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张家记-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旭前世是南方人,一年到头都见不到雪的南方人,他对北方的冬天是充满了孩童一般的好奇心,当然主要是想看雪而已,就像住在内陆的同胞会想看看大海是一样的心情。
现在是他降临汉末的第四个年头了,所以他对雪已经不再陌生,可他还是第一次离开拥有暖炕的房子,直面严寒的北风。
刚开始他还坚持独自驾着他的小马车赶路的。冷空气一到,他就投降了,挂着两行鼻涕,在赵月儿的取笑声中,钻进了牛车。
牛车有四壁,里面还烧着火炉。但牛车的房子毕竟不是真的房子,它四处透风,还是让梁旭觉得难受。更加要命的是,这时候没有羊毛衫,也没有大棉袄,更别说什么羽绒,靠的就是兽皮做的皮袄。
还好梁旭家里有钱,才穿得上皮袄、皮靴。他真不敢想象这时候的普通人家是怎么度过的冬天。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不过最值得梁旭庆幸的还是他父亲给他留下的宝贝,就是那卷《太平要术》竹简。只要他拿出来看,总能让身体感觉暖和,这样的感觉在寒冬里尤为明显。《太平要术》明显就是一个超高科技的暖宝宝。这个发现让梁旭惊喜万分,对《太平要术》爱不释手。
这个小插曲让梁旭想到了他在东汉的另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入手,挑一些简单的、容易实现的来实现。例如羊毛衫,或许能组织北方那些游牧民族的部落生产羊毛衫,还能带动他们的经济,改善他们的生活。或许他们的生活改善了,就不会总想着过不了冬,就南下抢汉人的饭吃吧。慕容轩政好像就是异族人来着,或许能找他帮忙弄些试点。
除了羊毛衫,其实棉袄也很容易做的,只是梁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棉花,他完全不知道产出棉花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就算他在东汉见过,也认不出来。不过梁旭见过南方的木棉,或许能用木棉的棉絮来填充棉衣。
衣的方面暂时就想到了这么些。然后是食。
说到食,也是梁旭很不喜欢穿越会古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可汉时的烹饪技术连后世的路边无证经营的走鬼档都不如,不单调味品严重欠缺,想换个刺激的口味都找不到辣椒。梁旭也完全没办法弄来辣椒,有钱也不行。
梁旭有时候会感到遗憾,自己穿越回古代,为什么穿的不是美洲,那边自古遍地是宝,辣椒、土豆、番薯、玉米、可可,还有可爱的羊驼……或者穿到明清也好,那时候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始,中原大地上的人们,终于能安坐家中就接触到世界各地的物产。要是那时候没有统治阶层弄出来的禁海政策,估计华人也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留下浓重的一笔。
虽然梁旭现在没有办法突破地域的界限获取其它地方的香料、调味品,但鸡精或许可以试一下做出来。就是产量不可能多,因为东汉的畜牧业太匮乏了,但光供应给自己家里用就毫无问题。
而住的方面,梁旭一向不太讲究,但对汉时的房子还是意见很大。一个是没有空调,夏天热得好死。只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梁旭是毫无办法。空调这东西还包含的技术太多,东汉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造出来。另一个是采光很差,窗户都是用纸糊的,透光性很一般。穿越里面很多都说主角造出了玻璃,或许自己也可以试试。梁旭高中的时候念的正是化学,里面就有说到玻璃的制造。只不过多年没用到,基本都忘掉了,就记得氧化硅而已,是沙子的主要成分。
最后是行。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等都不用想了,唯一能想的只有给自己的座驾:小马车设计一个减震装置,仅此而已。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本章完)
………………………………
第245章 论功行赏
上回说到张平沉迷于提升生活质量的研究,还弄出了第一批的鸡精。
就在张平忙着搞科研的时候,汉廷那边开始对在剿灭黄巾贼有功之臣进行奖赏。
虽然黄巾贼尚未完全剿灭,但匪首张角、封谞相继在其内讧中身死,黄巾贼群龙无首,不得不退入荒山密林中苟延残喘,已经不成气候。
在此期间,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大将军何进,任贤用能,运筹帷幄,大臣们一致认为何进当居首功,理当封侯。
既然大家意见统一,刘宏也只能把何进封为了慎侯,以表彰何进在剿灭黄巾贼的过程中的作用。
刘宏暗道:何大将军的作用不就是谨小慎微,拖了朕的大军的后腿!还说什么有内奸,现在也没见他把这个内奸揪出来,而张角却自己死了。当然,何大将军功劳确实是大,由他领导的大军太窝囊,才导致了黄巾贼子以为我大汉好欺负,这才发生兵变抢权嘛……
除了何进,大臣们还提出了一批名单,说是有突出贡献的人员。
刘宏还真不知道黄巾贼内讧是朝廷上的大臣们弄出来,还能有一批名单?这些人哪个是上过前线的?
