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大将军方至,不知敌军却是何等情形?”
“暹罗军八万,南方诸邦,有四五万,又裹胁下国部分百姓,也有万人,约莫是十四万。”
“今敌众而我寡,此不利一也;我远来而彼待劳,此不利二也;本军虽多出于滇地,然对于南方气候,仍有不适,此不利三也。然,我坐守坚城,此利一;南地百姓翘首以盼故主,此利二;皇上圣明,已令安南都护出兵策应,此利三。我军不可操之过急,假以时日,南远公必可收复失地。”
“皇上已令安南都护出兵?”骠国王闻言大喜,“皇上圣明!皇上圣明!皇上和康国公再造之恩,小王没齿难忘!今后定当忠心耿耿,效忠天朝。”
骠国王立刻下令,在王宫摆下盛宴,款待杨玄挺等援军正七品以上将领。酒过三巡,却又安排了一班女子侍奉,将领们多是粗豪之人,不少还是夷人出身,如今美人在怀,哪里有推辞的道理?
大批隋军的到来,使得暹罗…南缅联军吃惊不小,暹罗将军提出趁隋军立足未稳,抢先发动全面攻击。先前的两次攻城,暹罗军都是驱使南缅军打头阵,南缅军吃够了隋军苦头,不肯再战,纷纷要求退回南部。
正在争执不下,却又发生了被征召的骠国士兵与暹罗军火并的事情。
原来,杨玄挺到了曼德勒之后,就叫骠国王派出细作,策反被暹罗征召的骠国士兵。这些骠国士兵大多都是被强征而来,平时又总被暹罗人欺压,早怀不满,不少人果然蠢蠢欲动,却被暹罗人发觉,加以弹压,要收缴武器,骠国士兵自然不肯交,以致发生武力冲突,骠国士兵到底人数少,落在下风,剩下四五千人逃出,在骠国军队和隋军支援下,撤到曼德勒西郊,整编补入骠国军队。
此役,虽然没有起到大的效果,但激起了占领区骠国百姓对暹罗军的强烈不满,在后方袭击小股暹罗军的事情层出不穷。
东都郊外的“双燕山庄”外,邙山被皑皑的白雪覆盖着。湖衣和玉书正在陪着我赏这雪景。
“皇上,您看,那梅花开得正艳。这样冷的天,也有花开吗?”湖衣惊声道。
“你是江南来的,可见过这北国佳景?”我说道,“这腊梅,越是严寒,开得越艳,比起寻常的春梅,尤见风骨。玉书,你的书画极佳,不妨以此作画。”
“奴婢领旨。”
“玉书啊,你来自扬州,可曾见过这腊梅?”
“奴婢不曾见过,却听母亲说起。”
“唔,”我见玉书突然间神色恍惚,想是突然提到母亲,勾起无限回忆。“你陪朕,也已经一年有余了,还未曾听你提起过家人。”
“奴婢出身微贱,不敢有辱圣听。”
“你的母亲,可还在?”
