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兵在1917-第7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咔嚓一声,杜鲁门掰断了手中的铅笔,可见他对这个消息是多么的惊讶。虽然他还有万分之一的侥幸心理期盼俄国人这是撒谎,但是国际政治的常识又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斯戴迪纽斯后来回忆:“总统愣了很久,实际上我们都被这个消息震惊了,苏联的核武器来得太突然了,让我们毫无准备。在昨天我们还在欢庆只有美国掌握了这种只有上帝才能拥有的终极力量,但是一觉醒来,我们却发现上帝原来有两个……不过总统在沉默之后爆发,他下达了一系列的命令,要求尼米兹立刻去确定这次爆炸的性质,命令多诺万加强情报工作,看能不能搞到一点蛛丝马迹,最后他就是默默地祈祷,希望上帝保佑美国。”

丘吉尔的反应就不多说了,李尔文又一次长叹了一口气,实际上早在美国人成功的时候,她就有所怀疑,以她对某人的了解,在核武器这种重大问题上,某人一定会高度重视,而高度重视的结果自然是不可能比美国人更晚掌握这种武器。她觉得根本不用做任何证实就能知道苏联没有撒谎。现在的情况对大英帝国实在是太不利了!

三巨头中的两大巨头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这衬托得英国是那么的可怜,甚至可以说现在已经不存在什么三巨头了,只有两巨头了。

李尔文当时在自己的工作日记中如此写道:“世界开启了两极模式。”

实际上李尔文的叙述还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说法是世界已经完全进入了两极模式。因为接下来的在扔原子弹竞赛中,英国被扔得越来越远。长崎挨了一颗原子弹后,苏联也立刻就扔了第二枚,然后紧接着是第三枚和第四枚。六座日本城市顷刻之间就化为灰烬,哪怕是最保守的估计,短短的不到一周之内,就有五十万日本人狗命不保,长期来看至少有一百万日本人会因为原子弹死亡,而伤者或者至残的更是高达三百万以上。而更可怕的是,这场核竞赛并没有划上休止符,苏联还要进行第五次核打击。

而这一次核打击的意义很特殊,因为在这次核打击中苏联使用的并不是普通的核弹,而是一枚增强型原子弹。什么事增强型原子弹呢?

我们今天所说的“核弹”,一般指两种,一种裂变反应的原子弹,而另一种则是聚变反应的氢弹(中子弹是种比较特殊的氢弹),氢弹也就是指“热核武器”,或叫做“多级热核武器”。

氢弹研制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950年,杜鲁门针对苏联1949年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要求美国科学家们研制一种“超级炸弹”,利用聚变能量就成了一种必然。但正如之前说过的聚变反应不是初中物理课上说的:一枚原子弹加一管子液态氚或者氘就OK了。那种构型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美国人发明了“泰勒乌拉姆”构型,出现了“两级核武器”,也就是我们一般概念中的“氢弹”,这种炸弹分为“初级”和“次级”,利用初级爆炸发出的X射线,可以在“次级”被炸飞之前引发它的聚变反应。

而今天五大流氓装备的实战型战略核武器,也就是约定成熟的所谓氢弹通常并不是这种两级模式,而是用“三相弹”结构,整个爆炸过程是裂变聚变裂变三重互相作用。三相弹一样有“初级”和“次级”,这两者之间会发生复杂的互影响。此外还有一个“外壳层”,一般由铀238构成,它可以保证初级爆炸后1微妙内次级的冷却;之后又能在氢弹爆炸发出的大量中子作用下,发生核裂变反应,释放出能量——其实这一层铀238发生的裂变才是今天5个核大国的战略核武器的主要能量来源。因为作为裂变材料高浓缩铀235和聚变材料氘或者氚都很难制备,而铀238在自然界却多得是。并且通过外壳材料的调整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效应弹(比如中子弹)。

据说理论上还可以进一步增加“级数”,来制造超级核弹。例如,美国曾做过“七级”核弹的概念设计,其爆炸当量将远超过三级的苏联“沙皇”炸弹,后者爆炸当量就可以可达五千到一亿吨***。只不过,威力如此夸张的核弹,已经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了,因此也就没有进入实际制造阶段。

而“增强型原子弹”,是研究氢弹过程中点歪了科技树的“副产品”——它算是制造氢弹之前的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不过好在氢弹的初级和次级实际上都可以视为结构特殊的“增强型原子弹”,搞一搞也不算特别失败,就当积累经验了。

