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7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纳粹上台前的二十五点纲领中,讲得非常清楚,猛烈的抨击了资本主义、托拉斯、大工业家和大地主,迎合的对象是普通民众和中小资产阶级(也就是所谓中产阶级,这两类人在“大萧条”中损失最惨重。)其主张“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取缔和没收一切靠战争发财的非法所得,分享大工业利润,将大百货公司收归国有。租给小商人”。上台后,纳粹不断以国家订货、解决就业、取缔土地投机等政策拉拢中小企业、手工业者、中小农民和社会下层。
按照当时希特勒的理论:国家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个人为社会牺牲,这是国家主义;社会为个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这两点结合。就是国家社会主义。
甚至德国还是各参战国中全面动员得最晚的一家,要大炮不要黄油真心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哪怕是到了1942年,德国官方下令限制“非急需消费品”的生产,可是资本家们却不打算错过发财机会。依然坚持大量的生产家具、破璃制品和瓷器等生活消费品。对此元首也是睁一眼闭一只眼,原因就是为了维持德国民众比较高的生活水准。
就以这一章要谈到的德国陆军机械化问题来说,德国人也没有很多德迷想象中的那么牛逼。闪电战成功了不假,但是配合闪电战的却是一条跛腿,在1939年9月入侵波兰之前,德国拥有的全部103个师的作战部队中,仅有16个师是完全机械化的。而其余的87个步兵师,理论上每个师拥有942辆各种车辆,但绝大部分物资供应却是依靠1200辆马车完成的。
而在一年后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展开前夕,情况也依然糟糕。三个集团军群累计142个德国师中仅有23个师是装甲师、半装甲师或摩托化师,其作战不得不依靠大量缴获和强征的民用设备维持运转。
这么说吧,希特勒在军事问题上真心是说一套做一套,很难说这位元首是不是一心一意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争取土地。
这么说吧,德国人输掉这场战争,是生产线所决定的。动员过晚,并没能真正将侵占的地盘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而其对手却在通过生产线廉价爆兵。此消彼长之下被淹死实属活该。
以坦克产业举例,当后期德国装甲部队越来越少,越来越缺乏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时候,在希特勒的瞎指挥下。德国人还在搞精雕细琢,去生产那些消费资源巨大的重量级钢铁巨兽。这不是作死么。当然,并不是没有德国人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施佩尔就很清醒。
一直以来。坚定的反对虎式坦克、黑豹坦克和虎王的就有他,如果他能决定一切,那么这三种坦克都不应该走上第三帝国的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便宜实惠的E10/25系列装甲车辆。
为什么在说道E系列的时候,用的是装甲车辆而不是坦克一词呢?因为E系列本来就是一个高度通用的装甲系列,包括坦克、自行火炮等一系列变形车辆。是以标准化、通用化为着眼点的德国陆军新一代战斗车辆的换装计划。
通用且易于生产是E系列中最重要的着眼点。以E10来说,必须以三号突击炮一半的生产成本实现与三号坦克相当的战术性能。一方面E10的车体是E5的放大版,还要在负重轮等尽可能多的部件上实现互换,还必须大幅简化生产工艺;除此之外的另一方面德国人还要求E10尽可能的利用“货架产品”,使用已经成熟的部件。比如说PAK39L48这门三号突击炮的主炮及其观瞄装置就被继承了下来。
在E10/E25上,德国人总算是开窍了,丢掉了动力传动装置分开放置的这个传统,开始采用动力传动后置的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需要在前置战斗室中安装大倾角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无炮塔坦克歼击车来说,前置传动对两者都形成了阻碍。一方面影响首上装甲的倾斜角度。对此黑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作为德军中首次采用倾斜装甲的坦克,其车体首上倾角达到55度左右。但是因为传动装置前置,需要占据车头的相当空间,这导致黑豹的首上倾角受到了限制,如果将其放大到60度左右,其防弹效果更理想,但是因为传动装置挡住了,则根本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传动装置在战斗室中的存在。也为安装长身管大口径火炮带来了诸多不便(第一就是占据了空间)这让成员难以有效的操炮,影响战斗性能。
