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张家记-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知道才过了两天,下面的人又传来了另一种说法,说张燕弑师。赵芸不知道该相信哪一种说法,但无论是封谞杀的张角,亦或是张燕杀的张角,跟他好像都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只不过一天一变的消息太过混乱,让赵芸觉得很没有安全感。
为了能及时知道局势的变化,赵芸派出心腹去邺县周边就近观察,让心腹一有最新就传回来给自己。
又过了六天时间,赵芸等来了张燕势力被简单快速地铲除了的消息。次日又收到了黄巾军向汉军进军和黄巾动员邺县民众撤离的消息。
赵芸不明白黄巾军并没有处于劣势,怎么好端端的,就选择撤离了?他很忧心自己的前程,也忧心赵家的前程。他想:我是不是该跟汉军那边接触一下,看看是否有机会重新回归朝廷呢?
(本章完)
………………………………
第240章 道不同
上回说到赵芸觉得黄巾军一日三变,不靠谱,打算重新投入大汉的怀抱。
赵芸给汉军现任主帅卢植写了表明自己对大汉忠心的信件,找了一个他自认为机灵的家仆,让家仆把密信带到汉军大营。
赵芸家仆昼伏夜行,小心翼翼地绕过了黄巾军主力所在的邺县,一路无惊无险,用了八天才去到汉军的大营,比直奔汉营多耗费了整整一倍的时间。家仆觉得这是值得的。
此时皇甫嵩已经带领新来的两万大军和卢植剩下的一万六千汉军合流了。也就是说现任的汉军主帅已经换成了皇甫嵩。
但是卢植此时并没有离开,他被皇甫嵩留下了。
皇甫嵩跟他叔叔一样,比较欣赏不党不群的清流和党人,他在刚抵达洛阳的时候,就上本建言刘宏释放党人。刘宏也想明白了,把那些不听话的党人放出来,虽然对自己的权力会产生制衡,但在现在自己势单力孤的时候,被影响更严重的应该是何进才是。于是刘宏就同意了。
既然讨人嫌的党人们被释放了,何进当然也要把九常侍们捞出来,跟这些党人们打擂台。在何进的串联下,九常侍和党人们,是在同一天被释放的。
说回到冀州汉军大营这边。皇甫嵩很同情身为清流领袖的卢植的遭遇,打算把黄巾军主动让出来的光复邺郡的功劳分一些给卢植,这份功劳可以说自己是白捡的。反正是慷黄巾军的慨,皇甫嵩是一点不会心痛,还能拉一把卢植,交个朋友,何乐而不为?于是皇甫嵩就自作主张地把卢植留了下来。
抵达汉军大营以后,赵芸的家仆主动交出了密信。密信被第一时间摆到了皇甫嵩的案头。
皇甫嵩读过密信,也传给朱儁、卢植、何猛三人看。
等他们看完,皇甫嵩问到:“你们对此信有何看法?”
朱儁跟皇甫嵩一样是新来的,对情况并不熟悉,所以没有贸然发表意见,而是看着卢植,示意卢植先说。
卢植觉得自己是戴罪之身,不好发表意见。
而何猛觉得自己和皇甫嵩他们不是同路人,不屑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皇甫嵩见没人说话,而他自己的想法跟朱儁一样,就对卢植说到:“子干,你对这边的情况比较熟悉,你先说说你的看法。”
卢植见皇甫嵩也开口让自己先说,他就对皇甫嵩和朱儁拱拱手,说到:“敢不从命。禀皇甫将军,据职下所知,赵芸此人与封谞等反贼不同,虽然曾经担任常山郡太守,位高权重,但是一直被黄巾贼子排除出核心圈以外,并没有被委以重任。所以职下觉得,他的投诚是可信的。”
何猛一边听着卢植说话,一边在那里无声地冷笑,也不知道他是认为卢植说错了,还是不屑赵芸投贼以后不受重用的惨况。
皇甫嵩发现了何猛的表情,心中不喜,但他也不好直接跟何猛撕破脸皮,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虽然皇甫嵩不屑于何进的为人,但是表面功夫还是得做到家的,就权当没有看到何猛的表情好了。
皇甫嵩听完了卢植的陈述,问到:“子干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接纳这个叫做赵芸的黄巾的投诚?”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卢植听皇甫嵩话里的意思,好像不认同自己的意见。他自己的想法当然是接纳赵芸的投诚了。赵芸的投诚会起到示范性作用,在现在黄巾贼势弱的情况下,有了第一个黄巾高层的倒戈,后面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出现。这种能直接削弱黄巾贼,增强己方实力的事情,为什么不接受呢?
