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顺皇朝-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管仲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厉害就厉害在:在他眼里,普通百姓都是“人”,免不了好逸恶劳、贪财好色、自私自利,但也有人情亲情。同样,官员和皇帝也是“人”,只是多了一些**野心和责任而已。在管仲眼里,这个世界不是由“好人”或“坏人”组成的,而是由“自私自利”的人组成的,所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他不强调道德,也不迷信强权,一心务实。他改革的本质是将人性的弱点变成劳动的动力:集大家之私,成社会之公。陆承启就是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的新政,都是捧一撮人,打一撮人,可又不打死,留有余地。久而久之,既得利益集团没有对新政有多抵触,百姓对新政更是欢迎。

    管仲的成名作,就是发动经济战,迫使楚国臣服。时管仲高价收购楚国的鹿,楚国活鹿的价格为八万钱一头,齐桓公就派人带了二千万钱去楚国大肆搜购。楚王见有利可图,便发动全民去捕捉鹿,连田都不管了。这时管仲让大臣隰朋悄悄地在齐、楚两国的民间收购并囤积粮食:楚国靠卖活鹿赚的钱,比往常多了五倍;齐国收购囤积的余粮,也比往常多了五倍。楚国因此却误了农时,而这时管仲下令封闭与楚国的边境。结果楚国的米价疯涨,逃往齐国的楚国难民多达本国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国元气大伤,三年后向齐国屈服。

    过了不久,管仲又把目光转向衡山国。当时衡山国盛产兵器,天下无双。管仲在起兵前一年就派人到衡山国高价收购兵器,于是衡山国百姓纷纷放弃农业转而打铁。一年后,齐国派人购运粮食,当时粮价每石十五钱,齐国却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包括衡山国的其它国家百姓都运粮卖给齐国。然后就在夏收前的一天,齐国突然封闭关卡、停止收购粮食和衡山国兵器。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而这时齐国又忽然对衡开始举国出兵。此时衡山国已经无粮可用,兵器也差不多卖光了,又不能在别国买到粮食,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战场上败的精光,只得奉国降齐。

    当然,在陆承启看来,管仲的经济战有点粗糙,但点子不怕旧,管用就行。陆承启只要照葫芦画瓢,高价收购高丽的人参,自然会使高丽百姓弃田去采参,再派人去高丽大肆高价采购粮食,然后等到高丽发生饥荒了,就出兵高丽。如此一来,不战而屈人之兵,高丽自然举国投降。

    这一招,陆承启已经用过,但只是稍稍警告一番高丽而已,没有真的把高丽打死。饶是如此,高丽都大伤元气,现在连女真人都打不过了。

    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陆承启的眼光超前太多了。另一个平行时空的宋朝,坐拥宝山而不自知,白白浪费了称霸亚洲大陆的机会。若是当时有个能臣,有个明君,用此计算计辽国,辽国能不能撑得住五十年都难说,还用打生打死么?

    当然,别说宋朝内部斗争矛盾重重,就是大顺的内部,也不见有多和谐。不过大顺怎么也比宋朝好一点,起码长安的位置易守难攻,比一马平川的汴梁好多了。再加上北宋承平日久,已经忘记了居安思危的古训,被闪电般灭国,也是咎由自取。再加上北宋的党争,内耗了元气,禁军又孱弱,才有那靖康耻,臣子恨。到了南宋,本来岳飞有机会收复旧日河山的,却被担心抢了皇位的赵构十二道金牌急召回临安,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汉人武圣岳飞。而奸臣秦桧为赵构背了几百年的黑锅,也不算冤枉了他,谁叫他是投降派呢!

    历史的兴衰,极具借鉴意义。现在大顺一切步上正轨,只要政策得当,十年内达到北宋巅峰时的水平不是问题。但盛世下,掩藏的危机也逐步突显,最为明显的就是当今官员钻朝廷的空子。其实这也是人的劣根性,就好比后世还有大锅饭时,既然干多干少一个样,何不少出点力?现在也是这般,人性驱使下,既然有国家的空子,别人都钻了,你不钻,那就是笨蛋。这是人性使然,也是政策的漏洞。如果不加以制止,也会一样重蹈覆辙,灭国亡朝。

    陆承启何尝不想一步到位,以雷霆之势,强势扫清寰宇,还一个朗朗青天?只是大顺立国百余年,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不是撸下一个宰辅这么简单了,而是要与整个官僚阶级做对。哪怕陆承启自视再高,也不敢轻易去碰这个禁忌,万一处理不当,祸起萧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治大国如烹小鲜,陆承启的根基不算稳当,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调理。

