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俗眼看史记-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乱党们搞个起义,还登鼻子上眼的,又筑高台,搞什么入党仪式,祭品没有,就用将尉的人头。乱党也是党,别把豆包不当粮食,要知道没有他们,秦朝的百姓就算不饿死也要被秦二世给虐待死。
组织一创立就不能闲着,要有所做为,要让大家认识认识,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他们第一个行动就是攻打近在身边的大泽乡。陈胜当然自称将军,吴广就做都尉。这个乡本是楚国的故土,他们很快就攻下来了。于是立刻攻下一个地方,蕲县。蕲县这么个小地方,没两下子就被攻破了。攻蕲县克后,陈涉对于城内百姓秋毫无犯,人家是纪律部队,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护他。接着有许多小青年投奔他,于是他就把军队整顿了一下。整顿完毕后,兵分两路,一路由陈胜吴广亲自率领,向西进发,向着他们的终极目标——咸阳开进;一路由葛婴率领,向东向南进攻,为的是扫除西进的后患。
第二部分 第49节:陈涉:敢把皇帝拉下马(3)
进攻啊进攻,革命啊革命。民心所向,士兵又士气十足,于是他们一连进攻铚、酂、苦柘、谯几个地方,都攻克了。他们一面进军,一面不断补充兵员扩大队伍。等行进到了陈县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
四方文武之士全都来投靠陈涉,比如孔鲋、魏人周市、汝阴人邓宗还有陈留人吕臣。吕臣引一支军来投,皆以青巾包头,称苍头军。陈涉很看重他,封为将军与其共商大事。孔鲋是孔夫子八世玄孙,文采绝妙,善论古今。陈涉就任为博士。陈胜这支队伍在向西进攻的过程中,出奇得顺利,铚县、酂县、苦县、柘县、谯县,接连得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队伍已经到了陈县。陈县是古城,又和楚国联系紧密,陈胜以为攻下它,对自己意义深重,于是下定决心要攻下此城。
可是,就当他调集兵力准备大干一场时,奇怪的事情居然发生了。那里的郡守、县令正好都不在,只有留守的郡丞领兵与起义军在城门下作战。就那几个兵还不够给义军当垫脚石,义军不用打,直接冲进城去,可怜那忠贞不阿的郡守就活活给踩死了。
陈县是个历史厚重的城市,肯定会有藏龙卧虎之辈,这就好比少林寺,就算是扫地的也内功深厚。陈县有两个守门的,认为自己是人才,等到队伍一开进陈县,他们就来求见陈涉。
他们就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秦国政府通缉要犯,十几年前名满魏国的张耳、陈余,张耳和陈余本来都是大梁人。张耳还是有名的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当年做门客的时候,因才智出群,而很有盛名。后来,却犯了案子,只好避居外黄,凑巧外黄有一富家女子被其父嫁给当地一个很平庸的人。这个女子心气极高,不肯从父之命,就外逃了。她逃到自己父亲的门客那里说:〃我父亲要我嫁给一个庸人,我才不去嫁呢。我要嫁就要嫁个当世才子。〃那个门客听她的话,就开玩笑说:〃那你不是只能嫁给张耳了。〃这女子一听,果真连夜跑去求嫁张耳。有美女主动投怀送抱,张耳岂有不受之礼。那个女的老爹想,这女的是二嫁,名声不太好,多亏张耳肯要,于是就送给张耳很多钱。张耳就用这些钱,广结天下豪杰,一时间非常出名。魏王知道了,就用他为外黄县令。
陈余和张耳是同乡人,只是因为张耳结交他,发现两个人的想法一拍即合,就结为好友。最意外的是,有个富人也效仿张耳之妻将女儿嫁与他。
秦国灭了魏国以后,就到处封杀此二人,认为不杀他们必为祸害。他们俩就只有隐姓埋名,来到陈县做个守门的,以此为生。现在陈涉能得此二人相助,简直是如虎添翼。陈胜于是拜二人为上宾。于是乎,陈县所有有点才气的人都上门来投奔陈胜。陈胜真是大喜。
