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百一十三章  河西狼烟
    实力最强的薛延陀、回纥两部都已经归顺,剩下的就好解决了。突厥又不是亲爹,跟着谁混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这方面,大隋比突厥大方多了,何必死心眼?

    漠北宣抚司与铁勒各部,私下都有联络,只是隋军未至,首领们也就心怀观望,而今见是如此,自然是赶紧归顺。少数几个执迷不悟的,韦云起一边武力打击,一边私底下招降纳叛………想当首领的是大有人在。到了八月初,铁勒九部约四十万户,一百六十余万人口全部归附,倒是封了十六个“可汗”、都督,郡公五、县公七、侯爵四,大者四万余户,小者数千户。

    隋军主力在南,铁勒诸部在北,阿史那咄苾龟缩在西边,阿史那俟利弗夹在中间苟延残喘。形势似乎对大隋十分有利。

    五月的太原,虽然没有南方的炎热,却也已经暖了起来。

    前线捷报频传,使得我轻松不少,这一日,带了许安和十几个侍卫微服出了河东道观察使府邸(而今已经是我的临时行宫)。

    从府邸到沈莺寄寓的丁氏别院,还有两里多地,我一不乘马(我的骑术一直不佳),二不乘轿,一行人缓步而行,倒是可以好好看看这一方都会的气象。到太原许久,其实并未真正看看太原城的街景,今日倒是难得的闲情逸致。

    走过一处集市,耳边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小蕊,把那个拿给我看看。”

    我循声望去,却是兰儿和一个贴身的侍女,皆身着男装。

    我在许安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许安立刻差遣了一个侍卫,去唤兰儿过来。

    兰儿见了我,就要请安,被我示意:“在外面,就免了吧。”

    “父……亲大人可是要去莺……莺姨处?”

    “你不必问了,朕……真是不像话,你一个姑娘家,何以穿成这样?”

    兰儿俏皮地一吐舌头:“穿着男装,在外面才方便啊!省了许多麻烦。”

    “看来朕……真是该教你的母……母亲好好管教你了。不好好在家里呆着,跑到外面做什么?”

    “我约了个朋友,一同去晋祠看看,正在等他。”

    “在外面小心些。”

    “想要欺负我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兰儿在宫里,对武学一直比较上心,贵妃说过她多次,她都是我行我素的。

    我摇头苦笑:“你这个样子,不知道将来哪个婆家敢要你。”

    莺儿抚琴吟唱的,正是我极喜欢的《笑傲江湖》,巧儿趴在我的膝头上,捋我的胡子玩耍。

    莺儿一曲吟完,见巧儿的样子,嗔声斥道:“巧儿,不要失礼。”

    “又不是在宫中,无妨,无妨。”我说道,把巧儿抱起,在她的小脸上亲了一口。

    “虽是宫外,总不能失了礼仪。”沈莺将孩子抱过。

    “你啊,反倒越来越拘束了。”

    “你近来气色,倒是比在东都时候,更要好上几分。”

    “北边战事不错,自然宽心。前日接的张须陀的捷报,说是你哥哥领人攻破了突厥王庭,虽然不曾擒得阿史那俟利弗,却也大挫突厥人的威风。”

    沈莺闻言,关切地问道:“哥哥可好?”

    “你放宽心,他已经平安回到了定襄,我已经下旨,封他冠军侯,这可是当年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封号。”

    “你如此抬举他,我只怕遭人妒忌。”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沈莺如今,的确是处处小心。

    “以他封公亦无不可,而今只是个侯爵,已经是委屈了。”

    北线战火纷飞,南线自然也不能平静。

    不过,由于阿史那咄苾和阿史那俟利弗都已经非常小心,捕捉大规模歼敌的战机,也就变得十分困难了。

    隋军的骑兵,大致分作三万人一股,在漠北搜索了两个月,却始终未能找到敌军主力。期间倒是发现了些突厥部落,将其迁至漠南或者漠北若干被隋军较为严密地控制了的地区,连上此前所迁,达到十万余户。