可不管刘宏怎么诽腹这名单里面的人员,他也只能依着大臣们的意思对这些人一一进行封赏。
好容易,终于把有功之臣封赏了一遍,刘宏突然给大臣们扔出了一个火爆的话题。刘宏说:“现在各地黄巾贼仍未完全剿灭,京中的禁卫也派出去了四分之一,而京中不能没有足够的军队守卫。朕决定组建一支新军,负责守卫宫廷,拱卫京师,还能把他们派去各地加大力度剿灭黄巾贼。”
何进听到刘宏打算组建新军,明摆着就是想要分薄他手中的权力,当下就想出来反对。但还没等他站出来,他身边就已经有人站出来反对刘宏的决定。何进定睛一看,发现那人是杨赐,于是他就乐得在一边看戏了。
何进心里头认为杨赐这种人真的很搞笑,他们都看不惯别人擅权,可皇帝说什么,他们又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也不知道他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杨赐恳切地说:“请陛下三思。”
刘宏看到第一个反对自己的竟然不是何进,而是自己的老师,立马发火,凶巴巴地反问到:“这是为何?”
杨赐低着头,羞愧难当地说到:“国库空虚。”
汉末的财政状况原本就差,社会的产出主要都集中在了士族大户手中,而现在的他们是免税的。大汉建国初期,只有一种人是免税的,那就是老人。对于没有后代,或者是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有免税和优惠政策。但士人依然是要纳税的。只不过皇权随着一任任皇帝的传递,是越来越弱,此消彼长,士人们的势力越发壮大。既然他们能为自己代言,当然就会为自己制定优厚的政策。于是他们的税被免了(注一)。
加上后面的这些皇帝们,个个贪图享乐,花钱如流水,国库更是入不敷出。不然刘宏也不会弄出个卖官鬻爵的政策来发财了。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再加上各地叛乱不止,不但加大了朝廷对守军的支出,还严重影响到了地方的税收,更让国库雪上加霜。
但刘宏打定主意一定要组建由自己掌控的军队,就很豪气地说到:“这钱由朕的内库出!”
既然是刘宏自己掏钱,杨赐没有意见了,他也希望刘宏能通过这支新的部队,制约何进在军中说一不二的情况。只是不知道刘宏的内库能支撑得了多大规模的军队。
何进一听刘宏自己出钱组建军队,他知道自己没办法去反对了。他只能安慰自己,维持军队是很烧钱的,刘宏别把自己的内裤也搭进去才好。
刘宏自己掏钱建的军队,领兵的人选也没必要问何进的意见,刘宏把建军的任务交给了蹇硕,就宣布退朝了。
蹇硕追在刘宏的屁股后面跑出了崇德殿,他紧追刘宏,在刘宏身后急切地小声说道:“圣上,内库已经没剩下多少钱了。”
刘宏一听到蹇硕的话,毋宁于遭到雷劈。他回头一脸不可置信地瞪着蹇硕问到:“怎么就没有了?你是怎么搞的?”
蹇硕一下就跪到了地上,一边抽自己嘴巴,一边说:“奴婢无能,有负圣上所托。”
“我只想知道为什么!”刘宏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一样地渗人。
蹇硕诚惶诚恐地说到:“内库以前是张侍中在管……”
“你是说张让那个奴才私吞了朕的钱?”刘宏眼里射出了利剑一样的冷光,他想杀人。
蹇硕很诚实地回答:“不是!是奴婢没有张侍中的能耐,也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给圣上找来的钱。”
听到蹇硕的答案,刘宏无语了。自从母亲董思君把蹇硕送给刘宏以后,刘宏一直对蹇硕很是放心,无他,蹇硕的为人实在是太实心眼了,刘宏很怀疑蹇硕看到地上有金子,会不会懂得把它捡起来。这么老实的一个人,想要让他给自己赚钱,确实难为他了。
刘宏看着一直跪在地上的蹇硕感觉自己头痛。这下玩笑开大了,刚刚才在朝会上夸下海口,自掏腰包建新军,现在这钱要从哪里来呢?难道要靠张让他们吗?
