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都市鉴宝师-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耀辉点头称是,他也是知道吴昌硕的画作品其中一些奥妙之处。而且,他是做古玩生意的,只要周夏把东西真假一点明,他自然就能判断得出,收进这幅画,有没有什么意义。要是花大价钱收进一件可能是当时伪作的东西,即便真是老物。那也得不偿失,还不容易交流出去。

所以,他也就决定,不碰为好。

至于苏晓茹。她的意见并不重要,不能成为决定因素,这会,她也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消化两人所说的这些东西上面。东西不对,为什么不对,表现在哪些地方,真的地方又是哪些。她也就着这两幅画,仔细揣摩。

既然两幅画都不看好,徐耀辉自然不打算买,他就准备把刚给李卫国欣赏的《兰石图》要回来。然后走人。

在他们小声嘀咕着,鉴赏这两幅画的时候,李卫国也没闲着,他也对这幅署名为潘天寿的《兰石图》仔细做了鉴定。他是画法鉴定方面的老行家,又是专门做这生意的。对潘天寿的画并不陌生,早在他们鉴定完之前,心底就有了结论。

看几人计议已定,李卫国也就问徐耀辉说。“怎么样,老徐。看中那幅画没有?”

徐耀辉笑着回答说,“我们一致认为。这两幅画都很不错。老李,你也给说说,我花大价钱买来的这幅《兰石图》究竟如何。”

李卫国立马摆出一副便秘的样子,很是为难地说,“你这幅《兰石图》也很不错。”

徐耀辉哪里还不明白他什么意思,也就追问说,“老李,你有什么话,但说无妨,不用担心会扫我面子。”

有了他这样的话,李卫国马上也就可以不负责任地说,“这幅潘天寿的《兰石图》,以我的眼力,看不到那年代。。老徐你可以参考我刚拿给你的吴昌硕的《富贵牡丹图》,两者相差的时间并不太多,但在纸质表现上,有着相当明显的差距。”

徐耀辉就问他,“除了这点,其他方面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画风题款铃印和潘天寿都很类似。”李卫国点头,但又补充了句,“但光材质一点,就足以定论了呀!”

徐耀辉闻言呵呵笑了起来,“听老李这样一说,那我就更加放心了。我觉得,如果潘天寿赠予的人把它收藏得好的话,还是可以做到现在这样,看起来比较新亮。这画并不大,好好收藏还是很容易的。”

李卫国只摇头表达他的意见,他很清楚,藏家在买到东西后,为了证明自己的东西是真品,各种牵强附会,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理由都会找得出来。像徐耀辉这样的,认为是保存得好的缘故,所以才显得比较新的论调,在当前市场上,并不少见。

如果就一般情况而言,像徐耀辉这样瞎蒙的话,绝对会上当受骗。

可问题在于,李卫国是研究潘天寿作品的老行家,对潘天寿的作品可谓是了如指掌,除了见过很多潘天寿的真品外,光他经手的高仿品也是不计其数,李卫国自然懂得,这高仿品和真品的鉴定诀窍,其中的差距都在在哪些地方。这幅《兰石图》,经他的鉴定,确实属于潘天寿的真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个行家的手法,能够将潘天寿的作品,作伪到如此神形具备的地步。

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幅画是真品。

而整幅画看起来显得比较新,徐耀辉的说法其实是说得过去的,只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

这也就意味着,徐耀辉这次还是走了狗屎运,被他给蒙对了。

李卫国并没问他是从哪什么地方,多少钱收进来的。他只在内心猜测,瞧着徐耀辉几人的样子,应该就是刚拿上手没一会,要不然也不可能随身带着到他这里来。

他心底琢磨得更多的,还是如何将这幅潘天寿的真品给搞到手才好。

眼下,李卫国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家的两幅画给推销出去,虽然他也搞不明白,徐耀辉他们所说的不错,是真的不错,还是指仿的不错。这也需要李卫国试探试探,方才知晓。

“老徐,你看上哪幅画,尽管跟我说就是,价格嘛,大家都是熟人,好商量。”于是,李卫国马上转移话题,询问徐耀辉的意思。

这关头,李卫国自然也就不会去管周夏和苏晓茹两人如何探讨学习,徐耀辉说他们是参谋。那也就是做的幕后工作,他只需要和徐耀辉交涉就行。

李卫国想探底,徐耀辉又何尝不想,他更想看看。这些个老熟人,究竟是如何杀熟的。他也就笑着说,“我看了之后,觉得都挺不错的,真的!就是这价格……”

“价格我们好商量嘛!”李卫国连忙回答道,“总不能让会彼此都吃亏不是,老徐你是更喜欢吴昌硕的还是陆俨少的,或者。两幅都要好啦!”