    本着“以突治突”,西部原本被阿史那咄苾控制的一部分地区,被划给了阿史那达度,而阿史那钵苾和阿史那叱吉的地盘,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隋军在漠北挑选了几个水草丰美之地,建立起新的基地。与漠南不同,漠北的基地并没有什么牢固的土城,只是围了两层拒马,以防卫步兵。漠北基地数量少,但驻军则要多上许多。

    漠北不筑土城,是因为到了冬季,大军难以逗留,留下土城,反而可能“资敌”。

    至于安全,每处基地,都有三营步兵,凭借拒马和强弩,以阿史那俟利弗或者阿史那咄苾目前的实力,要想攻破,实在也不是什么易事。

    六月中旬的陇右,骄阳似火。

    自西汉武帝设郡以来,张掖一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处要地。

    这些年,因为朝廷鼓励与西域的贸易,张掖已经愈加繁荣,官道上来往的商队,可谓是络绎不绝。

    这一天的西门外,八品折冲校尉郭定,领了十几个兵士,如往常一般给过往客商勘验“关照”(通关文牒)。虽然已经是正午时分,关前依旧排着长长的队伍。

    突然,商队中有人发出惊呼,原本井然的队伍也骚动起来。郭定抬眼望去,北方可见一股漫天的黄沙。

    “大沙暴?”郭定暗想,可是看看今日的天气,浑然不似平日里沙暴来临时的天气。

    隐隐的,郭定感觉到大地在颤抖。

    突然,城楼上的士兵发出警报:“突厥人!突厥人!”

    这时,已经可以清楚地听到马蹄声了。

    守城的隋军费了很大的力气关闭城门,收起吊桥,突厥人就已经冲到了护城河边。方才郭定坐过的那个草棚,顷刻间便已被踏平。

    城外,尚有许多的商队来不及进城………为了及时关闭城门,很多的商队被挡在了外面,此刻浑如一群待宰的羔羊,转瞬被狂暴的突厥人吞噬的干干净净。

    阿史那咄苾出动八万骑兵,侵入陇右。

    这是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原本,大家都以为,突厥人而今自保都已困难,遑论出击?

    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突厥人天生就是战士,或者说,是强盗。

    对于他们,攻击是最好的防守这样的话未必有,但这样的观念,却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

    相比之下,陇右的确是软肋。

    隋军的主力,西起五原,向东抵辽西而转北直至呼伦贝尔湖。

    但是五原以西,正如我前面所述,布置的军力,不过两万左右,且多数并非精锐,防范的重心,也在西面的西突厥而非北面。

    而五原以西的陇右,却与东突厥有着近千里的交界,只是因为地广人稀,又是大漠,水草不丰,以致被忽视了。

    按照朝廷的规制,郡丞虽然是一郡的副职,却是要负责指挥一郡兵马。

    张掖因为是边关要地,倒是也有一千战斗力有限的地方部队。

    出任张掖郡丞的年轻人,名叫柴绍,正是唐国公李渊的女婿。柴绍本承父辈之荫,有个不大的功名,却也算上进之人,大业十年开科取士,他是第一批的进士,分到陇右某县做县丞,政声颇佳,又有自己家和老丈人的双重人脉,几年下来,倒也做到了从四品的郡丞。要知道当时,武将积功升迁很快,文官则要慢得多。

    柴绍整顿守军,又急忙发动当地强壮百姓上城助守,不过也只数千人而已。

    郡守已然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柴郡丞,敌军势大,如何是好?”

