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2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剩下的官吏都是亳州旧有官吏,从当初归附大宋开始,一直就留在亳州,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即使亳州大乱,多数人也无处可去,只有少数老家在亳州以南的,可以离城南归,若往北去,那就是嫌命长。

    在亳州没有彻底大乱之前,没人愿意抛家舍业,离开亳州城。

    五六个大小官员聚在州衙内,乱成一团,无人能够主事。

    一见辛弃疾来到州衙,他们马上共同推荐,由辛弃疾出面主持亳州大局。

    辛弃疾与知州一样,是大宋朝廷从临安派来的官员,身份地位不是本地官员可比。

    况且亳州大事,除了朝廷派来的官员,本地官员谁敢出头独揽大权,弄的不好便有自立于朝廷之外,或是叛宋之嫌,这个罪名,没人能承担,所以这个风险也没人敢冒。

    他们早已听说亳州督粮使在处理溃兵之事,因此便都聚在州衙,等着辛弃疾到来。

    辛弃疾官职虽不高,但督粮使职责却是沉重无比,如今朝廷正在北伐,他在亳州的地位和职权,不是一般官员可比,纵使官职比他高上几级的,也不敢对他指手画脚、颐指气使,毕竟督粮使身上担负的是为北伐大军筹集粮草的大事!

    正是鉴于辛弃疾的身份和地位,本地官吏没有任何分歧,一致请他出面担起亳州大事。

    辛弃疾见州衙官员尚多,并没有跟着知州全部逃走,有些官员的官职比他还高,本想推辞不就,可众人一再坚持,硬是将知州官印塞到他手中。

    亳州城民心已经混乱,容不得多拖延。

    推辞不掉,辛弃疾只得声言临时受命。

    只见他手托官印,向东南方向拜谢行礼后,在众人见证下,接下亳州权力,暂代知州之职。

    辛弃疾随后召集州衙所有官吏,统一口径,将关于知州和其他官员逃离亳州城之事,说成他们得朝廷紧急调令,去其他地方任职,由于走的太过匆忙,方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不管信不信,州衙内外都暂且接受了这个说法。

    口径统一之后,衙役上街,配合城防守军巡逻,待取消戒严之后,他们将负责向关心亳州城的百姓解释城内到底发生了何事。

    后听闻城东有上百百姓聚集在城门附近,跟守军僵持不下,要求出城,辛弃疾又亲自赶往城东。

    来到城东,只见男女老幼数百百姓,带着简单的行李,或马车,或驴车,正与守军对峙,群情激昂,口口声声要出城。

    见辛弃疾策马来到城门附近,章统制忙上前说明缘由。

    据章统制所言,这些百姓都是听说金人即将袭击亳州,又听说知州大人和州衙官员都已经提前逃出亳州城,他们便要出城逃难。

    “乡亲们,大宋军队已经将汴京周边州县全部收复,到处都有我们大宋驻军,金人不可能穿州越县,来袭击亳州,大家不要听信谣言。还有,知州大人离开亳州是接到朝廷紧急调令,必须即刻赶回临安,并没有其他原因,大家不要多想。我是亳州督粮使辛弃疾,同样来自临安,现在已经暂代知州之职。城内无事,大家赶紧回家吧!”

    辛弃疾下马,来到人群之前,操着嘶哑的喉咙,向众人做出解释。

    但要求出城的百姓,显然并不相信。

    马上有人提出疑问:“大人,金人是不是要来袭击,朝廷有没有调令,小人不知道,小人就不说了,城里那么多溃兵疯了一样往粮仓方向跑,喊着要去粮仓搬粮,却是小人亲眼所见。说是搬粮,其实就是抢粮食,他们饿的都要抢粮仓,接下来肯定要抢城里的平民百姓,我们小老百姓怎么跟他们斗,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死!还请大人网开一面,放小人们出城逃命吧!”

