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工业中华-第5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政府已经同意升格加勒比海上重要的军事港口太子港防务,将原有的1500名驻军大幅度提升,这包括派驻一支常规舰队和15000名海军陆战队,这一消息立刻震惊了世界,也同时让美国政府感受到中国切入大西洋的巨大压力。
要知道,而原本驻防可不仅仅是中国人,事实上原本中国在美洲的海外投射力量,几乎都被布置在最重要的巴拿马运河口科隆城,较远的太子港虽然有中国海外军团,但主要是为国内通过巴拿马的贸易提供还是支援,而当地驻防的真正军事力量,则是的德国美洲分舰队。
但开战以来,仅仅拥有2艘大型装甲舰和7艘驱逐舰的德国美洲舰队显然也是极度的紧张,近在咫尺的美国佬,虽然算起来只是世界海军俱乐部的新锐,而且战绩也善乏可陈,但是……美国如今下战列舰的速度和十余年间建成的战列舰,只要拿出十分之一,都足以完爆德国布置的太子港的海上力量!
这种巨大的威胁可是实实在在存在、并且压制着整个德国美洲舰队,而身后浩瀚的大西洋上,则完全是大英帝国主宰着海上的控制权,之所以这个联合防务的海外军港能够幸存,最重要的原因,毫无疑问是因为中国军事力量的存在,此外,西班牙因为古巴危机与美国交恶,完全不同意美国海军进入自家的美洲地盘,也是重要的原因。
之后不到两天时间内,英国驻华公使鲍尔、美国驻华公使威利都拜会了北京外交部,向中国政府就提升加勒比海防务问题进行的磋商,陈季同和伍廷芳分别与两国进行了激烈的磋商,最终三方都是不欢而散,来自北京的消息,让欧美两国都立刻意识到一点——中国正在构筑进入大西洋的跳板。
17日,华盛顿,威廉?塔夫脱总统与英国特使威尔逊勋爵进行了闭门会谈,美国人向盟友表达了对家门口不安定局势的巨大担心,而这一威胁却恰恰来自于美国一直来都无法单独对抗的远东中国,与会的战争部长亨利?史汀生提出了一揽子解决中国问题的三个方案。
但是,与执政英国自由党关系密切的威尔逊爵士显然更在意于英国的利益,而非美国的感受,这位老成的英国绅士除了带来阿斯奎斯首相的同盟承诺外,但却并未对美国的建议提出任何的认可!
“英国无法独立承受来自远东的压力,尤其是德国仍旧占据着欧洲大陆主导权的情况下,与中国发生任何形式的冲突,都将为同盟国制造有利的国际局势!但英国绝不坐视美国陷入与中国的冲突!”在塔夫脱总统的强烈追问下,他最终带来了英国的表态。
等英国人走后,国务卿诺克斯带着塔夫脱总统的信息拜会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黄遵宪,他提出了美国对加勒比海的几点担忧,尤其是担心中国军事过渡介入,会影响美国在当地的利益,同时委婉而隐晦的表示,美国不会坐视这样的改变,尤其是明显偏袒德国的做法。
当天看似平缓的对话,对迅速催化了美国的态度,黄遵宪十分明确而又平静的告诉这位律师出身的美国国务卿,“中国必须、也拥有保护本国海外贸易线的力量,强化太子港的军备,只是中国对海外贸易保护的一个小小动作,肯定不是针对美国、也不针对英国!”
黄遵宪的外交辞令显然早已如火纯青,委婉的措辞后面他很清晰的表明了一点,美国政府也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中国军力介入加勒比海,并非如今才发生的事实,而是古巴危机后中国早已经布下了一个棋子,只不过,今天,中国终于动用了这枚棋子!
战争部长史汀生则给塔夫脱总统带来了更糟糕的回应,“总统阁下,中国人认同我们的观点,但对于中国增加太子港防卫力量的担忧,中国显然不会进行任何都变更,因为,都是中国内部的军事行为,中国要保证通往大西洋的权益……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美利坚合众国已经陷入了中国的海上包围网!”