还必须看到,哪怕是采用无炮塔设计,10到20吨级底盘承载力还是有限的。不可能采用太厚的装甲。而要保证战场生存率就必须降低被发现的概率。而动力传动后置避免了那根长长的传动轴,自然的能降低车体高度。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车体高度,德国人又一次走火入魔了,竟然采用了液气扭杆式混合悬挂系统。从三号坦克开始,德国坦克就采用扭杆悬挂。其中以三号突击炮最为成功,在负重轮总行程将近250毫米、动行程200毫米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直径为50毫米的扭杆来保证悬挂系统的柔性,这使得三号坦克具有良好的行驶性,而且生产工艺简单保养方便。
不过E10/E25并没有沿用这套系统,这在于扭杆悬挂虽然好用,但是其需要占据一定的车体空间,而E10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在战斗全重内最大限度的追求紧凑性、使外形变得低矮(这更像是老毛子的路数)。
另外虽然三号坦克的扭杆系统柔性较好,但这也带来来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于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来说。柔性真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将导致每一次射击之后,车体就会晃动一阵子。在那个没有高低伺服机自动修正的情况下,将影响射速和精度。
所以到了E10/E25,德国人就放弃了这一套系统,转而采用安装于车体外的独立液气式弹簧作为悬挂装置。所谓液气弹簧,就是由贮能器、动力缸和减震阀三部分组成。贮能器中含有一个高压惰性气体的弹性密闭气室,其余的容积则充满液体,减震阀和动力汽缸通过管道相连接。液体进出贮能器,改变气室占有的容积,气体压力随之变化。从而起到贮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而液体是气体的密封和传力媒介(这很重要)。动力缸是一个液压执行机构,既能把外力所做的功变成贮能器内气体的压能,也能用贮能器内气体的压力对外做功。
由于利用了气体的可压缩性和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同时起到弹簧和阻尼器的作用,这种液气式弹簧的悬挂性是非线性的,即越压到最后,吸收的能量就越大,呈非线性增加,其动行程比扭杆悬挂大。这使得坦克越野行驶平稳性和平均速度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所致,液气式弹簧可以自由调节负重轮轴线和底盘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使得车体高度和俯仰角度都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具有极高的战场适应性。
你想想E10/25系列本来就通过动力传动后置降低了高度,再用上液气悬挂进一步降低高度,埋伏起来打黑枪简直是太理想了。不过液气悬挂也有不可规避的技术问题,那就是其原件的密封性和加工精度要求相当的高,如果有质量问题,那真心是坑死人。实际上一直到后世的八九十年代,液气悬挂都不是主流,仅有少数人去吃这个螃蟹,绝大部分坦克装甲车辆还是用的扭杆悬挂。
当时德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E10/25的设计中,仅有首尾两对负重轮采用液气悬挂,中间的几组负重轮依然采用扭杆悬挂。
总体而言,E10的设计简洁干练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更没有德国设计师那种过于雕琢的匠气。由于采用了动力传动后置的无炮塔固定战斗室结构,整个车体从前往后只分为战斗室和动力室两大部分。而且其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60毫米厚的首上装甲板倾角达到了67度,相当于102毫米垂直装甲板!
此外E10/25由于使用了液气悬挂,其车体高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节,这不但提高了战斗灵活性(其火炮和车体是刚性连接的,在大范围内火炮射界调整可依靠车体转动和液气悬挂系统来实现),还获得了战场生存性的额外增益。
不光是其本身的性能很理想,更重要的是不管是E10还是E25都有良好的改装潜力。就拿E10来举例说,德军就准备用其发展一系列的炮兵侦察车和装甲战斗侦察车,比如说小豹装甲侦察车(VK1062)。当时小豹被分为轻重两个版本,其中轻型版全重18吨。而重型版全重26吨。不光是侦察车,E10还有改成自行高炮的设想。
当然,历史上E10的结局并不好,因为进度的关系败给了Pz。Kpfw38(t)系列。但是在这个时空。因为红军的装甲部队更加强大,导致德军更早的关注于下一代装甲车辆,这让E10/25的命运有了起死回生的改变。从1943年11月开始,E10就开始小规模投产,生产了一批试用车。而随着1944年春醒行动的惨败,E10这种性能不错还能拿来应急的设计就被提高到了很高的生产优先级。
出乎意料的,希特勒对这种12吨的小车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求施佩尔赶紧量产这种廉价的坦克杀手,因为前线已经被红军的装甲洪流逼得喘不过气来了。
施佩尔自然也愿意生产E10,但是生产E10面临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此时战争资源已经极其紧张了,哪怕E10廉价容易生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要生产E10就必须停掉另一部分装甲车辆,停掉哪个项目呢?