    想到这,陆承启把监察司的暗报搁置在龙案上,一手无意识地摩擦着“镇山河”,一边思量着该怎么使全民纳税,彻底收回官员的这个特权。官商勾结,永远是最快捷的赚钱门路。要是官商一体,就更不得了了。陆承启担心,就是担心这个。

    “唉,思来想去,还是得有子翤,我才敢放手一搏……”

    陆承启苦笑一声,想来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便他的新政弄得风生水起,拉拢了一批忠于他的臣子,可要是没有子翤的话,不要说新政了,就是大顺皇朝,都是镜花水月罢了。

    “不对啊,我每日辛勤耕耘,怎么就不见中彩?”

    陆承启忧心地想着,觉得这简直是他的死穴。“难道非得要计算好排卵日期,才能命中?”

    陆承启摸了摸自己的胸肌、肱二头肌、腹肌,已经锻炼得有点规模:“不应该啊,我的身子这么健壮,比之前亚健康的装态好多了……”(未完待续。)
………………………………

第七百二十章:无色琉璃

    陆承启正自恋的时候,高镐悄悄地走了进来,看到了如此“萌”的陆承启,强忍着笑意,立在一旁不说话。陆承启很自然地放下了量自己肱二头肌的手,皱眉道:“高镐,你进来作甚?”

    “启禀陛下,工部侍郎唐勋、工部主事沈括、军器监监正苏颂求见。”

    高镐强忍笑意,低着头说道。

    “他们来作甚?”陆承启有点不好的预感,皱着眉说道:“宣他们觐见吧。”陆承启一向重视高端科技人才,这三人组代表了大顺的科技尖端力量,一起求见,肯定是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高镐退出去后,不到一会,向阳的垂拱殿殿门登时一暗,三个人鱼贯而入,纳头便拜:“参见陛下!”

    陆承启挥了挥手,说道:“众卿平身,可是有要是面奏?”

    这时,高镐带着几个内侍,很主动地给三人搬来了椅子,奉上了香茗。三人坐定后,才由资格毕竟老的唐勋说道:“陛下,臣等率领皇家大学学子,研制出了一种无色琉璃,堪比水玉……”

    陆承启一惊,他知道水玉就是水晶,是们出于对水晶这种玉石的珍爱,赋予它一个极富美感的雅称,意谓似水之玉,又说是“千年之冰所化”。水玉一词最早频繁出于《山海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多水玉”;“丹山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逐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河”。水晶得名水玉,古人是看重“其莹如水,其坚如玉”的质地。

    除此之外,水晶还有水精、水碧、石英等称呼,都是指纯净的水晶。现在唐勋说研制出了一种无色琉璃,那岂不是玻璃?

    “样品在哪?”陆承启也不多说,他要自己判断,到底是不是玻璃。他知道,烧制琉璃的手法,和后世玻璃不同,那他们是怎么烧制出玻璃来的呢?中国古代烧制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颜色多种多样,古人也叫它“五色石”。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由于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古法琉璃,是采用“琉璃石”加入“琉璃母”烧制而成。琉璃石是一种有色水晶材料,琉璃母是一种采自天然又经人工炼制后的古法配方,可以改变水晶的结构与物理特性,使其在造型、色彩与通透度上有明显改善。

    而玻璃是由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等烧制而成,两者原料不同,怎么做到纯净而无色的呢?

    很快,陆承启就得到答案了。只见唐勋从袖子里掏出一块圆乎乎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呈到陆承启面前。陆承启定睛一看,原来是个玻璃球样子的东西。触手之下,冰冷如玉。陆承启仔细把这个“琉璃”看了又看,发现除了一些打磨的痕迹之外,真的是纯色,好似天然水晶一样。但到底是不是玻璃,陆承启无从判断。

    陆承启放下这颗“琉璃”后,直接询问道:“朕想知道,这无色琉璃是如何烧制的?”