正当白宫陷入来自中国的巨大压力时,另外一个糟糕的消息再次来临,(未完待续。)
………………………………
第1312章 东线、东线
自1911年2月上旬开始,德国在对法作战的西线展开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法金汉上将显然并不愿意给予英美更多的时间,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前,他必须为后续的作战取得更多的战略资源,彻底夺取法国的控制权,毫无疑问是这位德国将军至始至终在考虑的问题。
几乎只相差两天,已然完成战前动员、准备的东线,冯?兴登堡上将终于挥舞起已然秘密武装起来的左翼铁拳,狠狠的砸向正面的俄国的波兰防线……为了取得既定的作战成果,他与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元帅进行了秘密沟通,这一次,一向喜欢自己动手的康拉德大公终于接受了德国人的建议。
21日,当法金汉上将挥舞的钢铁巨剑正陷入法国佛兰德斯泥沼之中时,兴登堡上将所辖的德国东线军团狠狠的打出了一连串的组合拳……
21日凌晨,兴登堡所东线德军在长达500公里的漫长防线上,同时发起了侧翼八个点的佯攻,而选择了格尔里斯作为突破口,这里虽然密布了俄军第七集团军多达25万的防卫力量,但是微弱的堑壕和铁丝网,注定这里的防御强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这时代的炮火。
长达4个小时的密集炮火投射,兴登堡上将亲临距离前线不到3公里的观测哨,他满意的看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果……远处俄军几乎所有能被观测到的掩体、堡垒、营房、制高点,都在自己精心准备的1200门炮火的怒吼下惊恐的战栗着。
而他选择了早先奥军统帅康拉德相同的方向进攻,很显然也是精心布局的,奥军的失利,正为自己的猛烈攻击奠定了出其不意的效果,而俄军在取得击败奥军胜利后的自大,显然也正品味苦果!
上午8点20分,德奥联军先头部队8个师已经在围绕格尔里斯、塔尔劳一线的俄国防线上契入了多个攻击点,而延伸的德国火炮,则彻底将俄国第七集团的指挥系统瘫痪。俄国人还依赖的有线电话系统几乎分崩离析。
集团军指挥官鲁尔斯基大公在战争爆发时,尚在70公里外的菲尔城,准备前往参加伊万诺夫将军的防卫会议,而在最初的6个小时里。这位前线总指挥只能呆在菲尔城到塔尔劳之间泥泞的土路上,迎接他的,则是不断崩溃、蜂拥而至的前线溃兵。
截止到21日深夜,当兴登堡上将下达了停止夜间突击的命令时,整个东线格尔里斯方向上。俄国第七集团军构筑近半年的工事,已经荡然无存,在深夜封冻的土地上,俄国溃兵不得不重新组织、重新武装,并且重新拿起该死、质量低劣的圆镐去挖掘冻成冰块的土地。
而此时,兴登堡上将则紧锣密鼓的安排攻击梯队来日的打击方向,并且将火炮阵地连夜向前推进、确保晨曦降临之时能给与俄国人更大的惊喜……当天派驻东线的中国顾问团军官陈岩上校并没有机会参与到兴登堡的战略策划中,但他却亲临一线,记录下德军集团攻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俄国军队在防卫上的能力,已经完全落伍与迅速崛起的集团炮火打击。德军采用的定向炮火衍射与火力扩散打击,能够迅速形成对密集防卫地区的毁灭性打击,并形成对俄军防线的致命撕裂,而很快他得到的战报,则让他立刻意识到,东线的战争,将会是一场震惊欧战双方的高爆弹。
短短一天的攻击,德奥联军已经突破了计划中27个战略点中7个,这意味着,俄国人能够在一夜中重新组织起来的防线。将是一条完全无法封闭的战线,兴登堡上将显然并不在于直接突破俄国的战线,而是要在东线打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歼灭战,而德奥联军依仗的。显然正是之前奥军一直来都发挥欠佳的重炮火力。
奥匈帝国陆军虽然在欧洲大国中战力不佳,但奥匈帝国的重炮火力,却是在整个欧洲仅次于德军的存在,兴登堡显然早已把自己的底牌算的清清楚楚,而且将出牌的套路也早已谋划好了,需要的。或许只是俄国人的配合……
鲁尔斯基大公赶到塔尔劳指挥所时,糜烂的前线战局让他大吃一惊,一线10个师建制在一天内已经损失4成,其中担任正面抵抗的第七集团军伊戈尔师、谢苗斯基师几乎全军覆灭,正面的防线已然如同虚设,这意味着,他必须在一夜之间重组防线,而防卫的范围,却因为德军攻击点的契入,更被拉长了数千米。
当然,德奥联军契入的多个节点上,鲁尔斯基大公也有另外的选项,那就是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打击德奥联军在防线上的凸起部……但这样的大规模军团作战,要组织一场会战,绝对不可能一夜间就出现在台面上的,更何况,糟糕的俄军消息传递机制,导致当天从伊万诺夫将军那里汇聚的信息根本不可能传递到到鲁尔斯基手上。
这位俄国大公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遭遇到进攻是所有攻击节点上最猛烈的打击,而他当天作出的选择,在战后看来也是中规中矩,但却毫无疑问的陷入了兴登堡战略的大坑之中!