按照施佩尔的想法。赶紧的给虎王停了,这个怪胎太消耗资源了,而且面对T54/55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势。既然如此,何必花大钱养这个废物?
问题是,希特勒并不同意,也许在春醒行动中,虎王在面对T54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统治力,但是在面对T34和T35,尤其是早期型的T34和T35时,杀伤力可是很给力的。所以元首是不赞同停产虎王。
希特勒反而认为四号坦克的表现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合时宜,应该首先停产这个废物。好家伙,这差点没让施佩尔和古德里安抓狂,本来前线的坦克就不足。停产四号坦克之后用什么?如果是用E25系列中发展出的中型坦克,他们到没有意见。但是E25的坦克方案被元首给否了,原因是“缺乏统治力,跟四号坦克一样乏善可陈”。元首实在是对E25坦克化兴趣不大,元首喜欢的是取代黑豹2的E50/75方案。
这就在元首和施佩尔之间造成了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施佩尔是不喜欢E50以上的方案的。他觉得有E10/25就足够用了。现在不去搞坦克化的E25,还要停掉四号坦克,这不是作死吗?
问题是元首可不管这么多,他只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一番争吵之后,依然是施佩尔让步,他同意停掉三号突击炮和四号突击炮的生产,转而大量生产E10/25,至于中型坦克依然以E50/75为主,换取元首同意让他去生产两种基于E10/25的侦察坦克。
其中E10的侦察坦克真心没啥好说的,就是一种真正的侦查坦克,全重19吨,装备一门KWK39/150毫米加农炮,真心是干侦察工作的。而E25的侦察坦克方案就很有意思了,完全可以说是一款德国版的T35。其实就是施佩尔打着侦察坦克的幌子偷偷发展的一种战斗全重不超过40吨的中型坦克。
跟苏版的T35相比,施佩尔钟情的E25方案很有特点,原本的E25底盘基本设计被保留,动力传动后置、液气悬挂并保留了四号坦克上用得很成功的KWK40L48。
这种新式中型坦克炮塔装甲为80毫米(35度倾角)换算成垂直装甲大概就是100毫米的水平。从绝对厚度上说,或者从跟黑豹、虎王的对比上说,这个厚度真心不算大。但是对德国人来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使用如此大倾角的炮塔防盾。至于首上装甲,厚度也是相当可观达到了70毫米(60度倾角)等效约140毫米垂直装甲的水平,甚至其炮塔和车体侧面装甲都有60毫米的水平,实话实说,这已经比最新版的T35强不少了。
而且请注意,这种E25中型坦克方案同E10的方案零件高度通用,负重轮是完全能够互换。这极大的改善了战场维修能力。而且最最让施佩尔满意的是,这种“重型侦察坦克”发展得极其顺利,通过合理的取舍并采用成熟部件之后,其很快就走上了生产线,到了1944年6月份,第一批50辆预生产型就送到了部队。
对此古德里安自然是喜出望外,很快“心领神会”的没有将这些坦克真的送往侦察部队,而是果断的将其装备给一线装甲部队。当然,这一切元首是不知道的,此时的他正满心欢喜的看着E50的木制模型笑得合不拢嘴……(未完待续。)
PS: 鞠躬感谢寄生虫之血吸虫、dashaqu、第一近卫坦克旅和尤文图斯同志!
