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级能源强国-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知道,南朝鲜的现代重工。”叫了几十年的南朝鲜,荣尚国还不太习惯韩国的称呼。
说话间,通勤车也来了,荣尚国跟着人上了车,却有些心神不宁的看着安尚宇离开的地方。
韩国现代重工集团对大华船业的技术有兴趣,对现在的江南造船厂来说,既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外国公司的介入让荣尚国去中船重工争取的时候,多一个说辞和证据。
坏消息是,南朝鲜的公司很有可能是江南造船厂的竞争对手。
苏城因此而提高价码,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摇摇头,荣尚国将各种念头抛之脑后,决定明天一早,留下工程师们继续做审查,自己再回中船一趟。
以他的想法,不见得要出让15%的股份给大华船业,但拿出5%或者7%的股份做做样子,也不是不可接受的。中央现在到处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华实业的管理制度,要说是现代企业制度,似乎也勉强了。
报着这样的态度,荣尚国回到中船,继续参加会议吵架。
苏城乐得荣尚国回去,没有了这位部级领导,他也就不用做陪客了,由着大华公关部出面,像是招呼其他船厂那样,招呼江南造船厂。
苏城自己每天处理一些公务,就与李沧等人讨论船舶制造的问题。
任何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方向问题。像是LNG船,就有GT薄膜,TZ薄膜,GTT薄膜,球罐型,菱形等数种区分,细化下去,使用的材料、模式,船体大小等等,要决定的地方非常之多。
苏城虽然没到能够指导技术进步的程度,但旁敲侧击的,总能缩小决定的范围,很多时候,则能直指目标的核心。
例如LNG船的类型方面,他虽然不懂各种薄膜和球罐的区别,但只要盯紧法国大西洋船厂,自然会选择到正确的薄膜船型。
同样的,对于新材料的选择,设备和装备的更新,苏城也总能提出有预见性的建议。某些新的设计是否能够延续,还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至于许多他不能决定的事项,又能通过大家的讨论做出决断。
加上充裕的资金和研究经费,大华船业的进度一日千里。韩国现代重工也没有藏私,使得LNG船的研发异常的顺利。
其实,韩国现代也没有藏私的必要和能力,他们的LNG船厂是1991年建成的。经过两年不到的时间,LNG船技术对他们来说,也只是照猫画虎的水平,又哪有藏私的余地。
李沧等人随便提出几个问题,他们若是不能回答,就只能拿出原样的技术来解释。某些时候,用语言和图纸不好解释的,就只能用实物来解释。
本埠到汉城的飞机线路刚刚开通,里面就坐了半数的大华工程师,往返于现代重工和大华船业之间。
随着LNG船厂日渐雏形,詹志芳所造成的回流潮也失去了效果。大华人力资源部再度发力,四处挖人的同时,到处签署劳务合作的协议。
各家船厂委曲求全,即使反对,也没那么强烈了。
大家还指着大华搞技术扩散呢。
随着新年的临近,中船重工终于坐不住了。他们趁着举办新年联欢会的机会,邀请苏城到中船总部参加。
毫无疑问,这是一根橄榄枝。
苏城顺手就将它给接了下来。大华又不是以航运和船舶制造为主业的,与中船自然是合作优先的。
而且,以国内的环境来说,私企正大光明的战胜央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人民银行和国家发展银行,动辄就能提供千亿级别的贷款。在这种金融巨兽面前,大华哪有抗衡的余地。
社会主义的国家企业就是标准的托拉斯企业,它的设计就是如此。
不过,与中船合作,不代表要与詹志芳合作。
这一点,苏城早就通过荣尚国,传递给了中船上层。
1月1日。
苏城先是参加了大华实业自己的新年联欢会,然后才前往中船重工。
90年代的国企联欢会还很少有请明星的,此时的央企景况也都不太好,挂些横幅彩灯就算是上佳的装饰了,要说起来,甚至比不上大华实业的联欢会水平。
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好几年。国企人的幸福感,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滑入谷底的。尤其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持续涨薪,下海的商人和外资白领的炫富,使得许多国企员工更加觉得前途渺茫。
差不多要到2005年前后,国企的待遇才会慢慢赶超上来。到了那个时候,央企花费几千万办个联欢晚会,吃十万元的宴席的消息,才会重新喧嚣四方。
酒宴摆在中船的大礼堂里,中间的六个大桌放茅台,围着一圈的二十多个桌子上剑南春和郎酒,剩下的桌子就只有郎酒可上。倒是泾渭分明。
在许多地方企业吃不饱饭的日子里,郎酒已是很好的酒了,至少在苏城的印象里,20年后的很多人,还会寻着90年代的郎酒喝。
荣尚国亲自将苏城迎上席,然后分别介绍中船的领导给他。
大家都站了起来,詹志芳表情怪异,有点不情愿。但是,总经理都起身了,他再坐着也不像样子,只好慢吞吞的起身,像是屁股上缀着东西似的。
苏城当作没看见,一一握手。
酒宴开始,尽是些套话,直到快结束了,荣尚国才放下酒杯,问道:“苏董,听说你们和南朝鲜的现代公司,合作的非常顺利?”
