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断指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年后,据马芸的女伴说,就在马芸失踪的那个夏夜江边,罗强和他的一伙小兄弟,也曾走过来主动提出给女孩子们买汽水,只不过被女孩们婉拒了。同样,没有任何证据罗强和马芸的失踪有关,他的小兄弟们都信誓旦旦地说,罗强当晚一直和他们在一起厮混。
薛红燕在罗强的一家时装店里做过营业员。罗强好色远非什么秘密,女友多如繁星,两人是否有过瓜葛,谁都可以猜,但没有人能说得清。
三位少女失踪后,罗强没有显露出任何异样,江湖生活继续。只不过这一次,薛红燕一案的侦破将要走到死胡同时,罗强被锁定为凶手。
罗强符合理论上的凶手,但警方不能因为“理论”给他戴上手铐。
“理论”驱使陈玉栋说服了罗强手下的一位喽啰,请他在罗强身边,留心收集任何同“血巾断指案”有关的证据。有则上报,无则加勉。
罗强是名摄影爱好者,他发家的奠基石之一,就是一家照相馆。陈玉栋的这位眼线,在那家照相馆的暗室里,翻出了三张马芸的照片!
还有薛红燕的几张照片!
从摄影的角度和少女们的表情看,这些照片都是不折不扣的偷拍。消息很快传到陈玉栋耳中。于是在一个宁静的傍晚,二十余名干警兵分两路,大部人马冲入了罗强的家中,对这位崭露头角的流氓大亨实行逮捕,另有几名干警撞开了照相馆暗室的门。
他们发现了更多的少女照片,都是长焦的偷拍照。
包括五年前的倪凤英。
证据确凿,罗强“恰好”关注了血巾断指案的所有被害人,很自然的推论是,他在物色猎物。那些照片,就是他的笔记。罗强对这些照片的来历供认不讳,说自己爱拍美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也算得上犯法吗?
连轴转的审讯,居然没有摧垮罗强的意志,他顽抗到底,他拒不认罪。随着审讯的深入,当初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明开始逐一崩溃,他的小兄弟们见大势已去,也不再信誓旦旦地替他担保清白,事实上,三起失踪案发生的当晚,罗强的下落无人确知。也许他在暗室里洗美女照片,也许他在和无数女朋友之一缠绵,也许他在制造血巾断指案,无数的可能,唯一缺的是确凿的清白证明。
但罗强依旧抗拒,依旧冷静地矢口否认。不能证明清白,并不代表证明了犯罪事实。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警方最强有力的证据在对罗强“百窟”的搜查中出现了。
罗强的一个副手,在文园区江京工业大学附近经营了一家五金店,店铺后面巷子里的垃圾箱中,一条磨损甚重的工作裤被翻了出来。细心的刑警在裤子上发现了一滴血迹——就这么一滴血迹,敲响了罗强的丧钟。
毛发和皮屑的样本证明,那条裤子属于罗强。血迹的化验结果揭晓,是薛红燕的血。
铁证铿锵,但罗强否认依旧。薛红燕的血怎么到他裤腿上的?他冷笑说,薛红燕本来是他的马子,但她总犯贱,敲打敲打就会让她乖一点,一点皮肉伤,死不了的。
他连作案都没有承认,更不会说出三个受害者的何去何从。
直到被枪决的那一天,他都没有流露出任何悔过之意。
三个少女的下落,也随着一声枪响湮没了。
寒暑五载,“血巾断指案”已经成为历史。偶尔还是会有少女失踪,有闹别扭离家出走的,有和心上人私奔的,有被拐卖到偏远农村做媳妇的,但至少再没有沾血的手绢和斩断的手指。江京的人们,迎接着经济的腾飞,忙碌着自己的生活,逐渐淡忘了那个曾引起满城风雨的大案。
还有什么可惦记的呢?案子已经告破,凶手已经被正法。
可就在1990年的夏天,“血巾断指案”卷土重来!
