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末日避难之家园作者:阿苔-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啸!这不是201X那片子里的灾难场景吗?!!难道世界末日要来了?!
消息传到大洋彼岸,M国的人全部将眼光盯向红石公园,目前还没有消息传来。另外J国也怕海啸来自国都,加强了对地震的监测。南海周边国家,被华国的举动弄得神经紧张,都加大了监测海域的动作。外交部现在对国外政府的询问,并不明确说明信息,只说是国家的一些城市规划调整,做一些准备而已。至于准备什么,政府没说。
沿海城市有些实在不愿意搬迁的人家,政府也不管了,听之任之。已经暗示了他们继续住在沿海有风险,但有些人就是不听,上级指令是先不要管。实在是华国人太多,有些顾不过来。
沿海发达地区的土豪们,开始有些举家迁往西藏,有些集资打造大船,号称山寨版诺亚方舟。政府也不阻止,眼下这地步,只要不干杀人放火抢劫这些事,警察都不会管。当地的安保力量大部分集中在调配人员迁居,建造避难房和打造新社区。
像港岛这种高度自治的地方,政府也暂时顾不了太多,跟港岛政府商量,让他们先自行做好人员登记,安排新户口发放,准备物资,到时候政府安排搬迁。港岛民众有些压根不相信有海啸,梗着不接受华国的户口本和芯片卡。有些人接受了新户口本后,自行组织人往内陆迁移,或者都一个劲往西藏方向移动。有实力的人家,像跟邵家交好的,也依照邵家明面的做法,回归故里,在乡下广挖洞深积粮。
华国政府通知了对岸同胞,向湾岛同胞们表达了欢迎湾岛回归,欢迎湾岛人民回大陆居住的良好意愿,迎来湾岛同胞们的嗤笑声一片。
此事在网络上激起一片风波。
“切,爱来不来,你们想来老子还不愿意呢。凭什么老子辛辛苦苦建好的房子要白给你们住。”一个网友骂道。
众人纷纷附和。现在人们上网大部分都是在晚上了,白天他们要听从政府命令,当建筑工人建房子建地下室。辛苦一天回来,在网上还要看到对岸的冷嘲热讽,谁也不会好脾气受着。
网络和通信还能用,现在也不说什么交费,连以前禁止使用的网都能上,政府也不管带颜色的视频和小说在网上泛滥了,所有违禁词也消失无影。以前搜索敏感资料,大部分是显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搜索结果未予显示。现在都能搜出来了,大家用得很爽。
网上网下的讨论猜测一直很热闹,甚至有人天天去政府网刷屏询问。面对民众的责问,政府的答词一律是,统一听从政府指挥,大家目前只要坚守岗位即可。社会也加大了严打力度,一些乱传谣言和混水摸鱼的人被捉起来,也不用判什么刑,直接弄去挖煤搬砖。
家家户户之前都有明的暗的囤物的行为,这次自政府强令沿海城市迁移后,更加疯狂地大量囤积物资,久违的囤盐运动又掀起了高//潮。市面上搜罗不到,商店商场有政府接管?找关系找人,以物易物私底交易。没有车子运货?用板车三轮车一车车拖回家。这时被政府接管着的商贸点,还在提供一些物品,不过民众要按新的户口本,限额购买。至于人们日常吃喝的食品,每个星期就到政府指定的物资发放点,按户口本领用。
钱一再贬值,市区的房子已经没有人要了,很多人开始不等政府安排,自主撤离城市回到乡下老家,或者投靠偏远地方的亲友。农村这时候就比城市宝贵多了,至少有地有水有柴火。城市一旦停水停电人就不好活,哪怕手里有粮有盐。
政府对市区里的人自行返乡的行为予以支持,只通知他们到达乡下后,持新户口本和芯片卡到当地乡镇政府登记报道,便于到时候政府分配发放物资。同时让他们配合乡下政府的工作,积极参与乡下的建造工程。此通知一出,城市里又兴起了下乡运动。
不管市里的状况如何,外面的世界因为华国政府的行为如何嘈杂纷乱,邵家族人办完了新户口,还是各就各位,按着计划表忙活。邵文柏三兄弟自从六月停止从国外进口物资后,就被派去大岗村工作,算起来已经一个多月没回来了。
邵文柏每天晚上和年越互通电话。
“小越,想我吗?你和爷爷好吗?今天忙不忙?”