想到这里,刘宏摇了摇头,他坚决不会再次依靠那些背叛过自己的人的。这问题唯有靠他自己来解决,而为今之计,在还没有筹到钱以前,只能是装作忙着筛选领军人选等准备工作,避免大臣们看出自己没钱组建新军。
除了朝堂上在封赏有功之臣,皇甫嵩这边也迎来了对付黄巾贼的胜利者。
张飞脱掉皮帽,抖掉上面的积雪,骂骂咧咧地说到:“这个皇甫将军不知道现在外面很冷吗?一个鬼影都没有。这种时候召见我们做什么?”
刘备拍掉身上的积雪,小声地对张飞说到:“三弟,待会儿见到皇甫将军,你不要说话!”
关于东汉末年是否对士族征税,作者一点都不清楚。作者是依据明朝时期,东林党利用自己在朝上的话语权,阻止了皇帝对他们征税的企图,最终导致国家出现没钱可用的悲惨境地。
而汉朝对老人的税收优惠政策是确有其事的。
(本章完)
………………………………
第246章 皇甫嵩召见
上回说到皇甫嵩召见刘备他们,张飞对大冷天要自己长途跋涉很不满意,刘备告诫张飞见到皇甫嵩的时候不要乱说话。
张飞被刘备训了一句,就把心中不满的对象转移到了自己大哥身上,心想:当初真应该跟着四弟离开,现在就不用受大哥的窝囊气了。
其实这也只是张飞的气话,张飞真正不满的,还是那个在大冷天依旧要在邺县召见他们的皇甫嵩,这明摆着就是皇甫嵩一直待在室内,太无聊了,想要找些人来给他消遣一下。
关羽细心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胡须,见张飞仍旧气鼓鼓地样子,就说到:“三弟,大哥也是为了你好。”
张飞刚才只是发发牢骚,他还是知道轻重的,不满地说:“知道了,我不是小孩子!”
说到小孩子,张飞又想起他的四弟了。
这次皇甫嵩点名要召见的是他们兄弟四人。听刘焉说,皇甫嵩是要褒奖他们上次全歼黄巾贼赵二狗部的功劳。
不过张平早就已经离开了,就算张平还在,张飞也不会同意四弟过来见什么劳什子皇甫将军的。要是四弟被别人认出来就危险了。
刘备领着关羽、张飞进到县衙大堂,见到堂中坐着三人。分别是皇甫嵩、朱儁和何猛。但是刘备他们之前没有见过这三个人,所以他们分不清楚谁是谁。但是常识告诉他们通常坐在正中主位的就是地位最高的人,所以刘备、关羽、张飞首先对主位上的那人行礼,口中说道:“职下刘备(关羽、张飞)见过皇甫将军。”
坐在正中间的确实是皇甫嵩,他等刘备他们给自己见完礼,就指着自己左手边的人,给刘备他们介绍到:“这位是朱儁,朱右中郎将。”再指了指右手边的何猛,说到:“这位是大将军府司马,何猛,何司马。”最后笑呵呵地说,“你们也可以都叫他们将军。”
待皇甫嵩介绍完毕,刘备他们重新给朱儁和何猛见礼:“见过朱将军、何将军。”
何进听到刘宏打算组建新军,明摆着就是想要分薄他手中的权力,当下就想出来反对。但还没等他站出来,他身边就已经有人站出来反对刘宏的决定。何进定睛一看,发现那人是杨赐,于是他就乐得在一边看戏了。
何进心里头认为杨赐这种人真的很搞笑,他们都看不惯别人擅权,可皇帝说什么,他们又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也不知道他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杨赐恳切地说:“请陛下三思。”
刘宏看到第一个反对自己的竟然不是何进,而是自己的老师,立马发火,凶巴巴地反问到:“这是为何?”
杨赐低着头,羞愧难当地说到:“国库空虚。”
汉末的财政状况原本就差,社会的产出主要都集中在了士族大户手中,而现在的他们是免税的。大汉建国初期,只有一种人是免税的,那就是老人。对于没有后代,或者是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有免税和优惠政策。但士人依然是要纳税的。只不过皇权随着一任任皇帝的传递,是越来越弱,此消彼长,士人们的势力越发壮大。既然他们能为自己代言,当然就会为自己制定优厚的政策。于是他们的税被免了(注一)。
加上后面的这些皇帝们,个个贪图享乐,花钱如流水,国库更是入不敷出。不然刘宏也不会弄出个卖官鬻爵的政策来发财了。
再加上各地叛乱不止,不但加大了朝廷对守军的支出,还严重影响到了地方的税收,更让国库雪上加霜。
但刘宏打定主意一定要组建由自己掌控的军队,就很豪气地说到:“这钱由朕的内库出!”
