也大量的流民提供了一条可以寄身的出路。先后通过军中募兵招夫吸纳一部分,民间的田地庄园吸纳一部分,官、私营造又吸纳一部分,事实已经大量抽空了流民中的主要青壮力量。
其间林立遍布的甲、弩、车、器、木、漆诸坊。从刀剑、斧钺、甲胄,到纸笔、茵席、履舄之物皆有所造司。
显眼的,莫过沿水一排巨大的水轮,滋滋呀呀滚动,这便是工场的动力来源,利用水力通过杠杆轴承齿轮,带动一些冲压锻造车磨的机构,效率何止百倍。
不时可以看到偌大的高架,水力的拖动下,将石胎包铁的大撞锤,缓缓升到高处,然后闪电一般呼啸飞落,锻的一声巨响,震的地皮一阵颤抖,余音嗡嗡的。如蚂蚁般的匠人们流水般的送料进去,又如流水般的运出来。
一件胸甲所需的数百甲叶,轰隆声中哐裆一下就模具上成型了,另一些则通过旋叶,化为强劲的风力,鼓的那些大小烟炉里,直冒出滋滋耀眼的青灰火『色』。不过由于材料的限制,这些轮机的构件主要还是以木制为主,只有一些承力的关键部位,才有铁套钢筘金属部件。虽然选用的是多年成材坚硬的枪木,但运转上2…3个月,还是就得重换。
唐人工匠的创造力,出呼我的想象,就和那改进的床弩一般,我不过是说了些大概的意向,匠户营的那些人,就能够凭借简陋的工具,硬是鼓捣出类似原始车床、冲床的东西,虽然极其粗陋笨重,但已经能够以人力、畜力,乃至水力为动力,对器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刨、铣、镗、冲、钻”的作业了。
越近核心区域,防备的越是森严,不但有明光红缨的甲士警戒游走左右。暗中还有一些形容精悍的汉子混人群中,却是便装的戒哨。见了我纷纷恭恭敬敬行礼致意的。
早那些路上招募来的万把随军义勇,都是身体素质比较好的青壮,各分给卫伯玉、高达夫一部后,又考拔补充军剩下的,都充入了要求严格的核心区域,诸如军器场坊之类要求保密比较严格所,战争时期,整治兵器甲备的需求极大的,特别是接管成都的器做使、甲坊、弩坊以后,是需要大量的劳力。因此即使征兵选不上的,也都安排过来做工。是为军旗生产的中坚。
外围的工棚旁是一大排细加工的附属作坊,有些微凉的天儿,一个个工匠光着膀子,汗水顺着束着布带的发簪往下淌,不时溅到烧红泛白的铁具上,发出“嗤”的一声,接着冒出一缕青烟。他们身后,一把把未打磨的刀身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这些刀身形状各异,有六七种之多,分类堆放着,旁边还有几堆零散的枪槊头、箭尖,铁鞭、铁链、夹棒之类的兵器,一面面长短方圆格式的木、团、漆、皮、铁的排盾,堆叠得老高。
作坊群外墙,『露』天场地里,一些『妇』女就飞旋的转轮上打磨兵器,另一些『妇』女正用撞锤把一片片铁甲叶钉起来,有的把些细小的铁环串成一件衣服,看来是为将领们准备的战甲。还有些少年,则是木架布蒙的流水线上,分检零件,不时将不合数的挑出去回锻。
都是军工的家眷,让这些人也来做些半天零工,却是为了换取早、午的各一次的一大碗菜粥,或是下午那些流民中,一次秀才夫子们集中开蒙学的时间,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能够学会识字就可以了。不要和我说用童工『妇』孺违反人权什么的,要是不给机会,让他们饿死才是真的没人『性』。
搞出这一大滩东西,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本以为军器采买置办是一个油水丰厚的差事,可是当底下将预算报上来,上面的天文数字,也让我不禁恶狠狠骂了一句“靠你老母,抢钱啊”。我还以为是下面人过了手脚,派人清查了才只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光市面上常见的,可以自由买卖的横刀一柄,上好的镔铁铸横刀,上等货壹口需钱2500文,便宜的钢口横刀壹口,下下等也要700文。虽然大量购置还有不小的折扣,几万人的列装计算起来,也是一笔天大的数目了。
另外,这个时代的武器,是真正的手工制品,简易的工房里以人力为主,一点点敲打锻造出来,所谓官家作坊,只有人力和畜力混合的一些简单生产机具。主要还是人海战术的密集劳动生产完成,所谓的百练钢刀,其生产成本和周期可想而知了。