    那人说完,当即带头跪倒在地。

    其他人马上有样学样,纷纷向辛弃疾下跪叩头,请求放他们出城,声泪俱下,可怜至极。

    “乡亲们,我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赶去粮仓的溃兵已经全部回到城南军营,如今正在生火煮饭。我是亳州督粮使,本就是为北伐大军筹集粮草的人,怎么会让他们因为没饭吃,而骚然城中百姓?方才他们去粮仓取粮,也只是之前出了些意外,没有及时把军粮送到军营而已。乡亲们想想,他们进城以来,何时抢过城中百姓?他们是大宋北伐军,亳州城也有朝廷官员治理,乡亲们的安全,自有官府和大宋军队守护!”辛弃疾忍受着喉咙的疼痛,继续向百姓解释。

    “他们真回军营了吗?不会是欺骗我们吧?”一听解释,百姓将信将疑。

    “真或不真,你们回去一看便知。还有一句话,我想告诉你们,不管亳州城发生何等变故,我辛弃疾都绝对不会弃百姓而去,这一点请大家放心!”

    “大人说的这么真诚,要是小人们再不相信,小人就不是人了。走,我们回去看看,回家去!”跪地的人群中,一个老人说完此话,当即站起身来,而后深施一礼。

    “都回去吧,城内无事。要是真有事,我一定会让乡亲们先撤出城,绝对不会先走。”眼见百姓纷纷起身,辛弃疾心下一轻。

    “多谢大人!”

    一众百姓道谢,而后转身朝城内走去。

    “章统制,溃兵回营,城内无事了,城门可以打开,进出之人加强盘查就是。今日溃兵劫粮仓,恐怕有人鼓噪唆使,不排除有金人的间谍混入溃兵之中。从今日起,不论进城出城,严加盘查,若发现可疑之人,送衙门审问。”

    “好。”

    章统制应声答道,而后犹有些不可置信的问道:“辛大人果真暂代知州之职?”

    辛弃疾点头道:“州衙官员空缺严重,城内情况复杂,辛某得诸位同僚共同推荐,朝廷派来新任知州之前,暂代知州之职,全权负责亳州政务。”

    说完,停顿片刻,而后接道:“如今大军都在北边,亳州城防,章统制费心了。”

    “大人放心,有我们在,亳州城防,万无一失!”章统制恭敬行礼。
………………………………

第692章 金军来袭

    溃兵归营,城内治安便已无事,于是随即下令解除戒严令,恢复城内正常秩序。

    辛弃疾回到州衙,便亲自过问供给城南溃兵口粮之事。

    当天傍晚,溃兵半月口粮便由州衙送到军营之中。

    当然粮食也不是白送,要在亳州吃饱饭,是有条件的。

    溃兵近万,无人统领,混乱不堪,整个溃兵队伍的将官中,没有统制官,只有六名营指挥,他们能聚拢起来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士兵,总共不到两千人,其余的全是找不到上级的乱兵。

