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感觉让他们即紧张又兴奋,这一刻他们仿佛实在做梦一般。
游行活动进行了一上午,当人群散去,但是关于这件事的影响却远没有停息。
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扬州涌现除了一批又一批劳动模范,充满干劲的扬州,正在以后来者身份,努力的追赶着繁华的中原地区。
长安。
杨浩查看各部送上来的奏折。
少炎,寅,卫河三人端坐在下方,静静的等着杨浩看完这些奏折。
良久之后,杨浩翻看完最后一封奏折,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南方四镇今年很不错啊,大有赶超中原之势啊!”
三人见杨浩心情不错,便知道这些奏折中并没有什么噩耗存在。
少炎笑了笑道:“南方这几年的确不错,尤其是扬州,去年的赋税几乎相当于其余三府之和,看来这集体农庄的方式还是很不错的,臣觉得此法应当在其余州府推广开来,以此来提升百姓的生活。”
“臣附议!”
“臣附议!”
另外两人也纷纷赞同道。
杨浩道:“此事不及,暂时将苏州划出一片区域,进行尝试,这种模式还有很多隐患,若是贸然在全国推行,若是出了什么问题就很严重。”
“大王所虑极是。”
三人异口同声道。
“大王,如今我大齐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也是时候解决周边蛮夷了。”
寅沉声道。
“哼,那些蛮夷这些年已经越发的不安分了,近来边州偶有蛮夷袭扰的消息传来,朝廷若是不敲打一番,这些蛮人气焰越发的狂妄了。”
一向以好脾气著称的卫河,见寅提起此事顿时心中有了火气,坚持对这些扰乱大齐安定的罪魁祸首予以强硬的打击。
杨浩道:“大齐安定了这些年,也是时候让将士们活动一番了,要不然这些家伙,都忘了我大齐的刀是用来杀人的。”
三人一听此话,就知道平静了数年的大齐,又要漏出狰狞的獠牙了。
国家的强大,让他们三个根本不畏惧战争,曾经苦于国库空虚,不敢轻易言战,但是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
如今的齐国之富庶早已经不是曾经可比。
现今的朝廷储备足够支撑一场规模极其庞大的战争,至于出动少量的兵力教训一下不知死活的蛮夷,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君臣都是坚定的主战派,这场战争已经注定是射出去的箭再也收不回来了。
“大王,钦州北边的一个名叫敕勒部的匈奴余孽,据说这些年占据了河西大片土地,与当地那些西羌勾结一处,对秦州以颇具威胁,若是此獠不除,恐怕回对朝廷评定西南蜀国的计划有碍。”
少炎道。
这件事杨浩自然有所耳闻的,河西走廊是今后通往西域之地的必经之地,若是不趁早解决这个麻烦,等将来蛮人壮大起来,自己只能同另一个时空的宋朝一般,彻底断绝了与西域的联系。
这是杨浩绝对不能容忍的,虽说齐国现在有火器,但是这些火器还不足以对已经初步掌握冶炼技术的蛮人行程压倒性的优势。
只有趁着他们羽翼未丰的时候,彻底将其扼杀在襁褓之中。
杨浩心中已经杀心大起,对于阻碍他称帝的一切不利因素,他都回保持百分之百的警惕。
………………………………
第四百六十三章 一自萧关起战尘
河湟之地对于中原王朝的作用毋庸置疑,古往今来,凡事有所作为的君主,无不想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西域。
即便是被后世曾作弱宋的朝代,也花费了数代人的努力进行了河湟开边的壮举,只可惜数代人的积累顷刻间灰飞烟灭,让人不胜唏嘘。
杨浩对于这些历史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了解,加上他心中的华夏版图,自然无法坐视河西走廊被他人盘踞。
秦州作为齐国的西部边陲,将近二十年的时间,虽然不如京城地区这般繁华,但是长久的和平环境,与生产工具的普及,人口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口便意味着,秦州有足够能力应对来自周朝蛮族的威胁。
而杨浩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力量发挥出来。
对付这些草原蛮族,杨浩还不打算动用中枢的力量,思量之后,与大臣们交流意见,决定从秦州当地募集青壮,补充边关守军人数不足的问题。
并且杨浩下旨,让秦州边境各村镇结寨自保,成立类似于民团的组织,防止西方游牧部落的袭扰,好为朝廷救援大军赶来之前保住性命。