    这三人先是面面相觑,然后才由沈括老实地说道:“回禀陛下,臣等烧制琉璃,原是为陛下寿辰献礼,不曾想一个学子竟忘了放‘琉璃母’,窑火也猛了些,竟误打误撞,制成了这无色琉璃出来……”

    陆承启明白了,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失误,才让玻璃问世。这么说来,琉璃实际上取决于琉璃母的原料与配制方法,正是因为琉璃母的存在,才使古法琉璃与水晶乃至西方的玻璃,有了色彩的变化和差异,但其中的烧制方法,应该是异曲同工的。

    陆承启怎么会不知道这玻璃的妙用,欣喜之下,当即拿过宣纸,草草地画了一个简图,递给唐勋他们,说道:“诸位卿家可知,这凹透镜与凸透镜的妙用?”

    唐勋看了一会,只觉得这两片镜面,不知道有什么稀奇的,摇了摇头。陆承启笑道:“这凹透镜和凸透镜合在一起,即能制成千里目,千里之外,无所遁形。”

    “甚么?!”

    这三人大吃一惊,要知道“千里眼”和“顺风耳”,都是汉人传说里面的事,现在居然能由凡人“制造”出来,他们怎能不心惊?

    陆承启严肃地说道:“格物而致知,不实验一番又怎能知道不行?朕敢说,绝对能制成千里镜。日后行军布阵,少不得它。若是将之装到洪祥式步枪上,当可提高命中,两百步外穿杨,不无可能。”

    苏颂是三人中最为稳重的,此刻也惊得舌挢不下,喃喃地说道:“若是如此,万军从中取敌军首级,岂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

    陆承启哈哈大笑:“确实如此,朕将装载了千里镜,又精心制成的火枪,称之为狙击枪。选能射之人,于战阵上专门射杀军官,则战事一举可定也。”陆承启不是夸夸其谈,此时的军队,都是靠军官统率,才能发挥战斗力的。一旦群龙无首,自然就是兵败如山倒。

    “除此之外,将此无色琉璃一面镀银,则可为镜,观之毛发毕现。卖之,可获利万千。”陆承启怎么会忘记这玻璃镜的暴利,这可是增进税收的利器啊!

    沈括深深被震撼了:“陛下是如何得知此无色琉璃之用法?”

    陆承启心中一惊,连忙搬出说辞道:“朕曾看过一本西洋传来之书籍,上面记载有此事,是以得知。朕原以为是夷蛮鼓吹自身,嗤之以鼻,殊不知竟有几分可信。”这借口他已经用了无数遍了,都是被诘问到无法证明的时候搬出来用的,这三人对陆承启的借口已经熟稔于心,都快背下来了。(未完待续。)
………………………………

第七百二十一章:盛世着典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说自己是看书看来的,难不成陆承启要跟他们说,自己是生而知之的圣人?他心中虚得很,万一被人看出破绽来,他这个皇位就坐不稳了。没办法,谁叫他的底气不是很足呢,要是其他的事情也就罢了,可是科学这个东西,是万万不能触碰到底线的。常言道,领先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一个疯子做了皇帝,要底下的人怎么想?

    幸好这三人从未想过眼前的小皇帝会说谎,反而觉得,这西洋诸国的“科技实力”,确实有点深不可测。像什么无色琉璃就不说了,人家“早就”研制出来了,小皇帝还说,那甚么“埃及”,有山一样高的金字塔,巨大的神庙,就连大顺的冶铁技术,也先是人家“发现”的。唐勋他们不是正史上清代那迂腐的书生,知道天地之大,超乎想像,那西洋诸国,他们也是知道的。

    沈括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那欧罗巴诸国如此犀利,要是与我中原为敌,岂不是陡增一个强敌?”

    苏颂也点了点头,说道:“陛下御笔书写的诸多技术,我等研制多日,发现确有其事,复杂繁琐,非天才不能尽悟。若欧罗巴人人如此,那我中原,岂能抵挡?”

    陆承启笑道:“诸卿莫要忧心此事,欧罗巴虽强,但只是一方面强盛罢了。那罗马国,现在已经分崩离析,有何惧哉?”

    这三人不同意了,唐勋劝谏道:“陛下亦曾言,居安思危。欧罗巴现如今困顿,岂能困顿一世?”

    陆承启倒是不曾想到,他们居然反过来这么说自己,心中大慰:“诚然,欧罗巴如今,处于一个名为‘文艺复兴’的特殊时期,他们也是出海贸易,方才使得城郭兴起,百姓安居乐业……”其实陆承启说差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应该是在十四世纪,现在不过是萌芽罢了。但这对欧洲历史的浅薄,并不妨碍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人,还说得津津有味。只可惜这等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的做法,让龙案下的三人听得极为尴尬。要知道,中原历来以正统大国著称,前朝的皇帝还被称为天可汗,哪里接受得了有许多国家比中原皇朝还厉害?