    辛弃疾亲自召见六名营指挥,让他们以营为单位,各自收拢三营士兵,三天之内收拢完成,并能恢复训练者,授统领之职。

    刚刚吃饱饭的六名营指挥大喜,不想这次溃败却是因祸得福,若能得统领之职,可比他们如丧家之犬一般返回杞县或归德府强上百倍。

    而且,即使他们能返回,也不一定有好过果子吃,更别说升职。

    得权亳州知州事辛弃疾承诺,众将校当晚便展开工作,拉拢早已找不到上官的散乱溃兵入营入伙。

    有粮有承诺,城南军营里的近万溃兵很快被安抚下来,不到两天时间便以队为基础单位,整合成满编十八营。

    一旦有了粮食,吃饱了饭,展开基本训练,之前要死不活的溃兵,便成了有血有肉的宋军。

    三天后,辛弃疾来到城南军营,当众授职,共授统领六名,营指挥十八名。

    同时宣布,组建亳州军,军营内的士兵皆可就地加入亳州军,不愿加入的,可以返回归德府或杞县大营,寻找旧部。

    在哪儿不是吃饭,在哪儿不是打仗,打了败仗,溃散而来,哪里还有脸回杞县大营和归德府?要是被上官治个临阵脱逃之罪,吃饭的家伙都得丢。

    几乎没有多少犹豫,从上到下所有将士,全部同意加入亳州军。

    亳州军组建,辛弃疾并没有给他们任何作战任务,只是让他们加紧训练,以待来年开春,上阵立功。

    北边很缺军队,归德府、杞县有数十万大军,可兴仁府几面受敌,军队数量有限,从后方补给更是困难。

    辛弃疾当初来亳州,就是得时任宿州都统制杨丛义相助,才很快适应亳州事务,更是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接连得到提拔,直至升任亳州督粮使,实权之重,能在州府之中排上前五,而他今年也才二十三岁而已。

    六月,朝廷下令北伐时,宿州都统制杨丛义亲自找到辛弃疾,告诉他,不论北伐形势是好是坏,汴京没有恢复之前,他务必要留在亳州,若亳州失守,宋军必定会退守淮河,以后北伐之路将漫漫无期。

    当时辛弃疾并不清楚杨丛义跟他说这些有何用意,如今知州及一众官员因听闻溃兵抢粮仓便仓惶逃离亳州城,他方才明白杨丛义的意思。

    此事发生之后,在辛弃疾看来,杨丛义应该早就猜到知州府有些主官是靠不住的,都是为一己私利的贪生怕死之辈。

    现在北伐并不顺利,杞县进攻无进展,兴仁府驻军也不能收复更多失地,宋金之间基本是僵持住了,以后要拼的就是兵力和粮草辎重等后勤供应。

    所以,辛弃疾在接下亳州官印的拿一刻,忽然感觉到了肩上如山岳般沉重的压力,同时也激发出了他内心深处无穷的斗志。

    从那天开始,他一日只休息三两个时辰,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粮草筹集、士兵训练招募之中,除了必须要他处理的政务公文外,他每天坐在衙门里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时辰。

    腊月二十九正午,鹿邑守军急来亳州求援:城西十里外发现大队金军骑兵,人数超过五千人,直奔鹿邑,请求亳州军队即刻支援!

    听闻消息,辛弃疾当即召集亳州守军,商议支援鹿邑之事。

    然而在州衙内,辛弃疾与一众官员和章统制就是否支援鹿邑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章统制以城内守军不足五千,兵力有限为由,并不建议支援鹿邑,并提出,金人冰天雪地里奔袭两三百里,绝不仅仅是为了袭击一个无足轻重的鹿邑,金人的目标很可能是袭击亳州城!

    此论一出,不少官员附和,建议亳州按兵不动,守军以亳州为重,并说鹿邑可以丢,即使金人丢了,也守不住,但亳州不一样,绝对不能丢。

    辛弃疾反驳,鹿邑有四五万大宋百姓,若不派兵支援,他们孤立无援,一旦城破,必定会被金人屠戮,若眼见百姓身处危险之中而不救助,跟亲手杀害鹿邑百姓何异?

    况且在鹿邑东南二十里,亳州城西南二十里,便是军属营地,营内几乎全是老弱妇孺,没有多少自保之力,若放任金人长驱直入,即使保住了亳州城,军属营内七万军属怎么办?难道能将他们一天之内全部迁来亳州城吗?

    若亳州连军属营地都护不住,让前线的北伐将士如何安心收复旧地?