    “大人不必惊慌,适才下官已经趁敌未至,派出了一批快马,通知各县严守城池,各护百姓,并且转警敦煌、武威等郡。”

    “哎呀柴大人,其他郡县,自保都难,本官心忧的,乃是如何能够保得张掖城平安。”郡守急得已然是满头大汗。

    “大人,朝廷塘报,我军多次大捷,突厥元气大伤,此番来犯,不过是狗急跳墙,想来数万来犯之敌,此刻全在我张掖城下,其他各郡趁此时机,坚壁清野,河西虽然广阔,然出产有限,只要敌不能得资,必难持久。”

    “柴大人虽然言之有理,然今敌已在城下,如何可得持久?”

    “我已经令报讯敦煌的信使,要继续换驿马转伊吾郡鱼大人处,武威等郡,也必会转奏朝廷。”

    “可这远水救不了近火啊!即便鱼大人能来,他手中官军,也极有限。”

    柴绍一笑:“下官给鱼大人的奏报里,是请大人严守敦煌等处,不必来援。”

    “哎呀!”郡守闻言,愈加紧张了,“我张掖城小兵寡,大军不能来援,却当如何是好?”

    “大人放心。鱼大人有西防之职,手中兵马,又是有限,贸然来援,不仅不能解张掖之围,恐将为敌所乘。但是下官以为,朝廷必不会弃张掖于不顾。”

    “可是柴大人,朝廷就是从五原调大军来,只怕也得旬月。”

    “大人,下官以项上人头担保,若不能守到援军解围,这头颅,大人尽管拿去。”

    郡守苦笑道:“柴大人,张掖若是不保,我这头颅还不知道在哪里,如何管得柴大人的头颅?也罢,一切仰仗柴大人,希望能够如大人所言。”

第一百一十四章  收服黑水
    征讨黑水虽然是四月间,但是大军集结出征,却也已经到了五月。五月,正是东北苦寒之地用兵的适宜季节。

    当时的黑水,西为思慕部,活动在今天的黑龙江北岸西伯利亚地区;东为莫拽皆部,活动在黑龙江下游的东岸;北为郡利部,活动在黑龙江入海口;南有南北黑水两部,活动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两岸。还有窟说部,活动在今天的俄罗斯萨哈林岛(即库页岛)。其实黑水靺鞨原本还有南方乌苏里江两岸的越喜部,不过该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归附了大隋,首领受封为越喜都督,归都护靺鞨将军府节制。

    按照部署,李子雄的室韦军负责攻打思慕部,李密的靺鞨军负责攻打南北黑水和莫拽皆部,去年骚扰隋地的,主要是这四部。

    五月上旬,李密军在两水交汇之地(今俄罗斯伯力一带)击败南北黑水部联军,“斩俘逾千”,不久,南黑水首先归顺。然而十天以后,却在山地丛林中被北黑水和莫拽皆部联军设伏,损失三千之众(主要还是靺鞨人)。南黑水复叛,李密领军退回两水交汇之地,立下城寨。六月初,黑水三部两万余人攻打城寨,却损失近半………这些黑水勇士太小看隋军守城之能了,不过夜怨不得他们,他们以前根本连像样的城都没有见过。靺鞨都督们的“城”,除了南部几个还不错,其他的连“土围子”都算不上。

    不过畏于山地丛林黑水人设伏,李密也不敢率军轻入。

    相对而言,反倒是李子雄的西路,进展要顺利得多。

    剿抚相济,这是李子雄在征室韦时就已经用的得心应手的。

    五月中,李子雄领兵大败思慕部,斩首千级,俘两千人。

    要想不战而屈人之兵,首先得要展示实力,先树威,然后才可“议和”。

    很快,李子雄把两千俘虏全部放了回去。

    放俘,既是树恩,也是扬威。

    这一招,的确使得思慕部人心浮动。但是思慕部的大酋长依旧不愿俯首称臣。

    首战大胜后,李子雄领兵驻扎在“河边之地”………今俄罗斯远东地区布列亚河与黑龙江交汇处。五月底,思慕部大酋长领兵攻击隋军,反被击败,又损失三千之众。数日后,李子雄再释放被俘者千余。