但既然皇甫嵩不喜欢这种做法,那自己倒不好继续说下去了。于是卢植选择了沉默。
朱儁为了化解卢植的尴尬局面,也是为了给卢植解释不接受赵芸投诚的原因,就开口说到:“皇甫将军,职下不同意接纳赵芸这种乱臣贼子。要是做臣子的不知道什么叫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投降贼人。后来见到贼人式微,又要求重新加入朝廷,试问这世上哪有这般便宜的事情?职下认为,赵芸既已降贼,那他就已经没有资格再与我等同朝为臣!职下不屑与此等人为伍!”
何猛听了朱儁一番慷慨激昂的话,在一旁击掌赞叹道:“说得好!”
何猛也对皇甫嵩拱手说到:“职下同意朱郎将的看法。”
皇甫嵩也觉得朱儁的话甚合他意,手捋胡须,点头说到:“这种不忠不义之辈,罪不可恕!”说到这里,皇甫嵩看了看低着头的卢植,他心中失望:没想到卢子干徒负虚名,不明白做臣子的首要是品德,而做臣子的品德就是忠君爱国。看来他还不如何进那个家奴看得明白。
卢植现在除了在心中骂着这群人激进,他也没话可说了。他知道自己继续留在这里,同样也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决议以下,皇甫嵩唤来了卫兵,命令卫兵去砍掉赵芸派来的使者的左耳,并让使者传话给赵芸,告诉赵芸洗干净脖子,等待朝廷大军去砍掉他的脑袋。
就在皇甫嵩驱逐赵芸的家仆时,赵芸那边也已经接到张梁通知其撤离常山郡的命令了。
赵芸一边装模作样地召集常山郡中分居各地的太平教教众,一边准备拿这些教众送给即将到来的汉军,算是自己的见面礼。
因为赵芸不打算继续跟着黄巾军一条道路走到黑,所以他只是召集天平教的教徒,并没有按照命令中说的连手艺工匠也集中起来,更没有像张宝一样,把其他无关的民众也一并驱离自己的家园。
只不过赵芸的黄粱美梦很快就被人唤醒了。当他看到自己家仆少了一只耳朵的惨状,就知道情况不妙。等他听了家仆转述的皇甫嵩叫他等死的话,他更是万念俱灰,在心里默默诅咒了皇甫家一万遍都不止。
幸好他也已经按照张梁的命令召集了各地的太平教教徒,不然他就两边都不讨好了。
(本章完)
………………………………
第241章 粮食危机
上回说到赵芸想要重归大汉被拒,只能继续执行张梁撤出冀州的命令。
不过赵芸没有张宝那么丧心病狂,虽然他的心情很差,但也没有迁怒到那些不愿离开家园的民众身上。
对于不愿意跟着黄巾军离开的太平教教众,赵芸也没有用强,他虽然没办法脱离黄巾军了,可他依然憎恨黄巾军当初把他逼上了贼船,所以他对太平教教徒一点都不上心,就让那些不愿离开的太平教教徒自生自灭好了。
而对于普通民众,赵芸以己度人,他自己都不想从贼,所以也就没有逼迫不愿离开的民众一起走。要不是怕不能给张梁交代,他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去动员那些民众跟着黄巾军撤离。
就在黄巾军撤离的时候,汉军那边也在行动。不过他们没有去追击正在撤离的黄巾军,他们只是在黄巾军走后,以最快的速度光复失地。
汉军并不是不想把黄巾贼、太平教余孽、被黄巾贼裹挟的民众留下,他们也尝试过派出小股部队,绕过张梁的主力,意图偷袭正在组织撤离的黄巾贼。但每一次派出的骚扰部队,都会被伏击,损失惨重。
皇甫嵩也不是没想过直接和张梁的主力部队对决。他已经率领汉军与张梁打过一场,可是并不占优势。黄巾贼军留给皇甫嵩的印象就是太疯狂,他们简直没把自己当人看,是一副完全不要命的打法。
那次对决,双方都是损失惨重,最终是因为太阳下山,天色太暗,双方各自罢兵休战,才结束了战斗。虽然汉军人数占优,但战后统计发现,汉军和黄巾贼的双亡比例是三比二。想要全灭张梁的两万军,汉军这边非得损失惨重不可。但张梁的两万军只是牌面上的数量,皇甫嵩认为黄巾贼随时还能从太平教教徒当中征兵补充。而汉军这边也不是不能增兵,只不过汉军增兵的难度就相对比较高。