徐耀辉就说,“你给报个价?”

李卫国也不含糊,“你真确定要的话,我们再谈价格比较好。”

徐耀辉在心底暗骂他老狐狸。嘴上也就说,“我觉得吴昌硕的那幅《富贵牡丹图》,倒是有那么点意思,但价格太贵的话,我也承受不起。”

李卫国笑着说。“价格不是问题,要老徐你喜欢又舍不得花太多钱的话,也可以有其他办法解决的。”

徐耀辉呵呵笑着说,“老李你这是要送我。那我就先谢过啦!”

“老徐还真是会开玩笑!”李卫国面上依旧带着笑容,“我的意思是。老徐你手里不是有这幅潘天寿的《兰石图》吗?我们合计合计,你把《兰石图》给我。再补些差价给我就好。”

“好你个老李,敢情你是打我新买《兰石图》主意,我可是真心打算拿回家自己收藏的,这才刚入手没一会,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呢!绝对不行!”徐耀辉听他这样一说,顿时有了明悟。看来周夏的眼光果然相当不错,连李卫国这jiān商都动了心,那就应该是真品无误了。

老卫国才不信他这套,都是做生意的人,哪有什么不能卖的说法,关键看价格合适古合适。

李卫国早就斟酌好了措辞,也摆出一副异常诚恳的面孔来,诚心诚意地对他讲,“老徐,跟你说实话,我是真不看好这幅《兰石图》,你要愿意留着自己收藏也就作罢。可真想要出手平仓,这难度,还是太高了点。我们两交情不错,也就帮你个忙,你要肯给我的话,我找人处理一下,让它显得不那么新,你懂的,之后还是可以出手的。只是这价格,恐怕就没你想象中那样高了。这样,我也就不跟你说那些虚话,《兰石图》归我,你再补十万给我,这幅吴昌硕的《富贵牡丹图》就归你。你也知道的,吴昌硕的画在市场还是相当受欢迎的,这幅画一看年代就到了,要不是我们两关系好,换了别人来,我还不乐意拿出来呢!怎么样,考虑一下!”

“你的意思是,我们交换一下,但我需要补给你十万块的差价?”徐耀辉总结了一下。

李卫国忙点头道,“是的!你相信我,绝对不会让你吃亏的,要不然,以后大家的生意还有得做?”

徐耀辉却是摇了摇头,“老李啊,我啥都不想说了,只是觉得,你这人实在太不厚道了。”

李卫国忙道,“老徐这话怎么讲的,我这可都是为了你好。别的不说,这幅吴昌硕的画,我敢保证是到代了的,拿回家,怎么着也亏不了你。”

“这价格太不对,简直颠倒过来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倒补十万给我,我倒是可以考虑考虑,大家拿来交换这回事。”徐耀辉摆手道,他清楚记得,周夏说过,这幅画的确是到代了的,李卫国这行家也这样看,也很少见了地,做了年代上的保证。但要他彻底保真,说是吴昌硕的真迹,李卫国根本就没提这茬。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李卫国也是知道,这幅应酬之作的《富贵牡丹图》,绝非是吴昌硕的真迹。

真如周夏所说的那样,这幅画价值是有的,但属于次品,要是上万块有人肯接手,就相当不错啦!

李卫国听了他的话,都快吓死了,“老徐,今天不是愚人节,不带你这样开玩笑的。”

徐耀辉如实对他说,“老李,我还真没跟你开玩笑。我这幅画可是如假包换的潘天寿真迹,至于你那幅《富贵牡丹图》,你应该比我更清楚,吴昌硕能让他的门人代笔就算好的。这价格,真的一点都不能含糊,就看你自己的意思如何。”

这下买卖双方易位,李卫国马上就摆出一副专家的模样来,解释着说,“可能是因为老徐你刚入画法作品这行,还不太懂得市场行情。你的那幅《兰石图》,即便是真品,市场最高价也不过十万块。吴昌硕的画价格我就不多说了,像这样一幅牡丹画,没个十五六万,根本拿不下来。老徐你相信我,我是真看我们的交情,才有这样的交换提议。”

“说得很对,交易不成,交情还在。既然大家在难以达成共识,我们就当没这提议好了。我留着自收藏就好,也不稀罕你的牡丹图。”徐耀辉笑着说,他可不吃李卫国那套,就像李卫国还坚持认为他那幅牡丹图是真的一样,他这时候更加确信,这幅潘天寿的《兰石图》是真品。虽然李卫国有点说得对,这幅《兰石图》的市场最好行价也就十万到顶。

但漫天要价就地还钱,都是混这行的,谁不会呀!徐耀辉这样讲,也就是想讲讲价。当然,李卫国要不要都无所谓,指不定,换个环境,就能卖出最高价来,何必非要一棵树上吊死。

见徐耀辉主意已定,两人的共识确实难以达成,李卫国也连忙改变策略,陪笑着说,“都是老交情了,坐下来慢慢谈嘛!”