战争对于齐国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实在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
当百姓们见到朝廷的军队有调动的时候,只是以为这些是十分平常军事训练而已。
却不知道朝廷这一次的军事行动,意味着无数的人头落地尸横遍野。
从长安出发的军队只是一支不足五百余人的小部队。
领军将领乃是御林军中一名年纪不大的青年军官。
之所以能让他作为征讨河西蛮族统帅,最主要的原因此人在历次的军事训练中表现极为的抢眼。
此人名叫徐晃,夏启在位那一年出生于有熊部。
洪武十四年从军,虽然没参与过比较大型的战役,但是也在剿匪这些小战斗中,立下过功劳。
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出色的军事天赋,短短四年的时间内,就从一个毫不知名的小兵成长为齐国最年轻的营长。
对于用这样一个年轻人,杨浩心中也是有些担心的。
不过在他的计划中,也开始准备培养一些有才能的青年军官了。
毕竟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那些将军们,立的功劳实在太多了。
为了避免这些家伙功高震主,从而生出一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杨浩只能尽可能削弱他们的权利。
比如像力央这样的最高级别军事将领,权利实在太大了。
除了金钱上的赏赐,杨浩实在不知道该拿什么给他们的。
这些年来,不知道力央这些人是不是意识到了这一点,都在积极的为自己的后代铺路。
就好比这次平定河西之乱,就有好几个世家子弟挂了个先锋的职,随军历练一番。
徐晃作为年轻一代的翘楚,跟着他打打酱油,结交一番,混点功劳回来,官职总会往上升一升。
杨浩对此看的很清楚,不过他并不打算对此进行干预,这些老臣能有这个觉悟正合他的心意。
至于那些官二代们是不是混吃等死之辈,并不是他所关心的。
多养几个闲人,总比自己和曾经的兄弟拔刀相向要好很多。
他不是刘邦,也不是朱元璋还做不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种狠劲。
只能学着宋太祖,尽量用更温和的手段对待这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将军们。
河湟乱局虽然让杨浩有些不快,不过这只是癣疥之疾,心中并没有过多的担心。
以秦州目前的实力,对付羽翼未丰的草原蛮族还是胜算极大的。
但是对于生活在边境地区的如同百姓,却是过的苦不堪言。
秦州边境线漫长,尤其是关中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加上齐国朝廷部署在这里的兵力有限,根本无法防范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
这些游牧部落根本不与齐国正规军正面冲突,袭击了村镇,掳掠人口和物资之后,等齐军赶到,往往人都跑得没影了。
看着一片狼藉的村镇,齐军上下对那些蛮族早已经恨之入骨。
这些草原蛮族把只知道耕作的齐人称为两脚羊,极尽侮辱之意。
那些被掳掠的齐人下场无比的悲惨,远离了奴隶制很久的人,再次体会到了奴隶时代,人的生命根本连畜牲都不如。
洪武十八年秋,徐晃领军终于抵达了秦州重镇落阳。
朝廷拍了平乱大军而来,顿时让秦州上下振奋不已,这意味着滋扰秦州的蛮族的好日子到头了。
听了秦州边军的汇报,徐晃顿时怒不可遏。
“蛮人安敢如此,欺我大齐无人乎?”
“将军!那蛮人狂妄自大,原本我秦州于关中地区开垦的万亩良田,百姓都盼着有个好收成,今岁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田地荒芜,不知又有多少百姓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落阳知府悲痛道。
徐晃沉声道:“尹知府放心,大王命吾等前来,就是为了还秦州百姓一个安宁,蛮人不灭,我徐晃誓不为人。”
说罢,起身道:“奉大王命,于秦州募兵五千,望诸君同某共讨蛮贼,为大王分忧,还死难百姓一个公道。”
众人闻言,起身拜道:“吾等谨遵将军号令,诛灭蛮贼。”
征兵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即便是征兵完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
徐晃趁此间隙,亲自前往被蛮族劫掠过的地区查看了一番。
看着眼前凄惨的景象,让见惯了长安繁华的一众御林军军官怒火中烧。
“蛮人该死!”