“嗯,韩国的技术比日本和法国差些,但总还可以。而且,他们也是正在发展造船业,从那里,我们能学到很多经验。”
“韩国国内的政策确实优惠,咱们要是也能有一个类似的政策,那就太舒服了。”
“再过十年吧。”苏城随口回答了一句。
荣尚国一愣,也不好问为什么,继续按照计划,装模作样的一叹,道:“就怕10年以后,咱们赶不上人家南朝鲜发展的速度了。别的不说,江南造船厂最近接单的速度就不行了。这几日,我们收到一组竞标的要求,主要是吨位2万到7万吨的货轮订单,数位船东联合起来做的,时间要求的很紧张,我们评估了一下,觉得有点来不及,苏董你看看。”
说着,他就把一张单子递给了苏城。
苏城展开来看,竞标的要求除了价格,竟然还有时间,起标的日期就低于1年。
“要求确实很高。”
“苏董要是有兴趣的话,江南造船厂愿意共同竞标。”
这也算是一个拉近双方距离的方式了,一起合作竞标,一起合作造船,就算没有直接的好处,总能有点香火情。
苏城笑眯眯的想着,同时道:“竞标当然没有问题,就怕大华船业拖累了江南造船厂。”
“怎么会。”荣尚国呵呵的笑了出来,道:“我让人送资料个大华,你们可以先评估一下。我们的想法,一年左右的时间,抓紧一点,造一艘5万吨的轮船还是容易的,大华若是帮忙的话,我们也许能把时间压缩在11个月内。这样一来,拿下一两艘船的订单想来是没有问题的。”
苏城笑笑点头,却道:“就怕韩国方面,给出的竞标时间更短。”
“低于11个月?”
“韩国船业公司,手持的订单并不多,完全可以腾出时间来。而且,像是韩国现代重工等企业,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分段造船法,时间上肯定比以前要快了。”
他这么一说,本来没当回事的荣尚国,还真的有些迟疑了。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四章 元旦
中船的总经理孙道孚听着苏城的话,来了兴趣,问道:“你说现代重工的生产速度比我们快,能快多少?”
孙道孚的行政级别是省部级,和中石油和铁道部的老总一模一样。他要是再年轻一点,转头换到某个省做个省长都是有可能的。
苏城回忆了一下读书时看过的信息,沉吟着道:“如果是一艘船两艘船,大概不会有太明显的区别。但是,如果是十艘二十艘船的话,平均每艘船的建造时间压缩在90天内,想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到03年前后,中国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韩国的船舶平均建造速度已经逼近60天,也就是2个月内了。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的应用,让他们的最快速度接近1个月,这在90年代初的中国,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
其实,90天的时间,也是中船重工的领导们,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有这么快?”长脸段鼻的中船总工麦文贵重复了一遍。
论学术地位,麦文贵比李沧要高过两个头。他本就是国内培养的尖端船舶人才,又在改革开放初期东渡日本,学了5年之久,回来后迅速做到了中船总工的位置上。麦文贵的奋斗史,差不多是中国学界最顺畅的奋斗史了,这也得益于他的十足的斗志。
国内的工业企业,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得有斗志,否则就会在无数的难题里败下阵来。现在,麦文贵明显不太喜欢苏城未战先言败的说法,语气虽然称不上是质疑,但也含着浓浓的怀疑。
这也是他对韩国不熟悉。中韩建交以前,国人对南朝鲜的印象,差不多就停留在抗美援朝阶段。南朝鲜有什么东西,技术和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那是只有高层和外交官员们关心的事。
麦文贵也是不清楚状况,才用疑问句。
苏城轻轻的啜了一口酒,用叙述的口吻道:“大家都知道,分段制造工艺能够将一艘船分成大小不同的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部件。这样一来,在生产相同或相似船型的时候,船厂只要设立数量众多的车间,就可以大量生产相同的分段了。所以,生产的船只越多,自然生产速度越快。这方面,韩国人已经比我们提前了5年时间,说不定已经积累出了数量不少的分段,能够直接使用。”
一些常用的分段是可以提前制造的,就像是工厂生产普通的工业品一样。分段制造工艺,就是将船舶制造工厂化了。
目前只有大华船业才在使用的巨型总段制造工艺,则是把船舶制造全球化了。