所谓的“增强型原子弹”,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高温高压,使安放在其核心的氚氘混合物发生聚变反应,它们会变成氦,并放出大量中子。聚变反应中放出的中子可以大大加快包裹在它们外面的裂变材料的裂变反应过程,让它们在被炸飞出去也就是被浪费掉之前加入裂变反应。简单的说“增强型原子弹”可以增强对裂变材料的利用率,把原子弹的威力翻倍。

“增强型原子弹”与通常被称为氢弹的“多级式核武器”相比,它仍是“一级核武器”,相对而言结构较为简单。而且对原子弹的小型化也有一定的意义。例如,将增强型原子弹外层包裹的铀238反射层换成铍,就可以在不影响当量的条件下大幅度缩小直径和重量。这样压缩这个内层核心所需要的炸药也就可以减少,进而进一步减少炸弹的总体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增减炸弹核心内氘、氚的数量,就可以控制爆炸的当量。

简而言之,增强型原子弹威力没有氢弹那么强,算是一次技术革新的尝试。像五大流氓这个级别的大BOSS,都有过搞增强型原子弹的想法,只不过有些大流氓是不断地试验之后发现这个路子并不对,爆炸威力提升有限,从而走上了“三相弹”之路。而另一些大流氓则是在理论研究阶段就发现增强型原子弹是鸡肋,直接开挂开脑洞搞出了“三相弹”或者说氢弹的正确模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因为美国人此时才刚刚搞定原子弹,离氢弹还差一截。真正在“增强型原子弹”还是“氢弹”上首先做选择的是苏联,因为李晓峰介入,苏联在新式核武器的进度上大大加快了,其中的重点自然是氚和氘的利用。

我们这些后来人自然知道氚、氘对聚变反应的意义,但是在当时并不是谁都有氚和氘,谁都能去研发氢弹的。在所有关于热核武器的文章里都会告诉你,氚、氘是一种关键性的材料。不过在地球上,氘和氚这两种氢的同位素却极为稀少。要想用它们来制造核弹,就得想办法人工制取这种物质。

目前,最常见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高富集锂6的合金或陶瓷做成靶件,放到反应堆中去辐照,可以产生氚。另一种办法则是从反应堆里经过中子照射的重水中提取氚。

但不管是哪一种办法,生产效率都是低得可怜。所以哪怕是某仙人开了挂,在原理上为苏联开了挂,但是没有氚,也是搞不出氢弹和增强型原子弹的。

也就是1945年3月,忙活了几年,苏联才生产出了足够多的氚。因为氢弹的构型还没有完全搞利索,相关的数据模型还在用计算机紧张测算。所以苏联暂时只能先进行一次增强型原子弹试验摸摸底。

如果增强型原子弹能够满足需求,那就没必要搞氢弹了,反之,则氢弹工程将获得最高优先级。

对此李晓峰是不置可否的,有些时候失败比成功还要宝贵,不失败你就不知道走错了路。让那些支持搞增强型原子弹的家伙看看实际结果也不是坏事……(未完待续。)

559手快有手慢无

此次苏联在日本投下的增强型原子弹威力高达十万吨。所以这次爆炸再一次震慑了美国人,因为按照他们的计算,不管是铀弹还是钚弹,想要做到十万吨的威力,需要的核材料是惊人的,同时为了让核材料达到链式反应,这颗核弹的体积也将是惊人的。按照美国人估算,整颗核弹可能得重达15吨左右。

请不要小看了15吨这个重量,当年的B29最大载重才多少?都拉不动这么沉的原子弹,而苏联还暂时没有B29这个级别的轰炸机,俄国人是怎么将原子弹丢出去的?

这又不是做核试验,可以造一个铁塔,然后吊一颗原子弹放上去。这可是实战,总不能俄国人是开着卡车将原子弹送到日本去的吧?

所以美国的技术专家们立刻就意识到了苏联恐怕掌握了他们所不知道的秘密,这个秘密要么是可以大幅度增强原子弹的威力,要么就是可以提高核材料的利用效率。美国人立刻就上心了,一方面赶紧的加班加点开始攒核材料计算新的构型开展核试验,另一方面也从情报领域下工夫,积极的试图窃取苏联的核秘密。

和美国人不同,增强型原子弹十万吨的威力让相关的苏联技术专家们是垂头丧气,因为按照他们原本的估算,这颗增强型原子弹的威力应该更大才对,怎么也得有个二十到三十万吨。可是十万吨的事实明明白白的告诉他们,只有少许的氚进行了反应,绝大部分都浪费了或者说被炸飞了。换句话说增强型原子弹是死路一条。