469初见
小僧能持揉了揉干涩的眼睛,他实在是太疲劳了,这些天来平均每天都只睡了三四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感到浑身发涩。这几天,他几乎天天都窝在BMP1步兵战车上,练习驾驶、练习射击、练习机械化步兵连的指挥运作。
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小僧能持来说,这样的训练难度颇大,每一天捧着俄文词典看产品说明书,研究新战法,搞清楚发动机和变速箱原理。这对于一个刚刚学会俄语不到三年的人来说,难度那是相当的高。
和小僧能持一起到俄国学习的有些同志已经放弃了,老老实实的去当真正的步兵,用他们的说法,咱们华夏哪里来的机械化步兵,将老大哥的步兵战术学到家才是最实在、最管用的。
但是小僧能持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这就是畏难就是给自己偷懒找借口。华夏是落后,是暂时没有机械化部队,但是小僧能持认为不会永远没有机械化部队。总有一天华夏要建立自己的装甲部队,这是大势所趋。为了在未来少走弯路,那么像他一样的来苏联的学习的同志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而现在既然有了机会,为什么不学?这种既可以学理论又可以实战检验的机会太难得了,怎么能浪费。
反正小僧能持是不会放弃的,他硬着头皮愣是钻了进去,从对物理机械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机械维修的达人,连老大哥的机修师都对他的手艺赞叹有加。
小僧能持所在的部队被改编成了机械化步兵,装备了MTLB履带输送车、BTR43轮式装甲车。MTLB就不做多的介绍了,重点介绍一下后面的BTR43轮式装甲车吧。
这种轮式装甲车是北方工业和乌拉尔汽车厂合作的产品,因为BMP1步兵战车和MTLB36履带输送车数量有限价格高昂,不可能全面满足苏联红军换装的需要,于是就必须要一款便宜的抵挡车辆满足空缺。
BTR43是一个车组,涵盖4×4、6×6、6×4、8×8一整个车系及相当数量的变形车。比如4×4底盘主要用于营以上军官的坐车以及团营一级侦察部队的侦察车。6×6、8×8则主要用于人员输送或者轮式步兵战车,以及用于改造成自行火炮使用。比如团营一级装备的120毫米迫击炮,就安装在这类底盘上。甚至北方工业还有计划在8×8底盘上发展122自行榴弹炮。
至于6×4则比较特殊,越野性和机动性而言,比6×6和8×8有差距,但是胜在价钱便宜。而且其载重性能比4×4底盘要强,所以其广泛承担战场巴士的职能,甚至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苏联第一代轮式自行高炮,安装四联装的ZPU4高射机枪或者双联装的37毫米作为野战防空基干力量使用。
小僧能持的营就是混搭的部队,一连装备有BMP1步兵战车。而剩下的三个连则装备BTR43系列,而且大部分都是6×6或者6×4底盘,只有工兵连装备有8×8的装甲抢修车。
当然,小僧能持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对于穷掼了****来说,有轮子的车车就很难得了。所以在营里他是相当的活跃,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各种车型的驾驶技术,做到了各种车型都门清。成为营里业务能力最强的连长。
经过三个月的换装训练和适应之后,小僧能持的部队重新回到了战场,作为乌克兰第二方面军的一员。踏上了波兰的土地,开始解放波兰之旅。
一开始小僧能持的部队没费什么劲就击退了德军,开始大踏步的向波兰挺进,不过在抵达卢布林之后,愉快的旅程就结束了,用小僧能持的话说:“对面的德国鬼子抵抗越来越激烈,而且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给我们制造了大量的麻烦。”
比如,那一天小僧能持坐在BTR43(6×6)战车前进中,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击。当时他的连乘坐十几辆BTR43B沿着公路快速前进。打头的是兄弟部队的T3476坦克,就在他们经过一片树林的时候,为首的那辆T3476突然起火爆炸了。
“我们根本没有任何反应,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察觉到敌人的存在。当为首的T34被击毁之后,我立刻打开舱盖探出头,仔细的搜索这一片区域,但是让人奇怪的是,依然找不到敌人的存在!”
就在小僧能持搜索的同时,埋伏中的敌人再次开火了。这回是车队尾部的一辆BTR43(6×4)自行迫击炮被击中,车体内的弹药和发射药包很快就被引燃,随着轰隆一声而殉爆。
“散开,立刻散开!”