    沈括第一个说道:“陛下,既然欧罗巴如此犀利,我等岂能不奋起直追?”

    陆承启知道他们已经落入圈套了,故意叹了口气说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欧罗巴在一些领域超过中原,也是常情。诸卿有如此雄心壮志,朕心甚慰。只是急切间难以追上,诸卿莫要过于沉迷,免得弄坏了身子。朕爱惜人才,可不想你们年纪轻轻,就老态龙钟了……”

    唐勋笑道:“有监察司在旁督促,我等想废寝忘食亦难。”

    陆承启叹了口气,话题一转,忧心忡忡地说道:“前些时日,有人跟朕禀告,说转运使司马光在任上,竟写了本《资治通鉴》,虽未曾完本,可也看得出是一部史书大作,让大顺及前朝诸事,得以斧正,免得众说纷纭,实乃好事。常言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可在朕看来,盛世却还是要著典,没有一两部流传千古的书籍,怎能算得上是盛世?”

    沈括头脑灵活,闻弦而知雅意:“陛下的意思是,要著典?”

    陆承启点了点头:“是啊,先秦有诸子百家,现在儒学派别,层出不穷,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哪个都是熠熠生辉,各有所长。如此盛事,不输先秦。若能将之印刊成书,流传百世,岂非幸事?”

    苏颂动心了,立言是每个儒家子弟都梦寐以求的事,但他也有点不解,说道:“陛下欲编书,大可下旨于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史馆修撰、同修撰、实录院修撰、著书郎、编修官、秘书省校书郎等,便能编修典籍,刊印成书。”

    陆承启摇了摇头,说道:“朕欲编之书,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兵法之言,甚至土木工程,营造法式等技艺,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千百年来的战乱,不知道毁了多少绝技,飞行三日不下的木鸢,可以连发的诸葛弩,不动自行的木牛流马……只存于史书之中,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制造了,想必再过千百年,后人见不到实物,心中肯定会猜测,这些物事只不过是古人臆想,当不得真。再加上世人敝帚自珍,或许再过百年,我等辛辛苦苦造出来的火枪、火炮、战船,亦成了绝响。日后子孙,又拿甚么去抵挡敌人刀锋,传承华夏文明?”

    唐勋声音都有些颤抖了:“陛下是想将大顺科技,集于一典?”

    陆承启点了点头,叹声说道:“朕时常在想,倘若大顺的技术,留下文字,图谱,那后人即便再困顿,亦能有重新奋作之日。”

    着书立言,那可是千古文人梦想,古往今来,莫不是如此,君不见后世什么名人之类的,找枪手写了几篇狗屁文章,就堂而皇之的出书立传,附庸风雅,相对,还是古代的知识分子,脸皮不够厚,很有自知之明,最多是在心里想想,不敢付诸实施,免得沦为笑柄。

    苏颂到底沉稳,勉强按捺心动的感觉,犹豫说道:“陛下,恕臣直言,这样做,怕有不妥。”

    陆承启皱眉道:“能有何不妥?”

    苏颂叹声道:“世间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兵法,乃至土木工程、营造式法,何止千万?若编于一本书籍之中,实为强人所难。”

    陆承启笑道:“名为一本书,其实可按名目分为多册,一册又能分为数十册。如此算下来,其实乃是数百本,数千本书。朕思来想去,既然欧罗巴有‘文艺复兴’,中原岂能没有?著书编典,朕意已决。且诸卿皆为大顺肱骨之臣,朕欲将此重任,交托尔等,不知你们意下如何?”(未完待续。)
………………………………

第七百二十二章:不仅有字;还要有图

    唐勋、沈括和苏颂各望一眼,皆心中狂震,脸上掠过一抹红潮。。ranen‘沈括先是看看唐勋,又看看苏颂,然后有几分激动说道:“敢问陛下,那此书的署名……”

    陆承启笑道:“谁编辑的,自然就留下谁的名字。这套书籍,内容繁浩,非一人之力能完成。朕估计,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须有人指点,你们方能编修得完。便是如此,朕估计也得花二十余年……”

    这不是陆承启乱说的,他是有依据的。被誉为东方百科全书的《永乐大典》,历时三十年,才堪堪完成,后来抄录一遍,也要花费六年时间。幸亏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不然的话,这么多字得花费多少年的时间啊!