于是乎增强型原子弹的路线立刻就被废除了,转而全面向氢弹和“三相弹”靠拢。恰巧此时美国人又想方设法的试图窃取苏联的核秘密,KGB就顺手坑了一把美国人,将美国人引上了增强型原子弹的邪路。直到美国人连续进行了N次试验,才发现这个构型就是一坨屎,不得不重新调整思路,这才找到正确的路子。而这也为苏联拉开差距争取了时间,否则以美国的工业和经济实力,想要追上之前那点差距实在是太简单了。

核武器的话题暂且说道这里,当美苏联手投下前四颗原子弹的时候,日本人的震动是最大的,毕竟吃蘑菇的可是他们,四个原子弹直接杀死了三十几万人,此外还有上百万人受伤或者致残(失明),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巨大。哪怕嚷嚷着一亿玉碎的日本也有些吃不住了。

尤其是这样的核打击还没有止境,天知道美国和苏联有多少核武器,继续这么种蘑菇下去,日本的大城市恐怕全部得玩完。

小矶国昭的日子现在很不好过,他本来就只能算是个傀儡内阁总理大臣,基本上算是个橡皮图章。但是随着美苏的核打击越来越猛烈,以及前线的一败再败,日本国内的所谓“和平派”已经越来越难以压制,简而言之,主战派已经没有希望了。“和平派”希望通过有条件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为日本争取一个还算过得去的结果。所谓的还算过得去,自然是指为今后的东山再起争取一个还算可以的结果。

所以在第五颗原子弹落下时,小矶国昭等“主战派”实在是挺不住了,因为现在的险恶局势根本就看不到一点儿希望,在继续被核打击下去,日本恐怕真的要一亿玉碎了。所以一铃木贯太郎为首的所谓“和平派”终于占据了上风,掀翻了小矶国昭内阁。而就在铃木贯太郎组阁的当天,他就派遣密使前往同美国进行接触。

这位密使藤村义良海军中佐在瑞士就同美方秘密代表杜勒斯,是的,就是那位著名的共和党国务卿进行秘密会谈。会谈的进展应该说是十分迅速的,日本人是实在打不下去了,再硬撑真心要全员玉碎,而美国人则是急于占领日本作为日后封锁苏联的前进基地,如果日本能乖乖投降,哪怕是有一些条件也可以慢慢考虑不是。

这一番接触下来,事实上阻止双方马上达成协议的唯一障碍就是盟军那个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了。鬼子是希望最大程度保存“国体”的,也就是牺牲之前军部的那一干“干将”,由他们背责任,以换取保存天皇的威信。

当这个条件反馈到白宫时,刚刚登上代总统位置的杜鲁门有些犹豫,从内心来讲,杜鲁门希望彻彻底底的惩罚日本人,全面的对日本进行改造,废除其一切原有的政治制度肯定是首选。但是苏联的三颗原子弹丢下来,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此时美国已经没有可用的原子弹了,已经是明明白白的输给了苏联一头。如果不能马上去抢占日本这个重要的基地,未来日本反而有可能被苏联独吞了。

这真心是杜鲁门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加快日本向美军投降的步伐,接受一些不太为难的条件争取时间,似乎是个上策。尤其是此时以原驻日本大使格鲁(此时的副国务卿)为首的“日本帮”也在代总统耳边不断的聒噪,说什么保留日本天皇和日本财团为美国服务,是美国控制日本的最佳办法。这些专家的意见也对杜鲁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权衡再三之下,他授意杜勒斯同意日本提出的有条件投降方案,当这个好消息传到日本之后,却又造成了波折。之前说过了“主战派”被赶下台了,现在是“和平派”掌控日本,但是不管是“主战派”还是“和平派”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群法西斯军国主义份子,这些人从本质上说是一路货色。

之前“和平派”是担心美国人谈判的机会都不给,而现在这番接触下来,美国人似乎还比较好说话?顿时这批人的期望值又高了,认为之前的开价有点低,日本似乎可以获得更多东西?不妨再吊一吊美国人的口味,等等再说?

所以藤村义良对杜勒斯的答复就显得那么有意思了——不予答复。什么叫不予答复,在我们这些正常语言中,不予答复就跟不予理睬是一个一个意思,你丫都不屑于答复了,自然是不接受喽。美国人也是这么翻译这个日本词汇的,他们将此翻译成了“不予理睬”。

而这个“不予理睬”直接就激怒了杜鲁门,请注意他本来就是很厌恶日本的,给日本一个机会也不过是为了帮助美国争取最大的利益罢了。现在他网开一面小鬼子竟然还敢挑三拣四,反了你了!