小僧能持立刻就下达了命令,如果继续留在公路上,那等待着他们的结局将是一一被打爆。现在必须离开显目的公路!红军的反应很快,随着轰鸣的马达声,十几辆车一溜烟的开进了旁边的树林和洼地,期间德军试着攻击了几次,但没有取得战果。
小僧能持跳下了战车,小心翼翼的匍匐到公路路基附近,然后举起望远镜搜索前面那一片高低起伏的旷野。一开始他确实没有什么发现,因为德国装甲兵特别擅长伪装自己的战车,直到几分钟后,一辆德国战车抖去了身上覆盖的伪装开始转移阵地时,小僧能持才察觉了对方的存在。
“注意,10点钟方向,距离一千,有敌人突击炮在活动!”小僧能持大声用报话机提醒自己的战士。
后来小僧能持回忆道:“一开始我以为那就是敌人的三号或者四号突击炮,外形低矮的他们在良好的伪装下确实难以发现。但是很快我就意识到不对劲,这辆车在开始移动前陡然升高了几分,然后在高地不平的崎岖野地上飞快的行驶,那种越野能力不管是三号还是四号突击炮都是不具备的。”
小僧能持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遇上的是E10坦克歼击车,更没有意识到这是红军同E10第一次交手。他使用的还是传统的对付突击炮的策略,先用迫击炮轰掉其伪装,然后用坦克从两翼迂回侧击。
BTR43B(6×4)型自行迫击炮很快就开火了,120毫米榴弹将对面轰得泥土横飞,在猛烈的炮火下。覆盖在E10车体上的草木很快就一一褪下,这些外形低矮的小怪物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不过德国人并不慌张,他们有条不紊的用主炮进行还击,虽说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却迫使红军的几辆T3476采取更加谨慎的机动策略。
“情况不是太妙啊!”小僧能持举着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便得出了这个结论。因为对面的敌人比他想象中要强许多,T3476不光是在机动,期间也不停的以短停射击攻击敌人,命中了几次,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所有的炮弹都无法摧毁敌人。
“敌人的装甲比我们想象中要厚实。至少比三号或者四号突击炮的装甲厚!”这是小僧能持在战斗中对营长说道,因为他意识到了要击败敌人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他需要更强大的反坦克火力支持。
说起来BTR43的火力确实不算强大,大部分都只装备了一挺14。5毫米机枪,少部分步兵战车型号也只安装有30毫米自动炮,这种30毫米自动炮同BMP1的主炮是同一型号,其威力对于支援步兵来说还算充足,但是对于反装甲来说就显得吃力。这种30毫米自动炮更适合对付轻型装甲车辆而不是坦克。
小僧能持回忆道:“我集中了几辆步兵战车,不断地用14。5毫米机枪和30毫米机炮猛射。当然,我知道这很难摧毁敌人。毕竟T3476的主炮都拿对方没什么办法,更别说小口径的机枪和机炮了。我的想法是干扰敌人的射击,掩护T3476从侧面迂回。毕竟营长也说他那里遇到了麻烦。”
红军确实遇到了麻烦,小僧能持的营长就遭遇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式坦克,这正是前面我们曾提到过的E25的坦克版。这种正面装甲不弱于黑豹和老虎且机动性更加优异的中型坦克给红军的坦克手制造了大麻烦!
76毫米坦克炮根本打不动对方的装甲,85毫米坦克炮也只有在使用破甲弹的时候才能给对方制造麻烦,但糟糕的是,E25机动性太好了,对于观瞄设备简陋的T34来说,想要击中移动中的他们实在是太为难了。
所以这场遭遇战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德军利用装甲、火力和机动性上的全面优势,疯狂的屠杀T34。直到SU100和SU85M赶到战场,形势才开始好转。
尤其是SU100,这种突击炮几乎成为了红军二流部队的救命稻草。只要遇到了麻烦战士们就会想起SU100,而且也只有SU100能够干脆利落的解决麻烦。
E25的正面装甲也就是虎式坦克的水平,欺负T34和T35可能凑合,但是遇上了D10T依然很危险。不过这对于施佩尔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E25的坦克版定位本来就是中型坦克。就相当于红军当中海量的T34和T35,说不好听点就是炮灰。
只不过E25这个炮灰比较高档,而且性能不错。在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看来,有了E25完全不必要再生产黑豹了,黑豹不管是吨位还是造价都大大超过了E25,战场上的性价比极低。
当然,E10和E25也不是尽善尽美,这两款战车其实都存在阿喀琉斯之踵。是哪里呢?小僧能持很快就找到了,在不断地的对射中,E10表现得很坚固,至少T3476是奈何不了它的。但是随着T3476的不断机动,E10也不能傻愣着挨打。它们也意识到一旦让T34绕到了侧面,那就完蛋了。所以E10也在不断地的转移阵位,始终用坚固的阵面对准T34来袭的方向,而这就给了小僧能持机会。
当时,小僧能持带领连里的四辆BTR43高速前插,用最快的速度的缩短同敌人的距离。这一招完全出乎了德国人的意料。因为之前德国人也俘获过一些BTR43,知道这是一款薄皮大馅的装甲车,不要说E10装备的75毫米主炮,就是老款三号坦克的50毫米主炮都能轻而易举地将其摧毁。BTR43本来就不是用来正面突击硬抗坦克的。其防御水准也就是正面抵挡12。7毫米穿甲弹侧面防御7。62毫米步枪弹的水准。
按道理说小僧能持不应该这么冒失,盲目突击几乎等同于找死,但是当时战场上的情况却不一般,E10的注意力被T34引开了,如果不尽早前插。一旦T34被消灭,那小僧能持的部队也会被打爆。
小僧能持认为,必须赶紧前插,不管是引开E10的注意力也好,还是真的绕到侧面去袭击敌人也好,都不得不做。更何况小僧能持认为自己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他认为敌人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那么小小的体量,又要维持正面很强的装甲防御力,那很有可能敌人侧面的防御力就不咋样了。BTR43的30毫米主炮虽然不能击穿敌人。但是胜在射速超级快,如果绕到侧面,完全可以用连珠弹雨猛敲敌人,说不定还有意外之喜呢!