22日第一抹阳光照耀格尔里斯之时,对于此刻紧握步枪蹲守浅浅堑壕中的俄国第七集团军士兵而言,毫无疑问成为了生命中最后一抹光芒……接下来,德国人再次为他们上了一堂炮火覆盖的教学课,德军依托在昨天俄国人丢失的工事中,静静的等待着从头顶越过、发出轰隆隆巨响的己方炮火停歇。
远处,俄国军团微弱的防线上,不断腾起数十米高的巨大黑云,那是奥军轨道200mm重炮从10公里外进行发射带来的震撼效果,以往如同鸡肋的奥军重炮,在德军的指挥下,却发挥出让对手崩溃的效果……当天炮火覆盖强度,兴登堡上将显然选择了与昨日同等的强度,但将覆盖范围却扩大了一倍。
俄军微弱的防御工事在长达4小时的炮火打击中,完完全全的彻底消失了,当天德奥联军突击迅速演变为一场让兴登堡上将也惊讶的追击战……东线唯一一支装备了豹A型装甲车的集团军装甲旅出现在战场上时,昨天刚刚布置在突破口的三个俄国陆军师,出人意料的迅速崩溃了。
猛烈的炮火撕裂的俄军的防卫工事,也同时撕裂的俄军的战斗意志,即便是战斗民族,在钢与铁的威能面前,也毫无反抗的能力,更何况,东线战场上从未出现过的钢铁机器,原本就是兴登堡使出的杀手锏,这型豹A型装甲车,并未装备火炮,火力为4门MG系重机枪,显然并不具备西线法国战场上的突破能力,但对于俄国人支离破碎的防卫体系,却毫无疑问是致命的威胁。
俄国第七集团军在格尔里斯、塔尔劳一线的防卫,仅仅对抗了德奥联军不到72小时,即告全线被切割,这意味着,兴登堡集团军面对的将是陷入绝境的大批俄国散兵,而非一个有组织的军事集团,这让前线的中国顾问陈岩上校惊讶并惊喜的写下了当天准备发回国内的战斗报告。
但等他准备前往集团军电报部门时,一场出人意料的大暴雨却毫无征兆的突然袭来,东线寒冷的天气远未到结束,兴登堡选择在气候转暖前发起的突袭,显然也是充分利用了俄军在这一档口的松懈,战果也表明,这一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只是,这不也正应验了中国一句古话,天有不测风云!
27日,持续大雨略有缓解,德奥联军接到了来自兴登堡上将的命令——我们将在菲尔城庆祝联军军东线的胜利,并向德意志帝国献上最荣誉的礼物——东普鲁士的安全!
泥泞的道路使得突击速度变慢,但这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整个攻击线上的战斗,已经变成了一场一面倒的追击战,该死的道路,却使得双方不得不整天与烂泥搏斗,大批俄国军队四散溃逃,持续到3月10日,整整半个月内,兴登堡上将所辖东线联军已经彻底毁灭了俄国人的防守计划。
超过15万俄国军队被俘,还有更多数量的俄军正丢弃装备,试图在泥泞的道路上跑到德奥联军的前面,让兴登堡更高兴的是,战前还让他略感担心的重火器储备,因为迅速突破俄国防线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德奥联军缴获了超过2000门的俄国火炮和惊人数量的炮弹……
所以,尽管连续的降雨极大的影响了德奥联军的推进,但兴登堡上将在3月15日向德皇威廉二世拍发了电报,“我认为,现在是寻求波兰独立的最佳机会!”
同日,因为法金汉上将深陷法国战场泥潭而闷闷不乐的威廉二世,显然很高兴来自东线的胜利,他立刻签发了对兴登堡集团军的嘉奖令,并且电告兴登堡上将,他将敦促参谋部加大对东线的支持,争取扩大对俄国的胜利,奠定全面战争的胜利!