而弓弩就加麻烦,“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造一只合格的良弓,且不说选材的挑剔,光准备原料所需要的周期,就可能一年四季,别说需材料多,工艺复杂的弩了。一具可以卖到3万钱。
而且按照现有官造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进度,往常年景,也不过能满足蜀地八州六镇的正常损耗,现全力加倍了开工,要想配齐,起码要排到明年下半年去了。
军队本是个吞钱厉害的行当,人要吃粮马要食草,平日就待着不动,也要耗费钱粮的,别说我,三天一拉动五天一突击的行军『操』练。如果是一只装具齐全的骑兵,那消耗厉害了。成都府之岁,维持眼下的局面是勉强足够了,但是一些额外的编制,还有装备器械的损耗,就得自己想办法,还有些东西,受到生产力的限制,不是有钱就可以马上办的到的。
既然做了就做大,起码要大到收支平衡,有利可图的程度,所以我不得不想些办法,提供一些先进技术的意向。那位『毛』太祖不说过,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纭纭。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
第一百一十八章 无题中
第一百一十八章 无题中
俺自然不是什么冶金化学的双博士,或者部门专家,只是个学历史干考古的,数理化水准大多数只限于九年义务普及和自费4年教育的水平,不过好大学时看了众多网络架空小说诸如再起、春秋传。无敌之流的可以借鉴。
又做过斑竹的,对于相关话题没有少讨论,道是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路,这里还得感谢中华杨、酒徒、阿越之流起点大婶,看过那么多的架空的小说,号称回到古代的专家前辈们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架构建设,进行探讨实践开山铺路专美于前,假想起古代工业发展规程来。有的内容已经写的比产品说明书还详细了。不由人不印象深刻的。
虽然大部分都是无稽之谈,但是也不乏一些有见地的。我只是拣了看起来比较合理一些的,照搬来试着用,也就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了。
当然,做这些东西动机也不是,创建发展资本主义,改变社会结构什么无聊的崇高信念,无他,只是为了这个时代,让自己舒适一些。
虽然沿循着无数架空小说前辈已经走烂的道路,搞什么钢铁水泥,着实无趣的很,但是总没有人和钱财过不去的,牢『骚』发归发,事情也做归做。
诸如搞一些石墨粘合的容器,作炼铁坩埚,用土窑子练焦炭等,都是乡下农村里作坊已经普及的事物。
这个时代的武器,是真正的手工制品,简易的工房里以人力为主,凭借着时代相成的技艺,一点点敲打锻造出来,即所谓的百练成兵,后还是会有相当高比例残次品,其生产成本和周期可想而知了。
比如那老远就可以感受到铁水滚滚的蒸腾热力,各『色』高矮炉子。那是我实验过了历代的灌钢法、苏钢法等,后,从好上马的坩埚开始先凑合着用,只要有足够的原料,许多个灶口一起治炼起来,也能日出好几千斤上万的。
另还有小高炉还实验中,那全民大练钢铁时代留下来的东西,『毛』病和问题还很多。至于其他淬火、锻制什么的工艺只知道点方法,具体数据和规程,我就没有办法,只能让他们一次次的实验,自己一点点的琢磨掌握了。毕竟原理是一回事,做起来是另一回事。科学上,差之毫厘,往往谬之千里。
我也不敢说这个是自己发明的,只假托这是西域大食国密传的大马士革钢的工艺。
虽然大多是开工的,但才短短几个月就有这般成就,也算了得了。成都府附近的县下就有煤、铁的矿藏,不过一直开采量不高罢了。直到采用了淘选法之后,也暂时够使用的。
后来来投的流民渐多,因为工厂逐步饱和,剩下没事做的劳力,也分籍造册,安抚置制司的组织下,开山修路,对周遍各州县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修缮拓宽。
这才发现我考古专业的好处了,当年也参加过学校参与三峡等地抢救『性』发掘的借调活动。我那选修课的古代地理中矿藏分布,居然还能记得一些。
