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天正午,当金军探子抵近侦查,发现宋军营内悄无声息,也没人影走动之后,仗着胆子翻入营内,方知宋军大营已经是一座彻底的空营,营内四五万宋军俱已消失无踪。
探子将消息带回,金军将帅起初不信,以为是宋军设下的计谋,待派出骑兵仔细搜寻周边二十里,仔细查看营内一应事物之后,方才确信宋军确实已经撤离,撤回归德府。
但为防宋军营内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金军将粮草、辎重等一应有用之物全部搬走之后,一把大火,将大营彻底烧毁。
自此,杞县境内再无宋军。
成闵先在进攻通许之时失利,损兵折将,此时又退回归德府,这给了张浚极大的打击。
当初他在徐州指挥北伐,因邵宏渊与李显忠不和,致使北伐大军兵败济州城,导致北伐失败,退守盱眙,此后北伐迎来转机,接连收复多个城镇,不想成闵却是不堪大用之辈,不但在杞县未得寸功,还屡屡失败,短短四五个月时间,便损兵四五万人。
张浚是大宋现存唯一的老帅,皇帝、朝中上下以及大宋军中无不对他寄予厚望,全都指望他能统领大军,一举北伐成功,收复中原旧地,可如今怕是不能了。
张浚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他曾经是宰相,后又作为统兵将帅参与抗击金人,一生辉煌,虽然因主战与秦桧势成水火,不得赵构喜欢,赋闲在家二十年,可他那些辉煌的过往,注定了他是一个骄傲的人,能失败一次、两次,但绝不能有第三次。
兵败济州,朝堂上对他的弹劾之声,被主战派和皇帝赵昚联手压了下去,这件事他是知道的,后来皇帝和主战派再次让他统领北伐大军北上归德府,期间遭遇多少反对弹劾,张浚虽然并不是十分清楚,但也不是毫无耳闻。
第一次杞县溃退,损兵两万,朝中主和派便有弹劾张浚的声音,主战派依然将那些言论压制下去,通许之败,再损兵三万,朝中弹劾之声更甚,陈康伯都给他送来亲笔书信,让他务必小心,即使不胜,也绝不能再败,可见临安形势有多么危急。
这次成闵损兵,匆匆逃回归德府,之前收复的城镇又全部落入金人之手,若这个消息传回临安,不光是张浚,连主战派诸位大臣恐怕都要面临狂风骤雨般的弹劾攻击。
原本以为,能在暮年率军北伐成功,恢复中原,以青史留名,现在想来确实是功名蒙心,急功近利了!
张浚独坐帅府内院两日,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他的时代,大宋早已没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没有那么多悍不畏死的士兵,更没有多少一心支持北伐的臣民。
如今朝廷富裕了,而整个大宋却没了进取之心,朝中主战的,除了几个五六十岁的老家伙和新皇帝,根本就看不到年富力强的面孔,还有某些看似支持主战派的青壮官员,实则是投机取巧之辈,哪派强势,就倒向哪派而已,主战还是主和,其实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他们心里想的只是如何攀附上重臣,好平步青云,至于北伐还是不北伐,他们毫不在意。
张浚看清了,北伐注定不能成功,新皇帝也只是一时气血之勇,等朝中主战的老臣一退,主和派三言两语,就能马上消磨完他的所有斗志,更重要的是,目前看来,北伐并不是大宋朝野上下的共同目标,只是几个六十多岁的老家伙和新皇帝的梦想而已。
没有持久的新鲜血液支持,北伐谈何容易。纵使此时金国内乱又如何?大宋内部就一片祥和吗?
大宋内部从来都不是祥和的,主和派对主战派的压制和拖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前方仗打得好还是打的不好,主和派都会想到攻击的办法,哪怕出卖大宋的利益,只要让他们用嘴与金人谈判,夺得朝中权力,他们什么都做的出来,谁让太祖欺负柴家孤儿寡母,得位不正!
经过几天静想,张浚已经明白了,大宋北伐不可能成功,因为要北伐成功就得要强大的军队,就得要战功赫赫、能统帅全军的将帅,但绝大的矛盾在于,皇帝和朝臣根本不会允许这样的人存在,如果有人有这个苗头,他们会第一时间扼杀,如果没能第一时间扼杀,也会马上想办法铲除,绝不会给他统帅全军的机会。
想清楚一切的张浚,决定放弃了,大宋的灭亡从太祖以武将之身欺负柴家孤儿寡母,黄袍加身时就已经注定了,几百年来,他们没有一天不害怕武将,在他们看来,能打仗的、会动脑筋的武将统统不能重用,蠢笨的、不会打仗的武将,才是他们想要的良臣。
临到老了,张浚才明白过来,他这一生的抗争毫无意义,一时之间,尽不知是为了谁,皇帝?百姓?还是自己?