玉书突然跪倒在雪地中:“玉书年余来蒙皇上垂怜,锦衣玉食,可怜母亲,仍在勾栏之中受尽凌辱,每忆及此,奴婢心中,便如刀割……”玉书已经泣不成声。
玉书的身世,令我大吃一惊。
玉书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但是知道自己母亲的姓………司马。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五八零年)五月,随国公杨坚以小皇帝“外公”的身份出任左大丞相,掌握大权,激起了另外一位“外公”(其实都不是亲的)蜀国公尉迟迥的不满,六月,尉迟迥以邺城(今河北临漳)为根据地起兵反对杨坚(尉迟恭所谓与隋的“世仇”,正源于此),不久,时任郧州(今湖北安陆)总管的司马消难(当时皇帝的国丈,皇后的父亲)也起兵响应尉迟迥。八月,尉迟迥兵败被杀,司马消难随后也兵败,投奔南朝的陈,他当皇后的女儿司马令姬被废,贬为平民。
大定元年(公元五八一年)二月十四日,八岁的周静帝正式将皇位“禅让”给已经改封随王的“外公”杨坚,北周灭亡,隋朝建立,年号开皇。
开皇八年(公元五八八年,陈后主祯明二年)十一月,杨坚任命时年不满二十岁的晋王杨广为淮南行省尚书令,统领五十万大军南下伐陈,统一全国。第二年正月,隋军攻克建康,陈后主被俘,南陈灭亡。避难于南朝的司马消难终于还是做了俘虏,被押解回长安,杨坚把这位昔日的同僚派到妓院做“龟奴”,二十天后又“宽宏大量”地将他赦免,没几天,司马消难就死了。
而司马消难的家眷,作为“逆臣”的家属,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宽大了………男子终身为奴,女子则没入娼门。
司马消难年仅十三岁的小女儿,也被发配到扬州(杨广时期改称江都郡)的一家官办妓院里,如今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她怀过好几个孩子,有的没有生下来,有的生下来就夭折了,还有一个男孩,出生不过半月,就被夺走,下落不明,多半是被卖了。玉书是第五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孩子,因为是女孩,妓院才把她留了下来,长到十一岁,又被一家高档的“馆阁”看中,花高价买了去“培养”。至于这些孩子的父亲都是谁,自然是无从知晓。
第一百一十一章 再战北方
不胜唏嘘之下,我也问了湖衣的身世。与玉书不同,她已经不记得自己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了,只记得十岁那年,就被“叔叔”卖到了“馆阁”中。
十二月二十日,颁诏:历年没入官妓之“罪人”妻女,尽行开复,许其从良,并按一年五千钱(五两银子,虽然少,总胜于无)折算发给“安家费”,年四十以上(婚嫁比较困难)者,加银三十两;为了弥补移民中女性的不足,对于自愿嫁给屯垦移民的,不仅“按良人授田”,更“加银五十两以为嫁赀”,且“官府隐匿其经历,不使人知之”;今后废以官妓入罪之法;停办各地的“官办妓院”。(相比较她们受到的屈辱与剥削………官妓的所得除开维持其基本生存所需,都归官府所有………这些补偿只能算作聊胜于无。)此举虽然受到部分官员尤其是一些地方官的反对,但那些儒学人士则大加赞赏,魏征等皆上书赞之“千年仁德之举,莫过于斯”。在各地监察御史和派出的巡察御史的监督下,这一“仁政”终究是扫除了障碍,推行了下去。
其实因为没有了“来源”,那些官办妓院即使不是立刻被关,时日一长,也只能也逐渐“歇业”,房产被官府或拍卖,或移作他用。
这道诏书,使数千女子得以解脱,其中半数以上,嫁作了移民之妇………当时民间不耻改嫁,但当过妓女,终归是不光彩的事,留在当地,难免被人歧视,倒不如远走高飞。
至于玉书的母亲,被暗中接到东都,在“双燕山庄”旁一处新建的农舍中安顿下来。
因为严寒,北方的战火暂时平息了。
然而温暖的南方,自然是另外一个样子。