    辛弃疾的话起了一些作用,章统制动摇了,可他手里只有五千守军,不可能冒险全部派去支援鹿邑,但若派去的人少,又救援不了鹿邑。

    其他官吏的亲属家产俱在亳州城,对他们而言,亳州城绝对比鹿邑重要,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全,为了亳州安全,他们极力劝阻辛弃疾分兵鹿邑。

    有官员提出了一直压在辛弃疾心头的问题,若金人的真正目的是奇袭亳州城,分兵以后亳州丢失,归德府、兴仁府粮道将被切断,消息传开,北伐大军几天之内就得撤退,到时候北伐失败,这个责任谁能负得起?

    杨丛义当初找他单独谈话,就是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守在亳州,守住亳州,绝不能让金人再占据亳州,不然北伐必败。

    亳州城不能丢,百姓也必须要救,处在两难之境的辛弃疾,再众人劝说之中,迟迟下不了决心。

    守亳州,鹿邑四万百姓和军属营地七万军属便只能自求多福,可他们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如何能从凶残的金人手中逃脱性命?即使能逃脱性命,他们多年积攒下来的财富也将全部丢失,这与杀了他们又有什么区别?

    若任由金人在亳州境内肆虐,兵灾一起,流民遍地,亳州便不再是能为归德府、兴仁府提供粮草物资的后方基地,亳州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可若是不全力守亳州城,一旦金人袭来,亳州城丢失,他如何跟杨丛义交代,如何跟几十万北伐大军交代,如何跟朝廷交代?

    “章统制,你镇守亳州城!无论城外发生何事,你都不可以离城,务必要保住亳州城!亳州在,北伐才能成功!”

    “是!”章统制见对方被说服,当即应命。

    而后只见辛弃疾起身,大步朝门外走去。

    “辛大人要去何处?”

    章统制猛然想起城南那近万溃兵,心中一颤,马上起身发问。

    “支援鹿邑!”辛弃疾吐出四字。

    “大人,不可冒险,亳州城离不开你!”

    “只要能守住亳州城,辛某便无足轻重。诸位,亳州之事,拜托了!”

    辛弃疾说完,大步流星而去,只留一众目瞪口呆的官吏在屋内。

    “他这是要干嘛?出城送死?”

    “辛大人有大志,我不如。”

    “各位大人,章某先走一步。”

    章统制说完匆匆离去。

    城南军营内,辛弃疾召集六名新近提拔的亳州军统领,向他们通报金人袭击亳州之事,而后下达阻击命令。

    “各位,金人长途奔袭两三百里,所图甚大,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之前你们在通许丢掉的面子和尊严,现在有这个讨回来的机会,你们说,去还是不去?”

    “去!为什么不去!之前几仗打的憋屈,不找金人实实在在干一仗,我是没脸回前线,更没脸回家。他们敢来,我们就敢打!”

    “大人,我们六个也没个主,也没有独自领过兵,守城估计还行,要是出城阻击,恐怕力不从心。”

    “金人此时应该在西边四十里外的鹿邑,也许已经在攻打鹿邑县城,那里有四五万百姓,我们必须去救他们,而亳州城也不能不守,所以亳州守军要留在亳州,章统制也不能离开,救援鹿邑,阻击敌军,只能靠我们了。我先前在山东忠义军中待过一段时间,对军中事也有些了解,我跟你们一起去。”

    “大人,这恐怕不妥吧!你怎么能离开亳州城!打仗是我们的事,吃着朝廷给的粮食,就应该我们去拼命。”

    “不必争,新军刚刚组建,军心尚且不稳,此时让你们出城阻击金人,我不放心,将士心里也会犯嘀咕,甚至可能会有其他想法,我同去,应当能消除部分顾虑。”时间紧迫,辛弃疾马上制止争论。

    而后接道:“鹿邑危急,时不我待。亳州军半个时辰之内,全军出动。出城之后,兵分左、中、右三路,每路军之间相距三里,齐头并进,必须以最快时间支援鹿邑,阻击敌军!”
………………………………