嘎嘣一下,谈判就终止了。然后日本旧傻眼了,因为那个不予答复按照日本的习惯实际上个死要面子的意思,无非是说:“美畜,条件似乎不够好,让老子再考虑考虑吧!”

问题是,这是国际社会,谁理你丫的一个即将战败的垃圾的拽文的酸词?好吧,为鬼子的作死精神献上一万点的赞叹,如果鬼子继续沿着这条不归路大踏步的前进该有多好。问题是鬼子的胆子并不大,一看未来的干爹翻脸了,立刻就知道自己的要求出格了,所以他们立刻端正了态度又进行了下一轮试探:

“大日本帝国可以接受保留天皇制度的无条件投降,不过能否将无条件投降改成无条件和平呢?大日本帝国国内可是有不少愿意玉碎的死硬分子,无条件投降这种字眼很可能激怒他们,由此引发了意外就不好了。”

对此,杜鲁门的答复是:“去你妈的,无条件投降不可更改!要么接受要么就去死吧!”

是的,杜鲁门是相当恶心日本人,尤其是此时他的压力是相当大的,遇上这种恶心的存在只能让他更加的愤怒,从而导致他更加厌恶鬼子。

甚至就是这种所谓的保留天皇制度的无条件投降,杜鲁门都不太好向盟国解释,毕竟之前可是说定了的,轴心国只能无条件投降。日本这个显然不是无条件的。

当然,杜鲁门也有办法,他先去做丘吉尔的工作,丘胖子那边好说话,也能理解美国对苏联的忧虑。尤其是当前苏联的原子弹跟不要钱一样的往下落,丘胖子那边恐怕也是压力山大,如何抢占战略要地,为今后封锁苏联做准备,想必丘胖子也能够理解。

丘吉尔确实能够理解,所以杜鲁门一提这个事儿,他稍微犹豫了一下也就默认了。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三巨头中那个分量最重的北极熊还没有答应呢!实际上杜鲁门都不敢跟苏联提这个事儿,提了之后苏联百分之百会翻脸。

所以杜鲁门制定的策略是:日本秘密向英美为首的自由民。主盟国投降,开放领空领海并引导英美盟军进入日本本土。与此同时,日本军队必须继续对苏联作战,牵制苏联争取时间。

当然,这一套要想取得成功,保密就是重中之重了,一旦让苏联察觉了,那乐子真心可就是太大了!如何能保住这个秘密,就是英美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了。但是让英国和美国情报机构感到尴尬的是,想要保护好这个秘密,真心是很难很难,在之前的交锋中,不管是军情五处、军情六处还是战略情报局,面对KGB都是负多胜少,每一次都是遭到某仙人吊打,这一回又如何能够意外呢?

反正李尔文和多诺万是压力山大,他们调集了最精锐的人手,设想了无数的方案,但是每一个方案都不是那么万无一失。最后李尔文提出了一个建议:“常规的保密办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可靠的,KGB对我们的渗透太密集太深入了,想要完全保住秘密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要保护一个重要的秘密唯一可能的办法就是用另外一个秘密去分散KGB的注意力。”

李尔文的话说到这儿就截然而止了,因为接下来的话就不太好说了。声东击西的办法不是不可以,但是丢出去的诱饵必须够分量,如果不够分量怎么能够引起苏联的兴趣?苏联没有兴趣又怎么可能会关注呢?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个诱饵要够分量,要像是那么回事儿,那么这个诱饵就必须或多或少拿出点真东西。至于有几分真,那就得看下套人的水平了。不过考虑到KGB的厉害,恐怕真东西得占相当的分量。

好吧,有一个问题来了。如此真的诱饵能有多少?现在能让苏联方面有兴趣有决心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去获取的关于英美的机密能有多少?一般性的东西恐怕都引不起苏联丝毫的兴趣,唯一能让苏联上钩的恐怕也只有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了。

而这也是李尔文不能把话说明白的关键原因。英美别看现在可以好得穿一条裤子,但是两国的国家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人顶多了只能算对英国友好,但是让美国人把自家的看家法宝拿出来分享给英国,嘿嘿,你觉得可能吗?

李尔文如果傻乎乎的直接对多诺万说:“扬基,你们拿原子弹做诱饵吧,不怕伊万不上当!”

