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鸦片战争-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到来陶澍走到了兵部尚书龚自珍的身边拱手问道:“大司马可知道今日皇上所议何事?”
    周围的人都竖着耳朵听着陶澍的问话。  原本有些吵闹得殿中立刻安静了下来。  龚自珍见是内阁大学士垂问,不敢怠慢立刻回答道:“下官也是一无所知,此事待皇上到了自然也就明了。  ”
    工部尚书林鸿年对此事倒略知一二,他与总理大臣杜受田一同前来的路上恰好遇到林则徐地轿子,三人谈起皇上的想法都深感赞同,只有林则徐略略有些担心,现在朝中权臣大都是未出过洋的老臣,他们会同意皇上的想法吗?林则徐最担心得还是怕闹出乱子,两次叛乱可都是前车之鉴呀。
    正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皇上从中门进了养心殿。  群臣在礼仪官的带领下跪了下来齐声吆喝道:“吾皇万岁。  万岁。  万万岁!”
    “都起来吧。  ”
    群臣爬了起来各人找到自个的位子坐了下来,对于皇上发凳子坐地事情。  现在百官们都习以为常,偶尔有良心的官员还在心中感激一翻。  当然也不排除偶尔有中儒毒太深的,在心中发一发牢骚。
    刘寄快步到了龙椅上四平八稳的坐下,双目中神光闪烁。  待下面百官都坐定了下来,刘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顺着龙椅下的丹陛走到了群臣面前,声音洪亮得说道:“原以为我中华上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国,周围皆是蛮夷边鄙。现在看来,世界大的很,北方有俄罗斯;西方越过浩罕汗国有奥斯曼帝国;西南有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邦;南方缅甸已经被英帝国开始侵略;我大清帝国的属国暹罗,越南已经陷入了被西洋诸国侵略的危险境地。  朕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说到这里刘寄向曹进喜做了一个手势。
    众人这才注意到,殿中平白地多了一张巨大地桌子,这张长宽近五米的桌子用一张锦缎覆盖着,覆盖住地地方显得凹凸不平起起伏伏。  曹进喜走到桌子前将锦缎揭开,一个造型精巧高度仅及膝盖的模盘露了出来,上面山山水水,田地房舍,道路河流,海洋岛屿都是一清二楚。  有熟悉地图的人仔细一辨认,这不正是亚洲地图吗?
    刘寄走到了模盘面前,从曹进喜的手中接过了一根长木棍,然后向百官吩咐道:“大家都过来围着模盘。  ”
    百官人多,到了近前显然模盘周围的地形不够站。
    穆彰阿向刘寄进言道:“皇上让最前面的蹲下,中间的人都坐凳子,外围的站着,便都能看见了。  ”
第一章风起云涌一百三十七司法体系
    第一章风起云涌一百三十七司法体系
    “诸位看这一串被蓝色的海洋包围的岛屿,这里离中国并不遥远。  这里就是菲律宾群岛,现在已经被西班牙控制。  ”
    “在这里称呼为中南半岛,他包括暹罗、越南还有缅甸的贡榜王朝,认真算起来还有两个小国真腊(柬埔寨)和占巴塞(老挝)。  ”
    “大家注意看暹罗的下面。  ”
    “对,就是这里。  ”
    “这里是马来半岛,这个马来半岛简直是西方列强的赛马场。  最初是葡萄牙人来到了这里,接着荷兰人赶跑了葡萄牙人,现在是英国人控制了这里。  前几年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海峡殖民地,所谓海峡殖民地包括三坐英控城市:槟城、新加坡以及马六甲。  英国人建立海峡殖民地的目的,就是控制这条亚洲的黄金水道,马六甲海峡。  ”