他淡然了。
战报如实飞马送回临安。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张浚接连写了好几封信,一封给徐州李显忠,一封给襄阳吴拱,一封给新皇赵昚,一封给陈康伯,一封给兴仁府杨丛义。
而后他便等待朝廷的命令。
隆兴二年,正月二十二,临安诏令传至归德府,归德府北伐军交由京东、河北路招讨使、北伐右路军统领李显忠统领,令张浚回临安担任枢密使之职,成闵签书枢密院事,一个月内,赴临安任职。
该来的,终归是来了。
可张浚已经不想再掺和,于是当即向朝廷上书,请辞枢密使之职,直言年老体衰,身体不适,难堪大任,要回老家养老养病。
二月初十,连番催促之后,李显忠才很不情愿的从徐州赶来归德府,接管归德府八万兵力,接掌帅府。
李显忠聚将仪式上,北伐军原统帅张浚没有出现,主将成闵也没有出现,他们已经先后离开。
看着眼前的一众统制官双眼无神,李显忠根本不知道他将面临的是一帮什么样的人。
成闵一路赶回临安,欣然赴任,他终于再次回到临安了,当晚便包下了豪华的酒楼,宴请诸位新旧同僚。
张浚年事已高,一路走走停停,刚到盱眙,便接到朝廷的回复,他请辞之事,朝廷不接受。
但张浚心意已绝,不管朝廷是否接受,他都不会再回临安,于是再次上书请辞。
待到他来到扬州时,朝廷的回复又到。
朝廷同意他请辞枢密院事,改为出叛福州,张浚依然请辞不受。
五月初,张浚病逝。
朝廷赠其太保,后加赠太师,五年后,获赐谥号献忠。
………………………………
第695章 合围汴京
隆兴二年二月初,兴仁府发兵两万北上澶州,激战一天,金军败走,夺两县,金军据澶州坚守,宋军随即向东行,过范县、阳谷二县,直攻博州。
得山东义军相助,薛望率领的兴仁府北伐军,历时一天,攻破博州城。
兴仁府北伐军与山东义军在济水以北连成一体。
消息传回临安,一扫北伐军杞县新败之阴霾,主战派在朝中的阵脚稍加稳固。
三月十六,临安诏令杨丛义任京东、京北、山东、河北招讨使,兼北伐右军统领,大军移驻济州。
五月初五,朝廷同时给北伐右军杨丛义、中军李显忠、左军吴拱下令,全线推进,全力北伐,收复中原旧地。
五月二十五,李显忠亲率十万大军,由归德府率先出击,一举攻破金军杞县防御大营,残余金军撤往汴京,而后转攻通许,激战两天,败通许金军,摧毁通许县城。
五月二十九日,吴拱从许州发兵五万攻尉氏县,激战一天,城未破,金军不退,相持多天后,李显忠派兵增援,两军合力破城,杀敌三万余。
至六月初七,汴京以南的三座拱卫大营尉氏、通许、杞县全被摧毁,汴京南部、东部守军全部收缩至汴京周围十里之内,将兵力进一步集中。
六月初十,李显忠命兴仁府守军一部入驻兰阳,压缩金军活动空间。
从六月十五开始,宋军北伐左军弃守许州、北伐中军弃守归德府,调集全部兵力,共计十五万大军北上,与金军对峙于祥符县。
六月二十一,金军集合二十万兵力,与宋军战于祥符。
双方激战一天,金军大败,逃回汴京城,宋军亦伤亡惨重,知汴京城高墙厚,未敢贸然追击。
六月二十三,李显忠在汴京东南二十里设置北伐大军东营,同一天,吴拱在汴京西南二十里设置北伐大军西营,东西两营相距三十里,将金军封锁在汴京城内,使之不得随意出城,更不能南下侵扰各地城池百姓。
北伐军兵临汴京城下的消息传回临安,皇帝赵昚和主战派大臣,无不欢欣鼓舞,就连临安百姓也开始议论北伐事。
靖康耻将近四十年来,这可是宋军第一次距离汴京如此之近。
李显忠、吴拱的名声在大宋军中一时无二,风光无限,只待再进一步,收复汴京,便能青史留名,名垂千古。
见金军一败再败,北伐军兵临汴京城下,不少主和派大臣都纷纷转变立场,开始支持北伐,甚至有不少人自请外放,去归德府、兴仁府、许州等地任职,好为北伐中原,收复汴京出些力气。
由于朝堂形势大变,汴京城外的东、西两营得令,不得贸然出击,更不可毁坏汴京城。
李显忠、吴拱,趁此机会按兵不动,好生休整,只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攻下汴京城。