既然是刘宏自己掏钱,杨赐没有意见了,他也希望刘宏能通过这支新的部队,制约何进在军中说一不二的情况。只是不知道刘宏的内库能支撑得了多大规模的军队。
何进一听刘宏自己出钱组建军队,他知道自己没办法去反对了。他只能安慰自己,维持军队是很烧钱的,刘宏别把自己的内裤也搭进去才好。
刘宏自己掏钱建的军队,领兵的人选也没必要问何进的意见,刘宏把建军的任务交给了蹇硕,就宣布退朝了。
蹇硕追在刘宏的屁股后面跑出了崇德殿,他紧追刘宏,在刘宏身后急切地小声说道:“圣上,内库已经没剩下多少钱了。”
刘宏一听到蹇硕的话,毋宁于遭到雷劈。他回头一脸不可置信地瞪着蹇硕问到:“怎么就没有了?你是怎么搞的?”
蹇硕一下就跪到了地上,一边抽自己嘴巴,一边说:“奴婢无能,有负圣上所托。”
“我只想知道为什么!”刘宏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一样地渗人。
蹇硕诚惶诚恐地说到:“内库以前是张侍中在管……”
“你是说张让那个奴才私吞了朕的钱?”刘宏眼里射出了利剑一样的冷光,他想杀人。
蹇硕很诚实地回答:“不是!是奴婢没有张侍中的能耐,也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给圣上找来的钱。”
听到蹇硕的答案,刘宏无语了。自从母亲董思君把蹇硕送给刘宏以后,刘宏一直对蹇硕很是放心,无他,蹇硕的为人实在是太实心眼了,刘宏很怀疑蹇硕看到地上有金子,会不会懂得把它捡起来。这么老实的一个人,想要让他给自己赚钱,确实难为他了。
刘宏看着一直跪在地上的蹇硕感觉自己头痛。这下玩笑开大了,刚刚才在朝会上夸下海口,自掏腰包建新军,现在这钱要从哪里来呢?难道要靠张让他们吗?
想到这里,刘宏摇了摇头,他坚决不会再次依靠那些背叛过自己的人的。这问题唯有靠他自己来解决,而为今之计,在还没有筹到钱以前,只能是装作忙着筛选领军人选等准备工作,避免大臣们看出自己没钱组建新军。
除了朝堂上在封赏有功之臣,皇甫嵩这边也迎来了对付黄巾贼的胜利者。
张飞脱掉皮帽,抖掉上面的积雪,骂骂咧咧地说到:“这个皇甫将军不知道现在外面很冷吗?一个鬼影都没有。这种时候召见我们做什么?”
(本章完)
………………………………
第247章 封赏
上回说到皇甫嵩召见了曾经全歼过黄巾贼小队的刘备兄弟三人,皇甫嵩对小小年纪的梁旭好像很感兴趣,刘备害怕四弟身份泄露,尽量转移皇甫嵩的视线。
最后皇甫嵩勉励了刘备他们几句,说朝廷很快就会有新的安排下来,让他们留在邺县等几天。
听皇甫嵩话里的意思,是刘备他们将要升迁了,这对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族长还盼着刘备能振兴涿郡刘氏,关羽也盼着自己能挣到足够的资本去寻回筱筱,张飞也能向自己望子成龙的父亲交代了。
虽然欢喜,但三兄弟也有遗憾,那就是他们的四弟。只是不知道要是四弟也进入大汉的官场,对于他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时候的大汉朝廷,又吵成一锅粥了,这是因为冀州那边出现了权力真空,说明白一些就是多出了一堆的空缺。大臣们的眼睛现在都紧盯着冀州,只有刘宏一个人例外,他在心里感叹着没钱的日子很难受。
原本冀州出现大量空缺,按照刘宏颁发的卖官鬻爵政策操作,刘宏应该能赚很多很多钱才对。可问题是刘宏把卖官鬻爵弄成了国策,也就是说卖官鬻爵得到的钱,统统进入国库,跟他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国库每年都会拿出定额的钱财,划归刘宏的私库,以供皇室的开销的。可那笔小钱钱,和卖官鬻爵比起来,刘宏是提都不想提了。
对于冀州牧一职,即原冀州太守,是争议最严重的。州太守这个职位在大汉让各地太守兼领民政以后,就改名了,改为了州牧。大将军一派当然是是推荐何进的得力手下去竞争,而以杨赐为首的保皇党一派,则推荐皇甫嵩继任。他们的理由很难反驳,大将军一派推出来的人选一直在中央负责领军,对地方民政不熟悉。而皇甫嵩在调往剿黄军以前,是北地郡太守,虽然不直接接触民政,但对地方的政务要相对熟悉。其次,冀州是皇甫嵩光复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再者现在黄巾贼躲在了冀州与并州交界的黑山地区,还需要皇甫嵩这样的宿将代朝廷镇守冀州。