    说到这里刘寄停了下来静静地等待众人消化了一下,他默默的扫视了四周一眼。  显然百官都不太习惯如此近距离的和皇上畅谈。  人人都显得有些拘谨。  靠前的人笔尖上都冒出了细汗。  刘寄微微笑了笑,用细长的棍子指着户部侍郎伊里布说道:“是不是养心殿的炉火烧的旺了,还是在家里进了大补,怎么汗水都出来了。  ”
    群臣发出一阵哄笑声,伊里布擦掉汗水笑道:“今日家中炖了一只不下蛋的老母鸡,参须放得多了点。  ”
    “看来伊部郎家里的伙食不错嘛,怎么不把同僚们都请去享一享口福。  ”
    刘寄地俏皮话让群臣又笑了起来。  气氛也轻松了不少,伊里布打着躬说道:“有皇上发话,改日一定请。  ”
    “好了,咱们书归正传。  朕继续和各位讨论一下东南的局势。  ”
    “在马六甲海峡以南,这里有一大片群岛,人们习惯称呼为千岛之岛。  这里就是印度尼西亚,古称爪哇。  现在是荷兰人的殖民地。  ”
    讲完了东南亚的形势。  刘寄将木棍交给了身边的曹振镛。
    一时间,殿中没了声响。  只有儿臂粗的蜡烛偶尔爆发出一声脆响。  纱质的灯罩让烛光柔和地洒在殿中。  诸位大臣都在揣摩着皇上何以说出这翻话来,和今天要议的事情有什么关联。
    过了半响,刘寄又说了起来:“朕今日为什么要和诸位讲这些,是朕闲地发慌,还是朕胡乱找话说。  ”
    刘寄声音越发大了起来,他锵锵有声的说道:“是西方强大了,他们已经打到了中国的家门口了。  ”刘寄的话如同静夜里敲响的洪钟。  话已说完仍有回音从远处传来,门口二字反复回荡了几次,犹自嗡嗡的在殿中作响。
    “西方的强大不仅仅是洋枪和洋炮,也不只是火车和蒸汽机,还有更重要地一项,不知道诸位知不知道。  ”
    刘寄的话刚一说完有人应道:“皇上,臣试言之。  ”刘寄朝发话的地方一看,是总理大臣杜受田。
    “芝农你讲。  ”
    “遵旨。  ”
    “臣以为。  洋人势大,举国上下,有目共睹。  以前国人尚以为洋人只是懂得钟表天文,洋枪洋炮,现在谁人不知洋人懂得不止这些。  大到国家典章制度,小到洋布洋灰。  西洋人都有领先之处。  这说明什么。  说明国家需要师夷之技方能制夷。  前者若不是皇上英明,学习西人编练新军建立西式水师,我大清帝国能从沙俄帝国口中争回库页岛吗?而夷技仅此而已吗?臣以为,不止与此。  西洋诸国大都地小人少,能成为强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创新。  不仅仅是创新出新的技术,更重要的是新的国家制度。  倘若我天朝上国不能求变,必将跟不上西洋诸国地进步,其后果恐怕不妙。  臣以为变之要,首在改变国家制度。  ”
    杜受田的话引起了轩然大*。  众臣嗡嗡的议了起来。
    理藩院尚书英和站了起来说道:“臣有话要说。  ”
    “讲。  ”
    “微臣以为。  祖宗之法,圣人之言。  历经千年沧桑不改。  万物千变万化终归不离其中。  改变国家制度,需要慎重,皇上切不可轻易为之。  ”
    军机大臣黄钺亦站了出来附和英和之言,一时间朝中分成了两派争辩起来。  一派以林则徐、杜受田、林鸿年等以留洋生员为主,一派以英和、黄钺等老臣为首。  两派人唇枪舌剑,在殿中言来语往争论不休。
    刘寄冷眼旁观,见陶澍、曹振镛等人依旧保持沉默作壁上观。
    刘寄挥手说道:“大家各就各位,都不忙争辩,听朕说几句。  ”
    众人连忙安静下来,各自归了座位。  刘寄也走到了龙椅上坐了下来。  他冷眼扫视了群臣一眼,众人皆低着头一言不发。
    刘寄这才说道:“各位爱卿说的都有理,也都是为了国家社稷。  今天朕召集大家前来,就组建警察部和法院以及改组都察院一事和大家议一议。  ”
