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月,归武可汗阿史那结度亡故。

    问题出来了,阿史那结度死的时候,不过三四十岁,留下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因为儿子年幼………这一年只有十一岁,阿史那结度居然没有象其他可汗那样请求立世子。

    突厥在继承问题上,既可以父传子,又可以兄传弟,而在以往,兄终弟及的事情反而更加多见。

    如果立了世子并且通过了朝廷的批准,一切都好办,可现在的情况是没有。

    一部分人认为,虽然没有世子,但阿史那结度只有一个儿子,临终前又有说让儿子继位的话,当然该让他的儿子阿史那高云继位。

    而其他人则称,所谓遗言纯属伪造,并无证据,况且阿史那高云没有被朝廷册封为世子,就应该让更适合的人来继承。

    阿史那结度有一个弟弟阿史那利度,时年三十岁,跟随阿史那结度征战多年,与乳臭未干的阿史那高云比起来,更得到大多数部众的拥戴。

    支持阿史那高云的,自然是她母亲的一族,还有阿史那利度的亲信大臣夷特尔克,其实夷特尔克也并非完全出自对阿史那结度的忠诚,立一个小孩子做新可汗,自己才可以大权在握。

    于是夷特尔克与可贺顿密谋,借为阿史那结度出葬的机会,杀死阿史那利度,拥戴阿史那高云继位。可是负责这项暗杀使命的一个下级军官,在家中醉酒,无意中对妻子透露出这个阴谋,而他的妻子又把消息透露给自己的兄弟,他的兄弟,却是阿史那利度的支持者,获悉阴谋后,立刻告知了阿史那利度。阿史那利度先下手为强,起兵杀死了夷特尔克与可贺顿,囚禁阿史那高云,自立为可汗。

    不论阿史那利度是早有预谋还是被逼无奈,杀嫂囚侄,擅自废立,总是不合规矩的,当时还是安北都护大将军的李靖派单于都护将军尉迟恭责问,阿史那利度哪敢与大隋为敌?慌忙辩解,为了让大隋息怒,将妹妹献给了我。那阿史那氏年方十八,姿容也算俏丽,加之笼络突厥人的需要,入宫后被封为嫔。

    至于阿史那利度,在朝廷册立后,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二任的归武可汗,阿史那高云则被封作“千户”,授予伯爵,领母族及夷特尔克族人八百余户,由阿史那利度于东南划出一片草场放牧。

    大业二十三年(公元六二七年)正月初五,于阗、高昌两州都督至东都觐见;初八,漠南、漠北诸铁勒、突厥都督使臣觐见,而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和阿史那大奈更是亲临东都陛见。

    正月初十,新罗、百济国王及金浩直的使者觐见;十二日,接受契丹、靺鞨等东北诸部使者;十三日,接见吐谷浑诸汗;十五日,接见西南诸夷都督及暹罗、文单、扶南等属国使臣……

    二月初一,李世民率部奇袭辽东半岛,攻克卑沙城(今辽宁大连东北登沙河一带),因守军抵抗甚烈,隋军死伤千余,李世民盛怒之下,将被俘者千人“尽屠之”,城中百姓也遭累及,幸存者皆弃城而走,邻近的高句丽人也四散逃离,唯有被高句丽贵族充做奴隶的汉人(中国战乱时,常有百姓逃入高句丽)和靺鞨人千余未去,李世民乃“编之入籍,复其为平民”,并挑选精壮者百余补入军中,称“辽东营”,又以卑沙城不易守,将其拆毁,在其西南置“捷顺城”(今旅顺),又在捷顺城与卑沙城之间地势要害之处建起“金汤寨”(今金州西南关山岭),这里地形突由开阔转为狭窄,易守难攻,是屏蔽捷顺城的要冲,以隋军五百及辽东营防备。因为辽东营军士曾经被高句丽人当做奴隶,对高句丽人尤其怀恨,常“私出劫掠”,李世民也不加禁止。三月初,高句丽军五千攻金汤寨,李世民已经领主力离开,从海路入萨水劫掠,干扰高句丽的春耕,金汤寨以区区六百守军,居然打退敌军,而辽东营阵亡者十之六七,不得不撤销编制,余部编入其他各营。

    不过李世民的水师在萨水“大捷”………其实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斗,掳高句丽人口三千而回。

