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张家记-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进离开了皇宫,就人仆人去通知陈琳到他府上议事。

    自从荀攸在崇德殿中没有给何进帮腔,何进就渐渐疏远了荀攸。陈琳是将军府的主簿,是负责起草文书的。何进见他文笔优美,头脑灵活,经常会问计于陈琳。何进疏远了荀攸以后,陈琳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何进的谋主了。

    可是何进和陈琳都不清楚战事的具体情况,所以最终也没议出个所以然来,只是给出了两套方案。

    其一,假如黄巾贼子真的很厉害,朝廷就需要另觅新帅,最好是派出朝廷最精锐的兵种——骑兵,去对付黄巾贼。

    大汉立国之初,最精锐的军种是步兵。但等到汉朝内部稳定,高祖对匈奴用兵之后,大汉最骄傲的步兵却被匈奴铁骑杀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后来汉朝吸收了匈奴铁骑的装备与战术优点,培养出了属于大汉的铁骑,到了汉武的时候,才能一扫前耻,北击匈奴,把匈奴赶跑了。从那时起,汉军最精锐的军种就从步军,变成了骑军,一直延续至今。

    但是组建骑军是很烧钱的,由于大汉近年的财政收入日渐萎缩,连卖官鬻爵这么荒唐的政策都被刘宏搬了出来用于创收,此时的朝廷已经养不起大规模的骑兵队了。只有并州、雍州、凉州因为是产马区,而保有大规模的骑兵队。幽州那边也有马,但是汉朝对幽州的实际控制面积不太大,所以幽州只有北平郡保留了骑兵队,以应对鲜卑人的威胁。

    而洛阳作为全国的首都,为了面子和里子,也必须保有与并、雍、凉相当的骑兵,但也只有二万骑而已。再多养一些的话,刘宏也要向上天申请破产了。

    第二套方案是:假如只是因为东方雄个人的愚蠢连累到战事失利,则只需让何猛代替卢植,继续讨伐黄巾贼即可。

    会出现两套方案,是因为何进很了解跟了自己多年的何猛就只是一个莽汉,要是黄巾贼不好对付也依然捧他上位,只会害何猛平白丢掉性命。何猛跟了何进这么多年,何进早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看待了。

    次日朝会,刘宏让蹇硕分别宣读了卢植的请罪奏折和何猛指责卢植指挥不力的奏章。

    待蹇硕宣读完毕,众臣哗然。他们哪里见过泥腿子造反是能和汉军对抗的,而且还是朝廷最最精锐的中央军集团。众臣工一时议论纷纷。

    何进邹了邹眉,综合卢植和何猛的奏章来看,东方雄的冒进是本次战事失利的主因,但这不能完全怪责东方雄愚蠢,何进心中明白东方雄为什么作出那样的选择。因为东方雄在朝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想要出头,就不能犯错。

    (本章完)


………………………………

第216章 出乎意料

    上回说到廖敏提议贬斥卢植。

    刘宏心中冷笑:终于忍不住了吗?别人不清楚东方雄和卢植是怎么回事,你们这群家伙天天在朕的眼前晃来晃去,能不知道?明着是说卢植御下不严,实际上是在心里取笑朕识人不明、没人可用吧!

    刘宏也懒得争辩,因为他觉得自己确实无人可用,才导致了识人不明。

    刘宏冷冰冰地说:“爱卿认为何人能代替卢侍中元帅一职?”