“想,好,忙。你呢?”年越耐着性子回复,这是他们例行的开场白。
邵文柏例行腻歪了一阵才开始说正事。
“哎,我发现我们担子越来越重了。”
“怎么了?”
“之前我们村搞建设的动静太大,别的村民都来围观了。现在全国城市都这样弄,乡镇那边的政府也来了很多工程队,说是要帮着建安全的房子。周边几个村觉得我们村建得好,就让我们村的人帮忙建造,我现在还要负责去给邻村监工。”
“呃,你们的建材还够吗?现在都停止进口了。”年越记得他们用的建材大都是进口来的高级货,据说绿色环保可靠耐用类的。
“够是够,我们当初进口时,还预留着另外要建其他基地的量。就是时间有点紧迫,现在天气太热了,人白天不好开工,容易中暑。”
“嗯,我们医院每天都有好多例中暑的,还有晒伤的发烧的,都是在市外干体力活累倒的。”年越这阵子忙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六月份起,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都是从市郊外运回来的。
“别说要建房子,我们现在还得忙田地里的事。村里种两季水稻,第一季收上来又要上赶着种第二轮,两边都不能放松。”
“那工人和村民们还愿意干么?”
“他们听说建的房子都有他们的份,都挺愿意的,就是人都不是铁打的,经不起整日干重活,我们现在晚上也要开工的。”
“那,我早点过去帮你吧,村里也有个小医疗所嘛,我可以去那里帮忙。”
“村里的诊所医护人员还足够,暂时不紧急,新医院还要一个月才能建好。现在我们之前忙的是一些基础工程,像工厂水电站之类,这些都是大头。说起来建房子都是小事,现在建房子的进度比预料的快,主要是工作的人知道是为了自己建房子,所以很积极,自动加班。”
“哦,那你小心点别太操劳了。早点睡。”
“小越你要多吃点饭,不能因为天气热就少吃。记着,要多养点肉。”邵文柏百忙之中还是惦记着这一件攸关自己福利的事,时常叮嘱年越。
“我累了,先睡,你随意。”年越果断挂了电话。
年越的医科大学在七月的时候开始一一停课。他们医科大学因为有附属医院,很多学生在各个医院实习,所以是最晚停课的大学之一。要是隔壁那个综合类大学,像土木工程建筑类或机械自动化之类的学生,早两个月之前就被政府调用了。
除了附属医院还在照常开着,大学里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被分批派去郊区工作,有些则是跟家人返乡。至于何时开学,学校说到时候通知。大五的学生比较幸运,还赶得上领毕业证才各奔出路。
“说不定,他们就是我们大学最后一届毕业生了。”年越的导师陈老教授站在窗外,一边看楼下的学生们拍毕业照,一边感慨。
他们医科大学现在开始被政府和军队派人接管着。医院虽然正常开着,但很多物资陆陆续续被搬走。每天都有人被抽调离开,像是教授和研究生们。校园里到处有人哭哭啼啼上演悲欢离合的场景。
如今在年越这一个专业,只剩下陈老教授和年越留守。别的人不是被抽去市外工作,就是自行辞走回家乡。
就是别的专业,每个系只有零星的人,他们除了还维持去医院的工作,就是在办公室里收拾整理资料。听说大学里的图书馆已经关闭,里面有人在做清理,前两天还有人运走一批书。
“老师,你家人都回国了吗?”年越一边帮陈老教授打包书籍,一边问。
五月份之后,邵家在政府行为渐渐明朗时,开始悄悄地联系自家的姻亲和好友们。消息也不能说得太明白,只是暗示他们要多储存物资,在国外的赶紧回国办理新户口本,同时让他们多留意政府动向。
像邵老爷子,在国外关系比较多,他拿着个联络本子,每天起床后就是打电话,像招魂一样,催老友们携物资回国,每隔一段时间就催一次。不能把话说得太明白,只是劝,或者让他们先买点东西囤着,到时候让他们看看华国政府的行动再决定。
“回了,都回了。”陈老教授感激地说。在五月时年越悄悄告诉他有灾难,政府有大动作,让他赶紧叫在M国的儿子回家。陈老教授观察了几天政府部门的工作,尤其是去郊区看了一下政府组织人搞建设的工地,就向儿子打了个长途。他儿子开始当笑谈,一直没听。陈老教授急了,让年越跟他谈。年越也不好说得太透,只让他注意全球华人一些家庭的动向。
从六月份起,世界各地的一些华人,不约而同地甩卖他们在当地的资产,然后购买了大量当地物资,以各种海陆空方式回国。进入大陆境内时,海关查看他们的护照,核对好信息后,只要不是记录在案的犯罪份子、邪教组织人员和外逃人员都给通过,手续很快捷,连他们行李都不详查了,只是过机了事。在机场政府还安排了人在那里,同时给这些海外人士发放新的户口本和芯片卡,没有住所的还提供安置地方。