    四月初一,诏命改捷顺城为旅顺镇,作为辽东水师的基地,并置“金州屯田校尉府”。

    四月初三,诏许李密卸任安东都护大将军,以李世民接任“靺鞨及黑水都护将军”,兼任“契丹、奚、霫等部都护将军”,其他尚有“室韦都护将军”,各有任命,不再设置安东都护大将军。李密加封“魏国公”,拜“兵部左侍郎”(虚衔),授“从二品天雄军节度使”,受命“开拓雪域”,特许“其职许世袭,可自行任免所部文武官员,自筹兵员,辖地钱粮赋税自处,唯以臣礼年贡问可也”。

    什么意思?李密可以自己任命官员,自己征兵募粮,辖区内收的可以不交给中央,只需要每年以臣子的身份向朝廷问安,送点贡品就可以了。

    这意味着,李密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王国”的“国王”,只需要成为“藩属”就可以了。

    节度使,一方军阀啊!

    这是因为,我要让李密“开拓”并且“节度”的地方,实在是太特殊了。

    请大家找到世界地图,看到亚洲,再找到亚洲东北部,找到一条山脉………外兴安岭,然后再往西走,找到一条大河………勒拿河。

    很广阔的地方吧?

    这便是“天雄军节度使”的地盘了。

    外兴安岭以南,是室韦人和黑水人,已经归顺了大隋。勒拿河以西,已经接近了结骨人的地盘,结骨和大隋关系还算不错。

    足有三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啊!只是,在当年,这里还是蛮荒中的蛮荒(直到二十一世纪也是地广人稀),让我们找到勘察加半岛,比朝鲜半岛还大的地方,在那时有多少人口?恐怕不会超过一个加强营。

    那么再看看“天雄军”吧。

    官军五百余人,这些全都是李密的亲信,铁杆,连同家眷,共计一千余口;

    被废为庶人的齐王杨暕及当初与其谋乱获罪者,连家眷约七百口,封杨暕“从四品节度副使”,“带罪图功”;

    被发配的林延和他的闽越人兄弟,也就一百来人,不过其中有些成了家………当然找的是突厥媳妇,大约近两百人,林延也被恩赏为“百夫长”,司马校尉;

    突厥千户阿史那高云的八百户,约三千余人,要说还得说阿史那利度不厚道,给侄子的都是最贫瘠的草场,阿史那高云是“主动报名”的,做了虎贲郎将;

    被看押在燕郡的拉勇的两千多新城靺鞨残军,不过拖家带口以后,也有将近四千人,拉勇受封千户,鹰扬郎将;

    其他还有从内地遣来的一批流犯和特赦的死囚………大多与去年的叛乱有关,连同愿意随行的家眷共两千余人,各地招募的“无业游民”六七百人,征募的契丹、奚、霫、黑水、靺鞨、室韦等东北少数民族和突厥人四千余人,高句丽“战俘”和虏获的百姓千余人……加在一起,足有一万八千来人,其中汉人(连同汉化的鲜卑人)约四千多,不到四分之一。

    人数不少,可是如果去掉老人、女人、孩子(虽然十岁以下六十岁以上不能随行),真正能够打仗的,也就大概七八千人。

    反正,他们是搬家而不是打仗的,我心里清楚,就那些武器落后又人数稀少的土著部落,根本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真正可怕的,是恶劣的环境。

    说到底,我对李密,还是有猜忌啊。

    李世民的谋略已经见效,高句丽已经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李密在辽西的作用,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不过李密还是愉快地上任了………独立为王的荣宠,不是谁都有机会的,何况李密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何等恶劣。

    并且朝廷对这批人还是做到尽量帮忙的………给了大批的牛马、大批的粮食、御寒的衣物、过得去的武器装备……室韦和黑水都护将军也受命为他们尽可能提供帮助。

    就从几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我对这支队伍还是寄予厚望的。

    刀剑被我命令不得使用铁护手,长矛也不能使用铁杆,一律改用坚硬的木材并且用麻质或皮毛缠裹………那里冬天的严寒,会使手粘在金属质的东西上。

    所有人都给发了一个“袋子”,里面是棉布并植有绒毛,外面是柔软防水的羊皮,这是供大家睡觉用的“睡袋”。

    不仅如此,我还让李密的二儿子继承了“蒲山郡公”的爵位,留在东都,他的大儿子当然是未来魏国公的继承人。

    在这里,我不想描述他们所遇的艰辛,不过八年以后,南起外兴安岭、东到白令海峡、西至勒拿河(甚至稍稍越过了勒拿河,达到了奥列尼奥可河东岸和维柳伊河中下游)、北抵北冰洋的广大地域,成为“天雄军节度使”的辖地。

