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张家记-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前黄巾军情报部已经查清楚,荀彧正在书院中担任先生,所以梁旭去上学的第一天就见到了荀彧了。

    只不过梁旭根本不知道能跟荀彧聊什么,所以不敢贸然上前搭话,只能继续装是来书院学习的。

    因为梁旭年纪还小,荀彧就把他分到了儿童班,让他跟着一班小童在那边学基础知识、学写字。

    梁旭这一世早在两岁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儿童班教授的东西,但现在演戏演全套,他只能忍受着心中的百无聊赖,陪着他的师兄们认真上课。

    连续上了两天的课,梁旭发现荀彧是不教儿童班的,他连忙去找荀彧要求调班。

    荀彧亲自给梁旭做了测试,发现梁旭懂得的知识的量,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虽然他发现梁旭的某些观点离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差会很悬殊,但单凭数量来算,荀彧可以肯定,他眼前的这个小男孩,看过的书绝对不下百本。

    荀彧起了爱才之心,想要亲自教导梁旭,这就正中梁旭下怀,梁旭正苦于不知如何和荀彧套近乎。现在不单只机会来了,连套近乎的办法也让荀彧自己想出来了,梁旭当然忙不迭就答应了。

    接下来的日子,梁旭在荀彧的引领下,又重温了一遍他的学生时代。


………………………………

第275章 论忠诚

    上回说到梁旭以求学的名义混入了颍川书院,跟着荀彧学习。

    梁旭自从跟随荀彧学习以后,就被荀彧的学识给折服了,虽然荀彧有部分观点是梁旭难以接受的,例如荀彧对忠诚的理解是从一而终,对大汉是这样,对他日后恩主也是这样。

    梁旭就问荀彧,要是他投靠的人最终想要取代大汉的话,他要怎么自处。荀彧就沉默了。

    此时梁旭就打算给荀彧推销来自后世的忠诚观念了。

    说起后世的观念概念,首先要搞清楚的是那个概念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本质没找准,后面的枝枝叶叶都是白搭,甚至会让自己混乱。

    那么忠诚的本质是什么呢?不是忠诚的过程或者结果,而是忠诚的对象。对象没搞清楚,就很容易犯难犯错。

    梁旭当着荀彧的面直批荀彧是没有搞清楚自己该忠诚的对象到底是谁,才导致难以回答他刚才问的问题。

    荀彧一点都不生气,还笑着问梁旭:“那么你认为为师忠诚的对象应该是谁呢?”

    只是荀彧下一秒就后悔自己问了梁旭这个问题了,因为梁旭竟然很大逆不道地说是天下的百姓。

    被封建礼教教育出来的荀彧,满脑子都是天地君亲师,什么时候自己要沦落到忠诚于天下百姓了?士族与平民天生就有着天壤之别,就算身为士族的人怎么穷困,他的地位也比腰缠万贯的平民要崇高,这是牢牢烙印在荀彧人生观、价值观里面的。

    见荀彧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一脸严肃地看着自己,梁旭急忙说到:“老师,你听学生说完了,再发表个人意见。”

    听到梁旭以命令的口吻堵住荀彧的嘴,不让荀彧教训他,荀彧也是拿他这个天才学生毫无办法。荀彧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梁旭这样回怼了,梁旭敢这么怼他的时候,都会给出一套理论体系,虽然荀彧未必会认同,但听完以后,还是会觉得受到一点启发。

    梁旭说:“老师,你有没有想过汉为什么能灭秦,还能在楚汉争霸之中胜出呢?”