就在当晚,另外的消息传来,则再次让德国兴奋不已!(未完待续。)
………………………………
第1313章 新的威胁
第1313章
1912年3月1日,北京,中国复兴党第六届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包括海外南华联邦在内的37个行省代表团聚集北京,听取来现任政府以及党内高层的新决策,当然,面上对外公开的信息都是经过仔细推敲的东西,而各行省代表更关心的,则是这个越来越强势的中国政党,将会把如何继续推动中国的复兴。
内阁总理周瑞东报告了未来五年教育、科技、民生、法律四大体系的发展规划,而如火如荼的欧战,似乎完全没有被列入当天政府报告的主要内容,只是蜻蜓点水的表示,中国将稳妥推进国家影响力,确保中国的国际地位。
反倒是工业部长徐建寅的报告,透露出了不少干货……鉴于国内工业产能的迅猛发展,截止1911年底,大中华本土钢铁产量已经达到突破性的1800万吨,这数字让在座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徐建寅特别指出,随着在北澳、南亚大批优质矿区的投产,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的钢铁霸主。
而同期隔海相望的美利坚,依托着比中国早数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依旧还维持着这时代2000万吨的最高的钢铁产量,但这其中的差距,相比十年前近50%的差距,已经大幅度缩减,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内产能的扩张,大中华地区一些外围重工业区也正悄然崛起,其中就包括南华重工业区、南亚工业区,这些地域,相比本土大陆,有着更多的成本优势,唯一缺乏,仅仅是技术和工人。
然而,更让党主席秦铠感到满意的发展成果,则是来自于电力、汽车、原油产业的迅猛增长,前两个五年计划内。国内电力覆盖范围在沿海省份已经达到近90%的覆盖率,内陆省份也已经覆盖县级城镇,由于开放了地方水电产业,各地民资电力投资热情高涨。复兴党已经将电力覆盖全国村镇的总体目标,写入了国家发展纲目,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最重要的发展成果,则来自于国内蓬勃发展的汽车产业,作为全球率先推出汽油机车的国家。过去17年间,中国产的民用汽车不但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而且已经进入欧洲、美洲市场参与竞争,若非各国如今依然还对这一暴利产业进行关税壁垒保护,以国内如今的汽车产能,足以摧毁欧美的汽车市场。
徐建寅在报告的最后,提出的新政府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只有一条——继续全力提高产能,应对大中华地区和海外市场的巨大需求,同时,也给出了新政府在未来十年内大力扶持本土机电产业的减税利好。尤其是在国内民资产业上,政府将加大让利,避免国内四大重工下辖产业的产能垄断弊端。
持续十天的大会,除了宣布了一系列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愿景和产业规划蓝图外,也为整个国家的产业发展给出了明确的道路,立刻引爆了国内股市融资和产能升级的狂潮,同时,复兴党主席秦铠在最后宣布了一个让全球震惊的重磅消息。
秦铠将名下所有产业无偿转为国有,只在相关产业内持有名义上的一股黄金股,以确保在必要时刻能对产业发展提出意见。而内阁也在当天宣布了一项国有产业管理改革方案,对除涉密产业外的国资产业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以应对已经出现的国企效率滑坡以及管理弊端,全面实现董事会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
这一系列的新改革措施。毫无疑问引发了整个国内媒体的广泛讨论,但这一讨论刚刚兴起,即被来自大洋彼岸的重大突变打断……
3月27日,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在获得英国的秘密支持后,向中国提出了划分海权范围的6点要求,其中包括。美国要求获得南太平洋以及对大西洋势力范围的承诺,否则,美国政府将和大英帝国一起阻止中国海上力量进入大西洋。
当然,作为政治妥协的条件,美英两国显然都意识到不可能将大西洋据为己有,尤其是面对一个来自东方的海权大国,所以,威廉?塔夫脱总统的提案中,承诺中国在加勒比海的利益,但这只能是中国唯一的大西洋利益,英美两国已经摆出了坚决抵制中国进入大西洋的态势。
驻美国大使黄遵宪在第一时间就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的抗议,3月28日一早,他亲自拜会了美国国务卿费兰特?诺克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磋商,双方显然都无法让对方让步,黄遵宪随后代表北京方面提出了最终的表态,“中国将坚定的捍卫所应该拥有的海上权利,这自然包括进入欧洲的海上通道和安全,所有试图侵犯中国权益的行为,都可能引发最严重的后果!”