保皇党历数的理由中,最要命的还是第二条,冀州是皇甫嵩光复的。虽然是人都知道冀州是黄巾贼不知道发的什么愣,自己让出来,才让皇甫嵩白捡的便宜,但不管白捡还是怎样,冀州确实是皇甫嵩光复的,这么大的功劳,光是封个冀州牧都嫌小了。
最终,皇甫嵩获封冀州牧,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既然皇甫嵩升迁了,他的副手们当然也各自有升赏。
朱儁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调往南阳郡,负责统筹荆州、衮州的剿黄事宜。此前荆州和衮州的黄巾贼移动,令洛阳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他们实在是太近了。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天不到的功夫,他们就消失了。但也也给朝中的大人们提了个醒,自己的身旁睡着一只老虎,这也太不安全了,还是派人过去看着为好。
而对于何猛的封赏,则是坐上了皇甫嵩原来的位置——左中郎将,调回京中护卫京城。
卢植那边,就功过相抵,仍任尚书。
而皇甫嵩的上一任剿黄军主帅董卓就比较惨了,因为寸功未立,还连折两阵,虽然不是因为他主观上犯错导致,但也扫了朝廷的脸面,最主要还是扫了刘宏的脸面,于是被人一撸到底,剥夺官身,让他回家种田。
除此以外,冀州剩下来的位置,主要还是被大将军一派的人给抢去了。
朝会以后,刘宏把将要离宫,派往各处颁旨的宦官们叫到面前,进行训话,告诫他们牢记朝廷卖官鬻爵的政策,该收的钱绝对不能手软。没钱的大臣,让他们筹钱,筹不到钱就快点报回来换人。
刘宏自己不好过,他也不想让下面的大臣们好过。不过最重要的还不是填充国库,刘宏对国库不怎么上心,那里面的钱不是他可以随便拿出来用的。他的戏玉还在后头。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刘宏单独留下了去往冀州颁旨的宦官,嘱咐道:“卢尚书这次是戴罪立功才官复原职。也就是说卢植他之前是有罪的,他的官职被剥夺。现在是官复原职,知道官复原职是什么意思吗?”
被留下的那个宦官被刘宏的话弄得一愣一愣地,呆在原地,先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然后醒悟过来,朝廷并没有撤过卢植的官职,怎么就官复原职呢?继而他又摇了摇头。
刘宏见这宦官听不明白他的话,心里有点气这小子真蠢,但又不好当面发作,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在瞎掰。
刘宏很有耐心地解释到:“我的意思就是卢尚书的尚书一职是升任的,明白没有?”
宦官还是不明白,目瞪口呆地愣在原地。
见对方还是猜不到自己的意思,刘宏发火了,大喊:“来人!把这个……”只是刘宏最终还是忍住了,没把后面半句让人把这个蠢材拖下去打死的话也说出来。
刚刚离开的宦官们在外面听到刘宏呼叫,连忙返身跟在蹇硕屁股后头,重新跑进了承德殿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刘宏对这些被自己喊进来的无关人等挥挥手,让他们离开,转头又继续对那个被他认为蠢得没药可救的宦官循循诱导,说到:“我的意思就是卢尚书也要缴买官钱。”
那宦官听到刘宏的话,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朝廷的规矩是这样子的吗?
见那个蠢得要死的宦官还是一副不为所动的样子,刘宏很怀念张让、赵忠他们。虽然九常侍们背叛了自己,但是他们哪一个需要自己这么操心,哪一个不是只要自己挑挑手指头,就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还有一条就是,他们在朕身边的时候,朕什么时候会缺钱呢?