    荀彧一脸看戏的表情看着梁旭,就是不回答。

    梁旭讨了个没趣,就继续说:“因为那时候的大汉,秉承了天下人的意志。秦之所以被灭,主要是因为各诸侯国的贵族并未真正归心,而秦皇却把他的军队调去边疆了。而项羽之所以失败,同样是因为他不懂得天下臣民的心,他太过于迷信自己的武力,太过刚愎自用,最终把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所以失败了。”

    梁旭看了看荀彧的脸,发现荀彧依然只是一副专心听讲的样子,他就给自己的说法下了结语;“所以汉高祖得天下,是因为他当时秉承了天下人的意志。”

    荀彧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梁旭的说法。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梁旭见自己胡吹乱诳竟然能得到大神荀彧的认可,心中欢喜,尾巴就翘起来了,接着说:“可是现在呢?……”

    荀彧一听到梁旭说可是,就知道他这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要发表他的反动言论了,立马凶巴巴地瞪着梁旭,不让他继续说下去。

    梁旭扁着嘴,委屈地说:“老师,你刚才不是认可了学生的说法了?怎么不让学生继续说下去?”

    荀彧淡淡地说到:“认可是因为你有你的言论自由,但为师也有为师的信仰自由。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好了,这下算是梁旭自打嘴巴了,谁让他之前嘴欠,曾经在被荀彧罚他抄书的时候,说什么天赋人权,只可惜当时屁用都没有,该抄的书还得抄,现在转过头来,还被荀彧拿来教训他了。

    虽然荀彧嘴里说着他不接受梁旭的说法,但梁旭说的话,也确实给他带来了启发:正所谓“天地君亲师”,自己之所以难以分清皇帝和恩主的分量,正是因为两者都是“君”,并没有先后之分。但假如结合旭儿的说法,则“地”可以代表天下万民,按照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天下万民确实应该排在皇帝和恩主之前,这就有些像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其实荀彧能这么轻易就认可了梁旭的说法,是因为梁旭偷换概念了,梁旭拿大汉立国做例子的时候,悄悄把天下万民的范围缩窄了,说成是士族阶层,也就是那些诸侯国遗留下来的贵族。

    梁旭跟了荀彧几天以后,已经发现荀彧的阶级观念很重,不是他一两句话就能改变的,想改变的话,只能是慢慢潜移默化去影响改造。所以梁旭干脆从天下万民的概念中,撇开了平民,先让荀彧接受效忠对象应该是天下万民,而不是皇帝。

    对于汉末三国时期的谋士,梁旭最崇拜的就是诸葛亮,然后就是荀彧。诸葛亮排第一,是因为诸葛亮让东逃西窜的刘备稳定了下来,并协助刘备从无到有,打下三分之一的江山。而荀彧也是协助曹操白手起家的,而且曹操打下来的江山比刘备还要大,但为什么荀彧只排第二呢?那是因为梁旭觉得曹操自身的优势比刘备厉害太多了,不单有钱有势,起步的地方还是已经高度发展的中原地区。所以梁旭认为诸葛亮帮助刘备打江山的难度要更大。

    但无论荀彧在梁旭心中排的是第一还是第二,就算不能把荀彧拉进自己的阵型,梁旭也不希望荀彧将来会成为他的敌人,因为梁旭不能确定自己会不会被大汉逼得再次造反,他头顶上反贼的帽子,到现在都还戴着呢。而荀彧要是成了自己的敌人,那就太可怕了。

    虽然梁旭很高看荀彧,但自从他跟在荀彧身边学习,就已经把他自己置于险地了。

    荀彧在历史上的功绩,除了帮曹操看稳大后方,施政能力超强,战略形势判断奇准以外,他还为曹操举荐了一大批的人才,例如: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可见他看人的眼光有多毒辣,所以他也从梁旭身上的蛛丝马迹,看出了梁旭的身份有问题。


………………………………

第276章 幸福的学生时代

    上回说到荀彧看出了梁旭的身份存疑。

    这还得怪梁旭自己,因为梁旭知道荀彧的施政能力超强、战略眼光奇毒,所以竟然想要让荀彧给他参谋一下黄巾军改制以后的建设问题。梁旭当然不可能直接说是在为黄巾军的未来问政,他是拿村庄管理来做比喻的。