陈胜整顿兵马,让起义军在陈县休息。然后,他就召集陈县各界知名人士,召开股东大会。当然,最大的股东就是陈胜。陈胜其实就是想让大家承认这一点,立他为董事长。他老早就放话出来说:〃王侯将相,谁都可以做。〃这意思不就是他陈胜这草根也能做。现在陈胜是老的,又有那么多人拥护,他当王还不是大势所趋,于是趁机拍马屁的人就来了,说:〃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社稷,功盖天下,理应称王。再者说来,现在举国都在起事,欲统领天下诸侯,不称王不足以威众。〃
陈胜听了很开心,大家都鼓掌欢迎,唯独那两个传奇人物不吭声。陈胜也要照顾一下他们的面子,他们可是自己请来的上宾,于是他问道:〃张先生、李先生,你们有何见教呢?〃
这两个人是纯正的保守党,积极的复国份子,也不管陈胜高不高兴,直接去说了:〃我觉得你现在称王,还为时过早了。虽然将军为人勇猛,反秦也是民心所向,大家都说你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是为民服务的。你这才开了个头,就要封王,大家会说你是为了自己的富贵。你不如恢复其他六国的诸侯王,让秦国四处树敌,这样秦国的兵力分散就容易攻打了。那些诸侯也会很感激你,到时候你就可以成就帝业了。你打下一个陈县就称王,太没有说服力了。〃
第二部分 第50节:陈涉:敢把皇帝拉下马(4)
陈胜根本不听,小民本性暴露无疑。他称王了,还号张楚,意思是张大楚国,一看这名字就知道是民办院校,肤浅!难怪这个张楚没有几天就短命了。
不过当时的社会风气也真是坏,有陈胜一样想法的人一大包,可惜很多人没陈胜这个条件。但是话说回来,这似乎丝毫并不影响他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武臣一到邯郸,就风风火火地自立为赵王;韩广禁不起人家说两句,也自立为燕王;田儋当上齐王的时候已经落伍了;还有一个魏王,没什么好说的,是陈王赏赐给宁陵君咎的……一个群〃王〃林立的局面就此形成了。但是别着急,人家大秦朝还没灭亡呢。
第三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陈胜忙着当王,不过也并没有忘记反秦大业。他让自己的好兄弟当了代理董事长,给了他强兵十万,去攻打荥阳。他手下张谦带了五千人先去打探敌情,他又收了田藏、李归做左右手。
荥阳是三川郡邑,群之重镇,若是能攻下荥阳,陈王便可挥师直入咸阳。荥阳地势险要,后有山,前有水,本身就是易守难攻之地,又加上守在这里的可是秦朝的大人才李由。李由是李斯之子,自然继承了他老父的优良基因,书读得很不错。他不甘心就和自己老爷子一样只会文不会武,于是他又拜了秦朝大将王翦为师傅,学习兵法。都说名师出高徒,李由资质不错,学得一点也不含糊,所以他成了秦朝的文武全才。
李由听说义军来袭,就叫张平带了五万军去迎敌。张平VS张谦,少了许多实战经验,资质又一般,于是败退十里。无奈,李由决定自己明日出战。
就这时,吴广也赶到了前方,听说张谦开战大捷,就觉得秦军都是窝囊废,于是夸下海口说:〃看我明日不把李由打回老家去。〃第二日,两军会战,开始是单对单,李由出战。吴广帐内大将去一个倒一个。人家李由这些年来跟王翦可不是白跟的,要没有两下子,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能交给他管呢。
李由越打越猛,于是手一挥,后面的秦军一起扑了过来。可怜吴广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忙着撤退,一退退了三十里。
吴广非常不服气,就想夜间偷袭。谁料,李由得胜归营就猜吴广那个匹夫会夜间偷袭,于是早就种下埋伏。晚上,吴广果真派军队来偷袭,他又让张谦领队,可怜的张谦就中了埋伏,当场被乱箭射死。吴广,托福,晚上看不清路,走岔道了,才幸免一死。不过,这一回,义军元气大伤。吴广看自己的得力部下都死了,心里难过极了。他自己不是习武之人,又不和陈胜一样勇猛无惧,他怕了,于是准备去向陈胜要援兵。