徐耀辉却不想多谈,笑着,“我也想啊,可时间不等人,还有几个朋友约了要看画,总不能不给面子。我就先告辞,回头再找老李一起喝茶。”

这下轮到李卫国着急了,徐耀辉还要跑几家,他把《兰石图》拿走的话,恐怕以后就没再见得到的机会。他连忙说,“老徐,别这样,我们不谈交换的事情总行了!你要真心喜欢《富贵牡丹图》的话,给个诚心价。也把你的《兰石图》报个价,大家好商量,看画也不急在一时不是!”

徐耀辉摇头说没什么兴致了,而且这幅《兰石图》他就打算自己收藏了。

李卫国又得赔笑脸,留他下来,并自作主张,给这幅兰石图报了九万块的价格。徐耀辉都不想多谈,扭头就要走,李卫国最后好说歹说,最后加到十万块,徐耀辉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

这短短时间内,从两千到十万,若不是亲自参与其中,苏晓茹都不敢相信,这种传说中的捡漏,就真实发生在她身边。她回头看周夏,发现这家伙倒是表现得倒是相当淡定,还在看店里其他的画,根本不关心徐耀辉那边的情况如何。。。)

s

第九十三章明人聚会

本章节雄霸手打)

现在他看看店里的这些赝品,都假在什么地方,这也算是刷经验,以后遇到同样品质的东西,一眼就能分辨出来,而不用费脑筋思考。

等徐耀辉和李卫国把生意谈妥当,并从银行转账完毕之后,就招呼周夏,几人一起出了店。

这次到李卫国店里,虽然没有买到什么东西,那幅吴昌硕的《富贵牡丹图》,死抠门的李卫国也不肯低价搭上来,但徐耀辉总体感觉还是挺满意的。

出门后,一身轻松的徐耀辉就和周夏算账说“刚刚潘天寿这幅画十万块卖给李卫国,我们就按先前说好的,一人一半,我多占你点便宜如再?”

周夏笑着回答说“没那回事,是我跟风,占徐叔叔的便宜才是。”

徐耀辉笑道“周夏,你这时候再谦虚可就不对了。要不是你看好那幅画,我们也许就错过这样一次好机会,这首功非你莫属。”

周夏也就不跟他客气,但账目还是要算清楚的,他说“刚刚徐叔叔买这画huā了两千,还得减去这成本,才是我应得的。”

徐耀辉高兴地说“那点零头你就不用去计较,好啦,我们继续下一家!今天能有这样的收获,可比我过去做生意强得多,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苏晓茹看两人公然分赃,心中也是羡慕得很,这倒手就是将近十万的纯利润想不发财都难。相比而言,周夏那年薪百万,就根本算不得什么。而且她心底也很清楚像这种私下地的交易,根本就不用交税。要上拍的话还得由拍卖公司帮忙扣税之类的,所以,行内很多人,都更喜欢以这样的进行交易。安全隐秘,不露富,还可以偷税逃税,何乐不为。

徐耀辉领着继续往前,他今天还真约了不少人,但他也很清楚“这些老狐狸一个个都狡猾得很,虽然不会拿那些太低级的行货来忽悠我们,但就刚刚两家的形势来看,情况很不容乐观这样的高仿品,即便是专家,一不留神就会上当,何况是我们几个刚入门不久的。等下得更谨慎小心才行,周夏,小茹你们多帮忙把好关,晚上我请你们吃大餐,金秋大闸蟹正当美味时,我可是垂涎已久。”

苏晓茹嘿嘿笑着说好,她现在虽然没有资格参与分赃,但吃上一顿美食还是可以,这也是她最喜爱的事情。

周夏也没什么意见,他对吃的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但听说有好吃的东西,总是会让人觉得开心的。