一位名叫关菁的女大学生失踪,失踪两周后,一个包裹寄到关家,手绢上一抹血迹,苍白的断指。
江京市再次陷入一片惊恐中。
难道说,罗强并非断指案的真凶,他是被错杀的?《新江晚报》上在质问,市领导、公安部门领导在质问,陈玉栋也在质问。
陈玉栋质问着自己当初的判断,有没有刑侦程序上的疏漏。但怎么回忆,证据都确凿可靠,罗强就是案犯。在分局和市局领导的支持下,他勇敢地接受了《新江晚报》的采访,直面记者尖锐地问题。
“根据你的判断,公安部门错杀罗强的可能性有多少?”
“零。”陈玉栋平静地说。他的平静,让记者意外。
“那如何解释,新出现的‘血巾断指案’?”
“模仿。”
“模仿?”
“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案例,就是犯罪分子模仿一些‘著名’的案件,满足自己行凶、做‘大案’、引起关注的目的。过去十年来,‘血巾断指案’轰动江京,甚至震惊全国,很‘著名’,因此被模仿并不奇怪。”
警方的模仿理论并非毫无依据:前三起断指案中的断指,经技术人员确定都是被利刃斩断;而关菁的手指,伤口切面和以前的三根断指不同,应该是被一种有一定硬度的细丝勒断的。从这点看,不但是模仿,而且是更残忍的模仿。
谁也没想到,这一“模仿”,就是十九年,九起“血巾断指案”,九位失踪少女,九根断指,九个破碎的家庭,多少无尽的伤心。迄今为止,一共是十二起极为类似的案件,最后一桩失踪案发生在2009年。
让警方无所适从的是,九根断指中,有三根是被刀切断,有六根是被细丝勒断,仿佛不同的凶手留下了不同的印章。
近年来,随身携带手绢的女性日趋于零,被害者家人收到的,会是披肩的一角甚至内衣的一截,不变的,是同样令人崩溃的那抹暗红。
更困扰家人和警方的,是被害者“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状态。那兰猜测,一定还有少数受害者的亲人,在多年后,依旧等待着被害亲人的重现。但和罪与罚常年打交道的人都知道,更大可能,是这些女孩早已被残杀。
暴力案件很多,令人心悸的程度少有能逾越“血巾断指案”。
而凶手的阴影,至今仍游荡于司法之门外。
这些资料,都是巴渝生密件专递给那兰,那兰连夜研读过的。其中有很多是老警官陈玉栋的手记。陈玉栋退休时,将“血巾断指案”相关的资料都上交江京市公安局。市局刑侦大队重案组的人都知道,这一跨越三十年的系列恶性案件,虽然是接近“无头案”般地令刑侦人员绝望,但重案组组长巴渝生绝不会对这个案子轻易言弃。
这是巴渝生的特色,是一个使他成为出色刑警的长项,也许也是妨碍他官运亨通的障碍——他有时候过于执著,“放不开”。近年来,随着市区人口的激增,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困扰江京的大案要案也逐年递增,各级公安部门“扑火”的任务艰巨,重点都放在当前发生的棘手案件和急需处理事件。巴渝生出色完成紧急任务的同时,没有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和各级要员盘桓沟通,修建事业云梯的下一阶,反而对一些旧案冷案情有独钟,经常沉浸其中而不自拔。他的理论是,陈年旧案的解破,是对刑侦人员毅力和智力的终极考验,也是对刑警工作态度的重要检验指标。
“血巾断指案”虽然历史悠久,整个系列案的最后一桩不过发生在四年前,远不能算陈旧,巴渝生当然不会放过。
尽管这四年来,这个系列大案的线索杳无。
直到昨天,重症病房里的这位恶名昭著的强奸惯犯米治文,在濒死时告知警方,他知道“血巾断指案”受害者的下落。
在接受警方病榻前的审问时,他没有道出那十二个女子的生死结局,他也没有说出这系列大案的始作俑者,他只是说,他知道她们的下落。
而且,只能告诉一个人。那兰。
5。仓颉
此刻,那兰隔窗盯着米治文毫无生机的消瘦脸颊,一番沉默后,终于觉得心境平和了一些:“你们排除了米治文的嫌疑?……好像他被捕后,这个系列案也停止了。”
“三年前他被捕的时候,的确立刻成为断指案的首号嫌犯,对他的审问可谓煞费苦心。他矢口否认,同时,我们找不出任何证据——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从理论上和有据可查的前例来说,系列杀人者,尤其造就出血巾断指案的这类变态人物,很难抑制住收集‘战利品’的冲动,总会留下证据。”
“就好像当年罗强暗室里的那些照片?”那兰读完案情介绍后,一直无法释怀的一个问题,就是罗强是否真的是最初的断指案杀手。如果他的确杀害了那三名女子,难道之后的那些系列案制造者,真的是“模仿者”?模仿得如此惟妙惟肖,而且青出于蓝,竟能将近二十年不露一丝马脚?如果他不是元凶,地狱里岂不是多一条无辜的冤魂?