而且小僧能持绝不是那种逞匹夫之勇的人,他选择前插还是有秘密武器的,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取得成功!
BTR43跑得飞快,感谢平坦的波兰平原,在这一片起伏不大的平地上轮式车辆的速度优势是展现无遗。在小僧能持的亲自驾驶下,他的BTR43足足跑出了接近40公里/小时的越野速度,这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健步如飞了。至少对于固定炮塔的E10来说。基本没有可能准确的瞄准这种高速目标。
小僧能持带着四辆BTR43几乎毫发无损的就绕到了E10的侧面,然后用30毫米自动炮对准敌人的侧面猛烈的开火。一时间战场上响彻了咣咣咣的射击声。
射速快、距离又比较近,自然的命中率就高,E10的成员们立刻就感到自己的车体在不断地颤动。就跟一个铁桶套在头上用榔头敲似的,那滋味真心是酸爽无比。
德国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立刻就分配出一部分E10专门来对付BTR43,它们快速的转动车体,试图去瞄准小僧能持和他的小伙伴。
小僧能持也立刻做出了反应:“打十几炮就转移,不要在一个地方恋战!”
这下德国人就郁闷了。他们转动车体的速度自然是跟不上BTR43转移的速度,而BTR43的30毫米自动炮虽然威力小,但是老话说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滴水尚能穿石,何况是实打实的穿甲弹?在连续的打击下,E10的装甲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金属疲劳,而这种疲劳累计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积量变为质变。很快就有那E10的侧面装甲在打击中大面积的崩落。
这还是个开始,前面说了,小僧能持手里还有秘密武器的,什么秘密武器呢?那就是BTR43搭载了火箭筒手,拉近到一定距离之后,火箭筒手就可以大有作为了,不管是打开头顶的舱盖探出半截身子射击,还是干脆打开舱门跳下车射击,只要让他们得手,E10就必死无疑!
轰隆隆!轰隆隆!
随着一辆接着一辆的E10爆炸起火,德国人撑不住了,他们立刻挂上倒挡释放烟雾然后高速撤退。然后小僧能持就目睹了让他惊奇的一幕:一开始德国人跑得很快,那真心叫一溜青烟,将E10的机动性展现无遗,但是很快就有部分高速逃跑中的E10陡然间停了下来,不一会儿,其成员就跳出车体一哄而散。
一辆E10出现抛锚还没什么,可能是机械故障,但是两辆三辆,甚至在战斗结束之后,小僧能持前出侦察的时候发现更多的E10被遗弃在路边或者野地里时,引起了他的重视。
“问题不是出在发动机或者变速箱,它们都完好无损。E10的问题是其悬挂系统,”小僧能持后来回忆道:“液气悬挂性能确实很理想,但是在野战条件下显得太娇贵了,容易泄露液压油,或者干脆破损变形……德国人只能很无奈的放弃掉它们……”(未完待续。)
PS: 帮朋友的新书打个广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支持一下新人的科幻小说《绝境战线》。
鞠躬感谢gb831027、寄生虫之血吸虫、第一近卫坦克旅、补刀王和尤文图斯同志!
470耍赖
不得不说德国人在工业产品上的设计思维实在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过于讲究精雕细琢的他们总是搞不明白一个道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就拿E10/25系列来说,其核心主旨其实就是:高度通用化、技术白菜化、生产简单化。整个产品都要围绕这三点展开,除此之外的一切设计都是不必要的。
德国人似乎也是准备这么干,E10/25系列上看不到什么奇葩的电传或者天马行空的想法,一切器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