苏城这么一说,麦文贵就陷入了思考。一会儿接着问:“连接分段,会不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上百个分段,要严丝合缝的焊接,不容易吧。”
他看来是了解过分段造船法了,只是对具体的生产过程不很清楚罢了。
苏城点点头道:“计算机辅助是必不可少的。若是能应用激光测距的技术,准确率还能大大提高,国内的一些遥感院,就有相关的技术储备。韩国大概是直接买来的,所以速度比以前只快不慢。”
“那大华呢?”孙道孚问了出来。
苏城意外的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大华一向很注意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工程软件,所以,我们已经有成套的计算机辅助的软硬件设备了。”
大华在这方面,远远的走在国内企业的前面。这与苏城的个人经验有关。
早在两年前,当国内企业还在讨论计算机有什么用的时候,大华实业就已经建立了电子化采购平台,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的采购和制造。供应链等项目的长期需求,也使得大华内部的IT部门迅速成长起来,不光负责维护企业内的网络,而且研发新的工业软件和技术。
由于苏城很早就向周老做过展示,借此获得了一些部门的支持,在争取资源方面,颇有优势。到93年元旦,经过4次招聘的大华实业,已经聘用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这也得益于人才双向选择的制度。
孙道孚有点惊讶,缓缓点头,转瞬笑了出来:“这么说来,与大华船业的合作,我们选对了。”
“合作永远是有利的。中船重工若是对分段造船法有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合作研究。”苏城没提平地造船法,而是用分段造船法,挡住他们的其他要求。
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分段造船法的扩散速度是非常快的。70年代的时候,它还是一些船厂的核心技术,到了80年代,南朝鲜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分段造船法已经是比较平常的高技术了,随着韩国获得的技术越来越多,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船厂,对这种技术的保密性就越来越弱。1992年的中国,也许只在专业期刊上讨论这种技术,顺道进行一些实验和验证,但再过两年,至多三年时间,中船估计就能简单的获得全套技术。
大华船业能提前几年得到分段造船法的技术,只是给钱痛快而已。任何国家的任何公司,只要拿着钞票,都能得到这种程度的技术。中船重工因为是国家企业的缘故,在技术引进方面反而麻烦了。
纯粹的购买技术,要在国资委、发改委或者国务院获得批准,是相对较难的。正因为如此,国企才常常采取购买设备附送技术的方案。
对中船来说,现在能获得分段造船法就不错了,连荣尚国都不好意思再说平地造船法的事,转而道:“正好我们的修船厂工时不多,我派200人过去学习。”
学习分段造船法,哪里用得着200人,这些技工就是给苏城的回馈了。
荣尚国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大家也觉得理所应当。
总工麦文贵变的异常高兴,东问西问的,倒是没有让宴席冷场。
自始至终,詹志芳都没有说话,想来是受到了孙道孚或更多人的警告。
一名副部级官员,做到这个份上,也够憋屈了。
苏城只当他不存在,直到临走前才瞥了他一眼。
从詹志芳的眼里,能看到浓浓的不满,苏城只是一笑而过。现在的大华船业羽翼未丰,等到LNG船造出来,苏城有把握让他不敢正眼看自己。
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工业产品就要用销量和占有率说话,比拼的就是技术和利润。
元旦过后,1993年正式宣告来临。
这一年的1月2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誓就职,开启了美国最后的美好时代。同年,中国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不得不将梦想延迟8年。
90年代的中国,蓬勃发展的私营经济,令许多人品尝到了富裕的味道,但并没有给国家的强大带来直接好处。军转民和国企下岗的浪潮,以大多数人想象之外的凶猛,扑面而来。改革的阵痛在某些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家庭永远的痛。