最严重后果……这意味着什么,费兰特?诺克斯自然是一清二楚,但他显然有备而来,并没有进一步提出任何缓和局势的建议,而是十分明确的向黄遵宪表示——美国无法接受中国将军事力量投射到加勒比海意外的地区,这将有可能加剧局部的军事对抗危机,中国政府将要对此负责,而这也是英国的大西洋立场,所以,诺克斯建议,立刻展开中美英三国的磋商,以确保三方不会因为大西洋的权益而陷入战争!
等黄遵宪于当天下午将消息向国内报告之时,威廉?塔夫脱总统已经与战争部长亨利?****生达成了共同意见,3月30日,英国驻美公使查克列顿爵士获得了与塔夫脱总统的秘密会面,两天后,他带来阿斯奎斯首相的回应——皇家海军将派遣由最新战列舰大胆号组成的战列舰队进入北大西洋。
这一消息,显然并未被北京方面获悉,但就在黄遵宪发回美英谈判要求的同日,正在旅顺军港观摩海军军演的秦铠已经意识到世界局势的突变,稍晚些时候,周瑞东内阁作出了立刻筹备谈判但同时进行军事动员的决定,北京政府可从未将进入大西洋视作什么容易的军事行动,实力——才是让中国能最后站稳脚跟的根本。
很快,美国方面在筹备三方谈判上的态度就引起了黄遵宪的注意,尽管北京已经在4月初就原则上表达了通过谈判解决大西洋上争议的意向,但至始至终未曾得到英国方面任何的消息,而美国政府则始终未作出进一步的沟通,很快,新的消息就证实了黄遵宪的担心。
等到了4月7日,从伦敦一个秘密情报渠道获悉英国已经组建了所谓北大西洋第二战列舰队的消息后,对于由6艘无畏舰、战列舰、2艘战巡、4艘轻巡的编制,这倒并非是什么大新闻,作为拥有20艘以上无畏舰的大英帝国海军,完全取得了在欧洲海岸线上的压制,整出一支支援美国的舰队,根本不在话下。
不过,让秦铠略感惊讶的则是这支所谓第二战列舰队的指挥官戴维?贝蒂中将,作为整个皇家海军在一战时代的核心人物,这位的名号和战力,甚至都能盖过如今风头正健的杰里科海军元帅,这位年仅41岁的英国中将,毫无疑问是皇家海军历史上晋升最快的将军,当然,这是刨除皇族军官外的考量,甚至超过了皇家海军至高偶像纳尔逊勋爵的晋升速度,更重要的是,这都几乎是基于他本人的奋斗。
所以,这绝对是一位值得仔细研究的对手,虽然秦铠并未得到关于所谓大西洋第二战列舰队的确切消息,但即便是用屁股来思考,也能看得出这次英国不寻常举动与美国人突然强硬态度间的联系,他立刻通过情报司,将自己对于北大西洋的考虑转给了周瑞东和许寿山。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佬决定不与我们谈判,或者是,谈判最终无法取得结果,美国佬会和英国人第一时间封锁巴拿马运河到海地太子港的通道,届时,我们在太子港的海军基地将陷入困境……终于巴拿马地区的局势,我认为美国人很难取得陆地上的胜利!”
军政部内,几个参谋正在为可能爆发战争进行着激辩,占据了巴拿马运河后,整个美洲都不得不认真看待来自中国的声音,而美国人一旦要选择战争,毫无疑问,巴拿马将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点!
“美国海军这几年可谓是发展迅速,吕将军的太平洋舰队也未必能轻易战胜,不过,我认为美国人未必只得关注,反倒是英国人更为麻烦,依照英国佬和美国佬两方的舰队重组,担任指挥官的必定是英国人,英国人指挥下的美国舰队,这才是比较麻烦的问题!”