    刘寄一表了态,议论的形势立刻开始改观了。  曹振镛、穆彰阿之流马上站了出来发表自己的言论,他们纷纷赞同国家改制。  而陶澍也开始垂询警察局和法院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机构。
    少不得,刘寄让林则徐将这个机构讲解了一翻。  众臣这才得知,要将各地地巡捕营和捕头皂役等审案机构撤销,新成立警察局专门负责整顿治安,审查案件。  为了方便管理又在各省一级建立警察厅管理下属各地警察局,在朝廷建立警察部管理下属警察厅与警察局,警察部不归六部管辖,而是直属于皇上管辖。  同时在京城组建最高法院,在各省组建高等法院,在各地建立中等法院。  今后所有案件的审判都由法院裁决。  这样各地的知县、知府、知州、道台都不参与审案了,他们的职能只定位于司政。  另外都察院在各省,各地都重新建立独立的下属机构,都察院的官员不准其他官员兼任。
    大家明了改革的目的后,殿中诸官都沉默了下来。  这一个改革,所触动的利益和关系太多,各人都在心里盘算起来。
第一章风起云涌一百三十九司法体系2
    第一章风起云涌一百三十九司法体系2
    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  这次革新首先便触动了刑部的利益。  原本刑部的职能便是警察和法院的结合体。  这样一来刑部便没有了继续存在的理由。
    对此刑部尚书汤金钊极力争辩,力陈警察和法院不合中国国情。  又驳问宗室、觉罗氏犯罪该当如何?是否就不通过宗人府直接由警察查案法院审查。  接着又提出了内外蒙古、热河都统等处边民犯罪,还通不通过理藩院审办?最后又提出死刑案件的审决是否也是法院自个判决了断,“秋审”是否还会同六部九卿会审。  那么相关的法律条文不健全的情况下又该如何?
    这一系列的问题,御史魏源一一给出了答案。  他昂然站立在殿中慷慨言道:“人立于悬崖,惶惶不可终日,恐落于万丈深渊。  此时有好事者离崖两三尺牵一软绳,人稍安,徘徊于绳内。  某一日,人有失足,滚落崖边,惊险万分,生死悬于一线。  人恍然,于崖边建一铁栏,至此,人于崖上,方安然无恙。  ”
    “下官所说软绳便好比道德的力量,而铁栏便是法律的力量。  一个国家必须重视他的法律,不然人人便好像生活在悬崖之上,惶惶不安。  既然重视法律,便必须将法律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便要做到“王子犯法当与庶民同罪”。  司法一系必须高于其它各部,只受命于皇上。  司寇大人所说宗人犯法的问题。  下官以为可在法院内设立宗人法廷专审宗室中人,至于边民犯罪,本来满蒙汉和其他各族皆是一家,自然该一视同仁。  关于死刑案件地终审查,下官以为必须由最高法院拟稿由皇上亲自定夺。  ”
    汤金钊的最后一个问题关系到立法机构的问题,当时的立法机构其实就是皇帝和他的一帮大臣。  刘寄对立法机构的建立很是矛盾,思量再三他决定还是缓步慢跑。  再过几年才开始立法机构的建设。
    这场朝议十分地热烈,一直进行到戌时末方才结束。
    第二天。  朝议继续进行。  讨论的焦点逐渐转变到具体地执行上,关于新机构的人事任命和基层建设成为了议论的焦点。  当天的早膳和晚膳都是在殿内就餐。  一直到深夜才议出了一个结果。
    刑部和大理寺的撤销已经成为了定局,经过激辩后新建立的警察部被改为了法部,法院改为了大理院。  同时为了减少革新的阻力平衡各方地势力。  刘寄将撤销的刑部尚书汤金钊改任为法部尚书,九门提督程廷华兼任法部侍郎,各地新建立的法部下属机构,省一级仍然称呼为警察厅。  府、州一级仍称呼为警察局,各地巡捕营都划归到警察部门。  新成立的大理院院卿由魏源担任,各地新建立的大理院下属机构,省一级机构仍称呼为高等法院,府、州一级仍称呼为中级法院。  另外都察院不在担任审案,原本都察院下属十五道,增加到二十道,新增设辽沈、甘肃、新疆三道。  改江南道为江苏、安徽二道,改湖广道为湖南、湖北二道。  这样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会审制度从此废除。  刑部和大理寺衙门也成为了历史。