随着农历春节的临近。节前的奖金和年货,供货商的讨债,成了许多国企沉甸甸的负担,中船也不例外。
中船下属的工厂极多,不仅有船业相关的企业,还有多种经营的不相干企业,再加上学校、医院、研究院等附属单位,光是工资一项,就闹的孙道孚焦头烂额。在计划经济时代,扩张的规模越大,企业的威势就越强,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这些不能赚钱或陷入亏损的企业,就变成了一种不得不承担的责任。
孙道孚措手不及,一下子被埋入了文山会海中,直到1月将尽,才如梦初醒似的,调配人手,前往新加坡竞标。
说是如梦初醒,其实也是被赤字所逼的。
苏城与荣尚国在机场见面,就发现他愁眉苦脸的。
大华有自己的信息局,苏城知道,江南造船厂是将去年的利润给统计出来了。没赚到钱的还亏钱的财务单,哪个企业领导看了都要愁眉苦脸。
江南造船厂这么大的企业,一旦亏损就是几千万上亿元的,要是一醉解千愁的话,这些钱能换成茅台,把所有的中船领导给淹死,顺便帮忙洗干净衣服。
中船的麻烦,不是小小的大华所能解决的,未来几年,情况还会越变越遭,苏城只能暗叹一声。
上了飞机,眼瞅着升空了,荣尚国才有了说话的性质,却是面对苏城道:“苏董,咱们这一单,绝不能空手而归了。”
和前些天的随意比起来,荣尚国明显是憋着劲了。
苏城先是点点头,然后才问:“江南造船厂的目标是多少?”
“最少要4艘2万吨以上的大船。要是能竞到2万吨以下的船也行,拿去和其他公司换,或者自己做,都随您。”荣尚国这么说,自然是征求苏城的同意。
苏城手上不缺订单,而且,大华船业的规模和中船的规模也差的远了,他微微一笑,道:“就按你说的,小船交给他们好了。”
“多谢苏董。”荣尚国是真的感谢。别看中船持有的订单,还够1年多做的,但那里面能盈利的船并不是很多。国内混乱的商业环境,让国企无论是赚公家的钱,还是赚私人的钱都变的困难。许多船只的利润都逼近船厂的控制线,荣尚国只有找到高价的订单,配合着那些低价的订单,才能让整个工厂的生产活起来,如果全是低价订单,在垫资严重的船舶制造业,那就是濒临破产的节奏了。
一路无话,转机抵达新加坡,已是傍晚时分。
主持竞标的新加坡航运集团,派人将他们接到下榻的酒店,荣尚国立刻派人去调查,最终抵达的公司有多少家。
汇总而来的结果,却让他的脸色白了又白。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五章 参与竞标
参与竞标的船厂,从预计的十几家增加到了32家。
这个数量,还有可能随着晚上的红眼班机而增加。中船集团和下属的江南造船厂,也不是没有出国竞标过,但从未遇到过这么多的竞争对手。毕竟,走出来才是最近几年的事,中船仍然在适应世界船舶业的发展。
荣尚国将高垫肩的西装脱了下来,一把丢在酒店的床上,迅速将新加坡航运集团送来的竞标说明书放在隔壁套间的桌子上,对着里面的繁体字一阵大眼瞪小眼。
“船东也增加了。台湾长荣集团加入了船东序列,你知道吗?”荣尚国抬头看向苏城。长荣集团和大华集团的关系相当密切,大华的瑟坦油田出产的原油,以及大华包销的阿联酋天然气,大部分通过长荣集团运销全球各地。韩国现代集团愿意签约转让LNG技术,里面也有长荣集团向他们订购船舶的缘故。
苏城只是微微点头,道:“长荣集团每年都要买好几艘大船,联合放标也不奇怪。”
“苏董能不能通过长荣集团……”
“我不能要求长荣损害自己的利益。”苏城没等荣尚国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
荣尚国叹了一口气,道:“竞标方式是暗标,后天早上开始,我看咱们也别睡了。商量一个数字吧。”
“嗯……”苏城也翻开竞标书看了一会,道:“你看这样如何,我们把船东分成两类,一类是比较在乎价格的,一类是比较在乎完工时间的……”
“好主意。”荣尚国马上动手。
两人的下属也忙碌的开始分类查找资料。一些船东的倾向在竞标说明书上就是非常清晰的,但另一些船东的倾向,就要根据他们公司的情况来判断。
荣尚国带来的4个办公室人员,整理房间和领会上意是一把好手,真到分析资料的时候就抓瞎了。尤其是世界航运公司的资料,他们根本是两眼一抹黑。除了其中一人之外,剩下三个人甚至读不出资料里所有公司的名字。
将竞标说明书上的名单照抄下来以后,中船的4个人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只听信息局的两个人,在那里哗啦啦的翻书,还不停的打电话回国核实情况……6个人的一望可知,荣尚国的脸刷的就红了。
但说实话,那些没有在竞标说明书上说明自己意向的船东,荣尚国也不知怎么判断他们想要什么。
在国内的时候,他们还可以询问,如今到了国外,难道打电话给他们?
