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浩为了体现自己的与民同甘共苦的态度,带着百官也亲自撸胳膊挽袖下地与农民一起参与秋收。
打谷场上,杨浩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汗水。
“劳动最光荣,可是劳动真特么累啊。”
想到那些天天大鱼大肉美女做伴的帝王将相,杨浩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同样是首领自己过的这么累,也不知道值不值得,也许在那些人眼里,自己的这种行为可能会被归为傻逼一类吧。
收获的季节是快乐的,同时也是忙碌的。
将近一个月的忙碌,带打谷场的谷子经过晾晒杀虫之后,农民们将打完的谷子,装进一个个用细草绳编织成的口袋里。
这种口袋网眼很大,很容易两细小的谷子露出来。
不过好在,大齐免费让他们使用了牛车,这样能即便是谷子掉落出来,也只是掉落在车里,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除了谷子之外,其他的农作物也在分批次的进行着收割。
割下来的麻,在工部的组织下进行沤制,数百亩的麻制作纺成麻线,制作成布匹,大齐的布匹缺乏的困境就会缓解很多。
而在大齐忙着收割之时,夏朝也开始征收今年的赋税,随着从各氏族押送过来的粮草装进粮仓。
夏启的心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许多传令的骑兵,策马从阳城奔出,四散开来,向着四方而去,萧瑟的秋风中,不仅多了一丝杀伐之意。
而大齐这边在征收完今年的赋税之后,经过粗略统计,只粟米这一项,便有将近数十万斤,如果加上那些豆类与其他的农作物。
大齐这一年的收成,几乎比得上这个时代一个大氏族数年的积累。
可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这样的粮食储备,只要不大肆挥霍,完全可以供目前的大齐无忧的生活个数年之久。
野心庞大的杨浩又怎会满足于现状,有了这些粮食做底气,他现在要人,要更多的人。
而想要弄来更多的人口,只有战争这一条路可走。
………………………………
第二百二十二章 粮本位
仓禀充足的大齐百姓,看着自家院中堆积成小山的般的粮食,笑得几乎合不拢嘴。
更有甚者,自从粮食拉回来之后,便直接躺在了两袋旁睡觉,甚至不敢闭眼,仿佛只要闭上眼睛,这些粮食就会从自己眼前消失一般。
直到实在坚持不住猜倒在谷堆旁边沉沉的睡去。
而打谷场被众人的抛弃的谷糠,杨浩也没有丝毫丢弃的意思,这些东西磨成粉末,也可也当成食物。
所谓的吃糠咽菜就是指的谷糠,只不过这玩意除了能填饱肚子之外,营养价值微乎其微。
这些东西,杨浩自然不是留给自己臣民吃的,有了这么多新鲜的粮食,再吃这东西,平民非得造反不可。
这些东西他准备在将来留给抓到的俘虏,作为俘虏只能享受这种待遇。
杨浩不会搞什么屠杀,除非有人冥顽不灵,铁了心和自己作对,他也不介意再让敌人见识自己的狠辣。
不过很快,长安城的百姓们,郁闷的发现,粮食是多了,不过,堆积在家里,却引来了窃贼的注意。
这些窃贼将底层的谷袋咬破,肆无忌惮的偷窃着自己的劳动果实。
这种事情如何能忍,在长安城上演了一幕幕人类与老鼠的大战。
只不过这些鬼鬼祟祟的小东西,将人类耍的团团转,让人又气又急。
直到几天之后,户部推出了一项新的政令。
对于政令百姓们还是很关注的,按着以往的经验,大齐推出新的政策,都是对他们有益的。
城中各个社区的官员,在百姓中宣读这项新政策。
新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粮食收购的事宜。
这么多粮食放在平民手中吃不完腐坏变质,杨浩觉得这会遭天谴的。
另一方面,就是大齐的现在的钱币是粮本位,谷仓中必须有足够粮食储备才可以。
虽然通过税收谷仓中已经有数十万斤存粮,但这些存粮根本不够。
只有将平民手中的粮食变成铜钱,才能让大齐的经济不至于崩溃。