    中国历史一次重大改革便这样默默的拉开了序幕。
    **********************
    这场变化虽然有些悄无声息,可仍然坚定的来临了。  人们首先发现正阳门内刑部衙门的牌匾不知道何时已经改为了法部,街道上多了许多穿着黑色制服地警察。  最令人惊奇的是顺天府的知府老爷不在审案了,那些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察戴着一顶滑稽的大盖帽,瞅着便让人发笑。  可他们仍然严肃的出现在案发地现场。  不仅仅是京城里,便是各省各地的城市里都出现了这些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察,当然还有一些戴着白色大盖帽的法官。  衙门里的那面鸣冤的大鼓放到了警察局的门口。  原本有些失落感的知县老爷,很快便发现了这样的好处,他们可以腾出很多精力来管一些以前无法忙过来的事情,当然前提是这些知县老爷想管这些事情。
    由于中国土地地辽阔,这项工作真正完全落实下去,已经是一年后地事情。  很多地方仍然把事情办的有些走样,在一些偏远地县份,警察局就在县衙里面。  法院的审判长由知县兼任。  甚至有些边远地方根本就没有落实。  那里山高皇帝远,真正说的上话的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宗族势力。  连地方官都得看他们脸色过日子。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疥癣之疾还不足以影响改革的大局,在各地的省城、大洲、大县事情都开始发生变化。  改革后的地方衙门职能清晰,效率提高了很多。  伴随着一些重要铁路的通车,原本要拖上一年半载的案子,现在大都能很快解决。  各地的治安形势在不同程度上也有所好转。
    ***********************
    左宗棠字季高、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左宗棠中举,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他是在1851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以后才渐渐展露头角。  现在左宗棠能如此迅速的得到朝廷的重用,与吏部尚书大学士陶澍有关,亦和朝廷严废捐官制有关。  捐官制度废除以后,又有部分贡生留洋。  这样闲官极少,很多刚中举人的读书人获得了上升的渠道。  左季高便是这样的幸运儿。
    左宗棠的同乡大学士陶澍见到左宗棠写下的精彩句子“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欣然将他推荐给了海关总监林则徐。  在林则徐手下,两位经世明臣相得益彰。  左宗棠虽然心高气傲对于林则徐这样高风亮节而又深知人情世故的大臣亦是万般钦佩。  特别是林则徐熟悉洋务,经常对左宗棠点拨提携,又将翻译过来的外国书籍借与左宗棠观看。  这样两年间的熏陶,使得左宗棠对洋人情况十分熟悉。  时常有留洋派的官员前来拜访林则徐,左宗棠在一则相陪,聊起天来,这些人往往称呼左宗棠为同学,误以为左宗棠是留洋的学子。
第一章风起云涌一百四十左宗棠
    第一章风起云涌一百四十左宗棠