徐晃大怒。
“将军,蛮人如此虐杀我大齐子民,此族若是不灭,如何能还我大齐百姓一个公道。”
浮的长子浮生一改往日大大咧咧的模样,咬牙切齿的说道。
徐晃道:“哼!我大齐自立国以来,一向以民为本,如今这边关百姓受此屠戮,某心痛甚。”
说罢翻身下马,一把抽出腰间佩刀刺于土中,对着破败的村镇深鞠一躬道:“诸位百姓见证,某徐晃定杀光蛮人,带着他们的头颅,祭奠你们在天之灵。”
………………………………
第四百六十四章 发展黑科技
不久后,前线的奏报传回京城。
杨浩认真的看过之后,没有发怒,只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唉!天下动乱,百姓何其无辜,也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太平盛世啊!”
说罢,起身离开案前望着院中盛开的桃花,露出一抹苦笑。
自他穿越到这个世界以来,从拿起武器杀第一个人开始,他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冷血,但这二十年的时间内,他杀的人实在太多了,对于毫无意义的杀戮已经越发的厌烦。
他不想杀人,但是这个世道却逼得他不得不拿起屠刀。
那些蛮人虽然凶残,但在他看来也是人,如果有可能,他并不一样将这个时期本就不多的人类,再次的降低数量。
可是这一次,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有任何的软弱了,若是不杀掉这些进犯大齐疆土,屠杀自己子民的蛮人,他这个帝王又如何面对天下人。
随即,杨浩提笔拟旨,命落阳官员安抚在屠杀中存活下来的百姓,并收拢死难者的遗体好生安葬。
并命徐晃进攻蛮人时,凡遇抵抗者个格杀勿论。
这个命令一旦下达,杨浩很清楚会发生什么。
一旦开了杀戒,可想而知那些蛮族将会面对怎样的灭顶之灾。
齐国现在虽然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但这并不代表,齐国的军队是畏惧了那些蛮族,只是杨浩现在的重心不在那里罢了。
“本王现在原不想打仗,既然尔等找死,那老子也只好开疆拓土了。”
不久之后,传旨的骑兵出了西门,一路策马向着秦州的方向而去。
随着齐国的发展,周边的蛮族也从齐国这里获取了不少的好处。
此时的蛮族,远比另一个时空的蛮族强的多。
不知是不是蝴蝶效应还是历史的必然,齐国正经历这华夏历史上演了数千的故事。
贫穷的蛮族觊觎富饶的中原,想要将其据为己有。
想到这里,杨浩有些苦笑。
“想不到啊!到头来老祖宗们的难题,会再一次的落在头上,罢了,罢了,若是不在我手中解决这个问题,难免后世子孙会再次经历神州陆沉的苦难啊!”
杨浩知道想要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除了依靠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制度与强悍的军队之外,不能忽略先进的工具与武器的效果。
想要统治诺大的疆域,军队快速的调动能力和通信能力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
二十年的时间内,杨浩已经初步完善了发电理论体系,并且已经做出了可以释放电流的小型发电机,而且各地的水坝修建,也为发电提供了条件。
杨浩不打算再继续等下去了,他清楚从无到有的建设电报系统,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工程,现在如果不开始,也许等他入土的那一天也不会看到结果。
除了发电之外,蒸汽机的研制他也准备提上日程。
经过数年时间的摸索与改进,齐国的钢铁冶炼工艺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
齐国生产的钢,完全有能力支撑蒸汽机的制造。
原本杨浩想着等着美洲的船队返回后,带回来橡胶种子,用橡胶来解决蒸汽机的密封问题,但是按照目前的局势,已经不能再等下去了。
火车的研制势在必行。
想到这里,杨浩让人备车,前往自己位于宫中的的秘密作坊中。
作为杨浩的私人实验室,保存着齐国最为先进的科技,这里的藏书与设备甚至比五十一区与科学院还要齐全。
守卫在这里的侍卫见到杨浩到来纷纷行礼。
杨浩抬了抬手道:“免礼!开门吧!”