    六月初,思慕部大酋长塔格塔之弟塔姆提葛联络小酋长七人,擒塔格塔和不愿归附的小酋长四人,归降李子雄。李子雄奏报朝廷,封塔姆提葛大思慕部都督,领八部,又开释塔格塔等,立为小思慕部都督,领四部,思慕部遂平,却是后话。

    同样是在六月,李密出兵袭击南黑水部,擒斩南黑水部大酋长罗帕,立其侄阿佳为南黑水部都督。那阿佳早已暗中与隋军暗通款曲,李密得以收服南黑水,却是因为阿佳暗为内应。罗帕子阿力克领部众千余北走,投奔莫拽皆部,莫拽皆部大酋长以女妻之。

    六月,陇右张掖。

    柴绍把困在城中的数十支商队首领召集起来。

    “诸位,突厥人贪婪残暴,诸位想必已经看到了,日前不能逃入城内的几支商队,人员皆为所杀,货物全被抢走,倘使张掖城破,诸位可以想见。”

    商人们议论纷纷,一个汉人商队首领道:“大人,今突厥犯境,我等既为大隋子民,当为国家效力,大人但有所需,我等愿为驱驰。”其他几个汉人商队首领也纷纷点头称是。

    相比之下,西域商人并不愿卷入大隋与突厥的战事。

    “大人,我等皆是商旅,实在不想无妄卷入战火。”

    “诸位,”柴绍道,“并非本官强要诸位与突厥为敌,只是而今诸位被困在这孤城之内,只怕是身不由己。自然,诸位如能为我大隋效力,我华夏礼仪之邦,必不忘投桃报李。本官自当奏报朝廷,不仅豁免货物应缴的一切税务,还可另行赏赐。今天子仁德,必当应允。若是有异议者,本官也不能勉强……”柴绍扫了一眼,“本官即可礼送出城。”

    此刻出城是何下场,不问可知。那些西域商人纷纷道:“突厥人贪暴,我等愿为大隋效力。”

    柴绍闻言笑道:“本官早知诸位绝非不明事理之人,在此代朝廷先行谢过。诸位勿忧,突厥败去,则张掖又成通途,此行往西,虽为突厥,但东西各不相属,相互多有征伐,大家无需担心因为得罪了东边的也得罪了西边的。”

    要知古时商旅,路途艰险,不免遇上劫掠,故而商队都有自卫的武装,每队少者数十,多者百余,甚至有数百人之多的,皆视商队的规模而定。此刻城中数十支商队,无异于为柴绍增添了两三千有战斗力的武装。

    因此,突厥人的第一次攻城,被张掖的守卫者顺利地挡了回去。

    第三日,突厥人派出骑兵,分往四乡抢掠,但周围郡县早已闻警,百姓大多或躲入城池,或避于山林,坚壁清野,只有边远地方的少数百姓,没有得到警报,未及躲避,突厥杀戮千余口,得到的东西,实在有限。

    后面两日,突厥以主力围困张掖郡城,分出小股,去打周围的几个县城。县城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驻军,但陇右民风,一向彪悍,保命保家,自然出力,突厥动用的兵力又过小,反而被击退。

    嗣后半月间,突厥人围困张掖甚急,柴绍组织城中军民全力抵御。

    五原城,杨义臣的大营。

    “诸位将军,陇右道张掖郡传来紧急军报,阿史那咄苾出动近十万大军,突袭张掖,张掖地方官员派出信使,前来本军求援。”右武卫大将军秦琼

    “大帅,依例各地急报,应当送往朝廷,何以径直送入军前,末将担心有诈。”一员将领说道。

    “张掖郡郡丞柴绍,其父与我旧识,本帅识其笔迹,此番张掖传书,正是柴绍亲笔,且书中提及若干私事,非亲历者不能知之,当是千真万确。”杨义臣道。

    原来柴绍也知军情紧急,如果向朝廷请援,由东都转至太原,再抽调兵马来援,不免旷日持久,陇右附近,只有杨义臣是兵多将广。所以,他在向东都告急的同时,也向杨义臣处派出了信使,并且亲笔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柴绍本是贵胄子弟出身,其父、岳父与杨义臣皆有私交,读到这封信,杨义臣于公于私,都难有不救的道理。