这时候多诺万会是什么反应?他恐怕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英国人这是心存不良,这也是在觊觎俺们的核技术吧?不光是多诺万,让杜鲁门知道了,恐怕总统先生立刻就要怀疑英国人是不是打着苏联的借口来骗技术。那不用说,接下来两国在日本的行动就肯定不用谈了。

所以李尔文只能点到为止而决不能把话说透,她可以提个话茬,但究竟怎么做还让人美国人自己做抉择。

那么杜鲁门会怎么选择呢?实话实说,代总统很犹豫,曼哈顿工程美国可是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可以说是最高机密。现在竟然要用这个机密去钓鱼,你说他舍得不舍得?

不过杜鲁门也是个聪明人,因为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了:美国当前所掌握的核技术对苏联来说真的是秘密吗?苏联也有原子弹,而且苏联的原子弹比美国的还要多还要厉害。这充分说明苏联在这方面绝对是在美国之上的。既然如此,这个秘密等于是打了折扣。

不客气点说,苏联就算知道了美国的核秘密,对苏联的核工业水平恐怕也不会有质的提高。对于两个已经掌握了核秘密的国家来说,这种秘密几乎就不是秘密了。相反,如果这个诱饵是针对其他无核国家的,比如说英国,那杜鲁门是会断然拒绝的。

“我原则上同意用曼哈顿工程作为诱饵,分散苏联对日本的注意力。但是多诺万局长,我必须提醒你一点,这个诱饵只能针对苏联,你必须特别小心英国人借机窃取我们的秘密。英国人是靠不住的,你对他们的防备必须在对苏联的防备之上!”

杜鲁门的警告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李尔文正在向丘吉尔反馈她的成果:“……美国人应该是动心了,近期他们可能会主动的向苏联方面泄露部分曼哈顿工程的秘密,这是我们的机会,如果能从美国人那里搞清楚核武器的关键性技术,那我们也能很快拥有这种武器……”

丘吉尔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自然是大喜过望,对他和大英帝国来讲,这绝对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如果能从美国那里搞清楚原子弹的秘密,这将给帝国节省多少费用和时间。一旦帝国也拥有了核武器,那几乎就利于不败之地了!

所以丘吉尔立刻就批准了李尔文的要求,让她组织在美国的精干力量完成这项重要的工作。当然,丘胖子也没有忘记告诫李尔文:“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让美国人察觉我们的企图。一旦被他们发现了,帝国将陷入绝对的被动之中……”

确实,光是一个对英国抱有敌意的苏联就已经足够让人头疼了,如果准盟友美国人也为此翻脸,那英国还怎么混?

这样的状态实在是有意思,英国和美国是表面友好,但实际上却是同床异梦,哪怕是有个明显的敌人苏联也不能让他们完全保持一致。对他们来说,想方设法的维护国家利益,哪怕是坑了盟友也没什么问题。

诱饵很快就被放出去了,苏联也很快就咬钩了,一瞬间苏联在美国的大使馆和领事馆是无比的繁忙,大量进进出出的所谓外交人员是忙得不可开交。

“我们的计划成功了?”多诺万问道。

李尔文撇了撇嘴:“大概吧!”之所以不能肯定原因非常简单,面对某仙人的时候不到最后一刻,她是绝对不轻言成功。

与此同时,英美谈判代表正在同日本代表作最后的接触,也就是完善日本投降问题的最后细节。比如英美盟军在哪里登陆又怎么接管日本的地方权力,以及至关重要的天皇今后怎么过日子。总而言之,英国外交大臣和美国国务卿是真的很忙。

李晓峰也很忙,他手头的工作一点儿也不比上面两位少,他不光要管外交问题还要管情报问题,甚至党内的斗争问题也要关注,想要不忙都不可能。

“这是个诱饵,就是用来分散我们注意力的烟雾弹而已。”当李晓峰突然得到外交人民委员的报告,说对曼哈顿工程上有了重大突破之后,一阵见血的就指明了实质。

“诱饵?烟雾弹?”雅科夫有些不理解了,反问道:“如果是的话,美国人本钱可是下得够大,他们想要掩盖什么呢?”

李晓峰笑道:“一定是一些重大的不能见光的东西。而在当前来看,可能的项目不会太多。”

这话是不假,如果说二战是一盘大旗,那么1936年是布局阶段,1941年算是正是进入高潮,而到了1945年就是收官阶段了。在收官阶段参赛的各国手里头的官子是越来越少,除开已经基本成为定局的意大利和德国之外,能有重大反复的恐怕也只有日本了。

“美国人恐怕是想在日本问题上搞花样!”李晓峰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想明白了美国人的图谋,他命令道:“加强对日情报工作,留意美国人和英国人的一举一动,他们近期肯定要搞花样!”