很快,几人又进了一家以经营书画书法作品为主的店,徐耀辉和这店主也热情地打招呼,尽管在这之前,两人也只是点头之交的熟人,但并不妨碍他们把交情攀得很火热,搞得好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这店主叫王明正,他让几人先在店铺里随意看看,周夏四下打量了下,发现他这店里,书法作品明显要多于书画作品。再从王明正那斯文儒雅的样子,以及刚刚他们进来的时候,看到他握笔的模样,周夏就猜测着,这王明正应该相当jīng于书法。

这对周夏来说,可是一个兵大的挑战,各个时代书法大家的书法他还略知一二,可那些不太入流的书法作品,想让他鉴定出个子丑寅卯来,那就相当有难度了。可偏生市场上,最多的并不是名家大作,也没有那么好东西能让你看到。流通最多的,还是今古一些不太出名,但又有一定影响力和价值的书法作品。



徐耀辉同样能感受到压力,他是三个人中,书法造诣最深的,他虽然主攻瓷器,可在徐振东的教导下,可没少练习书法,虽然不能为名家大家,但鉴赏力还是有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他对市场上流通的书法作品也有着相当深刻认识,想要练习书法,都是从临摹开始的,这临摹的过程,可能会长达数十年乃至几十年。像一些有天赋的书法家,临摹出来的名家作品,很多也都流向了市场,被当成是真品对待。可能临摹着无疑造假,但在市场上,可就不是由他们能做得了主的。

总之,不能掉以轻心,每幅作品,都得仔细鉴定才行。

王明正很快就拿几幅作品出来,并热情地招呼徐耀辉几人上前做鉴赏,他面有得sè地说“这些作品都是我jīng心收藏的,既然老徐你有心往这方面发展,我也就贡献出来。你看上哪件的话,直接对我讲就好,价格我们好商量。”

徐耀辉哈哈笑,调侃说“我还以为你要送我呢!”

王明正笑着回应说“小本生意,可经不起这样折腾,还望老徐能理解。

徐耀辉当然能理解,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的道理,他还是能理解的。

而旁边周夏和苏晓茹也商量好了,他们两人也就是来凑凑热闹,跟着学习学习的,在书法作品上,主要还是看徐耀辉的。

这次王明正拿出来的,他嘴里所谓的jīng品收藏,确实都是有些来头的作品,也都相当有年头。

大名鼎鼎的有文徵明和祝枝山,这两人就不用多说,即便是不懂书法的普通人,也能从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知道,这两人都是明朝人。还和唐伯虎,周文宾并称为所谓的“江南四大才子”。那叫一个年少多金,风流倜傥,鲜衣怒马,处处留情。

当然,这只是电影,和〖真〗实历史上的几人,相差太远。就拿唐伯虎来说吧,他可谓是命运多件,出身也没那么富贵,少年时倒是有过风流不羁的风光时光,可好景不长,穷困潦倒时,不得不以卖画为生,经常入不敷出。

而且历史上,也没有周犬宾这号人物,和其他三人齐名的徐祯卿,才是吴门四才子之一。

不管怎样,光冲着这名头就挺能吓唬人的。

除此之外,还有两幅书法作品,作者分别是张瑞图和邪侗,这两人也都是明人,并被誉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周夏见了后,都忍不住想要吐槽,王明正你这是闹哪样。

准备开明朝牛人Pаrty啊!

从内心深处,周夏并不觉得,王明亚拿出来的这些作品都是真品。他敢肯定,这其中必定有高仿品,说不定就是后世哪位书法大家的临摹之作。

事不宜迟,他也就抱着边学习,边鉴定的态度,偏向虎山行。

苏晓茹却觉得相当有意思,她见了这几件作品之后,两眼顿时有了更惊艳的光彩。这才是她做书画书法鉴定,所希望见到的大场面嘛!小打小闹可没什么太大的意思,名头越大,鉴赏起来,也越有成就感。那些作者名字都没听过几回的作品,就算是真品,放她面前,她不见得就能分辨得出来,还不能欣赏其中的美,那得多没意思!

当然,对她来说,最为熟悉的也就是祝允明和文徵明的书法特点。另外两个明代四大书法家张瑞图和邪侗,虽然也很有名气的样子,但她并不熟悉呀!

