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兵在1917-第5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此时的托洛茨基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大大方方地承认了斯维尔德洛夫赢了第一回合,并立刻宣布第二回合立刻开始!
9月10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忽然照会英法德三国大使,宣布从即日开始苏联将恪守中立,不参加和发动任何侵略性质的战争。并再次呼吁交战各国立刻停战,用谈判的方式解决纠纷,还说苏联愿意为和平谈判牵线搭桥。
这一声明让英法德三国都吃了一惊,还没等他们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儿,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又突然宣布:苏联、东普鲁士人民共和国和波兰人民共和国达成了《和平友好防御条约》,五年内三国将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缔约三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三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外两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其实也就是苏联、东普鲁士和东波兰结成了军事同盟,而这个军事同盟所针对的对象自然就是德国。
一天之内,苏联甩出去了两颗重磅炸弹,其用意是相当明显的,保持中立那是告诉德国人,俺们没兴趣参合你的打砸抢行为,你爱怎么搞就怎么搞,俺们苏联只当看不见。但是,你想抢西波兰可以随意,不过别涉及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只要你继续向东发展,那红军的大锤也不会闲着!
这等于是明确地告诉了德国人,打完西波兰,你就往西边去,去收拾英法吧,我们苏联对此完全没有意见,也不会背后捅你一刀。对于小胡子来说,这个结果并不是最好,毕竟苏联口头上的外交保证不是那么可靠,万一北极熊半截反悔了呢?
不过有这个口头上的承诺,总比没有强,反正《互不侵犯协定》说白了也是一张纸,小胡子压根不当一回事,其实当年的大胡子钢铁同志也没打算老老实实的当个信人。
比如历史上的“卡列娃”号事件,在1940年6月14日,由塔林飞往赫尔辛基的正常航线上的航班卡列娃号忽然被红军击落,机上9人全部遇难。
红军为什么要击落卡列娃号?而作为客机所有者的芬兰为什么连最微弱的抗议都没有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首先看看卡列娃号被击落的时间,1940年6月14日,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在这一天德军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法国可以说已经战败了!
而卡列娃号上搭载了一名很特殊的乘客,法国政府的特使,此人正带着斯大林给法国政府的密信经芬兰返回法国。之所以经过芬兰,为的是避免经过已经被德国占领的波兰,另一方面芬兰在这一事件中也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充当苏联和法国结盟的桥梁!
搞清楚了这些背景,那么真相恐怕将呼之欲出:苏联恐怕在1940年6月同法国达成了秘密协议,苏联将从东线出兵抄德国的菊花,作为交换条件英法将认可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吞并和东欧的势力范围。
不过让人料不到的是法国真心是银样镴枪头,分分钟就被德国搞残了。如果让那位特使带着秘密协定抵达已经被德国占领的巴黎,那个乐子可就大了。于是乎最好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击落卡列娃号,而作为中间人的芬兰选择冷处理也就合情合理了。
看见没有,这就是国际政治,翻脸不认人太平常了。至于小胡子,虽然对苏联不肯在《互不侵犯协定》上签字表示很遗憾,但这个结果并不是不能接受。他完全可以按照预定计划消灭西波兰,然后回过头来挥师东进。
当然,小胡子还是很狡猾的,在10月初,消灭了西波兰最后的抵抗力量之后,这位一方面快速地将军队主力调往西线,另一方面大量的释放和平烟雾,大谈什么他对和平热爱以及他无意同英法交战云云。甚至一度将苏联也拉了进来,希望通过苏联向英法释放所谓的善意。
反正这一套把戏还是相当有迷惑性的,一度让英法两国又一次动摇了——难道说德国的野心终于被填满了?如果是这样,他们也乐得高兴,无非是东欧的势力范围大幅缩水,这跟战争相比还是可以忍受的。
似乎让全世界紧绷的那根弦又松了,连帕维尔都跑去问李晓峰战争的阴影是不是已经消失了?
对此,李晓峰冷笑了一声:“你太天真了,吞并奥地利之前希特勒是怎么表态的,要求割让苏台德时,他又是怎么说的,结果呢?”
帕维尔不说话了,良久才小心翼翼地问道:“万一这次是真的呢?”