    这么广大的地方有多少人口?出征的一万多人一路损失,不过也一路繁衍,八年后,还有一万六千人左右,其中八岁以内的孩童,倒有三四千,而收服的土著“一百余部,约一万九千三百口”,加上又陆续从内地迁去四五千人口,总共不过四万人口。

    李密在辖区设置了六个行政区,也就是六个较大的居民点………或者说城市,如果可以算的话………和邻近的一些小型居民点:

    天雄总督区,也就是李密自己直辖的(在今俄罗斯雅库茨克一带,辖上扬斯克山脉…阿尔丹河以西),由其长子任总督,这一区人口相对密集,有一万多,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天威总督区(今俄罗斯鄂霍茨克一带,辖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北部及雅库特共和国部分),由李密的女婿管辖,人口约五千;天勇总督区(今俄罗斯马加丹一带,辖上扬斯克山脉与科雷马河之间),由节度副使杨暕管辖,人口约七千;天成总督区(今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彼德罗巴罗夫斯克一带,辖勘察加半岛),由拉勇管辖,人口约六千;天禧总督区(今俄罗斯楚科奇的阿纳德尔一带,辖科雷马河以东直至白令海峡),由阿史那高云管辖,人口约七千;天德总管区(这是人口最少,“城市”规模最小的一个行政区,只有一个居民点,不到一千人口,位于勒拿河入海口附近的季克西一带,事实上是其上游的天雄总督区的附庸,辖勒拿河下游今缅克里亚以下),由林延管辖。而在事实上,除了林延,其他各个“总督”也都形成了世袭相传的格局,因为原来的齐王妃和杨正道留在东都,杨暕又纳了一个突厥出身的侧室,生下几个孩子,遥远的东西伯利亚,又出现了杨家的一条血脉。

    之所以让李密“自治”,实在是那里距离帝国的核心太过遥远,以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我在东都洛阳是很难加以控制的。随着帝国版图的扩张,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我其实是先让李密做一个“实验”。

    再说,以“天雄军”辖区的地广人稀,是不可能与中原分庭抗礼的,反而在客观上不得不依赖内地。而广袤的西伯利亚,虽然荒凉,但物产丰饶,资源丰富,而中原人口增长,人口压力越来越大,我才有了趁着那片土地“无主”,来个先下手为强的想法,为将来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第一百八十章  盘陀之战
    大业二十三年(公元六二七年)五月。

    遥远的葱岭。

    农田里,几百名移民和一些当地人正在劳作。虽是上午,骄阳已经挂在了天空之中,几个屯田校尉府的兵士,正在城墙上警戒。

    “伍长,这种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除了咱们,哪里有人看得上?”一个普通军士操着陇右口音。

    “你懂甚么?”伍长是个延安郡人,“可别小看这盘陀,那可是扼着商路咽喉呢!”

    丝绸之路过敦煌后,分作两路,一路经过鄯善、于阗,称为南路,另外一路出高昌,沿天山习性,为北路,南北两路之间,隔着大沙漠。原本南北两路,并无主次,但是商旅路上,难免会有盗匪,有些是中原人,但更多的是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干些没本钱买卖,所以商队常自备武装自卫(因此柴绍当日才能征集上千商队武装协助守城),对付一些小毛贼还可以,大股则力有未逮,一些西突厥部落首领,干脆在自己的地盘设卡征收“过路费”,商队“民不与官斗”,自然无可奈何。但于阗归附之后,由河西至葱岭,皆为大隋的国土,隋军在收取盘陀之后,对由鄯善到盘陀的盗匪予以清剿,归降者纳入屯垦,不降者予以剿灭,一些盗匪团伙北窜,南路成为坦途,一下子繁荣起来。

    “这地方可是比我们陇右还荒,我可想早些回乡,娶个媳妇,生堆孩子。”那士兵说道,引起其他人的一阵哄笑。

    突然,站在高台上的一名士兵高声喊道:“北面有大队人马。”

    “哪里来的大队人马?”伍长诧异着说,登上高台,用“千里眼”张望,大喊道:“点狼烟,让乡亲们回来,是疏勒人!”

