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5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这几年恐怕是让叶戈罗夫最憔悴的一段时光了,先是要在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之间找平衡,好容易等斯大林退休了,他又必须在更加难以调和的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之前找平衡。不客气地说。他这个总参谋长当得那个窝心,甚至他觉得这几年军事素质没有提高多少,但是口才和扯淡的能力突飞猛进。
叶戈罗夫觉得累了,也实在想不出该怎么弥合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之间的巨大分歧,勉强坚持到了2月底,在三月初的大会上,他递交了辞职报告。
如果是以往,叶戈罗夫的辞职绝对会掀起轩然大波,但这一次,不管是托洛茨基还是斯维尔德洛夫都觉得叶戈罗夫辞职是件好事。首先。这几个月下来,叶戈罗夫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值得一提的成果,竟然拿不出一个纲领性的东西,老是在进攻和防守之间骑墙。这让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都很不满意。
时间紧迫。从情报系统得到的消息看,德国人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对法国的进攻,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进攻。而现在,总参谋部竟然连一个应对方案都没有,等德国真的向法国进攻了,究竟该何去何从呢?这不是影响备战么!
于是乎。叶戈罗夫黯然地离开了总参谋部,前往五大军区之一的中亚军区上任,担任司令员。说实话,中亚军区说是大军区,其负责的地段也十分广袤,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冷板凳。
很明显嘛,在中亚方向苏联并没有什么威胁,可以说是这里的战场静悄悄,偌大一个中亚军区的工作就是剿匪,主要任务就是消灭那些民族分离主义者。
让堂堂五大元帅之一的叶戈罗夫去干这种小差事,可以说是大材小用了。说白了,这就是变向的敲打,是政治局对其不满意的体现。不然的话,以叶戈罗夫的资历和能力,至少应该去克里米亚—高加索军区。
那么接替叶戈罗夫担任总参谋长的是谁呢?图哈切夫斯基,整整用了五年,图哈切夫斯基又回来了,而且似乎比以前还要牛逼了,他不光是总参谋长,还兼任国防人民委员,可以说是农奴翻身把歌唱。
至少图哈切夫斯基本人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再次大展拳脚,可以将一洗前耻了。他迫不及待的要大展拳脚,准备大干一场。
新一届大会劫数还没有三天,在军委的例行会议上他就拿出了自己红色方案。这份方案充满了图哈切夫斯基的个人烙印,将进攻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反正托洛茨基对这个方案是合不拢嘴。
图哈切夫斯基高兴了,托洛茨基也满意了,那是不是一切就尘埃落定了?
没那么简单,在军委的十五把交椅中,斯维尔德洛夫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要否定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就跟玩一样简单。所以DUANG的一下,图哈切夫斯基脑门就挨了一砖,红色方案被否定!
这一转头拍得有点太猛了,以至于让图哈切夫斯基都懵了,明明自己轻而易举的就翻身了,还集总参谋长、国防人民委员与一身,怎么看都是大权在握的样子。可怎么就挨转头了呢?
只能说图哈切夫斯基和托洛茨基有点大意了,总参谋长这个位置,以小斯在军委的势力说拿下就拿下。之所以不拿下它,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谁当总参谋长都讨不到好,换成小斯这边的乌博列维奇当总参谋长,提出一个偏向于小斯的作战方案,结果会怎么样?肯定会遭到托洛茨基的强烈反对。虽然老托在军委是少数,但在政治局可不是少数,政治局不认可军委的方案一样是白搭。
而且必须看到,德国正在积极做入侵法国的准备,根据情报显示。最迟在7月份,德国人必然会动手。而此时,苏联的准备工作才刚刚开始。更何况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两派还争论不休,根本搞不出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一旦入侵法国,苏联根本就没办法反应。也就是说,最后这个黑锅必然得由总参谋长去背!