皇甫嵩离开洛阳还没进入冀州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朝中又出现了要求换帅的风声,有人说他对黄巾贼不熟悉,建议由熟悉黄巾贼情况的何猛出任主帅。皇甫嵩就算用脚趾头想,也能明白这绝对是何进搞的鬼。
皇甫嵩的大军之所以没有等待什么吉日吉时出发,就是因为收到了黄巾军内讧的消息。估计何进那些人都觉得现在的黄巾贼是可以随意揉捏的软柿子,所以打算换人来摘桃子吧。但因为皇甫嵩并没有犯错,所以何进自己并没有出面。少了何进的压力,刘宏就把换帅的提议否决了。
可要是皇甫嵩把手上的军队打残了,还向朝廷要求增兵,那他到底还能不能继续坐在帅位上,就很难说了。估计朝里会有人说:“黄巾贼内讧,实力大损,皇甫左郎将竟然也会被实力大损的黄巾贼弄得损兵折将,可见他能力不足。”云云。
既然现在黄巾军自己把冀州让出来,有白捡的功劳送给自己,皇甫嵩也就没必要非得跟黄巾贼打个你死我活的,先把冀州光复了再说。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皇甫嵩不知道的是,黄巾军的装备补充很紧张,即使他们能征召太平教教徒及时补上军队的缺员,但也没有新的武器给这些新兵用,除非黄巾军能及时回收到遗落在战场中的兵器。而这次双方主力对决,黄巾军就无法及时回兵器,导致损失惨重。
那次决战之后,皇甫嵩自己领着两万汉军,和张梁所部保持着距离,坠在张梁身后。而剩下还有一万人不到,皇甫嵩派朱儁带队,过去接收黄巾贼已经退出来的地方。
就这样,双方一个主动退出,另一个只跟踪不挑衅,局势保持着微妙的平静。
皇甫嵩不继续找黄巾贼麻烦,并不完全是怕被何进撸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打算,他打算等,等黄巾贼缺粮。在他的预计中,黄巾贼带着那么多人口撤退,是自取灭亡的行为。原本冀州的土地就只能养这么些人了,现在黄巾贼竟然主动放弃了土地,也不知道他们要退到什么地方,而他们的人口数量却没相应地减少,那他们的粮食危机很快就会显现出来的。只要等到黄巾贼缺粮,那灭掉他们还不跟玩似的?就算他们的士兵再怎么疯狂,没饭吃了,看他们还怎么狂下去!
此时张梁也发现这个问题了,正在跟张平商量对策。张梁并不是突然变得脑子灵光了,只是最近军中没有粮草补充,虽然粮草依然充足,但光吃不补,迟早要吃完。张梁这才意识到粮食问题的严重性。
张梁苦着脸说:“平儿,我们放弃了冀州,粮食会供应不上。”
张平一听,他也觉得头大。他前世不是农民,想要给汉末的农业水平弄些金手指出来也不行。他在穿越中听说马铃薯、番薯、玉米是神器,可这些都是美洲的特产,要想弄回来,前置的任务太多太高科技了,根本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记得历史上张燕也带着黄巾余部躲在黑山继续坚持斗争,只不过他不知道张燕是如何做到的,也不清楚张燕治下的人口数量。
没有金手指,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张平两眼一抹黑,他不知道如何回答张梁的问题。
要是黑山临海还好办,海里大把吃的。
对!大海!张平觉得他想到解决办法了。
张平兴致高昂地说:“三叔,你立刻命令常山赵芸不要继续向黑山迁移了,让他转道幽州,进入青州,再向青州北海郡方向过去。等我们和二叔在黑山汇合以后,也安排教众分批过去北海郡吧。”
张梁不明所以,问到:“去北海做什么?”
张平回答到:“去那边打渔,还能种些紫菜、海带,甚至弄些鱼排养鱼。”
张梁一脸欣慰地说到:“平儿懂得真多。你说的那些,我听都没听说过呢!”