    疏勒国起兵三千,来犯盘陀。

    疏勒,是西域小国之一,控制的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新疆喀什一带,有户数千,兵数千。对于地处葱岭以西要冲的盘陀,疏勒王也是垂涎久矣,为此,疏勒王裴思还娶了个突厥王后,与西突厥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不想隋和于阗却先下手为强,夺了盘陀。裴思心有不甘,一年来操练军马,又收揽了由盘陀逃来的盗匪数百人,雇佣西突厥某部族战士数百人,自以为足以与盘陀隋军一战。

    隋军据守盘陀城,虽然只有三百,但是加上城中近千百姓相助,抵挡疏勒军自然并没有什么困难,只是城外劳作的部分百姓躲避不及,被掳去百余人。

    疏勒王裴思没有捞到甜头,自然不肯甘心,起倾国之兵,连雇佣军共计四千之众,围困盘陀。不过,对于长于守城的隋军,四千人的围攻,实在是算不上什么。

    十日后,于田镇隋军三千与于阗府军一千来援,疏勒军撤走。

    隋军一不做,二不休,竟也北上,围困了疏勒王城迦师城(今地不明)。疏勒王惊恐之下,遣人出城乞降,表示“愿为大隋藩属,岁岁朝贡”。隋军其实也并无准备,就顺水推舟,解围而去。但不久,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军进驻疏勒,所谓“愿为大隋藩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消息传到东都,我不无忧虑地把目光投向了西北。

    看来,与西突厥不免一战了,朝廷也得有所准备。

    不久,在吐谷浑东部草原上,一支只有三千人的新军悄悄组建了。

    “飞虎军”。

    虎军需要虎将。铁勒都护将军徐世绩受命统领飞虎军,其铁勒都护将军一职由张公谨接任。

    飞虎军虽然只有三千,却是从突厥、吐谷浑、党项等部族征募的勇士,善于骑射,耐得寒热饥渴,每人备健马三匹,一匹载运,两匹换骑,而其待遇,也比其他军队要优厚,“有功必赏”,但有临阵退缩,不遵将令者,“立斩于军前”。徐世绩统兵,素以严明著称。

    原本准备在一两年内拿下高句丽,然后水师东进,击败倭国,现在只能往后拖一拖了。

    八月,又有一支新军在西南建立了。

    八月初七,印度洋东,天竺都护将军府,新设的“天竺水师郎将府”(在定南镇,即今缅甸毛淡棉港)。

    海湾里,泊着两条百吨大船和五条数十吨的小船。

    这是一支规模很小的水师,因为小,统领只是正七品的鹰扬郎将。

    但是这支水师,却是朝廷寄予厚望的,在杨万石谋逆之前,已经筹办之中了,为此,朝廷特地从内地选了百余造船工匠,移民天竺都护下的定南镇。

    有了这支水师,中华水师,将扬帆印度洋。

    不久,这支水师就扬帆出海,控制了印度洋东部的一串“珍珠”(今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设置了新海(中安达曼)、新洋(大尼科巴)两个巡检司。

    趁着夏季,安东水师也出动几艘战船,控制了天宁巡检司(今择捉岛)东北一系列海岛(千岛群岛),归入天宁巡检司。

    到大业二十四年正月,大隋已经建成了一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

    北海水师,驻威海镇,拥有威海、东莱、天津(北京以东,在今天津附近)三个基地,有大小战船一百二十余艘,其中最大的战船的排水量有四百余吨,总排水可达一万三千吨,有水手一万五千,陆勇(海军陆战队)一万,连同后勤,共二万八千人;

    东海水师,驻定海镇,拥有定海一个基地,有大小战船九十余艘,其中最大的战船的排水量有四百余吨,总排水接近一万吨,有水手一万,陆勇八千,连同后勤,共二万一千人;

    南海水师,驻厦门镇,拥有厦门、南海(今广州)、义安(今潮州)、临振(今三亚)四个基地,有大小战船一百四十余艘,其中最大的战船的排水量有四百余吨,总排水约一万两千吨,有水手一万两千,陆勇九千,连同后勤,共二万四千人;

    内河水师,负责长江、淮河、黄河流域的“内河”及湖泊的“江防”,并依靠大运河联通南北,“总部”在东都,其他在广陵、南京都有基地,有大小战船两百余艘,但都是小船,大者不过二三十吨排水,总排水约两千吨,有水手两千,陆勇两千,连同后勤,共四千八百人。

    以上四个水师,由兵部直辖。

    安东水师,驻靺海镇,拥有靺海、库页两个基地,有大小战船二十余艘,其中最大的战船的排水量有两百余吨,总排水约一千六百吨,有水手一千,陆勇一千,连同后勤,共二千五百人;