十二月里,安南都护大将军冯盎就已经接到了圣旨,经过一番筹备,大业十六年(公元六二零年)正月中,安南都护完成了军事调动:
南路,以水陆真腊军两万,林邑军一万,隋军三千,袭扰暹罗东境;
北路,以南北文单军两万,隋军五千,袭扰暹罗北境。
不过,冯盎得到的旨意,是“兴兵扰境,作猛虎在山之势,不可深入。”
毕竟,冯盎的兵力,不过五万余,隋军更是只有八千。
中国古代用兵,最讲究韬略,韬略之一,便是虚张声势,以少示多。
所以,暹罗王得到的报告,是“隋军三万,文单、真腊、林邑等军六七万,有大举犯境之势。”
这实在是让暹罗王大惊,暹罗虽然是“大国”,能出动的兵力,不过十余万,其中十万主力(现在还有七八万),都用在了骠国,国内兵力空虚。
所以,他能够做的,只能是将主力从骠国撤回。
杨玄挺很快就得知了暹罗军拔营准备撤退的消息。
“南远公,现在到了你收复失地的时候了。”
隋军和骠国军队很快对暹罗…南缅联军发动了反攻,而在骠国南方,老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截击撤退的敌军。
所谓“兵败如山倒”,到二月初,暹罗军还剩不足五万人,撤到了骠国和暹罗的边界。
暹罗王派出使者议和。
和议很快达成了:暹罗赔偿给骠国大笔财物、粮食;暹罗交出逃到他那里的骠国叛臣………下场可想而知:被大象踩死;暹罗从此和骠国、文单等一样,做大隋的藩属;暹罗和骠国划分边界,互不相侵;作为一个附加条件,暹罗不得入侵南方的小国赤土、盘盘国,因为赤土和盘盘早已经向大隋称臣纳贡,而近年来一直担心正在崛起的暹罗的威胁。总的来讲,和平条款并不算苛刻。
要维持在一个地区的霸权,就必须搞好平衡。暹罗和骠国,就是一种平衡。
没有了暹罗的干涉,接下来在隋的援助下,骠国对南缅几个小王国的“统一”十分顺利。在杨玄挺的建议下,骠国王给投降的小国王们都授予了官爵。为了表示感谢,在遥远的南缅,邻近暹罗的地区,隋的一个新的兵镇………定南镇(今缅甸毛淡棉港,驻军千人,所以总兵只是正六品的折冲郎将,一个相同品级的文官则被任命为)和一个小规模的移民点(两百户来自昆明、大理郡的农民)被允许设立起来。
二月,步利设的一支万余人的骑兵袭击了中路隋军的一支运输队,靠着强弩(隋军很重视运输安全,每次运输动用的兵力都在八千人以上)和邻近土城守军的及时出援,突厥人被打退,损失了两千多人,不过因为事出突然,隋军也有近似的伤亡。
寒冷尚未散去,北国的冰雪尚未融化,战火又被重新点燃。
于是,还在二月底,圣驾就从东都返回了太原。
新的一年,该怎样谋划这场决定着中原与草原,汉族与突厥命运的大战?
通过兴建土城,隋军已经控制了五原、定襄两座边关要塞以北五百里的地域。
但是,战争是不可能靠筑城打赢的。
而今隋军的土城,已经到了大漠的南边(那时候生态环境比现在好些,沙漠的位置比现在要偏北,面积也小些),在茫茫大漠中,如何修筑土城?
即便修了,面对如此广大的地区,又要修多少城,驻多少兵?必须消灭突厥的有生力量,否则,占地虽多,却是处处设防,处处被动。
当然,这并不是说修土城无意义,有了土城,隋军的步兵才可以扬长避短。并且,土城修到了大漠边缘,也意味着隋军的前进基地北进了五百里,到了大漠边缘。
跨漠作战,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后方基地。
所以,这一次到了太原,我没有住在城郊的晋阳宫,而是住进了城里。
然后,我把沈光、宇文成都等叫了进来。
“朕已命张尚书等,出动骑兵,攻击漠北,然他们大军机动,多有不便,朕意再用一支奇兵。骁果左卫将军沈光,任行军总管,千牛左卫中郎将宇文成都,调任骁果右卫检校将军、行军副总管,出动骁果两卫,加上朕的千牛左卫,抽调裴元庆、王雄诞和阚棱等三十人,充作佐领。史大奈将军最知突厥,朕已经下旨张须陀,调史大奈及所部五千骑兵,到你等军前听用。史将军百战之将,尔等要多听他的意见。”
沈光等闻言,又喜又惊,喜得是可以上阵建功,惊得是事出突然。
沈光道:“臣等乃是皇上亲卫,安敢轻离左右?”