人家也不一定会说实话啊。谈判桌上,不就是猜来猜去,竞标更不用说了。
当然,在国内的时候,中船也用不着委曲求全。大多数公司想要船只,只能到中船来订购,民用船舶的规格都是确定的,价格也是确定的,没什么商谈的余地。
至于竞标?那就是开玩笑了。
国企除非快要饿死了,否则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堂堂正部级的中船重工,就算不叫六机部了,那也不会参与国内厂商的竞标活动。
你爱要不要。
然而,时代不同了。中船今年拿到的订单不足,往年积累的订单利润不高,要是不插几个高价的订单进去,眼瞅着就要揭不开锅了。
这种时候,五斗米也不能放过。何况是外国的五斗米。
荣尚国只是没想到,刚刚迈出国门,自己的手下就变的如此不经用。
在红白莫辩的脸色中,大华信息局的两个人,很快将一张名单变成了两张名单。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工作,得到资料,分析资料,给出结论……大华战略部的工作,通常比这复杂几十上百倍。
11家船东共计32艘船的需求,要分成两部分,实在是太简单了。
苏城和荣尚国见到的成品里,在乎时间的有8名船东的25艘船,而剩下7艘更在乎价格的船舶,分属于6名船东。
荣尚国发现了问题,马上道:“一共11个船东,有重复?”
“这是我们根据船舶的吨位和型号来判断的。”信息局的董峰眉棱骨高,是个性格坚强而富有自信的男人,他不缓不急的道:“世界航运业经历了92年的萧条以后,正在强劲复苏,尤其是散货船市场,因为谷物的殷切需求,以及钢铁和林业产品的进口增加,使得散货船,尤其是灵便型的散货船的租金上升了25%到30%,所以才会有今天的集中订货会。不管是哪种船东都不会放过租金上涨的利好,所以,我们将所有订购2万到5万吨灵便型散货船都划分到了在乎时间的范围,预计他们能够承受船价10%以上的涨幅……油轮和集装箱船暂时并没有租金上扬的促进力,这几家船东保有量也比较高,参看他们手持的租契合同,应当会更在乎价格。”
荣尚国听的呆住了,道:“你很懂船啊。”
“临时研究的。”董峰稍表谦虚,道:“我们只是对信息做分析。船运业和造船业的价格浮动,主要还是供需决定的,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全球灵便型船只的订单增加了100%,租金上涨大约只会持续1年左右。”
“一年时间哪够收回成本的?”荣尚国的秘书抓住时机说话,刷了一下存在感。
董峰似笑非笑的道:“一年时间确实不够收回成本,但船东本来做计划8年收回成本的,现在能用7年半时间也很好啊。反正都是要订购,提前一点也没有关系。再怎么样,一年后,租金即使下落了,也会有正常利润的。而且,我们说的25%的租金,是要上百万的。”
荣尚国赞同道:“外国人其实挺有耐心的,细水长流。”
苏城微微一笑,道:“那就按这个名单来?”
“就按这个名单来。”荣尚国说着放松下来,笑道:“那时间方面,咱们确定10个半月?我们预留半个月的时间,应该能保证完成。”
就在荣尚国觉得几乎没有争议的情况下,董峰眉骨一抖,道:“10个半月,我们恐怕拿不到订单了。”
“嗯?”
“就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看,现代重工能轻松的将时间压到10个月以内,因此,我想他们会选择9个月到10个月之间的交货期。”
荣尚国面色不豫,道:“韩国的现代重工一家,难道能吃下30多艘船?”