天明时分,忽有兵报说有两支人马由南来了。吴广出营来看,却是两名壮士引兵来投:一为阳城人邓说,一为銍城人伍徐,各引民兵,两路共计三万余众。吴广简直求之不得。这回他聪明了,他就假装败走,剩下空营,然后等李由来收。然后,埋伏在周围的兵士就可以来个瓮中捉鳖。这就是所谓的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李由连捷两场,这小年轻就有些得意了,然后摆酒设宴。他的探子回报说:〃贼兵已退。只余空营。〃李由一听,心花怒放,于是决定趁胜追击,然后回朝请功。他的部下就劝谏他说:〃所谓穷寇莫追,以防有诈。〃李由自负,说:〃他们元气大败,现在肯定是回朝请援。此时不追更待何时?〃
没有经验就是没有经验,他去追了,可想而知,秦军由胜转败了,而且他的两员大将张平和秦运都挂了。他死战一场,才逃回城中,闭门自守,等待援军。荥阳好在是个难攻之地,吴广攻了几天也没有攻下来,自己的兵士反倒折损不少。荥阳告急,李斯在咸阳可急得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他就跑去跟秦二世说,要援兵给李由,可是秦二世这个世间难得一见的昏君,自欺欺人地说:〃我天下这么太平,哪来敌军,要援兵干嘛?〃李斯只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处在荥阳的水深火热之中。
没有人救那就只有自救,好在这个李由确实跟王大将军学了些东西,守这个荥阳对付那个大老粗还是绰绰有余。这个吴广久攻荥阳不下,兵渐日损,急得只会抓脚底板。田藏他们带来的兵也用得差不多了,他只能向陈王请援兵。
第二部分 第51节:陈涉:敢把皇帝拉下马(5)
陈胜也着急,他的上柱国蔡赐就说:〃荥阳,古来就是险要,很能拿下。大王要伐秦,也不一定要打荥阳。您可以绕过荥阳直接到函谷关。函谷关破了,咱们就入咸阳,直取狗皇帝的命。李由现在被困在荥阳,也不敢再出城管事。您就放心让人去攻吧。〃陈王说:〃这办法不错,只是谁去打呢?〃蔡又说:〃当然是周文了。他文武双修啊。〃陈王就下令让周文去攻打函谷关。
周文托老不敢去,陈胜就说:〃老吗?廉颇七十都不老。王翦六十都不老。今天是上柱国推荐你,你去准没错。你要是能帮我打这一仗,我们张楚以你为荣。〃
周文推也推不掉了,只有去了。去那天,陈王亲送,周文很是感动。结果风吹旗倒,副将说:〃此为不祥之兆,不如改日再行。〃周文说:〃我也通阴阳之术。我也知很多东西都是命中注定的。如今大王这样相信我,启用我,就算死我也甘心了。我们走吧。〃
周文出发了以后,陈王又派了陈县令宋留去了武关。
周文果真是〃老当益壮〃,又心细如尘,运兵如神。函谷关是李信的孙子李晔守。李晔是名门之后,又有援兵来救,周文对他不敢轻视,于是到了函谷关并不急着攻。他扎营细细地布置。李晔也是个小年轻,不过这个小年轻比起李斯之子更加没有城府。
周文见天险难攻,自己兵寡,只能智取。他见援军已到,就退了十几里,然后又派手下公孙玄分开在东南地扎营。李晔气盛,还特意出关扎营,别人劝都劝不住。
周文一看,自己诱敌成功,决定按原计划进行。他让公孙玄佯攻曹阳关,曹关告急,李晔部下让其去救,李晔却说:〃草寇无为,不足为惧,公孙玄人那么少肯定不敢攻。〃结果,李晔没去,只派了一支军队去了。周文在曹阳关附近就把这个小分队给解决了,然后和公孙玄一起攻进曹阳关。
曹阳关失守,又传周文攻渑池,李晔想:现在他们的营中肯定无人,我这就去端了他们的老窝。他部下就劝他说:〃恐有诈啊!〃李晔不听,果真中计,秦军大败,他自己杀出血路逃回函谷关。正预备进关内,只听城上有人喊:〃秦军已降!〃李晔是人困马乏,无力再战,最后长呼:〃我毁了我李家一世英明啊。〃然后,引长枪穿喉自尽。