    陆承启见他们跃跃欲试,调侃道:“一旦成书,你们便算是名流千古了。朕也绝不敝帚自珍,刊印成书后,卖与天下。如果,哪个巧匠,愿意献出自己的独门绝技,那么也可以于书上标出其姓名来,说不定几百年后,随着此典的流传,被人供奉为祖师爷呢。”陆承启不是说笑的,先秦时公输班就是很好的例子,技艺名满天下,后世匠师,不管手艺是不是一脉相承得来,都视之为开山鼻祖,如果那些匠人学徒,是在书本传承手艺的,就好比文人书生在书里汲取知识,将孔子、孟子等人奉为先贤的道理差不多,也会将三个佐丞奉为恩师之流,要是再过千百年,其他手艺传承断了,就剩下这本图谱传下,那么称之为祖师爷,也不是没有可能。

    苏颂沉吟了一番,疑惑地问道:“敢问陛下,这镔铁之术,也要一并记录在册,刊印成书,行销天下吗?”

    陆承启摇了摇头,说道:“那怎么行,这可是大顺克敌制胜的法宝,不仅是这炼钢术,甚至铅活字印刷、医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等,咱们都要‘敝帚自珍’,严禁技术流出。这套书籍,要分成宫内版和民间版。民间版,就是编着个简单点的,舟船制造流程,兵械打造技术,宅第建筑,天文,地志,阴阳,医卜……等等的基本方法,等等,抽取其中具有代表性,又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技艺,汇成了图谱,印刷几百上千本,分发给作坊里的匠人学徒,让他们学习研究。然后还刊印成书,让诸国皆习中原之术。至于宫廷版,则修撰我大顺最高科技,包括炼钢术、造船术、火药、指南针、铅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等等,一共止刊印三套,严禁任何人手抄,分别置于朕之御书房、皇家大学藏书阁以及军器监,唯有朕的旨意,皇家大学副校长的批文、军器监监正的批文,方能借阅。还要遣人专职管理,以免蛀虫、潮湿……”

    陆承启洋洋洒洒地说了一大堆,唐勋等总算听明白一件事,原来这小皇帝也不是这么大方的,想尽办法“敝帚自珍”。也是,大顺的优势就在科技上面,要是辽国也有火器,那大顺干脆投降算了,根本不用打。陆承启要把这套书籍分成两个版本,严禁宫廷版外流,也是一件好事。唐勋他们这两年来虽然忙着“发明”各种东西,但也是有所听闻的,监察司那边,不知道暗中处决了多少敌国探子。

    想想看,监察司遍布天下,敌国探子都能潜入大顺。要是这套书籍刊印出来,估计不到十日,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的桌案上已经呈着了。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分成民间版和宫廷版,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老成的苏颂还想到一个可能性,小皇帝编修这套书籍是一个阳谋。要知道,汉人的技术很花哨的,耗费又极大。原本辽国、高丽出产就不丰了,要是跟进的话,不出几年,国力就被拖累下来。特别是营造宫殿,更是可能掏空辽国国库,让辽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到那时,辽国上下肯定矛盾重重,只要大顺在暗中发力,就能搅动辽国局势。再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之后,辽国大片土地,就要落入大顺手中了。

    苏颂这不是瞎猜,而是有依据的。大顺除了太祖、文宗……哦不,是圣宗皇帝,还有谁魄力如此大,在大顺一穷二白的时候,都敢向辽国亮剑?唯有洪祥帝陆承启。所以世人说其是中兴之主,肖其先祖,也是有所依据的。

    苏颂敢保证,陆承启心中肯定也有这个计划。或许唐勋、沈括也看出来了,就是不说而已,那他又何必多嘴?

    正思量间,沈括开口说道:“陛下适才说还要有图谱,这铅活字又如何印刷图谱?”

    陆承启白了他一眼:“图谱那页,不能用木雕版印刷吗?”

    “陛下捷思,是臣愚钝了……”沈括恍然大悟,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道。

    陆承启隐隐觉得,这是在给他拍马屁。但沈括这个大科学家的马屁,陆承启也不是不受用,和颜悦色地说道:“沈卿啊,不是朕说的,做事要动脑,做人才要诚恳。很多东西,动动脑子就能作到了。”

    沈括说道:“陛下说得极是,臣受教了……”

    唐勋又想到一件事:“陛下将此事交与我们,那皇家大学、军器监怎生是好?”