巴渝生轻叹:“大概是这个意思……虽然罗强偷拍的少女照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战利品’,更像是一种变态的爱好……总之米治文在这方面‘干净’得无与伦比。他租的小公寓里,家徒四壁,而且一尘不染,简直像个苦行僧的流动禅房。另外,说他是强奸惯犯有些夸张,因为他多少次都是‘强奸未遂’,直到四年前才有了伤害的犯罪行为,这和血巾断指案的凶手比,好像……怎么说呢,差了一截,就是说犯罪的恶劣程度差了些。所以即便我们有一千个理由怀疑他是血巾断指案的黑手,却没有一个理由给他定罪。”
“更何况他有精神病的‘临床保护’。”那兰觉得自己话语里,带着憎恨的讥嘲又回来了,一时间扫荡了她所有犯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学养”,听上去更像个怨毒的人。
巴渝生没有为难她:“他的精神分裂病史,可以上溯超过二十五年,绝非被捕后‘偶得’的,而且临床诊断确凿……不管怎么样,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谈关于血巾断指案的事?我们是迷惑和期许交加。”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那兰忍住没用“人之将死”来指代米治文的处境,“也许他正是凶手,临死给自己的良心一个交代。”
巴渝生的嘴角,不知道是不是也露出淡淡冷笑:“和他打交道不止一次了,所以这个我们不抱任何幻想。说到他现在的状态,我有个更难听但更贴切的比喻:死猪不怕开水烫。他显然知道自己病入膏肓,所以我们无法施加任何压力,让他直接向我们交代。他对我们的审问,除了抗拒,还是抗拒。”
“那我进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谢他的垂青。”那兰突然觉得认不清自己的面目,何时变得如此尖刻?
巴渝生脸色一凝:“我想……不用我说你也会知道,和他交谈,不会很愉快,甚至有陷阱。所以……你要小心,不知道他牵扯你进来,是什么居心。”
“我准备好了。”那兰走到病房门前。
巴渝生说:“别忘了,他不叫米治文。”
“仓颉?仓颉先生?”那兰走到病床前轻声呼唤。她看过他的病史总结,诚如巴渝生所言,米治文得到精神分裂的诊断已经有二十六年,被捕前,是精神病院的常客。狱警的报告中提到,他近半年来健康每况愈下,常需卧床,神志昏乱的时候也增多。也就是从近半年前开始,米治文在病榻上钻研古文字,可以连续数日不吃不睡,但没有一天不沉浸在故纸堆里。渐渐的,他不再对“米治文”这个名字有反应,只准别人以“仓颉”来称呼他。
仿佛米治文已死,仓颉复生。
床上的老头紧闭着双眼,仿佛在沉睡。
魔鬼在沉睡的时候,是否也脆弱?尤其,一个如死灰般衰败的魔鬼?那兰的目光,从米治文鼻中伸出的吸氧管游走到和手臂一针相连的吊针输液管,再到伫立床前的氧气瓶,再到床头柜上的一摞纸和几本书。古文、诗词,还有一本古曲谱,事后那兰从警方那里看到,古曲谱里写满了稀奇古怪的字,是一种特殊的记谱法,常见于古弦乐器的曲谱。
屋里只有她,和三张病床上,三个行将就木的病人。
“你想拔了我的氧气管和吊针,对不对?”闭目中的米治文忽然开口,那兰心惊,早些时的恐惧感呼啸而归,她竟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
“什么?”那兰暗暗告诫自己,他是个强奸犯,还没有被确认为断指案的元凶,或许不需要让惧怕的心理占上风。但人的魔性邪行,有轻度重度之分吗?