陈老教授的儿子陈仁开始不当一回事,后来经不住父亲催命似的一天一个电话,再按照年越所说,留心了一些华人家庭的行踪。他的公司有一个华人高层是姓邵的,早就在前两个月辞职了。陈仁还有他的联络电话,就打电话问了一下他的动向。
这前同事辞职后就立马卖掉了他家的房子,但没有急着回国,而是从事贸易的工作。前同事问了陈仁的消息来源,得知是他父亲一个姓年的学生告知后,就跟他说未来可能有些灾难,让他早点卖了房子,买点有用的物资回国。这前同事在当地也是有名望的富裕华人家庭,陈仁从他那里得到确认的信息后,终于下定决心,照着父亲所言,在六月末甩卖了房子拖家带口,带着大批物资跟着其他华人回来,算是赶了个尾巴。
不过他的岳母一家并不相信,还很惧怕华国政府的政策,说是他们要打仗。他岳母一家是港岛人,很久以前就移民到澳洲。陈仁强硬要带一家子回国,而他们自己说什么也不回华国,而是飞回了澳洲。陈仁一家只得和岳母他们分离了。
为着这个,陈仁的妻子现在在家闹别扭,闹着要回澳洲。陈老教授看着也是心烦,要不是看在孩子的份上,他早就想让她回澳洲去了。现在机场航班还有正常运营的航线,回去也不难。
如今陈老教授也看得有点明白了,政府并不是要打仗,而是要抗灾。因为一直以来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向民众传达的信息是团结,自强,人定胜天之类,而且网络没有了管制,比以前开放多了,一点也不像战前总动员。
好笑的是,开始国外以为华国要打仗,南洋的岛屿纷争立马停歇,几个小国家之前占据了华国的岛屿,现在赶紧都撤退了。就算华国没什么表示,没有派人接管也不敢再要回来。
作者有话要说:
继续是架空背景介绍为主。
第9章 医院
年越有时在网上看消息,M国那边官方政府一直很正常运作,没有特别的消息传出来。他对M国背地里的动态不了解,问邵文柏:“你说M国那边知道这个消息了吗?”
“应该知道了吧,我们国家已经很少从他那里进口到粮食了。”不止是从M国,从其他国家也一样,因为华国政府在国内的一系列举动,让别的国家也跟着紧张囤物,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大减。华国明面上很少从别国进口东西了,当然出口更少。至于走私?这个没有官方统计,不知道有多少,海关现在只要不是毒品军火危险化学品类,对很多物资的进关都是不管的。
“那他们怎么不采取一些行动,哪怕不明说,像我们国家一样,动员人们做一些准备也好啊。”年越有点疑惑,这M国将来可是重灾区。
“谁知道,可能他们不打算太早告知民众吧。”邵文柏觉得这事很好理解,现在这时候说,明显容易引起恐慌,像华国政府这样,不明说只暗示,政府率先领头准备,让民众跟着一起干。要是有人故意扰乱,很好解决,扔去劳动改造就是了。
像201X那部灾难片,政府首先一开始的策略是放弃大部分人,只救一小部分人。邵文柏觉得现在华国政府的政策是先全民努力自救再说。这两种做法也不知道最后哪一种最有效,若是邵文柏自己选,肯定是像华国政府那样比较好。如果他不是邵家人,没有事先得到消息,他希望能在灾难来临之前能被提前一点获知,能做一些准备,和家人多生活一段时间。
他把这想法跟年越说了,以为年越会小感动一下,结果这家伙说:“哎,突然觉得你变得可爱了,果然还是艰苦劳动最能锻炼人,你就该多接受点劳动教育。”
“你个小没良心的,我在努力打造我们生存的家园,你却在说风凉话,回去接受批评。”邵文柏有点牙痒痒的。
年越在电话那一旁嘻嘻笑,然后一转话题:“对了,忘了跟你说,我的房子要被拆了。”
“你那套在湖湾区的回迁房?咱俩曾经爱的小窝?”邵文柏这时候还不忘嘴贫。
“你说得真恶心。据说是旧了,墙的质量不好之类,我还要抽两天时间把那里的东西搬回来。”年越觉得有点可惜,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唯一固定资产了。可是回迁房的质量不会太好,政府拆完了旧楼就拆到了他那一片区。拆完楼以后,有些地方政府还要重新建造新的避难房和配套设施,工程很是折腾人。
“别担心,我在这边建了个更好的房子给你。对了小越,你搬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拍些照片当留念?”