    辽东水师,驻旅顺镇,有大小战船四十余艘,其中最大的战船的排水量有三百余吨,总排水约五千余吨,有水手两千余,陆勇一千余,连同后勤,共四千人。

    以上两支水师,皆归靺鞨及黑水都护将军节制。

    黄海水师,驻定远镇,有大小战船五十余艘,其中最大的战船的排水量有三百余吨,总排水约六千吨,有水手两千余,陆勇(海军陆战队)两千,连同后勤,共四千八百人,归黄海郡节制。

    台湾水师,驻台南镇,有大小战船二十艘,其中最大的战船的排水量有两百余吨,总排水约两千余吨,有水手一千,陆勇(海军陆战队)一千,连同后勤,共两千三百人,归闽海总督节制。

    天竺水师,驻定南镇,并可以使用一些藩属国的港口,有大小战船七艘,其中最大的战船的排水量有一百余吨,总排水约五百吨,有水手二百,陆勇(海军陆战队)二百,连同后勤,共六百人,归天竺都护将军节制。

    以上共有四支“战略性”水师和五支“战区性”水师,大小战船近八百艘(不包括附属的小舢板),兵力近十万,但这还不是中华海上力量的顶峰。

    九月,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使者至天竺都护将军府,请与大隋“通使结好”。

    大家都知道,斯里兰卡被一个问题困扰了很久………泰米尔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持续了很久。

    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一支雅利安人从印度北部来到了斯里兰卡,建立起僧伽罗王国,大约三百年后,印度南部的泰米尔人也来到斯里兰卡,建立泰米尔王国,此后,岛内的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就征战不休。

    僧伽罗王也听说了大隋的强大,所以派遣使者,希望和大隋结成联盟,帮助自己对付泰米尔人。

    天竺都护将军张士贵不敢怠慢,连忙派人护送使者到东都,可是路途遥远,到了东都洛阳,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天,我却不在东都,由皇太孙杨侗“监国”,内阁商议,认为狮子国“地处海外万里,山海相阻”,且“其主语多狂悖无礼”(僧伽罗王虽然知道大隋强大,却并不知道到底有多强大,因而在“国书”中采取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所提要求也是平等的“结盟”而不是符合中国古代传统外交政策的“称臣”、“藩属”、“进贡”),加以拒绝,回书“大隋无意干预狮子国内部之纷争,尔等化外,可自为之”,还是裴矩力争,才许“与天竺都护通商”。

第一百八十一章  张镇周平盗
    张镇周调任东海水师大将军,不过当时的东海水师,还只是搭起一个架子,张镇周手下只有不到十条百吨以下的小战船和千余兵士,大都是昔日厦门镇的旧部属。

    一切都还得从头开始。

    然而让张镇周几乎气晕过去的,是自己堂堂“官军水师”,却让一帮毛贼给欺负了。

    定海镇不远,有一片海岛,是我国的第一大群岛………舟山群岛。

    古代中国,长期忽视海上力量,我虽然建立水师,但侧重却在北边的朝鲜半岛和南边的流求,对这片离大陆并不远的海岛,反而并未重视。

    于是,就在这群海岛上,出了一群“土皇帝”………海盗。

    海盗的成分很复杂,大多是沿海渔民,当年苦于暴政,下海做了“匪”,以后虽然政治清明许多,一部分人改邪归正,洗脚上岸,可是还是有一些人已经过惯了无法无天的日子。

    其他还有逃亡的江洋大盗、不愿归顺“北朝”的南陈遗老遗少、沉船后流落到此的商人,甚至还有一些“倭寇”,总计数千人之多。

    这些人占着几座偏远的海岛,自己也做些种植、渔猎的生产,但主要的“生产”,还是打家劫舍。

    张镇周一到定海,知道这些情况,就打算剿灭这股海盗。不想他还没有动手,海盗们倒盯上了他的几条战船。

    大业二十二年(公元六二六年)七月的一天。

    张镇周正忙着视察新招的士兵,他的副手则忙于监督定海镇城防的营建,而朝廷拨给他的十几条新战船,还在遥远的南京建造。

    几条战船停在港湾里,显得孤零零的。因为大多数的老兵都被抽去训练新兵了,战船上只有很少的一些士兵。

    远处的海面上,许多大大小小的渔船在打渔,十几条渔船,慢慢驶近战船。

    这样的场景实在很普通,并没有引起士兵的警觉。

    渔船上,百余条口衔钢刀的精壮汉子,正悄悄潜入水中……

    如果是夜里,船上也许会更警惕,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光天化日之下……

    海盗们悄悄登上了三条战船,杀死船上的士兵,驾船而去,其他战船上的人发现,想要追赶,船上却又人手不足,而港湾外,有数以百计的海盗船在接应……

    四十多个士兵被杀,三条战船被劫,让张镇周气得几乎吐血。

    自己身经百战,什么样的大风大浪没有见过,却在这小河沟里翻了船。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半月后,一条大型商船在长江口外被劫,本来,海盗们是拿这种有着自卫能力的大船没有办法的,可是现在不同了,面对三条“军舰”,商船哪里有还手之力?