“无妨,朕身边,还有四卫御林,晋阳守军,亦有上千,邻近郡县,还有河东军马,不下万人,而太原城池高固,无十万人,能奈之何?阿史那俟利弗等强弩之末,惶惶不可终日,如何敢大举南下,即便有此胆量,我沿途之军,不下数十万。尔等虽并不过万余,但骁果勇士,皆是以一当十,史大奈的定襄骑兵,又是我大隋骑兵中最能战者,朕期盼尔等旗开得胜,马到功成!”
沈光等皆俯身道:“臣等当效汉之霍去病,勒石燕然山!”
本年北征的第一仗,却是张须陀的麾下打的。
三月初十,漠北。
自交兵以来,一直没有捞到什么像样的仗打,月前的一仗,又是个两败俱伤,左武卫大将军罗士信的心中,早已经憋了一肚子气。跨越大漠作战的旨意一下,他就主动请缨,领了两卫的骑兵,一共三万人,充当前锋。
而今,他和部属们已经在漠北行进了六七天了,几天来,遇到的小股突厥骑兵,只有数百人,远远望见隋军,就逃得无影无踪。如果一两天里还没有找到突厥人,他就只能无功而返,先撤回漠南补充给养。
就在罗士信郁闷的时候,他终于遇到了战机。
几次和隋军作战,都没有什么战绩,步利设也很郁闷。想想自己当初有二十几万铁骑,何等威风,而今却只剩下不到五万人,还得东躲西藏,这叫什么事?所以,当派出去的探子回报,发现了大约三万隋军骑兵,并且附近百余里内再无其他隋军时,步利设下定决心………干他一家伙。
你们南人不就仗着弩厉害么?没有了步军方阵的强弩,你们的骑兵,在我们天之骄子的眼里,根本不算什么!况且,我的人马虽然不足五万,但比起隋军,还是要多上不少。
当两军一交手,步利设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罗士信是虎将,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他左武卫的骑兵,在隋军里,即便比不上史大奈的,那也是嗷嗷叫的虎罴之师。
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左武卫的骑兵再厉害,也就一万五,剩下的一万五,可就得打折扣了。
要命的是,隋军又有了新式武器………骑弩。
骑弩,顾名思义,就是骑在马上用的弩。这玩意,也是今年正月以后才陆续运到北方前线,装备部队的,并不是每个骑兵都有,每三人中配一把,三万骑兵,就是一万骑弩。
骑弩的外形,和步兵的连弩差不多,只是还要略小些,可以一只手持弩发射。弩里最初可以装三只箭,发射后,骑在马上,经过训练的骑手单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里装上一支箭是并不困难的。并且,箭在努的箭匣内,不触动机关,绝不会发射,而触动机关,即便是个小孩子,也可以很轻易地发射出去。而射程,可以达到二百五十步以上,精度也比弓箭提高许多。
以往隋军骑兵射箭,比起突厥人有三个劣势………射速慢,射程短,精度差。而骑弩的配备,使隋军骑兵在这三个方面都反超了突厥人。
科技,那是中原的长处。
第一阵箭雨,就是三万支箭射向突厥人,近万的突厥人,或者是马,就在这箭雨中倒下。而在突厥人冲击到他们的强弓可以发挥威力的两百步时,隋军弩手还足以装填发射两回………两万支箭又放倒数千突厥骑手。接下来是互射、接近、短兵相接。当步利设的骑兵和罗士信的骑兵交上手,双方的比例,已经由四万六比三万,变成了三万对两万八。
突厥的弯刀是十分厉害的。
所以,隋军的骑兵配备,讲究的是“一寸长,一寸强”,使用的是比突厥人长得多的武器………狼牙棒、陌刀、长斧、长枪。
当然,这些武器也有弱点,大多数的柄是木质的,砍几下可能被砍断。
借着长的优势,隋军骑兵在最初的交锋中还是占了便宜………突厥人的刀还没有够到隋军的马,就已经被斩落马下。