第693章 来敌覆灭

    当天下午,亳州军出动,一路急行军。

    天黑后不久,赶至鹿邑城东。

    可惜他们晚来一步,城内火光四起,鹿邑城破。

    辛弃疾派人入城,侦知金人尚在城中之后,当即下令全军在夜色掩护下,从早已被毁掉的东西两门悄悄入城。

    城内金军长途奔袭两三百里,兵力薄弱的鹿邑是他们攻击的第一个目标,也是他们提前选好的消息之所,因为此地距离亳州城不远,但也绝对不算近,骑兵一个时辰能赶过去,但步兵三个时辰都不一定能来支援,更不用说在冰天雪地里行军。

    顺利攻破鹿邑的金军,准备在城里好好休息一晚,等恢复了精力体力,再办真正的大事。

    然而,事情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般顺利,他们刚刚破城,热饭都没来得及吃上,便听闻城东传来喊杀之声。

    亳州军乘夜入城了。

    一场混战随即在昏暗摇曳的火光中拉开序幕。

    辛弃疾跨马挥刀,仿佛回到了两年多前的山东义军之中。

    那时候几乎每隔几天都要跟金人作战,虽然时时面临生死,但却是他感觉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们抗击的金人!

    可惜后来出现变故,义军解散,他南渡来大宋,从此再也没能拿起他的剑,拿起他的刀,朝廷赏给他的官职全部都跟带兵打仗无关,而他心心念念就只有打仗而已。

    这次金人袭击鹿邑、亳州,正是天赐良机,是他一展所望的机会,他怎么会错过?

    守亳州,有章统制和那些本地官吏在就够了,何况城里还有那么多百姓,那么多粮草军械,以及坚固的高城。

    所以他将所有亳州军全部带了出来,他要在城外阻击敌军,亳州已经回到宋人手中,不再是金人可以肆虐的地方,敢来侵犯,便要让他们吃些苦头。

    一万宋军对五千金军,不是一万义军对五千金军,义军跟宋军不论从装备还是军事训练,都没有可比性,所以辛弃疾才敢带着刚刚组建没几天的亳州军,趁夜杀进金人藏身的鹿邑城。

    昏暗火光照耀下的街道,短兵相接的混战之中,辛弃疾胯下的战马已经难以转身,他只能一往无前的冲锋,所到之处,手起刀落,左一刀右一刀,冲过来的数个敌兵倒于血泊之中。

    他的英勇引起了金兵的注意,顿时便有数个金兵围了上来,奔跑中的战马已经无法止步,而他也无所畏惧,因为只有敌人才能激起他内心深处无穷的斗志。

    随着近万亳州军从东西两门涌入城内,一场更为激烈的巷战在小小的鹿邑城内上演。

    这群从北边溃逃回来的宋兵,一旦正面面对不能冲锋的金人骑兵,他们的胆气与热血一同上涌,步战巷战是他们的强项,面对金兵,毫无畏惧。

    这是一场有进无退的死战,对由溃兵组建的亳州军是这样,对前来偷袭的金军轻骑兵也是这样,亳州军要的是找回他们丢掉的尊严,金军要的是夺取扭转整个战局的一个支点。

    双方尚未接触之前,都没想过要把这个小小的鹿邑变成一个修罗场,而当两军在城内相遇,便注定是一场不死不休的战斗,没有妥协,没有投降,哪一方死绝,战斗方能结束。

    两个时辰之后,城内只剩下零星的战斗。

    三个时辰之后,城内已无刀兵之声,战斗彻底结束。

    “有多少敌人逃脱?”辛弃疾浑身浴血,寒夜中,身上的血已经快要结冰。

    “大约三五百人。”一统领回道。

    “清扫战场,查清楚,到底是三百人还是五百人,如果放任他们在亳州流窜,百姓过不好年。”辛弃疾些微有些不满。

    城内两门,已经全部守住,金人还明显处于弱势,如何就让他们逃了三五百人?