    可荀彧是何等智商高俊之人,一直关心着外界变化和天下大势的他,被梁旭的问题提醒,从黄巾军蛰伏的时间,联系到梁旭的东平食品差不多的崛起时间,再结合上梁旭问自己的问题,荀彧判断黄巾军蛰伏以后,很可能就变成了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东平食品集团,而梁旭很可能就是黄巾军高层的孩子,甚至是黄巾军的改变也很可能就出自梁旭之手。

    但荀彧并没有想过要向朝廷举报自己的学生,因为很可能就是他的这个学生,让黄巾从反贼变成了商团,无形中帮大汉化解了一场灾难。

    现在的大汉已经足够乱了,即使没有黄巾之乱,各地郡县也三不五时爆发暴动,就连那些臣服于大汉的外族人,看到大汉衰落,也会跑出来咬大汉一口。既然自己的学生能让黄巾不出来给大汉添乱,那自己干嘛要刺激黄巾呢?或许把梁旭留在自己身边,还能通过影响梁旭,最终让黄巾军那上百万,甚至是数百万的人口为大汉所用。

    而和梁旭相处日久,荀彧更加肯定了自己不举报梁旭的做法,因为他从跟梁旭的交流中,发现梁旭没有称霸的野心,而且还反战,也就是说只要梁旭在一天,黄巾军都不会随便跑出来生事。他愈发喜欢这个热爱和平的好学生了,很想培养梁旭继承他的衣钵。

    而梁旭到目前为止,还傻乎乎地以为他自己的身份经过太史慈的提点以后,已经重新编得天衣无缝了。

    说到太史慈,他依旧每天都跟在梁旭身边,刚开始太史慈对梁旭进入颍川书院读书是很反对的,觉得去洛阳见皇甫嵩才是正事。但自从梁旭师从荀彧以后,太史慈就沉默了,他也被荀彧的才学给折服了,他也想拜荀彧为师,可是荀彧不收,说梁旭是他的主公,要是自己也收他为徒,会乱了身份,不合规矩,但并不排斥太史慈旁听。

    正因如此,梁旭和荀彧讨论的话,太史慈都听见了。这让太史慈重新认识了梁旭,他觉得自己的主公也不是那么不靠谱了,而是非常非常不靠谱!梁旭会经常提出各种人们难以接受的观点。但经过仔细思考以后,太史慈又觉得梁旭说得确实有道理。

    太史慈认定了梁旭是一个有理想的变革者,心里想的是天下万民的福祉,他终于认为自己并没有跟错主公。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梁旭一边幸福地跟在荀彧身边专心当一个好学生,一边遥控推进黄巾军的转型工作。各地黄巾军的管理工作主要还是由张宝、张梁在处理。而梁旭提出的任务,则会把消息与结果先汇总到张三手上,再由张三和赵芸共同筛选,划出重点,再传递到梁旭手上,并抄送一份发往黑山,交给张宝、张梁过目。

    因为这还是黄巾军转型后的第一个年头,很多研究与搜寻工作都暂时看不到结果。唯一有结果的只有作为研发基地的小渔村已经完成整体搬迁,离开了大陆,搬到海岛上去了。

    今天,梁旭一如往常地独自在书房中翻看着张三发过来的报告。报告已经没有再用竹简为载体,而是换成了蔡侯纸,而书写所用的工具,是梁旭捣鼓出来的鹅毛笔,虽然蔡侯纸的成本很贵,但却大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递。

    待梁旭看到报告最后的部分,原本已经成了川字的双眉皱的更紧了。报告上面最后的内容是关于刘备的。

    报告之所有有关于刘备的内容,是张三在刘备离开小渔村后,自作主张安排情报部门留意刘备他们的情况,以便在刘备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为他们提供协助。