不过,当战斗进入胶着状态,不少隋军士兵武器的柄终于还是断了。好在他们还备有另外一件武器………腰刀,虽然不如突厥人的弯刀,却也可以自保。
并且,这个时候,双方兵力对比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两万五比两万六。
第一百一十二章 义成公主
隋军中,还有一批勇士。左武卫的骑兵中,有三千力士,他们手中的武器,柄可不是木头,而是铁的。而今,这三千力士在敌军中来回驰突,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当前一个,怒目圆睁,正是大隋出名的一员虎将………罗士信。只见他长枪所指,敌军纷纷落马,饶是突厥人凶悍,见之也是唯恐避之不及。
终于,步利设的精神撑不住了,现在剩下的这些,是他全部的实力,在讲究弱肉强食的草原上,没有实力,就没有立足之地。
步利设下令退军,隋军追出数十里,用一阵弩箭为他们送行。此战,突厥军折损两万余,步利设仅剩下两万骑兵,隋军也损失近万,返回漠南休整。
这一战的意义,并不在于隋军消灭了多少突厥人,而是显示,野战中,隋军骑兵也足以战胜突厥人。
三月十五日,张须陀部主力骑兵五万遭遇阿史那俟利弗部骑兵万余,突厥骑兵望风而逃,隋军追歼其千余,并发现一个数千户的突厥部落,张须陀迁其民两万余,牲畜近百万,移往漠南。
根据我的命令,对于放弃抵抗的突厥部落,一律不得伤害,但是要将其百姓、牲畜移往隋军或盟友控制的地区,以便疲敝突厥的力量。使其“无可役之民,可驱之马,可食之牛羊”。
三月十八日,杨义臣所部两万骑兵驱阿史那咄苾所部牧民万余,牲畜三十余万至漠南,途中遇突厥骑兵万余,交战中,歼敌两千,但突厥牧民四千余,牲畜十万头逃散。
然而,四月初,隋军遭受了一场不小的挫折。东路窦建德一支万余人的骑兵,被小股突厥人诱进了一片沼泽地,五千余人阵亡。
不过,仅仅四天后,窦建德的两万多骑兵和阿史那叱吉的三万骑兵一起,将阿史那俟利弗的一万多骑兵围在哈拉哈河畔(今中蒙边境地区),为了报复,对突厥兵“不允投降,尽数歼灭”。随后,附近的万余突厥牧民被俘,“为酋者(首领)及家眷百余,十岁以下男女童三百归官军,送回关内安置,余众皆交阿史那叱吉辖制。”
至于沈光所部,于三月初五出定襄,却“旬月不知所踪”。
因为季节的原因,韦云起的北线出动要晚的多。
其实,韦云起迟迟未动,还有其他的原因。
李子雄被调走了,一起调走的还有一大批汉军和大半的室韦军。
四月,诏令讨伐黑水。整整一个冬季,黑水靺鞨对粟末靺鞨的骚扰,一直不断。
李子雄领那河镇、室韦镇汉军及室韦军共计五万为北路。
李密领白山镇和靺鞨军共五万为南路。怀远、通定两镇,还有数万靺鞨军,仍防范高句丽,不能轻动。而泸河镇的部队,也从突厥前线调回防备高句丽。
如此一来,韦云起手上的汉军,就只有红山、朝阳两镇了。
敢于如此,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阿史那俟利弗已经元气大伤,想发动大攻势已经极难。再者,阿史那钵苾、铁勒、契丹、霫、奚和室韦等部夷军,可供调遣者仍有十余万众。
其实,韦云起现在要对付的,不是突厥人,而是铁勒。
北方草原上,已经是一片纷乱,九部铁勒,称可汗的倒有十几个。
韦云起首先要对付的,是其中实力较大的薛延陀部。
而此时的薛延陀,倒有三个可汗,一个依附阿史那咄苾,一个自立,还有一部最强,原本也依附阿史那俟利弗的,正是去年在阿史那俟利弗与韦云起激战时不告而别的,而今也是自立门户。
四月初五,漠北。
沈光所部进入突厥境内,已经一月有余,为了掩藏形迹,他们一路避开了小股突厥军和一些部落。为了便于作战,他们没人都备了三匹马,两匹换乘,一匹专驮食物和水。
“沈将军,”宇文成都不无忧虑的说,“带的粮食和水,已经所剩无几了,再这样过得几天,便要杀马了。”
“史将军,你看呢?”