    1835年悄然的来临了,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切似乎依旧。  人们依旧穿着长衫,马褂,依旧摇头晃脑的读着四书五经,依旧扛着锄头耕种着黄土地。  左宗棠从保定上了火车,沿途浏览着窗外的景致。  火车穿过城市、乡村、田野、河流,沿途的一切像是滚动的图画。  洋溢着燕赵大地上浓厚的乡土气息。
    左宗棠乘坐的虽然是头等车厢,可车厢里的人仍然特别多,显得十分嘈杂。  这里的座位比起普通车厢来有些像现代火车的座位,座位背靠着背,两排座位之间摆放着一张桌子,相比普通车厢的硬坐,这里的座位上包着一层皮革垫子。
    由于乘车的人十分多,在头等车厢的走廊上拥满了站着的人。  冬季里火车上的窗户关闭着,虽然暖和了许多,可是空气却十分混浊。
    这时有一群人在火车上大声的谈论着,引起了左宗棠的注意。
    “爷们以为火车是什么玩意儿,还是头等车厢,不就是这付德行,我看跟猪圈没啥区别。  ”
    “就是,早知道不如到春福堂去耍耍。  ”
    左宗棠顺着声音看去,只见隔着两排的位置,有两名衣衫光鲜的青年人正在高声谈论,其言语间颇为无礼。  左宗棠见其中一人穿着明黄色的马褂,知道这人必定是王公贵族。
    这两人带着几名奴才将周围相对的两排座位完全占据了,八旗子弟地恶性暴露无遗。
    对于这些人。  良善的百姓都躲避的远远的。  可是有一名老妇人在火车的摇晃中,顺着走廊跌撞到了其中一名年轻人的身上。
    “哎哟”一身惨叫,老妇人被踹了一脚,呻吟起来。
    接着传来了一串骂声:“你个老不死的,敢撞本爷,看爷们不揍死你。  ”
    左宗棠看见那名穿黄马褂地青年人站了起来和一群奴才冲到了老妇人的跟前,他正要站起来阻止这些人时。
    一声清脆地声音呵斥道:“住手”
    接着一名带着轻纱的妙龄女子挡在了老妇人的前面。  随着妙龄女子的出现,周围霎时间站了七、八名彪形大汉出来。  人人怒目相向。  看着这群八旗子弟。
    “哈,你们这些泥腿子敢反了。  警察,有警察在吗?有人造反了!”
    几位八旗子弟这么一叫,还真把一名警察吆喝了过来。  这人戴着一顶大盖帽,帽子中间一枚龙形徽章,穿着一身黑色制服。  看样子睡眼惺松的,似乎刚才正在睡觉。
    这名警察醒了醒神。  看见喊叫的人是一位穿着黄马褂的年轻人,他地态度立刻恭谨起来,点头哈腰的上前问道:“爷有什么事情?”
    “这些人想袭击爷们,你看着办吧。  ”
    警察的脸色如同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原本恭顺下垂的眉头立刻上竖了起来:“是那里人?把腰牌亮一亮。  ”
    “你又是谁?先把腰牌拿出来瞧瞧。  ”一名汉子挡在了戴面纱的女子面前说道:
    “嘿!反了你,老子是车厢里的警察,这制服能伪造吗?”
    戴面纱的女子推开了挡在身前地汉子说道:“谁说制服不能伪造?你不能证明你是警察,我们便可以拒绝给你看路牌。  ”
    清亮的话音一落。  火车里有人哈哈大笑起来。
    警察的脸色顿变,他恶相毕露。  拿起胸口的哨子“居居”吹了起来,一面喊道:“今天不治治你们,老子不姓杨。  ”
    那名穿黄马褂的小白脸拉住了杨警察说道:“小娘子身材还不错,不如过来坐坐把话讲清楚,爷们给你讲讲情。  这事就算了。  ”
    蒙纱女子有些刻薄的说道:“就凭你,先借块西洋镜来照一照自己。  ”
    “小娘们,给脸不要脸,爷们是怀亲王府地三贝勒阿昌阿。  你这狗奴才,爷操了你是上辈子的福气。  ”
    “啪”的一声脆响,贝勒爷的脸上显出了火辣辣的五根指头印。
    阿昌阿还在发愣,蒙纱女子又回到了原处说道:“好臭,难怪火车里气味这么差。  ”
    正在这时,一声大吼从火车铰接处传来:“什么人敢在火车上闹事。  ”