所以,苏晓茹也就格外关注文徵明和祝允明祝枝山的作品。

让她略略觉得失望的是,文徵明的这幅书法作品并不大,也就一个扇面大小。在书画书法作品中,就一般情况而言,同一个作者的作品,自然是面积越大的,价值越高,要不,怎么叫以尺论价呢!说某某书画家作品的市场行情时,大家往往都会说,某某画家的作品已经从几万块钱一平方尺,涨到十几万一平方尺等等。

当然,真是情况下,考虑的因素并不仅仅只有尺寸大小,还得从作品的稀少程度,是否有历史文件家价值,是作者哪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题材如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就眼下这件文徵明的行书《元旦》,苏晓茹在心底很快就给做了估价,如果是真品的话,那这价格应该是在二十万元以内。要是仿品的话,那就另当别论。

由此她也看得出来,这些画唐的老板,还都是很保守的,价值特别高的作品,都不会轻易拿出来。

就拿文徵明的作品来说吧,同样的行书作品,倘若尺寸大些上面的字也多些的话,价格可以轻松破百万。文徵明作品就曾拍出过五千多万的高价,但那是十六开,三十一页的行书作品,和眼下这件小作品,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

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苏晓茹现在受到影响,倒是把周夏他们的鉴定特sè学了个像,这番做鉴定,也都先从纸墨的材质上做文章。至于这行书到底写得如何,和文徵明的风格是否相符,她暂时也不去考虑,免得受到主观印象的影响。

不管是老师还是周夏他们,都有教过她,做鉴定,最为忌讳的,就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去做鉴定。

但凡做鉴定,结果只有一个,真品或者不是真品,不存在模棱两可的结论,所以,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对待。

第九十四章阉党

徐耀辉最先研究的,则是祝允明的书法作品,这也是他最为喜欢的的名家,当时明人也相当推崇祝允明,称他为“国朝第一”。

祝允明这国朝第一,并不是浪得虚名,至少在徐耀辉看来,他是实至名归的。

苦逼的周夏,只能先行去欣赏另外两幅书法作品。

好在这时候店里没什么人,地方也够大,由得他们尽情鉴赏。王明正知道他们两个小年轻,是徐耀辉请来的帮手,当然,他认为他们看热闹,跟着学东西的可能xìng更大,要说他们能在鉴定上,有什么独树一帜的见解,王明正是第一个不信的,年龄,阅历,都在这搁着。像这类书法作品,没个几十年如一rì,第九十四章阉党大量练习书法的功底,很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东西,想做出最为正确的鉴定,也就是无稽之谈了。

这点,王明正从周夏和苏晓茹两人的鉴定手法就看得出来,简直就是完全的外行嘛!

当然,换句好听的话,也可以说他们很聪明,相当有自知之明,知道先行从纸墨上下功夫。而不是狂妄自大,自不量力地先行从书法作品笔锋,风格,气韵等他们并不擅长的方面做鉴定。

由此看来,这两人悟xìng不低,都还算是可造之材。

周夏可不管王明正怎么看他,化反正该怎么鉴定就怎么鉴定。

这幅张瑞图的草书,他仔细看了看,纸墨都很到代的样子。题款上写的是天启甲子冬孟书于椰子书院,张长公瑞图草书。

天启甲子年,换耸过来也就是公元,四年。

他虽然对张瑞图的书法作品并不熟悉,但像这一件作品,要做起鉴定来可就相对容易得多。

只需要让系统识别一下,这幅画的创作年代就可见分晓了。

但在自己并没有做出完整的鉴定之前,周夏一如既往地,还是不打算请系统出第九十四章阉党来。

他看过纸墨确实到代,各种折叠的痕迹也很有时代气息不像是仿品所能伪造出来。

再欣赏上面的内容,巧了!这草书所写的文章,周夏在念初中的时候就学过,至今虽然记得不全也默写不出来,但印象还是非常深刻的。

这上面写的是,陶渊明的桃huā源记。

桃huā源记可谓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著名诗人画家王维,还以此改编成《桃源行》的七言乐府诗。

桃源,也是众人心中最为理想的避世之处,并成为最纯粹干净的jīng神乐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这些原本颇为熟悉的桃huā源记的内容,周夏在一路看下去的时候,竟然觉得,有些头皮发麻。

因为张瑞图的这草书,确实相当的潦草,绝对当得起“奇逸“两字。然而,很多字结体狂怪,难以辨认;逸也有些过分,不少用笔纵放无度,犹如鬼画桃符。

这可难为了周夏,他结合上下文,连猜带蒙的,才算是把这桃huā源记给通篇读了下来。里面很多字,写得周夏都不认识,说是在画符箓,也一点都不为过。

“难怪张瑞图其人其作,常被人成为水星。先前我还有些不明白,为什么说将他的书画挂在墙上,就可以避免火灾。现在总算是明白过来,这样怪异的作品,用作符箓,辟邪祜灾最合适不过了。”周夏在心底暗自吐槽。