    “是,大人。末将已经让兄弟们抓紧清扫战场,天太黑,还要一段时间。”那统领回复。

    “逃跑的敌军,我要知道他们的去向。谁能出城追击?”三五百敌军流窜,辛弃疾很不放心,不将境内敌军全部剿灭,他坐着都不能安身。

    众统领相顾,谁也不敢去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小股敌军趁夜逃跑,慌不择路,谁知道他们会跑去哪里,一旦去追击,追上了免不了一场恶战,追不到,白受几天苦不说,说不定还得受罚。

    辛弃疾见众将不答,随即道:“谁能剿灭逃跑的那支敌军,或是将他们赶出大宋境内,授统制之职!”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统制之职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统制便意味着自己能独领一军,战时有了独立的作战指挥权力,这对打胜仗有多么重要,在场之人,无人不知。

    能打胜仗,才能有更多的战功,有了足够多的战功,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光宗耀祖。

    六人争抢,都想得到追击敌军的机会。

    但机会只有一个,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

    追击敌军,一是要勇敢,二是要善于观察心细,三是要能动脑筋。

    两刻钟之后,辛弃疾亲自确定了追击敌军的人选,并立下军令状,若不能完成任务,以鹿邑之战的功劳相抵。

    那统领当即立下军令状,带领属于他的三营将士连夜追出鹿邑县城。

    鹿邑城内战场清扫,一个多时辰之后,也就是在天亮后,终于结束。

    此战共斩杀敌军四千六百三十七人,缴获战马三千八百六十余匹,宋军伤亡两千三百五十七人。

    这一战,战果丰硕,但亳州军伤亡也十分惨重,两千多人的伤亡,足以伤筋骨。

    确认周边百里之内,没有其他大队金兵来袭之后,留下一支军队接管鹿邑,休整城池,其他人则在清扫掩埋完尸体后,在城内待命三天,等待去追击逃跑的那支小股金军的消息。

    若有确切消息,他们将领兵支援追击,若无消息,他们将很快返回亳州城。

    两天后,消息传来,那支逃跑的金军慌不择路,迷失方向,在洗劫了数个村庄抢夺粮食后,一直逃到了郸城附近,最终在郸城西北方向被奉命追击的亳州军追上,双方展开一战激战,杀死敌军二百五十多人,其余敌军再次逃脱。

    追击的亳州军在郸城补充口粮后,继续追击敌军。

    得知这个消息,辛弃疾方才放下心中忧虑,只要亳州军能跟上对方的脚步,死死的咬住他们,总有一天能将他们彻底消灭干净。

    第二天,亳州军回到亳州城。

    辛弃疾受到城中官员和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他的名声在几天前已在亳州城内传开,有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父母官坐镇亳州城,绝对是亳州百姓之幸。

    百姓们无不认为,只要新任知州大人身在亳州,不论前方战事如何,亳州定能无虞。

    面对一众官员和百姓士绅的赞誉,取得胜利的辛弃疾本人更是欢欣鼓舞,信心大增,一时之间热血沸腾,暗暗发誓,此生无论如何,绝不做一个寂寂无名的书生!要做就做顶天立地的英雄!

    五日之后,奉命追击逃跑的小股敌军的亳州军带着敌军主将头颅,回到亳州复命:金军在淮阳附近被全部歼灭,共四百七十余人,无一逃脱!

    得此消息,辛弃疾终于彻底放下心来,当即飞马向临安报功。

    鹿邑之战以后,辛弃疾在亳州城里处理政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除了筹集粮草,他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训练亳州军上,他的将军梦,英雄梦已经在心里升起,根本束缚不住,他想带兵上北伐前线,与敌军正面厮杀,而不是躲在亳州城,做一个不能拿刀的督粮使。