张平红着脸,弱弱地说:“其实我也不懂,就知道一点点,先安排他们试一下吧。”
………………………………
第242章 艰巨的任务
上回说到张梁和张平商量解决未来缺粮的办法,张平建议分流人口到北海,实验靠海吃海的办法。
张梁听到张平后面这句明显忽悠人的话,一脸的黑线,暗怪侄儿不成熟。但侄儿才四岁,自己能要求他有多成熟呢?当初真不该听侄儿的建议,放弃冀州。可现在不放弃也已经放弃了,还能怎么办呢?打回去吗?张梁可没自信打得过皇甫嵩,毕竟经过两次动乱,黄巾军现在的兵力不足,要是能给张梁缓个半年时间,他才不怕皇甫嵩区区四万的兵马,黄巾军同样也能拉出一支全副武装的太平教教徒组成的四万大军。
张梁很无奈地说到:“那就让赵芸带着常山的民众转道去北海吧。剩下的民众,我跟你二叔自己想办法好了。”
张平心里觉得愧疚,而一想到黑山将要挤上上百万的人口,心中更是惴惴不安,还想劝说张梁分流人口,但又没有什么主意,嘴里念叨着:“全部人挤在黑山,怕是……怕是……”张平连说怕是,也没怕是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对此一点概念都没有。
张梁见张平内疚的样子,就安慰到:“平儿,你也别想太多了,你二叔那边还有很多粮食的,吃个四五年都没有问题,就是没办法保存这么久。”
这次轮到张平一脸黑线了,有这么多粮食还怕什么?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粮食呢?之前不是听父亲说冀州前些年经常闹灾荒吗?
张平很好奇地问张梁:“三叔,冀州不是经常闹灾吗?哪里来的这么多存粮?”
张梁神神秘秘地说:“闹灾只是普通百姓的事情,士族大户可不会闹灾。你是不知道当初我们从清河国的大户人家里抄出来多少存粮。此前有经常跟大哥作对那个死太监封谞在军中,我们不好像那些投靠了他的大户下手。但这次我们离开冀州,就不需要顾忌这么多了。”
听着张梁后面阴沉的话语,张平心里感觉到了寒意,他清楚这些话的背后意味着血腥,但他却无力去阻止。这下黄巾军算是彻底得罪死了冀州的士族阶层了。张平对此暂时没有太多想法,因为他连自己是否要扛起黄巾军的大旗都还没有想清楚。
除此以外,张平还有一点小小的担心,或者说是遗憾,他怕史上有名的美人甄宓会死在了这场动乱之中,毕竟甄家在冀州是大户人家,而黄巾军这次抄大户的行动,很可能就会把甄家给抄了。
张平也不是对甄宓有什么企图,他只是觉得既然很不幸地穿越到了东汉末年,却没办法见一见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美女一面,心里头会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尤其现在甄宓的夭折就是因为自己的决定所导致的。
只是张平的遗憾是多余的。甄家所在的无极县是在赵芸的管辖之下,而赵芸的消极态度让甄家安全度过了这一劫。
张平放下了对不能见一面甄宓的遗憾,对张梁说:“三叔,既然粮食供应短时间不是问题,还是不要让赵芸带着常山的百姓去北海了,侄儿不想害了他们。”
张梁皱着眉头说到:“可两年以后,我这边也养不了这么多人啊!谷子倒容易保存,但其他的就很难了。”
张梁听到张平后面这句明显忽悠人的话,一脸的黑线,暗怪侄儿不成熟。但侄儿才四岁,自己能要求他有多成熟呢?当初真不该听侄儿的建议,放弃冀州。可现在不放弃也已经放弃了,还能怎么办呢?打回去吗?张梁可没自信打得过皇甫嵩,毕竟经过两次动乱,黄巾军现在的兵力不足,要是能给张梁缓个半年时间,他才不怕皇甫嵩区区四万的兵马,黄巾军同样也能拉出一支全副武装的太平教教徒组成的四万大军。
张梁很无奈地说到:“那就让赵芸带着常山的民众转道去北海吧。剩下的民众,我跟你二叔自己想办法好了。”
张平心里觉得愧疚,而一想到黑山将要挤上上百万的人口,心中更是惴惴不安,还想劝说张梁分流人口,但又没有什么主意,嘴里念叨着:“全部人挤在黑山,怕是……怕是……”张平连说怕是,也没怕是出个所以然来,因为他对此一点概念都没有。
张梁见张平内疚的样子,就安慰到:“平儿,你也别想太多了,你二叔那边还有很多粮食的,吃个四五年都没有问题,就是没办法保存这么久。”
这次轮到张平一脸黑线了,有这么多粮食还怕什么?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粮食呢?之前不是听父亲说冀州前些年经常闹灾荒吗?