而且收购粮食的价格也很公道,杨浩并不是黑心的资本家,不会往低了压价,最后逼得老百姓没有饭吃。
在官员的讲解下,长安城的百姓之听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大齐从此禁止以物换物的交易形势,只要发现就会被处罚。
只有用铜钱才能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铜钱从哪里来,就是他们的手中的粮食,大齐政府用铜钱来换他们的手中的粮食,然后他们再用手中的铜钱去买一些生活必须品。
一开始百姓们是不愿意的,心中有些对这种交易方式不信任。
有这个想法的主要原因就是,大齐的铜钱并没有大规模的发行出去,铜钱大部分都在官员和士兵的手中,百姓手中虽然有那么点铜钱,但根本不足以支撑生活,主要的交易的模式还是以物易物。
在官员的解释下,并且把杨浩的人品拿出来做担保,平民这爱勉为其难的相信的了大齐政府的话。
相信虽然是相信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将全部的粮食拿出来贩卖,人都不是傻子,他们都打算观察一段时间,如果这种模式不可行,那么自己好歹好友一些粮食留着活命。
当第一个农民扛着自己的粮食到户部售卖,拿到第一笔铜钱后,陆陆续续的有更多的人,将自己家中的粮食拿出来售卖。
随着铜钱不断的流入到平民手中,在几间杂货铺的带动下,金钱交易的模式,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
当百姓们发现手中的铜钱真的比以物换物要方便时,铜钱的信用已经建立起来。
获吃着自家种出来的米煮成米饭,脸上满是兴奋之色。
虽然他们家只要他母亲一人在种地,但是今年的收成并不比别人差了。
家中有了余粮,获拿着卖粮食换来的铜钱,到杂货铺割了一大块肉,只不过肉类要比米贵上许多。
虽然有些肉疼,但他还是咬牙将其买了下来。
他将任康邀请道自己家中,与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饭菜虽然没有任康平日吃的丰盛,但任康确是吃的无比开心,在这里他体会到了从没有体会道感觉。
与有仍氏的那个宫殿相比,他更喜欢这种温馨的小家。
获母看着三人说说笑笑的,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时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
任康感慨道。
获笑了笑道:“如果觉得好吃,你以后可以常来我家,如今部落丰收了,家家都有些余量,好日子真的到了。”
“唉,以前我本以为只有战士勇猛,才能让族人活的富足,而如今看来,是我想差了,我真的很佩服你们首领。”
任康苦笑了一下。
而这时,蕨梗着脖子道:“首领是神明,自然厉害。”
二人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他们自然知道杨浩不是神明,只是和他们一样的肉体凡胎。
获摸了摸蕨的脑袋道:“你好好吃饭,等以后布匹多了,哥哥给你买一匹布做一件新衣裳。”
蕨闻言,笑的几乎合不拢嘴,忙不迭的往嘴里扒拉着饭粒。
任康看着兄妹二人温馨的画面,心中很是感叹。
“获兄,你也应该听说了,姒启可能在秋后攻打大齐了。”
获冷哼一声,表情有些狰狞。
“如何会没听说,学府中基本上已经传开了,那姒启小儿既然敢来,首领定会砍下他的脑袋。”
“不过姒启的兵力要远超过大齐啊,如果大齐打不过,吾希望获兄能与我逃到有扔氏去,到时候吾比以兄长之礼视之。”
获看了看任康,沉声道:“不必了,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我就拿起武器和他们拼了,这里是我的家,大齐不在了,我们的希望就没了,康贵人,你还不明白么,大齐给了我们活着的希望,只有这一年,我才知道原来这才是人的生活。”
见任康还想再劝,获抬了抬手道:“我已经想好了,康贵人不必再说了,我相信大齐的军队会保护我们,来咱们继续吃饭,再不吃饭都凉了。”