就在李、吴二人合兵向汴京推进之时,身在济州的杨丛义也没闲着。
在移驻济州半个月后,杨丛义派遣属官给山东义军送去招抚文书。
半个月后,山东义军首领沈复带整个山东户籍名册来投,表示愿意归附。
五月初,杨丛义招抚山东义军成功的消息送回临安,大**白得到整个山东东路,赵昚一时之间,意气风发。
当听闻山东义军首领沈复是一介书生,早年曾在江南求学,后经商,逢金人南侵,便散尽家财,招募义军,奋起反抗金人,念其忠义,赵昚力排众议,当即赐沈复进士出身,带礼部员外郎职,封为山东东路安抚使,知益都府。
名册所载山东各州各县官吏,全部正名,由吏部造册,俱为大宋官吏。
同时诏令,山东东路各州各府,减免赋税三年,不征徭役。
五月底,诏令传至山东益都府,沈缙以沈复之身接受朝廷册封,山东八州二府正式归附大宋。
六月初八,山东义军改组为大宋北伐军东路军,左军统领姚昶,右军统领罗聪,受山东安抚使沈复节制,协同北伐右军统领杨丛义展开北伐,收复大宋旧地。
六月二十三,两军合兵十万,轻松攻陷德州。
七月初一,两军合攻贝州,杀敌五千,俘虏两万。
七月初六,北伐右军、东路军聚兵十五万,围攻大名府,激战三天,宋军损失惨重,城破,不收俘虏。
取大名府后,十万大军驻守,休整十日,而后分兵四处围杀金军。
绞杀两个月,方圆百里内,再不见金军踪影。
与此同时,北伐东路军一支趁乱悄然从邯郸县向西进入太行山区。
取大名府后,北伐大军并未再继续向北方进攻,转而开始经营已经占据的城池和土地。
而此时,整个金国已经被杨丛义率领的北伐军占据的德州、贝州、博州、大名府拦腰斩为南北两半,完颜亮大军屯聚的真定府与国都汴京之间的联系已经不太通畅,两地之间运送粮草物资更不可能。
完颜亮的战略计划彻底被杨丛义从东面兵出大名府打乱,南北兵力调动出现大问题,就连他们想离开汴京,返回真定府都成了问题,因为宋军在大名府驻有十万大军。
不过好在,宋军占领大名府后并没有南下合围汴京,大名府以南,汴京以北的大片土地仍在完颜亮手中。
进入八月之后,天气越发炎热,各路北伐军与金军进入全面对峙之中,双方不再有主动进攻。
九月初,百艘巨大的海船进入莱州湾,六十余万担粮食送至益都府,沈缙告诉众人,这批粮食是从江南、岭南采购而来,当然多数是南迁至福建、岭南一带的南渡大族捐献。
这批数量巨大的粮食,随即分批送往济南府,随后再送大名府。
运输问题,沈缙这些年来已经解决了,他制造了一种四轮转向马车,根据载重不同,马车底架有木质,有铁质,木制四轮马车,一车载重量可达千斤,而铁质结构马车的车轮更多,载重量最多能达五千斤,可惜的是没有四匹高头大马合力根本拉不动,并且也不能持久,走不了几里,马就会累的撩蹄子,所以载重工具目前来说,还是只能以载重千斤的四轮马车为主。
在平原地形,道路平坦,若有一车双马,有多余的马匹可换,载重马车行一日百里,根本不是问题。
所以从莱州湾卸下来的粮食很快便运到益都府内,巨大的粮仓之中,而后又通过车队分送济南府,继而转送大名府。
沈缙这几年在益都府并没有闲着,虽然极少处理政务,但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研究制造各类工具上,当初在流求创建的“造所”在益都府建了分部,杨丛义当年让他解决的四个问题,通过这些年的钻研、实验有了巨大的进展。
为海船研制的动力装置,虽然还不能驱动两千料大海船,但若用在铁质马车上,马车满载以后奔跑的速度将不会比木制马车慢,可惜问题是如果将给海船使用的动力装置用在马车上,那么那样的马车将比现有的马车大上许多倍,使用起来也很是繁复,目前看来还不具备可行性。
除此之外,突火枪和水泥研制进展颇为顺利,突火枪的射程已经能达两百步以上,准度也能与弩箭媲美,不过可惜的是,铁质突火枪不能持久,激发十次左右必定爆裂,相交于昂贵的制造成本,和复杂繁琐的制造工艺,突火枪也并无大规模制造的意义,还不如多制弓弩。
最有用的当属水泥了,益都府、济南府城防的修筑和加固,都在大量使用水泥,这东西比起糯米粥便宜,关键是烧制材料好取。