“你想拔了我的氧气管和吊针。”米治文重复着。那兰飞快地在心理诊断,这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状之一,迫害妄想。
“我没有权利这样做。”那兰保持着语调里的极度平静。
“但你想这样做,和有没有权利无关。我知道……我知道,你现在已经给我下了诊断,我这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状,是迫害妄想,幸亏你只是个心理师,不是精神病医师,否则,处方都要开出来了,嗬……”他微微起身,示意那兰替他在背后垫上枕头。
那兰微微一怔,暗地里深吸一口气,还是照做了,轻声说:“佩服你的想象力。”
“不是想象,是真相!你的目光暴露了你,你的眼睛,在这些管子上逗留了很久,好像第一次来参观医院的孩子;同时,你的手在颤抖,好像随时会伸出来做一些令护士脸红的举动……你自己心里清楚,你想做什么。”
那兰这才发现,巴渝生给自己的“作业”还远远不够。米治文此刻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精神分裂症患者?高明的演员?业余心理师?蹩脚福尔摩斯?
她唯一能做的,是保持沉默。
但米治文的谈兴正浓:“当然,你抑制住了邪念,你还没傻到那个地步——窗外那位巴队长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所以,你们所谓正常人,和我们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或者犯人的区别,就在于你们更会算计,更会掩饰,更能够控制你们的本能冲动……”米治文抬起因布满血丝而泛红的双眼,凝在那兰脸上。
被异样目光盯着,正常的反应是脸热脸红,而此刻那兰的脸冰冷苍白。
外人眼中、记者笔下“大无畏”的那兰,在温暖的病房里、在衰老的病人前,感受着阵阵袭来的恐惧。
沉默。
但沉默远非化解恐惧的法宝。
“你说,有关于‘血巾断指案’的事要和我谈,我洗耳恭听。”那兰从包里取出圆珠笔和笔记本。
“从你这样超凡脱俗的女孩子嘴里说出‘血巾断指案’这么土的名字,就好像……俗喻一下吧,就好像鲜花牛粪的糅杂……”
“如果你有更好听更贴切更简洁的名字,我还是洗耳恭听。”好的耐心和容忍度,是心理师的基本素质。
“告诉我,你为什么做这一行?”