不管是李晓峰还是斯维尔德洛夫都没有让自己人去背锅的打算,既然图哈切夫斯基上蹿下跳想背黑锅,那就让他去背好了。而且让图哈切夫斯基接手总参谋部还有一个好处。今后的总参谋长兼任国防人民委员就形成惯例。当小斯和李晓峰的人接手总参谋部时,顺手再接管国防人民委员会岂不美哉。
反正,斯维尔德洛夫和李晓峰已经商量好了,在德国入侵法国之前,只要图哈切夫斯基敢提出什么主动出击的方案一律否决。等拖到了德国拿下法国,托洛茨基的路线将不攻自破。
可怜的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傻乎乎的就踏入了斯维尔德洛夫和李晓峰设置的陷阱,被坑得那是相当的凄惨。
从三月份一直到四月份,图哈切夫斯基提了无数个方案,将所有的颜色都用了个遍,甚至搞出了紫色十五号方案这样的奇葩出来。但是无论他怎么改。方案就是通不过,急得他一个头两个大,仅仅两个月的功夫像是老了十岁一样。
多少年后,当图哈切夫斯基回忆起那段苦逼的岁月时。还是忍不住生气,在回忆录里挨个的将斯维尔德洛夫、李晓峰等人骂了一个遍。以至于后来的法国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心怀愤懑地写道:“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回忆录不难看出,在法国遭到纳粹侵略的时候,苏联是有能力从背后出击打败纳粹的,从那些林林种种的的作战计划来看,如果苏联真的那么做了。这场残酷的世界大战将在1940年就结束!而伟大的法兰西也不会遭遇亡国的耻辱!”
在这位历史专家看来,法国的战败苏联要负全责,好像是苏联欠法国的一样。当然,他这个结论还算是好的,比如英国人就直接说:“苏联之所以选择作壁上观,完全就是出于坐山观虎斗准备渔翁得利的心理。从后来所发生的一切来看,我们不能不怀疑纳粹的崛起是不是就是苏联的阴谋。众所周知,在整个二十年代苏联和德国的关系相当的好,双方在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广泛的合作,是不是在那个时候,邪恶的北极熊就给懵懂无知的汉斯注入了邪恶的基因,诱使汉斯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呢?”
反正,类似这样的阴谋论是层出不穷,仿佛导致二战爆发的幕后黑手就是苏联。
先不扯这些奇谈怪论,回到故事本身。进入到四月份之后,托洛茨基算是忽然明白过来了,闹了半天,总参谋长这就是个坑,而他还傻乎乎地跳了进来。
不过老托也不是好相与的,他立刻就指示图哈切夫斯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之后的军委例会上,图哈切夫斯基陡然加强语气,宣称必须立刻就达成一个合理的方案,在这么无休止的拖延下去,战备工作根本就没办法开展了。
甚至威胁军委,不通过他的方案,如果法国发生了意外而红军不能立刻响应的话,一切责任都在军委,到了最后他还要挟,必要的时候他只能辞职!
托洛茨基准备强势逼迫斯维尔德洛夫让步,因为谁都能看出来,德国进攻法国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旦德国入侵法国,而军委毫无反应,他是一定要那这个事儿做文章的!
那么面对托洛茨基的威胁,斯维尔德洛夫的答复是什么呢?你丫当我是吓大的,你去做文章好了!至于图哈切夫斯基要挟辞职,斯维尔德洛夫的答复是:“如果图哈切夫斯基通知没有信心领导总参谋部,那么尽早的辞职是件好事。这将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这几个月在图哈切夫斯基的领导下,总参谋部的所有工作都裹足不前,我看很有必要换一个同志去试试了!”(未完待续。)
PS: 感冒了,悲剧……
鞠躬感谢xvxinyi、喀秋莎、徐跳跳1999、废人s、太平天国2、假面天使555和尤文图斯同志!