    刘宏没有正面承认卢植犯错,没有理会廖敏处置卢植的请求,跳过了对卢植的进一步处罚,算是对何进集团的小小反抗。

    远在千里的卢植,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是因为刘宏像孩子一般和大臣赌气,而逃过了一劫。

    只不过处罚不处罚卢植对于廖敏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廖敏仅是想挪开卢植的屁股而已。

    廖敏继续恭敬地说到:“臣素闻何猛何司马(何猛在将军府挂别部司马一职,代大将军打理日常军务)做事勤恳,兢兢业业,屡立功劳。此次也是何司马看穿黄巾贼子的诡计,没有贸然出击,惊走了黄巾贼子,保住了我军大营。大营若失,则我军有倾覆之险。何司马实乃功莫大焉。臣举荐何司马出任元帅一职。”

    刘宏一边听着,一边在心里凄苦地冷笑不止:呵呵,说的挺好嘛,丝丝入扣、严丝密缝、层层递进,就连大将军府的属臣做事勤恳都知道。这些家伙究竟是朕的臣子,还是大将军何进的臣子呢?

    刘宏虽然觉得廖敏说的话刺耳,但他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怨那个无能的东方雄害得自己被动。

    刘宏现在只能装作没事人一样,但他不想这个决定出自于自己的口,因为他是拒绝的,所以他选择把皮球踢给何进,对何进淡淡地说:“何爱卿,你意下如何?”

    何进对刘宏拱手说:“臣反对。”

    刘宏刚才问何进的意思只是走过场,他认为廖敏出来给何猛说话,就是何进事先安排好的,所以他还没听清楚何进说什么,就开了金口:“就按大将军说的办吧!”

    刘宏刚才那句话和何进反对的话几乎是同时出口,因为他不想继续面对这些和何进沆瀣一气的混蛋,他想要尽快离开。

    可等刘宏说完,他发现何进说的好像不是“附议”,但又不好意思问何进刚才说了什么。

    自从刘宏发现十常侍背叛了他以来,何进就觉得刘宏变得有点神经质了,时不时就会走神,还易怒。所以何进对刘宏这种超然的状态已经是见惯不怪了。反正丢脸的人是皇帝,又不是他自己,何进还很乐意看到皇帝威严扫地,那么他在朝中的权位就更加稳固了。

    除了刘宏对何进的话感到疑惑之外,众臣也惊异于何进反对让何猛领军的想法,廖敏更是觉得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心中惴惴不安,还以为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了何进了。

    不过也有人完全不在意何进话里是否有玄机,他就是尚书令杨赐。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杨赐是杨修的祖父。杨家到杨赐这一代已经是三世三公,家世比牛鼻哄哄的袁绍厉害多了。从杨赐祖父开始,杨家就一直和太尉这个职位很有缘分。杨赐祖父是太尉,杨赐的父亲也是太尉,杨赐自己在年初的时候也曾经是太尉来着,而且他还有一个更牛的身份,那就是帝。杨赐是刘宏的老师。

    不过这还不是最厉害的,还有更厉害的,那就是杨赐的儿子杨彪,他后来也接替了他老子的位置,当上了太尉。杨家四世四公!要是把袁家摆在杨家面前,就太不够看了。

    杨赐是在梁旭两岁的那一年当上太尉的。今年初,杨赐和他的好友一起上书,揭示太平教图谋不轨,并给出了釜底抽薪的办法,那就是建议刘宏善待治下子民,关注流民生计。

    只是他的奏章被封谞看到了,封谞从中作梗,说杨赐这是不知道朝廷财政艰难,站着说话不腰疼,太平教善举为民,不单帮朝廷分担了财政压力,还能抚平地方民意云云。

    刘宏一直觉得自己缺钱,骑军养不起,想建新花园也没钱,他还想尽收天下奇珍异宝,这哪一样不是要花大价钱的?所以刘宏很认同封谞的说法。

    想起建新花园的事情,刘宏想起了几年前自己说要造毕圭灵琨苑,就被杨赐上书斥责了一番。但当时刘宏得到十常侍的支持,还是建成了,所以看在杨赐是自己老师的份上,刘宏才没有跟杨赐计较。谁知道杨赐那么不知道分寸,这次还想从他口袋里掏钱。

    最终杨赐被贬了。太平教泄密事件发生时,杨赐并不在朝上,所以他没有经历过那场朝廷上的闹剧。也正因为太平教谋反被杨赐言中,刘宏又重新启用了他。不过杨赐是忠臣不假,但这种直肠直肚的直臣,是不会成为刘宏的心腹的。心腹可不会顶撞主子。

    刘宏不把杨赐当自己人,但是杨赐自认是百分之一百的忠臣。他见刘宏今天又再次不在状态,心中不忍,就出班为皇帝解围。

    杨赐问何进:“敢问大将军,大将军心中是否有合适的人选?”