    “只是大帅,依例,调动大批军马,需要朝廷许可,我部若是私自调动,恐日后朝廷怪罪。”

    未等杨义臣发话,行军总管、左骁骑卫大将军屈突通朗声道:“此番出兵,圣上已经言明,各路统帅,有先斩后奏,便宜行事之权,重在歼灭突厥主力。今我军遍寻阿史那咄苾不得,今彼集于张掖,我安有坐视不顾之理?寇在何处,我当在何处。”

    此言既出,众将再无异议,当下议定,调右武卫大将军秦琼领已在五原休整多时的所部右武卫及榆林、云中两镇和稽胡右营骑兵,并加强阿史那社尔的一万突厥骑兵、右翊卫一万两千骑兵,近四万兵力,救援张掖。

    右武卫、右翊卫步兵,驻防漠南诸土城。

    屈突通领右骁卫左骁骑卫两卫,继续在漠北寻找突厥人。

    右武侯卫及夏州、银川两镇,随杨义臣坐镇五原,并命关内道诸郡加强戒备,以防突厥人蹿来侵袭。

    太原行在,也收到了东都转来的张掖急报,我正欲传令杨义臣就近驰援,杨义臣的折子也已经到了。援救张掖有秦琼、杜伏威、阿史那社尔一干虎将,我也就放下心来。

    时间很快到了七月。

    七月初三,李密、李子雄两部夹击北黑水和莫拽皆部联军,斩敌千余,俘两千人,北黑水部大酋长力塔的儿子、弟弟也在被俘之列,李子雄召见力塔的儿子、弟弟,各赐百金,将北黑水部俘虏八百余人全部释放,却继续扣押莫拽皆部的千余俘虏。

    这是很简单的“离间计”,可惜黑水人不懂,莫拽皆部大酋长见隋军对北黑水部又是放人又是赐金,而自己的人却不见踪影,不免疑心,找到力塔质问,力塔哪里答得出?莫拽皆部于是与北黑水部分营驻扎。过了不两日,隋军起兵来攻,却只打莫拽皆部的营地,攻了小半日,撤军而去。

    这一日,莫拽皆部大酋长正在营中巡查,却见几个手下扶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人过来,走近一看,却是自己前些时被俘去的一个部将。

    部将讲了自己是如何被隋军俘去关押,又是如何被审讯,最后如何趁机逃出。

    最要紧的,是部将讲了一个大秘密。当日他被隋军将军审问时,跪在帐外等候,隐约听见帐中议论,部将虽然不通汉语,但是其中一人,却是用的黑水靺鞨的言语,那人自称是北黑水大酋长力塔的使者,说什么隋军大仁大义,力塔愿意率部归顺之类,并表示什么“五日后愿做前锋,随大军讨灭莫拽皆部”之类。

    这一类让俘虏“无意”中找到机会听到“机密”,再“幸运”地找到“机会”脱逃回去报讯,实在是“离间计”里最常用的把戏。

    可是这种把戏用来对付莫拽皆部,实在是管用得很。

    大酋长一算日子,五日之后,正是明日。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当夜,莫拽皆部突然袭击北黑水部,北黑水部猝不及防,被杀死千人,掳去数百人,连力塔都险些被杀死,“幸好”一支隋军“及时”出现在北黑水部营地附近,莫拽皆部才仓促退走。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元气大伤的力塔“感激涕零”,主动请求归附,隋军大度地“既往不咎”,接受归顺,并且仍命力塔统领旧部。过了些日子,自然有朝廷旨意,册封力塔做北黑水部的都督。