    随着声音一个高大的警察走了过来,这人一脸横肉。  横眉怒眼。  手中拿着一根粗大的辊子,他的身后跟着好几个同样拿着辊子的警察。  这些警察走过的地方。  走道中间地乘客纷纷让向两边。
    跟着蒙纱女子地一名汉子迎了上前,一手搭在了领头的大个子警察身上,口中说道:“兄弟,到外面谈谈。  ”
    这人大胆地举动让大个子警察忽然有些吃不准对方的身份,他色厉内荏的大声说道:“谈什么,咱们公事公办,该处理便要处理。  ”虽然声音不小,大个子警察仍然跟这人走向了火车的连接处,相对于车厢里,那里要僻静一些。
    车厢里的贝勒爷吃了一耳光,窝了一肚子的火,想要发作,又暗暗打鼓,对方不像良善之辈,冲突起来,恐怕吃亏的是自己。  现在看见大个子警察来了,以为救星来了,贝勒爷的威风又出来了,他抽*动着有些浮肿的脸颊说道:“好你个*子,敢打爷们,今天让你吃不完兜着走。  ”
    还在骂着,大个子警察又和蒙纱女子的手下走了出来,大个子警察的脸上已经完全没有了骄横,温顺的似一只小猫一般。  走了出来便朝着杨警察吼道:“杨三过来。  ”
    杨三献媚的跑了过去,还没站稳便吃了一耳刮子。  大个子手重打的杨三眼冒金星,耳朵中嗡嗡作响。  杨三已经听不清他的长官,胡老大在说些什么,只知道胡老大向他张嘴骂着。
    阿昌阿有些张皇失措,他现在有些吃不准对方的身份了,难道对方跟自己一样是朝廷某位亲王的子女,可自己怎么不认识对方呢?难道是跟皇上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阿昌阿还在想着,蒙纱女子走到了他的跟前,娇斥道:“立刻给刚才你踢倒的老人赔礼,并且赔偿老人一个龙圆。  ”
    阿昌阿还想嘴硬,看到蒙纱女子柳眉上翘,俏脸带煞,他立刻改变了主意,拉着身边的同伴走了过去老老实实的赔偿了老妇人一个龙圆,嘴里不住的道着:“对不住。  ”
    车厢里的群众爆发出哈哈的大笑声,左宗棠亦露出了笑容,看来不需要自己出面别人就处理的很好了。
第一章风起云涌一百四十一
    第一章风起云涌一百四十一
    中国,北京,紫禁城,内廷。
    怀亲王绵忻急急忙忙的进入了乾清宫,“噗通”跪在了殿中委屈地说道:“皇兄可要为老四作做呀,阿昌阿在火车上被人揍的脸都肿了。  ”
    “老四起来吧,朕今天有客人在这里,不要让客人见笑。  ”
    听到皇兄不瘟不火的回答,绵忻应了一声,从地上爬了起来。  当他抬头打量殿中时,这才发现殿中坐着一个蒙着面纱的妙龄女子。
    绵忻不由一愣,心中嘀咕着,莫非小三儿得罪的是皇上的相好。  这么一想绵忻心中打起鼓来,原本这种扰民的事情皇兄帮不帮自己他也没底,如果小三儿是遇上皇上的相好,那更不用提了。
    “老四说吧,到底有什么事情?”
    “没事,是小三儿调皮,是该教训教训!”
    “那朕来替你说吧,阿昌阿仗着自个宗室的身份,在火车上欺压良善百姓,殴打老人,结果被一名侠女当场制止,可是这样。  ”
    绵忻有些傻眼,看来殿中的女子果然是火车上的女人,他连忙改口说道:“皇兄说的不错,小三儿该打,教训的好,回去一定好生管教小三儿。  ”
    “那好吧,没有其它事情就退下吧。  ”
    绵忻将满肚子的牢骚吞了下去,缓缓退出了殿中。
    一出了宫殿,绵忻对着脸肿的老高地阿昌阿又是一耳光。  气冲冲的回府去了。  痛得哎哟叫个不停的阿昌阿委屈的不行,他朝着手下的跟班喊道:“把脸伸过来。  ”那名奴才正是跟阿昌阿一起在火车的人,这会见主子发火只好苦着脸伸了过去,阿昌阿当下也不客气噼噼啪啪一通乱打,把这奴才打的跟猪头一般这才消了火。
    阿昌阿回去后一打听才知道惹了皇上地相好,自个骂了几声晦气,不了了之。
    再说刘寄背着手看着绵忻远去的背影哈哈笑了起来。  他回头看着蒙纱女子说道:“李姑娘对朕地处置还满意吧。  ”
    李巧儿缓缓掀开了面上的蒙纱,刘寄感到眼前一亮。  一张秀丽的面庞露了出来。