    上次刘备他们在济北郡被困的时候,张三是有收到消息的。但从济北郡的情报部传递消息给张三,再到张三的处理意见下来,最快也要十多天的时间。而刘备他们隔天就自己跑去参军了,所以事件最后不了了之。

    而梁旭现在收到的是刘备丁忧的消息。

    梁旭早就知道刘备早期的官运是很差的,可他没想过应该还不到四十岁的刘老夫人,在梁旭他们离开涿县的时候,身体还挺好的,现在说没就没了。而且更离奇的就是刘备的妻子也跟着一起死了,刘府刚开始还不准刘备妻子迁入刘家祖坟,直到刘备回去了以后,才重新把妻子迁入了祖坟。

    梁旭担心刘备遭受了连番打击以后,会从此一蹶不振。他不确定自己曾经长时间待在刘备身边会否已经改变了刘备原有的命运。他没有选择去涿县探望自己的大哥,也没有选择写信安慰他,却很不厚道地占卜刘府悲剧发生的全过程。

    等梁旭“看到”刘备举剑杀了小翠,气得他气孔生烟,撤了占卜术就破口大骂刘备不是男人。

    守在房门前的赵风第一时间冲进来看看发生什么事情。

    梁旭对赵风讲述了刘备府上狗血的后宫大剧。

    赵风听完以后表示梁旭不应该骂刘备,他不认为刘备有做错什么,错的是那个叫做小翠的婢女。

    赵风的话,让梁旭愣住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刘备是梁旭的大哥,所以梁旭对刘备滥杀无辜的行为十分痛心,他想要找人倾诉。可是梁晟和赵风的价值观都差不多,估计也不会觉得刘备是错的。

    最后,梁旭想到了他的老师——荀彧。

    平常荀彧和梁旭讨论的时候,他听了梁旭那些骇人听闻的观点以后,并不会斥责梁旭。

    所以梁旭认为或许只有荀彧能够理解他,于是梁旭去到前院叫上太史慈,就出发去找自己的老师谈心了。


………………………………

第277章 没个正行的郭嘉与戏志才

    上回说到梁旭因为义兄刘备擅杀婢女的事情气得不行,却又得不到身边人的认同,打算去找荀彧倾诉心中的委屈。

    去到书院以后,梁旭直接就推开了荀彧书房的门,却意外发现荀彧正在会客。

    荀彧是标准的跪坐坐姿,而两位客人却是用很舒适的姿势侧卧在地上的。

    其中一个年纪较轻的小青年客人发现梁旭冒冒失失地撞进来,急忙对他不满地说:“快把门关上!冷!”

    梁旭知道自己刚才的行为很无礼,被人一说,心里很不好意思,下意识就往外退了出去,顺手就要带上房门。

    小青年及时叫住了梁旭:“我没让你出去啊,你怎么那么傻呢?你不是有事情找你的老师吗?快进来!”

    梁旭诺诺地重新开门进到室内,太史慈见荀彧在会客,就没有跟进来,而是转身走开了。

    梁旭重新把门关好,却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小青年又凶巴巴地对梁旭说:“还站在门口干嘛?怕我们跑了还是怎么了?快过来坐下!”

    梁旭被吓到了,他不知道眼前这两位客人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得罪人了,求救似地看着自己老师,不敢动弹。

    荀彧瞪了那小青年一眼,警告他:“嘉,你太过了,吓到了我的学生。”

    梁旭听到荀彧叫那人做嘉,心中激动:莫非他就是郭嘉?