张平很好奇地问张梁:“三叔,冀州不是经常闹灾吗?哪里来的这么多存粮?”
张梁神神秘秘地说:“闹灾只是普通百姓的事情,士族大户可不会闹灾。你是不知道当初我们从清河国的大户人家里抄出来多少存粮。此前有经常跟大哥作对那个死太监封谞在军中,我们不好像那些投靠了他的大户下手。但这次我们离开冀州,就不需要顾忌这么多了。”
听着张梁后面阴沉的话语,张平心里感觉到了寒意,他清楚这些话的背后意味着血腥,但他却无力去阻止。这下黄巾军算是彻底得罪死了冀州的士族阶层了。张平对此暂时没有太多想法,因为他连自己是否要扛起黄巾军的大旗都还没有想清楚。
除此以外,张平还有一点小小的担心,或者说是遗憾,他怕史上有名的美人甄宓会死在了这场动乱之中,毕竟甄家在冀州是大户人家,而黄巾军这次抄大户的行动,很可能就会把甄家给抄了。
张平也不是对甄宓有什么企图,他只是觉得既然很不幸地穿越到了东汉末年,却没办法见一见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美女一面,心里头会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尤其现在甄宓的夭折就是因为自己的决定所导致的。
只是张平的遗憾是多余的。甄家所在的无极县是在赵芸的管辖之下,而赵芸的消极态度让甄家安全度过了这一劫。
………………………………
第243章 为了改善生活质量
上回说到张平、季楚儿、张晟、张三、赵风、赵月儿辞别了刘备,南下去往北海郡。
而冀州以外州郡的黄巾军在之前的变乱中,也相继发生过一些动乱,但因为张梁对大贤良师的真实死因公布得及时,所以那些动乱只是翻起了几朵小浪花,毕竟绝大部分太平教教徒都是心怀大贤良师的,就算张燕的人成功夺权,也使不动下层的信众,最终只能落得被抛弃的下场。
所以除了冀州以外,其它州郡的黄巾军的反汉运动依然活跃。
针对这种情况,刘焉上本建议加强各地州太守、郡守的自主权,把军政集于一身,方便各地自建军队,应对叛军。
汉廷觉得张角身死、张梁退入黑山,黄巾贼再也不成气候,对于刘焉让中央放权的建议是不赞成的,但黄巾贼影响到了各地税收的上缴,而中央也没有那么多的财力能支撑中央军去往各地剿黄,汉廷只能无奈选择同意刘焉的建议,允许各地组建军队,尽快灭掉剩余的黄巾贼。
而在冀州的皇甫嵩所部,他们没有追着黄巾进入黑山,因为冀州残局尚待收拾,皇甫嵩只能领着大军,耐心等候朝廷重新派遣官员过来接手。
之前张宝丧心病狂地想要搬空他所经过的地方,但有不少消息灵通、头脑灵活的人家都在张宝大军来到以前就躲起来了。现在黄巾军走了,他们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还能顺便把别人空出来的家园给占领了。而那些空出来的地方的地主,有些确实是遭到了张宝的毒手,但也有人是打算晚几天回来,等待局势的进一步明朗。这就导致不少争地的糊涂案发生,让皇甫嵩烦不胜烦。
大汉的土地迎来了184年的第一股冷空气,气温急剧下降。而张平一行人还在去往北海的路上。
为了避免被大汉朝廷发现,张平在与张梁分别以后,就用回了梁旭的名字。
这是梁旭穿越到汉末以来,第一次在户外直接感受汉末的寒冬是怎么一回事。
梁旭前世是南方人,一年到头都见不到雪的南方人,他对北方的冬天是充满了孩童一般的好奇心,当然主要是想看雪而已,就像住在内陆的同胞会想看看大海是一样的心情。
现在是他降临汉末的第四个年头了,所以他对雪已经不再陌生,可他还是第一次离开拥有暖炕的房子,直面严寒的北风。
刚开始他还坚持独自驾着他的小马车赶路的。冷空气一到,他就投降了,挂着两行鼻涕,在赵月儿的取笑声中,钻进了牛车。
牛车有四壁,里面还烧着火炉。但牛车的房子毕竟不是真的房子,它四处透风,还是让梁旭觉得难受。更加要命的是,这时候没有羊毛衫,也没有大棉袄,更别说什么羽绒,靠的就是兽皮做的皮袄。
还好梁旭家里有钱,才穿得上皮袄、皮靴。他真不敢想象这时候的普通人家是怎么度过的冬天。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不过最值得梁旭庆幸的还是他父亲给他留下的宝贝,就是那卷《太平要术》竹简。只要他拿出来看,总能让身体感觉暖和,这样的感觉在寒冬里尤为明显。《太平要术》明显就是一个超高科技的暖宝宝。这个发现让梁旭惊喜万分,对《太平要术》爱不释手。
这个小插曲让梁旭想到了他在东汉的另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改善自己的生活,从自己的衣食住行入手,挑一些简单的、容易实现的来实现。例如羊毛衫,或许能组织北方那些游牧民族的部落生产羊毛衫,还能带动他们的经济,改善他们的生活。或许他们的生活改善了,就不会总想着过不了冬,就南下抢汉人的饭吃吧。慕容轩政好像就是异族人来着,或许能找他帮忙弄些试点。