勘探队已经有了结果,现代攀枝花所,位于姚州和携州交境会川县一个汗夷杂居的小镇附近,已经发现可以『露』天开采的铁矿脉,唐代因为技术水平的限制,缺乏深井采矿能力,只能进行一些斜井和浅层开采,所以大规模的『露』天矿脉的发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周边分布还有煤、铁、铜等散矿。
唯一的后果,就是造成相当时间,各周县风水先生的短缺,因为都被官府征调走了。相对熟悉古代的地理观测的,就这些人了。堪舆之术的结果,就十三府十县及其附近的风水先生为之一空,虽然不乏混世之徒,但总还勉强合用。至于这些人凑一起,还真鼓捣出一些东西,诸如将所学发扬光大,探讨研究开发出一门学问了,那是后话了。
蜀地可说是矿藏丰富,那怕这个时代,已经分布了相当规模的矿区了,嘉陵江、岷江等几条水系,沿江都有大量的矿藏,俞州、蜀州有煤、铁,江油、泸州有铅锌,维州有石棉,嘉州还有锰铁矿,简州发现的“地火膏”样品,已经证明是与石油有关的油页岩,还有成熟的水力运输条件,虽然这些储量放现代来说没什么,但古代已经是了不得的成果了,大量流民因此分流出去。陆续组织的数支流民恳拓团,一边修路一边开矿,也初见成效。
而现称为南丹的地方,境内有锡、锑、锌、金、银、铜、铁、铟、钨,此时属羁縻地的延州,境内已经有丹砂、水银的采掘场。
当然,我对这些传统矿区的印象,都来自电视闻,这些地区以频繁矿难事故而闻名全国,象著名的南丹特大透水事故,这些地区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因为埋藏浅,易开采,技术含量不高,轻易可以上马,向来是『乱』挖『乱』采的小煤窑、小矿井泛滥的重灾区。连带这安全事故出镜率很高,而让人印象深刻。
等开发起来,大办附属加工的工场又吸收流民,靠卖矿山和工场一定期限的特许权,又可以狠狠收了一笔。我显然没怎么想古代搞什么资本主义运动,但捞嵌的头脑,还十比那些古人有优势些。
那些初流民头目也按照作用,封了不等的末品的小官以及不入流的胥吏,算做了我这个安抚使下面的属员。倒也是看到了前程和出路,信心大涨,人人摩拳擦掌卖力的想做出个成就来。
虽然我手下苦是苦了些,但至少不用沦于饥寒困顿,以底层百姓坚忍耐劳的传统,少有怨言反是感激的多。
事实上就是特殊情况下的计划经济,以南人事田,北人从工,避开地有而人益多的矛盾。将来安定了,这些熟练工人无论是返乡还是就地安置,都有一个好的基础。当然有些矛盾还是存不可避免,只是被隐藏的深,加间接化,比如产品和技术的出现,对当地传统行当事业的冲击,要么学这改进要么就自然淘汰破产,还有来自流民显然廉价的劳工,势必造成本地人工和就业的下降等等,但至少表面上,大部分还可以做到两相其安,各有所司的。
待到各个点用人满了。然后进一步,就是募民继续一边修路一边营造,就近去开边疆了。我对历朝历代移民开发政策的了解不多,都来自网上的帖子,印象深刻的也就是近几十年的生产建设兵团
我记得有部关于帖子信誓旦旦的考据说,四川至南宋仍有大量未开发之地,只是山民土著多了点,于是那些半军化管训出来的义勇,也很能派的上些用场。
按照开田若干若干顷,给予奖赏,多开多奖的,耕种一定年成后,就归为己有的,至于可能和少数民族的冲突,倒不放心上,愿意开化的登籍造册,不合作的剥夺了生活多年的土地财产,卖做奴去罢。这年头谁认识谁啊。期间肯定要有一个反复甚至波折的过程,但是不用我去头痛了,我开了头就行了,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农民寻找出路,自发的也会去做的。
许多里都喜欢说开发湖广,我也特意派了人去寻访了一番,现实很快给我当头一棒,不完全是那么回事,那地方古称云梦大泽,遍布沼泽和湿地,要想作为农耕用地不是不行,但需要先围堰,排干积水,然后种植一些适应『性』好的作物,改善土质,其中的需要耗费的功夫和时间,不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是难以完成的。实太过于旷日持久,别说其中五陵夷、溪洞蛮这些的土著众多,也许将来对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是个出路,对眼下迫切需要见效的事业,却是没有丝毫帮助的,我才没有那么多闲钱倒腾进去。