陈王听到捷报,大摆酒宴。孔鲋奏请陈王赶紧前去和周文会合,然后共攻咸阳。陈王说:〃我军正疲乏,休息两日再去也不晚。〃孔鲋又说:〃那就让吴广将军去帮他。〃陈王说:〃周文有三十万大军,够用了。〃陈王喝得醉醺醺的,孔鲋说:〃王,现在军中无人,您要小心啊。〃
陈王说:〃你个读书人,太怕事了,有谁敢动孤王?〃
孔鲋的话陈王完全不听。孔鲋叹息道:〃陈王恃宠而骄,不听劝谏,他只是表面上的贤明,陈军早晚要败。〃孔鲋连夜逃走。
周文到了咸阳附近,秦军派章邯出战。章邯勇猛且多计谋,最后火烧周营,打败周文。周文退回函谷关时却只剩几百人。陈王知情后悔不已,到处寻找孔鲋,却不见踪影。他还再听信谗言,又杀了几名大将。荥阳那里,田藏他们起内乱,把吴广杀了。陈王没有办法,只有封田藏为上将军抵御秦军。但是,章邯一来,田藏李归根本抵挡不了,一一战死。
义军节节败退,军内又窝里反,陈王没有办法只有退守汝阴,结果被自己的车夫给杀了。
后有诗云:身非豪门无显贵,不信天命徒执锐。王候将相果有种,到头一场空劳累。
陈胜起义到成王再到兵败,时间短得不到一年,正应了民谚所说:〃来得快,去得快。〃
第四节性格决定命运
后史评陈胜败,多言其为农民起义,有阶级局限性。不过,司马迁老先生却觉得,跟什么阶级不阶级的没关系。性格决定命运。要说局限性也是陈涉个性的局限性。我们且来看看太史公是怎么说的。
陈胜当王共当了六个月,他以陈县为都。他以前在田间耕作的时候曾与同伴说:〃苟富贵,勿相忘。〃他现在富贵了,他当年那些难兄难弟自然就找上门来了。有一个人来到陈县就大敲宫门说:〃我要见陈涉。我要见陈涉。〃守门的说:〃哎呀,你敢直呼大王名号,看我不宰了你。〃于是,派人把他捆绑起来。他就说明自己的来意,对方知道他是大王的朋友,对他有几分妒见,于是放了他。但是,不肯让他去见陈王。刚巧碰到陈王出门,那个人就拦路喊陈涉。陈王一听是以前的同事,就让他上车,和自己一起回宫。陈涉这人虚伪,假贤明,人前当然要装。
第二部分 第52节:萧何:知我者,谓我心忧(1)
陈胜带以前的同事好好参观了宫殿,那小农民看到大房子、大帐子就说:〃夥颐,你的宫殿好大啊。〃同事以为陈涉还是当年那个和他一起耕田的小伙计,禁不住就呼他小名。陈涉现在是王,地位尊贵,被他这么一喊,很没有面子。更让陈王生气的事是,从此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小名,都叫他夥涉。宫中之人也变得很随便,动不动就和陈王说过去的事情。本来这样挺好的,起码证明陈王仁爱很有人缘。可是陈涉不爽,他觉得自己做过农民好像是个污点,有个小名很伤文雅,人人都可以谈他旧事,很没有尊严,于是有人就趁机进谗言。这下正合了陈王的心意,陈王就把那个朋友杀了。
在这一点上,刘邦是做得最好的。刘邦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出身卑微。但是他有一点好,世故,会做人。大家觉得在他面前都有面子,所以愿意为他卖命。这样比起来,陈涉实在是过于矫情和虚伪了。
陈涉一杀他的农民朋友,他以前那些朋友都离他而去,不再亲近他。这样陈王就失去民心,起码失去朋友之心。都说,在外靠朋友。陈王连朋友都没有了,将来出事肯定会落个六亲无靠的下场。
陈王喜欢朱房和胡武,派他俩督查群臣过失。但是,这两个人都是小人得之志,拿着鸡毛当令箭。对于那些打仗归来的将领,稍有不服的就论斩。凡是他们俩不喜欢的就拿错。陈王因为信任他们,根本对这些事情不闻不问。这样谁还敢去亲近陈王?陈王更加孤立了。
这是陈王失败的要点之一,寡信而失人心。
司马迁又说了,当年无论是秦还是其他诸侯国能够发迹繁盛皆因为君主或者是公子宽厚信义,重视人才。这个陈王在起义之初也有很多人才投奔于他。比如,之前说的张耳,陈余,后来的吕臣,孔鲋。什么样的人才都有,陈王虽然接纳他们却不重用他们。
比如张耳和陈余就被他闲置,人家也不愿意吃白饭,就想帮他平定北边。他又怕人家是旧臣,不敢用,于是给了个普通的官,还让吕臣盯着他们,以防他们叛乱。这些人都是自恃有才,哪里能容忍一个小农民这么轻蔑自己,于是就一起结党背叛他了。