李晓峰又笑了一声,反问道:“万一不是呢?你准备拿数百万犹太人的性命赌博吗?”
帕维尔顿时不说话了,很显然,这笔账他还是会算的,如果是假的,东普鲁士没有太多准备,被灭掉就跟玩儿一样。纳粹是怎么对待犹太人的,他已经看到了。此时做好战争准备,固然会付出比较大的经济代价,可是跟族灭相比,一点点金钱又算得了什么?
这一次,犹太人终于将李晓峰的警告听了进去,举国上下全面动员,几乎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了。偌大一个东普鲁士,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和建筑工地,成群结队的犹太青年开始接受军事训练,而数不胜数的永备工事以惊人的速度走下施工图纸。
对于犹太人的备战热情和备战效率,李晓峰是相当满意,而对于犹太人的邻居,南边的东波兰他就很不满意了。东波兰对三国的《和平友好防御》十分满意,完全以为仅仅靠这个条约就能吓住德国佬。在他们看来小胡子之前忽然发出的那些和平烟雾弹充分说明了条约是管用的。
擦脚布们很天真的认为,既然条约管用了,那德国人就嚣张不了,有苏联干爹护着,和平是长久的,既然如此,备战劳民伤财,何必呢?(未完待续。)
138调整
不得不佩服擦脚布们的作死精神,那真心是一直在作死很难被超越。对于波兰人的作死精神,李晓峰只能说NOZUONODIE,愿意作死你们就去作吧!
不过为了防止作死的波兰人连累苏联一起倒霉,从1939年10月开始,由总政治部牵头,开始了对明斯克军区的整风运动。之前在斯大林倒台时,该军区从司令到政委一直到参谋长整个班子几乎全部波及进去了,可以说整个班子面临全面的换血。
为了稳定人心,也为了尽快地恢复明斯克军区部队的战斗力,也只能快刀斩乱麻了。10月15日,沙波什尼科夫调任明斯克军区司令,布尔加宁任政委,开始全方位的调整军区的人力结构。一大批参与了斯大林谋反的军官被调离岗位,仅仅军一级的领导就倒下了十几个。
这一番调整之后,明斯克军区确实有些混乱,军官们显得人心惶惶,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谁让斯大林搞出来的这个事儿太大了呢?
当然,也不是所有斯大林集团的军官都被调走了,也有一部分留了下来,比如巴格拉米扬,比如格列奇科。这两位当年的官职虽然不算高,但也能算是斯大林集团在军队的中的中坚力量。按照斯大林当年搞大清洗的路数,这两位绝对是活不下来的。
好在这不是大清洗,对于他们这种“陷”得不太深的军官,还是以挽救为上。当然,要说仕途完全没有影响,那也是不可能的,之前已经成为正师职或者副军级领导的他们,被降级留用了。分别成为了师参谋长或者副师长。
当然,军官的调整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军种的调整,早就看第一骑集不顺眼的图哈切夫斯基这回可不会客气,几乎将红军的骑兵一刀给切没了,三巨头时代的十三个骑兵师仅仅留下了三个(第一、第二和第四骑兵师)其余的一律解散,改造为摩托化或者机械化部队。至于那些马儿,炮兵还是用得上的。
作为仅存的第一骑兵军军长,朱可夫对这样公然打压第一骑集和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嫡系的做法是万分不满,暴脾气的他傻乎乎地给军委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强烈地谴责。
不得不说,有时候朱可夫是不识时务的,后台大老板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都倒台了,第一骑集就是后娘养的孩子,别说打压,打死都正常。更何况图哈切夫斯基的理由还十分充分:在未来战争中骑兵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
这个结论是军委普遍认可的,朱可夫一个区区中将小军长干逆时代潮流而动,这不是找虐吗?所以图哈切夫斯基分分钟就教他该怎么做人了,撤销了他第一骑兵军军长的职务,让他立刻前往刚刚成立的红军军政大学学习。
这个红军军政大学是干什么的?别以为是培养政工干部的机构,这个大学其实是个改造机构,相当于劳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就是犯了错误的红军指挥员,这是李晓峰专门建议成立的对斯大林集团的军事成员进行再教育的机构。
不客气地说,进这所大学学习的都是斯大林系统的人,属于用来专门安置那些错误不是特别大但暂时不适合留在领导岗位的指挥员的机构。
所以去红军军政大学的干部,一般都不叫进修,而叫学习,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实这还是图哈切夫斯基高抬贵手了,原本按照他的意思是准备杀鸡儆猴的,正等着有斯大林系统的出头鸟窜出来好收拾那么一两个。还是李晓峰给朱可夫说了情,这才给未来的元帅大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好在朱可夫也不是真的傻,很快他就明白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第一骑集已经完了,再也不会有伏罗希洛夫和布琼尼为他们撑腰,他们再也没有狂的资本,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在红军军政大学,朱可夫倒是不孤单,老上级铁木辛哥也在这脱产学习,老哥俩见面之后是别有一番唏嘘。当然,他们算是走运的,有些人连学习的机会都没有。比如说库利克,这位曾经的察里津炮王被认为是斯大林反党集团的核心成员,直接参与了刺杀列宁的阴谋,经过秘密审判,被判处死刑。