沉重的包铁大门打开,杨浩只带了几个贴身侍卫而入。
随着铁门关闭,杨浩道:“你们在这里等着。”
侍卫躬身道:“诺!”
进了自己做研究的房间,杨浩从一个手工台下方脱出一个沉重的木箱子。
这个木箱子不知道放在这里多久了,此时已经落满了灰尘。
随着木箱打开的瞬间,飘起的灰尘呛得杨浩一阵咳嗽。
门外的侍卫闻声连忙道:“大王可有吩咐!”
“无碍!你们等着便是!”
“诺!”
看着箱子里有些丑陋的简易蒸汽装置,杨浩笑了笑,喃喃道:“老伙计,让你尘封了许久,如今也时候见见天日了。”
这个不打的蒸汽装置,乃是数年前杨浩闲暇之于制作的,做工极其的粗糙,虽然能提供些动力,但是那动力实在小的可怜,除了当成玩具,根本没有一点的实用价值。
加上当时齐国的条件根本不行,慢慢的杨浩也就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不过如今的齐国不同,轨道已经铺设一些,生产力比起数年前提升了一大截,而且这几年他在机械方面的造诣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让他有了信心将这个没什么用处的玩具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只要火车一通,现在的困扰自己的问题,将不在是问题。
铁轨铺设到的地方都会是大齐的疆域。
深知火车的作用的杨浩,对此有着无比的自信。
将这个小的可怜的蒸汽装置搬到台上,杨浩坐在那里顶着这个蒸汽装置打量了很久。
这个装置很简单,只是一个水桶大小的铁桶,加上一些不算复杂的连杆结构而已。
功能并不复杂,但就是因为过于的简单,因此这样的东西除了博人一笑之外,根本毫无意义。
顶着蒸汽装置杨浩看了良久后,来到一旁的黑板前,开始绘制新的蒸汽机设计图。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朝中大臣们明显的察觉到杨浩对于工部的事情越发的重视起来。
先后召见了工部大小官员十余人,只不过工部口风严密,其余人根本不知道杨浩和这些人谈了什么。
对此杨浩也没有和朝中大臣解释,省的有些人跳出来说这事劳民伤财之举动。
这件事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根本容不得任何人反对。
虽然这样做有过于专权的味道,但杨浩根本不在乎,何况这两件事对于目前的人类来说,完全属于黑科技一般的东西,与其和这些人扯皮,倒不如用自己的权利强行的将此事推行下去。
………………………………
第四百六十五章 疑惑
七月流火,只不过钦州的夜晚仍然有些闷热。
将近半年的征兵,秦州边关的守军已经达到五万人,数万人的军队分布在钦州边关漫长的边境上。
各个据点的新兵都按着齐国军方颁布的步兵操典进行着及其严格的训练。
齐国将近十五万人的兵力,有一大部分都驻扎在北方,此时的南方随着数年前三苗部落的覆灭,剩下的那些小部落根本不足以对齐国造成威胁。
杨浩很清楚威胁来自那个方向。
供养十几万人的军队,对财政的负担是及其沉重的。
正直上升期的齐国,发放给军方的物资从来没有以次充好的情况存在,这种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朝廷的负担。
杨浩看着户部提交了上半年财政支出,齐国去年的赋税有将近三分之一都用在了军队扩建之上。
军费的支出占了总收入三成,这种比例,放在后世绝对是穷兵黩武的国度,
不过好在齐国目前的情况比较特殊,先进工具的推广,加上地广人稀,有着大量的耕地,倒是足以维持这种畸形的经济模式。
杨浩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时间的维持下去,想要消除这种畸形带来的隐患,而保持军费不变,只能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加重赋税这种手段,杨浩是不会去做的,这种做法在他看来无疑是饮鸩止渴取死之道罢了。
仅需提高生产力才是一劳永逸解决此事的办法。
杨浩将户部的呈上来的文件放在一旁,打开兵部送来的文书。
兵部的奏折中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唯一的重点就是对秋天征讨西部蛮夷的方略进行了推演,列了一个比较详尽的计划出来。
杨浩看完之后,放在奏折走到挂在墙上的简陋地图前驻足观看。
西部蛮夷占据了河西走廊与后世青海一代,想要一举击溃这些蛮夷不难,但是这些逐水草而居的人,想要彻底将其覆灭并不容易。