“什么?”那兰没有准备回答米治文任何私人问题。
“你是当年全省高考文科第三名,可以随意选择外贸、金融那样赚钱的专业,你却选了心理学,为什么?为什么侧重犯罪心理学,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研究方向?嗯,让我想想,是不是因为高中的时候,你父亲突然被害,血案至今未破,对你的打击,对你的影响,对你家庭的影响……”
“什么?”这是那兰心头最痛最隐秘的一处。
“看来今天是‘世界助听器日’,一定要我重复吗?”米治文血红的双眼仍盯着那兰。
那兰知道,鸿沟已越,反击势成必然,她合上笔记本:“仓颉先生,我同意来这儿和你见面,是因为你要谈关于‘血巾断指案’的线索,如果你不打算进入这个话题,如果你只是想八卦我的家世……首先我可以选择不回答,其次,我认为关于我的私事,你已经知道得太多;所以我们只能改天再谈。”如果此刻她拂袖而去,这将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仓颉的见面。
“那样,公安会很失望。”
“可是,”那兰脸上浮出一丝微笑,“我已经很失望了。”
那兰转身离开。
“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倪凤英在哪里。”直等到那兰拉开了病房门,米治文才让步,显然,他不愿失去那兰这位美丽聊友。
那兰没有动,甚至没有转身:“好,你说吧,我可以听得见。”
“你必须过来看,看了后你就知道,这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米治文的声音里听不出任何迫切、恳求,仿佛只是一个诚恳的邀请。那兰这才注意到,和他外表衰颓不堪产生极大反差的,是他声线的抑扬顿挫,略带沙哑。
那兰走到米治文的床边,但保持着距离,随时准备离开。
“你擅长威胁,很果断。”米治文喃喃说,“很多女孩子缺乏这种果断,结局都很悲戚。我一直在想,你的这个特点,是不是俘虏秦淮那颗花心的关键。”秦淮是位女人缘满溢的作家,一年多前和那兰共同卷在一个大案中,产生了微妙情愫。①
那兰强忍住再次转身离开的冲动,冷冷说:“我只能再等五秒钟。”
米治文抬手做出投降状,哆哆嗦嗦地戴上老花镜,又从床头柜上拿起那叠纸,抽出几张,看了看,摇头放下。那兰看见,纸上是一些奇形怪状的符号,大概是他近日研究的“古文字”。
终于他发现了要找的一张纸,用手指点着上面的一个字,说:“就是这个。”
这个“字”是由三个不同的字组成,最上面似乎是个“人”字,中间是个又像“田”又像“井”的符号,最下面是个“十”。
谁也不能排除,米治文变身仓颉,主动提供案情线索,只不过是在拿公安部门开涮。至少,看到这个字的时候,那兰几乎觉得米治文的表演拙劣可笑。
“麻烦你给解释解释。”
“你……还是您?”米治文眯起眼,眼中的血丝似乎也叠加起来,看上去只是两道红线。
“等你赢得了我的尊敬……”那兰想,我前世做了什么孽,要受这样的屈辱?
米治文微笑:“我好歹到了这个岁数,活了这么多个艰辛岁月,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麻烦您给解释解释。”那兰冷笑着问,他是不是真的觉得自己很有说服力?
米治文慢条斯理地铺陈:“你瞧,我自从开始继承仓颉的衣钵,苦心孤诣地研究、改良我们的文字,思维方式就不再是平常人的‘线性’或‘发散性’,而是对人类文化起源至关重要的‘意象性’。歐也就是天意、天象、神人之间的沟通、灵感的顿生顿悟……文字的产生,记录了圣人的思想知识,也就是揭开了天地万物的奥秘,所以传说仓颉造字后,异象不断:天上落下粟米,鬼怪因无法遁迹而哭泣……”
“我明白了,你想说……”那兰见米治文不满地摇头,改口说,“您想说的是,无可奉告,没有解释;您想说,我不知道这字是怎么冒出我脑袋的,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而是从天而降顿发的灵感,对不对?这是个哑谜,对不对?”交谈伊始,那兰就没有指望,米治文会爽快地告诉她一切。如果这是个游戏,她想叫暂停。
“仓颉公是造字的,但不是造字典的,不负责解释……你需要知道的一切,已经在这个字里。”
“你至少知道这个字该怎么念吧?”那兰想进一步了解米治文疯狂的程度。
“礼貌何在?”仓颉公叹气。
“请问这个字怎么念?”
“chè”米治文不假思索,好像这个字已经存在千年。
那兰心想,和扯淡的“扯”很接近。
“那就请您再赐教,‘血巾断指案’其他被害者的下落。”
“没有了。”
“没有了?”
米治文摘下眼镜,血红双眼放大,瞪向那兰,几乎是在恶狠狠地说:“你瞧,天上也许真的能落下粟米;甚至,像圣经里说的,天上也许真的能掉下大饼;但是,天上不可能像下雨一样下灵感!我为了获得这个字,也就是倪凤英的下落,耗掉了许多的元气和功力,其余那些迷失的灵魂,恰好还没有给我发短信。所以你找到倪凤英后,如果你真的能找到的话,可以再来见我,说不定,到时候我可以得到更多的灵感和信息。”
时而阴骘,时而暴虐,至少表明他的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看出了米治文的弱点,那兰觉得自己反而镇静了许多,她轻声问:“你……您和血巾断指案有没有关系?”