经水泥修造加固的济南府城墙和益都府城墙厚度达两丈,高达三丈有余,而加固建造过程只用了短短三四个月,这在以往,根本无法想象。
还有玻璃镜片的研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清晰度、平滑度相交之前,高出了很多倍。
四月份沈缙在济州同杨丛义会面之时,谈及“造所”之事,杨丛义给了他不少研究方向和建议,如今他已经指导“造所”工匠开始研制。
与军队接触的多了,沈缙越来越感觉到杨丛义当初筹建“造所”并不是为了更好的回易,终极目的恐怕是为军队增加战力。
在山东两年多,沈缙也明白了最开始他们在钦岛建立回易基地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回易,深究到底,恐怕也是了今日之宋金大变局。
留在山东时间长了,他也渐渐体会到占据山东对北伐大计的决定性作用,此地沿海偏僻,土地也不似江淮、汴京、大名府一带平坦肥沃,不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势也十分有利,只要控制济南府和滨州、沂州,任何势力都很难长驱直入,很适合休养生息。
如今的山东,经过两年免税休养,早先破坏的农业生产已经恢复,百姓安居,政局稳定,商旅也很快恢复,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很多东西。
一个稳定的山东,对北伐大计,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
第696章 金人求和
沈缙对北伐成功很有信心,因为他知道杨丛义为此事暗中准备了多久,也许从参加远洋回易时就已经开始了,也许更早。
两年来,虽然碍于两地交通不便,加上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二人并没有太多书信交流,但能看出来,他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的,甚至已经想好了后路,或者有提前部署。
比如说分北伐东路军一支西入太行山区,虽然不知道他们背负着何等任务,但定然也是为了早日北伐成功。
从目前来看,北伐形势一片大好,沈缙感觉他在山东的任务已经快要完成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能以沈缙的身份重新回到南方去。
唯一让他感觉有些棘手就是辽阳的完颜雍,起事之前和起事之后,这个人给他的感觉大为不同,以前定然是藏拙了,短短不到三年时间,燕京以北的广大地区,就完全被完颜雍控制,势力与日俱增,多跟完颜亮对峙一天,势力便增加一分。
今年以来,完颜雍居然还想从沈缙手中购买海船,招募水手,显然他已经不满足于偏居辽阳,妄想跨越渤海湾,直接到达山东,夺取山东义军的土地,而后南北夹击,彻底打败完颜亮,继承所有金国土地。
沈缙看穿了完颜雍的把戏,彼此身份不同,原本就已经很少去辽阳做生意,此后也不打算去,为防完颜雍派人渡海来到钦岛基地,钦岛附近的大型海船也尽数调来莱州湾,派兵看管,只放少数小船在那儿,互通消息。
完颜雍是一个变数,北伐成功之后,大宋能不能守住北伐成果,目前看来并不好说,若他最终夺得金国天下,在北方经营十年,重聚大军南下,汴京得而复失,也不是不可能。
不知道杨丛义是否考虑到了这一点?
对此,沈缙是没有信心的。
但也许是他多虑了。
十月中旬,在宋金两军对峙三个多月之后,杨丛义在大名府采取了行动。
五千精武军组成的精锐骑兵,昼夜在往来大道小道上巡查驰骋,搜捕逃过关卡检查的漏网之鱼。
汴京与真定府之间的通信联系渐渐被封锁,两地之间的信息流通越来越少,之前能十天互通一次信息,渐渐的变成半个月、一个月,甚至超过一个月得不到对方的消息。
身处如今的乱局之中,完颜亮得到真定府的消息,如何能够安心?