“那曼哈顿工程?”雅科夫问道。

李晓峰微微一笑道:“既然人家都送到嘴边上了,为什么不吃。这个事儿让外交人民委员会去做,能搞到多少情报算多少。”

李晓峰想了想又道:“双管齐下还是不够,这个机会不好好的利用一下实在太可惜了。我们可以在希腊和土耳其问题上动手了!”

为了避免英国人太早看破苏联对希腊的企图,之前拿下保加利亚之后,在李晓峰的命令下,红军并没有乘机继续向南发展,而是停留在了保加利亚一线等待机会。

而现在,李晓峰认为机会成熟了,很快希腊的教会代表秘密抵达了索菲亚,同雅科夫进行了秘密会谈,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红军将很快进入希腊,彻底解放这个国家。

四月十五日。红军的一个伞兵师秘密的进入了保加利亚,休整了两天之后,他们登上了运输机直飞克里特岛。他们的任务是夺取卡斯泰利港,为下一阶段红军主力登上该岛打下坚实的基础。

休整了将近一年的红军保加利亚方面军又一次开始了行动,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德军在希腊留下的少许部队,而希腊正教会组织的军事力量也充当了带路党的作用,几乎是一夜之间,整个希腊就算变了天。德军以及其傀儡被清算,形势几乎是一边倒。而在此时英国才发现不对劲,仓促之下他们也曾试图前往希腊捞一票,至少要夺回克里特岛。但此时他们实在是有力不逮,其主力陷在了比利时,而仅靠皇家海军不足以赶走岛上的红军伞兵。更何况此时他们还要关注日本问题,根本就是顾此失彼。

整个希腊的解放只用了一个星期,而在此期间,红军也不断地将空降兵运往克里特岛,此时哪怕是英国真的有心硬抢,也是有力不逮了……(未完待续。)

560决不答应

丘吉尔用沉着一张老脸,阴沉地问道:“谁能告诉我希腊究竟发生了什么?”

是的,红军在希腊玩的这一手让英国是措手不及,从始至终英国人都将希腊这一块当做自留地,完全没有想到俄国人会突然横插一脚。而希腊的丢失对大英帝国的地中海战略和巴尔干战略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被封堵了两百年的北极熊第一次冲破了笼子,可以想象如果希腊完全跟着北极熊走了,那黑海舰队就能在地中海常驻,这将直接威胁皇家海军对地中海的控制。

“必须想办法夺回希腊,必须将狗熊关进笼子!”丘吉尔恶狠狠地说道。

只不过老烟鬼的幕僚们暂时想不到有什么办法去实现,因为从希腊那边的状况看,希腊内部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苏联带路党,没有他们的配合,苏联断然没有这么容易拿下希腊。

所以艾登建议道:“从现在的情况看,要对希腊现在这个临时政府施加压力或者将其拉回到我们这边来,难度很大。我们能做恐怕是减少损失,比如夺回克里特岛。”

那么夺回克里特岛容易吗?应该说很不容易,此时虽然苏联红军的空降兵还没有完全占领这个岛,但是几个重要的大城市都落在他们手里了。随着希腊全面投靠苏联,很快希腊也能增援岛上的红军,那时候怎么弄?直接跟红军硬杠?

这个选项肯定不在丘吉尔的考虑之中,因为此时苏联的核威慑太恐怖了,真要开打,恐怕伦敦将会立刻被种蘑菇。明知道是作死还硬上,那是傻逼。

很显然,丘吉尔并不是傻逼。所以他很快就知道,根本不可能在希腊扳回一局。现在与其在这个不可能得分的项目上浪费力气,还不如赶紧的开辟新的得分项目,扳回比分。

他匆匆在地图上圈了几个点,第一个当然时日本,他觉得自己在日本问题上配合了美国人,多少能有点收获,当然,这点儿收获并不是特别大也不是特别重要,在未来亲自去第一岛链围堵苏联的肯定只有美国人才做得到。所以丘吉尔在第二个点上重点画了几个圈圈,这个点叫新加坡。

控制了新加坡就控制了至关重要的马六甲水道,二战之前这里就是大英帝国在远东的重要海军基地,而在未来对抗苏联的背景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