    人选是有的,但是却不方便出自自己之口。而由于没有事先和其他人通气,所以何进决定和稀泥。

    何进没有看杨赐,对刘宏拱手道:“兵者,国之大事。臣认为,选谁为帅这件事情,应该从长计议。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刘宏完全搞不明白何进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但既然何进自己都不急着摘取胜利的果实,自己也正好顺了他的意,也是顺了自己的意。

    刘宏想完,就温和地对何进说:“就按大将军说的办。”

    这句话是刘宏今天第三次说出口,不过这次终于是说准了,所以没人再有异议。

    刘宏看了看下面的大臣们,见他们个个神思不属,也知道他们正在猜测何进的用意,根本不会再有心思继续朝会。于是刘宏给蹇硕打了个眼色,示意他退朝。

    (本章完)


………………………………

第217章 董卓登台

    上回说到刘宏终于正确地同意了何进的建议。

    刘宏看了看下面的大臣们,见他们个个神思不属,也知道他们正在猜测何进的用意,根本不会再有心思继续朝会。于是刘宏给蹇硕打了个眼色,示意他退朝。

    蹇硕扯着嗓子大喊:“退朝。”说完,就亦步亦趋地跟在皇帝身后,转身离开了崇德殿。

    众大臣没有急着走,纷纷聚团相互打听着大将军何进属意的人选,但是没有人敢当面问何进。

    “会不会是小何将军?”有人远远地瞟了何苗一眼,轻声向同伴问道。

    何苗是大将军何进的弟弟,官拜车骑将军,地位仅此于九卿。

    他的同伴意见相反,说到:“肯定不会!何苗他原本不姓何,他姓朱!”

    “你听谁说的?”第一个人问道。

    同伴反问:“你不知道吗?外面都在传,何皇后的母亲二嫁,才生下了何苗。何苗生父姓朱!而且何皇后和大将军只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何婉婷和何进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这个事情很多人都在传。不过看他们兄妹俩的样子就能理解了:何婉婷人美婉约,何进却是五大三粗的,两个人一点都不像。

    但第一个人还是不太相信他同伴说的话,因为何皇后的母亲二嫁这件事情太骇人听闻了。那人摇头说到:“不可能吧?市间传言怎么能信呢?”

    同伴气急,继续摆出证据,说:“你没见何苗总是和大将军是分开走的吗?他们一向不和!”

    第一个人为了验证同伴说的话的真假,就看向了何苗的方向,发现何苗也正往自己这边看来,他连忙转头看向别处,装成自己在欣赏风景一般。只是他们现在身处崇德殿中,根本就没有风景可看。

    何苗刚才也只是感觉有人在看他,所以才向说他何家秘闻的两个家伙的方向看过去,但是他离着那两个嚼舌根的家伙很远,所以并没有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

    何苗见没有人在看他,也没在意,转身就独自离开了崇德殿,还真的没有跟他哥一起走。

    “你看,我没说错吧?他们就是分开走的。”嚼舌根的那人见实情确如自己所说的一样,连忙向同伴邀功。

    在他们旁边偷听八卦新闻的那个大臣对那个嚼舌根的家伙的结论嗤之以鼻,他想:要是何苗的生父真姓朱,为什么何苗就不能叫朱苗呢?反正他们何家都是靠着何皇后的关系,才起来的。