………………………………
第二百二十三章 人之将死
大齐历十月中旬,经过半个月的收购,大齐的储备粮已经将近百万斤。
铜钱信用的建立,让大齐的百姓都愿意将粮食卖出去,至少放在官仓之中,要比放在自己家中保险许多。
占地面积巨大完全用红砖修成的粮仓,看着就要比自己的茅草屋靠谱许多。
丰收的喜悦加上喜得贵子,让杨浩的心情无比舒畅,他决定要在这几天举行异常祭祀仪式,庆祝大齐的丰收,并向上天祈祷明年能够继续风调雨顺。
杨浩虽然不信这个,但是特殊时候祭祀一下,也能够凝聚人心,而且也能让他刷一波存在感。
而且通过祭祀,也能让大齐的百姓明白,祭祀并不需要杀人,祭祀只是对上天的尊敬,只是一种文化习俗。
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杨浩希望在解决了温饱之后,能够让让自己的部落脱离野蛮人的状态,成为一格有思想,有道德的文明国度。
当杨浩在朝会上提出祭祀之事后,得到了大多数的官员们的赞同,不赞同的官员,认为这老天根本没有必要祭祀。
而这些人也也是杨浩坚定的拥护者,可以说被杨浩洗脑洗成了无神论者,在他们心中只崇拜一个人,那就他们的首领。
在他们看来,大齐能有今天,贼老天根本没有任何忙,如今的成果,都是在杨浩的带领下,辛辛苦苦挣来了。
杨浩解释一番后,这些人才勉强的收回了自己的反对意见,不过心中对祭祀依旧不以为然。
数天之后,城内的祭台上,杨浩带着文武百官,穿着崭新的朝服,举行了盛大祭天仪式。
杨浩向天宣告了这一年的成果,并祈祷老天能够继续保佑大齐部落。
然后让人献上祭品,而这祭品,不是活人,只是一些今年收货的农作物,还有一些猪 头羊头。
如果说这祭祀仪式上有什么地方具有神秘色彩,也许就是竖立在祭台两边的文武陶像了。
这两尊陶像没有按着写实的风格铸造,神态有些夸张,看起来倒是和后世的寺庙道观中的神像颇有相似之处。
文官的陶像手中拿着一卷竹简,而武将手中拿着一柄长剑。
文官表情温和,武官握着长剑昂首挺胸对前方怒目而视。
祭祀活动持续了一整天,到了晚上,长安城再一次的取消的宵禁,宫殿内文武官员,吃着美味的食物,喝着甘甜的美酒,庆祝这一年的来之不易。
年迈的杵臼每有参与到狂欢之中,只是一个人默默的坐在那里一口一口灌着酒。
今天的祭祀他也参加了,曾经在三朡国作为大祭司的他,对祭祀一事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今天的祭祀,和他以往接触的都不同。
脑海中回响着今天杨浩说的那些祭天的话语,他心中不禁问自己,曾经自己真的做错了吗,如果自己真的做错了,那被自己杀死的那些人又算什么。
杵臼心中感到了一丝恐惧,他知道自己没有多久可活了,如果自己死了,到了下面见到那些惨死的人,他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
宴会结束后,杵臼喝多了,被扶回去后,这一晚,杵臼做了很久的噩梦,他梦到了那些死不瞑目的冤魂恶狠狠的看着自己。
他们要将它带走,让他感受他们死时的痛苦,一遍遍的责问他,为什么要杀掉他们。
清晨醒来后,杵臼身上早已经被冷汗打湿。
坐在床边发了很久的呆,动作吃力的穿上属于自己的那件官服。
这件黑色的官服,象征着他现在的身份,他眼前并不喜欢穿这件衣服,在他心中始终认为自己还是曾经的那个大祭司,是三朡的一份子。
而现在,他叹了口气还是穿上了这身官服,他知道从穿上这件官服的一刻,他就不是曾经杵臼了,新的身份是大齐的医师。
当房门被推荐,坐在地上打瞌睡的两个年轻人猛然惊醒了过来。
“老师您醒了!我这就去给您打水。”
杵臼点点头,来到院中的石凳上坐下。
“那些草药可都拿去晾晒了。”
“回老师,已经拿出晾晒了。”
杵臼点点头:’“这些要对治疗风邪有奇效,你们如今也在学府中学会识字了,这些药该怎么服用,多记录一下。
今后这大齐的医生就靠你们了。
”
青年人闻言,心中一惊,连忙道:“老师您这是怎么了?您才是大齐的医生啊!”
杵臼叹了口气道:“万事万物都有终结的一天,老师不行了,活了这么多年,到今天才明白什么是对什么事错。”
“老师!”
“你们两个过来!”