    陆承启笑道:“皇家大学、军器监已然可以自行运转无碍,又何必你们时时监督?这百科全书,将天下园林建筑、陶瓷舟船、丝绸锦绢、丹青笔墨,造纸印刷,耕田播种,镏金镀银……这些工艺全部汇集起来,编着成书,耗费时日之多,超乎想象,唐卿焉有空闲时间,去理会这等世俗之事?”

    唐勋默然,良久方才说道:“陛下所言,臣深以为然……”

    苏颂又问道:“既然此事已定,陛下要将此书定甚么名字?”

    陆承启立即说道:“就叫《洪祥大典》,你们怎么看?”

    “好名字!”三人都奉承起来,陆承启心知肚明,这是拾人牙慧,只是他们不知道后世还有一个《永乐大典》和《四裤全输》,哦不,是《四库全书》罢了。

    “此事言之尚早,不过三位卿家可以回去着手准备了,待廷议一过,立即着手编撰。一万年太久,朕只争朝夕啊!”陆承启不无感慨地说道,因为他知道,距离蒙古人崛起,时日不多了。汉人要是挺得过这关,就可以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把西方国家抛得远远的;要是迈不过,不过又是另一个汉人屈辱时罢了,而且是经历三个屈辱的阶段:元朝、清朝、清末……

    “我决不让历史重演!”

    挥退了三人后,陆承启握紧了拳头,拳面上的青筋猛涨了起来。(未完待续。)
………………………………

第七百二十三章:吕梁山上

    呸,这日子过得,都淡出鸟来了!

    吕梁山上,一个三五大粗的汉子,恨恨地说道。心中气不过,操起身旁的一根水火棍,舞将起来。只见棍风呼呼,重影叠叠,飞沙走石,好不厉害。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少顷,这大汉发泄了一通闷气后,才收了棍势,呼出一口浊气。

    好!

    身后传来一声喝彩,那大汉回头一看,皱眉道:方腊,你不去找王昰,来这作甚?

    王虎大哥,小弟醉心武学,见猎心喜,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王虎大哥不怪罪吧?说话这人,名叫方腊,歙州人。这人世代家传的漆园主,守着漆树就能衣食无忧。但方腊自小喜好武学,也有勃勃雄心,竟在十六岁那年受了歙州弥勒教的蛊惑,入了教。现时方腊,年仅十七,却也能使一柄单刀,挥舞得水泄不入,人鬼难近。

    这大汉,则是大顺朝廷通缉要犯,晋阳凶虎王虎。先前他受了蛊惑,也存了夺王家基业的心思,以养子身份,率领王家私兵,妄图抵抗朝廷大军。殊不料禁军一到,他却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徒惹笑柄。后来惧怕朝廷秋后算账,便与野心勃勃的王昰,一同遁入吕梁山中,改头换面,避过了朝廷的海捕文书。他们不甘心失败,憋了劲要和朝廷过不去,便都入了摩尼教,用些邪术,蛊惑了不少愚夫愚妇,竟拉起一支不俗的队伍来。只是现在大顺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供养神佛还可以,要是起来造反,却是困难。

    王虎先前过惯奢靡的生活了,如今在吕梁山上,仅靠信众的香火钱,过得极为清淡,也怪不得他心中怨气这么多。武人不吃肉,哪里来营养保持气力?幸亏方腊带着一干弥勒教的信众,给摩尼教捐了不少香火钱,才算改善了一下生活。

    其实摩尼教和弥勒教,都是源出一个教派,为大食国传入的拜火教,又被意译为明教,教义被简明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教众中有农民秀才吏员兵卒绿林好汉江洋大盗武林俊彦等。教徒白衣乌帽,秘密结社,共同尊奉明使为教内尊神。当时因为处于秘密结社状态,为了避人耳目,免遭官府的查禁,于是教名也有了多种别称,除江浙晋阳等地称摩尼教福建称明教外,淮南称二桧子,江东称四果,江西称金刚禅,福建又称揭谛斋末尼教明尊教等。

    这明教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或译作牟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教徒服色尚白,提倡素食戒酒裸葬;讲究团结互助,称为一家,认为世上光明力量终必战胜黑暗力量。

    摩尼教在初入华时其实并不顺利,他们设法假托佛教之名传道。前朝时,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阇于中国,获皇室接待。不过,该教并未在中华设寺院,甚至前朝皇帝看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