他失败的第二点,是不能知人善用。
归根到底,陈王之错就错在他个性自傲善疑,没有当王的命。司马迁就批评他说:〃陈涉啊,你的地位连六国国君都比不过,你的刀剑只比锄头锋利,你的军队就是一群被征去戍边的农民,比起九国军队也太不堪一击了。还有啊,你的智商比起六国才智之士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当然,我不会说因为你没有这些资本就不能成功。你陈涉一个人起义,秦朝七代宗庙就被毁了,这也算是你的功绩。不过,你错就错在和秦朝君王一样,不知道施行仁政,所以才要失败啊。难道你就没有听过一句话——打天下跟守天下根本不是一码事。你糊涂啊。〃
陈王是糊涂,司马迁先生可真是明鉴,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后世之人又有多少能引以为鉴呢?
第九章
萧何:知我者,谓我心忧
萧相国名何,汉初三杰之一。作为刘邦的贤内助,他在楚汉相争之时留守关中,镇国家、抚百姓以等待汉王凯旋归来,使得汉王无后顾之忧,才能全力以赴与楚军作战以图天下。他自跟随刘邦以来展现出种种才华,从奋起抗秦到楚汉风烟,不知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深为刘邦器重。刘邦称帝之后,甚至力排众议,册封从未上过前线的他为〃开国第一侯〃。
萧何位居丞相,仍然鞠躬尽瘁。〃为国之忠〃令其同事夏侯婴也深感叹服,月下追韩信的那一次,夏侯婴说:〃丞相荐贤,为国之忠,不辞山险,不恤劳苦,夜深至此,真宰相也。〃〃宰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想起周总理死时尚有百姓十里长街相送,而萧何死后却屡遭非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上。这个成语出自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是指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萧何造成的。于是有人说他对朋友虚伪,对皇帝献媚。但是这些人都忽略了萧何的政治身份,可以说举荐韩信与谋害韩信都是出于身为丞相的职业道德,于他本人则是用心良苦。听到后人如此诽谤,萧相国若泉下有知,也只能一声叹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第一节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三部分 第53节:萧何:知我者,谓我心忧(2)
萧何与刘邦是同乡,当刘邦还是个平民的时候,萧何也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小官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多次以官吏的身份袒护当时还没有成器的刘邦。按理说刘邦不喜欢读书人,而萧何又是个机敏好学的,两人应该走不到一块儿。可是,萧何却三番五次地帮助刘邦,两人交情甚好。有一次,刘邦作为泗水亭亭长服徭役到咸阳去。那时的官员因公出差不像现在的公务员还有差旅费。他们得自掏腰包,或者请人赞助。刘邦是个穷光蛋,自然没有钱,只能求助其他的同事。许多平日与他同吃同喝的官员碍于情面都送了他三百钱,只有萧何送了他五百钱,刘邦为此十分感激。有人说萧何这是在做早期情感投资,那么他算是一个投资成功者。萧何以他的〃慧眼〃相中刘邦日后能做大事,于是鼎力帮助刘邦。事实上,萧何日后也确实得到了刘邦的涌泉相报。刘邦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即赐给了他〃开国第一侯〃的至高荣誉,另外还加封了他两千户,作为当时他那多于别人的两百钱的报答。