“拍了一些。”这可是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过的地方,他都有拍着留存下来。
“多拍点,可惜你拍摄技术不行,又不会调灯光,拍不出感觉。我记得咱俩在好几个地方都爽过,还有你的床,那可是咱俩定情的地方,你可别忘了都拍下来,拍仔细点。”邵文柏在电话一旁着急顿足,恨不得亲自回来拍照。
“我睡了,你早点!”年越一边脸红一边迅速挂断电话。
等年越辛苦搬完东西回邵宅,没脸没皮的邵文柏打电话跟他说村里的医院已经大致建好了,就等着安排市里的一些医疗物资运进来。他预留了一些名额给年越,让年越在他的学校帮忙选一些医护人员。
“我?我行吗?”年越对自己的眼光不太自信。医院里除了他导师年越是看好的外,同学中他最熟悉的是王珏,因为他俩之前互相鼓励着考研,也都考上了。以前宿舍里的几个兄弟,大学毕业时早就回自己远方的家乡各奔前程了。
陈老教授和王珏他是有心叫上的,但别的,他也想不出什么人选。
“行,一定行。你的眼光一向不错的,不然你也不会找了我当你老公,是不?你看这年头,像我这样长得好能赚钱又能干的男人也没几个了。”邵文柏一边安慰年越一边不忘自夸。
在邵文柏看来,年越虽然年轻,看人的眼光还有的。小时候他双胞胎弟弟很皮,还是幼儿园心态,喜欢逗年越玩。有很多次年越被逗得差点哭了,但过后还是喜欢亲近他们,欢欢喜喜地跟着双胞胎淘。有别的人不怀好意地想要逗他,年越就冷着人家,弄得别人也讪讪的。
长大后年越也是同样的性子,对于心存良善的人,哪怕对他态度差点,年越都能受着。像陈老教授,本科时教年越那一班基础课,要求严苛,训人训得多。别的学生避之不及,唯有年越喜欢往陈老教授那里凑,最后还考了他的研究生。邵文柏觉得年越是心眼敞亮的人,只是很多时候是不喜欢说出来而已。
年越听邵文柏说得都起鸡皮疙瘩了,赶紧制止了邵文柏的夸人继而自夸的行为。
“人你尽管挑,我这边名额还有很多空缺。之前招好的人大多都辞职回乡了。我这里有份他们的名单,你帮我联络一下,要是还没有落脚处的,你就说乡下的医院招人,地方管够,条件比市郊好,问他们愿不愿意来,要是愿意,你就跟物流车队联络,让他们接人。我已经跟车队那边说好了。”邵文柏告诉他。
年越连声应好点头,接过邵文柏传来的资料,打算这几天就开始行动。第二天他重新回到学校,准备跟陈老教授说一下。
他的大学附属医院开始搬迁了,大学所有员工解散,留守人员听从政府的指挥,据说会一一分流到偏远的市郊社区小医院里。现在的校区政府要做一些整改,以后这里也会是大型避难场所。整个大学校园现在很空荡,跟市区一样。现在市里已经戒严实行宵禁,每天有军人和警察在街上巡逻。除了定期去政府物资发放点按户口领东西,一般人都不会轻易出门在街上逛,也是没有空闲了,因为大部分人在郊区或乡下搞建设。
“小年,我记得你家没人,要是你愿意,到时候就跟我们一起吧。”陈老教授一边打包办公室的东西,一边跟他说。他们在做最后的清理,准备把用得到的东西用板车拉回家。
“是啊,你一个人不安全。”陈仁也在一旁附和。
他今天请假不上工,好帮父亲搬东西。年越能让他提前回来,这一点他是很感激的。
因为年越,他还能弄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回来,如今在市面上已经搞不到了,现在物资都是按新的户口本人数限额领用的。海外的华人们回来得越来越多,听说后面回来的人,在国外也买不到什么东西,回到华国想多买也没办法,都是按户口本领的,钱早就没用了,珠宝黄金都是贱卖,只能换点零星吃的。以物易物的黑市交易,不是实用的东西,大多人也不会想要换。
年越听到挺感动的,他向两人说:“谢谢你们,我有地方去,是在乡下。我到时候通知你们,你们也一起去,有地方住。”
“这。。。这方便吗?”现在乡下已经监管得很严了,不会随便接收没有关系的外人。哪怕陈老教授自诩通晓中西医,有一身过硬的医术,也不敢说到了乡下就一定被接收。