140威悉河演习
其实托洛茨基和图哈切夫斯基也没打算辞职,不过是口头上威胁一下,来个逼宫。但谁想到斯维尔德洛夫直接就掀桌子,这下图哈切夫斯基就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继续昏天黑地的去搞作战计划了。
不过话也要分两头说,虽然总参谋部对未来如何去应对这场世界大战没有做出结论,但是相关的动员却在有条不紊的开展。1939年11月,苏维埃最高主席团就修改了兵役法案,将义务兵役的时间从三年延伸到五年,并开始征召45岁以下的预备役军官返回现役。
与此同时各大军校也进行了一轮扩招,大量吸纳有志文化青年参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技术兵种,比如工程兵、汽车兵、坦克兵和飞行员,其扩充的额度之大,简直令人惊讶。
截止至1941年5月,负责扩军工作的特里安达菲洛夫无不自豪的宣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培训出了10万名合格汽车兵和坦克兵,还训练出了5000名飞行员。这样的效率几乎抵得上之前的五年。只有伟大的苏联才能完成这一奇迹。”
当然,在美国参战并彻底动员起来之后,这样的成绩也就马马虎虎了,不过毕竟美国的工业基础和国民素质更高,完成这样的动员也更加容易。
不过就在苏联上上下下都热火朝天的大干特干时,国际上的形势却风云涌动。吃掉了东波兰这块并不算肥美的蛋糕之后,希特勒当然不会满足,对他来说东波兰不过是大餐前的开胃菜中的一道而已。而另外的几道开胃菜,小胡子也已经选好了,丹麦、挪威被摆上了餐盘。
历史上比法国战役开始的稍早的挪威战役应该已经打响了,但是让李晓峰意外的是,小胡子到了5月初期都没有动作,难道这位真的见好就收了?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因为苏联没有通过《互不侵犯协定》,这让小胡子是相当紧张的,导致他早吞并了西波兰之后,很是观望了一阵,直到发现苏联是真的中立之后才下定决定拿下丹麦和挪威,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威悉河演习”计划。
5月9日,也就图哈切夫斯基的方案再次被否定的那一天,德国突然袭击了丹麦和挪威,其理由是防止英法干涉丹麦和挪威内政,切实地维护两国的中立。
当然,这根本就是个幌子,谁都知道,真正让小胡子关注的是什么——铁矿,当然其次的还有钼矿。不过在当时来看,铁矿更重要,因为德国每年40%的铁矿依赖从瑞典进口,这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又是从挪威的纳尔维克起运。一旦挪威投入英法的怀抱,或者干脆英法封锁挪威海域,德国的战争机器恐怕就开不起来了。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比如时任张伯伦内阁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就提出在挪威海域大量布雷,彻底封锁德国从瑞典进口铁矿石的通道。不过可惜的是,当时的英国政府没有这个魄力,拒绝了丘吉尔的提议。
说起来丘吉尔这货也是个坏胚,眼看着直接封锁挪威不可能被内阁同意,他就换上了另外一招,开始不断地在公共场合对挪威喊话,要求挪威放弃中立一起加入对抗德国的大家庭。
当然,丘吉尔知道挪威政府恐怕是不会答应他的提议的,他这么做目的其实有两个:第一,让德国人感到紧张,制造出英国准备拖挪威下水,以便切断德国重要战争资源来源的可能。第二,利用德国给挪威施加压力,从侧面动摇挪威对中立的信心,迫使挪威向英法靠拢。
丘吉尔确实是老谋深算,不过是隔空喊了几句话,就让挪威和德国的关系趋于紧张。不要小看了这些该死的英国佬,几百年来在欧洲大陆合纵连横,让他们深谙其中的权谋之道。
实际上历史上的丘吉尔也是相当疯狂的,在挪威问题上是想出了不少损招。比如,冬季战争爆发时,丘吉尔就提出可以借着援助芬兰抗击苏联侵略的幌子,直接出兵登陆纳尔维克,并沿铁路线进入瑞典境内占领基律纳铁矿,从而同时达到遏制德国和苏联的目的。当时对于丘吉尔的这个计划,连法国人都表示赞同,准备搞一个英法志愿军前往挪威。
丘吉尔的这个计划怎么样?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也可以说是兵行险招,更可以说就是在赌博。姑且不说直接出兵两个中立国在外交上会陷入什么的漩涡,就说苏联和德国可能会做出的反应,都会直接毁掉英国。
被丘吉尔这么一弄,德苏两国还真有可能从貌合神离的互不侵犯条约走向真正的结盟,到时候英法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将遭受两个新兴集团的强有力挑战。以二战初期英法的那个怂样,被爆菊的可能性超过八成。