打水的那名青年将爱那个水盆放下,与另一名青年一起恭敬的来到杵臼身前。
“你们两个也跟了我一年了,这一年你们在我身边,我也知道你们是首领故意安排在我身边监视我的。”
二人闻言顿时大惊,想要辩解,却不知道怎么开口,羞愧的低下了头。
杵臼笑了笑道:“你们不用如此,吾并没有责怪你们的意思,这一年你们对吾的照顾,吾早已经把你们看做了我的后人,吾这一生,将爱那个全部的生命都奉献给了神明,但是到头来却连个血脉都没留在。”
二人闻言,堆在杵臼身前,哽咽不已,他们最初的目的的确是像杵臼说的那般,是杨浩派来监视他的。
但人非草木,相处了一年的人,怎会没有感情,这一年的朝夕相处,他们也真的把这个老人当成了自己长辈,都是用心的在身旁伺候。
而杵臼的学识也毫无保留的交给了他们,不是父子胜似父子。
“你们来个起来吧,吾的日子不多了,这段时间就陪我到处走走吧,在我死前还有些事情要做。”
二人恭敬的对杵臼磕了个头,服侍杵臼洗漱完毕,架着马车按着杵臼说的方向出了城门。
马车停在了那个尸骨坑边,杵臼看着那个跪在那里的雕像,流下了两行浊泪,跪在陶像身边轻轻的抚摸着。
二人也知道关于杵臼的一些事情,默默的离开了一些距离,将这里留给这个落寞的老人。
………………………………
第二百二十三章 来了
二人不知道杵臼对着陶像说了什么,只见最后杵臼跪在尸骨坑前,重重的磕了几个头。
杵臼上车只是,仿佛感觉不到一丝的生气,如果一具行尸走肉般,两人相互看了看,暗暗叹了口气。
接下来,杵臼又去了很多地方,这一天夜里,杵臼平静的离开了人世。
杨浩知道这个消息后,震惊之后,随之而来志平平静。
亲自为杵臼选了一块好墓地,将其风光下葬,并在其墓地之内放了一些玉器皿等陪葬物,并且将他的官服也放入了墓坑之中。
杵臼这一年的的努力,杨浩也是看在眼中,可以说他的存在为大齐的中医事业奠定了基础,他也会答应曾经对他的承诺。
下葬的第二天,杨浩便让人将那个陶像从尸骨边移开,并将其安葬在杵臼的坟墓旁边。
秋风萧瑟,杨浩长叹一声,这世间的万物便是如此,都是在这苦海中浮浮沉沉的蝼蚁罢了。
即便是位极九五,有如何能挣脱这轮回苦海。
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杨浩一直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生命贱如草芥的时代让自己的心更加坚强。
脆弱的人不仅不能让自己活下去,还会连累信任的这些人。
黄昏中,天边的大雁排成人字飞向远处的天边。
西方,夏启率领着军队,开始向着东方进发。
得到消息的各氏族,也纷纷调集自己的军队,向着夏启的大军汇集,枯黄的秋日,预示着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与此同时杨浩也在积极的准备防御,任仲那边已经按着杨浩的要求,将十架八牛弩交付到军方。
巨大的床弩被推上城墙,布置在容易受到攻击的三个方向之上。
并将用了一夏天挖好的护城河开闸放水,将长安城与外界分隔开来。
吊桥放下,数骑策马而出,奔向齐城的方向。
杨浩知道齐城虽然隐蔽,不过只要被发现,必然免不了受到攻击,他对齐城守军的要求就是死守城池,如果坚守不住,以点狼烟为号,会派出军队前去救援。
不过以齐城的环境只要粮食和饮水储备充足,坚守一个月根本不成问题。
所有人都明白,战争一定会来的,长安城的百姓们面色都很凝重,好日子刚开始,如果失去了,他们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独自面对诸夏的联军,大齐仿佛就像是风浪中的舢舨,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性。
大齐的学府中,学生们也没了往日学习的气氛,休息之时,激进的学生,高呼着拿起武器保卫大齐。
虽然他们其中最小的只有七八岁,但在这中气氛下,也变得愤慨起来。
只不过学生们的激愤,很快便被学府的老师弹压了下来。
但是在私下里,这些学生们都在积极的串联,已经做好了与长安共存亡的准备。
斥候散出去数百里,监视着可能的来犯之敌。
整个中原大地,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
有仍氏也派出了使者,再一次的确认的了之前商量过的计划。
杨浩虽然对这计划不置可否,不过有有仍氏的参与,也能分担自己的一些压力。
暴风雨前的宁静是让人压抑的,城中的人看着军队不断往城墙附近搬运着守城设备。
而文官们安抚着民众的情绪,不过让官员们想不到是,平明每虽然有些害怕,但是并没有作乱的迹象。
更有些人甚至询问自己能不能参军,和士兵一起守卫长安城。