除了羊毛衫,其实棉袄也很容易做的,只是梁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过棉花,他完全不知道产出棉花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就算他在东汉见过,也认不出来。不过梁旭见过南方的木棉,或许能用木棉的棉絮来填充棉衣。
衣的方面暂时就想到了这么些。然后是食。
说到食,也是梁旭很不喜欢穿越会古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可汉时的烹饪技术连后世的路边无证经营的走鬼档都不如,不单调味品严重欠缺,想换个刺激的口味都找不到辣椒。梁旭也完全没办法弄来辣椒,有钱也不行。
梁旭有时候会感到遗憾,自己穿越回古代,为什么穿的不是美洲,那边自古遍地是宝,辣椒、土豆、番薯、玉米、可可,还有可爱的羊驼……或者穿到明清也好,那时候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始,中原大地上的人们,终于能安坐家中就接触到世界各地的物产。要是那时候没有统治阶层弄出来的禁海政策,估计华人也能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留下浓重的一笔。
虽然梁旭现在没有办法突破地域的界限获取其它地方的香料、调味品,但鸡精或许可以试一下做出来。就是产量不可能多,因为东汉的畜牧业太匮乏了,但光供应给自己家里用就毫无问题。
而住的方面,梁旭一向不太讲究,但对汉时的房子还是意见很大。一个是没有空调,夏天热得好死。只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梁旭是毫无办法。空调这东西还包含的技术太多,东汉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造出来。另一个是采光很差,窗户都是用纸糊的,透光性很一般。穿越里面很多都说主角造出了玻璃,或许自己也可以试试。梁旭高中的时候念的正是化学,里面就有说到玻璃的制造。只不过多年没用到,基本都忘掉了,就记得氧化硅而已,是沙子的主要成分。
最后是行。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等都不用想了,唯一能想的只有给自己的座驾:小马车设计一个减震装置,仅此而已。
(本章完)
………………………………
第244章 攻关科技树
上回说到梁旭想要提高自己在东汉的生活质量,给自己列出了一些自认为比较容易实现的试验项目。
半个月后,梁旭一行人终于渡过黄河,进入了北海地界。
北海郡的太守是大名鼎鼎的让梨孔融,不过梁旭对这个酸腐的儒家传人一点都不感兴趣,所以并没有去往郡治营陵县。东莱太史慈对梁旭还有一些吸引力,不过东莱有点远,而梁旭想要实现的愿望太多,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忙,没空去追星了。所以梁旭他们在靠近黄河出海口的安乐县就停了下来。
梁旭他们在城里找了间客栈休息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梁旭就让梁晟外出寻找太平教的联络点,与太平教的人取得联系,并让太平教协助他们在沿海的地方寻一隐蔽的可以长期居住的落脚点。
虽然梁旭还没打算向世人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他也改变了此前完全置身事外的想法,他已经向张梁要来了各地太平教的联络方式。
梁晟外出不到半天时间就回来告诉梁旭事情已经办妥了,教会那边隔天就会安排人过来带他们过去。
次日,梁旭他们跟着太平教派来的向导重新上路,又走了两天的时间,终于达到了此行的终点: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渔村。
说是渔村,其实也是军营,青州黄巾军的本部就驻扎在这里。渔村也是他们带着军中的家属在这里新建的,所以连名字都没有。
大汉的土地迎来了184年的第一股冷空气,气温急剧下降。而张平一行人还在去往北海的路上。
为了避免被大汉朝廷发现,张平在与张梁分别以后,就用回了梁旭的名字。
这是梁旭穿越到汉末以来,第一次在户外直接感受汉末的寒冬是怎么一回事。
梁旭前世是南方人,一年到头都见不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