得亏历史上芬兰和苏联及时的停战了,让丘吉尔失去了借口,不得不废止了这个计划。不过当时他依然不死心,又提出了另外一项设想,那就是通过不断地刺激德国人,迫使德国首先破坏挪威的中立,然后英国就可以乘机跟进坐收渔翁之利。
很快,丘吉尔就找到了机会,那就是历史上德国入侵挪威的导火索——阿尔特马克号事件。
这一事件同志们可能不太熟悉,简略的介绍一下。阿尔特马克号是德国海军的一艘补给舰。一直陪伴着斯佩尔伯爵号开展海上破交行动。在1939年12月17日,斯佩尔伯爵号在重重围困之下选择自沉之时,这艘阿尔特马克号却神秘的消失了。
当时该舰上关押了299名英国船员,躲过了皇家海军的重重搜捕,在1940年2月绕过不列颠群岛北部海域,试图返回德国。
在2月14日,阿尔特马克号先后遭遇了三次挪威海军截停和临检,当时船上上英国俘虏不顾一切地制造噪音企图引起挪威海军的注意,但是挪威人也不傻,德国人如今来势汹汹,一个处理不好就会给自家惹祸。所以哪怕注意到了阿尔特马克号不正常,但也只当没看见,只是要求阿尔特马克号尽快离开挪威海域。
也就是此时,英国通过驻挪威外交官(其实就是间谍)获知了阿尔特马克号的行踪,顿时是大喜过望,立刻命令哥萨克人、锡克人、努比亚人等几艘驱逐舰前往拦截阿尔特马克号。
在发现英国人堵住了去路之后,阿尔特马克号自然不会傻乎乎地硬闯,立刻就掉头开往了挪威的约兴峡湾,寻求庇护。当时英国驱逐舰哥萨克人号一直追入了挪威领海,试图强行登船,但遭到了挪威海军的阻止。
这时候,事情就变得有趣了,事情发生在挪威领海,而且挪威又是重要的中立国(简直就是静坐家中祸从天降)。应该说通过外交手段英国是可以达成营救船员目的的。但是这一次,在丘吉尔的直接干预下,彬彬有礼的英国绅士将所谓的礼节丢得一干二净。
2月16日,维安上校接到了丘吉尔的直接命令,要求挪威和英国共同押送阿尔特马克号前往卑尔根接受仔细检查,或者两国人员共同登船临检。如果遭到拒绝,英国方面将单独行动强行登船。如果挪威阻扰行动,将给予警告,如果挪威人开火,允许维安进行还击以保卫自己的安全。
得到了海军部的尚方宝剑,维安自然是放手去干,在2月16日不顾挪威的拒绝强行冲上了阿尔特马克号,打死了六名德国船员,并将船舱内的299名英国船员全部带走,最后扬长而去。
看起来这个事儿不算是特别的大,但是影响力却不可低估,不管后来英国人是怎么宣传,怎么包装维安上校,让我们回到事件当中,当时英国人真的只剩下强行单独行动一条路可走了吗?
很显然,不是这样的。以挪威胆小怕死的尿性,英国只要威胁几句,挪威恐怕就得尿,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挪威人将船上的英国船员送还英国,然后让阿尔特马克号安全返回德国,来一个两头都不得罪了事。
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希特勒对挪威的火气恐怕没有那么大,要知道一开始元首对挪威兴趣并不大,准备确保其中立地位的。可是英国人的强行登船救人还扬长而去,等于是甩了要面子的小胡子一嘴巴,期间挪威又表现得太过于骑墙,这让希特勒产了怀疑——连这么点屁大的小事,挪威人都扛不住,等老子真的跟英国人打生打死的时候,挪威扛不住压力断了铁矿石怎么办?
而在此期间,德雷尔又跑到希特勒耳边大谈特谈挪威有多重要,不断地煽风点火,顿时希特勒就急了,将挪威和丹麦一起摆上了餐桌。
这么说吧,挪威的不幸固然有其内部的原因,谁让他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又实力弱小呢?但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英国人的权谋,这帮货真心是坏胚子,满肚子都是坏水,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们不惜一切手段和方法,哪怕你是中立国又如何?分分钟就让你下水。
甚至一度英国人有想法抢先占领挪威,从而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其中丘吉尔就是这个设想的积极支持者。
经过丘吉尔的不断挑唆和挑衅,希特勒最终下定了解决丹麦和挪威的决心,开展威悉河演习计划。根据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KW)制定的针对挪威的作战目标:一、为德国海军在挪威获得基地,以突破英国海军的封锁,二、确保铁矿石的供应顺畅。
进攻行动将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夺取沿海的港口和机场,建立桥头堡。成功之后,再向内陆进攻,占领挪威全境。
不过关于OKW的计划,争议还是不小的。比如之前一直鼓吹进攻挪威的德雷尔,他就很清楚这是一项难于登天的艰巨任务,因为德国军队将在延绵两千公里的挪威海岸各处同时登陆,而皇家海军牢牢地控制了北海绝大部分海域的制海权。实力弱小的德国海军根本就不可能正面同皇家海军交锋。
也就是说,航渡途中风险将非常的大。不过经过研究,德国人认为只要做到了一点就能够保证战役取得胜利。哪一点呢?速度!