现在年轻人接受教育程度高,村子里大多都有几个不错的大学生。有这些人返乡就够了,村子里并不缺人才,更何况自个村没有,隔壁村有就行。
“嗯,方便,是我家亲戚的老家,他们在乡下建好了安全地方,是在深山里,不怕有环境污染。也建有医院,条件比市郊要好很多,起码在粮食供应上是管够的,不用等政府安排发放。老师你到时候就去那边的乡下医院上班。”年越为了让陈老教授安心,继续游说。
他导师有点心气,并不愿意随便接受人的好意。他们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到乡下的医院,听说政府还给家属安置到好的地方,让很多人羡慕,纷纷动用各种关系手段搞小动作,比评职称还要乱。之前系里资历不如他,能力不如他的人都纷纷被调走,他导师总是被领导告知要坚守岗位,要做好本职工作云云。
年越也知道,陈老教授一身硬骨,在学校向来不得领导看重,如今还是梗着脾气,自然就成了留守到最后的人。因为不参与政府在郊区或乡下的建设工程,陈老教授的工分评定不高,每天都比去外面上工的人挣得少。
“你家?你家在本市不就你一个人,你跟你亲戚不熟的吧?”陈老教授疑惑,他记得年越说过他跟远亲很少联系的,要是真有好的地方,轮得上年越只怕也轮不上他和儿子一家。
“其实是我对象的家,他家人挺多的。”年越红着脸说,然后又说:“就是他家人告诉我,可能有灾难发生的消息。”
“哦,那也可真是,这得多亏他们啊。这么说你对象的家人挺有能耐的。”这消息比别人提前了两个月都不止。
“嗯,所以他们才有能力在老家乡下自建房子,还建了个医院,现在正在招人。”年越不好说太多,继续说:“老师,你回家把所有行李收拾好,到时候会有车来接你们走,我会提前打电话通知你的。”
年越有了邵文柏打的包票,自然就放心给陈老教授担保,然后还让陈老教授帮着留意挑选学校里另外的人家。
有更好的地方可去,陈老教授放宽了点心。哪怕不为自己,为了两个孙儿,他也要厚着脸皮,留在年越说的乡下医院。能回乡下还是好的,市里现在虽然不限水电,可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想找点水,连口水井都没有。倒是有河,可河里的水都是脏的,煮沸了都不敢喝。乡下有山,有田,上山捡点柴火,弄点大棚种植,都比在市里每个月等政府发放物资要强。
年越这年轻人他看着品性不错,是他一早看中的学生,说的话不多,可是从不说虚的,这点陈老教授还是相信的。年越说有地方那就肯定有,说粮食管够那就肯定够。就是到时候村里人多粮食紧张点,他自己家也囤了不少,支撑几年是不成问题的。
陈老教授越想越笃定,决定就听年越的,去他对象家的乡下老家。看样子他家的对象挺有本事的,能提前得到消息去做准备。而且年越这阵子也有点奇怪,市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劳力都被抽调去搞建设了,只有他一直没有被征用,经常来学校帮他的忙,或者去医院照看病人,或者收拾资料,都不急着去城外上工刷工分。
过了几天陈老教授给了他几个人名,每个人的专长不一样,都是陈老教授多年的同事,品性都是好的,重要的是他们没什么门路,还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陈老教授自己在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了三十年,人情冷暖颇尝了些,哪些人有真才实学,哪些人是趋炎附势之辈,他心里都门儿清。
年越就做主把这几家人都叫上了,说好到九月份的时候就有车队接他们去乡下的医院,让他们先准备好行李打包。
作者有话要说:
写多了背景,果然被锁章节。我明明写的是很正面的内容。
第10章 亲朋