    “皇上最近纳了朝鲜来的德温公主,听说德温公主有沉鱼落雁的美貌,民女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李巧儿说完盈盈行了一礼。
    刘寄注意着李巧儿说话的语气,她的秀气地眉毛微微上扬,亮晶晶的眼瞳稍稍下看,语气里一股淡淡的幽怨。
    “李姑娘大老远的赶来莫非只是为了道喜。  ”
    “这次民女前来京城有一要事亲自禀明皇上。  ”说到这里李巧儿站了起来。  其妙曼的身材包裹在一件白色的披风中,披风头盖上毛茸茸的黑色皮毛衬托着李巧儿白皙的皮肤。  此刻李巧儿清秀地脸庞透出一股凝重的神色说道:“广州一带的外商纷纷在流传,最近百名英国鸦片商上书英王,请求对我中华使用武力。  ”
    其实刘寄早已经得到了类似的情报,与洋人接触密切的伍秉鉴已经有书信送达宫中,连京华报的总编张之万也递了相关内容地书信,总理大臣杜受田不久前收到了中国驻英使节的密折,对华态度友善的英国首相格雷伯爵已经于去年下台。  新上任的墨尔本子爵接受了鸦片商人的请愿。  目前新派遣的英国驻华使节罗宾生正在来华的途中。
    所以刘寄并没有李巧儿想想中那样吃惊,他只是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听到了。
    李巧儿有些担心说道:“皇上,民女所说,句句都是实话。  ”
    “朕已经知道此事,有一句话叫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由他去吧。  ”。  ”
    李巧儿眼中的刘寄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变的苍老,他身穿一件暖袍背着双手,说着这话时神情淡然,平静地脸上一双明亮地眼睛注视着远方。  神态从容不迫,举手投足间让李巧儿心中觉得安宁,似乎在大的困难也会在刘寄地面前变得微不足道。  李巧儿心底的情愫不由升了起来,她的脸上莫名的飞来了一抹红霞。
    “不管怎么样,李姑娘这次来京辛苦了。  朕与姑娘算起来已经相识四载,怎么说都是老朋友了,如果有什么需要尽管开口。  只要朕能帮忙的。  一定照办。  ”刘寄一边说着一边将头转向李巧儿,这么突然一回头。  刘寄看见李巧儿有些慌乱的低下了红扑扑的脸蛋。  见到李巧儿脸红,刘寄不由笑了起来,开玩笑的问道:“李姑娘可有如意郎君,如果有朕给姑娘当主婚。  ”
    李巧儿突然抬起了头,气冲冲地朝殿外快步走去。
    刘寄意识到李巧儿生气了,连忙喊道:“李姑娘,李姑娘。  ”
    李巧儿只是不答,掩面而去。
    门口的御前近卫听到刘寄的喊叫,将李巧儿拦在了殿门口。
    刘寄走了过去,将御前近卫挥退了下去,上前扶着李巧儿说道:“刚才的话虽然有些唐突,可都是因为朕与姑娘相识数载,熟不拘礼。  ”
    “皇上,李巧儿年满十九,已经是一个老姑娘了,不是巧儿不想嫁人,一是整日忙于会中事务,二是巧儿心中择人的条件极高,怕今生是不能找到了。  ”
    “你给朕说说,朕不信给你找不到。  ”
    李巧儿的脸又红了起来,她有些羞怯的问道:“当真要说。  ”
    “姑娘请讲。  ”
    “天鹅飞去鸟不归,目木相对由心起,胡天八月不飞来,山回路口百草折,寸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送君去,千秋一放为三横,角方空留马行处。  ”
    刘寄没想到李巧儿出个哑谜,对于字谜这类东西,他当然不是强项,刘寄笑了几声说道:“好,李姑娘有文采,读起来琅琅上口。  回头我琢磨一下,一定满足姑娘的要求。  ”
    “皇上,君无戏言,既然答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