民众心向大齐,自然让官员们感动不已,但杨浩明确说了,暂时不需要拼命参与进来,除非到了必要的时候,只能选择与城池共存亡了。
这是事关大齐生死的一战,这一战若能赢,大齐的前路一片开阔,如果战败,那么包括的他杨浩在内,所有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城内,蔑呆在自己的住处,此刻的他的心中有些惶恐,因为他已经听说,有骑兵去通知那些臣服的部落了。
如果在战时这些人如果敢与大齐作对,等战争结束后,等待他们的将是严厉的惩罚。
他不知道自己的部落会如何选择,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族人背叛大齐,被臾胁迫来到长安城,在这里生活了半年之久,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甚至他还有了个喜欢的女孩。
如果自己的部落变成了大齐的敌人,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他很想回到自己的部落,让他们躲远一些,不要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可是他根本做不到,凭他自己一个人,还没等回到部落,就会死在荒野之上。
他只是这个时代一个普通的少年,不是什么勇士,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只能向着神明祈祷,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十一月初,探查的斥候飞快的朝着长安城而来,扬起一路的烟尘。
夏启的大军来了,杨浩知道决定自己和大齐命运的时候到了。
从这一天起,长安城全城戒严,禁止任何人出城活动,诺大的旷野上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天空的鸟儿骡子那田地中,寻找泥土里被人类遗漏的种子。
城墙上,新制作的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弓箭手分列在胸墙后面,紧张的看着远处的原野,面对诸夏他们心中说不恐惧是不可能。
强大的有扈氏都被姒启打败了,大齐能战胜这样强大的敌人吗?他们心中并没有什么信心。
枯黄的野草在秋风的吹拂下,如同波浪一般随风摇摆,渠裹了过身上的皮袄,打了个哆嗦。
“这天气开始冷了,过不久该下雪了吧!”
力央点点头。
“是冷了,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你我如今也都有了自己的后代,这一战不知道咱们能不能活下来。”
“放心吧,咱们那时候才几个人都活下来,现在咱们有一座城,有精良的铠甲和武器,绝对不会有事的。”
渠嘿嘿笑了笑。
“唉,你回去吧,该我部值这班岗了。”
而就在这时,远处的天便扬起了漫天烟尘,黑压压的身影出现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军压境
“敌袭!敌袭!”
警报横穿响了起来,急促的钟声,打破了长安城的平静。
军队迅速的开始向着城墙下发集结,杨浩听到钟声,眼皮狂跳,他知道该来终于来了,在侍卫的帮助下穿上铠甲,赶往城墙。
“首领!”
“首领!”
杨浩登上城墙后,没有理会军官对自己的见礼,连忙看向远方。
看着远处黑压压的大军,杨浩嘴角抽了抽。
“这姒启还真看得起吾等,居然派了这么多人。”
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军,杨浩估计这些人最起码得有数万人。
能聚集起数万人的大军,在这个时代的华夏大地上,夏朝确实是个庞然大物。
一千人对阵数万人,如果没有城墙的防御,杨浩根本没有和夏启冲突的意思。
而此时战车上的夏启也在打量着长安城,河岸的堤坝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而堤坝旁边光秃秃的田地,证明这里种植着大量的农作物。
夏启冷笑了一下,在大军面前开始誓师,列数了大齐的罪状,打着代天罚罪的名义,将大齐列为十恶不赦的势力。
并承诺攻破长安城,其中的人口财务,诸部尽取之。
如果夏启知道城内的粮仓有将近百万斤的粮食,不知道会不会能如此轻松的说出这句话。
夏启根本没有放过大齐的想法,没有派出什么劝降的人过去,在他看来这个挑战自己权威的部落,还是直接从地表抹去才能平息的他的怒火,在距离城墙一里的时候军队停了下来,开始安营扎寨。
看着城外黑压压的大军,众人都十分紧张。
和这些军队相比,长安城就像是一个脆弱的鸡蛋一般,随时都会被碾的粉碎。
“首领!”