但是,萧何绝非只有一般见识的贪图功利之人。他年轻时就通晓刑法律令,办起事来有条不紊,公务员考试成绩名列第一,这引起了正路过沛县办事的秦国御吏的重视。御吏想要向秦皇推荐重用萧何 ,萧何却再三辞谢,终于未被征调。此事并不表明萧何不想升官。他是个聪明人,为人办事总要看〃头儿〃是谁。他分析秦皇已不得人心,若是做了他的亲信大臣,也许非但不是件升官发财的好事,搞不好连脑袋都保不住。于是,他仍然当着他的小吏,静静观察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忠君爱民。直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沛县县令被造反的民众杀害,萧何便趁机向大家宣布,拥戴刘邦为新县令。刘邦一开始还谦虚推让,萧何便设占问之计,使刘邦无法推辞。刘邦称〃沛公〃后,常令萧何以丞都的身份办些公务。萧何一改往日对秦御吏的态度,对刘邦的差遣没有丝毫推托。
后来,沛公率兵讨伐秦王暴政,一路攻城掠地进入咸阳。刘邦这个大老粗的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地去夺取秦国府库里的金银财宝,连刘邦都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中去东张西望。当他看到秦宫中华丽的装饰,成堆的财富,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也不觉飘飘然起来,甚至想就呆在那儿不走了。此时萧何却显得行为异常,他不忙着捡钱,也不忙着看美女,而是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找到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文书档案,如获至宝般揣在了宽大的衣袖里。沛公被封为汉王后,任萧何为丞相,这些材料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使汉王得以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多少,财力物力的分布以及百姓疾苦等等现实状况。相比之下,项羽及其部下傻乎乎地把咸阳烧了,洗劫而去是多么愚蠢的行为。难怪刘邦在兵力上处于弱势,最终却能打败项羽,萧何在此事上功劳无限。
第二节好男儿志在〃后方〃
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中者为王〃。明明是刘邦先入的关,项羽却违背原约,自封为西楚霸王,把刘邦封往蜀汉偏狭之地为王。刘邦对此感到窝火,禁不住对手下大将说:〃项羽这个家伙也太可恶了!竟敢背叛盟约还排挤我!我一定要跟他拼个你死我活。〃樊哙、周勃、灌婴等人听了都跃跃欲试起来,各个摩拳擦掌。然而萧何却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劝刘邦不要图一时的泄愤,他说:〃您暂且在汉中称王,条件虽然差些,但是总比白白去送死强啊!〃刘邦恼火地问:〃怎么会是白白送死呢?〃萧何回答说:〃你现在的兵力根本不如项羽,如果要打也是以卵击石,失败的结局是明摆着的,这难道不是白白送死吗?现在项羽封你为汉王,虽然地方偏僻了点,但是总还可以求得生存。何况蜀中地势险要,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最适合我们养精蓄锐了。你再想想,只要我们爱护百姓,广招贤才,万事具备,只等时机到来,同样可以争夺天下。何必逞一时之意气呢?〃刘邦听了萧何的劝说,如梦中人被一语惊醒,连忙点头称是,几乎视萧何为宝贝,立拜他为丞相,欣欣然率军进入汉中,休兵养士,招贤纳士。萧何也兢兢业业地干着自己的后勤部长工作,《史记》记载:〃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第三部分 第54节:萧何:知我者,谓我心忧(3)