我又不是石越那个想做圣人的疯子,有耐『性』和耐心拿一群北方的饥民,去开发南方的大沼泽,光这个念头就足够疯狂和要命了,这东西就和6、70年代以支援边疆为名,号召知青下乡运动一样,诸如到云南密林去开荒种橡胶纭纭,也许出发点是好,但是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多少本来可以好的建设岗位上发挥作用的知识青年,为了一个渺远的理想埋骨偏远荒芜他乡,造成个整个社会文明的断层和所谓“创伤”的一代。以至于二代领导只总结了三个不满意“国家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知青不满意”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
第一百一十九章 把持与对策
第一百一十九章 把持与对策
走了一圈下来,腿脚有些乏了,就领进了当值的官房,奉茶休憩,那些工坊厂房的主事,有心邀好的,就会逐一送了各『色』品过来赏鉴。
这郑元和,也甚有耐『性』的,陪我走了这么些时日,虽然嘴上矜持着不说什么,但是面对如此一大滩事业的成就和规模,但从他隐约流『露』的表情上看,心里还是多少有些自得和欣然的。他虽然不动发明创造,却有这很好的统筹和计划能力,他的项目被我一改再改,却没有出大问题,这就是他的功劳了。
比如我眼前这官制饴炼坊,捧上的这一盘白花花的糖,提纯后的方圆糖晶堆砌成小塔,冰莹剔透的让人口中生津的;还有各『色』加工过的糖制品,五颜六『色』的糖果儿、糖酥、糖卷什么的,着实诱人的很。
自从贞观年间名将王玄策出使西域,借兵攻破东天竺摩羯陀诸国掠其工匠,也将天竺的制糖术传入大唐,这蜀地、岭南种植甘蔗制糖的历史也有百多年了。不过糖加工规模都不太大,熬制出来的除了板糖、糖稀外,也就石蜜比较有名外,品质也很原始。
因此深加工大有可为,何况由于正值战『乱』,资源紧张起来,朝廷酝酿着开始禁用粮食酿酒,因此我让他们用制糖剩余的蔗渣酿酒,如果获得成功,又是一大收入。还有名为猴儿酿的原始果酒的制作,许多人已经看了商机。
而这些官私生产的产品,相当一部分通过特殊的途径,将流入到吐蕃、南沼等地,丝茶纸酒糖等消费品乃至奢侈品那里大有市场,甚至一钱这样的纯白方糖,可以换到等重的银子或是一头小牛。
事实上我做的这些工场多是长期投资,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所,这些经过了当初起步阶段,天文数字的后续投入,自然不是我凭空变出来的。
当时开源节流的问题就摆到了眼前,正好当时鲜于家倒台,抄获了不少,暂时缓解一些,而鲜于家事件后大的收获,就是有相当部分家族中的主事和经办人员的投靠,通过这些投诚的人士,掌握了其鲜于家原有大部分的走私回易的人脉和资源,当然这一切都是弃暗投明,将功补过,报效朝廷的名义下完成的。
后来又有成都地方的世族、行会的代表前来接触,经过与蜀中地方势力的交换和妥协,多方参与下,已经控制了松州、潘州等地边境的大部分走私渠道,虽说两国尚战争状态,但只要民间的需求和利润的存,就总有不怕死的人,这走私也就总也禁绝不了,因此作为官方势力,背后介入控制的好处是,可以将其不利影响降到低。
而作为我的虞候军四大营中,长期不成都,以天宝之战的残军为基础组建林字营,和潘拓失的羌众扩编而成的山字营,就是以查禁走私的名目活跃松州和姚州的边境上,承担着保护该渠道的畅通,打击其他走私途径,以达到垄断的目的,顺便也对边境对面进行刺探破坏。而那些敢于走私边境的,往往巨利丰厚,且多亡命之徒,也正好用来练兵。
当然我掌控下比如铜铁金银兵器这些军用和贵重物资、军用管制物资自然要控制输出,但是丝茶、纸瓷,香料绸布等奢侈品消费品,却是明禁暗纵多多益善,却源源不断的倾销过去,用经济倾销手段大限度的掠夺民财和资源。至少我不认为,多消费一些丝绸和茶叶的,就能够让那些南沼吐蕃,提高国民素质,或者国家变的富强起来。
魏方晋做过剑南节度使掌书记,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崔圆手上未得大用,但管理过八州六镇的文书往来酬酢,地方人面上也很熟,负责主持这种明里打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