“当然有!”米治文几乎是在咆哮。
“哦?”那兰可以想象,窗外监听中的巴渝生,此刻心率的飞驰。
“我不知道她们是怎么死的,但我是她们的收尸人……当然,在你的帮助下。从现在起,那兰姑娘,你和血巾断指案也有大大的关系了。”米治文对自己的恶作剧很满意。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字给我?为什么不直接给警方?”
“因为只有你,可以解出这个谜。”
“为什么?!”
沉默。
那兰感觉出,米治文不会再主动透露那个“字”之外的任何信息,说了声“再见”,将那张纸夹在笔记本里,转身离开。
米治文忽然说:“还有……”
那兰转身,只是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米治文伸出竹节般的手指招呼,抬高声音说:“我……和这个血巾断指案,还有一层要紧的关系,可是……我不敢大声说。”他的声音竟颤抖起来,好像要被自己将吐出的“真言”吓到,那兰又开始怀疑他年轻时是不是演过话剧。她更凑近了些,已经能闻到他口中腐臭的气味,努力不皱眉。
“您说吧,如果不敢大声说,那就轻轻地说。”
米治文似乎在玩赏那兰的容貌、肌肤和发丝,良久不语,直到她冷冷地欲将脸移开,他才狠狠地蠕动了一下喉结,轻声说:“这……是个秘密……染血的巾帛、切断的手指,血巾断指案,会进行下去!”
注:
①详情参见《锁命湖》。
6。她误走妖魔
那兰不知该怎么形容走出那间病房的感觉,像是逃亡,又像是噩梦初醒。米治文也许已是风中残烛,但即便他最微弱的鼻息,似乎都能带给这温暖如春的病房大楼一丝寒意。
她的第一直觉,米治文就是制造所有血巾断指案的元凶。这直觉来自他的眼神、他的语态、他情绪的阴晴不定。但无论他精神再怎么分裂,都没有任何理由“自投法网”。更何况,他警告的那句:“血巾断指案,会进行下去!”他虽然获保就医,但行将就木,是病床的囚徒,又如何行凶?
米治文的精神状态更令那兰难以捉摸,他满口荒唐言,是高度精神分裂的真实体现,还是精心设计的谎言?他能一口说出自己的心思,潜意识里要了结他罪恶生命的念头;他甚至知道自己选择犯罪心理学方向的原始动力……他是个绝顶聪明的精神分裂患者。
最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要玩这个造字解字的游戏?为什么要我卷入?
但有一点她毫无疑问:米治文浑身散发着邪气。也许,对他最人道的做法是让他占着三级甲等医院的一张病床接受最精心最专业的治疗,但对那些受过他侵犯的人来说,最人道的做法是将他永世锁在深狱。
病房外,那兰对巴渝生说的第一句话是:“谁给他担的保?!”
“是我。”一个女子的声音在那兰身后冷冷响起。
一架轮椅上坐着她,冰肌如玉,长发如瀑,目光如霜,冷艳到极致。“想不到吧,我就是他的洪太尉。”
那兰愣了一下,才想起那女子用的是《水浒传》里“洪太尉误走妖魔”的典故。以妖魔喻指米治文,本年度最贴切的比拟。她怕自己认错,又近乎不礼貌地怔怔看了那女子几眼,终于轻声惊呼:“董珮纶……董老师!抱歉,我功课做得不好,真的不知道是你!”那兰本想对米治文的担保人——无论他或她是谁——毫不委婉地发通牢骚,但因为是董珮纶,她不能。
那兰的功课其实做得很好:三年前,米治文强奸董珮纶未遂、造成受害者重伤,被判无期徒刑。
三年后,董珮纶替米治文保外就医?!