(本章完)
………………………………
第248章 敲诈
上回说到刘宏留下了去冀州给剿黄军将领们颁旨的传旨宦官,想要教疏那宦官向卢植收钱,但那宦官就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让刘宏想起了九常侍的好。
刘宏定定神,按下了心中的浮躁,眼下九常侍的问题不紧急,自己建军的事情才是第一要务,要是自己拥有足够的能量,还怕掌控不了九常侍那些软骨头?
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刘宏选择忍。他继续耐心地向那传旨宦官补充到:“朝廷不是没有这样做过嘛,所以这笔钱就不用上交国库了。你让卢尚书把钱交给你。你回来以后,就直接把钱交给朕。明白了没有?”
还有这样的操作?宦官算是弄明白了,刘宏说得这么明显,要是他还不明白,估计自己装估计刘宏是缺钱,想要敲卢植一笔。
宦官在心里为卢植哀叹着:可怜的卢尚书,竟然会被圣上给敲竹杠。不过同情归同情,我这边的好处费也还是要跟卢尚书要的。
给官员们版发升迁的圣旨收取好处费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所以这批外出颁旨的宦官们,个个红光满面,就像是他们要升迁似的,除了要去河东给董卓那个倒霉鬼颁旨的家伙除外。
因为颁给董卓的圣旨是革职,别说对方会给好处费,能有好脸色给自己就算是好的了。所以这位宦官在听了刘宏的训话后,心情更加沉重,脚步也愈发沉重。
就在他恍恍惚惚地离开刘宏的书房时,碰巧听到刘宏对去往冀州颁旨的同僚的嘱咐,他也立刻捕捉到了刘宏缺钱的信息。
这条信息对他来说是相当重要,而对董卓那个倒霉鬼来说,更加重要,这无疑是董卓的救命的稻草,绝对能让董卓付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好价钱。
想到高兴的地方,这位被派去河东的宦官脚步突然就变得轻快,怀揣着圣旨,轻飘飘地飘出了皇宫,去追逐他的梦想。
保皇党历数的理由中,最要命的还是第二条,冀州是皇甫嵩光复的。虽然是人都知道冀州是黄巾贼不知道发的什么愣,自己让出来,才让皇甫嵩白捡的便宜,但不管白捡还是怎样,冀州确实是皇甫嵩光复的,这么大的功劳,光是封个冀州牧都嫌小了。
最终,皇甫嵩获封冀州牧,以功拜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
既然皇甫嵩升迁了,他的副手们当然也各自有升赏。
朱儁进封西乡侯,迁镇贼中郎将,调往南阳郡,负责统筹荆州、衮州的剿黄事宜。此前荆州和衮州的黄巾贼移动,令洛阳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他们实在是太近了。不过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天不到的功夫,他们就消失了。但也也给朝中的大人们提了个醒,自己的身旁睡着一只老虎,这也太不安全了,还是派人过去看着为好。
而对于何猛的封赏,则是坐上了皇甫嵩原来的位置——左中郎将,调回京中护卫京城。
卢植那边,就功过相抵,仍任尚书。
而皇甫嵩的上一任剿黄军主帅董卓就比较惨了,因为寸功未立,还连折两阵,虽然不是因为他主观上犯错导致,但也扫了朝廷的脸面,最主要还是扫了刘宏的脸面,于是被人一撸到底,剥夺官身,让他回家种田。
除此以外,冀州剩下来的位置,主要还是被大将军一派的人给抢去了。
朝会以后,刘宏把将要离宫,派往各处颁旨的宦官们叫到面前,进行训话,告诫他们牢记朝廷卖官鬻爵的政策,该收的钱绝对不能手软。没钱的大臣,让他们筹钱,筹不到钱就快点报回来换人。
刘宏自己不好过,他也不想让下面的大臣们好过。不过最重要的还不是填充国库,刘宏对国库不怎么上心,那里面的钱不是他可以随便拿出来用的。他的戏玉还在后头。
刘宏单独留下了去往冀州颁旨的宦官,嘱咐道:“卢尚书这次是戴罪立功才能官复原职。也就是说卢植他之前是有罪的,他的官职被剥夺。现在是官复原职,知道官复原职是什么意思吗?”
被留下的那个宦官被刘宏的话弄得一愣一愣地,呆在原地,先是下意识地点了点头,然后醒悟过来,朝廷并没有撤过卢植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