夜深人静时,忍不住会想,真定府周边近二十万大军,是不是已经投靠了完颜雍?
每每想到此处便直冒冷汗,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忍不住问自己,当初执意南下江南是不是错了?
或者如果不调集全部兵力南下,或是先杀掉完颜雍,是不是都不会处于现在这种两面受敌的尴尬境地?
可惜,世间没有后悔药,不可能再来一次。
如今杨丛义那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煞星,屯驻大军于大名府,北上会合真定府的路被阻断。
若执意从大名府北上,定然要被南北两路宋军夹击,想从三十万宋军包围中全身而退,根本不可能,一场恶战下来,不知还能剩下多少人。
如果跟宋军拼个两败俱伤,到头来就便宜了完颜雍那小子,这绝对不行,完颜雍必须剿灭!
处处争胜,处处败,退一步,也许真能逆转乾坤。
夜深人静,完颜亮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朝臣的建议。
杨丛义像一个楔子一样,横插在汴京与真定府之间,使得汴京、真定府不能相顾,两地都处于两军夹击的危险境地,想保两地,则两地俱失,如果主动放弃汴京,保存实力,跳出包围,转道太原府或大同府,形势便大大不同,随后调集主力从大同府东进,燕京顿时就会处于大同府和真定府南北夹击之中,燕京唾手可得,燕京到手,辽阳完颜雍则必死无疑。
只是汴京如今是国都,如若放弃,对臣民士气打击甚重,不知会引起何种不良反应,真定府一带的将士如果听信谣言,被完颜雍所哄骗,损失就太大了,一旦真定府和二十万军队落入完颜雍手中,他与完颜雍的实力便会失衡,他将处于弱势,这个风险他不得不考虑。
可转念一想,即使实力失衡也比他马上就败落要强,何况那也只是可能。
来来回回想了很多之后,完颜亮最终下定决心,决定冒险一试。
十月中旬,召集数名心腹大臣议事,说了一番当下面临的复杂局势,随后提出迁都西京大同府之意,征求他们的建议,并让他们商议具体细节等事。
远离是非之地,本就是一众朝臣的心意,听闻皇帝有迁都西京之意,自然是无不赞同。
而后,他们就迁都之事秘议数天。
十月下旬,完颜亮遣使至宋军北伐大营,传达议和之意,开口便提归还汴京,但具体条件得宋国派遣宰相亲来汴京,才能严明!
归还汴京!
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临安一再要求不得贸然进攻汴京,损毁汴京城,北伐大军几个月来根本不敢进攻,其实即使进攻,他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攻下汴京的高墙厚城。
如今金人愿意主动归还汴京,那还等什么?
金人要以“归还汴京”为条件议和的消息以最快速度,飞马传向临安。
四天后,消息进入临安城,朝堂一时之间为之沸腾。
但很快便有质疑之声,认为这是金人的缓兵之计,以议和相拖延,等待更多援兵从北方进入汴京,建议不要理会,不要中金人圈套,应该马上诏令北伐军收复汴京,不然等金人召集到足够的兵力,再想收回汴京,将会付出更大代价。
与之对应的,很多人以为金人处于南北夹击的困境之中,此时议和乃是常情,金人以归还汴京为议和条件,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如今他们既然提出来,定然已经陷入困境,议和当为真,如若不同意议和,恐怕金人会玉石俱焚,彻底毁掉汴京城。
另有人以为,金人言明要宰相亲自去商议,说明金人十分着急,以期尽快达成和议,而不是议和使臣来来回回,始终拿不定主意,这也从侧面说明,此次议和当为真。
虽然绝大部分人不怀疑议和为真,但主战派并不同意此时议和,如若现在议和,那么北伐成功、恢复中原的功勋将大打折扣,两年北伐成果将沦为议和陪衬,这是主战派万万不能接受的。
可如果要以武力夺取汴京,不知要等到何时,更不知道夺回来的汴京城会变成何种面目。
赵昚等不了。
赵构听闻金人要归还汴京,更是第一时间召赵昚过去,让他马上派人去汴京议和,务必确保汴京城安全,只要汴京城无碍,给金人一些钱财也无碍。
朝廷的文武百官就议和之事展开连续三天大朝议,最终将意见统一:即刻派人北上,与金人议和!