说实话,在1939年的末尾,不光是明斯克军区发生了大动荡,同样发生动荡的还有中央军委。斯大林的惨败也导致了军委的权力结构重组。伏龙芝依然是军委主席,斯维尔德洛夫是副主席,原本按照托洛茨基的想法,作为国防人民委员的图哈切夫斯基也得是副主席。不过这个提议遭到了小斯的强烈抵制,最后不了了之。
根据这一轮调整,中央军委的成员被从法律上确定了下来:军委主席、副主席,国防人民委员及副委员,以及四总部的正副领导和总参谋部下属的三个作战部部长。
说实话,结果出来的时候,老托真心是无语了,原本他是想尽量多往军委塞人的,以为除了图哈切夫斯基和他之外,怎么地也得再多占一两个名额。结果呢?确实多占了两个名额,总装备部副部长哈列普斯基和陆军作战部长亚基尔当选了军委委员。可是最关键的,他本人被一脚踢出了军委。
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和党的总书记,托洛茨基在军队中没有其他职务,自然的出局了,仅仅获得了一个军委候补委员的蛋疼资格,同样获得这一资格的还有苏维埃主席鲁祖塔克以及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候补委员仅仅只有发言资格,但是没有表决权利)。反正托洛茨基觉得自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过谁让这是集体的决议,他想反对都不行!
按照军委的新章程,军委每个月将至少召开三次全体会议,由军委主席主持,讨论红军的最机要事务。不过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增开临时会议。会议上通过的决议即作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令,通过国防人民委员令和总参谋部训令的形式发表执行。
其中,红军总参谋部是国防人民委员会首席代表,除了管辖红军的作战、训练以及教育部门之外,还将负责红军的战略和作战计划的具体策划工作。
为了更好的统筹、动员以及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红军的军区重新进行了统一划分,将原本的16个军区和两个方面军(波罗的海方面军和远东红旗方面军)替换为五个大军区。这个五个大军区分别是:莫斯科中央军区、克里米亚—高加索军区、中亚军区、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
这一改革重新梳理了红军的指挥体系,指挥体系调整为:军委—大军区—方面军—集团军—军。其中原本的16个军区直接转化为16个方面军。比如前面提到的沙波什尼科夫,上任之初还是明斯克军区司令,改革之后就是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员。
这一调整意味着红军从和平状态向战争状态的转变,其中新的大军区更像是某个战略方向的司令部,拥有统一指挥军区内部一切兵种的权力,避免海陆空三军之间的扯皮倒灶的破事,意味着红军向合成化部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当然,这种改造中也不光是好消息,坏消息也有一堆。首当其冲的就是装备问题。哪怕经过李晓峰的努力,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比历史上快,工业能力也比历史上强,大量的新式武器装备也提前进入红军服役。但是必须要看到苏联的工业基础还是薄弱的,爆发式的快增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装备的质量相当的不稳定,技术力量雄厚的老厂生产出的产品跟1929年之后新建的新厂生产出的产品截然不同。相当一部分新厂工人和技师技术水平差,经验又不足。比如车里雅宾斯克的坦克装甲车辆生产厂生产的B2柴油机及变速箱,寿命普遍只有哈尔科夫那边的三分之二。
更可怕的是可靠性真的毫无保证,比如乌克兰方面军机械化步兵19师反映,变速箱平均无故障周期只有区区十个小时。在1939年组织的一次野外拉练中,刚刚跑了三十公里,该师一半的坦克不是趴窝就是抛锚。剩下的那一半也是走走停停,五十公里之后,又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因为发动机过热或者变速箱滑油耗尽停了下来。整个一百公里拉练下来,仅仅只有六分之一的T34坚持到了最后。