    梁旭待在书院也有一个多月了,但还没见到过郭嘉和戏志才的身影,他也曾经向荀彧打听过,但荀彧一听到梁旭提到他们两个人,脸色就变了,还警告梁旭不要接近他们。

    梁旭怕自己私下找郭嘉和戏志才会被荀彧发现,会被荀彧扫地出门,所以就打消了去寻找鬼才的念头。

    谁知道今天终于让梁旭碰见郭嘉了,也不知道另外那个客人会不会是戏志才。

    小青年对荀彧叫起了冤屈:“文若,我也只是跟他开开玩笑。”

    荀彧没理小青年,而是对梁旭慈爱地笑着说:“快到为师身边来。”说完拍了拍身边的地板,示意梁旭过去坐下。

    梁旭低着头,小跑着,去到荀彧身边很听话地跪坐下来。

    荀彧见梁旭竟然直接跪坐在地上,虽说地板是木质的,下面还有地炕供暖,但这还是荀彧第一次见梁旭跪坐。

    梁旭平常外出坐的都是小板凳,为了方便省事,他还在荀彧书房给自己备了一支小板凳的。可他刚刚被那个名字叫嘉的小青年唬了一下,惊魂未定,后面得知唬他的小青年很可能就是有鬼才之称的郭嘉,激动的小心情使他不能自已,就连刚刚小跑的动作都有点僵硬。

    年纪稍长的客人一脸鄙夷地看着梁旭,明显是不满意梁旭紧张的表现。他转头指着梁旭向荀彧问到:“文若,这个就是你新收的学生?”

    荀彧连忙为自己的学生辩解到:“还不是被郭嘉那小子给吓的。”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梁旭终于能肯定那个小青年就是郭嘉了,他偷偷瞄了郭嘉一眼,却换来了对方挑衅的眼神。看来郭嘉把被荀彧教训的账算到梁旭头上了。

    年纪稍长的客人护短,不满荀彧把责任推到郭嘉身上,就说:“文若,不是我说你,之前都没听说你要收学生的,怎么一回头就收这么一个歪瓜裂枣呢?”

    荀彧没接那客人的话茬,而是给梁旭介绍他们:“刚才吓唬你的那个家伙就是郭嘉,而后面说话很难听的家伙就是你问过我的戏志才。志才是他的字,他单名一个忠字。”

    梁旭是今天才知道,原来志才只是字,怪不得黄巾军情报部报上来说找不到这个人。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汉时的名字里有两个字的,通常都是平民出身的人,而荀彧的阶级观念深重,按照他的为人处世,他是不会和平民交往的,更别说把平民推荐给老曹了。既然戏志才是荀彧推荐给曹操的,那戏志才肯定是士族的一份子,那他的名字也应该是单字。

    不等荀彧把他的学生介绍给大家,戏忠就抗议到:“喂喂喂!荀文若,什么叫说话很难听?嗯?你刚刚说你的学生问过我?他还知道我的名字?”说着,戏忠换了一副笑脸,讨好般地问梁旭:“小家伙,你听说过我?我在外面很出名吧?”

    梁旭被戏忠变戏法一样的态度转变给弄得有些哭笑不得。他先是下意识地点点头,虽说戏志才算不上出名,但他的名字还是出现在了史书上的,而且他在游戏里面的数值也不低,可是要说现在嘛,外面根本就没听说过戏忠这个人,所以梁旭又摇了摇头。

    戏忠对梁旭先点头后摇头的行为很不满,嚷嚷道:“小鬼,你又是点头又是摇头的,是什么意思?”

    郭嘉在旁边揶揄戏忠:“志才兄,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外面谁听说过你了?你自己不清楚吗?”

    戏忠气不过,回怼郭嘉:“但起码他问起过我。”意思就是小家伙连问都没问过你。

    郭嘉心中不忿,对荀彧问到:“文若,你的学生没跟你问起过我吗?”