不过这也和张瑞图的一贯风格相似,很有些极端和偏激,硬倔,外露,不像文人雅士所提倡的那样含蓄。品位嘛,似乎也算不特别高,但要说别具一格,那倒是半分不假,都这样了,要和当时很流行的yīn柔妩媚的联系在一起,那就太失偏颇了。

后人评论他的书法书画作品的时候,也常常和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相结合起来。

而他之所以能被周夏所记住,也正是因为,张瑞图身上,还挂着“阉党“的牌子。

这个周夏倒是能理解,政治嘛!也就那么回事,在那时候,不管是阉党,楚党,还是东林党之类的,都不是什么好鸟。相对而言,周夏对那些东林党人,好感度更差,嘴炮无敌,节cāo全无。

抛开这些不谈,周夏觉得,这幅桃huā源记的草书,和张瑞图的风格还是相当类似的。

这作品上面的款识,铃印,鉴藏印,也都很多,虽然有些是周夏所部认识的人的藏印。

如果真要对这幅作品,做最为完整准确的鉴定。

周夏所需要准备的东西,和查阅的资料就有很多。

首先,最好能找到一昏张瑞图的真品作为标准,进行逐一的对比分析,书法风格,落笔的习惯,笔锋的运用,墨sè的清浅等等。

除此之外,他还得对上面所有的印章,包括张瑞图自己的铃印,以及后面有收藏家的藏印,都做出最准确的鉴定。收藏过这幅作品的人,也得一一找出来,看这些印章,是否和他们曾经收藏过其他作品上的印章想符合。

这无疑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没个十天半月的功夫,根本就没办法搞清楚。

最为纠结的是,周夏在短时间之内,还没办找到张瑞图的真迹来做对比。他这也还是第一次见到张瑞图的作品,要草率做出鉴定倒是很容易,但〖真〗实情况如何,那就只有听天命了。

从主观感觉上讲,周夏认为,这幅作品应该是真的。

但如果有人刻意作假,或者是非仿作,而是后人用心临摹的话,也是能做到这样程度的,周夏在书法方面的功底还没修炼到家的情况下,鉴定不出来,也不算什么丢脸的事情。只要他以后更加努力就行。

但眼下,却没有那么多功夫让他去查阅资料,周夏也就请出万能的系统来做鉴定,看看这幅作品,究竟是什么年代的。

倘若真是1624年创作的话,那就基本可以确定,这是“阉党“张瑞图的真迹。倘若不是这年创作的,那就毫无疑问,是仿品无疑。

系统很快也就给出接过来“该作品创作于公元1624年。”

周夏有些惊讶,还真是“阉党”作品啊,不知道和当初魏忠贤的长生碑上的字迹,是否一样,这还真是值得琢磨。!!!

第九十五章遗憾

说一千道一万,做鉴定,到最后都要给一件给估价。

周夏对张瑞图的作品之前的各种拍卖纪录并没有什么印象,但那些东西,也只能作为参考价格,到古玩市场上的话,最起码,先打个七折再说。

就从张瑞图这人的知名度,已经这件作品的尺寸,字数的多少来看,周夏估摸着,十多二十万是跑不掉的。

关键,还得看购买的人是不是真心喜欢他的书法,真喜欢的话,往上溢价几万块,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这篇草书的内容周夏倒是蛮喜欢的,但这草得连他都不认识的“奇逸”风格,却不是他喜欢的那种类型。倘若周夏自己买的话,给个折中价,十五万顶天。

至于徐耀辉看不看得上,肯出多少钱,那就另当别论,周夏只需要将他自己的鉴定结果传达给他就行。

周夏也借着这难得的机会,对张瑞图的书法特sè以及风格,进行一番总结,以后再遇到他的作品,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要知道,像这样一件真品,能遇到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如果价格谈不拢,不买的话,以后恐怕就没再遇到的机会,得好好把握才行。

好在周夏现在的记忆力比过去强了不少,看过的东西,就像是存入数据库中,以后需要的时候,调出来做对比就好。做鉴定就是这样,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比拼,谁脑子里的数据库中存货多。

然后。周夏才转向另外一幅书法作品。

这也是一件草书。

和先前张瑞图的草书一样,这幅作品也让周夏有些想拿豆腐一头撞死的冲动。

乍一看,还真难辨认出来,到底写的是什么鬼东西。

“张瑞图鬼画桃符。这邢侗又搞什么鬼?或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