汉二年,当刘邦正率领各路诸侯攻打楚军时,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他在后方忙这忙那,又制定法令,又建立宗庙社稷等办事机构,还管理户籍人口,征收粮饷,由水运供给前线军队。当听到刘邦弃兵遁逃的消息时,便赶紧征发关中的士卒以补充前线兵员的短缺。可谓日里万机,这几乎成为一个优秀总理的必备冠冕。
汉五年,刘邦杀死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接下来面临论功行赏的问题。然而群臣争功,一年多过去了,分封都没有决定下来,效率够低的。原因是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想封他为酇侯,赐予他最多的食邑。但是群臣们不服,他们说:〃我们在战场上冒着生命的危险与敌人拼杀,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交锋了数十回合。而他萧何不过是动动嘴皮子,武文弄墨,功劳怎么能与我们相比呢?〃谁知刘邦竟然为此生造了〃功人〃与〃功狗〃两个名词。他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意思是:你们是披铠带甲,但是你们不过是那追赶猎物的狗,而萧何才是指示那狗的人,当然是萧何更高明。群臣们听了,心里都很不高兴。刘邦又补充到:〃而且你们不过是三两人为我作战,萧何却是全族为我效力啊。〃至此大臣们才不再说什么。
终于大家都受了封,待到排位次时又起了争执。群臣们认为曹参身上受了七十多处伤,立功最多,理应排在第一的尊位。但是刘邦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只是之前已经害得大家不高兴了,若再触犯,恐怕不好。正拿不定主意,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群臣们的议论都错了,像曹参那样勇猛善战,也只是一时的功劳。而你与楚军相持了五年,常常遇到挫折,要不是萧何坐守关中,你怎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你失军亡众的时候,是萧何为你征集候补兵员,这些都不是陛下你下命令让他做的,但他都能及时想到,多次赶上你丢失部下的紧急时刻。军队无粮,萧何便从关中运来。陛下虽然多次丢失山东的大片土地,而萧何总保全关中等待你,这都是万世不朽的功劳啊。怎么能以曹参的一旦之功凌驾于萧何的万事功劳之上呢?可见还是应当把萧何排在第一位,曹参次之。〃这些话正好说到刘邦的心里去了。刘邦当即大喝一声:〃好!〃于是如愿以偿地封了萧何为〃开国第一侯〃。鄂千秋的马屁也算是拍着了,自己也得到了加封。而他说的那番话也可以当作萧何被授予〃金牌后勤部长〃荣誉的颁奖词了。
萧何没有韩信的叱诧风云,没有张良的仙风道骨,可以说他是最接近平民的人。他的工作没有其他二杰出头露面得多,更没有他们的光鲜亮丽,但是没有他的幕后支持,又怎来舞台上的精彩登场?
第三节我是人力资源专家
如果朝廷里也举行颁奖晚会的话,那么萧何一定将是晚会上的大赢家,拿奖杯定要拿到手软。他在辅佐刘邦时,展现出来的另一大才干便是慧眼识英雄。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之前识出刘邦混混外表下隐藏的天子之相,已证实了自己非凡的眼力。后来又看中怀才不遇,出身低微,曾遭胯下之辱,又受众人质疑的韩信,而且上演了一出〃将举荐进行到底〃的好戏。
一日韩信往见萧何,韩信刚到堂下,萧何便已站到门外来迎接他,引他入堂内却不让座,只站着聊天。萧何说:〃久仰大名,幸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