是的,德国人认为如果能达成攻击的突然性,不光是丹麦、挪威军队无法有效组织抵抗,恐怕皇家海军也会反应不及。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德国人认为用传统的速度慢悠悠的运输舰完成登陆作战是不可行的,取而代之的最好是高速军舰,这样可以缩短航渡的时间,避免被皇家海军的优势兵力截杀。
不过就算如此,德雷尔在呈交给希特勒的报告中也承认:“这是不折不扣的赌博,于海战的所有正统理论都背道而驰。”至于德雷尔的副手罗尔夫。卡尔斯海军中将更是悲观预测海军部队将损失过半。
按照德雷尔的计划,威悉河演习行动,将动用海陆空三军,地面部队为第21集团军及第31军,包括9个师又1一个旅,共计12万人。其中用于进攻挪威的是7个师,包括精锐的第3山地师。该师师长爱德华。迪特尔将军负责指挥首轮突击任务。
除掉陆军之外,海军将倾巢而出,包括两艘战列巡洋舰、3艘重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以及大批小型舰艇,共计370余艘。
至于空军,第10航空军的1000余架战机将为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同时伞兵部队将在斯塔万格空降,夺取当地的机场。
威悉河演习计划从制定之初就引起了全世界情报机关的高度重视,军情六处更是全程跟踪。比较有趣的是,英国内阁的反应相当的奇怪。在4月初,英国战时内阁就收到了各方面的情报,显示德国人正在集结部队,而且威廉港方向的无线电通信骤然激增,怎么看都是不正常。
而到了行动开始前的5月8日,一艘德国运兵船在挪威海岸沉没,船上身穿德国军装的士兵游上了海岸,他们声称前来帮助挪威保卫家园抵御英国的入侵。
实际上早在5月3日,一部分搭载有装备和补给品的德国船只就已经起航,三天后德军各编队陆续从威廉港和基尔港出发,向各自的目标驶去。到了5月9日,挪威人惊讶的发现大批满载军队的德国舰船同时出现在北起纳尔维克、南至奥斯陆的漫长海岸线上。
按道理说如此多情报已经证明了一点,德国已经对挪威下手了,但是英国的战士内阁表现却相当令人无语,比如在5月9日,得知了德军占领纳尔维克消息时,张伯伦竟然对下议院说:“关于德军登陆纳尔维克的消息并不确实,所谓的纳尔维克是拉尔维克的误传……”不过到了当天晚上,英国人的所有幻想都宣告破灭,德国人抢先收获了挪威这个小礼包。
让我们将时钟稍微往前拨动24个小时,在5月8日晚上,当英国人还在忽视重重危险信号的时候,KGB所属信号旗特种部队已经秘密潜入了哥本哈根和奥斯陆,将两国至关重要的政要全部秘密监控了起来。
这是一项由李晓峰亲自组织和实施的高度保密的行动,这么说吧,这一行动连政治局都不知道,根本就是李晓峰私下授意的。李晓峰为什么要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开展这项行动,他究竟想做什么呢?
咱们慢慢往下看,5月9日凌晨,德国以维护丹麦和挪威的中立为由突然发起进攻。德军地面部队越过丹麦日德兰半岛防线,伞兵在哥本哈根和奥斯陆各战略要地空降,陆军在各主要港口登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命令部队不抵抗。德军仅用4个小时便占领整个丹麦。
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丹麦王室将被严密地看管起来,历史上的克里斯蒂安十世选择了拒绝出国避难,而这一次他依然做了同样的选择,不过这一次他真心是做了一个极端错误的选择,因为他被某仙人盯上了!
就在德军空降哥本哈根的同时,信号旗特种部队身着德国空降兵制服闯入了克里斯蒂安十住所,轻而易举地就俘获了整个丹麦王室,几分钟之后,宫殿里传来了激烈的枪声,等到真正的德军部队抵达王宫的时候,整个丹麦王室已经全部倒在了血泊之中。
当然,一同遇难的还有克里斯蒂安十世的次子,也就是如今的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一夜之间格吕克斯堡王朝宣告血脉断绝,丹麦和挪威王位全部出缺。
这一惊人的变化震惊了全世界,全世界王公贵族们都对纳粹的残暴大加抨击,尤其是英国王室,连结巴国王都出口成脏的大骂了希特勒一顿。
当然,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这个事儿真心不是他干的,他虽然下达了控制住格吕克斯堡王朝成员的命令,但绝对没有命令大开杀戒。当时暴怒的元首掀掉了桌子:“查!立刻去查!让盖世太保全力侦破此案,一定要找到那些违抗我的命令的蠢货!”(未完待续。)
141出手
德国突然入侵丹麦和挪威并屠了格吕克斯堡王朝引起了政治局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这其中最积极就属托洛茨基。
为什么?老托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德国竟然如此残暴,连中立国都不放过,这不是意味着迟早他们也会对刚刚宣布中立的苏联下刀子,既然避免不了挨刀,那还不如早点动手去砍了德国佬。
这样的担忧确实有道理,因为德国确实表现得太丧心病狂了,刚刚消灭了西波兰,跟英法还处于战争状态,竟然不管不顾的就向丹麦和挪威下手,这也太猖獗、太目中无人了吧?