渠有些紧张。
杨浩深吸了一口气,道:“此战事关吾族生死,必须要守住,夏启既然连劝降的人都不派出来,就证明他已经做好屠城的准备了。
告诉将士,不要存着侥幸的心理,投降只会似的更惨,想象他们的家人,想想他们的土地。
此战与长安共存亡。
”
众将面容肃穆,纷纷将杨浩的命令传达的了下去。
不久之后,一声声“与长安城共存亡”的吼声响彻了天空。
城内,获紧张的呆在家中,拿着自制作的木矛,看着城墙的方向,也在低声的念着这句话。
“哥,我怕!”
蕨脸色发白的站在获的身后。
获摸了摸她的脑袋,然后看着妇人道:“母亲,你带着蕨回屋中,我守在这里。”
“获,如果城破,咱们三人便一起死在这里,即便是活下来,也是奴隶了,儿且放心去做,不用担心我们。”
妇人仿佛看出了自己儿子的心思,沉声道。
获沉默了一会儿道:“获明白了,母亲,如果军队顶不住了,我便前去帮忙,我若战死,母亲切勿难过,能有这一年的幸福已经足够,如果侥幸存活,儿便在您身前尽孝。”
妇人没听说这番大道理,只是重重的点点了头,拉着蕨回到屋中,找来木柴架上陶锅,开始烧水。
她一个女人也做不了什么,只能烧些热水,为守城的士兵驱寒罢了。
城墙上,杨浩脸色阴沉如水,因为他在敌人那里不仅见到了骑兵,而且还发现他们已经开始砍伐树木了。
这是个坏现象,这个时候砍伐树木,除了打造攻城器械,还能用来做什么呢。
他不知道,夏启准备怎么攻城,不过上一次的乌亥的失利很可能为他提了个醒,没有盲目的进攻,便可以看出,夏朝对攻城已经有所准备。
不过好在长安城已经挖掘了护城河,而这道防线能够缓解大齐的很大压力。
秋天的夜晚很凉,但是长安城的百姓们,让守城的官兵感受了温暖,百姓们自发的拿出家中的食物,送到城墙处,贡献自己的一丝微薄之力。
喝着温热的开水,驱散了身上的善意,官员们将百姓劝了回去。
松握着长剑靠在墙垛上,看着城墙上点点的火光,喃喃道:“兄弟,你放心,我会为你报仇的,等打败了敌人,找到那个叛徒,我会手刃他,如果你成为了星星,还请你保佑大齐。”
城外火光点点,杨浩不知道敌人再商议什么,只能耐心的等待敌人的进攻。
敌众我寡,出城浪战绝对是下下之策,唯一的办法就是死守,以待时机。
清晨,城外雾气蒙蒙,夏启依旧没有进攻,杨浩不知道夏启在打什么注意。
不过拖的时间越长,杨浩的心就沉一些。
如果夏启i开始上来就无脑的攻城,那么防御完善的长安城并不惧怕他,但是现在夏启显然是有备而来。
如今还没开始进攻,也许他们的攻城装备还没有做完,只要他们攻城器械打造完毕,自己这边的压力绝对不会轻松。
杨浩将传令兵叫过来。
“传令各部,检查守城器械,并命官员随时准备运送物资过来,并让医生清理出救护之地。”
传令兵领命,急忙退下。
城墙上的士兵都严阵以待,死死的盯着前方的敌人。
夏启看着前方静悄悄的城池,面容阴沉。
对方没有一丝动静,显然是没有投降的打算了,他虽然已经预料到了这次攻城会很麻烦,但是当他看到城池周围的那一圈护城河时,便意识到自己还是想的有些简单了。
这时个狡猾的对手,夏启如此向着。
不过再狡猾的对手,在数万大军面前,他还是有信心攻破城池,将那个让自己愤怒的人抓出来,用最残忍的手段将其折磨致死。
“嗒嗒!嗒嗒!”
急促的马蹄声传来,一名披着兽皮的勇士,翻身下马,跪在夏启身前道:“启禀后,未发现有仍氏的踪迹。”
夏启闻言松了一口气,东夷没有参与进来,显然是畏惧了自己。
这是个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