    荀彧点点头,平淡地回答到:“问起过。”

    郭嘉向荀彧抱怨到:“那你刚才怎么不说清楚!”说完,就很得意地用眼神挑衅了一下戏忠。

    梁旭察觉到荀彧好像偷偷笑了一下,心想:没想到平时那么古板的老师,也有这么调皮的一面,竟然挑拨离间。

    荀彧一脸正经地给郭嘉解释到:“旭儿向我问起志才兄的时候,问的是他的字,所以刚才我才给他解释一下。”说完,荀彧终于找到机会给大家隆中介绍自己的得意学生,“好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荀彧把手放在梁旭身前,继续说,“他就是我新收的学生,姓梁,单名旭,是东平食品的少东家。”

    郭嘉听完荀彧的介绍,就兴奋地说:“哟!还是东平食品的少东家?”说着就从地上爬起来,对梁旭拱拱手,两眼放光地问梁旭“东平的少东家,失敬失敬!你什么时候请我们去你那里去搓一顿?”


………………………………

第278章 如此知己,如此知音

    上回说到郭嘉听说梁旭是东平食品的少东家之后,嚷嚷着要梁旭请客吃饭。

    戏忠在一旁插嘴:“你就知道吃!要请客,当然应该去醉红楼!”

    郭嘉一拍大腿附和到:“对对对!”

    梁旭和荀彧听到戏忠和郭嘉两人提到醉红楼,脸色都青了,他们可都知道那是本地有名的青楼,不是小孩子该去的地方。

    荀彧急忙出声制止:“我警告你们,别把我的学生带坏了!”

    戏忠嬉皮笑脸地说:“放心吧文若,我们只是去吃个饭,喝个小酒。”

    荀彧连忙喝止:“喝酒也不行!”

    郭嘉陪着笑脸说:“行行行!他不让喝,我们自己喝。”

    其实戏忠和郭嘉是很少愿意和别人外出吃饭的,他们都是那种请都未必能请得动的人。而现在调侃梁旭请吃饭,其实已经是认可梁旭是自己人了。

    原本戏忠在看到梁旭进门时的紧张表现,是看不起梁旭的,觉得这个娃娃和普通的娃娃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不明白高傲如他也不得不钦佩的荀彧怎么会收这么普通的小孩子做学生,但后面从荀彧的话中听出了梁旭竟然能叫出他和郭嘉的名字,他对这个孩子就另眼相看了。

    戏忠和郭嘉虽然才华横溢,但两人也恃才傲物,生活方式也比较随性,所以不太受士族圈里的人们所待见,流传在外的不是他们的才干,确是他们生活不检点的坏名声。

    戏忠自是有自知之明的,只是不去在意而已。但这个叫做梁旭的小孩子,听荀彧说还是外地来的,竟然知道自己和郭嘉的名字,而且看样子还很敬仰自己和郭嘉的样子,这让戏忠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意思,这才接纳了梁旭。

    荀彧没管戏忠和郭嘉,转头对梁旭严肃地说:“你现在明白为什么为师不让你接近他们了吧?”

    郭嘉抗议道:“诶诶诶!文若,你怎么可以这样教你的学生呢?还亏我们把你当做知己。”

    戏忠干脆直接挖荀彧墙角,诱惑梁旭拜他为师:“小家伙,要不你拜我为师吧,别跟着文若那个臭老头了,让他把你也变成一个小老头就不好了嘛。你说对不对?”

    荀彧板起脸,对戏忠说:“旭儿不适合跟你们学兵家。”

    戏忠一听就不同意了,“怎么就不适合了?”

    梁旭也一脸期待地看着自己老师,因为他心里很想学。

    荀彧看到梁旭的表情,很是无语,他清楚自己这个学生好奇宝宝的特性,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完全不考虑学了以后能不能用上。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自己的这个学生还要处理黄巾军的事情,哪有闲工夫去细究战阵之事。

    于是,荀彧对梁旭循循善诱地说:“旭儿,你喜欢打仗吗?”

    梁旭一想起他的第一次战争经历,就摇了摇头,不纯粹因为自己打输了,更重要的是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战场上残缺不全的尸体,虽然不至于给他造成“童年阴影”,但还是很恶心,他不希望自己认识的人会变成那些连样子都认不出来的尸体,很是排斥。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荀彧又问:“喜欢上前线吗?”