第一百一十五章  张掖烽火
    就在此时,李子雄的后方出事了………北方的郡利部抢掠思慕部。

    本来,在北方部族之间,这一类抢掠是常有的事情,思慕部以往也没少干过抢劫郡利人的事情。但是而今情形不同了,思慕部已经是大隋的“子民”。

    不仅如此,郡利人还不知深浅,顺手把隋军在思慕部的一个后方粮库洗劫一空,抢走粮食近千石,马匹数十匹,杀死隋军百人。

    本来,这样的损失并不算大。

    但是,思慕等部新附,大隋正要立威。

    何况,大隋正好找不到打郡利部的借口呢………侵扰南方的粟末靺鞨,郡利部并未参与,如此机会,怎能轻易放过。

    于是,李子雄转头向北,和大小思慕部一同出兵,讨伐郡利部。

    至于莫拽皆部,就留给李密了,南北黑水部,现在已经由莫拽皆部的盟友变成了李密的盟友。南黑水倒还罢了,北黑水肚子里正憋着一股气呢!

    七月初,陇右。

    张掖被困已经半月。

    郡守已经不似前些日子那般紧张,郡守府里,居然摆出了酒宴。

    柴绍带着几十个兵士进到郡守府后堂,郡守正在与几十个下属和地方缙绅饮宴。

    士兵们守在门外,柴绍一身戎装,大步入堂。

    “柴郡丞,”郡守道,“今日老夫生辰,曾派人到府上送帖子,说是郡丞忙于防务,无暇赴宴,老夫深感遗憾,今日既然赶上,就请入座,饮上几杯。”

    柴绍拱手道:“下官恭贺大人寿辰,只是甲胄在身,恕不能行礼。柴某此来,却非赴宴。”他忽然正色道,“突厥围城,已经半月,库中存粮,几近殆净,寻常百姓家中,更是许多颗粒无存,若是再过几日,恐张掖城中,将会有易子而食的惨事。下官无奈,只好采取征集余粮的下策,城中所有粮食,一律交公,统一调配。”

    他环视四周,酒桌上众人已然变色,柴绍只当没有看见,继续说道:“下官家中,有余粮二十石,已然献出。这张掖城中,此刻恐怕也只有在座诸位,家中尚有余粮。今日正好诸位士绅都在,柴某只好冒昧。大人,下官得知府中尚有余粮五十石,还请大人做个表率,先行交出。”

    郡守脸色已经涨成猪肝色:“柴绍,你……岂有此理……我府中是有些粮食,可是本官府中,还有近百口人要吃饭……”

    “大人,五十石,足够百口人一月所食!说到人,下官知道贵府尚有健壮奴仆十余人,正想请大人放他们出府,为国效力。”

    “柴绍,你……你……本官好歹也是你的上官。”

    “大人,军民若是无粮,则张掖必不能保,到那时,大人还能够做柴某的上官吗?”他又环视一下四周,“诸位府中,不要说些许粮食,就是各位的身家性命,娇妻美妾,只怕也难以保全!”

    席间有些明事理的官吏缙绅闻听,立刻表态,愿意献粮,更有几个表示愿意出钱慰问守城将士。可是还有不少依然在观望郡守的态度。

    柴绍已经懒得再去啰嗦了,他一挥手,十几个兵士进来,郡守见状,只得说道:“既是为了保住城池,本官岂有吝啬家财之理?”

    郡守既已如此,其他人自然无法再反对。

    柴绍此举,募得粮食两千石(约合今天的十二万斤),此刻张掖城中,还有军民连同商队还有两万人,控制着用,至少还可支应十日。

    此刻城外的突厥人,缺粮也很严重。

    突厥人长途远来,身边并没有带粮食,走到哪抢到哪,是突厥人一贯的作风。

    可惜,陇右历来都不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而六月,粮食也没有到收获季节,加上坚壁清野,突厥人只从张掖附近,搜罗到不到一百万斤粮食,倒是还抢到四五千匹马和万余头牛羊………河西走廊是中原王朝主要的产马区,只是而今多数成年的健马已经被大军征去,剩下的,突厥来时,牧民们又放跑不少。