万一这货一个兴奋,突然对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动手呢?那苏联怎么办?打还是不打?
托洛茨基自然是主张早点打的,但是斯维尔德洛夫却坚决反对:“红军并没有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我们的战备计划刚刚执行到最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候突然参战,是很糟糕的选择。我倾向于以稳妥为先,继续做好准备,等备战工作基本结束了,再参战!”
“万一德国在那之前突然袭击我们呢?”托洛茨基气咻咻地质问道。
斯维尔德洛夫却轻描淡写地回答道:“有东普鲁士和东波兰顶在前面,我们不可能被德军的闪电式急袭打垮。一旦德军进攻东普鲁士和东波兰,红军将立刻进入战争状态,按照总参谋部的估算,东普鲁士和东波兰至少能为我们争取10天的时间!”
有时候托洛茨基都巴不得没有东普鲁士和东波兰这两个倒霉国家,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苏联拥有一道抵御德国袭击的墙壁,可以规避很多风险。但也正是因为这道墙壁的存在,导致他主导的积极进取的作战方案没办法通过。
反正老托是恨不得立刻就拆掉这道墙壁,不然他的方案早就通过了。不过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能死死地抓住丹麦和挪威做文章:“我必须提醒政治局注意,一旦丹麦和挪威被德国占领,那意味着我们进出波罗的海的通道将完全被德国封死。而且占领了挪威之后,德国人已经可以直接威胁摩尔曼斯克,到时候我们主要进出口贸易的通道将完全被德国切断了!”
这一点政治局不得不重视,西边有德国人东边又有日本人作乱,这两头一掐死,苏联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孤岛,将被完全孤立,这绝对是政治局不愿意看见的情况。
不过斯维尔德洛夫却不慌不忙地说道:“这种情况确实值得忧虑,而这不正是我们今天开会的目的吗?”稍微一顿,他继续说道:“关于如何应对挪威的问题,安德烈同志提出了一个不错的建议,我认为完全可以这么做!”
李晓峰立刻就接着说道:“我的建议是,决不能冷眼旁观挪威被德国占领,应该给予挪威必要的援助。当然,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度的刺激德国的神经,以免过早地陷入战争的漩涡。我的设想是,派出一支维持和平的志愿军进入挪威,控制住纳尔维克以北的挪威。这样一旦德国对我国宣战,我们能直接威胁纳尔维克,切断德国铁矿石进口的通道。”
托洛茨基对任何不正面同德国交锋的作战计划都是嗤之以鼻,他冷哼了一声:“你以为每一次都可以用志愿军解决问题?就算我们派遣志愿军,也得找个名目,挪威求我们派遣志愿军了?”
“这很好操作,”李晓峰却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之前KGB已经同挪威社会民主党有过一定程度的接触,在我们保证挪威主权及领土完整的前提下,我想他们很乐意向我们求助的。并且,现在的挪威完全处于政府瘫痪状态,我们就说获得了授权,谁又能反对呢?”
托洛茨基咬了咬牙,又道:“那德国的反应呢?如果他们不接受,怎么办?”
“我说过了,我们的目标仅限于挪威北部,而德国人底线恐怕就是确保铁矿石来源的安全,在我们没有直接威胁德国人底线的情况下,我想他们还不至于狗急跳墙。”说着李晓峰又道:“而且在发起这次行动时,红军应该进入最高等级的战备状况,以应付任何突发事件!”
托洛茨基其实还想反对的,但是想了想之后,他还是默认了李晓峰的计划,原因很简单,干涉挪威总比继续干等强。而且德国人的反应谁又说得准?万一德国人又抽风了呢?
托洛茨基是巴不得德国抽风,真的爆发了冲突,那只会对他有利!所以他默许了李晓峰的方案,并指示图哈切夫斯基:“立刻制定我们同德国爆发全面冲突的应急预案,嗯,能不能组织西部三个方面军开展一次大规模的演习?”
图哈切夫斯基立刻就心里神会了,为什么要在西部三个方面军搞大规模演习,还不是去刺激德国人的,一旦德国发生了误判,那托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