    他要去前线,他想去前线,可亳州迟迟不见有官员来接任知州之职,更没人来接任督粮使之职,无人接任,他根本不可能离开。

    于是从隆兴二年开始,辛弃疾便开始了他的上书之路,向张浚上书,向李显忠上书,向吴拱上书,向杨丛义上书,同时也向临安朝廷上书,上书枢密院,上书皇帝,论兵事武备,论恢复中原、北伐大计,论金国、大宋军力和国力强弱,论宋金交战时机,论金国各地镇压不绝的义军,更论金国北方草原心怀异心的各部。

    但整整五年过去,辛弃疾从鹿邑之战之后,再也没有得到一个领兵出战的机会,可他的官职却一直在升,从亳州督粮使升任颍州知州,一年多后又调任抚州知州,随后便在江西打转,甚至都没能到过长江以北。

    他的满腔热血和斗志一点点在处理不完的公文中消磨,渐渐变得如同一口古井,只有偶尔听到北方传来的北伐消息,他才会在夜深人静时,取出早已蒙尘的宝剑,一遍又一遍的擦拭。

    重上战场,再去北方的机会,会来吗?

    辛弃疾不知道,但只要北方还有消息,他就愿意等。

    他相信,总会有一天,他会重新跨上战马,纵情与敌军厮杀,恢复真定,恢复河间,恢复云中,恢复燕京!
………………………………

第694章 老帅凋落

    隆兴二年,南金正隆九年,正月初七,通许、杞县金军合力偷袭亳州不成,损失五千精锐轻骑兵后,在大雪尚未融化之时,忽然对杞县外的宋军大营发动攻击。

    宋军有备,连续进攻半日,未得战果,傍晚时分,金军撤兵退走。

    宋军主将成闵,先前几番在撤退之时损兵折将,此时见金军攻城不利,准备撤退,当即决定待金军撤退之时,出城追击,找回颜面,博取战功。

    是时,金军撤退半里,宋军忽然打开营门,挥军向金军杀去。

    不想金军并未向之前的宋军一样,闷头逃往己方大营,反而回身与宋军展开激战。

    随着混战的展开,原本就不愿在冷天中出战的宋军将士越发士气衰落,从追击变为且战且退。

    混战中,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撤”,宋军将士虽未听闻鸣金收兵之声,此字一出,便如同一道命令,迅速在战场中传开。

    宋军撤退了,近万宋军很快退往大营门口,拥挤成一团,拼命往大营内挤去,完全顾不上不远处冲杀过来的金军。

    最终,只顾逃命,不知抵抗的宋兵被围在大营门前厮杀。

    大营内眼见情势不对,想要关闭大门,可在蜂拥而来的大宋将士不断冲击下,根本不可能将大门关闭。

    当最后营门关上,营外战死的大宋将士已达到四五千人,而此时营外仍然有近千宋军。

    回不了营的将士再一次被大营抛弃,他们想要突围,但为时已晚,数千人如何在数万人围堵下突围?

    城外数千大宋将士望着近在咫尺的大营,在怨念中被金军一一杀死,他们临死前的喊叫声,穿透营门,传入大营之内。

    营内将士,闻言无不悲痛心寒,全军士气,一时之间,低落到尘埃之中,全无半点士气。

    金军得了便宜,又见宋军大营坚固,便撤军退走。

    当晚,夜深人静,一支宋军从无人值岗的后营悄然离营,向睢县方向退走。

    就在那支宋军离营不久,陆陆续续又有几支军队离营而去。

    在一个时辰之后,成闵听闻有士兵逃跑,急忙聚将了解详情时,方才发现军中的统制官已经消失了十之六七,不知去处。

    眼见如此,成闵脸色大变,当即下令全军撤退,撤回归德府!

    宋军抛弃了一切粮草辎重,只穿着身上的盔甲,拿着手里的武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两个时辰之后,宋军大营成了一座空营,营内留下的是来不及带走,也来不及销毁的粮草辎重。

    第二天正午,当金军探子抵近侦查,发现宋军营内悄无声息,也没人影走动之后,仗着胆子翻入营内,方知宋军大营已经是一座彻底的空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