搞定学校里导师和其他几家人后,年越就亲自去王珏家通知。他早就被政府调去市外工作了,年越想在工地接电话说事也不太方便,为着守秘,就决定亲自跟他说。邵文柏说大岗村避难点建好以后,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叫一些亲属来村子里避难的,邵家人早就想好了应对规划,避难房子不止是为村民族人或员工建,还预留了很多给外来的人家,所以年越叫上几家跟他交好的朋友,也是可以的。
王珏从本科起就一直跟他很要好,知道他的家境后,经常叫他一起到家里吃饭。他家境普通,可家里氛围挺好的,每次年越来王珏家作客,他家人很好客热情。年越是一直想着要让好朋友有更好的安置点的,有了邵文柏那边的担保,年越就放心了。
年越听王珏说过,老家在乡下,但王珏家是不准备回去的,主要是无房无地,老家的亲戚不多,关系不近,怕回去被人嫌弃。年越想王珏跟着他到大岗村,怎么着也比在市里等着政府安排要好。更何况,王珏也不是在村子里没有用武之地,他还可以去村里的医院帮忙的。
王珏家在市区的平房区,暂时还不用撤,家里能干活的劳动力都去郊外挣工分了,只剩下他的奶奶在家。现在也不怕治安不好,街上有警察在四处巡逻,居委会街道办还自发组织了留守的人在社区周围看守。街上大部分的商铺都是大门紧闭,就是开着的,也是店主在搬运东西。整个城市看着更萧条了,这种场景年越以前也只有在电影里看过。不止是在本市,全国所有的城市都一样,网上有很多网友拍的视频和图片,各处市区中心都是人烟稀少,大家都说大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成了真正的鬼城。
年越看王珏不在家,就没多说什么,只是嘱咐王奶奶,让王珏跟他联系,还把邵家宅子的地址留下,预防到时候手机通信不好。
这边邵家祖三房找好大岗村的避难点后,又继续在别的省找了几个,大的上报给政府高层,小一点的两个就联合政府一起合建。因为那两处比大岗村大得多,邵家族人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独力承建这俩更大型的工程。
他们计划,族人到时候也安置一些人在那边,当作分散风险。年越家的几房远亲离那俩避难点近,邵文柏就让这几户人联络好那边的邵家负责人,到时候他们就在那里安置下来。不光是年越家的亲戚,邵文柏的外祖家,也是在其中一个避难点的城市颇有点势力,正好邵文柏就让他外祖家跟邵家的族人一起联手,与政府一起合建。
有一支建筑施工队,替邵家在大岗村建造了一些大型的秘密仓库后,就被邵家调到另外两处,跟政府合建避难基地,建好后他们和家属也就留在了那两个基地。之后负责搬运物资到秘密仓库的人,都是邵家族里的核心人物。这是邵家族人的保命物资,等闲人都不知道有这些东西。
因为在邻近两个省跟政府合建避难基地,邵家的公司和超市还把持在自家人的手里。邵二叔接管了邵文柏在本地的公司,一直管理着一些工厂的正常营运,还有超市和仓库的物资调配。
邵文柏这一支只负责衣食药品,别的物资是邵二叔邵三叔负责准备。像生活用品和器具,发电机、空气净化器机、净水机、制氧机、收音机、可循环使用的蓄电池,还有建设避难基地需要的大量建材,机械等,加上建筑工程队的大量员工,都是邵二叔三叔合着另外几家族人筹备的。
邵家公司旗下的工厂用得着的产品还在生产,像生产医药用品的,生产罐头食品的,还有那几条给粮食真空包装的生产线,就没有停工过,而仓库员工和物流员工更是被重用。这时劳动报酬也不发什么工资了,而是物资。一个星期发一箱,有时是粮食,有时是盐糖酒,有时是罐头饮料,还有些是布匹被褥毛毯和药品。好多都是市面上不容易搞到的东西。为着这个,员工们哪怕没有政府工分可刷,也心甘情愿地留下来继续工作。
从六月份起,邵家停止了从国外进口物资后,邵家的族人开始逐渐从国外撤回到邵家大宅,或是另外两个避难基地。邵家族人们,除了当兵的从政的,正在为政府工作的外,全都为建造避难基地忙活。留在邵家大宅里的族人们,能用得上的劳动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