请注意,这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根据乌博列维奇走访部队的统计结构,全军已经服役的2000辆T34中,完好率仅仅有35%。绝大部分T34都饱受变速箱故障困扰,坦克兵们只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凑合着用。
当时乌博列维奇很无奈地向军委承认:“T34坦克的性能是先进的,但是因为过于先进,而我们的工业能力有限,导致了一系列的麻烦。其中变速箱的问题最为严重(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产的变速箱其实也相当的凑合,可靠性和寿命不咋地,只不过车里雅宾斯克的更糟糕而已)。从技术部门的反馈看,彻底解决变速箱的问题,需要时间,恐怕一到两年之内都不会有大的改观。总装备部经过充分地研究和讨论,在现阶段唯一能给出的建议是:给每辆T34配两套变速箱……”
这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是有够蛋疼的,不过这也不能怪乌博列维奇不是,工业水平摆在这里,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变速箱的问题,比如北方工业生产的T54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可靠性和寿命虽然没办法跟欧美的同档次产品相比,但是比苏联还是强了一个层次的。而且北方工业为了这次世界大战做了充分地准备,花费巨大的财力培养出了大批优秀工人技师,而且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也足够强大,完全可以提供给红军更好的产品。
那总装备部为什么没有大规模采购呢?原因很简单,一个是面子问题,毕竟北方工业是芬兰的企业,堂堂大苏联连撮尔小国都赶不上,这也太丢人了。其次,乌博列维奇还是想给国内更多的机会,机械加工这个坎必须得迈过去,诚然北方工业现在能提供更好的产品,但总不能让苏联完全都用北方工业的产品吧?受制于人是什么后果,乌博列维奇太清楚了。
所以,他宁愿现在痛苦一点,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也要拉升国内机械加工的水平,从长远来看,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应该说乌博列维奇还是很有远见的,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因为他给了国内机会,咬牙撑过了这个阵痛期,才让苏联的机械加工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这还仅仅是装备这一项的问题,和装备上的问题相比,更严重的是苏联糟糕的人口素质问题。虽然从建国开始,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坚持下,开展全民教育和扫盲工作。但是时间毕竟还是太短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想要彻底扭转这一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
整体而言,红军战士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种种俄国式的陋习,比如说酗酒,再加上战斗种族的暴脾气。反正红军战士们跟德国鬼子相比,显得很糙。尤其是为了备战,从1938年开始红军进行了一轮大规模扩充,从100个师的规模滚雪球一样扩充到了300个师,这种爆发式的扩充,虽然数量很客观,但战斗力真心是没办法说。
根据特里安达菲洛夫的观察:“新扩充的部队几乎没有多少战斗力可言,绝大部分战士仅仅接受了三个月的最基本军事训练,仅仅会走正步会打枪……至于基层指挥人员,因为快速扩充,其素质也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排长和连长都是刚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只具备有限的军事素养,而且没有多少战斗经验……至于中层指挥人员,他们的经验没有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经历过国内革命战争的老兵,他们不惧怕打仗,甚至对未来的战斗充满了期待。但他们也不是尽善尽美,他们对于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革命战争的层次,缺乏对新技术条件下战争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并且相当一部分中层指挥员存在文化素质低、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
按照特里安达菲洛夫的说法,必须对这些问题立刻采取措施,不管是采取突击培训还是以战斗学习战争的方式,都必须马上开展行动!