    只不过这种话,那听墙角的大臣也只敢在心里想想,绝对不敢向嚼舌根的那个大臣学习。他是知道什么叫做“祸从口出”的,所以他也没打算要把他听到的何家秘闻捅到大将军那里去,不管这事是真是假,估计都会惹来大将军的反感,要是但时候大将军连自己这个知情人也一并反感就不好了。因为何苗和何进不和的事情是真的,自己还是别掺和大将军的家事才好。

    做官嘛,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千万别得罪人!所以听墙角的大臣决定听听就算了。不过他也不认为何进是想让何苗去讨伐黄巾贼,因为何苗在军中的地位已经够高了,再升的话,就要何进挪位子才能升了。

    这有可能吗?听墙角的那个大臣撇了眼讨论大将军家事的那两个不知死活的大臣,眼中充满了不屑。他的不屑是看不起对方的身份,他觉得那两个不知死活的家伙职位太低了,估计那两人都是新来的。

    就在大臣们还在忙着各种议论的时候,何进已经回到了大将军府,他安排了下人去通知他的属臣过书房开会,并派人通知与他关系密切的臣工过府商议。

    会议中,何进表达了自己的对汉军形势的担忧,并提出了自己属意的人选,让参与会议的臣工和他们的门人通气,让臣工的门人来提出人选以及造势。

    计议已定,何进单独留下了陈琳,他想让陈琳帮忙出主意,挖出汉军甚至是朝廷中的黄巾贼内奸。只是问计的结果使何进很不满意,除了让何猛密切留意军中的异动,陈琳并没有其他更有建设性的提议,连对朝廷内部人员的排查方案都不敢提出来。何进有些怀念荀攸在自己身边的日子了。

    翌日,朝会上,有臣子建议让并州刺史兼河东郡太守董卓,领本部兵马,到冀州增援汉庭中央军,并由董卓接任卢植元帅之位。理由是董卓在西北战功卓著,颇有威名,再加上黄巾贼缺乏骑兵,正好让董卓带他的两千

    刘宏听说过这个董卓,前些年,董卓寄信给董太后,说他是董太后的族人,想要攀亲戚来着。刘宏当时对董卓是嗤之以鼻,他母亲是巨鹿河间人,董卓是陇西临洮人,中间隔了十万八千里,怎么会是同族呢?

    何婉婷和何进是同父异母的兄妹,这个事情很多人都在传。不过看他们兄妹俩的样子就能理解了:何婉婷人美婉约,何进却是五大三粗的,两个人一点都不像。

    但第一个人还是不太相信他同伴说的话,因为何皇后的母亲二嫁这件事情太骇人听闻了。那人摇头说到:“不可能吧?市间传言怎么能信呢?”

    同伴气急,继续摆出证据,说:“你没见何苗总是和大将军是分开走的吗?他们一向不和!”

    第一个人为了验证同伴说的话的真假,就看向了何苗的方向,发现何苗也正往自己这边看来,他连忙转头看向别处,装成自己在欣赏风景一般。只是他们现在身处崇德殿中,根本就没有风景可看。

    何苗刚才也只是感觉有人在看他,所以才向说他何家秘闻的两个家伙的方向看过去,但是他离着那两个嚼舌根的家伙很远,所以并没有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本章完)


………………………………

第218章 一波三折

    上回说到何进属意下面的臣子提名董卓接替卢植的位置,刘宏认为自己或许能够拉拢董卓。

    刘宏这次没有再问何进的意见,因为他打定主意要拉拢董卓,就开始亲自施恩。

    刘宏温和地笑着说:“朕准了。董仲颖好像还是太后的娘家人,朕对他的表现可是很期待啊!”刘宏摆出了一副期盼的表情,就像董卓就在他面前似的。

    董卓现在是听不见,但负责传旨的宦官到时候会绘声绘色地把刘宏的神情和语气都模仿得十足十,所以刘宏现在说的话,统统都会传到董卓那里。

    宣读圣旨并不是只是死板庄严地照着稿念的,还得模仿皇帝的神态和语气,让领旨者能确切地感受到皇帝的意图。

    刘宏不止神态生动,就连称呼都极尽亲近之意。刘宏没有用职位或是爱卿称呼董卓,而是用了亲朋好友之间才会使用的表字。

    下面的大臣们有点看不明白了,究竟是皇帝搞错状况,不知道董卓是大将军提名的人选?还是大将军人有失算,不知道董卓是皇帝的亲戚?怎么皇帝好像很高兴的样子呢?