    不到一百万斤的粮食和万余头牛羊供给八万人的大军,半个月下来,自然也所剩无几了,突厥人再往下,就只好杀马了。

    所以,就在柴绍募集粮食的第三天,突厥人对张掖发起了最大规模的攻势。

    现在,就是柴绍,也已经是忧心忡忡了。

    他看到突厥人的身上都背着一个袋子,冲到护城河前,就把袋子扔在河里,袋子里装满了土石。用不了多久,突厥人就可以在护城河里填出几条大路。

    张掖守军也装备了百十把连弩和同样数量的神臂弓,仅此而已,剩下的,就只有一些普通的弓箭了。这样的火力,显然难以阻挡蜂拥而至的突厥人。

    在柴绍的督战下,张掖军民在奋力抵抗。突厥人已经冲过了护城河,搭起云梯,张掖百姓拆掉房子,用砖瓦迎击敌军。

    毕竟是众寡悬殊,眼看着,已经有一些突厥人登上了城墙。

    更要命的是,北门竟然被突厥人用大木头撞开,那里只有两百多守军,而柴绍手中,已经无兵可派。

    就在此时,张掖城中,突然杀来数千人,手持棍棒、铡草刀等,冲向北门。

    领头的,却是一名身着战袍的女子,正是柴绍的夫人李氏。

    而这数千人的队伍,竟然大半都是壮年女子,还有一些五十多岁的老叟和十几岁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竟然将北门堵住。柴绍急忙将所有的连弩和神臂弓都调往北城墙,阻住突厥人的后续部队。

    城上的守军掷下燃烧的大木头,燃烧着的木头挡住了蜂拥而至的突厥骑兵。城内居民借着这段时间,把北门附近的房屋拆除,用砖石封死了城门。

    其他几处城门,百姓们也用砖石把门挡住,以防突厥人故技重施。

    阿史那咄苾督率部下猛攻不下,恼羞成怒:“小小张掖,竟然如此顽固,我一定要拿下此城,男子一个不留,女子财帛,尔等可自取之!”

    血战至日落,城下的突厥人已经损失逾万,但城中军民,战死者也有三千,当日的一千郡兵,存者十不足二。

    突厥人依旧强攻不止。护城河早已经不再是突厥人的障碍,而守军的箭矢,也已经损耗几近。

    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幸而在这时,秦琼统带的援军终于赶到了。

    虽然已经是入夜时分,援军还是立刻投入了攻击。秦琼命令所部,一律不得出声,但有开口者,必是敌军,“径自杀之”。

    隋军的突然打击,令突厥人陷入了混乱,黑暗中也不知道来的有多少人,阿史那咄苾只得命撤围张掖,往北而去,秦琼率部紧追不舍,一路斩敌数千人。直到第二日拂晓,阿史那咄苾才发现追击自己的隋军不足四万,而自己所部,虽然损失不小,却还有六万余众,超出隋军甚多,下令回军迎战。

    阿史那咄苾还没有见识过骑弩的厉害,如果是步利设,此时一定是能跑多远就跑多远。

    所以,当隋军的骑弩射出一阵箭雨的时候,阿史那咄苾慌神了。数千骑兵,还未接战,就已经倒下。

    没有办法,只能扭头再逃。

    其实此时阿史那咄苾倒应该继续冲上前,因为隋军骑弩的威力,就在第一波,以后上箭,只有一支,威力要减去许多。

    但是阿史那咄苾已经被第一波箭雨吓住了。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突厥军侧翼,突然又杀出一支隋军。原来鱼俱罗早已经领了一万骑兵,驻扎在张掖西北百里之外,只是因突厥军势大,未敢轻援。昨夜探马报来,说突厥军突然大乱,料是朝廷派来援军,估计阿史那咄苾必然北去,便将军马布置在阿史那咄苾北返的路上,果然遇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