不光是装备和人存在问题,苏联对于战争的准备其实也是存在问题的,通过近四个五年计划,苏联在煤炭、钢铁、石油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沙俄留下的短板太多了。
经过四个五年计划,苏联在很多领域数量上确实非常可观,但是精细化的程度不足。比如说石油工业,苏联的勘探开采和加工水平跟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比如说汽油,苏联的汽油杂质多辛烷值低,导致苏联的汽车和飞机发动机寿命低、出力小和能耗大。这也是为什么苏联从国外引进的先进发动机国产化之后性能普遍要低于原版的原因之一。
不光是汽油,对航空工业至关重要的铝土矿上苏联也很跛腿,最初苏联几乎没有大型铝土矿,航空铝材大部分都要进口。后来好容易通过勘探找到了大型铝土矿,但立刻又面临一个蛋疼的问题,电力不够用。
第聂伯河水电站其实就是为了炼铝和炼钢准备的,但是它建成得太晚了,1939年才建成。也就是说1939年之前苏联的炼铝工业处于半跛腿状态。二战中苏联为啥有那么多“木头”飞机?真以为是木头加工容易以及苏联木头多的原因?主要是乌克兰沦陷了,铝土矿和水电站都没了,炼不了多少铝,只能拿木头凑合!
此时的情况也差不多,截止到1939年,李晓峰一直通过美国渠道大量的进口航空铝材,这才将将满足了红色空军日益膨胀的需求。而在德国占领西波兰,苏联宣布中立之后,美国突然打着维护世界和平限制军备竞赛的无耻借口宣布控制航空硬铝的出口规模。
更气人的是,美国人将航空硬铝当成了限制出口物资,却管都不管石油出口的问题,让石油缺乏的日本随便进口美国原油,让日本的战争机器可以充分地运转。
美国人的无耻行径给苏联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也就是第聂伯河水电站建成了,才没有让苏联的航空制造业立刻无米下锅。不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托洛茨基也显示出了极大的魄力:“从1940年开始,两年内,我们要建成至少三座大型炼铝厂,彻底地解决航空铝材的缺乏问题……配套的电厂完全可以搞大一点,我国的煤炭和石油资源丰富,不必完全依赖水电炼铝!这项投资我认为优先级必须最高。专款专用用最快的速度办好这件事!”(未完待续。)
139无题
从西波兰灭亡的那一刻起,政治局和军委就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其中压力最大的就是总参谋长叶戈罗夫,他肩负着制定全盘作战计划的使命,如何去打这场战争,全看他的工作了。
最开始,按照政治局的精神,叶戈罗夫制定了一号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动出击,当察觉德军有入侵东普鲁士和东波兰企图的时候,红军莫斯科军区将立刻调集波罗的海方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乌克兰方面军全线出击,进入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协助两国军队歼灭来犯之敌。
不过这个一号作战计划刚刚出炉就惨遭夭折,原因是代表托洛茨基的图哈切夫斯基,代表斯维尔德洛夫的李晓峰,以及秩序中立的伏龙芝都不喜欢这个计划。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这个计划魄力太小,为什么要等到德军确定要入侵东普鲁士和东波兰的时候才调动部队?这么搞等于是迎头对撞,就算赢了恐怕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图哈切夫斯基认为,应该乘着德军还陷在西线的时候抢先动手,以波罗的海方面军、白俄罗斯方面军、乌克兰方面军作为主攻,以列宁格勒方面军、莫斯科方面军和阿尔汉格尔斯克方面军充当第二梯队,再加上作为预备队的中央方面军,可以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插柏林,一口气占领德国,用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
看得出图哈切夫斯基还是想搞大纵深作战的那一套,准备以攻代守。客观上说,有一定的道理,到敌人家里打仗总比在自己家里打仗强不是吗?
问题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一直是有问题的,而且客观上说红军没有实施该理论的基础,比如前面说了各方面的准备都不充分。像图哈切夫斯基策划的这种一波接一波的攻势,只是看上去很美好,真正让红军去做,会有一大堆的问题。
比如军队的素质问题。以当前红军的基本素质来看,如此复杂的进攻方案恐怕一开始执行就会乱套。而且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规划,第二梯队的任务很重,肩负着发展扩大和歼灭敌人的重任。但是第二梯队在超越第一梯队进行纵深作战的时候,狭小的战场里拥挤着大量的部队,恐怕第二梯队和第一梯队立刻就会乱成一团。
还比如战役协调和配合问题,根据总装备部的统计,红军因为紧急扩充。通信器材面临极大的缺口,仅仅有25%的部队能够达到军委的要求,剩下的那些要么是器材落后、要么是缺少合格的通信兵,再要么就是还在等待军工厂生产器材。
如此低劣的通信能力,根本不足以保证图哈切夫斯基要求的那种作战。更何况,按照图哈切夫斯基的要求,红军还要跟东普鲁士和东波兰并肩作战,三支军队的协调配合也是大问题!