但接下来在人选问题上,再次陷入巨大的分歧,主和派力荐汤思退,主战派力荐陈康伯,双方力争不退。
若议和能成,必将青史留名,谁也不愿后退半步。
眼见双方意见分歧越来越大,大到即将不可收拾的地步,朝堂上忽然传出一个建议:大宋皇帝御驾亲征,主持和议!
这下主和派和主战派顿时傻眼了,谁能反对?
当年的“檀渊之盟”不就是真宗御驾亲征,方才达成吗?
况且此时北伐接近尾声,金人被迫以归还汴京议和,御驾亲征根本不会有任何危险。
再说收复汴京,功勋滔天,难道不该皇帝亲临,顺便慰问参与北伐的将士?
一时之间无人发声,赵昚听闻这个建议,顿时也有几分心动。
文武百官个个心思聪慧,一见如此,哪还有不明白的道理,当即便有人奏请皇帝御驾亲征!
一人开口,文武百官纷纷附和,就连汤思退和陈康伯也只能应和。
但随后又有朝臣建议,收复汴京这等大事,皇帝应该带上文武百官同行,若议和顺利,顺便可在汴京祭天,告慰先祖!
此议一出,满朝文武,无不应和!
经过几天激烈的争吵过后,结局皆大欢喜,皇帝御驾亲征,文武百官同行,共赴北方,行议和之事。
隆兴二年,冬月初八,皇帝赵昚,带领文武百官,离开临安,御驾亲征,护卫禁军加上随行人员,人数超过五万人,浩浩荡荡经镇江府渡江北上。
沿途军民听闻皇帝御驾亲征的消息,无不欢欣鼓舞,沿途官员更是争相拜谒。
说是御驾亲征,其实与巡视四方无异,官员和百姓感觉不到半点亲征的紧张气氛。
站在长江边,望着滚滚长江水,赵昚感慨万千,眼中隐隐有些湿润。
三年前,第一次来长江边,他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而现在他是皇帝,北伐也即将成功!
赵昚带着文武百官渡过长江,意气风发的踏上北行之路。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此生再也没能回到江南。
………………………………
第697章 三个条件
赵昚率文武百官,日行五十里,于隆兴二年,冬月二十九,抵达归德府。
金国皇帝完颜亮早早派出心腹宰相在此等候,只待大宋皇帝一行人一到,便立即进行和议谈判。
腊月初三,赵昚同文武百官在行营召见金国宰相。
金国宰相面见大宋皇帝,未再要求大宋皇帝以臣子之礼接受金国国书,大宋百官心头大震。
原本汤思退已经做好了,代皇帝接受国书的准备,不想金国宰相根本不提这茬,直接由内侍接了国书,转交皇帝赵昚。
正当众人惊诧之时,只听金国宰相道:“宋国皇帝陛下亲临议和,我大金皇帝深感其诚,特令甘某面见宋国皇帝陛下,全权代理此次议和之事。金国的条件很简单,只要宋军后退百里,汴京便割让给你们。”
“笑话。汴京本就是我大宋土地,何来割让一说?交还,原封不动的交还!”不等旁人开口,陈康伯当即出声,纠正对方的不适言论。
“大金国已拥有汴京土地三十多年,绍兴十一年的金宋和议上也写的清清楚楚,淮河以北都是我大金国土地,汴京临黄河,更不必说。汴京如今是大金国土地,现在双方议和,割让给宋国,难道不对?”金国宰相反驳。
“绍兴和议?三年前你们撕毁和议之时,宋金之间便已没有和议之说,更无疆域国界一说,北至真定府、河间府、太原府,西至兰州、临洮府,都属于大宋土地!占据大宋土地三十多年,此时该是归还大宋土地,退出中原之时,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陈康伯言罢,马上又接道:“归还大宋土地,你们的皇帝、官员可以回到北方去,但不得带走任何属于大宋的东西,不能带走财富,也不能带走我们的百姓,更不能带走军队。如果不答应,就此灭掉你们,也绝对不是难事!”
“岂有此理!若你说的话代表宋国,那就没有好谈的,等着玉石俱焚吧!”金国宰相闻言顿怒。
“议和就好好谈嘛,何必动气。我们不远千里而来,其中的诚意,宰相大人心里清楚。如今大宋几十万大军兵临汴京城下,金国只归还一座汴京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