这是那兰读过最纪实的天方夜谭!
那兰回头“看”了巴渝生一眼:你你你怎么不早点告诉我?巴渝生给她的材料里,担保人的姓名被黑笔抹去。
巴渝生咳嗽了一声,脸上没有尴尬,也没有愠色,终究没有为自己申辩。那兰同宿舍的陶子又要说了,这是一个很“男人”的人。董珮纶已将那兰的眼神和蹙眉收入眼底,淡淡说:“那兰,终于见到你了,久仰。”董珮纶的电动轮椅缓缓向前滑行。那兰这才注意到她身后还站着一位老医生。
那兰走上前,伸出手和董珮纶相握。董珮纶的手,细长、柔软、冰冷。董珮纶的脸上是不易察觉的笑容:“是我希望巴队长保密我担保人的身份。倒不是我想留什么悬念,而是我要亲口告诉你。”
“那好,请您告诉我,为什么要保他?”根据巴渝生给她的资料,米治文父母双亡,他孑然一身,无亲无故,照理不会有人主动保他出来就医,所以她一直对担保人的身份和动机存着莫大的疑问:谁会为米治文这样劣迹斑斑的强奸犯取保?此刻,她更无法理解,这个担保人,竟会是米治文的受害者。
董珮纶没有回答那兰的质问,只是不瞬目地盯着那兰的脸,好一阵,才说:“我好像看见了当年的我。”
和这样的绝世佳人相提并论,是否该受宠若惊?那兰几乎要大声抗议那“当年”二字:“你本来就比我大不了几岁!”也许是有了将近一年做心理师的经验,她很快明白了董珮纶的感受:三年前那场大劫过后,董珮纶身心重创,自然会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她看着董珮纶未施脂粉的丽容,深如秋水的双眸,忽然悟出了什么,轻轻点头。
董珮纶的嘴角露出浅淡的微笑:“我想,你现在理解了,我担保他出狱就医的初衷?”
“你觉得他还没有受够惩罚,所以不想让他死得那么痛快,你希望他受更多病魔的煎熬。”也许嘴唇在蠕动,但这些话那兰并没有说出口,她只是又点了点头,再次觉得一阵寒意袭来。
董珮纶又伸出手,握住了那兰的手,两双手一样细滑柔软,一样冰冷,仿佛病房大楼充裕的暖气都在做无用功。董珮纶说:“你比我想象得还聪明,这我就放心了。”
站在董珮纶身后的老医生名叫周长路,一位年过花甲的主任医师,负责米治文的治疗监护。周长路的背微驼,面容略憔悴,但看得出年轻时的帅气。他有一口修剪齐整的短短白胡子茬,深度的眼镜,白大衣里是同样雪白的衬衫,藏青色领带。巴渝生称周长路“周院长”,他是普仁医院负责业务的副院长,也是江京第二医科大学的内科学教授。
医师办公室里,周长路说:“我们得出的结论和警方医务人员的一致,米治文的病情确实很严重,需要二十四小时的治疗护理。坦白说,他这种不折不扣‘百病缠身’的病例,真正爱好医学的人会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们行医一生,也未必能遇见这样各类重症的‘集大成者’。病源、病理、病症的交互反应和治疗对策、用药和手术的方针,各学科专家会诊时华山论剑的感觉,实在是很难得。更不用说作为教学医院,这样的病例给医学生们会带来多大的裨益。”周长路谈到米治文可能给医学事业带来的“贡献”,兴奋的目光竟能透出厚厚镜片。
“这样一位病人,治疗住院的开销一定是天文数字。”那兰问,同时看一眼巴渝生。巴渝生似乎在走神,但那兰知道,他不会漏过一个字。
周长路点头说:“大部分由珮纶承担。米治文同时是我的科研对象,在我的坚持之下,珮纶才同意部分费用从我的科研经费里出,比如一些医疗检测。”
那兰知道,董珮纶勇敢摆脱“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