    耻辱啊!

    九月,张镇周调集其他五条战船出海,与海盗“决战”,虽然击沉了十余条海盗的小船,却没有办法打掉自己原来的几条战船,双方反倒势均力敌………海盗虽然只有三条战船,却还有几百条小船可以“打游击”。不仅如此,海盗趁张镇周的后方空虚,反而用近百条小船偷袭,劫去大批军械。

    这些海盗,也是横行海上多年,论起水上功夫,比起张镇周的那些“新兵蛋子”,还要出色得多。

    张镇周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转入守势,任由海盗横行。

    就这样,一直到了大业二十三年(公元六二七年)的三月。

    长江口外,一支由二十多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正在由北向南航行。

    突然,三条海盗大船和近百条小船围了上来。

    半年多,海盗们在海上横行无忌,越发胆大,起先还是抢落单的商船,以后商船不敢单独航行,往往结伴,起先还算奏效,但后来,海盗们连十几条船的大船队也敢抢了。

    但是这一次,他们遇上麻烦了。

    这是由南京的船厂建成的首批东海水师的新船。

    为了接船,张镇周几乎唱起了“空城计”,他在定海的战船上,几乎全是新兵,大多数骨干老兵和一些训练较好的新兵,则由陆路赶到南京,不仅如此,早在去年秋天,周法尚就在北边的东海郡(今江苏连云港)为东海水师建了一个秘密的“训练营”,训练出一千多水手,又从北海水师调派了一百余名骨干,担任东海水师的中下级军官,也派到了南京。

    所以,这支新船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战斗力。

    海战的结果,海盗抢去的三条战船,击沉一艘,夺回两艘………虽然都不同程度受到损伤,但修一修还是可以用的,其他小船被击沉三十余艘,击毙海盗两百余人,俘获三百余人,其余作鸟兽散。而东海水师只有两条战船受到轻微损伤。

    当七天后,战船一路顺风地驶回定远镇,张镇周决定报仇雪耻了。

    首先,他审讯了被俘的海盗,为了震慑海盗,几个“恶贯满盈”的头目被当场斩首,然后是利诱………投降者既往不咎,有功者给予封赏。

    这样一来,上百的海盗立刻选择了一条“光明大道”。

    通过这些投降的海盗,张镇周很快摸清了海盗的情况:

    舟山群岛的海盗,可以分作三股,一股最大的,是南陈一个将军的儿子曾四,有两千来人,盘踞在岱山岛,而官府控制的舟山主岛上,当地大户麻氏其实是与曾四勾结,为曾四通风报信;第二股首领是渔民出身的曹水伯,有一千来人,盘踞在大衢山岛;第三股是一个倭国人,手下有六百多人,不是倭寇就是江洋大盗,人数最少,却是最为凶残,盘踞在嵊泗。

    以前,这三股海盗是各自为政,但是张镇周的官军进驻定海之后,三股势力便联合了起来。

    除了舟山的海盗,南面属于永嘉郡外海的岛屿上,也有好几股海盗………活动在韭山、象山、南田一带的陈三平有五百来人;活动在台州、东麂、渔山一带的熊老黑有三百来人;活动在洞头、玉环一带的有散匪五六百人。

    张镇周决定,先拿盘踞在嵊泗的倭寇开刀。

    东海水师当时所有的二十五条战船全部出击,并从余杭、会稽的鹰扬郎将府征集一千人补入军中………听说打海盗,受海盗之苦的沿海百姓纷纷报名从军,一些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也提供了大笔钱财物资。只有受伤的四条战船和部分兵士留在定海看家。

    四月初一,水师大举出击,数日后抵达了嵊泗海区。面对“泰山压顶”般的隋军水师,嵊泗海盗哪里有还手之力?很快,海盗几乎被肃清,只有一百多残余,投奔了另外两股。

    而趁着水师主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