不光是军事和技术上有问题,在政治上也存在问题,苏联才刚刚宣布中立不参加帝国主义的战争。还特意搞了一个三国的《防御》条约,这几乎是等于向全世界宣布,苏联的一切行动都是防御性质的,抢先进攻在政治上是有问题的。
当然,混政坛的都是二皮脸,没节操的事情不知道做了多少。为了国家利益,一点点虚名算什么?不管是托洛茨基还是斯维尔德洛夫都不在乎这点儿虚名,真正让他们在意的是政治利益。
图哈切夫斯基之所以大力倡导主动进攻,不光是源自他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更重要的是这么做符合托洛茨基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托洛茨基是希望促成三国同盟共同对抗德国的。哪怕是英法一再的没有诚意,他依然是有些不死心。
原因也很简单,谁让斯维尔德洛夫抢了他的世界大革命理论呢?如果按照小斯的既定方针和路线走下去,老托恐怕会很不利。所以老托必须想办法扳回这一局。
在老托看来。一旦德国挥兵西进,那时候英法就再也不可能也不可以用苛刻的条件来为难苏联了。那时候阻碍三国同盟的一切障碍都不存在了。这个时候他再提出三国同盟用最快的速度消灭纳粹,这是可行的。
所以托洛茨基这才授意图哈切夫斯基要强调主动进攻,这就是想着翻盘呢!
而斯维尔德洛夫却不一样,他是准备搞世界大革命了,那么现阶段对世界大革命开展阻碍最大的是谁?自然是帝国主义既得利益集团的英国和法国。他们控制了绝大部分世界。而想要颠覆他们对世界的控制,就必须先削弱他们的实力,最好是将他们打崩盘。
很显然,德国人现在似乎就有这个打算,只要他们挥兵西进,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都消耗了英法的实力。斯维尔德洛夫自然是乐见其成。可是如果像托洛茨基设想的那样,德国才刚刚去找英法的麻烦,苏联就抄后路,迫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必然的不能沉重地打击英法的势力。
所以,斯维尔德洛夫的想法是,放手让英法德窝里斗,打得越激烈越血腥就越好,等他们消耗得差不多了,咱们苏联再上场不迟。
那么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的方案哪个更好一些呢?不好说,客观上说都是有弊有利。如托洛茨基一样提前动手,确实有可能尽快地结束战争消灭纳粹。但是战胜德国之后呢?英法会接纳苏联这个小伙伴?会放任苏联发展壮大?恐怕这就是做梦了。
那时候英法实力尚存,控制世界的能力说不定因为消灭了德国还提升了,那时候还有苏联什么事儿?
同样的斯维尔德洛夫的办法也有问题,放手让德国去搞英法,固然是渔翁得利的手段,但是你想想,德国如果真的搞定了英法,哪怕只像历史上搞定法国,其实力都会空前膨胀,很难说历史上的巴巴罗萨会不会重演。
也就是说小斯的方案是有军事风险的,弄个不好就跟历史上的钢铁同志一样玩火自焚了。再回过头来看叶戈罗夫的一号方案,这时候大家就能看出他有多不容易了吧。老叶这个方案其实就是和稀泥,企图用折中的方式让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都满意,只不过让叶戈罗夫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煞费苦心最后却被托洛茨基和斯维尔德洛夫认为是骑墙。自然是大大的讨了一个没趣!
一号方案被否定了,被打回去重做,可怜的叶戈罗夫成了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而更糟糕的是,受了气他还不能撂挑子。只能咬牙继续沟通慢慢修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叶戈罗夫又拿出了两个方案,分别是二号方案和三号方案,不过结果都一样,惨遭军委否决。到了1940年1月份,当叶戈罗夫搞出来的四号方案和五号方案也被否决之后,他终于受不了了。
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这几年恐怕是让叶戈罗夫最憔悴的一段时光了,先是要在斯大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