    何进可不认为自己失算了,他听说过董卓跟董太后认亲戚的事情,当年他只是当笑话笑笑就完了。

    说起来好笑,皇宫中的规矩甚严,有着各种保密条例。但全国最没有秘密的地方却正是皇宫大内。宫中但凡发生些什么事情,都会很快地传到朝中的各位大佬耳中,就连皇帝没去皇后那里持续了多长时间、皇帝晚饭没胃口、皇后惩罚了一个做错事的宫女等杂七杂八的的事情,都会被传扬出去,但唯独皇帝自己不知道,或者是他根本没去留意过这些事情。

    所以董卓认亲的事情,大部分臣工都不清楚,但是大佬们都是知道的。

    现在,何进听到刘宏隔了这么些年以后,终于认了董卓这个亲戚,他也在笑,是心里在冷笑。何进觉得刘宏就像专门供人娱乐的倡优(就是小丑啦)一样滑稽可笑。

    何进明白刘宏这般做派是想对董卓示恩,想要拉拢董卓,但是他一点也不担心,因为何进知道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这并不是说董卓是何进的人,所以不会投靠刘宏,而是何进很清楚董卓是一个怎么样的货色。

    在何进的眼中,董卓就是一匹有奶就是娘的狼,在董卓的眼里,只有利益,不会有什么忠心。所以何进从来没想过让董卓成为他的人,他也不觉得董卓会成为刘宏的人。这从董卓大范围给京中大官送礼就可知一二了。这种狼子野心的人物很危险,但也很好控制,因为这种人的欲望是赤裸裸的,只是绝对不要妄想这种人会对主人忠心。要不然,别人出个高价,就能叫他把现任的主子给卖了。

    而刘宏因为常年处在深宫中,被严密保护着,早都脱离了实际,所以很多事情,刘宏都还没有何进看得清楚。

    未免夜长梦多,刘宏要抢在何进提出反对意见以前,让这事情先一步定下来。

    刘宏转头对蹇硕威严地说:“传朕旨意,加封董卓东中郎将,代替卢植,负责统筹对黄巾贼总部的剿讨事宜。”

    眼看着皇帝就要反客为主了,反将大将军一局,大臣们心里着急,但他们不清楚大将军是什么想法,昨天廖敏拍马屁就拍在大将军的马腿上了,有鉴于此,众人都不敢乱出头。

    请各位书友支持正版,请到QQ阅读、起点读书或阅文旗下其他任一网站支持作者,不胜感激。

    最终,还是廖敏站了出来。他昨天拍错地方了,现在眼看着事情要往不利于大将军的方向发展,他为了将功补过,挺身而出。

    廖敏出班直谏:“陛下三思!臣闻董卓多向京中大人送礼……”

    说着说着,廖敏不敢说下去了。他想要表达的是董卓是一个喜欢走后门的人,私德不好。但收礼的大臣呢?就连他自己也收过,还不只是董卓一个人的。这是官场的潜规则,却被自己捅出来了。这下自己算是犯了众怒了。

    刘宏似笑非笑地看着把头低了下去的廖敏,他笑廖敏给自己捉虫了,但也恨廖敏说出了真相。汉代想要做官不是靠参加科考,而是靠举孝廉,说通俗一些,就是推举品德高尚的人来做官。而廖敏直说董卓私德不好,那刘宏这边也不好继续任命董卓来当这个元帅了。所以刘宏恨死廖敏了。

    但是刘宏不好当场处理廖敏,因为他没有借口,不过也不需要他来出手了,估计廖敏的同事们会主动给刘宏代劳。

    可刘宏心中的气愤难出,他刚发现一个中意的人选,就被何党给搅没了,于是就打算把得罪董卓的事情推给何进来,让何进来做这个恶人。

    刘宏冷冰冰地对何进说:“大将军以为如何?”