“将军,我部已深入千余里,大漠早已经置于身后,此地水草,当是无虞,只是不能让阿史那俟利弗的人察觉,取食困难,不得已时,只好杀马应急,不妨再盘桓数日,实在不行,再从当地取食,返回漠南。末将以为,阿史那俟利弗的王庭,必在左近。”
“史将军何以知之?”
“突厥王庭虽无城廓,但必选水草丰美之地,又须在居中之处以便策应四方。如末将所料不差,必在附近的大河之旁。”
“望能如将军所言,方不至无功而返,辜负圣意。”沈光道,“传令全军,寻找河流,沿河找寻。”
第二天,正午时分。
一匹快马疾驰而至,一名突厥人打扮的探子翻身下马:“将军,北方十余里外,发现突厥营地。”
“该不是一般的突厥牧民吧。”
“营地占地之广,非一般营地可比,中间的近百顶帐篷,极是华美,且营中女眷甚多,必是突厥贵人所居。”
“可有军马守卫?”史大奈问道。
“估计有数千军士。”
“将军,此必突厥王庭,一般的牧民营地,断无如此多军士守卫,而一般的军营,也不会有如此多的华帐和女眷。”
沈光和宇文成都也都兴奋起来。沈光道:“回去告诉裴郎将,小心隐藏形迹,勿使敌知之,大军黄昏攻击。”
探子领命而去,沈光继续下令:“全军不起烟火,饱食干粮,日将落时攻击。”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突厥人猝不及防,守军虽然拼死抵抗,可是面对这些隋军精锐,所有的抵抗都是徒劳的,仅仅半个时辰之后,就只剩下小股的突厥人还在抵抗了。
沈光和宇文成都领着几百名兵士,逼近突厥人最后顽抗的中心大帐。眼看着突厥兵将被肃清,一个汉人打扮的女子突然走出大帐,操着流利的汉语说道:“可贺顿在此,不得无礼。”
一个身着突厥人打扮,衣着华美的中年女子随后走出帐来,挥了挥手,突厥兵丢下了手中的武器,沈光也慌忙止住部下,上前鞠躬道:“骁果左卫将军沈光,参见义成公主殿下,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行大礼。”
“沈将军免礼,”义成公主淡淡地说道,“将军何以至此?”
“末将奉皇上之命,恭请可汗到东都做客。”
“处罗可汗不在此地。”
沈光也明白阿史那俟利弗必不在此,此地必是突厥王庭,但阿史那俟利弗想是在某处突厥军中。
“末将恭请义成公主省亲东都。”
“不必了,我既已是突厥的可贺顿,这里便是我的家了。”
“这……”沈光有些犹疑,那汉装女子已经大声喝道:“尔等敢对公主无礼?”
义成公主却不搭理,径自望向宇文成都:“这位将军,倒有几分眼熟。”
“末将宇文成都,参见公主殿下。”宇文成都也施礼道。
“唔,不知令尊,乃是宇文述老将军膝下的哪位公子?”