杨浩的计划是这场战争之后,将齐国的边境线向西推进到祁连山一带,在那里设立关隘,将西方蛮夷阻挡在河西走廊西侧。
虽然进入西域的通道不只是河西走廊一条,但是无论是从青海那边还是走北方戈壁,环境都十分的恶劣,他不认为在这个年代,能有大规模的军队从这两个方向进攻自己。
只要在一些重要的地方驻守一些兵力,便可保证齐国腹地不受蛮夷的袭扰,为自己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内部环境。
杨浩的视线慢慢的从河西走廊向西看去,最终目光停留在中亚一代。
“若是西方的穿越者想要染指东亚,此处我大齐必须拿下。”
杨浩的看的方向是后世阿富汗的位置,毕竟有着天山山脉的阻隔,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部队想要过来,选择的道路并不多。
只要自己占住几个重要的通道,齐国就可以据城而守。
除非对方的文明程度远远的超过自己,否则劳师远征之下,自己战败的可能性很小。
但想要在西域驻军,对于冷兵器时代的中原王朝而言,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距离中原太过于遥远,谁也没办法保证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情况。
“必须尽快弄出火车,否则我这一生的成就只能局限在中原。”
杨浩喃喃道。
这几个月下来,在杨浩大力的推动下,科学院和工部的技术官员一起,在杨浩的带领下全力进行蒸汽机的研发。
数个月下来,杨浩在其上投入的资金大的惊人。
对此,许多官员都颇有微词,不少官员甚至联名上书,请求杨浩要理智一些,如果这样下去,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天下非得大乱不可。
只是杨浩在这件事的态度上,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态度可谓是十分强硬。
“大王!大王子求见。”
侍卫通传道。
杨浩将目光从世界地图上移开,沉声道。
杨志进来后大礼参拜。
“儿臣拜见父王。”
赐坐后,杨浩道:“今日来找为父何事?”
杨志犹豫一番,道:“父王,这数月来,朝中大臣对父王的政令很是担忧,儿臣虽然知道父王如此做,肯定是有父王的道理,只是如此大的动作,儿臣担心会伤及国本。”
杨浩眉毛一挑。颇有深意的看着杨志道:“是那些大臣让你来劝说本王?”
杨志闻言顿时心中一凛,连忙起身道:“儿臣知罪。”
“你何罪之有?”
”作为王子,儿臣不该和朝中大臣有过多的接触,儿臣犯错,恳请父亲责罚。“
”嗯!你起来吧!“
杨志偷偷的撇了一眼杨浩,见其并没有动怒的迹象,心下稍安,恭敬道:”儿臣谢父王。“
杨浩道:”你跟我过来。“
杨志有些疑惑的跟在杨浩的身后,心中有些忐忑。
杨浩在那幅世界地图前停下,对杨志道:”此图你可熟悉。“
杨志点点头道:“世界地图,儿臣自然是见过的。”
“那好我问你,从长安这里你觉得最快能多久到达。”
杨浩的手指在扬州的位置点了点。
“这。。。若是从长安到扬州骑马大概半月吧“
杨志语气有些不确定。
”那这里呢?“
杨浩这一次指向了天山一带。
看着增加了数倍的距离,杨志心中暗暗估算一下。
”额。。。这。。。要是地图无错,此处距离差不多是长安到扬州的十倍,大概一百五到二百天。“
杨浩道:“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从长安到这里至少要一年之久,你觉得以我大齐目前的条件能否将其纳入版图。”
杨志心中一惊,连忙道:”儿臣。。。儿臣觉得不可。“
”若是我大齐人口粮食再增数倍有当如何?“
杨志想了想道:”还是不可!“
”说说你的理由。“
杨浩暗暗擦了擦汗,他有些无语,自己受不了那些官员的劝说,才脑袋一热来劝杨浩,那里会想到遇上临时考校这种倒霉的事情,一个回答不好,谁知道杨浩会不会对自己的评价降低,毕竟他已经长大成人,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而自己那几个弟妹也慢慢的成长起来,杨志心中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绞尽脑汁的组织了一下语言,说出自己的见解。
………………………………
第四百六十六章 历史的无奈
“父王!我大齐如今虽有人口百万,但除了长安之外,其余府县之地,多者万人,少则千人,我国境内并非缺少良田,而是缺少种田的农夫。
依着我大齐的领土与人口来算,即便是再多数倍,想要统治如此庞大的疆土,也是无比困难的。
”
杨浩点点头道:“还有呢?”