    何进暗怪廖敏多事,但心中依然领了廖敏的情,他想保下廖敏,就把事情往轻里说。何进拱手,恭敬地回答:“回陛下,臣也收到过董刺史所送的礼物,都是一些不值钱的土特产,而且董刺史都是在节日的时候使人进京送礼,为的是沟通关系,表达对上司的敬爱之意,值得体谅。臣认为董刺史屡立战功,可见能力出众,他定能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剿灭黄巾贼。”

    刘宏眼皮跳了跳,他很佩服何进睁眼说瞎话的功力。刘宏心里知道:董卓的礼物多是金银财宝,难道西北那个蛮荒之地盛产金银财宝吗?土特产?朕还真想亲眼见见生产这种土特产的地方,朕正缺钱呢!

    只是刘宏没想到,何进竟然没有因为自己想要拉拢董卓而换人,难道董卓真的也是何进的人?那董卓还给其他人送礼,这算是怎么回事呢?不会真就为了普通的联谊吧?那董卓的出手就太阔绰了。

    廖敏站在原地,听到自己又一次拍错位置,他死的心都有了,心中暗道:莫非我得罪了大将军了?

    想到此处,廖敏悄悄抬起头,看向了站在前排的何进,发现何进也回头看着自己,还对自己露出了温和笑容,心想:看来大将军没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本章完)


………………………………

第219章 简单粗暴的董卓

    上回说到何进出乎刘宏意料,同意了换董卓为帅。廖敏看到何进对他友善的态度,心中稍安。

    其他大臣见大将军定了调了,虽然心里不解,但仍旧纷纷出声附议。

    于是,刘宏的圣旨,在何进的纵容下,顺利地通过了。

    汉廷上发生的这一幕,都被张角“看”在了眼里。这下张角又开始头痛了,因为他完全不知道这个叫董卓的家伙是在哪里冒出来的,董卓的出现完全打乱了张角原先的安排。张角又得耗费大量的功夫和时间来研究这个叫董卓的家伙是何许人也。

    五天后,圣旨终于姗姗来到了董卓的手上。董卓日盼夜盼的机会终于到来。为了这个重新起伏的机会,董卓把他之前用战功换来的财富都花光了,要不是因为他董家是凉州一霸,财大气粗,不然像董卓为了升官这般大把大把地花钱,董卓早就要吃灰了。

    也因为董家的势力庞大,让董卓能维持住一支两千人的私人骑兵卫队。

    除了获得了露脸的机会,董卓还正式成为了皇帝刘宏的亲戚,现在他也算是半个皇亲国戚了,在安邑这种穷苦的边境小地方,董卓绝对是螃蟹一般的存在。

    董卓高高兴兴地领了旨,谢了恩,给传旨太监封了一封大大的红包,还请传旨太监代他向皇帝表弟刘宏问好,弄得传旨太监眼皮跳个不停。

    传旨太监是没见过这种说他胖,就直接喘上的人的。虽然董卓确实胖,但也太直接了,竟然还敢占皇帝的便宜!