“家父讳化及。”宇文成都忙答到。
“我道眼熟,将军的相貌与令祖父,倒是颇有几分相似。”
天亮前,沈光等撤离了突厥王庭,因为义成公主的要求,所有十岁以下的儿童千余人都被留了下来,沈光还给义成公主留下了三百侍女,三百名突厥卫士,以及大批的牛羊、粮食。在战斗中被杀死的突厥人,也有三四千人,隋军伤亡,不过两百余人。
而此次由王庭虏获的,有七千余人,其中特勤(突厥贵族,相当于公爵,我此前误做特勒,在此更正)五人,特勤以下大小贵族三百余人,并且补足了食物、饮水。
因为俘虏带的多,行军未免较慢,十日后,大军行抵大漠边缘,遇到阿史那俟利弗所部三万余人截击,不过这点兵力,对于沈光的精锐而言,算不得什么,一个时辰下来,突厥军折损近万,沈光部伤亡不足一千,突厥军仓皇北走。只是混乱中,将近一半突厥俘虏逃散,数百逃得慢的,则被杀死。那些贵族因为被看管得紧,倒是一个也没能走脱。
四月底,沈光部返回定襄,裴元庆领命“献俘”太原,而沈光、宇文成都等则驻扎在定襄,准备下一次出击。
不久,诏命封沈光县公爵,宇文成都侯爵,并去掉了“检校”,史大奈、裴元庆等也俱得封赏。
韦云起对薛延陀的政策,仍然是招安为主,首先是向自立的两部抛出了“绣球”………归隋者皆封可汗,任都督,给公爵。
结果,是一派虚与委蛇,一派置之不理。
看来,还是要展现实力。
五月初一,北路隋军对归附阿史那咄苾的西薛延陀部发起攻击,击斩该部可汗,收部众近万户,尚有万户,投奔了实力最大的一部同族中薛延陀部。
初七,东薛延陀部两万户归顺受封,韦云起拨被掳的万户西薛延陀部众给该部。
五月十五日,中薛延陀部犯东薛延陀部。十七日,隋军与东薛延陀部联合,击退中薛延陀部,韦云起遣使严责,发出最后通牒。二十日,中薛延陀部连同新附的西薛延陀部众近五万户归顺。不出一月,薛延陀部八万户归顺隋朝,且被分作上下两部(原东部为下部,居东南,中部为上部,居西北)。薛延陀是铁勒九部中最强大的一部。
接下来,韦云起把目标指向了回纥部。
回纥是铁勒第二强部,有六万户,此时却也分作四部,东部较弱,有不过万余户,在薛延陀归隋后,立刻向隋表示了归顺,接受了册封。
西部是依附阿史那咄苾的,南部依附阿史那俟利弗,北部最强,有两万余户,自立为可汗。
阿史那俟利弗派特勤阿史那塔奇格为北部总管,领所部三万(其时阿史那俟利弗连步利设所部,已经不足二十万,实在拿不出更多),在依附自己的几个铁勒人部落的协助下,防范北部。
就在韦云起收服薛延陀诸部的时候,阿史那塔奇格领着所部和南部回纥以及两个其他的铁勒部落进攻了依附阿史那咄苾的西部回纥。阿史那咄苾本已经集结了五万部众(包括部分铁勒人,他自己的突厥兵力也已经只有十余万),本欲救援西薛延陀部,见阿史那塔奇格要抄自己的后路,只好先抵挡阿史那塔奇格,等到将阿史那塔奇格击退,隋军已经收服了薛延陀。
阿史那咄苾大怒,出兵劫掠属于阿史那俟利弗的部落,阿史那塔奇格自然也集兵相抗。
韦云起趁机于六月初一即起兵攻击西回纥部,平灭该部,三千户逃归其他部落,俘获八千余户归属东回纥。隋军再接再厉,很快就把南回纥击溃,南回纥首领归降,因为部众已经不足万户,虽然也挂名“可汗”、“都督”,只是封到个侯爵。
北回纥很识相,见到其他三部已经都归了隋,也赶紧派来使者,表示效忠。
第一百一十三章 河西狼烟
实力最强的薛延陀、回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