“巴拿马运河……确实是关键……”
就在参谋和军官们的热议声中,许寿山皱着眉头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电报,正是这封电报上的消息,让他此刻不得不仔细考虑军政部早先的部署,因为,一个新的威胁已经出现了!(未完待续。)
………………………………
第1314章 西太平洋变局
“立刻将这一消息电告太平洋舰队!”许寿山挥舞着手中的文件,站在悬挂着的巨大太平洋地图前面,仔细将一个标志军事驻军的蓝色旗子放在了澳大利亚右上的位置,那里是属于大英帝国的两处西太平洋殖民地——斐济和萨摩亚。
消息来安插在中国远洋贸易产业体系内的情报人员,由于斐济和萨摩亚一直来都是中国海外糖业贸易的重要口岸,所以在西太平洋地区有着数量不少的中国贸易点,这自然也少不了情报司安插眼线,不过原本安插在斐济的情报人员主要为了秘密调查英美舰队的消息,却意外的发现地理位置优越的路卡拉岛竟然出现了一处大型军港。
对于大英帝国皇家海军而言,早先除了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和悉尼拥有永久性海军基地外,并未将西太平洋岛屿列入防卫范围,毕竟向斐济、萨摩亚等殖民地主要是农业生产地,范围意义不大,但是,贸易繁忙的斐济港口,却拥有非常不错的条件泊锚军用船只,这显然是最终路卡拉港被选中的原因。
整个路卡拉的军港改造,显然早已秘密开始,不过由于英国方面进行了极其严密的封锁,加之中国对当地的关注点的盲区,所以一直并未被察觉,如今经过情报司调查,路卡拉军港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有一支包括1艘可畏级战列舰、2艘埃德加级巡洋舰在内的防卫力量。
可畏级战列舰,作为皇家海军在前无畏时代最具战力的战列舰,如今显然有些个落伍,但却绝对不是什么鸡肋,中国当时挑起的前无畏海军军备竞赛,使得这型战舰战力早已超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可畏级,主炮从4门提升到6门,装甲和吨位都得到了提升,当然,代价则是战舰速度上仅仅达到及格线的18节,但这样的妥协,显然并非失败之作。
只是,英国人的对手显然并非德国,而是崛起于太平洋的中国海军,拥有强大海军传统和庞大舰队的中国海军面前,这样一支小规模驻防舰队显然并不足以造成任何压制力,这就更让中国军方感到有些奇怪,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在获得消息后的半个月内,立刻通过海军情报司重新进行了调查。
结果却让包括吕翰在内的海军高级将领们都大吃一惊,路卡拉港是一处U型离岸港,拥有良好的深水泊锚区,由于不具备观测条件,直到4月下旬,隶属海情司的C77号调查船在路卡拉附近放下一艘小型潜艇后才发现了英国人的秘密——路卡拉港内驻扎的并非仅仅是水面舰队,而是包括了至少一个编队的皇家海军霍兰德级潜艇。
如今的欧洲,德国U型潜艇在英吉利海峡给英国人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大英帝国庞大的海外贸易线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这一战术显然已经得到了皇家海军的重视,而英国人竟然将潜艇布置到远东太平洋上来了,这用意显然十分的值得玩味。
4月28日,华盛顿,在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扯皮后,中英美三国的秘密磋商终于进入了实质性的谈判阶段,但让黄遵宪感到不解的是,美国国务卿费兰德?诺克斯在承诺条件上根本不作任何让步,英国驻美公使查克顿爵士更是提出要求共享巴拿马运河的利益交换条件,而英国人愿意拿出来的,则仅仅是对中国利益在大西洋上的保护。
事实上,作为如今的海权大国,在欧战爆发后中国海军早已形成了常规性的大西洋护航行动,而作为与同盟国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方,根本不担心遭遇德国潜艇的攻击,而与英国有着两国的和平协定,自然也不虞有太多担心,所以,这一所谓的利益交换,更大程度上只是美英两国试图拉中国入伙的尝试。
黄遵宪自然明白中国在欧战中的定位,至少在目前是不需要进行任何妥协的,除非有巨大的国家利益,而且也不应该是英美主导下的所谓利益交换,所以,他十分明确表示了异议,并且同时提出了中国方面的五点要求——核心只有一点,中国必须获得大西洋上的贸易利益,并不仅限于北大西洋,而是整个大西洋区域。
对此,英美两国自然无法认同,中国对欧洲的贸易完全无视欧战交战双方的立场,虽然在对德、对奥匈等同盟国的贸易并不涉及军备,但这也是协约国所无法接受的,这也是最终让美英两国准备联手的根本原因,让英国人坐上谈判桌的唯一原因,则是来自于那场远东中英大海战的失利,大英帝国无法再次承受那样的失利,尤其是如今欧战一团糟的时刻。
双方唇枪舌剑在华盛顿为国家利益博弈之时,威廉?塔夫脱总统于5月3日的内阁会议上作出了极其重要的决定,美国本土舰队将与皇家海军大西洋第二舰队进行整合,建立联合海军司令部,以确保整个东海岸形成最终的优势战力,确保两国秘密协定的履行。
而目标,毫无疑问则是已经将触手渗入加勒比海的中国舰队,而之所以塔夫脱总统作出这样的决定,战争部长亨利?****生拿出的报告显然拥有绝对的说服力——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