“现代重工刚刚扩建了工厂,手上订单不多,要是放给他们吃的话,10艘船肯定没问题。这次来的还有日本的船厂和欧洲的船厂,他们最少要拿走几艘大船。另外,三星重工和STX都有能力摘取订单,他们处于技术共享的状态……”董峰的语速有点快,但说的非常清晰。
信息匮乏的人,说起话来就有点缺乏底气。荣尚国不高兴归不高兴,还是问道:“那以你的想法,我们也要将时间订在10个月了?”
“最好是9个半月比较稳妥。”
听他这么说,荣尚国反而换了表情,问:“大华能在9个半月里完成一艘5万吨级船舶的制造?”
“勉强能够做到。”这一次,是苏城回答了。
随着大华船业的熟练工的增多,大华船业的生产能力是跳跃性增涨的。这不光是工人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与大华船业的海上钻井平台互换工人了。
大华船业做海上钻井平台都有4年时间了,人员非常稳定,几乎大部分工人都有5年以上经验,按照国际标准,这些工人都能算是熟练工。
大华海上钻井平台的生产任务也很紧张,而且利润颇高,直接抽调工人,会造成太大损失。但是,如果用大华船业培训了一两年的工人,调换部分的高级技工和熟练工,却能让海上钻井平台部门不减速的情况下,提高造船部门的速度。
这种做法,建国初期的国企其实经常使用。
那时候,上海和东北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将外地工人和东北或者上海的工人互换,在人数不超过30%的情况下,上海和东北的工厂几乎不会受到影响,但外地的工厂却能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的石油部、六机部、兵器部全国四处设厂,用的其实都是这种方式。
荣尚国显然没有料到大华能用9个半月完成一艘船的建造。他默默的算了一下,道:“如果是9个半月,江南造船厂最多只能承揽一艘船。而且,利润不高,这样的话,和我们的初衷就不符了。”
“用分段造船法,提前一个月完成还是可以的。”苏城已经准备将分段造船法扩散给中船了。他从日本购买分段造船法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整合出巨型总段造船法,相比之下,后者是更先进的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堪称黄金组合。借着时间差,用分段造船法换一点人手,对大华的好处更多。
而且,中船毕竟是国家的企业,提高它的生产率,总能让国家少支出一点补贴。
荣尚国不能确定的道:“我们还没开始学习分段造船法,怕是来不及了。”
“设备到了以后,工艺不会太难,大华也就才掌握而已。”
荣尚国看着竞标说明书上刺眼的违约金额,还是难以决定,最后道:“江南造船厂准备竞标5艘船,1艘用9个半月来竞标,4艘用10个月来竞标。剩下的……各凭本事。”
“也好。”5艘船的交易金额会超过7亿元人民币,以双方的资质来说,作为合作项目已绰绰有余。
信息局的董峰,已经掐着指头,开始计算大华自己竞标的底线了。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六章 竞标日
竞标日。
苏城提前20分钟,来到酒店的会议厅。
外面有人提前等着了,或者互相聊天,或者商量着什么,各有各的事做。正在苏城百无聊赖之际,安尚宇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见到苏城,安尚宇显的很高兴,小眼睛眯着笑,用英语说:“苏董也来了,大华船业果然是个志向高远的公司。”
“韩国现代也不差啊。你们的目标是几艘船?”苏城随口说着。
安尚宇身后的韩国人笑了起来,道:“应该几十条船才是。”
“嗯?”
安尚宇连忙介绍道:“这位是我们的业务部长裴忠勇。”
“忠勇无双的钟勇。”裴忠勇的脸颊向内收,有点瘦的皮包骨的意思。忠勇二字是用中文说出来的。
苏城看了看他的白西装,没说话的点头。他知道许多韩国人都起一个中文的名字,由于语言文化的关系,这些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
不过,瘦削的像是骷髅法师似的白西装男人,用忠勇做名,还是让人忍俊不禁。
“苏董的目标是几条船?”裴忠勇反过来问他。
“5条左右吧。”苏城说的是大华船业的目标。
裴忠勇却嘿嘿的笑了两声,道:“只有5艘船?大华船业是中国最强的船舶公司了吧?你们选的,不会是2万吨以下的那几艘吧?”
苏城很想说,中船重工是中国最强的船舶公司,转头一想,中船也不过准备竞标5艘船而已。
双方加起来10艘船,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90年代的中国,其实是处于轻工业积累状态的,再过20年,情况才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