    梁旭还是摇了摇头。

    “那你跟他们学兵家是浪费时间。”荀彧下了最后的结语。

    戏忠再次对梁旭诱惑道:“战争是男人的浪漫,文若那个死老头子懂什么?你不觉得带兵打仗很拉风吗?”

    要是梁旭没有上过战场的话,他肯定很认同戏忠的这个观点,但现在他却很坚定地摇了摇头。

    梁旭讨厌打仗,讨厌战场,他之所以想学兵家,是想应对将要到来的乱世,以暴制暴。但他听了荀彧的第二句问话,他就想明白了,荀彧自己就没有上过前线,但也在关键的时间点指点了曹操的军事行动。那自己也不是非得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撸袖子上去干,自己未来的工作重心是在大后方,带兵的事情,还是留给太史慈、赵云那种智勇双全的猛将好了。

    荀彧早就知道梁旭会怎么选,不然的话,他肯定早就向官府举报自己的学生是一个战争贩子了。不过梁旭自己的表态,还是让荀彧觉得很欣慰,觉得自己没有白教他。

    荀彧不再理会戏忠和郭嘉的胡闹,慈爱地问梁旭说:“旭儿,你来找为师是不是有什么疑惑难解呢?”

    荀彧发问,梁旭这才想起自己此来的目的,于是就把刘备家里头发生的宫斗大剧娓娓道来,只是没有直接说出刘备的名字,只是说自己认识的一个朋友,还修改了刘备在外面浪流时的经过,避免荀彧他们未来和刘备碰面的时候,会想起今天的事情,让刘备无辜地给荀彧他们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毕竟刘备是自己的便宜大哥,而发生的事情是刘备的家丑。

    戏忠和郭嘉见梁旭讲故事,也不继续打闹了,就在旁边津津有味地听着。

    故事说完,梁旭自己先说了自己认为刘备杀了婢女是错误的看法。

    听完了自己学生的意见,荀彧先开了口:“旭儿,你是不是没读过《列女传》和《女诫》呢?”

    梁旭点点头。他不是没见过这两部书卷,只是他对这两部著作都挺反感,觉得里面的内容是对女性完整人格的侵犯,所以他翻都不翻一下。

    荀彧继续说:“为师这里有,待会儿为师找给你,你带回去看看。”

    此时,郭嘉就叫嚷起来:“那种死脑筋的书有什么好看的!女人们要是按照上面的说法去做,这样的女人是没有灵魂的,没有了自我,一点都不可爱!”

    荀彧睨了郭嘉一眼,示意他闭嘴。谁知道戏忠就在一边起哄:“嘉弟说得太对了!醉红楼的姑娘最有味了!”说完,戏忠对郭嘉眨眨眼。

    梁旭突然发现戏志才和郭嘉才是他的知音,亏他刚才还在诽腹自己的老师怎么会认识这两个浑人。虽然梁旭对戏忠和郭嘉改观了,但也不代表他认同戏忠最后一句话。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大好少年。


………………………………

第279章 提亲

    上回说到梁旭心里感叹终于找到了知音。

    荀彧看见自己的学生一脸轻松的样子,也就知道他根本没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

    其实荀彧清楚梁旭说这个故事,只是想要得到别人对他的认同。梁旭在自己说完故事以后,就直接把他自己的意见也表达出来,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但荀彧没想过要逼着梁旭接受他自己的观点,虽然梁旭外表是一个小孩子,但荀彧能感觉到他的这个学生不像别的孩童,他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价值观。

    荀彧之所以会与生活作风和他完全不一样的戏忠和郭嘉交朋友,正是因为他的包容度,他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格,懂得尊重别人心中的道。

    这是荀彧身上最闪耀的优点,也正是这一个优点,让历史上身为曹魏大管家的他,能够和曹操一起带领曹魏走上了唯才是举的道路。而这其中,曹操更多的是碍于他自身宦官之后的身份,为士人所轻,才不得不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