杨志想了想继续道:“儿臣认为,人口只是其一,然!人心最为复杂,若是如此庞大的疆土,边关若是有变,朝廷根本无法做出反应。
若是没有解决办法,疆土过大,对我大齐而言并有用处。
”
杨志说完后,有些忐忑的等着杨浩的评价。
“不错,你如此年纪便能想到这些,为父很是欣慰。
既然知道问题出在何处,不能就不管了,不过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才是你要应该学习的。
问题任何人都可以提,但是解决问题,只能不断的去摸索。
还记得父王曾经和你提到过的生产力的事?”
”
杨志道:“儿臣有印象。
”
“既然记得,那为父今日便再告诉你一句话,科学技术是这世间的第一生产力。
只要科技水平提高,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为父几乎用举国之力来支持工部进行的工程,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
杨志还是想不出来,什么样的科技能解决他刚才提到的问题。
杨浩沉声道:“十几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除了放牧牛羊,刀耕火种,不知垄耕施肥为何物。
以当时的能力,根本不足以职称像长安这般十几万人口的大城。
但你觉得,十几万人口就是大城了?依为父看来,就京城的土地足以养活我大齐半数人口。
以我大齐目前的疆土,足以轻松让千万百姓衣食无忧。
”
看着杨志惊骇的表情,杨浩继续道:“你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为父在说梦话吗?”
“儿臣不敢。”
杨志连忙道。
“吾儿,身为帝王,想要维持一个诺大的国家,一定要认清自己的位置,那些大臣也好,将军也罢。
王族与他们的关系即是君臣也是敌人,而天下万民才是让帝王坐稳位置的关键。
帝王就像是水面上航行的船,百姓就是那滚滚流动的江水。
百姓富足,生活安定,才能让这条船安稳的航行下去。
若是百姓悲苦,生活在这世间如同人间地狱,将会掀起惊涛骇浪,到了那时什么天子,什么帝王,也只能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为父近二十年来能做到如此,就是为父看清了这一点。
那些大臣纵然手握大权,为父依然可以一言而杀之。
你觉得他们为何不敢反抗。
”
杨志额头见汗,紧张道:“父王英明神武,群臣无不拜服。”
“呵!英明倒也罢了,神武?为父打仗不如那些大将,百工不如那些精于此道的匠,算得什么神武。
他们之所以不敢反抗,因为我让天下百姓,远离了战乱之苦,让他们吃上一日三餐的饱饭。
即便是他们有不臣之心,谁会跟随他们。
”
“儿臣多谢父王教诲。”
见杨浩能对自己说这些,杨志隐约间明白了什么,跪拜在杨浩面前。
杨浩让其起来后,坐在椅子上,道:“为父没有老糊涂,知道自己再做什么,那些大臣你不必管他们。
再过几个月就是冬至,过了冬至,你大婚之后,便去军中历练一番。
朝堂之事不必涉及太多,有时候卷进去并不是好事。
”
杨志心中一凛,起身道:“儿臣明白!”
“嗯!你退下吧!”
“父王保重身体,儿臣告退!”
杨志走后,杨浩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常言道,最是无情帝王家,杨浩身为局中人,对此只能是无奈。
如今太子之位空悬,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已陆续成人,父慈子孝对于他而言,也许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
君王与自己儿子,天生就是竞争的关系,这是无比矛盾的事情。
千百年来,也许这就是身为帝王的悲哀。
他已经决定等杨志在军中数立了一定的威望之后,正式的宣布他为太子。
毕竟世事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