    董卓之前向董太后认亲戚的时候,信里是说按族里的辈分排,董太后是他的疏堂姑母,而董卓比刘宏要年长,所以如此说来,董卓真的就成了刘宏的疏堂表哥了。只不过宫里的人都知道,这关系分明是假的,要是这事是真的,皇帝也不会好几年以后才认下这门亲戚吧。

    只不过董卓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吧,那是人家董卓的事情。传旨太监是绝对不会帮董卓向刘宏问好的,难道自己的脑袋就不要了?传旨太监只是一份临时的差事,这位负责传旨的公公在朝廷中可没有十常侍的能量,要是皇帝开口要他死,他就得死。所以这种明显会激怒皇帝的事情,他是绝对不会去碰的。

    传旨太监敷衍了董卓几句,推辞了董卓的接风宴,也不在董府中过夜,带着队伍就到了驿站,准备明天一早就带着队伍回洛阳,离董卓这个白痴越远越好,免得被他连累。

    董卓弄不明白自己是哪里招呼不周,导致传旨太监的不快。原本传旨太监收了他红包时还喜笑颜开的,到转眼之间就冷脸相对了?不过传旨太监没把红包退回给董卓,所以董卓也不太担心传旨太监会在皇帝面前给他上眼药。俗话说的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既然对方拿了好处,那就是答应给自己办事了。

    不得不说,董卓的思维方式,真的很简单加粗暴。

    董卓虽然头脑简单,但是他的骑兵部队可不简单。他的骑兵部队跟他一样,简单加粗暴。

    这要怎么说呢?那就是队员们个个都膘肥体壮,长得很粗暴,他们的坐骑也是物似主人型,匹匹都神骏异常,一看就是日常伙食充足的体现。

    说完了粗暴,那么骑兵队会是怎么一个简单法呢?那就是他们的作战方式,战场上,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往那里冲,战事中,哪里打得胶着,他们就会出现在那里。骑兵队中个个奋勇争先,人人一往无前。如此不要命的铁军,简直就是敌人的恶梦。

    张角看过董卓亲军过往的战绩,发现董卓过来接替卢植的严重性了。他认为,绝对不能让董卓的部队和汉庭中央军合流,必须在他们合流之前,解决掉董卓的部队。

    两天后,董卓亲自送走了传旨太监,带领亲军急行军到了冀州境内,突然前排士兵马失前蹄,纷纷跌落地面。然后两边平地忽然沙土飞扬,紧接着从沙尘中冲出了大群头绑黄巾的士兵。

    马丹!竟然连平原地带也有埋伏!董卓有些不能置信,但他很快就冷静下来了,连忙招呼部队集合并后撤。

    董卓的亲军是骑兵,而黄巾的伏兵都是步兵,短距离中,步兵是绝对比不上骑兵的速度的。所以董卓在损失了十来个人的情况下,顺利地跑了。但没搞清楚情况以前,董卓不敢逗留以期消灭黄巾军的伏兵,谁知道附近还有没有增援呢?而且骑兵要是完全陷入了步兵的包围,跑不起来,那骑兵有马的优势反而会成为劣势了,因为坐骑毕竟不是身体的一部分,再怎么如臂指使,也不可能完全和人体融为一体,这就会导致动作的延制

    董卓现在是听不见,但负责传旨的宦官到时候会绘声绘色地把刘宏的神情和语气都模仿得十足十,所以刘宏现在说的话,统统都会传到董卓那里。

    宣读圣旨并不是只是死板庄严地照着稿念的,还得模仿皇帝的神态和语气,让领旨者能确切地感受到皇帝的意图。

    刘宏不止神态生动,就连称呼都极尽亲近之意。刘宏没有用职位或是爱卿称呼董卓,而是用了亲朋好友之间才会使用的表字。

    下面的大臣们有点看不明白了,究竟是皇帝搞错状况,不知道董卓是大将军提名的人选?还是大将军人有失算,不知道董卓是皇帝的亲戚?怎么皇帝好像很高兴的样子呢?

    何进可不认为自己失算了,他听说过董卓跟董太后认亲戚的事情,当年他只是当笑话笑笑就完了。

    说起来好笑,皇宫中的规矩甚严,有着各种保密条例。但全国最没有秘密的地方却正是皇宫大内。宫中但凡发生些什么事情,都会很快地传到朝中的各位大佬耳中,就连皇帝没去皇后那里持续了多长时间、皇帝晚饭没胃口、皇后惩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